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江恩理論中時間和價格的平衡關系
時間和價格作為江恩理論四大元素量、價、時、空中的兩個重要因子,兩者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江恩的語錄中,有一句關於時間和價格平衡關系的,即:永不確認轉勢,直至時間超越平衡。那我們又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看個股或是指數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當指數或是個股經歷相當長時間的上漲或是下跌之後,兩者就失去平衡,上漲下跌持續時間越是長,後市的反彈力度也就越強。市場在頂部區域或是底部區域做窄幅整理的時間約長,後市的上漲或是下跌的波幅也就越劇烈。
如果股價在上漲的過程中,某一次的調整時間比照前一次的調整時間要長,則表明此次的下跌就是市場轉勢正要發生的標志,如果是這次的下跌的幅度比前一次的調整要大,這就說明市場超越了平衡,趨勢的轉變已經確定。如果股價是在下跌的過程中,某一次的反彈時間比前一次的反彈時間要上,就說明市場的趨勢轉變即將發生,如果這次的反彈的價格幅度超過了前期,就說明市場開始轉勢了。
根據上面的闡述,我們發現江恩認為時間的反轉比價格的反轉的意義更為重要,因此江恩說「永不確認轉勢,直至時間超越平衡」。那麼在個股的實戰運用中,我們又應該怎麼確定時間已經被超越,趨勢已經發生轉變了呢?
在一直個股的運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底部和頂部,其中有四種時間是比較重要的:1.頂部到頂部的時間;2.底部到底部的時間;3.頂部到底部的時間;4.底部到頂部的時間。投資者想要更好的操作市場,就要細心的去觀察每一種時間的長短,注意市場的波動變化。江恩也有強調過,在時間上接近一波上漲或下跌的終點位置時,股價到達第三段甚至是到達第四段,與前面幾段相比較,在價格浮動上減小,時間縮短,這就是轉勢即將發生。這樣的判斷分析在實戰中應用是經過了市場的驗證的,准確度很高。
Ⅱ 股市中時間和空間達到平衡意思
目前股市的「時空」就很似平衡。六月開始下跌,短短的幾個在政府的指揮下,就開始猛攻。這就是說調整時間不夠足,猛攻的上漲空間不牢固!
Ⅲ 關於愛因斯坦的平行時空論 誰能具體給我解釋一下愛因斯坦的平行時空論
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分杈,分杈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這是愛因斯坦的平行時空論,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你超光速回到了一個已經過了的時間殺掉一個人.然後在空間跳躍回到你原先所處於的空間.你會發現他的後代並沒有消失.因為你殺的只是一個平衡空間中的一個人.跳躍回去的是又一個空間.所以超光速,改變不了歷史,也改變不了平衡空間的產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在零以下時間內將他殺死而且跳躍到他未出現的時代,就可以改變歷史了.
Ⅳ 一目均衡表是什麼啊
「一目均衡表」是日本在二次大戰前發明,功能是提供市場的方向及入市位,一目均衡表的假設是全沒有依據任何所謂的技術分析工具或理論,一目均衡表是全世界技術分析的鼻祖。
一目均衡表,顧名思義是「一眼睇曬」。日本文KINKO,直譯為時空平衡點,HYO是圖表的稱謂,故此,Ichimoku Kinko Hyo包含了一個時空平衡點的圖表,提供一個價格宏觀的變動,及投資者入市的方向。
一目均衡表是由一日本記者一目山人(Ichimoku Sanjin,真名:細田悟一)發明,一目均衡表是日本最普及的買賣圖表工具,應用不單限於股市,更在債券、外匯市場廣泛為投資者採用,此發明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面世,只是最近才得到國際業界認同。
一目均衡表實際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圖表本身,解讀市場的信號;第二部分,是通過計算,預測市場的方向和位置。特別是第二部分,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簡化解讀了周期理論、江恩理論和波浪理論的核心部分,有很強的適用性。
一目均衡表由每日的K線(一目均衡表中稱日日線),5條線及一個抵抗帶(俗稱雲圖)構成。通過幾者間關系的解讀,可了解市場的強弱,並可得出買賣信號。因「運用此表,市場的趨勢一目瞭然」,故稱「一目均衡表」。
一目均衡表可分為「眼睛看得見的部分」和「眼睛看不見的部分」:「眼睛看得見的部分」的重點是轉換線與基準線的關系、價格與遲行線的關系及價格與雲的關系。「眼睛看不見的部分」主要有時間論、波動論和值幅觀測論。
一目均衡圖由五組參數合成,與現在常用的移動平均線吻合。參數基於各個長短周期的高低點,提供一明確簡單的走勢圖。五個參數如下:
1、短軸快線 短軸快線 = 轉換線 = (9 日內最高+9 日內最低)/2,以9日為一短線周期 (周期長短可任意更改)。
2、中軸慢線 中軸慢線 = 基準線 = (26 日內最高+26 日內最低)/2, 以26 日為一中線周期 (周期長短可任意調教)。
3、後移指標 後移指標 = 遲行帶 = 將今日收市價後移至一中線周期。
4、前移指標A 前移指標A = 先行帶A = (短軸快線+中軸慢線)/2,前移至一中線周期。 5、前移指標B 前移指標B = 先行帶B = (52 日內最高+52日內最低)/2, 前移至一中線周期。
6、雲帶(抵抗帶) 雲帶= 前移指標A及前移指標B的空間。
一目均衡表以9, 26, 52 三個系數計算周期,在1930年代,日本是每周六天工作,傳統的系統包括個半星期(短)、一個月(中)及二個月(長)為准,現今社會,己由六個工作天改為五個,故此根據一目均衡表的神髓,應改為7, 22, 44 才能配合現今社會
Ⅳ 亡國的阿基德3光輝之物自天而降里那個從屏幕里出來的那個女的是怎麼回事說什麼保持時空平衡就好他跟
教團里的人無誤,目測也是CODE持有者
Ⅵ 平衡時空是什麼意思
是現代物理學的一種說法 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存在許多平行著的時空的。說的通俗一點 就是還存在另一個世界 裡面的事物都和我們的世界裡一樣 你在你的世界中選了A路 平行時空里的你卻能選B路 事情的發展就會有所不同
Ⅶ 一目均衡表 指標的使用
「一目均衡表」是日本在二次大戰前發明,功能是提供市場的方向及入市位,一目均衡表的假設是全沒有依據任何所謂的技術分析工具或理論,一目均衡表是全世界技術分析的鼻祖。 一目均衡表,顧名思義是「一眼睇曬」。日本文KINKO,直譯為時空平衡點,HYO是圖表的稱謂,故此,Ichimoku Kinko Hyo包含了一個時空平衡點的圖表,提供一個價格宏觀的變動,及投資者入市的方向。
使用方法
編輯
利用一目均衡表區分強弱市(買賣信號)。
遲行線開始下穿K線。
2)由下降轉為上升的調整階段,一目均衡表的表現:
K線開始站在基準線的上方;
轉換線上穿基準線;
遲行線上穿K線;
K線由下方進入雲層,最終上穿雲層;
遲行線由雲的上方穿出。
一目均衡表的其它特徵
市場呈強勢之時,通常難以觸及雲的邊線;
市場呈強勢之時,通常不會穿透轉換線,在穿透轉換線時,一般意味著進入調整;
始終未穿透基準線的市勢,當開始穿透基準線時,可能意味著較大調整的開始;
價位觸及雲的上邊線後,未能上穿基準線,雲層較易被穿透;
遲行線穿透日日線和雲層的時候,容易出現暴跌;
在下降市中,通常難以觸及基準線。
Ⅷ 基坑土方開挖施工中的時空效應是什麼意思
基坑開挖後,上部土方被挖掉,打破了原有的荷載平衡,使基底土方產生應力釋放,導致地基土方變形隆起。此即時空效應。
為保證地面向下開挖形成的地下空間在地下結構施工期間的安全穩定所需的擋土結構及地下水控制、環境保護等措施稱為基坑工程。
基坑工程是集地質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和岩土測試技術於一身的系統工程。其主要內容:工程勘察、支護結構設計與施工、土方開挖與回填、地下水控制、信息化施工及周邊環境保護等。
基坑施工最簡單、最經濟的辦法是放大坡開挖,但經常會受到場地條件、周邊環境的限制,所以需要設計支護系統以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並能較好地保護周邊環境
(8)時空平衡指標擴展閱讀:
基坑開挖的方法:
1、基坑開挖方法因基坑土質不同而不同,根據經驗,按路基土質類型,基坑開挖方法有以下幾種:
2、硬土類包括土夾石、硬土、砂岩、風化石等,這類土質密實,自結合力強,可採用坑的辦法開挖基坑。非雨季人工開挖不會塌方,不需坑壁支撐防護。
3、碎石類包括石夾土、碎石、填方土等,這類土質自結合力不均勻,穩同性較差,適應於挖小坑、局部支撐的方法。
4、流沙、高水位土質類宜採用鋼筋混凝土防護圈進行施丁,類似沉井法。採用此法可節省木材,經濟、可靠,便於施工。
5、堅石、次堅石類採用控制爆破法。當採用法蘭盤支柱時,只需按要求鑽孔灌注錨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基坑開挖
Ⅸ 什麼是水量平衡
談論地球上的水量平衡,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個前提條件就是一個假設和一個客觀事實。一個假設,是把地球作為一個封閉的大系統來看待,也就是假設地球上的總水量無增無減,是恆定的;一個客觀事實,是基於地球上天然水的統一性,地球上水的大小循環使地球上所有的水都納入到一個連續的、永無休止的循環之中。
問題是地球上的水量是衡定的嗎?事實上,地球上的水有增加的因素,也有減少的因素。
在晴朗的萬里夜空,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道白光劃破天際,這是來自茫茫宇宙空間的星際物質,以極大的速度穿越地球周圍厚厚的大氣層時,由於巨大的摩擦力產生高溫,使這些星際物質達到熾熱程度,我們稱之為流星。當然,這種流星發生在白晝,通常是看不見的。這些流星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未被燃燒殆盡而能夠到達地球表面是極少的,以鐵質為主叫隕鐵,以石質為主叫隕石,以冰為主叫隕冰(這是極難見到的)。這些星際物質,都含有一定量的水,一年大約使地球增加0.5立方千米的水。
太陽這顆恆星同其他恆星一樣,主要是由熾熱的氫和氦構成。太陽表面被一層厚數千千米呈玫瑰色的太陽大氣所包圍,稱為色球層。色球層的外部溫度極高(幾萬攝氏度),能量也大,尤其是當有周期性的太陽色球爆發(又叫耀斑)時,所發出的能量極大,能射出很強的無線電波,大量的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還可以把氫原子分解為高能帶電的基本粒子——質子,拋向宇宙空間,有些能夠到達地球,並且在地球大氣圈的上層俘獲負電荷而變成氫原子,這些氫原子可能與氧結合生成水分子。在太陽色球層的外面還包圍著一層很稀疏的完全電離的氣體層,叫日冕。它從色球層邊緣向外延伸到幾個太陽半徑處,甚至更遠。日冕雖然亮度不及太陽光球的1/100萬,只有在日全食時或用特製的日冕儀才能看到,但它內部的溫度卻高達100萬℃。由於日冕離太陽表面較遠,受到太陽的引力也就較小,它的高溫能使高能帶電粒子以每秒350千米、遠遠超過脫離太陽系的宇宙速度向外運動。這些粒子中,有相當多是由氫電離產生的離子,它們也會有些進入地球大氣圈並俘獲負電子而成為氫原子,這些氫原子也可能與氧結合成水分子。地球通過這種途徑所增加的水量是很難確定的。
上面是地球來自它本身以外獲得水量的幾種途徑。地球還可以從它自身增加水量,這主要是來自地球上岩石和礦物組分中化合水的釋放。地質學家們認為,火山噴發時每年從地球深部帶出約1立方千米的呈蒸氣和熱液狀態的原生水。
以上是地球上水量增加的方面,與此相反,地球還有失去水量的方面。
在地球大氣圈上層,由於太陽光紫外線的作用,水蒸氣分子在太陽光離解作用下,分解為氫原子和氧原子,因為此處遠離地球表面,空氣極為稀薄,地球引力又相對減小,各種微粒運動速度極大,當氫原子的運動速度超過宇宙速度,便飛離地球大氣圈進入宇宙空間,這就使地球失去水。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現在完全可以認為地球上水量的得失大體相等,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總水量不變。再換句話說,地球上的水量是衡定的。
當然,在地質歷史,地球上的總水量不能認為是固定不變的,完全可能因為地球內部活動性、火山活動、地表溫度變化等而變化。如果地球上消失到宇宙空間的水大於地球從宇宙中和其自身地幔中獲得的水,地球上的水量就會減少,最終水圈就可能從地球表面消失。
既然可以認為,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地球上的總水量不變,那麼下面,就概略地談談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由於水循環,使自然界中的水都時時刻刻在循環運動著。從長遠來看,全球的總水量沒有變化,但對某一地區而言,有時候降水量多,有時候降水量少。某個地區在某一段時期內,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額,等於該地區的儲水變化量。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例如,一條外流河流域內某段時期的水量平衡,根據水量平衡原理,可以用平衡方程式表示為:
P-E-R=ΔS
(式中:P——流域降水量;E——流域蒸發量;R——流域徑流量;ΔS——流域儲水變數。)
從多年平均來看,ΔS趨於零,所以,流域多年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
(式中:——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流域多年平均蒸發量;——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地球=地球
(式中:地球——地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地球——地球多年平均蒸發量。)
全球海洋的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其多年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海=海-海
(式中:海——海洋多年平均降水量;海——海洋多年平均蒸發量;海——多年平均進入海洋的河水徑流量。)
全球陸地的蒸發量小於降水量,其多年水量平衡方程式為:
陸=陸-陸
(式中:陸——陸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陸——陸地多年平均蒸發量;陸——多年平均進入海洋的河水徑流量。)
實際上,海就是陸。
根據估算,全球海洋每年約有50.5萬立方千米的水蒸發到空中,而每年降落到海洋的水(降水量)約為45.8萬立方千米,每年海洋總降水量比總蒸發量少了約4.7萬立方千米(50.5萬~45.8萬立方千米);而全球陸地每年蒸發量約為7.2萬立方千米,每年降水量約為11.9萬立方千米(11.9萬~7.2萬立方千米),每年全球陸地總降水量比總蒸發量多了約4.7萬立方千米。這4.7萬立方千米的水量就是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注入海洋,平衡了海洋總降水量比總蒸發量少的4.7萬立方千米的水量。
可以看出,從全球范圍(整個海洋和陸地)長期宏觀來看,水量平衡是很簡單的,就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等於多年平均蒸發量。單從全球陸地或海洋長期來看,其水量平衡也一目瞭然:陸地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其多出部分正是以徑流方式從地表面和地下注入海洋,平衡了海洋降水量小於蒸發量的差額部分。但是從地球局部某個地區(指陸地)來看,水量平衡就要復雜得多。時間越短,其水量平衡就越復雜,因為對長期來說可以忽略的因素,在短時期內可能很突出,成了不容忽視的因素。地球上的降水,在時空上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就「空間」而言,地球上有的地方降水很少,甚至多年無降水(如我國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腹地)。這些地方由於過於乾旱缺水,不要說人類無法生存,就是動植物也基本滅跡。從水量平衡來看,基本上沒有或很少有「收入」——降水,蒸發量總是遠遠大於降水量,徑流量也就談不上了;而有的地方降水過多,常成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威脅。就「時間」來說,同一個地區有時降水多,有時降水少。所以,地球上許多地方(當然是指陸地)都有雨季和旱季之分,真正能達到風調雨順的地方是很少的。
水量平衡同其他平衡一樣,是動態平衡,是由於水循環通過大氣中的水汽輸送和陸地上的徑流輸送而實現的。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對全球大氣的水汽輸送幾乎沒有什麼影響,而對地表徑流輸送,在局部地區卻可以產生某些影響。例如,一個地區修建水庫,引水灌溉,跨流域調水等,就是利用水循環和水量平衡的規律和原理,發揮人的能動性,改變水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衡,以求達到興利除弊,造福人類。我國三峽工程建成後可達到近400億立方米的庫容量,這是一個很大的水庫,在蓄水期間對長江的徑流量無疑會產生大的影響。我國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引灤入津(天津)和引黃濟青(濟南和青島),都是跨流域調水工程,旨在改善這些地區用水緊張的局面。但是人們的一些不良活動——毀壞森林,盲目圍湖造田,過度抽取地下水等,均會導致該地區水循環和水量平衡向劣性發展,勢必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惡果。
由於全球各洲大陸所處的地理位置、海陸關系、大氣環流條件等各不相同,其水量平衡和水循環的特點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