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供給側改革將對貴行資產質量造成多大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適應當前我國的經濟新常態,緩解面臨的各種矛盾而提出的發展新思路。供給側改革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通過將發展方向鎖定新型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增長點刺激消費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國銀行業機構在經濟新常態局勢下,出現了增長緩慢、利潤率下降、信用風險上升的狀況,突破當前發展障礙成為銀行業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供給側改革方面做了探索研究。
新常態下銀行業機構面臨的挑戰
(一)盈利增速大幅下滑。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推進和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作為典型「順周期」行業的銀行業機構利潤增長邁入了「泥潭」,2015年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4家利潤增速保持兩位數,而國有大行凈利潤增速幾近觸「零」,其中有兩家大行出現單季度凈利潤同比負增長的情況。
(二)發展速度趨於平緩。存貸款規模可以用來衡量銀行業機構的發展速度,2010年以來,我國銀行業機構存貸款同比增速呈現平穩下降的變化趨勢,特別是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存貸款同比增速達近幾年的低點。
(三)銀行業市場競爭壓力增大。首先,銀行業市場來源於外部的壓力增大。近幾年,我國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民間借貸范圍不斷擴大,資本市場逐步完善,資金產生了分流效應;其次,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民營銀行的建立,銀行業機構之間的競爭也進入炙熱化狀態。
(四)信用風險暴露突出。根據銀監會披露的銀行業2015年前三個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1186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4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9%,較上季度末上升0.09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9個季度上升。
㈡ 提倡「供給側改革」對房價有何影響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
這三駕馬車就是經濟的「需求側」,對應的就是「供給側」。以前提倡經濟增長,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現在要換一種方式:供給側改革。
簡單的說,就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率。
那為什麼要供給側改革?究其根本還是以前一味的刺激消費導致了產能過剩、樓市庫存、債務高企等問題。而「供給側改革」這種模式則可以改善上述問題。
改革的要點就是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權威人士指出:
1、去產能,要加大各種門檻准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處置「僵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2、去杠桿,要在宏觀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觀上有序打破剛性兌付。
3、去庫存,要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農民工進城的財稅、土地等配套制度。
4、降成本,就要把整體稅負降下來,把不合理的收費取消掉,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5、補短板,就要注重脫貧攻堅的精準度,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裡來、投到哪裡去」的體制機制。
針對第四條任務,據統計,我國的「空置」住房可供2.2億人口居住,化解房地產庫存尤其重要。
隨著政策逐步調整,房價應該也會穩定在預期軌道上,起碼不能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㈢ 「供給側改革」真的能帶來大宗商品的牛市嗎
理論上來說是這樣,供給側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產出,如果需求不變的話,需求就會大於供給,大宗商品價格就會上漲。但現時情況就兩說了,首先供給「改革」未必就是真的會導致產量劇烈下降,地方政府為了保住GDP往往並不熱衷於關停這些企業,導致改革說得多做的少,流於表面,實際產量並沒有大幅度減少。再說需求側,經濟在下滑,製造業迫於成本大舉遷移東南亞,需求也是會萎縮的。一正一負,這中間還要考慮投機性力量的干預,導致大宗商品未來必定會進入一個價格波動震盪格局。至於你所說的牛市,一個牛市之後緊接著還會是另外一個牛市嗎?要知道,中國從成為世界工廠到如今,大宗商品的牛市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了。
㈣ 供給側改革幾年了為什麼春運還漲價
漲價是市場經濟,改革是為了增加收入,不漲價,收入怎麼增加。
㈤ 終於弄明白供給側改革了,不就是降房價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僅僅是針對房價,而且一線城市或者區域性大城市的房價是不會下降的,因為這些城市的資源相對集中,大家都想去。只能說是抑制房價過快增長。
㈥ 全國人大常委:房價暴漲是「供給側改革」嗎
大城市土地供應少,資源集中,教育、醫療、環境、養老等等包括城市管理水平都是比較好的,也是比較集中的,房價不太可能下降,只會漲,通過調控,只是抑制過快增長而已。相對而言,中小城市還行,國家現在在大力發展中小城市,通過改革,將大城市過度集中的資源逐步向中小城市擴散,另一個側面有效緩解房價增長的勢頭。炒房行為實在不齒,坑害了有剛需的人們。
㈦ 供給側改革會對產業造成什麼影響呢,會造成物價整體水平的上漲嗎,對經濟的影響呢
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相對於需求側,涉及供給的各個方面。
上世紀70年代發軔於美國的供應學派是「供給側」經濟研究的先聲,並在大約10年時間里成為日後有名的「里根經濟學」的基礎之一。供應學派的誕生建立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凱恩斯主義。
㈧ 供給側改革+大宗商品漲價,哪些股票會受益
7隻有色股將受益
江西銅業、雲南銅業、馳宏鋅鍺、銅陵有色、錫業股份、羅平鋅電、西部資源等。
㈨ 供給側改革是壓縮產能,股票哪有上漲理由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宏觀層面最大的亮點,這也是宏觀調控依據的大轉變,從需求側管理轉向供給側管理,緊接而來的一系列舉措,將會對市場形成新的預期,像降低融資成本,大規模減稅,放鬆壟斷和行政管制等方面出現突破,都會直接釋放經濟活力。
其中,過剩產能行業(以房地產產業鏈為主)的並購重組或相關金融創新是最值得預期的。像萬科,近日已打破12個月的整理平台創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試點「先租後買,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營銷策略)。不過,近期媒體透露房貸利息或會可以抵稅。從股價運行趨勢看,萬科的走勢也很獨特,6-8月間並沒有跌穿長期均線,換言之,其大牛市趨勢一直維持。目前估值是1.5-2倍的PB,這是一個估值下限。若能夠穩定上台階,無疑會繼續引領地產產業鏈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結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與地產藍籌股類似的是銀行保險股。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金融創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聯網金融,加上大數據、雲計算的大規模應用,互聯網金融的台風口再度形成。浦發銀行近期也已創歷史新高,目前市凈率PB大約0.8-1.3倍區間,估值比較是有提升空間的,提升動力來自於混合金融或互聯網金融。同樣,華夏銀行、中信銀行也分別與螞蟻金服、網路的合作,成長預期似乎正在形成。保險也是值得關注,像新華保險等,其互聯網+金融預期都值得期待。
供給側改革另一個重要主線就是更新供給結構,重點是新產業成長主題。這也是符合全球產業發展方向的投資選擇,包括電動汽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精準醫療等,基於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這些新產業領域必然會誕生一批新藍籌,也是支撐未來一輪大行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