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焦炭的主要指標
水分、灰分、揮發分、固定碳、全硫量、灰渣含碳量、發熱量(計算值)
Ⅱ 典型地區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我國歷來十分關注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土地退化、沙化動態。國家為實現宏觀管理,制定防治沙化戰略,統籌規劃,需要掌握沙漠化現狀,土地沙化程度等;也需要在研究國內沙漠化過程、危害等基礎上,制定一套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評價指標體系。而缺少實地研究是以往制定沙漠化評價指標體系的一大弊端,導致評價指標體系實用性差。因此,我們以乾旱地區額濟納旗為研究個案,對沙漠化環境地質指標進行研究和驗證。
一、額濟納盆地自然地理背景
(一)地形地貌
額濟納盆地位於黑河流域的下游,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最西端,系指阿拉善以北、阿爾泰山以南、巴丹吉林沙漠與走廊北山之間的額濟納荒漠平原。地勢低平,海拔900~1130m,自南西向北東緩慢傾斜,地面坡度1‰~3‰。其北部和西部為馬鬃山和阿爾泰山低山丘陵,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50~200m;東南部為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海拔1100~1200m;南與甘肅省鼎新盆地相鄰。在行政上隸屬甘肅省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總面積約3.4萬km2,地理坐標為E99°30′~102°00′、N40°20′~42°30′(圖3-3)(王根緒、程國棟,1999)。
圖3-3 研究區地理位置圖
額濟納盆地為阿拉善台隆凹陷,其間發育的北東、北西及北北東向構造,將其分割成規模不等的棋盤格式地塊,構成凹陷與隆起相間的特徵。狼心山—木吉湖隆起把盆地分割成東西兩部分,形成兩個天然的第四系沉積窪地,控制了第四系地層的沉積厚度及岩相分布。
中生代以來,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阿拉善高原的掀斜抬升和額濟納平原的相對沉降,使研究區的地勢整體上呈南高北低,引起水系侵蝕切割作用的加強,大幅度的沉降過程與充足的物質填充使研究區第四紀地層甚為發育,形成大量的沙物質,為沙漠的擴展和沙塵暴的頻發提供了物質基礎。研究區第四紀鬆散沉積物的厚度可達100~300m,總體上呈現出盆地內部較厚、向四周漸薄的特徵,北部額濟納旗-老西廟和南部青山頭東山以東至古日乃湖一帶,第四紀鬆散層大於200m,北山山前及居延海以北地帶小於50m。從岩性上看,南部地區以砂礫石、礫卵石地層為主,夾雜少量的亞砂土、亞粘土;北部為亞砂土、亞粘土與砂礫石互層地層。
中生代的地質構造運動,奠定了研究區地貌的基本格架,近期乾旱氣候條件下的風化剝蝕,流水和風的搬運堆積作用塑造了現代地貌的形態景觀。研究區地貌類型按其成因可分為構造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和風成地貌三大類型。每一類型中受外營力的方式與強度不同,顯示出形態差異。
地貌類型以構造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和風成地貌三大類型為主:構造剝蝕地貌又可分為構造剝蝕低山丘陵和構造剝蝕準平原兩個單元,前者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和西部山地,後者分布於盆地東北;堆積地貌構成盆地內部地貌的基本格架,可分為沖洪積、沖湖積和湖積平原及山前傾斜平原四個地貌單元,沖洪積平原分布在盆地南半部的廣大戈壁平原,沖湖積平原分布於建國營、額濟納旗以北,湖積平原分布於盆地東、北邊緣地帶,山前傾斜平原分布於盆地北、西山前地帶;風成地貌則包括風積和風蝕兩種地貌單元類型,前者主要分布於零星分布於盆地東部和東南部,後者分布在盆地內黑城周圍。
(二)氣候
額濟納盆地是我國典型的乾旱區,大部分地區為荒漠戈壁。額濟納盆地屬溫帶乾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年降水量一般小於50mm,最小年份僅17mm,氣候異常乾燥,風沙災害頻發,是嚴重的缺水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也是我國北方沙漠化日益嚴重和沙塵暴的主要物質源區之一(陳剛等,2001)。
(三)水文
1.地表水
黑河是進入該區的唯一的河流。發源於祁連山區,經高山草原和森林區出山,穿越乾旱區山前綠洲帶和廣袤的荒漠帶,流入下游地區的額濟納盆地,稱弱水,至狼心山西麓的巴彥博古都分為東、西兩河。東河向北分8個支流呈扇形匯入東居延海(索果淖爾),西河向北分四個支流匯入西居延海(嘎順淖爾)。東居延海(索果淖爾)和西居延海(嘎順淖爾)是現代黑河的尾閭湖,境內流長297 km。
黑河流入額濟納盆地的水資源量,取決於中游向下游的泄水量。由於黑河流域需水量逐年增長,到達居延海的河水逐年減少。黑河上游正義峽水文觀測站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11.24億m3,額濟納境內有8億~9億m3水可供利用,然而,因中游需水量的加大,致使河水下泄量銳減,自1949~2001年,正義峽流入下游地區的年徑流從13.19億m3/年降至6.91億m3/年,減少了48%。而實際進入額濟納盆地的水量更少,從狼心山水文站的監測資料來看,由20世紀50~60年代的5.46億m3/年,降到2001年的3.46億 m3/年。河流流量的銳減,使河道大部分時段都處於乾涸狀態。2001年後,因生態輸水工程的實施,中游下泄水量呈增長趨勢,正義峽徑流量基本穩定在11.48億 m3/年左右,狼心山徑流量則保持在7.16億 m3/年左右。
2.地下水
額濟納盆地的含水層組包括: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潛水含水層、基岩裂隙潛水含水層、第四系潛水含水層、第四系承壓含水層及相對隔水的第四系弱含水層。碎屑岩類潛水含水層和基岩裂隙潛水含水層,呈條帶狀分布於盆地周邊,總面積約1512 km2,含水層的補給條件差,一般不具供水意義;第四系含水層具有單一結構、雙層結構和多層結構,是盆地主要的開采層。額濟納盆地地下水系統的補給來源主要是黑河水的垂向滲漏,其次是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地下水系統的排泄主要有潛水的蒸發蒸騰排泄及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對地下水的開采,其中潛水的蒸發蒸騰佔地下水排泄總量的96.75%,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徑。
(四)土壤
額濟納盆地地處中國西北極端乾旱區,屬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段,由於第三紀末以來青藏高原隆起對西南季風的阻隔作用,使該區為高溫乾燥氣團所控制,長期乾旱少雨、蒸發強烈。由於風力強勁且地表植被稀疏,研究區風蝕作用劇烈。另外,額濟納盆地是黑河下游的一個封閉式內陸盆地,黑河水及四周山地水源不斷的注入,將山地岩石及流域上游成土母質中的鹽分攜入盆地,由於缺乏徑流出路,水中鹽分不斷向盆地低處和地表聚集,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地下水和包氣帶深層的鹽分隨土壤毛細管水不斷向地表聚集,而乾旱少雨的氣候又使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造成土壤積鹽。上述作用的綜合影響使研究區土壤呈現出以粗礫質物質為主、成壤程度低、有效土層薄、土體乾燥、土壤可溶性鹽類表聚、有機質缺乏、有效養分不足、土壤生產能力低的基本特徵(和文祥等,2000)。
從土壤類型來看:以灰棕漠土為主要地帶性土壤,受水鹽運移條件和氣候及植被影響,非地帶性分布硫酸鹽鹽化潮土、林灌草甸土及鹽化林灌草甸土、鹼土、草甸鹽土、風沙土及龜裂土等。①灰棕漠土廣泛分布於全區高平原和沖積平原上,東西戈壁和中戈壁是其典型代表地段;②林灌草甸土和潮土主要分布於弱水河(黑河)河谷階地和封閉窪地上;③鹽土和鹼土主要分布於拐子湖、古日乃湖及東西居延海等湖盆地周圍;漠鹽土主要分布於北部高原封閉窪地內;④石質土、粗骨土、新積土主要分布於盆地東、西及南部的剝蝕殘丘和殘山上;⑤風沙土除巴丹吉林沙漠外,在東河西岸尚有帶狀分布;⑥龜裂土面積很小,主要分布於高原和平原上的局部碟形窪地。
(五)植被
額濟納盆地屬乾旱區半荒漠、荒漠地帶,主要由溫帶落葉小葉疏林、溫帶荒漠草原和溫帶草本沼澤三種植被類型組成。以藜科、疾藜科、麻黃科、菊科、禾本科、豆科為多見植物。受河流水源和人類活動影響,在河流兩岸、三角洲上與沖積扇緣的湖盆窪地—帶,呈現荒漠天然綠洲景觀,代表性植物以戈壁成份占優勢,如瑣瑣、泡泡刺、霸王柴、膜果麻黃、松葉豬毛菜、合頭藜、短葉假木賊、蒙古沙拐棗等,其中瓣鱗花只分布於額濟納旗;河灘林和灌叢有胡楊、沙棗、檉柳及鹽濕草甸種芨芨草、野大麥、鹽生草等;在沼澤和樹旁生長有蘆葦、狹葉香蒲、狗尾草、灰菜、田施花等。
總體來看,研究區植物群落結構簡單,種群依賴關系不強,植物的密度和覆蓋度較低。
二、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現狀分布與演化過程
(一)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現狀分布特徵
同其他內陸河流域下游土地沙漠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相類似,額濟納旗境內沙漠化土地的形成與發展源於兩種途徑:一是綠洲周邊與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鄰接,沙漠中流動沙丘前移入侵,在交界線上植被生態大范圍衰退的條件下,這種推移速度和規模已十分可觀;二是沙漠化的產生與發展聽命於水資源的盛衰,弱水(黑河)水系變遷及來水量的急劇減少,造成植被生態賴以生存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嚴重不足,形成綠洲土地大量沙漠化。
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包括現代河水三角洲地區。據統計,額濟納旗現有風沙化土地面積155.54萬hm2其中流動沙丘(地)面積約95.31萬hm2,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60.23萬hm2;覆沙或礫石的戈壁灘地面積約483.05萬hm2,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為638.59萬hm2。沙漠化土地佔總土地面積的62.32%,是綠洲面積(耕地、林地、草地與水域面積之和)的1.7倍;流動沙丘(地)面積占總沙漠化面積的14.92%,約占單純風沙化土地面積的61.28%;戈壁灘地佔總沙漠化土地面積的75.6%。
從上述沙漠化分布指數可以看出,額濟納旗境內沙漠化土地已成為主要的土壤環境構成要素,沙漠化土地中尚以戈壁灘地為主,但單純風沙化土地中以流動沙丘(地)占據絕對優勢,反映出沙漠化演進程度和潛在危害性都十分嚴重。昔日以黑城為代表的古居延綠洲現大多成為流動或半固定沙丘(地),深居綠洲內部的古河床或廢棄乾涸的河床遍布三角洲地區,這些都是沙漠化的源地,綠洲生態十分脆弱。
(二)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演化過程
額濟納盆地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再加上歷史時期掠奪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使生態失衡、環境退化,昔日草原逐漸退化為風沙活動頻繁、流動沙丘與半固定沙丘交錯分布的景象。
在近現代,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後,人口迅速增長,進一步引發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濫樵採等現象,尤其是黑河中游下泄水量大幅度減少,脆弱的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雖然2001年中游下泄水量增加,但沙漠化的進程沒有減緩:耕地、草場的風蝕和沙丘的活化越來越嚴重,沙塵暴愈來愈頻繁,從20世紀50年代的5次→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90年代的23次,且發生強度加大,影響范圍擴展,危害程度加重。根據蘭州沙漠所在1975~1986年進行的有關監測結果,在所控制的1.6萬km2范圍內,沙漠化土地從1975年的3400 km2擴大到1986年的5875萬km2,平均每年增加225 km2,年增長率達到6.7%。另據曾群柱等人利用TM影像判讀得: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戈壁、沙漠面積增加了約4.62萬hm2,年遞增2333.3 hm2,而從1987 年至1991年間,戈壁、沙漠化面積(植被覆蓋率<10%)增加了約5.6%,年遞增近1.63萬hm2。
土壤物質在風力的作用下,通過懸浮、躍移、和蠕動三種方式遷移(美國水土保持局農業信息公告555 號,1994),細粒物質以漂塵形式俗稱「沙塵暴」被帶到遠處,中細粒(在風力強大的地方包括粗沙)大部分以躍移方式沉積到背風坡或窪地,局部地段有的連成沙丘。隨著時間的推移,風蝕區的細粒物質被風不斷吹走,地表顆粒粗化,呈現近似礫石戈壁的形態,而風積區逐漸形成面積越來越大的沙丘。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就是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過程。
綜上所述,額濟納盆地,尤其是弱水三角洲地區,包括部分東西戈壁平原但不包括中低山剝蝕殘丘區和沙漠區,主要是近代洪積—沖積沼積物,土壤組成多為粗粒的砂礫石為主,有效土層薄,土體乾燥,土壤可溶鹽類表聚,除少數沿河湖盆窪地分布的潮土、林灌草甸土外(僅是總土地面積的1.8%),其餘非沙漠化土地均具有沙漠化傾向,隨著植被生態體系的極度衰退和水源枯竭,綠洲主體區外圍的零星植被小斑塊進一步消亡,裸地的連通性進一步增大,綠洲—荒漠對立分異的格局加強。綠洲繼續收縮,黑河沿岸綠洲逐步分解和消亡。隨著沿河綠洲的消亡,東、中、西戈壁將連為一體。沙漠化擴展速度及擴展強度(年擴大面積)將繼續增強。
三、額濟納盆地沙漠化地質成因分析
(一)物質來源
額濟納盆地內的干湖盆和干河床為沙漠化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沙物質來源:①位於額濟納盆地的古居延澤曾是阿拉善高原上的巨大湖泊,最大時達到2600km2,第四紀以來,由於氣候日趨乾旱,古居延澤湖盆萎縮,分解為嘎順淖爾、索果淖爾及天鵝湖等湖泊,近幾十年來,這些湖泊也相繼乾涸,乾涸湖盆地表湖相沉積物中粒徑小於10μm的顆粒佔64%以上,可以在一般風暴條件下就被颳起和搬運。②額濟納盆地地形平緩,坡降在1/1000~1/1200之間,使得河道四散漫溢,很容易淤積改道,古河床和現代干河床中留下了大量鬆散、乾燥的細顆粒沉積物,為沙漠化的發生提供了豐富的塵源。
土壤是沙漠化的基礎。額濟納盆地從山麓到河流尾閭區依次分布著灰鈣土(粟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其中受人工灌耕及水鹽條件等因素影響,非地帶性分布有草甸土、沼澤土、鹽土、風沙土及灌耕土等類型。
灰漠土、灰棕漠土是研究區分布最為廣泛的荒漠土壤類型,以黃土狀物質為母質,分布在額濟納河以西地區及北山山地以北、以東和以南。在乾旱氣候和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條件下的粗骨性母質上,質地較粗,土層較薄,礫石含量多,顆粒大小不一。
棕漠土是極端乾旱條件下的產物,其上植被稀少,土壤環境質量最差,多分布在荒灘戈壁上。地表光禿裸露。
天然綠洲內多是草甸土,封閉窪地為沼澤土,農作物種植地多為灌耕土,巴丹吉林沙漠是風沙土的典型代表,鹽土主要分布在下游的古日乃湖、東西居延海等湖盆地周圍。
總之,在額濟納地區,地表多為第四紀沖、洪積的鬆散堆積物,戈壁地帶土壤質地為沙土含礫,在河流兩岸以及湖區,則是細粒的沙及壤土沉積。地表鬆散的沙含礫及細粒的河湖沉積,為風沙作用提供了沙源。
(二)水文特徵
就水資源系統而言,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和工業排污等在時間和空間上干擾了水文循環質和量的過程,農業灌溉使河道外用水大量增加,改變了地表匯流規律,地表徑流量分配(流域不同區段)、年內徑流豐枯的自然變化和地下水補給規律。
1.黑河輸水量的變化
根據狼心山水文站(黑河幹流進入額濟納旗處)監測資料,新中國成立初期,進入額濟納的水量為11.6億m3,而至1988~1995 年平均水量只有4.47億m3,1995年狼心山徑流量為2.45億m3,在生態輸水工程實施的第二年(2003年),狼心山的徑流量恢復到7.16億m3。黑河水量的減少造成生態環境的劣變,土地沙漠化趨勢加強。
2.黑河輸水量變化對生態系統形態特徵的影響
輸水量的變化改變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地下水位的埋藏條件控制著植被生態系統的分布與演化。當地下水位較深,大於某種植被的適生水位時,植被開始枯萎,直至大面積死亡;當水位埋深較淺時,雖然能為植被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分,但乾旱氣候條件下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壤帶內的鹽分含量增高,仍會限制多數植被正常生長。
研究區地下水主要依靠地表水補給,黑河輸水量的變化改變了地下水的水位,使區域性地下水位降低,從而帶來包氣帶土壤水分的變化。包氣帶土壤水分是陸地植物賴以生存的源泉,尤其是在水資源短缺,大氣降水稀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非飽和土壤帶內水分的數量和鹽分含量對植被體系的分布與結構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因此,黑河輸水量變化間接引起了生態系統的變化。
(1)綠洲的收縮。
1977~2001年間綠洲的退縮有三個比較明顯的區域,即兩河沿岸、黑河下游三角洲和古日乃濕地,這三個區域子是研究區地勢最低,水分最為豐富的地段。東、西河沿岸和下游三角洲為地表水的徑流和泛濫區,同時也是地下水的主要入滲補給區,古日乃濕地是盆地內地下水的匯集區,這些地帶潛水埋藏普遍較淺,一般為1~3m(武選民,2002),由於黑河輸水量減少,綠洲收縮。在實施了生態工程以後,綠洲又有所擴張。
(2)使綠洲-荒漠過渡帶成為植被退化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
前人監測資料證明(曹宇等,2005),綠洲-荒漠過渡帶是受上游輸水量影響顯著、潛水埋深變化幅度較大的地段,1980~2002年間的水位變幅為2~3 m。過渡帶的潛水埋深本身處於臨界生態潛水埋深附近,地下水位的降低極易造成地表植被的退化,並且因過渡帶鄰近荒漠區,植被一旦退化,易形成風蝕的突破口,地表細顆粒土短期內就被侵蝕搬運掉,即使黑河放水量恢復,地下水位上升,植被也極難回復到原有水平。
圖3-4 1988-2001年間正義峽徑流量與狼心山徑流量變化圖
(三)土壤系統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類採用多種措施對土壤施加影響,使人工耕作土壤代替自然土壤,並逐漸改變了自然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以至形成新的人工土壤類型,如長期用泥沙含量高的河水灌溉,在原土壤表層可以淤積50~100cm厚的灌淤層,形成乾旱區特有的灌溉淤積土。人類改變土壤的措施主要有:
(1)通過灌溉引水改變水分的自然狀況;
(2)通過土壤脫鹽等改變土壤鹽漬化的方向;
(3)向土壤投入肥料等物質,增加土壤肥力和營養元素;
(4)耕作方式的改變等。
人類干擾後的土壤表現出兩重性,即正效應和負效應。正效應主要表現在:
(1)土地生產力提高:使土壤較快地向著有利於作用生長的方向發展;
(2)土壤類型良性轉變,新土壤類型如綠洲土的形成。
而負效應主要表現在:
(1)土壤退化,區域內由於水資源條件的再分配,一些地區水源條件劣變,土壤風蝕和侵蝕加劇,土壤肥力下降;
(2)灌溉不當引起的土壤鹽漬化或次生鹽漬化;
(3)沼澤土、泥炭土、草甸土、吐尕依土等土壤類型由於水分條件的人為干擾,向風沙土和鹽土退化演替。
總之,額濟納盆地的土地沙漠化的地質因素內在表現主要是水和土壤系統的變化,受沙漠化形成的地域性和地表動力過程復雜性的外在影響,形成沙漠化的區域機制。
四、額濟納盆地沙漠化監測的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通過對額濟納地區土地沙漠化機制和成因的分析,說明在氣候條件不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影響土地沙漠化的地質因子主要是水和土壤系統,確定此地主要的沙漠化調查、監測指標為:
(1)地下水位埋深
(2)水質(主要指礦化度);
(3)土壤物理性質(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粘利率);
(4)土壤化學性質(土壤有機質、養分);
(5)植被(植被蓋度和植被類型)。
據額濟納地區土地沙漠化特徵,可建立環境地質指標與沙漠化發展程度對應監測表(表3-13)。
表3-13 額濟納盆地土地沙漠化分級環境地質指標體系
Ⅲ 什麼是焦煤.什麼是精煤什麼是主焦煤,它們的一些指標是多少
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准(GB5751-86)
類別 符號 包括數碼 分類指標( Vdaf% 揮發份 GRL粘結指數 Y,MN膠質層 )
無煙煤 WY 01,02,03 10
貧煤 PM 11 >10.0-20.0 ≤5
貧瘦煤 PS 12 >10.0-20.0 5-20
瘦煤 SM 13,14 >10.0-20.0 >20-65
焦煤 JM 24 >20.0-28.0 >50-65 <25.0
15,25 >10.0-20.0 >65 <25.0
肥煤 FM 16,26,36 >10.0-37.0 (>85) >25
1/3焦煤1/3JM 35 >28.0-37.0 >65 <25.0
氣肥煤 QF 46 >37.0 (>85) >25.0
氣煤 QM 34 >28.0-37.0 >50-65 <25.0
43,44,45 >37.0 >35-65 <25.0
長焰煤 CY 41,42 ≥37.0
1/3焦煤
質量要求:灰份≤9.5--10% 揮發份 28--32% 硫份≤0.7% G值>75 Y值> 14mm 國際上級冶金煤
主焦煤
質量要求:灰份≤9.5--10% 可燃基揮發份 18--24% 硫份≤0.7% G值>75 Y值> 16mm。
主焦煤: 灰份% 含硫% 揮發份% G值 Y值
<9.5 <0.6 18-26 >65 >18
1/3焦煤: ≤9.5 ≤0.6 28-35 >75 >18
肥煤是指國家煤炭分類標准中,對煤化變質中等,粘結性極強的煙煤的稱謂,煉焦煤的一種,煉焦配煤的重要組成部分,結焦性最強,熔融性好,結焦膨脹度大,耐磨;精煤是指經洗選加工供煉焦用或其他用途的洗選煤炭產品的總稱。
煤的揮發分
煤的揮發分,即煤在一定溫度下隔絕空氣加熱,逸出物質(氣體或液體)中減掉水分後的含量。剩下的殘渣叫做焦渣。因為揮發分不是煤中固有的,而是在特定溫度下熱解的產物,所以確切的說應稱為揮發分產率。
(1)煤的揮發分不僅是煉焦、氣化要考慮的一個指標,也是動力用煤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動力煤按發熱量計價的一個輔助指標。
揮發分是煤分類的重要指標。煤的揮發分反映了煤的變質程度,揮發分由大到小,煤的變質程度由小到大。如泥炭的揮發分高達70%,褐煤一般為40~60%,煙煤一般為10~50%,高變質的無煙煤則小於10%。煤的揮發分和煤岩組成有關,角質類的揮發分最高,鏡煤、亮煤次之,絲碳最低。所以世界各國和我國都以煤的揮發分作為煤分類的最重要的指標。
(2)煤的揮發分測試要點見GB212-91。
Ⅳ 山西主焦煤價格和柳林4號煤價格不同
你弄錯了吧?山西4號主焦煤多一半都在柳林呢 怎麼可能高於柳林呢
Ⅳ 豫北地區周邊煤田分布、煤質和價位對比 如:鶴煤、焦煤、永煤、平煤。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山東省
山西的煤炭資源整合後大概有1000座。分別分布在西山煤田、大同煤田、沁水煤田、寧武煤田、霍西煤田、河東煤田。具體如下;
沁水煤田
含煤面積30500.1KM2,資源量3316.5億噸,區內產量10530萬噸,屬於統配礦的有陽泉、潞安、晉城礦務局,其產量分別為:1634.31、1283.6、 967萬噸。以無煙煤和半無煙煤為主,瘦煤和焦煤次之。知名品牌有晉城無煙煤和陽泉無煙煤,是山西省僅次於大同煤、平朔煤的第三大出口產品。但是近年來國外受到越南鴻基煤、國內受到寧夏無煙煤的沖擊。就其質量及成本來看,晉城與陽泉煤處於劣勢。加上世界無煙煤市場的萎縮,這二個品種也將逐年萎縮。
該煤田東南部的長治市內的瘦煤,作為高爐噴吹用煤曾有過一段出口的經歷。該煤種低硫、低灰、高灰熔點、可磨性較好。近年來的萎縮,除一些國家喜歡採用高揮發分噴吹煤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可能是體制及經營管理上的問題。
該煤田內最有出口潛力的是該煤田西南部的沁源、古縣一帶的低揮發分強粘結性焦煤。該焦煤資源面積約200KM2,煤層厚度0.8-3米,現有礦井約50個(全部是地方小礦)。年產量為450萬噸左右。作為低灰、低硫、低揮發分、強粘結性焦煤,該煤種必將成為山西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個名牌產品。
主要礦區及詳情如下:
霍東礦區 陽泉礦區 晉城礦區 壽陽礦區 和順礦區 襄垣礦區 潞安礦區 高平礦區 長治礦區
大同煤田
含煤面積1781.3KM2,資源量341.8億噸.區內產量9000萬噸左右,以動力煤為主,是山西生產出口煤最多的煤田。主要品種為大同動力煤
但是,隨著與之相似的國內陝西神府煤田、內蒙古東勝煤田的開發及神華鐵路的建設、國外印度尼西亞及南非出口動力煤的迅速發展,大同煤田事實上已失去競爭力,未來將處於逐年退縮的境地。
大同煤田目前以生產侏羅紀煤為主,現有大同礦務局煤礦15個,年產量3500萬噸左右;地市營煤礦7個年產量450餘萬噸;鄉鎮等煤礦產量近3700餘萬噸.侏羅紀煤現僅有保有儲量58.8億噸.按現有產量僅可開采20餘年.因此,開發下部石炭-二迭紀煤田以迫在眉睫.
下部石炭-二迭紀煤田保有儲量282.1億噸,年產量1200萬噸左右,大部分資源尚未利用.
主要礦區及詳情如下: 大同礦區
寧武煤田
煤田面積3087 KM2,資源量974.34億噸.區內產量3700餘萬噸,其中平朔露天礦1160.4萬噸,軒崗礦務局230萬噸,其餘為地方煤礦,區內以動力煤為主,出口煤量僅次於大同煤田,主要出口品種為平朔洗動力煤.
平朔露天煤礦建礦之初即立足於國際市場,其煤質特點是具有較高的灰熔點,較穩定的質量及供貨能力。其缺點是灰分、硫分較高,洗選後仍不如大同煤。目前該礦主產品基本全部出口,雖然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因其煤質有一定特點,預計其出口量將勉強維持目前水平。
大寧煤田最有希望的煤種是在90年代才開始勘測,近年來剛剛開發的大寧煤田南部侏羅紀煤。該煤田面積100多平方公里,煤層厚度1-3米,現年生產能力已達到100餘萬噸(全部為地方小礦)。其特點是低灰、低硫、低磷,自由膨脹序數3左右,特別是其灰分洗選後可達到5.5%。該煤種一直未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僅以動力煤與大同煤競爭,並開始少量進入國際市場。事實上該煤種作為軟焦煤將更具競爭力。其各種指標均高於兗州煤,而生產成本將大為降低。
主要礦區及詳情如下: 平朔礦區 軒崗礦區 化北屯礦區
西山煤田
面積1898.4 平方公里,資源量233.67億噸,產量3158萬噸,以煉焦煤為主。區內主要煤礦為西山礦務局,生產量占整個西山煤田的一半以上。
該區的古交是一種少有的強粘結焦煤,其2#煤自膨序數一般為7-9,活性組分含量大於60%,是當今世界上的一個短缺煤種。但由於該煤屬難選煤,西山礦務局控制的灰分標準是<10%,限制了該煤種的使用。
該地區的煤炭出口將從以下二個方面得到發展。第一方面是西山礦務局改變經營思想及管理體制。並在配煤控制、降低灰分上有一個根本突破;第二個方面就是由一些有實力、精通業務的企業或組織者,將現有地方煤礦及選煤廠統一組織管理,形成一定的規模與實力,以適應出口煤的經營方式。因為降低灰分對幾十年不變的統配礦比較困難,而對地方洗煤廠則水到渠成。事實上在古交及清徐地區的地方焦化廠將2#煤灰分控制在9%及8.5%以下十分普遍。
主要礦區及詳情如下: 古交礦區 清交礦區 西山礦區
霍西煤田
面積6255.6KM2,資源量578.2億噸,區內產量為4033萬噸/年,屬於統配礦的有汾西礦務局和霍州礦務局,其年產量僅為569.5和480.9萬噸,其餘近3000萬噸為地方小礦開采.區內全部為煉焦煤。
煤田北部的汾西礦務局現有礦井以高硫煤為主。向南占該煤田約70%面積的礦區,則生產高揮發分的煉焦煤,其中約占產量65%的山西組低硫、低灰、高流動度煤,將是未來山西煤大舉進軍國際市場的主力產品之一。
在該煤田埋深1500米內的現有煉焦煤保有儲量中,約有一半是屬於西部的靈石、汾西、洪洞、蒲縣地區,由於過去交通不便,這里除南彎等及少數礦進行過勘探外,幾乎沒有進行專門的地址勘探工作,也沒有得到國家的重視與開發,但是,由於該區煤質優良,埋藏淺,在再這幾年交通狀況迅速改善的情況下,地方煤礦得到了迅速發展,通過地方煤礦的開發,該區的資源狀況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認識,可以認為,這部分資源,將成為該煤田煤礦建設及出口煤源的主要支撐。
以上四縣的資源中,流動度在50,000左右的低灰、低硫、強粘結煤,產量約為600萬噸。流動1500ddpm以上的低硫低灰煤約為1000萬噸。
該煤田的蒲縣煤曾經與鄉寧煤一道作為動力煤出口過一段時間,最終因煤種的價格差及未經洗選的動力煤雜質等問題而中斷,但近年來又開始洗選後按煉焦煤出口
主要礦區及詳情如下: 汾西礦區 霍州礦區 靈石礦區 太林克城 南灣礦區
河東煤田
含煤面積15285.5KM2,資源量2335.2億噸,區內產量為2600萬噸,除國家投資的華晉焦煤公司生產50餘萬噸外,全部為地方煤礦生產,產品以主焦煤為主。該煤田基本沒有進行規模化的開發,具備建設大型礦井的資源條件,是山西煉焦煤保有儲量最為充足的煤田。其周邊地區的地方礦生產的低硫煤也屬於高灰分的難選煤。
河東煤田離柳礦區的4#煤即「柳林煤」,屬於世界范圍稀有的優質煉焦煤。目前產量約500萬噸,是山西小焦爐生產優質鑄造焦的主要原料。從1998年開始已有少量出口,包括灰分在<9.%的沙曲煤和灰分<8.5%的柳林煤.
以柳林煤為代表的河東煤田中部4#主焦煤,以及與之相似的鄉寧煤,後備資源充分,其綜合質量指標將超過所有澳大利亞煤,與美國、加拿大的優質主焦煤比美,而最終將以質量與成本的雙重優勢大舉進入國際市場。離柳礦區目前是發展速度最快,且始終處於健康發展狀態的礦區之一。
主要礦區及詳情如下: 離柳礦區 鄉寧礦區價格不知道,沒的查。不了解具體價位,
Ⅵ 焦炭分級標準是什麼,怎樣區分一級焦和二級焦
焦炭的質量指標
焦炭是高溫干餾的固體產物,主要成分是碳,是具有裂紋和不規則的孔孢結構體(或孔孢多孔體)。裂紋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焦炭的力度和抗碎強度,其指標一般以裂紋度(指單位體積焦炭內的裂紋長度的多少)來衡量。衡量孔孢結構的指標主要用氣孔率(只焦炭氣孔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數)來表示,它影響到焦炭的反應性和強度。不同用途的焦炭,對氣孔率指標要求不同,一般冶金焦氣孔率要求在 40 ~ 45% ,鑄造焦要求在 35 ~ 40% ,出口焦要求在 30% 左右。焦炭裂紋度與氣孔率的高低,與煉焦所用煤種有直接關系,如以氣煤為主煉得的焦炭,裂紋多,氣孔率高,強度低;而以焦煤作為基礎煤煉得的焦炭裂紋少、氣孔率低、強度高。焦炭強度通常用抗碎強度和耐磨強度兩個指標來表示。焦炭的抗碎強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受外來沖擊力而不沿結構的裂紋或缺陷處破碎的能力,用 M40 值表示;焦炭的耐磨強度是指焦炭能抵抗外來摩檫力而不產生表面 玻璃 形成碎屑或粉末的能力,用 M10 值表示。焦炭的裂紋度影響其抗碎強度 M40 值,焦炭的孔孢結構影響耐磨強度 M10 值。 M40 和 M10 值的測定方法很多,我國多採用德國米貢轉鼓試驗的方法。
焦炭質量的評價
1 、焦炭中的硫分:硫是 生鐵 冶煉的有害雜質之一,它使生鐵質量降低。在 煉鋼生鐵 中硫含量大於 0.07% 即為廢品。由高爐爐料帶入爐內的硫有 11% 來自礦石; 3.5% 來自石灰石; 82.5% 來自焦炭,所以焦炭是爐料中硫的主要來源。焦炭硫分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高爐煉鐵生產。當焦炭硫分大於 1.6% ,硫份每增加 0.1% ,焦炭使用量增加 1.8% ,石灰石加入量增加 3.7%, 礦石加入量增加 0.3% 高爐產量降低 1.5 — 2.0%. 冶金焦的含硫量規定不大於 1% ,大中型高爐使用的冶金焦含硫量小於 0.4 — 0.7% 。
2 、焦炭中的磷分:煉鐵用的冶金焦含磷量應在 0.02 — 0.03% 以下。
3 、焦炭中的灰分:焦炭的灰分對高爐冶煉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焦炭灰分增加 1% ,焦炭用量增加 2 — 2.5% 因此,焦炭灰分的降低是十分必要的。
4 、焦炭中的揮發分:根據焦炭的揮發分含量可判斷焦炭成熟度。如揮發分大於 1.5% ,則表示生焦;揮發分小於 0.5 — 0.7%, 則表示過火,一般成熟的冶金焦揮發分為 1% 左右。
5 、焦炭中的水分:水分波動會使焦炭計量不準,從而引起爐況波動。此外,焦炭水分提高會使 M04 偏高, M10 偏低,給轉鼓指標帶來誤差。
6 、焦炭的篩分組成:在高爐冶煉中焦炭的粒度也是很重要的。我國過去對焦炭粒度要求為:對大焦爐( 1300 — 2000 平方米)焦炭粒度大於 40 毫米;中、小高爐焦炭粒度大於 25 毫米。但目前一些 鋼 廠的試驗表明,焦炭粒度在 40 — 25 毫米為好。大於 80 毫米的焦炭要整粒,使其粒度范圍變化不大。這樣焦炭塊度均一,空隙大,阻力小,爐況運行良好。
焦碳的用途:
銷售山西各類規格的鑄造焦、冶金焦、高硫焦汽運或車皮運輸均可.具體指標如下:
固定炭83以上;硫0.5以下;揮發分1.5以下;灰分15左右 e:
機制焦:{冶金用;試用於鋼廠}
搗鼓焦粒度8cm-150cm: {化鐵水;用於電機殼、暖氣片、機械配重的鑄造}
肥煤焦 :{化鐵水;用於電機殼、暖氣片、機械配重的鑄造}
大塊改良焦:{用於普通鑄造;機械配件等粗略部件適用於2-3.5噸的爐型}
定型焦粒度25cm:{用於普通鑄造和稍嚴格的鑄造產品;如水泵管件消防扣件等}
固定炭85以上;揮發分1.5.;灰分13.5;硫0.5以下 :
有搗鼓焦粒度8cm以上: {用於一般普通鑄造}
定型焦粒度25cm; {用於精密鑄造和球墨鑄造}
改良焦: (主焦煤煉) {用於精密鑄造和球墨鑄造適用}
肥煤焦: {化鐵水;用於電機殼、暖氣片、機械配重的鑄造}
固定炭86以上;硫0.5以下;灰分12 以下;揮發分1.5以下 :
搗鼓焦粒度4cm--8cm或10cm以上: {用於普通鑄造}
定型焦粒度25cm: {用於精密鑄造和球墨鑄造適用於3噸以上的爐型}
固定炭88以上;硫0.5以下;灰分10以下;揮發分1.5以下鑄造焦 :
定型焦粒度25cm:{適用於一切高級精密球墨鑄造和出口國際指標}
搗鼓焦8cm以上:{用於普通鑄造和嚴格的鑄造產品;如水泵管件消防扣件等}
固定炭788385以上高硫焦 :{用於化銅、化鋁、化塑料、化工用焦}
固定碳 83以上氣煤焦 : {用於一氧化碳的提取造氣,富含豐富的煤氣}
固定炭 78左右煤粉焦 : {鑄造部件退火、民用焦碳、化工焦碳、化銅、化鋁、塑料}
固定炭65左右煤泥焦 : {民用焦碳、鑄造部件退火、化工焦碳}
冶金焦是高爐焦、鑄造焦、鐵合金焦和有色金屬冶煉用焦的統稱。由於 90% 以上的冶金焦均用於高爐煉鐵,因此往往把高爐焦稱為冶金焦。中國制定的冶金焦質量標准( GB/T1996-94 )就是高爐質量標准。
- 冶金焦的技術 -
>40
>25
25-40
灰分 A d/ %
Ⅰ
Ⅱ
Ⅲ
不大於 12.00
12.01-13.50
13.51-15.00
硫分 S t,d/%
Ⅰ
Ⅱ
Ⅲ
大於 0.060
061-0.80
0.81-1.00
機械
強度
抗碎強度
M 25 /%
Ⅰ
Ⅱ
Ⅲ
大於 92.0
92.0-88.1
88.0-83.0
按供需雙方協議
耐抹強度
M 10 /%
Ⅰ
Ⅱ
Ⅲ
不大於 7.0
8.5
10.5
揮發分 V daf /% 不大於
1.9
水分含量 M t/ %
4.0 ± 1.0
5.0 ± 2.0
不大於 12.0
焦末含量 /% 不大於
4.0
5.0
12.0
注 : 水分只作為生產操作中控制技術 , 不作質量考核依據
鑄造焦是專用與化鐵爐熔鐵的焦炭。鑄造焦是化鐵爐熔鐵的主要燃料。其作用是熔化爐料並使鐵水過熱,支撐料柱保持其良好的透氣性。因此,鑄造焦應具備塊度大、反應性低、氣孔率小、具有足夠的抗沖擊破碎強度、灰分和硫分低等特點。
指標
級 別
特級
一級
二級
塊度 .mm
>80
80-60
>60
水分 .% 不大於
5.0
灰分 .%
≤ 8.00
8.01-10.00
10.01-12.00
揮發分 不大於
1.50
硫分 .% 不大於
0.60
0.80
0.80
轉鼓強度 .% 不小於
85.0
81.0
77.0
落下強度 .% 不小於
92.0
88.0
84.0
顯氣孔率 .% 不大於
註: 1. 表內三級鑄造焦炭按塊度分為三類:大於 80mm 、 80-60mm 、大於 60mm (統焦,強度指標以大於 80mm 為准)。
2. 表內規定的:塊度( mm )、灰分( % )、強度( % )都是質量考核指標,以上指標人一項達不到規定的級別時,則不能作為該級驗收,(強度指標) 40
45
45
碎焦率( <40mm ) % 不大於
4.0
(不容易看請看參考資料 )
Ⅶ 焦粉有什麼標准,鋼廠一般用什麼指標的焦粉
熱值是:1千克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就叫這種燃料的熱量。凡是能夠燃燒的物質都有熱值,焦粉能夠燃燒,所以有熱值。
Ⅷ 焦煤的指標有哪些
GB5751-86
中國煤炭分類標准規定焦煤分兩類:
第一類焦煤的乾燥無灰基揮發分Vdaf=10%~28%,黏結指數G>65,膠質層最大厚度,y≤25mm。
第二類焦煤的乾燥無灰基揮發分Vdaf=20%~28%,黏結指數G=50~65,結焦性比前者差。
焦煤(coking
coal)也稱冶金煤,是中等及低揮發分的中等粘結性及強粘結性的一種煙煤。在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准中,是對煤化度較高,結焦性好的煙煤的稱謂。又稱主焦煤。
從世界范圍來說,焦煤的資源比較匱乏,它是必須加以保護的寶貴資源,所以已很少用焦煤單獨煉焦。在中國,第一類焦煤的典型煤種有河北峰峰二礦、山西古交的西曲、黑龍江雞西的滴道、安徽淮北的張庄和四川攀枝花的大寶頂煤。第二類焦煤的典型煤種有吉林通化的鐵廠和內蒙包頭的河灘溝煤。中國東北本溪,河北唐山、井陘、山東新汶等,都是焦煤的著名產地。
Ⅸ 一級焦粉的各項指標是多少了
焦粉
一級品
:
灰分,%
<=16.0
揮發分,%
<=2.5
硫分,%
<=0.8
水分,%
<=15.0
粒度范圍含量,%
>=90
一級焦粉與二級焦粉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指標上的不同:
一級焦炭的灰分大於二級焦炭
一級焦炭的揮發分大於二級焦炭
一級焦炭的硫份大於二級焦炭
一級焦炭的水分小於二級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