Ⅰ 測量股票價格波動幅度的最佳指標是哪幾個
直接與價格波動有關的指標有:
1,振幅。
2,漲跌幅。
3,移動平均線也就是MA。
4,我們最熟悉也最直觀的----K線圖。
Ⅱ 外匯市場上,哪種貨幣對的波動幅度最大
GBP英鎊/JPY日元
波動比較大的那就要屬英鎊/日元了,這是所有投資者們公認的專,在炒外匯屬中,英鎊/日元的波動幅度可以說是最大的貨幣對之一,也被投資者們稱為外匯之王。
·它是波動最大的貨幣對,價格漲跌的速度也很快,甚至因此獲得了「貨幣中的法拉利」的昵稱;
· 不建議新手交易這個貨幣對。
圖片來源:匯查查
Ⅲ 當前期貨市場里跳動幅度最快的有哪些品種
近期:
波動率大的:鐵礦、甲醇、PTA、瀝青、澱粉、橡膠
成交量前十:聚丙烯、白糖、鐵礦、塑料、豆粕、甲醇、PTA、螺紋鋼、棕櫚、玉米
傳統波動大的品種:橡膠、白銀、白糖、菜粕
Ⅳ 一般來說貨幣對波動幅度排行
您可以看交易貨幣的點差,點差的設置是按照交易量經過計算的來的,點差低的一般波動幅度也不是很高。
Ⅳ 股價波動幅度和漲跌幅有什麼關系
波動幅度=當天股價最高漲幅-股價最低漲幅
波動幅度簡稱波幅,證券軟體中常用真實波幅指標及TR表示。波動幅度一般用20日或者50日等稍長的周期進行平均,從而得出一定周期內的平均股價波動幅度,表達式為ATR:MA(TR,N),N為周期數。ATR從一定區間內向上突破的增大代表著股價可能進入較先前更為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
漲跌幅是對漲跌值的描述,用%表示,漲跌幅=漲跌值/昨收盤*100%。 當前交易日最新成交價(或收盤價)與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相比較所產生的數值,這個數值一般用百分比表示。當日最新成交價比前一交易日收盤價高為正,當日最新成交價比前一交易日收盤價低為負。
Ⅵ 成交量與股價變動趨勢的關系
1)在漲跌停板制度下,股票的第一個無量跌停,後市仍將繼續跌停,直到有大量出現才能反彈或反轉;同理,股票的第一個無量漲停,後市仍將繼續漲停,直到有大量出現才能回檔或反轉。
2)放量總是有原因的:在高價區有些主力往往對敲放量,常在一些價位上放上大賣單,然後將其吃掉,以顯示其魄力吸引市場跟風眼球,或是在某些關 鍵點位放上大筆買盤,以顯示其護盤決心大,凡此種種現象皆為假,重心真實的升降即可辨別。若是在低位出現的對敲放量,說明機構在換庄或是在准備拉高起一波 行情,可以擇機跟進。3)在股價長期下跌後成交量形成谷底,股價出現反彈,但隨後成交量卻沒有隨價格的上漲而遞增,股價上漲缺乏再度跌至前期谷底附近,有時高於前期谷底,但出現第二谷底成交量明顯低於第一谷底時,說明也沒有下跌的動力,新的一波上漲又要起來,可以考慮買進。4)下跌的時候無論有量無量,只要形態(移均線,趨勢線,頸線,箱體)破位,均要及時止贏止損出局。5)高價區一根長黑,若後兩根大陽也不能吞沒,表示天價成立,應及時清倉;高價區無論有無利好利空大陰大陽,只要出現巨量,就要警惕頭部的形成。6)成交量創歷史新高,次日股價收盤卻無法創新高時,說明股價必定回檔;同樣,量若創歷史新低而價格不再下跌時,說明股價將要止跌回升。7)在空頭市場中,出現一波量價均能突破前一波高點的反彈時,往往表示空頭市場的結束;在多頭市場中,價創新高後若量再創新高時,常常表示多頭市場的結束,空頭市場即將開始。8)量價築底的時間愈久,則反彈上升的力度高度愈大,所謂:橫有多長豎有多高。9)量價分析對小盤袖珍全控盤庄股短線分析不適宜,但中長線還是無法脫離量價分析系統的。10)觀察量的變化一定要和K線趨勢和形態相結合。11)成交量是股票市場的溫度計,許多股票的狂漲並非是基本面出現實質的變化,而是短期籌碼市場供求關系造成的。12)上升趨勢中出現的相對地量,股價回落至重要均線(5日,10日,30日)處,往往是極佳的短線買點。13)成交量的大小決定個股除權前是否搶權,初期後是否填貼權:除權後若成交量放大拉陽線有填權行情;無量或減量往往出現的是貼權。14)黑馬股的成交量變化在底部時一般有兩種特徵:一種是成交量在低位底部從某天起突然放大,然後保持一定的幅度,幾乎每天都維持在這個水平, 在日線圖上股價小幅上漲,下跌時常常出現十字星狀;另一種是成交量從某一天起逐步放大,並維持這種放大趨勢,股價常常表現為小幅持續上漲,說明主力已沒有 耐心或時間來慢慢進貨,不得不將股價一路推高邊拉邊吸。15)在股價底部盤整的末端,股價波動幅度逐漸縮小;成交量萎縮到極點後出現量增,股價以中陽突破盤局,並站在10日均線之上;成交量持續放大 股價續收陽線,以離開底價三天為原則;突破之後疊合的均線轉為多頭排列。此為最佳的短中線買入點,也是量價均線配合的完美樣本。
Ⅶ 成交量說明了什麼,為什麼有了成交量就會漲呢
市場成交量與價格的關系
1.確認當前價格運行趨勢:市場上行或下探,其趨勢可以用較大的成交量或日益增加的成交量進行確認。逆趨勢而行可以用成交量日益縮減或清淡成交量進行確認。
2.趨勢呈現弱勢的警告:如果市場成交量一直保持銳減,則警告目前趨勢正開始弱化。尤其是市場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以上判斷的准確性更高。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應該值得懷疑。
3.區間突破的確認方法:市場失去運行趨勢時即處於區間波動,創新高或新低即實現對區間的突破將伴隨成交量的急劇增加。價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預示市場尚未真正改變當前運行區間,所以應多加謹慎(這里需要特別申明的是,買盤與賣盤相加不等於成交量)
4.下面為股市成交量的部分看法
a) 成交量催化股價漲跌一隻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該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當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資金對股票未來看好時,他們就會投入資金;當更多的人或資金不看好股票未來時,他們就會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引起價格下跌。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也就是說,不會所有的人對股票「一致地」看好或看壞。這是一個比較單純的看法,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股票處於不同的價格區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數量會產生變化。比如市場上現在有100個人參與交易,某股價格在10元人民幣時可能有80個人看好,認為以後會出現更高的價格,而當這80個人都買進後,果真引起價格上升;股價到了30元人民幣時,起先買入的人中可能有30個人認為價格不會繼續上升,因此會賣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個人可能改變了觀點,認為價格還會上升,這時,價格產生了瞬間不平衡,賣出的有 30人,買入的只有20人,則價格下跌。看好、看淡的人數會重新組合並決定下一步走勢。
b)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看法:成交量越大,價格就越漲。要知道,對於任何一個買入者,必然有一個相對應的賣出者,無論在任何價格,都是如此。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說明在這個區域人們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個人看漲,50個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則說明有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們對該股票毫不關心,比如5個人看漲,5個人看跌,90個人無動於衷或在觀望。
c)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說明越有吸引力,以後的價格波動幅度可能會越大。
d)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的價格壓力和支撐區域。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說明該區域有很大的壓力或支撐,趨勢將在這里產生停頓或反轉。
e) 可以觀察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域的方向。當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說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暫時的統一,如果是向上走,那價格傾向於上升;若向下走,則價格傾向於下跌。
f) 可以觀察成交量在不同價格區域的相對值大小,來判斷趨勢的健康性或持續性。隨著某股票價格的上升,成交量應呈現階梯性減弱,一般來說,股票相應的價格越高,感興趣或敢於參與的人就相應越少。不過這一點,從成交額的角度來看,會更加簡單扼要。
g) 僅僅根據成交量,並不能判斷價格趨勢的變化,至少還要有價格來確認。成交量是價格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個可能引起本質變動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只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h) 市場上有這樣一種認識,認為個股或股指的上漲,必須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價升量增,則表示上漲動能充足,預示個股或股指將繼續上漲;反之,如果縮量上漲,則視為無量空漲,量價配合不理想,預示個股或股指不會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或難以持續上行。
Ⅷ 請教成交量大小與股價漲幅不同說明什麼
市場成交量與價格的關系
1.確認當前價格運行趨勢:市場上行或下探,其趨勢可以用較大的成交量或日益增加的成交量進行確認。逆趨勢而行可以用成交量日益縮減或清淡成交量進行確認。
2.趨勢呈現弱勢的警告:如果市場成交量一直保持銳減,則警告目前趨勢正開始弱化。尤其是市場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以上判斷的准確性更高。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應該值得懷疑。
3.區間突破的確認方法:市場失去運行趨勢時即處於區間波動,創新高或新低即實現對區間的突破將伴隨成交量的急劇增加。價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預示市場尚未真正改變當前運行區間,所以應多加謹慎
4.成交量催化股價漲跌 一隻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該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當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資金對股票未來看好時,他們就會投入資金;當更多的人或資金不看好股票未來時,他們就會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引起價格下跌。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也就是說,不會所有的人對股票「一致地」看好或看壞。 這是一個比較單純的看法,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股票處於不同的價格區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數量會產生變化。比如市場上現在有100個人參與交易,某股價格在10元時可能有80個人看好,認為以後會出現更高的價格,而當這80個人都買進後,果真引起價格上升;股價到了30元時,起先買入的人中可能有30個人認為價格不會繼續上升,因此會賣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個人可能改變了觀點,認為價格還會上升,這時,價格產生了瞬間不平衡,賣出的有30人,買入的只有20人,則價格下跌。看好、看淡的人數會重新組合並決定下一步走勢。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價格就越漲。要知道,對於任何一個買入者,必然有一個相對應的賣出者,無論在任何價格,都是如此。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說明在這個區域人們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個人看漲,50個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則說明有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們對該股票毫不關心,比如5個人看漲,5個人看跌,90個人無動於衷或在觀望。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說明越有吸引力,以後的價格波動幅度可能會越大。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的價格壓力和支撐區域。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說明該區域有很大的壓力或支撐,趨勢將在這里產生停頓或反轉。
可以觀察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域的方向。當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說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暫時的統一,如果是向上走,那價格傾向於上升;若向下走,則價格傾向於下跌。
可以觀察成交量在不同價格區域的相對值大小,來判斷趨勢的健康性或持續性。隨著某股票價格的上升,成交量應呈現階梯性減弱,一般來說,股票相應的價格越高,感興趣或敢於參與的人就相應越少。不過這一點,從成交額的角度來看,會更加簡單扼要。
僅僅根據成交量,並不能判斷價格趨勢的變化,至少還要有價格來確認。成交量是價格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個可能引起本質變動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只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市場上有這樣一種認識,認為個股或股指的上漲,必須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升量增加,則表示上漲動能充足,預示個股或股指將繼續上漲;反之,如果縮量上漲,則視為無量空漲,量價配合不理想,預示個股或股指不會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或難以持續上行。
個股或大盤在大幅放量之後縮量陰跌,顯然是壞事,顯然預示著一輪跌勢的展開。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滬市成交放大至200億和217億,之後量能再也無法放大,開始橫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盤見頂後,大盤明顯縮量,6月27日開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跌至1514點,始於6月27日的此輪跌勢共跌去700餘點,持續時間長達4個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後縮量導致的下跌。但千萬不能忘記,下跌初始階段的股指是處於長期牛市之後的高位2200點之上!
與此完全相反的實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滬市成交放大至238億和213億,經縮量回落整理後,終於爆發了6·24行情。不可否認,6·24行情的爆發,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6月21日,滬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預示著新一輪漲升即將開始,只不過停止國有股減持的重大利好大大加強了漲升的爆發力,但也大大縮短了行情的持續時間,急劇放大的成交量和場外資金的蜂擁而入使得資金面難以為繼,結果導致了行情的夭折。短短的5個交易日,滬市成交1650多億,然後大盤縮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創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來的新低1311點,此輪跌勢共跌去400餘點,持續時間超過半年。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放量之後縮量導致的下跌,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下跌初始階段股指是在創出2002年年內新高1748點之後,當時股指處於階段性的高點,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2003年1月14日和1月15日成交量放大至235億和217億,共計452億,表明多頭開始大舉入市,之後大盤開始縮量,但是股指不跌反漲,是典型的縮量上漲,這表示1月14日和1月15日入市搶籌的投資者並未出逃,籌碼鎖定良好,上檔拋壓較輕,所以縮量仍能上漲。與縮量下跌一樣,縮量上漲一般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縮量下跌表示市場處於弱勢,極小的成交量就能打低股指,下跌之後必然有放量大跌,這對於多方是極為不利的。反之,縮量上漲表示市場處於強勢,較小的成交量就能推動股指上揚,之後必然會放量大漲,大盤如此,個股更是如此。縮量(或基本無量)上漲已經告訴我們,縮量不但能上漲,而且能大漲特漲
Ⅸ 為什麼會出現股市波動性越大,反而交易量越小的現象
其實股市現在波動並不大,什麼叫波動大?上下波動的幅度越大,說明波動越大,今年以來基本都是小反彈,小波動,這叫單邊下行,縮量調整,不叫波動大。為什麼反彈不能持續,因為沒量,世道不好的時候,大家不願意把錢放股市,這和大資金的關系最為密切,大資金既然不願意把錢放股市,一方面,他可能會把自己的股票進行大量的拋售,現在世道不好嘛,另一方面他認為未來一段時間股市前景也不太明朗。他即使有餘錢,也不願意把錢再投進來,可能拿去別的地方,也可能就那麼放著,等下一次機會,總之他現在不願意把錢換成股票。
這樣的話,總的來看,賣的人多,買的人少,一種極端的現象就是跌停,大家都賣而沒有人買,甚至想賣的人賣不出去,也就自然沒有成交量了,另外被套牢較深的人,不管什麼原因,在高位的時候他是想賣沒賣,還是賣了沒賣出去後來就麻木了,總之他們也不想在更低的價格割肉了,(因為他們在更高的價格有過機會試圖賣出,不難理解吧)另一方面即使有餘錢,這么長時間的熊市,凡是性子不好的人也早把子彈打光了,沒辦法,想買的人沒錢買,不想買的人根本不會買,大家都想賣而沒有那麼多人會買,賣給誰呢?量自然也就上不去。
另外股票的價格不完全由需求供給決定的,你說什麼交易不能達成的話,應該不能算作交易量,這話當然對。既然市場里的人都只是觀望,而不是實際的去買賣股票,那麼股價又怎麼會變化呢? 怎麼可能嘛,這只是一種假設,就好比石油價格貴,大家都不願意買,都觀望?怎麼可能嘛,油價高你負擔不起了,你不開車了,但總有人要開車的,有人開車就會有人加油,道理是一樣的。
再說說國際上石油的價格你就明白,實際上一些石油出口國,他們本身石油的供給是非常充足的,如果不充足他們就不叫出口國了,明白這個意思吧?但是石油價格(本地)一樣瘋漲,為什麼呢?因為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去買單,市場價格是什麼?有人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這就是市場價格。
股市也一樣,有人願意用更低的價格把手中的股票賣出去,就好比一支股票開盤跌2%,他覺得感覺不太好,他寧願以下跌5%的價格去賣(如果他股票較多的話)因為他認為如果不打低價格,他那麼多股票可能成交不出去,另一方面,可能是沖動,可能是自以為是,總之他相信今天這只股票一定跌停,明天還會跌停,可想而知,如果大多數持有這只股票的人都這么想,今天的股價必然下跌不止這5%,盡管現在只跌了2%。你想想如果是這種情況,這支股票今天的成交量會如何?明白了嗎?你可能會說,這不明顯著是供需關系決定價格的嗎?所以說,需求與供給決定價格,這話對,但不完全。如果你讓我在股市上舉一個例子,很多股票外盤高於內盤N倍,可還是一樣跌停,這話最有資格回答的人是基金經理,難道還不明白嗎?
我是這樣理解的,可能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