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外幣買入價/賣出價
外匯買入價和賣出價定義:
買入價(Bid rate)是銀行向客戶買入外匯(標價中列於"/"左邊的貨幣,即基礎貨幣)時所使用的匯率。
賣出價(Offer rate)是指銀行賣出外匯(標價中列於"/"左邊的貨幣,即基礎貨幣)時所使用的匯率。
外匯中間價是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平均數。
舉例說明:
如美元/日元的匯率為115.25/115.35,表示客戶向銀行賣出美元買入日元(銀行買入美元)的匯率為115.25,而客戶向銀行賣出日元買入美元的匯率為115.35。
因此,如果您想將100美元兌換成日元,那麼,您將按照115.25的匯率,兌換得11525(即,100*115.25)日元;如果您想將10000日元兌換成美元,那麼,您將按照115.35的匯率,兌換得86.69(即,10000/115.35)美元。
澳元/美元匯率為0.5830/0.5840,表示客戶賣出澳元買入美元的匯率為0.5830,而賣出美元買入澳元的匯率為0.5840。
您可能會發現,確定匯率後,在計算兌換得的貨幣數額時,還要確定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相關計算辦法,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貨幣)從左到右,乘以左(匯價);(貨幣)從右到左,除以右(匯價)」。
所以,按照上述報價,您要把100澳元兌換成美元時,就獲得100*0.5830美元;您要把100美元兌換成澳元時,就獲得100/0.5840澳元。
❷ 貨幣兌換時候怎麼有三種價 買出價 賣出價 中間價 怎麼回事
ask賣出價:賣方願意賣的價格;bid買方出價,買方願意買的價格。銀行一般是中介機構,會以bid買人外匯,然後加點以ask價賣出。作為個人投資者,看ask價格就是了。中間價就是ask和bid的平均價格。
❸ 外匯貨幣對中的買入價 賣出價
usd1=cad1.2111/1.3111是銀行給出的價格,意思是他用美元收購加元的價格是1美元收1.2111加元,然後他賣給你的時候是1美元賣1.3111加元.
從你的角度看就是,你一美元可以賣給銀行換取1.2111加元,你想買1美元的話要1.3111加元
❹ 在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說貨幣的價格就是利率
貸款利率就是持有貨幣代價,存款是暫時失去貨幣持有權利的報酬。所以說貨幣的價格就是利率。
從貸款角度看,利率越高,貸款所需付出利息就越高。可以這樣理解,企業需要貨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利息,相當於我們需要書籍等商品,需要付出鈔票一樣。從存款角度看一樣,銀行需要我們的存款,也一樣要給利息存款者,這就是價格。
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額即本金的比率。利率是決定企業資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企業籌資、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對金融環境的研究必須注意利率現狀及其變動趨勢。
是指借款、存入或借入金額(稱為本金總額)中每個期間到期的利息金額與票面價值的比率。借出或借入金額的總利息取決於本金總額、利率、復利頻率、借出、存入或借入的時間長度。
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4)貨幣購買時的價格擴展閱讀:
利率分類
1、根據計算方法不同,分為單利和復利
單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只在原採的本金上計算利息,對本金所產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計算利息。復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除了在原來本金上計算利息外,還要把本金所產生的利息重新計入本金、重復計算利息,俗稱"利滾利"。
2、根據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分為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是指沒有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借款合同或單據上標明的利率。實際利率是指已經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利率。
3、根據確定方式不同,分為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或者中央銀行確定的利率。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機構或銀行業協會按照協商辦法確定的利率,這種利率標准只適合於參加該協會的金融機構,對其他機構不具約束力,利率標准也通常介於官定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市場利率是指根據市場資金借貸關系緊張程度所確定的利率。
4、根據國家政策意向不同,分為一般利率和優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優惠條件下的利率。優惠利率是指對某些部門、行業、個人所制定的利率優惠政策。
5、根據銀行業務要求不同,分為存款利率、貸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機構存款所獲得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貸款利率是指從金融機構貸款所支付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
❺ 貨幣的價格標准
樓主,以後提問前先去了解一下相關知識,不要提那麼無知的問題
信用貨幣時代,貨幣哪裡來「客觀標准」,「標準定價」這種東西,你以為什麼東西都像1+1=2一樣有標准答案的
❻ 商品價值、商品價格、貨幣價值三者的關系
商品價值、商品價格、貨幣價值三者的關系:
1,當商品價值增大,貨幣價值不變時,商品價格就會升高
2,當商品價值不變,貨幣價值減小時,商品價格就會升高
3,當商品價值減小,貨幣價值不變時,商品價格就會下跌
三者簡介:
商品價值,是商品與貨幣交換時,一定商品量交換貨幣的多少。單位商品量交換貨幣的多少是單位價值(單價),非單位數量交換貨幣的多少是總價值(總價)。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單價)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無法直接表示商品價值,而只能間接地和相對地表現在某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交換的比例上。
貨幣是指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6)貨幣購買時的價格擴展閱讀:
三者區別: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分離出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三者相輔相成:
價值規律告訴我們,商品價值是生產商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商品價值是商品價格的本質,商品價格只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商品的價格只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量的貨幣名稱。」
生產商品花費了無差別的抽象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形成價值;商品有了價值,才能用貨幣形式來表現,從而產生價格。
❼ 貨幣價格是什麼意思
答;m1
是指狹義貨幣供應量,
對應的m2
是廣義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monetary
aggregates)
是指某一時點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貸系統、企事業單位金庫中的貨幣總計。貨幣供應量是影響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變數。它同收入、消費、投資、價格、國際收支都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是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從需求方面看,主要決定於貨幣供應量是否適度。人們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實踐中,各國對m0、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0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在這三個層次中,m0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❽ 什麼叫外匯買入價, 賣出價和中間價
賣出價(Sellprice)就是賣出基礎貨幣,同時買入結算貨幣的價格。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賣出外匯時使用的價格。因為其客戶主要是進口商,故賣出價常被稱作「進口匯率」。買賣價之間的差額是外匯銀行的手續費收益。
外匯買入價是「外匯賣出價」的對稱。亦稱「買入匯率」 。是外匯銀行向客戶買進外匯時所使用的價格。在採用直接標價法時,外匯摺合本國貨幣數額較少的價格為買入價。即銀行買入外幣時付出的本幣數額。
中間價,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價格差,就是「點差」。買入價比賣出價要高,原因是您需要從外匯經紀商那裡買賣貨幣,經紀商為您提供了服務,就要收取「服務費」。
外匯中間價亦稱「外匯中間匯率」 。是外匯買賣價的平均數。其計算公式是:(外匯買入價+外匯賣出價) / 2 =外匯中間價。外匯中間價在西方常用於對匯率的分析,報刊報道匯率也用中間價。我國外匯牌價的中間價用於清算貿易和非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不對外公布。
(8)貨幣購買時的價格擴展閱讀:
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通常有現匯戶和現鈔戶之分。
外匯中間價又叫中間匯率,是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的平均數。
計算公式為: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賣出匯率)÷ 2
❾ 各國貨幣的比價是怎麼確定的
匯率是開放經濟運行中居於核心地位的變數之一,各種宏觀變數及微觀因素都會通過種種途徑引起它的變動,而它的變動又會對其他經濟變數帶來重要的影響.那麼,均衡的匯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 哪些因素決定了匯率的變動 我們迫切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本章即介紹有關匯率決定的各流派觀點,先介紹匯率決定的基礎知識,然後再介紹匯率決定的幾種主要理論.
第一節 匯率決定的基礎及影響其變動的因素
兩種貨幣所具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對比關系,就是兩種貨幣的比價即匯率.匯率的實質在於兩種貨幣所具有或所代表的價值量的交換比率.所以匯率決定的基礎就是單位貨幣所含的價值量.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的決定基礎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先簡單回顧一下貨幣制度的歷史演變.
一,貨幣制度的演變
世界貨幣制度大體經歷了銀本位,金銀復本位,金本位和紙幣本位制度.由於統一的世界市場出現在金本位制時代,所以對匯率問題的探討也就從金本位制開始.
金本位制的最初形式是金幣本位制,即以黃金為貨幣制度的基礎,黃金直接參與流通的貨幣制度.20世紀20年代,英,法等國因為黃金量不足,開始實行金塊本位.即只有當大規模支付時,黃金才以金塊的形式參與流通和支付.金塊本位制依然是一種金本位制,因為在這種制度下,紙幣的價值以黃金為基礎,代表黃金流通並與黃金保持固定比價,黃金在一定程度上仍參與清算和支付.
隨著經濟的發展,黃金的流通和支付手段職能逐漸被紙幣取代,貨幣制度演變為金匯兌本位制,它也是一種金本位制.在金匯兌本位制度下,紙幣成為法定的償付貨幣;政府宣布單位紙幣代表的黃金量並維護紙幣黃金比價;紙幣充當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並可以按照政府宣布的比價與黃金自由兌換;黃金只發揮貯藏手段和穩定紙幣價值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期間,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籌集資金應付戰爭和刺激經濟,大量發行紙幣,導致紙幣與黃金間的固定比價無法維持,金匯兌本位制幾經反復後最終瓦解,各國普遍實行紙幣本位制度.
二,不同貨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1.金幣本位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在金幣本位制度下,各國都規定了貨幣的法定含金量.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對比來決定.如1925年-1931年期間,1英鎊的含金量為7.3224克,1美元的含金量為1.504656克,兩者相比等於4.8665(7.3224/1.504656),即1英鎊等於4.8665美元.這種以兩種金屬鑄幣含金量之比得到匯率的被稱為鑄幣平價(mint parity).鑄幣平價是金平價(gold parity)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實際經濟中的匯率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但其波動的幅度受制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s).在金本位制下,黃金可以自由輸入輸出.因此,各國間債權債務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清算:一是非現金結算,即採用匯票等手段;二是現金結算,即直接運送黃金.如果匯價漲得太高,人們就都不願購買外匯,只要運送黃金進行清算就可以了.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按1英鎊計算,英國和美國之間運送黃金的費用為0.03美元.假設美國對英國有國際收支逆差,於是,對英鎊的需求增加,英鎊匯率上漲.如果1英鎊上漲到4.8965美元(即鑄幣平價4.8665加上運送黃金的費用0.03美元)以上,則美國債務人就不會購買英鎊外匯,而寧願在美國購買黃金運送英國償還其債務,因為這樣只需4.8965美元.所以,引起美國黃金流出的匯率就是黃金輸出點,匯率的波動不可能走出這個點;反之,匯率的波動也不可能低於黃金輸入點.如果英國對美元有國際收支逆差,則會以1英磅兌4.8365美元(即鑄幣平價4.8665美元-0.03美元)的價格買賣外匯.由此可見,在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匯率波動的界限是黃金輸送點.在這種匯率制度 下,只要各國不改變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量,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就會長期穩定.
2.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在金塊本位制度下,黃金已經很少直接充當流通手段,金塊的絕大部分由政府所掌握,其自由輸入輸出受到了影響.同樣,在金匯兌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集中在政府手中,日常生活中黃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職能,輸出,輸入受到了極大限制.在這兩種貨幣制度下,貨幣匯率由紙幣所代表的金量之比決定,稱為法定平價.實際匯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法定平價上下波動.這時,匯率波動的幅度不再受制於黃金輸送點.政府通過設立外匯平準基金來維護匯率的穩定,當匯率上升時出售外匯,匯率下降時買進外匯,以此使匯率的波動局限在允許的幅度內.但與金幣本位制度時相比,此時匯率的穩定程度已降低了.
3.紙幣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在與黃金脫鉤的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不再代表或代替金幣流通,相應地,金平價也不再成為決定匯率的基礎.按馬克思的貨幣理論,紙幣沒有價值,紙幣是價值的一種代表,兩國紙幣之間的匯率便可用兩國紙幣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之比來確定.因此,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決定匯率的基礎.
三,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
匯率變動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既包括經濟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各個因素之間又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各個因素對不同國家,在不同時間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實際經濟因素
(1)經濟增長.實際經濟增長率對一國貨幣匯率的影響較為復雜:一方面,實際經濟的增長反映了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則該國貨幣幣值有可能上升,相應地,匯率有可能下降(直接標價法);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加速,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一國的進口.如果出口保持不變,則該國經常收支項目的盈餘減少甚至出現逆差,這樣,該國貨幣幣值有下降的壓力.經濟增長對一國匯率影響的凈結果取決於上述兩個方面影響的對比.
(2)國際收支.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有長期的影響,尤其是經常收支項目.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則外國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以及外國本身的貨幣供應量會相對增加,於是該國貨幣匯率會下降即其幣值會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就會上升即其幣值會下降.在固定匯率時期,國際收支是決定匯率的特別重要的因素.在浮動匯率下,一些名義經濟因素如利率和通貨膨脹率變得更加重要了.
(3)資本流動.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通過兩個渠道:一是改變外匯的相對供求狀況,二是改變人們對匯率的預期.以一國有大量資本外流為例,就前者來看,意味著在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幣的供應量相對減少,外幣幣值會相對本幣上升,即本幣匯率上浮;就後者來看,市場預期該國貨幣會貶值,於是就拋售該國貨幣購入外幣,結果匯率上浮,開始時的預期變為現實,這種預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期(self-realized expection).
(4)外匯儲備.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護匯價的能力,所以它在短期內對穩定匯率有一定的作用.
2.名義經濟因素
(1)通貨膨脹率.一國貨幣價值的總水平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也影響一國商品和勞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由於存在通貨膨脹,商品出口會減少而進口會增加.這些變化將對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發生影響,從而導致匯率的變動.同時,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對外價值,即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受到削弱,幣值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各國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不同,通貨膨脹率發生很大差異,因而匯率波動劇烈.但一國貨幣內部貶值轉移到貨幣外部貶值要有一個過程.從長期看,匯率終將根據貨幣實際購買力而自行調整到合理的水平.
(2)利率.在通常情況下,一國利率提高,信用緊縮,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則導致貨幣的貶值.從短期看,利率在匯率變動中的作用是很顯著的.
(3)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利率,通貨膨脹和實際經濟的增長而進行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意味著銀根放鬆,利率下降,物價可能上升,經濟會擴張.利率下降和物價上升會促使一國貨幣幣值下降,即匯率上升.但經濟擴張會增強市場對該國貨幣的信心,使其幣值上升.貨幣供應量對一國貨幣匯率的影響取決於該國的經濟結構,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的調整速度等.然而,根據許多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突然增加會使一國貨幣幣值迅速下降,在長期內,匯率會回復到均衡水平.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預期心理.預期被引入匯率的研究領域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預期對匯率的影響很大,其程度有時遠遠超過其他經濟因素對匯率的影響.預期有穩定(stabilizing)和非穩定(distabilizing)之分.穩定型的預期是指,人們預期一種貨幣幣值會下降時,就會購進這種貨幣,從而緩和這種貨幣幣值的下降程度;反之則拋出貨幣,從而降低該貨幣的升幅程度.顯然,按這種預期心理進行的外匯買賣行為有助於匯率的穩定.非穩定型的預期行為與穩定型預期行為正好相反,按這種預期心理行事的交易商會在幣值低時進一步拋出,在幣值高時進一步購進,從而加劇匯率的不穩定.
影響人們預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信息(information),新聞(news)和傳聞(rumors).信息是指與外匯買賣和匯率變動有關的資料,數據和消息,新聞包括經濟新聞和政治新聞,傳聞則是未經證實的消息.有時,信息,新聞和傳聞很難區分,特別是在後兩者之間.
4.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中央銀行的干預,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外幣期貨等)價格變動,石油價格變動和黃金價格變動等.典型的中央銀行干預行動是1985年9月22日,西方五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聯儲)行長達成聯合干預美元匯率的協定.會後,各國中央銀行一起向外匯市場拋售美元,致使美元匯率暴跌.一國股票價值的上升通常會帶動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因為股價上漲表示該國經濟前景看好.外幣期貨價格的變化也是影響匯率的要素之一,當期貨價格下跌時,現匯價格也會下跌,反之則上升.石油價格對產油國和進口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油價上升會使產油國貨幣堅挺,進口國貨幣疲軟,反之則相反.
第二節 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匯率決定理論,它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對之進行系統闡述則是瑞典學者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完成的.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具有的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它們各自具有的購買力的對比,也就是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我們對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分析從某一商品在不同國家中的價格之間存在的聯系開始.
一,開放經濟下的一價定律
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國內部不同地區的價格之間的關系.
這里有兩個假設前提:
(1)假設位於不同地區的該商品是同質的,即不存在任何的商品質量,規格,品牌方面的差異.
(2)該商品的價格能夠根據供求靈活地進行調整,即價格具有彈性.
一國內部的商品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可以通過套利活動消除區域間價格差異的商品,稱之為可貿易商品(tradable goods);另一種是無法通過套利活動消除區域間價格差異的商品,可稱之為不可貿易商品(nontradable goods).不可貿易商品主要包括不動產和個人勞務項目.
對於可貿易商品而言,地區間的套利活動將其在地區間的價格差異大幅收斂,假設交易成本為零,則每一種可貿易商品在各地的價格都是一致的,即所謂的"一價定律"(one price rule).
在開放經濟中,可貿易商品在不同的國家的價格之間的聯系與一國內部的情況有所區別.產生這種差別的首要原因是兩國貨幣不同,需要用同一種貨幣進行價格比較;其次,若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套利的可能,在套利活動的同時需進行貨幣間的買賣.可見,國家間的套利活動產生了外匯市場上相應的交易活動;最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國家間的套利活動比一國內部套利更困難,因為套利者面臨許多障礙,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即國際套利的交易成本較國內套利更為高昂.
同樣,如果不考慮成本等因素,則以同一種貨幣表示的不同國家的某種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應是一致的.如以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為本國價格,為外國價格,即有:
上式即為開放經濟下的一價定律.
二,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形式
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包括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兩種.
1.絕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假定前提是:
(1)一價定律對於任何一種可貿易商品都成立.
(2)各種可貿易商品在各國物價指數的編制中佔有相等的權重.這樣,兩國可貿易商品的物價水平間的關系為:
式中,項表示權數.如果將這一物價指數分別用,表示,則有:
上式的含義是:不同國家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將上式變形,即:
這就是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一般形式.該式的含義是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取決於兩國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之比,即取決於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
2.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也稱弱購買力平價,它是在放鬆絕對購買力平價的有關假定後得到的.該理論認為一價定律並不能始終成立,而且各國對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方法各異,所以各國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相等,而是存在著一定的偏離.其公式為:
(為常數)
將上式寫成對數形式,再取變動率,得到下式:
該式即為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表達形式.該式的經濟學含義為:兩國貨幣的匯率變動取決於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動.即若本國物價上漲幅度超過外國物價上漲幅度,則本國貨幣貶值,表現為e值增大;相反則意味著本國貨幣升值,表現為e值降低.
顯然,相對購買力平價對真實匯率變化的解釋力更強,也更符合實際,原因是其假定前提與客觀現實更為接近.
三,小結
購買力平價理論從貨幣的基本職能入手來對匯率決定展開研究,這既符合邏輯又容易為人理解,其直觀的表達方式也令人一目瞭然.在所有匯率決定理論中,它始終居於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於此.但是,該理論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理論上還不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匯率與物價的關系中,一定是匯率是因變數而物價是自變數嗎 現實中匯率變化後導致物價水平變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很難說清楚是物價決定了匯率還是匯率決定了物價.顯然,購買力平價理論還無法給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可以這樣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僅僅是對匯率決定理論研究的開始,應該有更深刻的匯率決定理論是以該理論為出發點的.
第三節 利率平價理論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與國之間不僅存在著密切的貿易聯系,也存在著復雜的金融聯系,往往是一國金融市場與外國的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這種緊密的金融聯系使得匯率與利率之間也存在聯動關系.從金融市場角度分析匯率與利率所存在的關系,就是匯率的利率平價理論(theory of interest-rate parity).該理論的基本思想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在20世紀20年代由凱恩斯等人予以完善.它包括抵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CIP)和非抵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parity,UIP)兩種.
一,抵補的利率平價
假設資金在國際間流動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投資者在國際間進出也不存在任何壁壘,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現在有本國的一個投資者持有一筆閑置資金,決定其資金投向的惟一因素是在哪一個國家投資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那麼,該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呢
設本國金融市場上一年期存款利率為i,外國金融市場上的利率為,即期匯率為e(直接標價法).
如果投資於本國金融市場,則每單位本國貨幣到期時的本息為:
如果投資於外國金融市場,則首先將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外國貨幣;然後用這筆外國貨幣在外國金融市場上進行為期一年的存款;最後,一年後將到期的外國貨幣資金本息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本國貨幣.
首先在當前,每1單位本國貨幣,可在金融市場上即期兌換1/e單位的外國貨幣.將這1/e單位的外國貨幣用於一年期存款,期滿時本息為:
一年後存款到期,假定當時的即期匯率為,則這筆外國貨幣可兌換的本國貨幣數為:
由於一年後的即期匯率是不確定的,因此這筆投資的最終收益難以確定,或者說這筆投資有很大的匯率風險.為規避風險,投資者可以在即期購買一年後交割的遠期合約,設此合約上的遠期匯率為.這樣,該筆投資就不存在任何的匯率風險,一年後的收益為.
投資者面臨著投資於本國還是外國金融市場的選擇,這取決於兩種投資方式收益率的高低.
若>,則投資於本國金融市場;
若<,則投資於外國金融市場;
若,則投資於兩國金融市場都可以.
但市場上其他的投資者也面臨著同樣的抉擇.所以,在<情況下,眾多投資者都會將資金投入外國金融市場,這會導致即期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上升,從而使本幣即期貶值(e增大),遠期升值(減少),投資外國金融市場的收益率下降.只有當兩種投資方式的收益率相同時,市場才處於均衡狀態.
即:
整理得:
記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升(貼)水率為,則:
即:
由於的數值極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
上式即為抵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它的經濟含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則本幣遠期貶值;若本國利率低於外國利率,則本幣遠期升值.也就是說,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抵補的利率平價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事實上,抵補的利率平價公式被作為指導公式廣泛用於外匯交易中,許多大銀行基本上就是根據各國間的利率差異來確定遠期匯率的升貼水額.除了外匯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以外,一般來講,抵補的利率平價基本上能較好地成立.當然,由於外匯交易成本以及風險等因素的存在,抵補的利率平價與實際匯率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二,非抵補的利率平價
在上面的分析中,投資者是通過遠期交易來規避風險.實際上,投資者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根據自己對匯率未來變動的預測,不進行相應的遠期交易,而是在承擔一定匯率風險的情況下進行投資.
按照投資學原理,投資者對風險持有三種不同的態度:風險厭惡,風險中立和風險偏好.這三種態度可以簡單地表述為:風險厭惡者通常要求風險大的資產提供更高的利率作為風險補償;風險中立者則對提供相同利率而風險不同的資產不加區別;風險偏好者則在利率相同的情況下偏好風險更大的資產.假定投資者風險中立2.
在不進行遠期交易時,投資者通過對未來匯率的預測來計算投資活動的收益.
假設,投資者預期一年後的即期匯率為,那麼在外國金融市場投資的本息和為,如果與在本國金融市場投資的收益存在差異,那麼投資者會通過套利行為使兩者一致.這樣,當市場出現均衡狀態時,有:
整理可得:
為匯率遠期變動率.上式即為非抵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其經濟含義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
在非抵補的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本國的利率高於外國利率,意味著市場預期本幣在遠期將會貶值;反之,預期本幣遠期升值.若本國政府提高利率,當市場預期未來的即期匯率不變時,本幣的即期匯率將升值.
由於預期的匯率變動率是一個心理變數,難以得到可信的數據進行分析,而且實際意義也不大,利用非抵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進行實證檢驗並不多見.對非抵補的利率平價的實證研究一般與對遠期外匯市場的分析相聯系.
當與存在差異時,投機者會認為有利可圖,就會通過在遠期外匯市場的交易使二者相等,此時抵補的利率平價和非抵補的利率平價同時成立,即:
,
三,小結
利率平價理論將匯率決定問題從商品市場(主要變數的物價)轉移到金融市場上來,明確指出了匯率與利率之間存在著聯動關系,說明了外匯市場上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對於預測遠期匯率走勢,調整匯率政策有著深遠的意義.此外,該理論還使人們開始注意到在匯率問題研究上一直忽略的金融市場對匯率的影響,對於匯率問題研究方向的改進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不容否認,該理論還存在著重大缺陷:第一,該理論在假設上的苛刻使之要成立必須有一個完美市場的存在,而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第二,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一樣,沒有說清楚利率與匯率之間到底哪一個是自變數,哪一個是因變數.可以說是利率決定匯率,反過來也成立.這說明該理論還不是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
第四節 國際收支說
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決定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與需求,而外匯供求必然對外匯的價格即匯率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一國國際收支與該國匯率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國際收支說是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1861年,英國學者葛遜(G.L.Goschen)較為完整地闡述了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他的理論被稱為國際借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在各國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一些經濟學家將凱恩斯主義關於國際收支的分析應用於對外匯供求的分析,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影響匯率,從而形成了國際收支說的現代形式.
一,國際收支說的基本原理
我們知道,外匯價格即匯率的變動會使外匯市場實現供求平衡,從而使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國際收支由經常賬戶(CA),資本與金融賬戶(K)組成,有:
如果匯率完全自由浮動,政府不對外匯市場進行任何干預,而且將經常賬戶簡單視為貿易賬戶,則主要由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決定.其中,進口主要是由本國國民收入(Y)和實際匯率()決定的;出口主要由外國國民收入()和實際匯率決定,由此得到:
再假定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收支由本國利率(i),外國利率()以及未來匯率變化的預期()決定,由此得到:
將兩式合並得到:
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變數視為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變數的共同影響下發生變動,直至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水平.由此得到:
上式表明,影響匯率的因素有本國國民收入,外國國民收入,本國物價水平,外國物價水平,本國利率水平,外國利率水平以及對未來匯率的預期.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
(1)當其他變數不變時(下同),本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將帶來進口的上升,在外匯市場上會出現對外匯的超額需求,則本國貨幣趨於貶值;外國的國民收入的增加將帶來本國出口的上升,外匯市場上會出現外匯的超額供給,則本幣趨於升值.
(2)本國價格水平的上升將帶來實際匯率的升值,這意味著提高了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價格,導致本國出口下降,從而本幣貶值;外國價格水平的上升意味著本國實際匯率的貶值,降低了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價格,本國出口上升,經常賬戶得到改善,從而本幣升值.
(3)本國利率水平的提高將帶來更多的資本流入,外匯市場出現超額的外匯供給,本幣升值;外國利率的提高將導致本國資金外流,外匯市場出現對外匯的超額需求,本幣將貶值.
(4)如果預期未來本幣貶值,資本將流出以避免損失,導致本幣即期貶值;反之,則本幣幣值在即期升值.
二,小結
國際收支說是凱恩斯主義的國際收支理論在浮動匯率制下的變形,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占據了突出地位.該理論運用供求分析方法將影響國際收支的各種因素納入對匯率水平的分析,對於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理論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匯率,是現代匯率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但是,國際收支說還不能被視為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因為它只是指出了匯率與其他變數間存在著的聯系,而沒有深入分析各變數間的關系,也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的結論.因此,國際收支說只是更深入分析中可利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另外,國際收支說的分析基礎是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而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又是一種流量,所以國際收支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這主要體現在它認為國際收支引起的外匯供求流量決定了匯率水平及其變動.但外匯市場上匯率變動比其他普通商品市場上價格變動更為劇烈和頻繁.可見,簡單地運用普通商品市場上的價格與供求之間的關系來對外匯市場進行分析並不合適.
第五節 資產市場說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資金流動規模極為巨大,外匯市場上90%以上的交易量與國際資金流動有關,資金流動主宰了匯率的變動.外匯交易表現出與資產市場上交易相近的特點,如價格變動極為頻繁而且波動幅度很大,價格受心理預期因素影響很大等.這啟發了人們應將匯率看成一種資產價格,即一國貨幣資產用另一國貨幣進行標價的價格,這一價格是在資產市場上確定的,從而分析匯率的決定應採用與普通股價格決定基本相同的理論.這一分析方法被統稱為匯率決定的資產市場說,在70年代末以來取代了匯率的國際收支流量分析,成為匯率理論的主流.
與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資產市場說在分析方法上有兩點不同:首先,該學說特別強調存量資產變動來恢復市場的均衡.即在一國外匯市場或金融市場失衡時,在各國資產具有完全流動性條件下,資產存量的變化可以有效地調節外匯市場或金融市場.當各國資產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此時的匯率才是均衡匯率;此外,資產市場說有別於其他匯率決定理論的另一大特色是強調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即強調本國的商品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與外國的商品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聯系在一起來進行匯率決定的分析.這較以往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法來研究匯率決定是一個理論飛躍.
在討論資產市場說中,我們假定:
(1)外匯市場是有效的,即匯率的變化已經反映了所有影響匯率變化的信息.
(2)本國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國,即本國對世界商品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的影響為零,只是各種價格的接受者.
(3)本國居民不持有外國貨幣,外國居民不持有本國資產,因此本國居民只持有三種資產,即本國貨幣,本國發行的金融資產(主要是本國債券),外國發行的金融資產(主要是外國債券).這樣,一國資產市場由本國貨幣市場,本國債券市場,外國債券市場組成.
(4)資金完全流動,即抵補的利率平價(CIP)始終成立.
依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可分為貨幣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與資產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前者假定兩種資產可完全替代(即投資者風險中立),因此非抵補的利率平價成立.根據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它又可分為彈性貨幣分析法(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價格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後者假定兩種資產完全不可替代,即投資
❿ 「利率是貨幣的價格」怎麼理解
這句話的意思是:利率是持有貨幣的價格。因為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如果你手中持有貨幣的話,那就要放棄將貨幣存入銀行或購買債券所得到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