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誰知道什麼是天然氣定價指數,JCC指數
(1)天然氣定價的指數化制度,是指在天然氣價格與反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經濟指標之間建立正式聯系,以便當外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天然氣的價格也隨之自動進行調整的定價制度。指數化制度的優點在於它把天然氣的價格與反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的經濟指標建立了函數關系,使天然氣價格可以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自動調整。但需要指出的是,沒有一種指數化公式是完美無缺的和普遍適用的。
(2)JCC指日本原油綜合指數JCC(JapanCrude Cocktail)
據國際天然氣聯盟(IGU)公開的信息,目前國際上有4個自然形成的天然氣定價體系,分別為
(1)北美與英國:不同氣源之間的競爭定價
北美(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實行不同氣源之間的競爭定價。這3國政府以往都在一定水平上對井口價格進行干預,但隨著天然氣市場與監管政策的發展,供應端出現了充足並富有競爭力的多元供應,用戶能夠在眾多供應商中自由選擇,管輸系統四通八達並實現了非歧視性的「第三方准入」。在此基礎上,天然氣作為商品的短期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庖代了長期合同。在北美形成了以亨利樞紐(Henry Hub)為核心的定價系統,在英國定價系統中也形成了一個虛擬平衡點(NBP)。盡管採用相同的商品定價機制,但北美與英國的天然氣市場還是相互獨立的。
(2)歐洲大陸:與油價掛鉤的定價政策
歐洲大陸採用的是與油價掛鉤的定價政策來開展天然氣貿易。這一模式源於荷蘭在1962年針對格羅寧根(Groningen)超大氣田天然氣生產採取的國內天然氣定價政策。該政策將天然氣價格調整與3種石油燃料(柴油、高硫和低硫重質燃油)的市場價格按照百分比掛鉤,然後根據「傳遞要素」進行調整來分擔風險。這一模式隨後被出口合同所採用,進而影響東北亞的LNG定價。歐盟雖然出台了多個天然氣法令來建立統一的天然氣市場,但由於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管道與管道之間的分割,至今還沒有做到像美國那樣的自由准入和具有市場流動性。
(3)東北亞:與日本進口原油加權平均價格(JCC)掛鉤的定價
東北亞(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的LNG貿易定價體系源自日本。由於日本當年引進LNG主要是為了替代原油發電,因此在長期合同中採用了與日本進口原油加權平均價格(JCC)掛鉤的定價公式。雖然這一定價方式已經不契合日本和亞太其他國家的市場現狀,但目前尚無供需雙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只能通過設定JCC封頂價格和封底價格的方式來規避風險。
(4)俄羅斯與中亞地區:雙邊壟斷的定價模式
俄羅斯與中亞地區採用雙邊壟斷(壟斷出口和壟斷進口)的定價模式,通常採用政府間談判來確定供應給非歐盟用戶的天然氣價格。
由於4大區域市場之間並沒有相互交易及競爭的關系存在,故各區域市場的價格有極明顯的差異。目前隨著全球天然氣開采區域與天然氣消費區域的變化,以上形成的天然氣價格模式已經開始變革。
2. 世界液化天然氣市場結構是什麼
世界液化天然氣市場的結構影響著當前與未來液化天然氣的交易,其關鍵要素包括大西洋區域和太平洋區域之間的價格差異。當今的市場變化趨勢液化天然氣可在全球范圍內用船運輸,尤其是海運船運輸。液化天然氣的交易以一個供應者和接收終端之間的供銷合同(SPA)為標志,也可由一個接收終端與一些最終使用者之間的銷售合同(GSA)來完成。絕大多數合同條款為目的地船上交貨或工廠交貨合同,這意味著銷售者負有運輸的責任。但由於造船價格低廉,購買方也會選擇可靠而穩定的供應方式,越來越多的合同條款為離岸價格,在此條款的約束下,購買方負責運輸,購買方可以自己的運輸船或與獨立的航運公司簽署長期合同來完成液化天然氣的運輸。用於長期交易的液化天然氣合同在價格與體積方面都相對靈活。如果每年的合同供應量固定不變,則買方必須購買產品,即使在自己不需要時,也必須為產品付費。液化天然氣的合同中,價格限定為亨利樞紐現貨價格,而亞洲地區的絕大多數液化天然氣進口合同中,是由一種名為「日本原油雞尾酒(Japan Crude Cocktail,JCC)」指數公式換算出的原油價格來定價的。在亞洲液化天然氣的SPA中廣泛應用的價格結構為P液化天然氣=A+B×P原油,式中A為代表各種非石油的因素,但通常是通過談判而獲得的,在這一水準上可以防止液化天然氣的價格下跌到某一數值以下。因此,它的變化與石油價格的波動無關。船上交貨合同的典型價格為0.7~0.9美元。B為油價指數的一種等級;典型的值為0.1485或0.1558,原油通常以JCC來標注。P液化天然氣和P原油的單位為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有許多公式,如一種S-曲線所劃分的某一特定石油價格上半區與下半區,據此可以推測抑制高油價對買方的沖擊以及低油價對賣方的沖擊。隨著中國、印度和美國對石油需求量的急劇增加,石油價格一路飆升,液化天然氣價格隨之跟進上揚。20世紀90年代中期,液化天然氣是買方市場。在買方的要求下,SPA開始在體積和價格方面表現出某些靈活性,買方擁有對合同供應量上揚與下降的靈活性,短期SPA的影響時效不足15年。與此同時,對貨船與套匯交易的轉換重點確定也是允許的。進入21世紀,市場偏向賣方。然而,賣方已經更加老於世故且復雜化,目前也正提出分享套匯機遇,而且正在遠離S曲線的價格體系。然而,雖然人們已經圍繞著油氣輸出國組織的創立進行了大量的研討與分析,但是,天然氣的歐佩克當量與俄羅斯和卡達這兩個世界第一和第三的天然氣擁有者似乎相悖。如果確定了某一點,市場將依然在買方與賣方之間來回搖擺,至2008年,市場似乎向賣方傾斜,2009年,這種傾斜就偏向了買方一側,由於與需求量增加相應的液化天然氣供給的增加使得2010年將完全成為買方市場。到2003年之前,液化天然氣的價格緊隨石油價格。從那時開始,輸送到歐洲和日本的液化天然氣價格低於石油的價格,雖然在合同中,液化天然氣與石油價格之間的連接依然十分緊密,但目前在美國和英國市場的價格先是飆升,隨後由於供給與儲存的變化而又下跌。然而,從長遠來看,分析數據表明,在美國、亞洲北部和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正趨於一致。所以,雖然當前在北亞、歐洲和美國之間的天然氣價格的差異較高,但價格的套匯將會使全球市場上的液化天然氣價格趨同存在。然而,當下液化天然氣是賣方市場(對此,凈價是價格的一種最佳估計)。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市場風險平衡關系正在發生改變。是液化天然氣交易中的靈活性增加,在整個價格鏈上,液化天然氣的價值有下降的趨勢,液化天然氣市場不斷有新的參與者進入。大西洋區域與太平洋區域的液化天然氣交易量不同,這將繼續影響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價格體系以及合同的款項。太平洋區域的能源進口國幾乎全部依賴液化天然氣,而大西洋區域的消費國則利用本國生產的液化天然氣和管線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以滿足自己的天然氣需求。目前的液化天然氣市場的變化已經朝著增強靈活性的方向發展。合同中對價格與體積的要求也十分寬松,而且可以對短期需求進行談判,此外,液化天然氣船運中的靈活性也使得短期輸送合同量呈增長的趨勢。
液化加工、船運和再氣化的費用已經下降,生產者的投資費用也下降了。由於液化天然氣市場主要由長期合同驅動,這種合同具有與石油產品相關的價格機制因素,然而,較低的加工操作費用並不能促使液化天然氣的價格下降,至少短期內如此。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大西洋區域絕大多數國家的本地產天然氣供應充分,管線輸送十分便利,但對於液化天然氣的運輸就比較困難,結果,進口到大西洋區域的液化天然氣就增加得十分緩慢。與國產的天然氣供應和管線進口量相比,液化天然氣在美國與歐洲市場上的份額依然很小。而在太平洋區域——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省(這些國家和地區,自產的天然氣量極少甚至不產,而且沒有管線天然氣的進口)的情況完全相反。由於在太平洋區域當前的液化天然氣進口者們依然沒有自產的或管線進口天然氣,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這些國家和地區把購買力轉向石油時,它們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也迅速增加。在太平洋區域,與價格相比,人們更加註重能源供應的安全性。
3. 世界油氣供求狀況
20世紀60年代,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世界石油消費量迅速增長。可以說,從1970—2005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穩定快速增長,而且每10年就有一次跨越式的發展。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1970年,全球石油消費量為22億多噸,2005年增至38億多噸,從中可以看出這一增長速度。
世界油氣供求狀況1
世界油氣供求狀況2
從世界石油產量與消費量的對比情況來看,由於世界石油產量的穩步增長,全球石油的供求基本平衡,產量略大於消費量。
但由於石油資源的分布特點,造成了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局部供需不平衡。歐洲、亞太和北美地區始終是石油資源的主要進口地區,表現為產量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當然,隨著歐洲及歐亞大陸地區對於天然氣資源的利用,以及俄羅斯地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其需求缺口有所緩和。而亞太和北美地區需求缺口在總量上不斷增加,亞太地區由於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更造成了近年間該地區石油需求的增長。
需求因素在石油供需格局中始終居於主導地位。局部供需不平衡,再加上地緣政治、突發事件、投機與消費者心理等因素,造成了歷史上數次油價的大幅波動。
天然氣市場全球化趨勢開始顯現。一直以來,世界天然氣市場呈明顯的區域化市場特徵。從消費上看,世界天然氣消費市場主要在北美和歐洲,其消費量約佔70%以上,主要為管道天然氣。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只佔1.4%,主要為液化天然氣(LNG)。從供應上看,北美和歐洲地區的天然氣基本能自給,而亞太地區的天然氣供需存在較大缺口。不過,最近幾年來一些跨洲、跨海的長輸天然氣管道建設呈現出加速態勢,LNG生產與運輸成本下降,天然氣價格上升,全球LNG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美國、歐洲出於對能源供應多元化的考慮,越來越重視LNG的引進,LNG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一個亮點。這將有利於天然氣全球化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從而提高天然氣特別是LNG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4. 世界各國的天然氣的價格差距為什麼這么大
撇開我們永遠也理不清的政治關系,天然氣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市場的供需關系。簡單點說,中國天然氣產量大,但是使用量也大,價格自然就高。俄羅斯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擁有廣袤的疆土以及天然氣儲量,而人口卻相對較少,消費者所需的天然氣比市場所能提供的天然氣少,價格自然就低。 供需關系是決定的價格最准確且最唯一的標准
5. 為什麼國際天然氣價格受原油價格影響很大
從中國國內天然氣市場來看,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國內天然氣市場會受到沖擊。
一方面,油價大幅走低加速了中俄歷時20多年的天然氣談判,並於今年一年之內簽署了東西「兩線」總計超過680億的天然氣供應合同。對於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一直較高的中國來說,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國內的天然氣能源供給。彭博新能源分析師寇楠楠表示,由於多種來源的天然氣湧入國內市場,有可能給頁岩氣等高成本國天然氣生產帶來不利影響,部分高價LNG合同也有可能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國際油價的大幅下降,導致終端市場上成品油價格不斷下調,削弱了天然氣的價格優勢和經濟性,從而抑制了天然氣需求的增長速度。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底,累計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增速僅有7.1%,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5.4%。
6. 全球央行大放水對天然氣期貨價格有何影響
國際天然氣期貨價格計價單位為每千立方米。天然氣期貨合約的交易單位為每手10000mmBtu(百萬英國熱量單位)。交割地點是路易斯安那州的HenryHub,該地連接了16個州和州際的天然氣管道系統,將這些地區沉積層中的天然氣輸送出去。這些管道輸送系統橫穿美國東海岸、墨西哥灣以及中西部地區,直至加拿大邊境。NYMEX還推出了天然氣的期權交易和期權差價交易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天然氣期價與電力期價的差價,也可以作為電力市場價格風險管理的工具。由於天然氣價格的易變性,市場需要發展HenryHub和美國、加拿大進口天然氣市場的價格關系,因此NYMEX推出一系列互換期貨合約,以應付HenryHub和近30個天然氣價格中心的價格差異,該合約在芝商所的ClearPorts交易平台上交易,交易單位為每手2500mmBtu。同時也有場外交易,場外交易情況需要遞交交易所,通過NYMEX的ClearPort清算網站清算,可以通過實物交割方式清算,也可以通過交換成期貨頭寸清算。天然氣幾乎佔美國能源消費的四分之一,芝商所旗下NYMEX的國際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被廣泛用作天然氣的基準價格。
7. 世界油氣消費主要地區和國家有哪些
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世界石油消費量的迅速增長,全球石油消費從1970年的22.5億噸提高到2004年的37.7億噸,增長了67.6%,但各地區的石油消費量並不平衡。
從總量來看,北美地區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2004年消費量達11.22億噸,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29.8%,接近1/3的水平。第二大消費地區是亞太地區,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28.9%,其中中國和日本都是該地區的消費大戶。石油消費第三大地區是歐洲及歐亞地區,這一地區的西歐是世界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佔世界石油消費量的1/4多。而世界第一大產油區——中東的消費量只有6.7%。
世界各地區石油消費量增長情況從增長趨勢來看,除歐洲地區在近10年來對石油的消費量逐年減少外,其他地區消費量都在增長。其中,亞太地區的消費增長速度最快,從1970年的3.38億噸提高到2004年的10.9億噸,增長了222%,大大高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
2004年世界十大石油消費國消費份額在2004年世界十大石油消費國中,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消費了世界石油的1/4。中國從2002年起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當年的消費量佔到世界的7%。日本在過去10年的石油消費量基本維持在一個水平,一方面與日本經濟增長緩慢有關,但同時與日本注重節能技術,並大力發展新型替代能源有關。其他石油消費大國還包括俄羅斯、德國、印度、韓國、加拿大、法國、義大利。
近30多年來,世界天然氣消費量持續穩定增長,從1970年的10265億立方米增至2004年的26893億立方米,增長了162%。今後對其需求仍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天然氣在世界能源平衡中所佔的份額將由目前的23.5%增長到2010年的25%。實際上,環保要求和生態意識的增強將促進天然氣工業發展。與其他礦物燃料相比,天然氣具有明顯的環保優勢,因而被看作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清潔燃料的代表。
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變化(據BP能源統計,2005)
世界天然氣消費非常集中。從世界各地區天然氣消費分布中可以看出,歐洲、北美洲和亞太成為世界天然氣消費的三大地區。2004年這三大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量分別為11085億立方米、7843億立方米和3677億立方米,占當年世界總消費量的41.2%、29.1%和13.7%。
其中,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為世界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區),2004年的消費量佔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的56.4%。而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亞洲,天然氣需求增長較其他傳統市場更為顯著,2004年亞太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量平均增長高達6%。
5.世界油氣資源的潛力近年間,石油價格的高位波動,引發了各國對於能源安全和人類未來能源消費結構的思考。從長遠來看,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終會枯竭。油氣資源還能維持多久?新的替代能源的發現和利用可以緩解這一危機嗎?
首先,應當說石油資源的潛力仍很巨大。根據現階段的技術水平和手段,目前的剩餘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大體可以分別開采40多年和近70年。但是,從近150年的世界石油勘探開發歷程來看,由於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現的石油、天然氣可采資源量在不斷增加。今後,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人類在深水、極地等新的勘探領域還將取得重大發現,老油田採收率還可進一步提高,在高油價和科技進步的雙重推動下,大量低品位儲量和非常規油氣資源也將投入開發,世界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和可采儲量還將會進一步增長。
另一方面,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也很巨大。非常規油氣資源是指不能用常規方法和技術進行勘探、開發與加工的油氣資源,主要包括重油(油砂、瀝青)、煤層甲烷氣以及天然氣水合物等。世界上已探明的重油和瀝青的地質儲量約為11105億噸,在北美的加拿大、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和南美的委內瑞拉,都蘊含著數量巨大的非常規石油資源,其儲量分別為2226億噸、2146億噸和1908億噸。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至少是地球上已知油氣、煤炭等化石能源資源量總和的兩倍以上。據第14屆世界石油大會估計,全球擁有非常規石油資源4000億~7000億噸,非常規天然氣資源849萬億立方米。隨著石油開采技術的提高,對於這些資源的開發將不斷擴大,並成為傳統能源的有力補充。
當然,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對化石燃料的不斷開采和使用,傳統能源的可耗竭性和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等特點也逐漸顯現。各國政府和世界型的能源公司都在發現潔凈、高效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究和使用方面加大了投入,如燃料乙醇、液態合成油等替代能源的開發,以及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能、海洋能和地熱能等新能源的利用。
可以預見,人類未來的能源消費結構必將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高污染走向清潔與環保。但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即石油將繼續作為推動人類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而受到關注。
8. 世界天然氣消費趨勢
天然氣生產國和部分發達國家是世界天然氣消費的主體,天然氣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圖1-12)。作為清潔優質能源,天然氣消費量主要取決於天然氣的供給能力(天然氣產量),天然氣消費國主要是天然氣生產國和具有更好購買能力的發達國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9.6%上升到了2007年的23.7%。
圖1-12天然氣佔世界一次能源消費比例
從世界范圍看,天然氣主要用於化工、發電、工業、交通運輸、民用和商用等。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天然氣消費結構具有較大差異。總體來講,可以歸結為三種類型: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均衡模式,各利用方向同步發展;二是以荷蘭為代表的城市燃氣模式,城市燃氣(包括民用和商用)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80%左右;三是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電模式,2/3左右的天然氣用於發電。世界天然氣潛在需求遠遠大於供應能力,特別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預計世界天然氣需求仍將較快增長,潛在需求更是遠遠大於天然氣供應量。預計2030年前,世界天然氣消費將以年均2%的速度增長。其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天然氣消費增長比較緩慢,預計年均增長1%以上,但由於基數巨大,增量不小;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天然氣消費增長較快,預計年均增長2.5%以上,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和印度。2030年,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增至24%以上。
世界天然氣貿易量和價格同步快速增長,主要由俄羅斯、加拿大、北非、中東流向歐洲、美國和東亞地區。1980年以來,世界天然氣貿易以約6%的速度增長,2007年世界天然氣貿易量達到了7761億立方米,其中,管道貿易量為5497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貿易量為2264億立方米。俄羅斯、加拿大、挪威是目前世界主要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佔世界的60%以上,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和澳大利亞是主要的LNG出口國,佔世界的70%以上。2007年,管道進口天然氣超過100億立方米的國家是:美國、德國、義大利、法國、土耳其、英國、比利時、荷蘭、加拿大、西班牙、匈牙利和巴西,該12個國家佔世界管道天然氣貿易量的80%左右。2007年進口LNG的國家和地區17個,進口量超過100億立方米的國家和地區是:日本、韓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和中國台灣,這6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LNG貿易量的85%以上。近年來,國際天然氣貿易價格持續上漲。以LNG為例:1999年,美國、日本和韓國進口LNG平均價格分別為每百萬英熱單位2.47美元、3.18美元和3.15美元,2007年則分別上漲到7.12美元、7.27美元和8.80美元。世界天然氣市場將逐步由以管道為主的區域性市場,逐步過渡到管道和LNG並進的全球性市場。預計2030年,世界天然氣貿易量將達到1.8萬億立方米以上,占屆時天然氣消費量的40%左右。歐盟、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仍是最主要的進口國家和地區,歐盟、中國和印度進口量增長較快。中東在世界天然氣出口市場的地位不斷上升,2030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地區,出口量有可能達到4000億立方米以上。此外,非洲也將成為重要的天然氣出口地區,LNG的出口量將快速增加。預計未來天然氣價格將在目前基礎上略有增長,增長的幅度取決於今後原油價格的走向和波動幅度。
9. 中國天然氣價格在世界上算便宜的嗎
今天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1.91美元/千立方英尺
大概是1.91美元 可以買28.3168立方米
摺合人民幣12.0201/28.3168=0.0353元/ 每立方米
廣東這邊現在是3.45元/每立方米
10. 全球石油價格成本價是多少美元1桶
石油幾乎從來沒有純液態生產。通常來說,石油是天然氣和凝析油的混合物。雖然本文只考慮主要開採石油的公司,但是這些公司也生產數量可觀的天然氣。因此,將一切成本歸到石油生產頭上是說不通的。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採用了桶油當量(boe)這一概念,在標准條件下6,000立方英尺天然氣大約相當於1桶油當量。下面提及的所有成本都指的是1桶油當量,也就是說是生產一桶石油或6,000立方英尺天然氣再或兩者混合的成本。假設說1桶石油的價格約為100美元,1,000立方英尺天然氣的價格約為6美元。這就意味著,從1桶油當量的石油所獲得的營收高於1桶油當量的天然氣(分別為100美元和36美元)。由於也有油田只生產天然氣,本回答也可能會低估石油生產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