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軟體可以查看M1和M2的走勢圖
暫時還沒有公布出那個軟體可以看M1M2的走勢圖。
M1和M2是貨幣供應量的范疇。人們通常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衡量、分析和調整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實際上,M1和M2的定義是不同的,但它們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2的流動性最強其次是M1。
貨幣供應量是指全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承受流通支付手段的貨幣存量。目前中國將貨幣供應量分為三個層次:
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M0,即銀行系統外流通中的現金。
2、狹義貨幣供應量M1,即M1組=M0企業活期存款管理機構持有的農村存款和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3、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即城鄉居民儲蓄企業存款中的其他定期存款。。1反映經濟中的實際購買力;M2不僅反映實際購買力還反映潛在購買力。如果M1增速加快,消費者和終端市場將活躍起來,並出現通貨膨脹。
(1)貨幣供應量指標走勢圖擴展閱讀:
中國貨幣水平的劃分是M0=流通中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銀行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另外,m3=M2+金融債券+商業匯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其中M2減M1為准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定的。
M1反映了經濟中的實際購買力;M2不僅反映了實際購買力,還反映了潛在購買力。當M1增長較快時,消費者和終端市場都活躍;如果M2增長較快,投資和中間市場都活躍。
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可以據此來判斷貨幣政策。其中M2過高M1過低說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存在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說明需求旺盛,投資不足存在價格上漲風險。
② 如何計算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2)貨幣供應量指標走勢圖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
作為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許多國家選擇利率作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是可測性強,二是可控性強,三是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高。
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應以其他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其理由,一是認為基礎貨幣投放難以控制和貨幣乘數不穩定,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較差並且下降。
二是說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貨幣量與物價和產出的相關性被削弱,因而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實,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③ 貨幣供給量有哪幾個指標
貨幣流通量(amountofcurrencyincirculation)是指市場上實際流通的貨幣總量。目前我國貨幣流通量統計實際就是針對流通中的現金量,即M0進行統計,通常又稱之為市場貨幣供應量。這是一個時點指標,實際工作中往往計算報告期末的貨幣流通總量。一是一定時期的商品價格總額,即各種商品的價格與商品數量的乘積的總和;二是貨幣流通速度,即同一時期內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用公式來表示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M)=待流通商品數量(Q)×商品價格水平(P)/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V)這個公式表明了貨幣需求量變動的基本規律。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商品價格、流通的商品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三個因素。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是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至於紙幣的流通規律仍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做基礎的。
④ 最新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1)指標哪裡可以查到
中國人民銀行 http://www.pbc.gov.cn/publish/html/2011s07.htm 這個鏈接是貨幣統計的
⑤ 如何用貨幣供應量判斷股市走勢
三分鍾後的股市行情,連巴菲特也不知道。
但是他依然是股神。
中國股市能獲利的辦法,就我所知就只有追隨上漲行情一個辦法。
形成上漲趨勢後,這個上漲趨勢隨時會終止,但是沒終止前,這個趨勢都會一直持續下去。
在上漲趨勢時買入,在上漲趨勢結束後賣出。這就是道氏理論。
從均線,成交量,股價所處的位置,綜合來判斷。股價回調,在趨勢線,重要均線,重要頂底部,會得到一定的支撐。結合成交量,指標來綜合判斷。
但是也沒辦法一定確定肯定會在這個位置得到支撐。 所以要做好止損的准備。
當支撐不能起支撐作用時,就止損。
比方說趨勢線的支撐是在10元,前面一部頂部是15元,現在的股價是11元。那麼你現在買入做的判斷是上漲空間是到15元,下跌空間到10元,是用1元的虧損博取4元的利潤。
你覺得股市上漲的概率和下跌的概率就市況來看是一樣的話,那麼這種買入就是有勝算的。用1元的虧損博取4元的利潤。 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市場的走勢來綜合判斷。
⑥ 貨幣供應量,股票價格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為什麼是先行指標
先行指標又稱超前指標也稱預兆性指標,是指預示未來月份經濟狀況和可能出現的商業周期性變化,並為分析者提供利率趨勢變化早期跡象的市場指標。
貨幣供應量,股票價格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都是先行指標,因為他們都是可以用來預測市場、經濟未來走向的重要指標。
股市指數,簡單來說,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查看指數,對於當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我們將瞭然於胸。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是比較復雜的,學姐在這兒就說這么多吧,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根據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性質來有針對性的分類,股票指數大概有這五大類: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在這五個當中,最經常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規模指數,好比各位常見的「滬深300」指數,它體現了滬深市場中有300家大型企業的股票代表性和流動性都很好、交易也很活躍的整體情況。
再次,「上證50 」指數也是規模指數的一種,代表的是上海證券市場代表性好、規模大、流動性好的50 只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所象徵的就是某一行業目前的整體情況。舉個例子,「滬深300醫葯」就是典型的行業指數,代表滬深300中的醫葯行業股票,這也是反映了該行業公司股票的一個整體的表現究竟如何。
主題指數反映了某一主題的整體情況,類似人工智慧和新能源汽車等方面,這是有關聯的指數「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通過前文我們可以了解到,指數在選取市場中的股票都是有代表性的,因此,指數能夠幫助我們比較快速的了解到市場的整體漲跌情況,從而對市場的整體熱度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甚至將來的走勢都能夠被預測到。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
應答時間:2021-09-0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⑦ 上網查詢歷年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利率等的數據以及上證指數走勢圖,比較它們的關系,並得出基本結論。
⑧ 哪裡可以查到貨幣供應量M0,M1,M2的最新數據
2009,01
2009,02
貨幣和准貨幣(M2)
496135.31
506708.07
Money
&
Quasi-money
貨幣(M1)
165214.34
166149.60
Money
流通中現金(M0)
41082.37
35141.64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中國的數據在這個網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index2.asp?year=2009
⑨ 貨幣供應量的中美對比
我國從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國人民銀行按季向社會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監測指標。參照國際通用原則,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將我國貨幣供應量指標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M0:流通中的現金;
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
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動資產。
其中,M1 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量,流動性較強,是國家中央銀行重點調控對象。M2 是廣義貨幣量,M2與M1的差額是准貨幣,流動性較弱;M3 是考慮到金融創新的現狀而設立的,暫未測算。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的宏觀調控作用日益明顯。作為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國人民銀行,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一轉變意味著,中央銀行分析和判斷經濟、金融運行趨勢,調整及實施貨幣政策的分析指標體系將發生明顯轉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民銀行的宏觀調控要從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並重轉向以總量控制為主。
所謂控制總量,就是要控制整個銀行系統的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以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分析某一階段各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是否合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增長幅度相聯系,與貨幣流通速度相聯系。通常來講,衡量貨幣供應是否均衡的主要標志是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物價總指數變動較大,則說明貨幣供求不均衡,反之則說明供求正常。
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供應量亦是一個與普通百姓有關聯的經濟指數,它的多與少、量與度,影響國民經濟的運行速度,決定手中貨幣的幣值。 美國自70 年代以後,面對各種信用流通工具不斷增加和金融狀況不斷變化的現實,先後多次修改貨幣供應量不同層次指標。到80 年代,公布的情況是:
M[1A]=流通中的現金+活期存款
M[1B] = M[1A]+可轉讓存單+自動轉帳服務存單+信貸協會股票+互助儲蓄銀行活期存款
M2 = M1B+商業銀行隔夜回購協議+歐洲美元隔夜存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股票+所有存款的儲蓄存款和小額定期存款
M3 = M2+大額定期存單(10 萬元以上)+定期回購協議+定期歐洲美元存款
L = M3+銀行承兌票據+商業票據+儲蓄債券+短期政府債券
而日本的貨幣量層次劃分又不同於美國,中央銀行控制重心也有很大差異。其劃分方法為:
M1=現金+活期存款
M2 = M1+企業定期存款
M1 + CD = M1+企業可轉讓存單
M2 + C = M1+定期存款+可轉讓存單
M3 = M2+CD+郵局、農協、漁協、信用組合、勞動金庫的存款+信託存款
以上美國和日本對貨幣量層次的劃分,既考慮了貨幣的流動程度,同時也充分顧及本國金融體制、金融結構、金融業務的狀況。
准貨幣供應量=M2-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