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答題:領導行為理論有哪幾種
領導理論的研究成果可分為三個方面,即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
(一)領導特質理論
由於領導特性理論忽視下屬的需要,沒有指明各種特性之間的相對重要性,缺乏對因與果的區分,忽視了情境因素,導致它在解釋領導行為方面的不成功。
(二)領導行為理論
領導行為理論集中研究領導的工作作風和行為對領導有效性的影響,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種領導方式理論、R.Likert的四種管理方式理論、領導四分圖理論、管理方格理論、領導連續統一體理論等等。
這些理論主要是從對人的關注和對生產的關心兩個維度,以及上級的控制和下屬參與的角度對領導行為進行分類。這些理論在確定領導行為類型與群體工作績效之間的一致性關繫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
主要的缺點是缺乏對影響成功與失敗的情境因素的考慮。領導行為與領導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顯然依賴於任務結構、領導成員關系、領導權威、下屬的主導性需求等情境因素。
(三)領導權變理論
領導權變理論彌補了領導行為理論的缺陷,提出領導的有效性依賴於情境因素,並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離出來,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權變模型、情境領導理論、路徑目標理論和領導者參與模型。
不同領導類型
專制或獨裁型(專權型領導):是指領導者個人決定一切,布置下屬執行。這種領導者要求下屬絕對服從,並認為決策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民主集中型(民主型領導):是指領導者發動下屬討論,共同商量,集思廣益,然後決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地工作。
自由放任型領導:是指領導者撒手不管,下屬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完全自由,他的職責僅僅是為下屬提供信息並與企業外部進行聯系,以利於下屬的工作。
② PM型領導模式中,領導行為方式的類型有
可以把領導行為分為四種類型,即PM型、P型、M型、pm型。
PM領導行為理論介紹:
日本大板大學心理學教授三隅二不二在前人有關領導行為理論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調查與測量,於1958年提出了PM領導理論。
領導行為的PM理論是指,可以將領導方式分為兩類:
1、一類是以績效為導向(performance directed)的領導方式,簡稱為P型領導;
2、另一類是以維持群體關系為導向(maintenance directed)的領導方式,簡稱為M型領導。
3、二者合稱PM理論。
P型領導的行為特徵是,將組織中每一個成員的注意力引向目標,使問題明確化,擬定工作工序,運用專業的評價來評定工作成果。
M型領導的行為特徵是,維持和睦的人際關系,調解成員之間的糾紛,為群體成員提供發言的機會,促進成員的自覺性與自主性,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交流。
為了測量被試的PM特徵,三隅二不二設計了PM職能問卷。從工作激勵、對待遇的滿意態度、企業保健、心理衛生、集體工作精神、會議成效、溝通和績效范圍等八個方面出發編制問卷,進行了5級評分,將被試所得的分數標注在一個兩維的直角坐標系中,以此來確定此人的PM類型。為了達到測量的准確性,可以採用自評、互評、下級評價和上級評價的立體調查方法,以校正自我評價的偏差。
(2)交易型領導行為理論英文擴展閱讀
領導行為理論是研究領導有效性的理論,是管理學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影響領導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領導的有效性是領導理論研究的核心。領導理論的研究成果可分為三個方面,即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
由於領導特性理論忽視下屬的需要,沒有指明各種特性之間的相對重要性,缺乏對因與果的區分,忽視了情境因素,導致它在解釋領導行為方面的不成功。領導行為理論集中研究領導的工作作風和行為對領導有效性的影響,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種領導方式理論、R.Likert的四種管理方式理論、領導四分圖理論、管理方格理論、領導連續統一體理論等等,
這些理論主要是從對人的關注和對生產的關心兩個維度,以及上級的控制和下屬參與的角度對領導行為進行分類,這些理論在確定領導行為類型與群體工作績效之間的一致性關繫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缺點是缺乏對影響成功與失敗的情境因素的考慮。領導行為與領導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顯然依賴於任務結構、領導成員關系、領導權威、下屬的主導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領導權變理論彌補了這一缺陷,提出領導的有效性依賴於情境因素,並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離出來,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權變模型、情境領導理論、路徑目標理論和領導者參與模型。
③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的兩個維度
交換型領導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維度:
1、 隨機報酬(contingent reward),是指領導者根據努力狀況和績效水平獎懲下屬。
隨機報酬的原則是:
清晰表述與解釋目標;
指出與目標相關的具體行為和結果;
主動監控、測量與目標的行為與結果;
經常提供正或負的績效反饋。
2、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是指領導者僅在下屬工作出現失誤的情景下才進行干預。
例外管理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主動例外管理是指領導者仔細觀察與尋找下屬的錯誤與偏差,並即時採取糾正措施。被動例外管理是指領導者只在被告知下屬違反了規則、沒有完成預定任務後才出面懲處。
④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的理論概述
所謂交換型領導,是指領導者以下屬所需要的報酬來換取自己所期望的下屬的努力與績效。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交換關系是不少領導理論(如路徑—目標理論、LMX 模型)研究的核心。
⑤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的介紹
在一些有關領導行為的研究中,領導行為常被理解為一種交易或成本一收益交換的過程。1985年,B.M.Bass正式提出了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和變革型領導行為理論,它比以往理論採取更為實際的觀點,是以一個「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領導行為,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⑥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的理論的假設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的基本假設就是:領導與下屬間的關系是以兩者一系列的交換和隱含的契約為基礎。該領導行為以獎賞領導下屬,當下屬完成特定的任務後,便給予承諾的獎賞,整個過程就像一項交易。
⑦ 在管理學中,簡述領導的行為理論包括哪些
領導行為理論是研究領導有效性的理論,是管理學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影響領導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領導的有效性是領導理論研究的核心。領導理論的研究成果可分為三個方面,即領導特性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由於領導特性理論忽視下屬的需要、沒有指明各種特性之間的相對重要性、缺乏對因與果的區分、忽視了情境因素,導致它在解釋領導行為方面的不成功。領導行為理論集中研究領導的工作作風采和行為對領導有效性的影響,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種領導方式理論、R.Likert的四種管理方式理論、領導四分圖理論、管理方格理論、領導連續統一體理論等等,這些理論主要是從對人的關注和對生產的關心兩個維度,以及上級的控制和下屬參與的角度對領導行為進行分類,這些理論在確定領導行為類型與群體工作績效之間的一致性關繫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缺點是缺乏對影響成功與失敗的情境因素的考慮。領導行為與領導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顯然依賴於任務結構、領導成員關系、領導權威、下屬的主導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領導權變理論彌補了這一缺陷,提出領導的有效性依賴於情境因素,並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離出來,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權變模型、情境領導理論、路徑目標理論和領導者參與模型。但由於實踐者很難確定領導成員關系、任務結構等權變變數,領導權變理論相對於實踐者顯得過於復雜和困難,使它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Burns在對政治型領導人進行定性分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領導過程應包含交易型和變革型兩種領導行為,這一分類為領導行為的研究開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和變革型領導行為理論,它比以往理論採取更為實際的觀點,是以一個「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領導行為,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⑧ 領導行為理論包含哪些
領導行為即通過研究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具體行為,和不同行為對下屬的影響,尋找最佳領導行為。領導行為基礎是領導特徵和技巧,領導風格是領導者特質、技巧及和下屬溝通時行為的統一體。
⑨ 交易型領導的行為
第一類是正向的獎賞行為 第二類是與促使成員晉升的行為
(一)權變獎賞領導的適用時機
1.領導者有能力與部屬做良好的協商與溝通
2.領導有權給部屬具體的獎酬時
3.部屬重視領導所控制的獎賞,且依賴領導來獲得它們
4.績效主要是因部屬的努力和技能所致,而非部屬所不能控制的事件所致時
5.可正確衡量部屬績效時
6.工作系重復性、相當無聊、單調、無趣與無意義
7.部屬有某種程度的成就動機,可被具挑戰性的目標或完成期限所激發 1.積極介入管理 2.消極介入管理
介入管理領導的適用時機
1.工作充滿危機,或出錯將危害人們的健康和性命時
2.為了單位的生存和獲得良好績效,部屬必須服從規定和命令
3.除非紀律嚴明,否則某些部屬會忽視規定和命令
4.領袖有權採取維持行動時
⑩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的理論的特徵
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其主要特徵為:
(1)領導者通過明確角色和任務要求,指導和激勵下屬向著既定的目標活動,領導者向員工闡述績效的標准,意味著領導者希望從員工那裡得到什麼,如滿足了領導的要求,員工也將得到相應的回報;
(2)以組織管理的權威性和合法性為基礎,完全依賴組織的獎懲來影響員工的績效;
(3)強調工作標准、任務的分派以及任務導:向目標,傾向於重視任務的完成和員工的遵從。
根據burns理論,交換型領導行為建立在一個交換過程的基礎上,主要包括權變與非權變性兩種獎勵行為和權變與非權變性兩種懲罰行為,實施不同的獎勵和懲罰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所謂權變性獎懲是指根據下屬的績效進行獎勵和懲罰;非權變性獎懲是指領導進行獎罰時不依據下屬的績效。bass則將交換型領導行為分為權變獎勵領導行為(contingent reward leadership)和例外管理領導行為(management by exception)兩種,並隨著領導者活動水平以及員工與領導相互作用性質的不何而不同。所謂權變獎勵領導行為是指領導和下屬間的一種主動、積極的交換,領導認可員工完成了預期的任務,員工也得到了獎勵;例外管理領導行為則指領導藉助於關注員工的失誤、延期決策、差錯發生前避免介入等,與下屬進行交換,並按領導者介入時間的不同分為主動的和被動的兩種類型。主動型的例外管理領導者,~般在問題發生前,持續監督員工的工作,以防止問題的發生。同時一旦發生問題,立即採取必要的糾正措施,當然也積極搜尋有可能發生的問題或與預期目標偏離的問題。領導者在員工開始工作時,就向員工說明具體的標准,並以此標准監督差誤;被動型的例外管理領導者,則往往在問題已經發生或沒有達到規定的標准時,以批評和責備的方式介入。~般情形下,領導者一直等到任務完成時才對問題進行確認,並以此提醒員工,也往往在錯誤發生後才說明自己的標准。當員工所處的工作以及環境已不能為員工提供激勵、指導和帶來滿意感時,這種領導行為才具有效率。
20世紀80年代以前創立的領導行為理論和權變理論都是以交換型領導行為為基礎。交換型領導行為理論已得到了廣泛的驗證,如路徑一目標理論、領導一成員交換關系理論。這些理論都強調環境因素對領導行為產生緩沖效應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領導一下屬這對關系,並認為應運用綜合性指標對其進行測量,以便能預測領導行為對個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