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中美煤炭價格

中美煤炭價格

發布時間:2021-11-07 12:18:52

① 為什麼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的煤炭消耗量不同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鍾,提醒人們必須立即採取有力措施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在艱巨、復雜的挑戰面前,中美兩國看到了同樣的機會——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提高能效。2009年2月,希拉里訪華時強調了美中兩國加強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的重要性,並對兩國在清潔能源等領域已開展的合作表示贊賞。對可再生能源政策與重點行業節能的減排效應進行測算,對我國制定進一步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節能減排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中美能源消費結構對比分析美國能源署對能源大的分類為:液體燃料、煤炭、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電力。相對中國來說,美國的能源類型更為多元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已經在工業、民用和商業部門廣泛應用。圖1顯示,2008年,美國96%的煤炭用於工業(與中國工業部門耗煤比例基本相當),其他部門的煤耗非常少,其中交通業的煤耗為0。對液體燃料來說,美國70%的液體燃料用於交通,24%的液體燃料用於工業,商業和民用消費的液體燃料非常少。對天然氣來說,美國48%的天然氣用於工業,30%用於民用。對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來說,79%用於工業,17%用於民用。對電力來說,美國37%的電力用於民用,35%的電力用於商業,28%的電力用於工業,交通的電耗為0。對電損耗來說,37%的電損耗出現在民用部門,36%的電損耗出現在商業部門,27%的電損耗出現在工業部門。為了便於對比分析中美能源消費,將中國經濟系統分為工業、商業、交通和民用四大產業部門。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將國內的能源類型分為煤炭、液體燃料、天然氣和電力。其中液體燃料按照世界能源委員會的定義,指煤油、柴油、石油及任何同等的液體燃料。由圖2顯示,2005年,中國95.3%的煤炭用於工業,0.7%的煤炭用於商業,0.3%的煤炭用於交通業,3.7%的煤炭用於民用部門。對液體燃料來說,中國74.6%的液體燃料用於工業,5.6%的液體燃料用於商業,18.9%的液體燃料用於交通業,0.9%的液體燃料用於民用部門。對天然氣來說,中國76%的天然氣用於工業,4.3%的天然氣用於商業,2.8%的天然氣用於交通業,17%的天然氣用於民用部門。對電力來說,中國78.6%的電力用於工業,8.4%的電力用於商業,1.7%的電力用於交通,11.3%的電力用於民用部門。4類能源在中國工業部門中的消費都超過了70%,尤其是煤炭,在工業部門的消費比例高達95.3%。可見,中國目前的節能減排潛力將主要存在於工業部門。美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相對我國來說是較為合理的。對比人均能耗和人均GDP能耗更能說明這種能源消費結構的經濟意義。圖3顯示,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人均能耗遠遠高於我國,但是美國和日本的人均GDP能耗卻非常之低,僅為我國的0.19倍和0.12倍。這主要得益於這些國家工業生產領域能源消費結構的合理性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也得益於這些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印尼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發展遲緩,而人均GDP水平與我國較為接近,人均GDP能耗都比我國低很多,僅為我國的0.4倍。人民幣幣值過低是造成我國人均GDP能耗高的一個原因,但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能源的低效利用仍是我國人均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另外,從圖1、圖2對比看,美國民用部門的電消費比例為中國的3.3倍,而且電損耗的比例在4個部門中最高。美國民用部門的天然氣消費比例為中國的1.8倍。並且2005~2008年美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為中國的1.5倍,美國人口數不及中國的1/4。可見美國的人均居民能源消費遠比中國高。根據生產空間和二氧化碳處理空間(與能源消費成正比)算出的2005年人均生態足跡,美國人的為10公頃,世界平均為2公頃,中國人的僅為1公頃。美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高效、消費低效的國民文化,是促成美國民用部門能源消費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是不值得我們借鑒的。下面將分析各類能源在中國42個細分的產業部門之間的消費結構,便於從中觀層面掌握我國各類能源的消費結構,制定可操作的產業節能減排計劃。二、2005年中國42個產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分析參考《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對九類能源: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氣和電力在48個產業部門的消費量統計,並對照中國2005年62個部門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分類,根據項目研究需要將中國經濟系統分為四大產業、42個部門,通過分析各類能源在各個產業部門間的消費結構以及各個產業部門的單位GDP能耗,便於從產業的角度更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煤炭消費2005年,煤炭消費量在中國各個產業部門間的分布差異很大。80%的煤炭消費量集中在如下幾個產業部門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部門煤炭消費量最多,占煤炭消費總量的48.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部門的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8.8%;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部門的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8.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部門的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7.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部門的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6%。4%的煤炭等用於生活消費。相對於煤炭的消費結構來說,焦炭消費量在各個產業部門間的分布更為集中。85.3%的焦炭消費在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部門中;6.9%的焦炭消費在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部門。中國煤炭消費較高的幾個產業部門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同美國、日本進行比較,2003年,中國和日本水泥的綜合能耗之比為1.41,噸鋼的可比能耗之比為1.12,火電廠供電綜合能耗之比為1.22;1994年,中國和美國原煤耗電之比為1.84。相對於工業節能水平較高的日本和美國來說,中國這幾個主要的煤炭消費部門仍存在很大節煤潛力。各類液體燃料消費中國86.5%的原油消費在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部門;8.4%的原油消費在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部門。50.9%的汽油消費在交通運輸、倉庫和郵政業部門;18.9%的汽油消費在其他服務業部門;6.3%的汽油消費在生活消費部門;6.2%的汽油消費在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部門。81.9%的煤油消費在交通運輸、倉庫和郵政業部門部門;9.9%的煤油消費在其他服務業部門。45.7%的柴油消費在交通運輸、倉庫和郵政業部門部門;16.7%的柴油消費在農業部門;9.3%的柴油消費在其他服務業部門。27.4%的燃料油消費在交通運輸、倉庫和郵政業部門部門;26.9%的燃料油消費在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部門;12.4%的燃料油消費在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部門;9.2%的燃料油消費在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部門;7.6%的燃料油消費在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部門。各類液體燃料在產業部門間的消費也非常集中,這說明,各類液體燃料的節能工作可以主要集中在其消費量大的幾個產業部門。天然氣消費中國33%的天然氣消費在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部門;17.8%的天然氣消費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部門;17.0%的天然氣消費在生活消費部門(用於生活消費);5.6%的天然氣消費在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部門。電力消費中國14.8%的電力消費在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部門;11.3%的電力消費在生活消費部門(用於生活消費);10.2%的電力消費在黑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部門;8.5%的電力消費在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部門;5.9%的電力消費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部門;5.7%的電力消費在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部門;5.4%的電力消費在其他服務業部門。電力的消費在產業部門間的分布相對平均。這說明,電力的節能工作涉及的行業較多,實施起來難度也較大。三、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減排效應我國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確定到201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為1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至2006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總計為2億噸標准煤(不包括傳統方式利用的生物質能),約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8%,比2005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其中水電為1.5億噸標准煤,太陽能、風電、現代技術生物質能利用等相當於5000萬噸標准煤。這為201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10%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假定2010年可再生能源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為10%(比2005年增加了2.5個百分點),這些可再生能源全部用於替代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的消費,相當於2010年煤炭消費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比2005年下降了2.5個百分點,而其他一次能源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不變。根據對中國各類能源消費量及其變動趨勢分析、中國42個產業部門能源消費結構分析和中國各類能源消費排放二氧化碳的趨勢分析,基於中國2005年能源投入佔用產出表,在中國201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目標的條件下,可以測算42個產業部門因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消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減排效應(結果表1)。由表1知,2010年,來源於煤炭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產業部門及其占因煤炭消費而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比例分別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48.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8.9%;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8.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7.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6%。來源於石油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產業部門及其占因石油消費而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比例分別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51.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8.9%;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5.9%;農業,4%;其他服務業,4%。來源於天然氣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產業部門及其占因天然氣消費而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比例分別是: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33%;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17.8%;生活消費,1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5.6%;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4.2%。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排在前五位的產業部門及其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40.1%;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15.7%;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7.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6.7%;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6%。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部門基本上是來源於煤炭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部門。如果2010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結構與2005年相同,沒有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對煤炭的替代,20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增加19561.11萬噸。即2010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減排效應可減少19561.11萬噸二氧化碳。四、重點耗能行業節能的減排效應1.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行業國發〔2008〕80號文件「國務院公廳關於印發2008年節能減排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對重點領域節能提出如下目標:繼續推動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入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力爭全年實現節能2000萬噸標准煤。這個節能任務相當於2005年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能耗的3.5%。根據測算,如果該目標可以實現,2008年將可減少4592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根據對我國產業部門間煤炭消費結構的分析,2005年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煤炭消費量最多,占我國煤炭總消費量的43.9%。如果2008年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煤炭消費相對於2005年節能3.5%,則可節能3696.2萬噸標准煤,可減少8486.5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相同的節能比例下,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比鋼鐵、有色、化工和建材4個行業總的節能量和減排效果明顯很多。五、政策建議1.著重加強各類能源在某些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依據測算結果,在按規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情景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在幾個產業部門,而且重點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好於其他行業。建議煤炭的節能減排工作重點集中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石油的節能減排工作重點集中在: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的節能減排工作重點集中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加強清潔煤技術的研發與國際合作根據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劃,2020年可再生能源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離未來替代傳統能源與改善環境重任的角色還有很遠的距離。我國可開採的煤炭資源比石油資源多一到兩個數量級。大力發展清潔煤技術,用我國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彌補石油等能源的不足,是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發展過程中,解決我國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可行選擇。美國政府組織並支持對煤炭的潔凈利用研究已有30多年的歷史,已投入十幾億美元的經費,1986年開始實施潔凈煤技術示範計劃(CCTDP),2002年開始實施創新技術示範項目——潔凈煤發電計劃(CCPI)。中國和美國可以在該領域加強技術研發的合作與交流。南非在該領域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3.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法》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許多國家紛紛加強了能源立法。其中,《美國能源政策法2005》長達1720多頁,不但內容非常充實,而且可操作性強,在將各項政策目標盡可能量化的同時,還制定出具體的財稅措施、管理程序和獎懲法。我國現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是部指導性和原則性的法律,可操作性亟須改進。建議各相關部委和各省進一步出台與現行《可再生能源法》條款相匹配的細則;制定有關標准和規范(包括主機、部件、配件、可靠性、使用壽命等方面的標准,以及檢測設施及質檢手段的配套完善等),增強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4.增加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目前,我國能源研究開發費用佔GDP的比例非常低,只有日本的1/70、法國的1/30、美國的1/25,佔全國研究開發費用比例也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進行研究和開發,很多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技術和設備依賴進口。建議將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難點納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和產業化攻關計劃;同時將可再生能源的建設項目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和計劃。走一條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的道路。劉秀麗汪壽陽(作者分別系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本項研究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課題「建築節能標准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的模型測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701034,60874119)、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科研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KSCX1-YW-09-04)資助。

② 為什麼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中 歷年煤炭消耗量不同

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鍾,提醒人們必須立即採取有力措施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在艱巨、復雜的挑戰面前,中美兩國看到了同樣的機會——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提高能效。2009年2月,希拉里訪華時強調了美中兩國加強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的重要性,並對兩國在清潔能源等領域已開展的合作表示贊賞。對可再生能源政策與重點行業節能的減排效應進行測算,對我國制定進一步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節能減排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中美能源消費結構對比分析美國能源署對能源大的分類為:液體燃料、煤炭、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電力。相對中國來說,美國的能源類型更為多元化,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已經在工業、民用和商業部門廣泛應用。圖1顯示,2008年,美國96%的煤炭用於工業(與中國工業部門耗煤比例基本相當),其他部門的煤耗非常少,其中交通業的煤耗為0。對液體燃料來說,美國70%的液體燃料用於交通,24%的液體燃料用於工業,商業和民用消費的液體燃料非常少。對天然氣來說,美國48%的天然氣用於工業,30%用於民用。對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來說,79%用於工業,17%用於民用。對電力來說,美國37%的電力用於民用,35%的電力用於商業,28%的電力用於工業,交通的電耗為0。對電損耗來說,37%的電損耗出現在民用部門,36%的電損耗出現在商業部門,27%的電損耗出現在工業部門。為了便於對比分析中美能源消費,將中國經濟系統分為工業、商業、交通和民用四大產業部門。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將國內的能源類型分為煤炭、液體燃料、天然氣和電力。其中液體燃料按照世界能源委員會的定義,指煤油、柴油、石油及任何同等的液體燃料。由圖2顯示,2005年,中國95.3%的煤炭用於工業,0.7%的煤炭用於商業,0.3%的煤炭用於交通業,3.7%的煤炭用於民用部門。對液體燃料來說,中國74.6%的液體燃料用於工業,5.6%的液體燃料用於商業,18.9%的液體燃料用於交通業,0.9%的液體燃料用於民用部門。對天然氣來說,中國76%的天然氣用於工業,4.3%的天然氣用於商業,2.8%的天然氣用於交通業,17%的天然氣用於民用部門。對電力來說,中國78.6%的電力用於工業,8.4%的電力用於商業,1.7%的電力用於交通,11.3%的電力用於民用部門。4類能源在中國工業部門中的消費都超過了70%,尤其是煤炭,在工業部門的消費比例高達95.3%。可見,中國目前的節能減排潛力將主要存在於工業部門。美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相對我國來說是較為合理的。對比人均能耗和人均GDP能耗更能說明這種能源消費結構的經濟意義。圖3顯示,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人均能耗遠遠高於我國,但是美國和日本的人均GDP能耗卻非常之低,僅為我國的0.19倍和0.12倍。這主要得益於這些國家工業生產領域能源消費結構的合理性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也得益於這些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印尼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發展遲緩,而人均GDP水平與我國較為接近,人均GDP能耗都比我國低很多,僅為我國的0.4倍。人民幣幣值過低是造成我國人均GDP能耗高的一個原因,但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能源的低效利用仍是我國人均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另外,從圖1、圖2對比看,美國民用部門的電消費比例為中國的3.3倍,而且電損耗的比例在4個部門中最高。美國民用部門的天然氣消費比例為中國的1.8倍。並且2005~2008年美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為中國的1.5倍,美國人口數不及中國的1/4。可見美國的人均居民能源消費遠比中國高。根據生產空間和二氧化碳處理空間(與能源消費成正比)算出的2005年人均生態足跡,美國人的為10公頃,世界平均為2公頃,中國人的僅為1公頃。美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高效、消費低效的國民文化,是促成美國民用部門能源消費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是不值得我們借鑒的。下面將分析各類能源在中國42個細分的產業部門之間的消費結構,便於從中觀層面掌握我國各類能源的消費結構,制定可操作的產業節能減排計

③ 亞美大陸煤層氣有限公司的大事記

1994年
亞美大陸煤層氣有限公司的主要創始人在美國注冊並創建了CBM能源集團,主要目標是在中國勘探和開發煤層氣。
1994年
CBM能源集團在中國成立兩個煤層氣勘探和開發的合資企業,分別是山西河東煤層氣能源有限公司和阜新中美煤層氣能源有限公司。
1998年--1999年
亞美大陸煤層氣有限公司的主要創始人創建了CBM煤炭開採集團,隨後在1999年成立了亞美大陸煤炭有限公司並開始評估一些主要的煤炭開采項目,如大寧煤礦,寺河煤礦和屯留煤礦。
1999年
亞美大陸煤層氣有限公司和其中方合作夥伴創建了山西亞美大寧能源有限公司。這是第一個由外方控股的中外煤炭合資企業。
2003年--2004年
亞美大陸煤炭有限公司煤層氣團隊(隨後成立了亞美大陸煤層氣有限公司)成功組織實施了井下定向深孔抽放技術,這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首次成功實施該技術。該技術為在2004年成功實驗第一口多分支水平井打下了基礎。多分支水平井是由亞美大陸煤炭有限公司煤層氣團隊設計並實施鑽井的。
2004年
在經過了兩年對煤層氣初步的研究後,亞美大陸煤炭有限公司和中聯煤層氣有限公司就馬必區塊煤層氣的勘探和開發簽署了產品分成合同。馬必位於沁水盆地南部,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前景的煤層氣區塊。
2006年
亞美大陸煤層氣從煤炭分離,收購了美中能源。美中能源是一家在潘庄煤層氣產品分成合同中擁有50%權益的外國生產商。潘庄區塊是中國最好的煤層氣區塊。
2006年--2007年
亞美大陸煤層氣和美中能源潘庄區塊內成功實施了6口多分支水平井,取得單口井日產煤層氣10萬立方米,六口井平均每口井日產量達5萬立方米,創造了中國煤層氣產量最高記錄。
2007年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為潘庄中外合作煤層氣項目簽發了中國第一個煤層氣商業開發進入前期工作的批准文件。
2008年
亞美大陸煤層氣率先實現了煤層氣銷售,成為第一個在中國煤層氣下游實現銷售的公司;同時,還通過NASI公司取得了煤層氣儲量認證;以及為了最終獲得ODP,探礦權和環境評估批準的30多個國家相關部門的批復許可。

④ 中美兩國的供給側改革有什麼異同

1、從中美的比較來看,中美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不同。中國面臨的是經濟新常態,美國面臨的分別是1980年代的滯漲和2008全球金融危機。

2、中美改革的對象不同,中國是轉軌中的市場經濟體制,美國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3、此外,改革的內容也不同,中國需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基礎性改革。美國則需要改革稅收、福利制度。

但雙方也並非沒有相同點。中美雙方都需要著眼於長遠發展,需要更注重發揮企業家作用,並重視中等收入階層。

(4)中美煤炭價格擴展閱讀:

習近平主席概括的關於供給側改革的四個關鍵點: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解決房地產庫存問題;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與供給側改革相關的政策被重點強調,包括以下幾個細節:

在針對煤炭和鋼鐵行業壓縮過剩產能的過程中,中央政府將會提供1000億元資金用於重新安置以上行業的下崗職工。

國有企業改革:部分國有企業將會通過創新進行發展,部分將會被兼並重組,還有一部分將會退出市場。

房地產行業的「去庫存「:政府將會「確保不同城市按照具體情況採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化解房地產行業庫存過剩的問題」。這也意味著在一線城市將會採取更嚴厲的房地產政策,而在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將會實施刺激政策。

⑤ 2015中美自然資源比較

國土面積: 中國:陸地945萬 VS 美國:陸地963萬平方公里。

人口:中國13.3億 VS 美國2億

耕地總面積:中國120萬平方公里VS美國200萬平方公里,(中國優質耕地單產超噸,約30萬平方公里,美國則沒有)。

摺合耕地面積:(一年2熟或3熟即乘2或3)中國250萬平方公里VS美國200萬平方公里

森林面積:2010年末中國森林面積超過245萬平方公里,覆蓋率超25%,美國森林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約33%。

草原面積:中國350萬平方公里,中國有世界最大最優良的天然大草原牧場,草原的牛,氂牛,羊,馬都搖搖居世界第一位,

美國號稱有100萬平方公里的草原,但美國的牛都在圈場里吃飼料,美國沒有羊,更沒有氂牛。總之,美國幾乎沒有草原畜牧業。

領海面積:中國350萬平方公里,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均為我國內海(目前有部分海域為一些外國人叫囂),美國東西兩海岸幾乎沒有什麼大陸架海,離開大陸沒多遠即為世界共有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美國南部有灣,但主要是與墨西哥共有,所以美國領海共約有100萬平方公里。

水熱資源情況:中美基本相當都較適中。

資源情況:

1能源資源:以2006年公布的數據,中國煤炭資源總量超過1145億噸,已探明儲量超過40萬億噸,按照目前年開發35億噸算,可用1萬1千年。石油儲量約1200億噸,已探明儲量230億噸,按2010年產量2.05億噸,可開采115年。其他能源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均為世界第一位,並遙遙領先。美國能源儲量,煤炭約2446億噸,石油約300億噸,天然氣較多。其他可再生能源水、風、陽光也很可觀,約為中國的十分之一。

2金屬資源情況:中國幾乎所有金屬資源都居世界前列,目前幾乎所有金屬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位,產量第一的包括,鐵,銅,鋁,鉛,鋅,錳,鎢,錫,銻,黃金,稀土等,中國資源中主要缺少鉀鹽(生產化肥),鎳,鉻等,對外依賴較大,但上面產量第一的各金屬進口量也很大,自身儲量也很大,要麼第一或前三的儲量。美國的情況要差很多,現在不過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大省的級別,約為中國的5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美國的資源量還是相當可觀的,雖然品種相對就貧乏了一些,這主要是原始地理環境決定的,我們本來就是地形復雜多樣,上天賜予。

難以利用土地(荒漠高山極寒等):中國共有約235萬平方公里,其中有約63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沙地,另外有約10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美國有約300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沙化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

⑥ 有關能源價格風險管理資料和論文

http://www.dic123.com/pd_73bdae2c-4caa-48b3-a9ad-e37c520a93a2.html

直接下載即可。

煤炭價格風險與能源風險管理(一)中國能源論文((Yi)ZhongGuoNengYuanLunWen)
【關鍵詞】:煤炭 價格 能源風險 管理
【keywords】:MeiTan JiaGe NengYuanFengXian GuanLi
【作者】:嚴國榮 【來源】: 知識詞典
【期刊名稱】:中國能源(ZhongGuoNengYuan)
【國際標准刊號】:1003-2355 【國內統一刊號】:11-2587
【作者單位】:中聯煤炭銷售有限責任公司,

⑦ 經常聽說日本人買了中國的煤炭去填海,這是真的嗎

在網上有一種說法至少流傳了近10年,而且經久不衰,那就是——「日本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購買中國的煤炭,填在海里儲備起來」。看到這種說法的人,幾乎無不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感到憤怒,也為中國的「養虎為患」感到痛心。

除了煤炭填海,還有不少將日本神化的其它說法,如日本的自來水管/下水管/煤氣管都是標准尺寸口徑且有膛線,打起仗來可以直接當槍管和炮管;高速公路的護欄都是高等級鋁合金,可以直接做飛機機身…
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否准確?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在推動其流傳呢?
01、日本完全沒必要煤炭填海
煤已不是戰略能源
現在的戰略能源是指石油,天然氣、稀土,核能等新能源,煤作為主要能源是上世紀的事。而且隨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不斷提高,煤在能源戰略中的重要性還將下降。

煤炭占日本一次能源總供給率的18%
日本買的煤主要是用來發電和煉鋼,之前在一次能源當中占的比例是18%。隨著2011年大地震之後棄核電,比例才略有上升,但更多提升的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
02、日本很難把中國的煤炭藏海里
即便日本真要往海里藏煤炭,主要來源也不會是中國
中國「地大物博」,而日本是各種資源都缺乏的島國。兩個國家之間離得又這么近,那麼人們想當然的會認為,中國在資源方面「供養」著日本。但數據不支持這一說法。
以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石油為例,即便是最高峰時期,中國向日本出口的石油也只佔日本總進口量的6%。中國的煤炭資源比石油資源豐富,儲量排到世界第三位,按說更有條件出口給日本,但是在過去的22年裡,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煤炭數量只佔日本總進口量的9.2%,具體數據見下圖。

中國歷年對日煤炭出口統計
從上圖可知,中國對日煤炭出口,呈現中間高兩頭低的趨勢。90年代初之所以低,是因為中國的煤炭工業不發達;而後來之所以又變低,是因為當時中國自身的煤炭需求量越來越大。
總的來說,中國沒有成為日本的主要能源提供國,核心問題還在一個「錢」字。對於中國來說,自身能源消耗巨大,做出口還不如搞內銷賺錢;對於日本來說,與同是工業大國的中國搶資源代價也高,還不如多花點運費向中東和澳洲購買來得劃算。
所以長期以來,日本的石油90%以上來自中東,煤炭5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除了澳大利亞,印尼、加拿大、美國也是日本進口煤炭的主要來源。如果日本海里真的藏著煤炭,那麼這些煤炭也是「姓澳」、「姓美」的多,「姓中」的少。
目前來看,日本也不可能把煤炭藏在海里

日本歷年國產煤炭產量及國產與進口價格差
其一,如上圖,直到2002年日本最後一座煤礦關閉,日本都是自產煤炭的。即便是日本煤炭工業已經衰落的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時間里日本自產煤炭的數量也高於從中國進口的量。
你很難想像,日本為什麼要一邊把來自中國的煤炭埋起來,一邊又要從自己的土地里挖出更多的煤。當然日本的自產煤炭數量一直在降低是事實,其原因正如上圖所示——自產煤炭成本太高。
以成本計,日本早就該關閉所有本土煤礦,之所以拖了很久,是因為煤炭工業轉型要有個過程,包括解決幾十萬煤炭工人安置的問題。
其二,把煤炭藏在海里要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防滲漏、防污染。即便這兩個技術問題可以解決,那高昂的花費又如何解決?
03、發達國家都愛「窖藏」資源?
美國捂住自己的資源不開發?

中美前些年石油產量(單位:萬噸)
中國和美國的石油儲量分別排在世界第12和11位,美國儲量是中國的1.72倍(根據BP2006年統計數據)。而如上圖,美國近年的石油開采量一直高於中國,而且最近三年增幅很大。
考慮到美國已經以每年2-5億噸的開采量挖了70多年,而中國的年開采量在前年才首次突破2億噸,那麼相比中國,美國實在「太捨得」挖了。如果美國這樣也叫「捂著不開發」,那麼中國大概只能叫「守財奴」了。
發達國家儲備資源,但沒有「儲備癖」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對資源都有戰略儲備,包括石油儲備、糧食儲備等。從戰略的角度考慮,當然是儲備得越多越好,但是從效益的角度考慮,那就是儲備得越少越好。不管是囤積資源,還是捂著不開發,都會造成效益損失——即保管費用和資源利用成本的上升。
因此,資源儲備不可能是無限度的,而是必須有一個合理的量。至於多少是合理,因不同國家的國情而論。
至少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發達國家認為把國內資源全捂起來、然後大量囤積資源是必要的。以日本為例,他們沒有把自家的煤炭當寶貝疙瘩,石油儲備也是三個月的量而不是三年的量,他們儲備,但不是「儲備癖」。
04、我們為何有「資源癖好」?
我們錯估了資源的重要性

「西方靠殖民掠奪起家」是傳統說法
中國人早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西方是靠掠奪資源起家的,西方包括發動戰爭在內的國際行為都是為爭奪資源。
其實舉幾個例子就能擊破這種觀念。比如長期占據世界第二、三位的經濟強國日本和德國,在二戰後幾乎都成了一片廢墟,沒有任何資源優勢可言,但是之後它們迅速發展,成為比戰前到處掠奪時更強大的國家。
而目前世界上富裕程度和國民幸福程度居於最前列的北歐國家,如瑞典,在18世紀初就衰落成小國,根本就沒有參與過近代的掠奪。
西方的國際行為都是奔著資源而去的說法,在中石油拿下伊拉克油田的開采權後,更是不攻自破了。
中了「陰謀論文學」的毒
中國圖書市場上流行的一類書,就是各種「戰爭」,什麼「石油戰爭」、「貨幣戰爭」之類。這類「陰謀論文學」把生硬的政經知識做藝術化處理,好看但謬之千里。

媒體也愛渲染各種「危機」,突出各種「不同視角」。比如把中東戰爭的實質說成是水危機,還塑造了「未來世紀是石油世紀」之類的概念。
在這兩種信息的「夾擊」下,中國人「中毒」很深,看什麼事情都會自然而然的拐到資源這個「根子」上。什麼「馬島戰爭的核心也是石油戰爭」之類的說法很多,好像全天下的事情都是圍著石油轉似的。
資源濫采讓國人反感資源開發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騰飛,對資源的需求也猛增。於是資源大開採在神州大地興起,而這種開采走了粗放式的路子,導致環境破壞、民眾受害。長此以往,國人就形成了對資源開發的「天然」反感。
說到底,是我們自己對資源過於癖好,也深受資源濫采之害。於是以己度人,便生成了日本「煤炭填海」的說法。但一定要深究起來,這謠言的來源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日本的填海造地,另一種便是日本的海島採煤。
日本地少,多年來一直填海造地。而日本用於填海的原料是石頭,建築廢料和煤渣而非煤炭。
上世紀,日本曾經拍過一部電影,說「填海船」經營者的艱辛,他們用小船將石塊從遠處運到填海作業場,然後讓船側翻呈幾乎傾覆狀態,才能將船上的石頭倒進海里,因此作業危險性非常高。
大約80年代,這部電影在中國播放,很多哈日民眾想不通日本為何這么做(當年誰也沒想到,資本主義的地價會漲成天價,導致圍海造地都是營利買賣),圍在一起瞎琢磨。所謂「日本把煤炭填在海底以備不時之需」的鬼故事,可能就這樣誕生了!
不過小編覺得謠言源於海島採煤更可信點。上世紀80年代中國記者采訪偽滿時期礦工時,老礦工就說自己挖出來的煤炭被運往日本填海了,應該是根據日本海島採煤的臆想。
整個長崎外海整片都是海底煤礦,只不過只有幾個島可以開口子往下挖。煤礦的採掘面很早以前就已經在海底了,這幾個島等於就是幾個巨型出入口通風豎井,海底挖煤就演變成煤放到海底了。

端島(はしま, Hashima)是日本長崎縣長崎市附屬的島嶼,面積0.063平方公里。島嶼外觀形似戰艦,因此還被稱為軍艦島(ぐんかんじま, Gunkan-jima)。

由於所有的住民於1974年離開端島,所以島上任何設施已無人管理,島上的建築物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因此,這個島曾是禁止進入的(現在部分開放旅遊)。

1890年,當地豐富的礦藏被發現後,三菱公司便從當地居民手中買下了端島。

剛開發煤礦時的端島
在將近一個世紀內,它都是日本的主要煤礦產區之一。三菱公司在島上修建房舍,電影院、診所、商場、餐館以及酒吧等設施逐漸增加,整個建築群通過地下通道相連。1916年日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高層大廈(30號棟,7層)於端島落成;在端島上高層大廈設於中心,各棟大廈的底層就作商業用途。

由於該島距長崎將近30千米,對於三菱公司來說,與其每天接送員工上下班,還不如就地修建房舍,四四方方的混凝土公寓樓一棟棟建起。

由於空間有限,建築物紛紛向上發展,而不是向外延伸。住戶們擠在狹小不堪的樓房內,只能共用廁所和廚房。之後島上居民也逐漸增多,但並非所有端島居民都是自願上島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強迫中國及韓國勞工在端島采礦。

當年的強制勞工
二戰以後,員工們發現島上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諸如電視、收音機和影劇院之類的現代化奢侈品在戰後得以引進。原本寸草不生的島上開始湧出生機,員工和居民們紛紛建起了樓頂花園。

當年島上的生活場景
1959年,島上人口激增,在這個小小的岩島上生活著5,259名居民 。全島平均每公頃的人口密度為835人(居住區的人口密度為1,391人每公頃)——成為世界歷史上有記錄的高人口密度區之一。

當年島上學校里媽媽和孩子做游戲
但端島的黃金時代非常短暫。1974年1月,隨著石油取代煤成為全世界首選能源,三菱公司一次性解僱了在島上的所有員工。當年4月,島上最後一批居民回到日本本土,端島被永久關閉。

這座一度人煙稠密的城市,最終只留下建在板岩上的空殼。這座城市依然靜靜坐落在海外,像一座被遺棄的鬼島,只有一些原來居民遺棄的野貓出沒。

隨便日本政府部分開放端島,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里;同時日本方面已將端島作為世界遺產地進行申報,這也引起了韓國的極大憤慨!
揭秘日本滅絕人性的地獄島

「當時我都想跳到海中將自己淹死!」
強制勞工在端島上忍受難以置信的折磨並被奴役。日本打算為這個充滿苦難的工業廢墟之島申遺。對於曾經在那裡被迫接受奴役的韓國人來說,日本的做法令人無法忍受。

▲圖為當年長崎的干船塢,一艘正在興建的戰艦。戰爭期間共有4,700名韓國強制勞工在這奴役,149人喪命。
當Suh Jung-Woo在1942年第一次看到端島的時候,這個14歲的少年頓時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整個島被高聳的水泥牆包圍。站在島上觸目所及全是汪洋大海。'整個島嶼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監獄,然而事實上它就是個巨大的監獄。

Suh Jung-Woo經過長途漂泊,從長崎被遣送到端島。1910年,日本佔領朝鮮,之後日本政府便開始奴役朝鮮強制勞工。當時日本工業突飛猛進,急需大量勞動力。
Suh Jung-Woo到達端島之後被分配到了一個極小的房間,與另外7個同胞住在一起。第二天早晨他就開始了在煤礦的苦力活。他回憶道,'我們被日本監工監管,那些監工有的帶著日本刀'。
不久之後Suh Jung-Woo徹底明白了,他可能永遠不可能活著離開這座島了。'我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考慮過跳海自盡'。
今天遊客代替了強制勞工
還有另一個島——高島,時年15歲的Yong-Am Son在好天氣能夠從高島看到端島,後來許多強制勞工稱之為'地獄島'。

已經87歲的他回憶道,那的建築都是黑灰色的,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他當時在高島上的煤礦上被奴役,情況一樣糟糕。'如果我們不能完成每天的指標 ,我們就會立刻被痛打。我們沒有任何休息時間,如同奴隸一樣被對待。'
而日本政府現在打算為高島和端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以此紀念日本是第一個發展為工業化的非西方國家。自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決定學習西方技術,發展日本工業。這一舉措鋪平了日本從封建經濟體制到先進東亞工業強國的道路。
東京打算利用愛國主義讓這一歷史篇章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除了高島和端島兩座煤炭島嶼之外,東京還提名了21座其他設施:包括干船塢,港口,煉鋼廠等等。
所有的一切作為'日本明治時期工業革命的場所'要求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以便吸引遊客。

今天完全被遺棄的端島,以其獨特的頹廢廠房景象曾作為007系列電影《天幕危機》和日本電影《進擊的巨人》的取景地,現在已經吸引了許多遊客。

然而韓國政府批評日本提名的設施裡面有七座曾奴役上萬朝鮮人強制勞動,日本的申遺行為'傷害了倖存者'。

當年強制勞工作業時的情景
'平民勞動力'而不是'強制勞工'
然而日本聲稱,它申請的目的只在於紀念日本早期1850到1910年的工業化,而強制勞工完全是在1910年以後才被徵用。
爭吵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歷史地點是否可以按照時間段來進行區分,對單獨的一個時間段進行評估。
韓國方面認為:評判一個人得著眼於這個人的一生。同樣,評判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不能僅評價其歷史中的一段時間。而日本方面解釋道,一個地點的特殊價值不應因'動員平民勞動力'而受到影響,始終迴避使用'強制勞工'這一說法。

⑧ 煤炭使用的危害

通風不暢的話,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危險。

⑨ 中澳關系為什麼惡化

大利亞貨輪被困港口,中國對澳煤炭禁令已生效?

中澳之間的關系在近段時間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點,由於澳大利亞在外交政策上選擇了同美國站在一起,那麼中國也不得不跟澳大利亞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最為明顯的就是體現在貿易往來方面。

 澳大利亞貨輪被困港口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目前有數艘澳大利亞的貨輪被困在中國的港口,由於中國對澳大利亞的煤炭禁令或失效,因此這些裝載著煤炭的貨輪並沒有被中國方面所接受。

據了解,隨著中國禁止澳大利亞煤炭進口的法令生效,中國的許多煉鋼廠都已經不再同澳大利亞合作,而是將訂單轉移到了其它國家,至於澳大利亞方面還未運往中國的10艘煤炭也會被轉移到其它的國家,目前看來,已經到中國的貨輪並不會被中國方面所接收。

作為一個正在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對於各種能源的需求都是巨大的,而對於煤炭的需求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過去由於澳大利亞的煤炭質量不錯,並且資源豐富,中國一直都是跟澳大利亞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但是如今中澳關系低迷,中國顯然已經有了有著更多的考量。

 商務部:不解釋

 作為澳大利亞煤炭方面最大的進口國,中國每年進口的大量礦產都會給澳大利亞帶來巨大的利潤,極大地促進了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

而如今中國禁止澳大利亞的煤炭進口,也是在進一步切斷同澳大利亞的貿易往來,雖然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翰表示還不確定這一禁令,但是其也表示目前中澳關系的確已經明顯的惡化。

對於中國此次出台對澳大利亞煤炭的禁令,中國商務部並沒有給出解釋,中國海關總署方面也只是表示今後會加強對相關產品的進口監管,而更多的相關細節則需要主管部門解答。

澳大利亞過去同中國的關系不錯,特別是在貿易方面,雙方都實現了雙贏,但是澳大利亞始終是五眼聯盟的成員之一,而且其顯然沒有正視對於中美的關系,也使得澳大利亞完全地偏向美國,而在經濟上遭受損失也將是澳大利亞所必須要面對的。

⑩ 我國與美國煤層氣勘探開發條件對比

(一)中美煤層氣地質條件對比

我國煤層氣資源豐富,但是具有與美國不同的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質條件,地殼運動具有多期疊加性,構造活動具有復雜多樣性,因而我國煤層氣成藏機理和氣藏富集規律均與美國不同,煤層氣勘探開發表現出諸多特殊性。

1.構造背景不同

美國位於北美地台之上,北美地台是以加拿大和格陵蘭地盾為中心,以同心圓的方式向外發展起來的一個巨型地台。在地台內部,以地台為基底的含煤盆地構造較穩定,聚煤作用發育,煤炭資源賦存條件簡單、儲量豐富。我國位於復合大陸之上,地台較小,其周邊的過渡帶窄,構造活動頻繁強烈。在我國總體十分復雜的構造背景中,相對穩定的地台區含煤盆地佔有十分重要地位,形成了華北地台中西部及華南揚子地台中西部古生代煤層氣聚氣區。

2.煤級

我國中煤級煤炭資源約佔全國煤炭資源的30%,而高煤級和低煤級煤炭資源佔70%,而美國的煤層氣產量主要來自於中煤級的煤層中。美國傳統觀念認為在無煙煤中難以獲得工業性氣流,主要是因為深層變質作用形成的無煙煤各種孔隙遭受強烈壓實,割理很不發育,致使煤儲層的滲透性很差。但在我國山西沁水盆地南部高變質無煙煤中施工的煤層氣開發試驗井網中,單井最高產量達16000m3/d,在正常排采情況下,日產氣量可穩定在2000~3000m3/d,產氣量是相當可觀的。這預示高變質煤層中的煤層氣資源仍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我國低階煤(褐煤和長焰煤)主要分布在西北及東北含氣盆地群,雖然煤層含氣量普遍較低,但煤層厚度大且分布面積廣泛,地質構造簡單,煤儲層滲透性能好,是我國煤層氣資源的一個重要領域。近年在美國粉河等盆地的煤層氣開發實踐證明,在亞煙煤(相當於我國煤級劃分中的褐煤)中,即使實測煤層氣含量低,但煤層滲透率高,厚度大,仍能實現商業性煤層氣開發,這為我國在低階煤中開發煤層氣提供了借鑒。

3.低滲

我國煤層普遍存在低滲(<1mD)、低儲層壓力(壓力系數<0.8)和低含氣飽和度(<70%)的「三低」不利條件,但煤層埋深、含氣量、煤層厚度大都比較理想。我國的煤層滲透率大多不超過10mD,一般在1mD左右。但也有儲層條件相對有利的區域,如沁水和鄂爾多斯盆地某些煤層的地質條件與美國的聖胡安、黑勇士等盆地相當。雖然美國聖胡安、黑勇士盆地部分煤層滲透率在10mD左右,甚至高達50mD,但也僅在局部地區出現,大多數的煤層滲透率還是普遍較低,主要通過壓裂等措施改善煤層的導流能力。

4.後期構造破壞

我國成煤後期構造破壞較為嚴重,造成部分地區構造煤發育,使儲層改造措施無法實現。一些含煤和含氣條件較好的地區,有時具有較強的儲層非均質性,煤層氣可采條件相對較差,一定程度制約了煤層氣井的產能開發,但通過實施低滲透性構造煤儲層改造和煤層氣井壓裂等措施也可以實現對此類煤層氣資源的有效開發。我國已經取得了部分區塊煤層氣勘探開發試驗的成功,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完善成熟的和系統配套的適用於我國煤層氣地質條件的勘探開發工藝技術。

美國與中國都是資源大國,有相同之處,更有不同之處,應當借鑒,但絕不可照搬。

(二)中美煤層氣勘探開發狀況對比

美國是世界上開採煤層氣最早和最成功的國家,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發展始於80年代。由於美國政府1980年出台了稅收補貼優惠政策,煤層氣產量從1980年的不足1×108m3,迅速上升到1991年的100×108m3,之後產量逐年上升,到2004年達到500×108m3,占氣體能源(天然氣)總量的8%~10%,成為常規天然氣的重要替代能源。主要的原因包括:一是能源需求、環保要求和經濟效益是促使美國致力於煤層氣開發的動力源泉;二是重視煤層氣地質研究和資源評價,發展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三是制訂優於常規天然氣的經濟扶持政策,以增強煤層氣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四是健全的法律保障煤層氣產業的發展;五是具有完善的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

與美國相比,我國煤層氣勘探起步晚,發展緩慢,但隨著國家對煤層氣的重視,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已經進入了起步階段,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國具有雄厚的煤層氣資源基礎,通過綜合評價優選出沁水、鄂爾多斯東緣及南緣、寧武、安陽—鶴壁、松藻等有利區帶,具有資源豐度高、資源量大、儲層物性好、開發條件便利等特點,是近期和中長期進行煤層氣規模開發的有利區;二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陸續開展煤層氣地面勘探工作以來,煤層氣勘探開發理論、方法和技術取得明顯進步,初步形成適合我國煤層氣地質特點的勘探開發理論、方法和技術;三是我國煤層氣勘探開發已初見成效,獲得了1023.08×108m3的煤層氣探明地質儲量,煤礦區瓦斯抽放已形成一定規模;四是出台部分煤層氣勘探開發優惠政策;五是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正在不斷構建;六是能源需求、環保要求和煤礦安全形勢同樣是促使我國致力於煤層氣開發的動力源泉。因此,我國基本具備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條件。

閱讀全文

與中美煤炭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襄陽 瀏覽:282
上海地鐵二號線融資外資 瀏覽:333
沈陽有興業證券 瀏覽:818
公募基金金融機構免稅政策 瀏覽:501
郵政銀行理財最少多少 瀏覽:139
胡華勇國信證券簡歷 瀏覽:167
外匯1100盈利計算公式 瀏覽:591
浙商國際金融期貨 瀏覽:61
信和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954
綠豆公司股票 瀏覽:706
股票期貨書籍打包下載 瀏覽:439
深圳揚天下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258
保險公司在金融業的地位 瀏覽:880
外匯委託追討資金靠譜不 瀏覽:928
汽車融資租賃業務的稅務籌化 瀏覽:569
金融服務業加計抵減 瀏覽:230
小微企業互聯網融資平台 瀏覽:195
用外匯平台有哪些 瀏覽:75
博易大師修改指標 瀏覽:621
西部證券配股價格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