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中國外匯儲備現狀的看法
中國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達到2.2萬億美元,黃金比例只有1%,外匯儲備多,有好有壞:好處在於,錢多可以對一些境外投機者起到威嚇作用(97亞洲金融危機原因在於當時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不足);壞處在於,儲存太多外匯,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手裡的外匯貶值,另一方面市面上流通過多的人民幣會導致國內物價飛漲,破壞經濟發展。
B. 如何評價我國外匯儲備規模
在經濟新常態下,需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促進對外投資,並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徵。從內部看,經濟增速換擋、內需逐步釋放。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空間、為數眾多的人口,地域差異較大,釋放內需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從外部看,我國正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對外投資的進程有所加快,國內居民亦有著對國外資產配置的切實需求。隨著經濟和匯率企穩,我國又將迎來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的新的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為我國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外投資也有利於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和維持較大規模外匯儲備的必要性都會下降。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也應與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相適應。
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轉變
我國曾經是外資凈流入的國家,而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同期吸引外資規模,逐步進入對外輸出資本的新階段,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變。
第一,作為全球貿易大國,中國已經是貨物貿易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佔世界貿易的份額很難再提高。2015年中國貨物出口佔全球的13.8%,較2000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左右,比外匯儲備排名第二的日本高10個百分點。中國經常賬戶差額與GDP之比為2.1%,較日本高1.3個百分點;我國國際貿易與GDP之比為22.3%,比日本高3.4個百分點。第二,隨著經濟增速換擋,投資回報率有所下降,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難以再達到以往的水平。1990~2007年,我國FDI與GDP之比從0.97%上升到4.4%;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FDI相對於GDP的規模總體趨於下降。2015年,FDI與GDP之比回落至2.27%。
從對外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的逐步轉變,是很多發達經濟體曾經走過的道路。對外投資也與一個國家所處的經濟階段密切相關。以2010年美元不變價計算,1978年,我國人均GDP僅308美元,屬於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無從談及對外投資。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歷了高速增長,20多年來的絕大多數年份中,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貿易項和投資項呈現「雙順差」的局面。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同時,外匯儲備管理的壓力也比較大。相關理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和企業優勢積累,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的國家對外凈投資一般為正值。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對外投資流量達1456.7億美元,超過吸引外資規模。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累計為4670億美元左右,是同期金融賬戶累計凈流量的3.5倍。
此外,中國的對外金融資產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以外匯儲備為主,而非政府部門的財富主要以國內資產為主,確實有增加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從對外資產的結構來看,截至2016年末,外匯儲備占我國對外資產的近一半(47.9%);相比之下,日本居民部門則持有80%以上的對外凈資產。因而我國居民部門有較大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2016年,通過QDII、RQDII和港股通等對外證券投資凈增加近1000億美元,比2015年多增約30%;存貸款和貿易信貸等資產凈增加3000億美元左右,同比多增約1.5倍。G20國家私人部門持有對外資產與GDP之比平均達到124%,以此為參照,則中國居民逐步增加對外資產仍有較大空間。截至2015年末,我國私人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與GDP之比僅為25.9%。
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和前景依然向好
第一,我國經濟實力已躋身世界前列,綜合國力是國家信用最好的背書。截至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15%,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達33.2%,當前經濟增速仍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並且,我國的經濟改革還將釋放更多潛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具備很有價值的投資機會。從內部看,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為數眾多的人口,地域差異較大,釋放內需為未來中國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從外部看,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對外投資的進程有所加快。
第二,人民幣已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2017年第一季度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次披露了人民幣外匯儲備持有情況。在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季度調查中被單獨列出的幣種往往被公認為儲備貨幣。截至2016年末,各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儲備約合845.1億美元。根據IMF於2014~2015年度開展的調查,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國家數量較2011~2012年度有所上升,與持有瑞士法郎作為儲備資產的國家數量相當。
第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正逐步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發展。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要增強匯率彈性、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打破人民幣單邊預期,實現匯率雙向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國經濟應對外部沖擊的彈性,有利於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三年度調查,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有所增加。截至2016年4月,人民幣日均成交量從三年前的1200億美元升至202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佔比提高至4%,較先前的2%提高了2個百分點。
第四,隨著資本項目開放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的主體正在由傳統工商企業向境外主權機構、境外個人等各類主體拓展。
我國外匯儲備充足
我國外匯儲備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初的艱難積累期後,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迅速增長。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當年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在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外匯儲備大量增加。2006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當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高達15.1%,外匯儲備達到10663.4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外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2009~2014年GDP增速的均值達8.8%。2009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11年3月超過3萬億美元,並於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的歷史峰值,較五年前(2009年)翻了一番。自2014年下半年起,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下降。2015年,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了5126.56億美元。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連續數月下降,2017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連續下降。2017年3月末,外匯儲備余額恢復至30090.9億美元,環比繼續增加39.6億美元。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變化,無論是曾經的快速增長,還是近年來的下降,都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正常現象。由於外匯儲備本質上是國家信用的背書,不斷積累外匯儲備可以滿足進口和穩定金融市場的需要,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對外匯儲備的依賴性還可能進一步下降。
從外匯儲備的絕對規模和國際上通常的標准來看,我國外匯儲備都是充足的。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世界第一
從外匯儲備的規模看,截至2015年底,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瑞士和韓國。作為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約佔全球的30%,分別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沙烏地阿拉伯的2.8倍和5.4倍,是印度、巴西的近10倍。而作為目前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則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
我國長期穩定的經常項目順差仍然是外匯儲備增長的基礎。2016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2429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852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423億美元。此外,不斷增加的對外投資所帶來的投資回報在日後也將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新來源。201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躍居全球第二,創下了1456.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佔全球流量份額的9.9%,同比增長18.3%,金額僅次於美國(2999.6億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的1286.5億美元)。201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增加2112億美元,較上年多增12%。
外儲余額足以滿足我國的預防性需求
進口支付能力(Import Cover)和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外匯儲備/短期外債余額)是度量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兩個經典指標。進口支付能力指標對於資本賬戶開放度不高的國家來說較為適用。短期外債償還能力對於應對危機十分重要,適用於新興市場國家。
從進口支付能力來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可以支持22.8個月的進口,遠高於國際警戒標准(3~4個月)。從短期外債償還能力來看,截至201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是短期外債(本外幣)的3.2倍,而國際警戒標准為不低於1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給出了評估外匯儲備充足性的分析框架。在這一框架下,外匯儲備的充足性標准要視不同經濟體的具體情況而定,合意的外匯儲備規模與一國的經濟金融結構有關。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綜合考慮出口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和廣義貨幣,並賦予上述四項不同的權重(可根據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和匯率安排等對權重進行一定的調整),來衡量外匯儲備的充足性,以應對出口收入下降、債務展期風險和資本外逃等風險。表1的測算結果給出了不同情形下我國所需要保有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這一結果可以作為我國外匯儲備充足性的情景分析。綜合考慮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和金融安排,我國外匯儲備合意規模大約在1.6萬億~1.8萬億美元,換言之,我國當前外匯儲備相當於IMF標準的170.0%~177.8%。此外,未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將進一步提高。在浮動匯率安排下,我國所需要保持的外匯儲備規模還將進一步下降。
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至今依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因為除了滿足預防性的需求之外,也需要考慮持有外匯儲備成本。Jeanne 和Rancière將持有外匯儲備的益處、機會成本以及風險厭惡程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試圖確定合理的外匯儲備水平。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最優的外匯儲備規模大約需要覆蓋短期外債的80%~100%與一國的經常賬戶赤字的總和,或需要滿足基於IMF框架的合意外匯儲備規模(ARA EM metric)的75%~150%。根據這一標准,我國所擁有的外匯儲備完全能滿足需要。
妥善管理和運用外儲,促進我國對外投資
妥善運用和管理外匯儲備、合理配置對外資產,是事關國民福利的大事。由於保持流動性的需要,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不可能很高。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的對外資產收益率只有3%左右,而對外負債的收益率有6%左右。超過需要的外匯儲備還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因此,維持過高的外匯儲備規模不利於國民財富的增加,應考慮將外匯儲備用於支持我國的對外投資,並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
隨著人民幣越來越多地用於國際支付,加之我國已開始實行意願結售匯,我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由居民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此外,我國的外匯儲備也將用於支持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與並購。外匯儲備用於成立如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機構和基金,也會使外匯儲備余額下降。當然,這部分資產仍然屬於中國政府的「彈葯庫」,或者稱為「影子外儲」。
盡管外匯儲備積累有所放緩,我國的對外資產卻在向更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轉變。正如樊綱所言,外匯儲備下降並不意味著美元流出了中國,而是留在了商業銀行的賬戶上,這意味著,中國官方的外匯儲備減少了,但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以用這些美元去投資高收益的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這一配置方式的轉變也有利於改善我國對外資產負債錯配嚴重的問題,使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更加健康。過去兩年來,我國銀行業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經歷了資產負債表的調整,短期外債余額大幅下降。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同時,我國居民部門的對外凈資產是增加的,且增加的規模大於外匯儲備下降的規模。
最後,關於外匯儲備的合意規模,參考國際上通常的標准,支持3~4個月的進口僅需要我國當前外匯儲備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即不到6000億美元;從滿足短期外債償還需求的角度,截至2016年底,我國短期外債余額8709億美元,需要的外匯儲備亦不到10000億美元;根據IMF評估外匯儲備合適水平的框架,對短期外債、其他負債、廣義貨幣和出口規模加權計算,我國合適的外匯儲備下限應不低於1.6萬億美元。因此,我國當前持有的外匯儲備遠遠多於需要。當然,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產業結構,我國在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我國的外匯儲備應該高於這一國際標准,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總之,需要重新審視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更科學地持有對外資產,更高效地配置國民財富。
C. 怎麼看待中國外匯儲備問題
什麼是國家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國家外匯儲備怎樣應對金融危機
為什麼說國家外匯儲備多 能應對外國金融危機
外匯儲備指由各國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兌換的儲備貨幣,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中國人民銀行履行持有、管理和經營我國外匯儲備的職責。商業銀行、企業、個人手裡的外匯並不算在一國的外匯儲備之內。經濟大國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 一般而言,它有兩大作用:一是支付,國家進口重要戰略物資和關鍵技術必須用外匯購買;二是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最關鍵的。比如,當發生戰爭、災害或國際經濟形勢突然變化,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資,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對付突發的風險;再比如,一旦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的風險(本幣匯率動盪顯然會導致國內股市動盪),政府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說白了就是:由於我國不是實行浮動匯率,而是盯住幾個貨幣組合有限浮動。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央行可能就要動用外匯儲備。例如如果人民幣相對美元面臨貶值,證明流通中的人民幣過多而美元外幣過少,為了穩定匯率,央行就會拋出儲備的美元而買入人民幣,使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變少 ,恢復與美元的匯率平衡,這時外匯儲備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以上都是外匯儲備在特定條件下對股市和匯市的影響。當然一般情況下它的軟作用表現得更明顯。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力的象徵,也是國家宏觀調控實力的重要標志,能夠產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讓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安全和該國貨幣的幣值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增加這個國家的國際金融影響力和在這個星球上說話的分量。對國內投資者來說,外匯儲備有抵禦熱錢流失作用的意義就更大了;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穩定匯率對國際貿易極其重要。其實綜合起來,主要的作用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截止到現在我國外匯儲備有多少億美元了?今天聽新聞美國打算印鈔,按此情況,預計我國將有多大損失呢?
2萬億美元總儲備嘛,其實政府我國外匯儲備現狀手上的才4,5千萬億,其他的都是一些公司啊什麼的 美國家外匯儲備國印鈔的話,由於我們持有的是美元本身,因此可以視作並沒有影響,只是再兌換成其他貨幣就會虧了,如果只是兌換成人民幣的話 我可以放心大膽的告訴你,國家現在印錢速度肯定比美國還快,最近 有大量的新錢流入了市場,這樣算起來這些外匯還是要升值的 國際金融方面,我國目前外匯儲我國外匯儲備現狀,國家外匯儲備備現狀
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現狀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解決此現狀帶來的眾多問題的方案
外匯儲備的現狀2002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過1 000億美元,到2005年則超過8 000億美元,9年間增長近7倍。特別是近4年來,外匯儲備增速進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儲備都超過1 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更是超過2 000 億美元。2006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大國。截至2007年3 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2 020.31億美元。外匯儲備激增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們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於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06年6月末,我國基礎貨幣為63 096億元人民幣,而作為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之一的外匯儲備占款就高達72 216億元人民幣。這表明外匯儲備激增嚴重製約了宏觀金融調控,也表明外匯儲備規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並非我國獨有。 原因; (一)長期的外貿順差是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優惠的外資、外貿政策,帶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形成了同際收支資本項日的持續順差。 (三)缺乏彈性的匯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虛增了我國外匯儲備。 (四)全球經濟不平衡狀態,促使大量美元儲備資金的迴流,在一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和外貿持續順差就成為緩解內部不平衡的外在表現。 正面影響就是增強償債能力,國際地位……(其實就是外匯儲備的功能) 負面影響: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對沖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 這種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限制了 第二,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第三,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 第五,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與管理
請幫我分析下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要自己觀點,請別轉載
外匯儲備顯然過多,大量的外匯占款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外匯儲備會根據當時的經濟需要增加會減少,具體趨勢不好預測,但短期看來應該還會增加
D. 請問你對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怎麼看
一分也不應該有外匯儲備!出口是我們創收,進了美國人的國庫口袋!正確方法是:
商業銀行應為出口企業開立貴金屬資產類帳戶,和人民幣儲備帳戶。出口企業出口後,向國內輸入黃金,購買人民幣。
商業銀行會計分錄為:
借:貴金屬
貸:人民幣儲備——××帳戶
貸:手續費收入
出口企業或客商提取人民幣儲備時,會計分錄為:
借:人民幣儲備——××帳戶
貸:現金
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賣出貴金屬時,會計分錄為:
借:存放中央銀行款項
借:手續費支出
貸:貴金屬
中央銀行收購入商業銀行送存貴金屬時,會計分錄為:
借:貴金屬
貸:××銀行准備金存款
貸:手續費收入
E. 結合時政,你如何看待我國近年來的外匯儲備
近年來由於我們國家對外經濟的不斷發展,出口的增多,我們的外匯儲備是不斷增加的,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外匯儲備在應對國際風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過多的外匯儲備。反映出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存度比較高,應該擴大內需,利用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F. 如何理解中國的外匯儲備
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外匯儲備多以美元為主,簡單舉個例子可以說明外匯儲備的重要性;我們國家如果突然被以美國 歐洲等西方國家聯合實行經濟制裁和進出口方面的經濟封鎖,這時候會出現,我們的人民幣不會被人接受的,而美元 黃金 再者是歐元的儲備,就能顯現出作用了;簡單理解是在你被孤立的時候,人民幣是買不到任何國外東西的;但是用美元和黃金,哪怕通過民間渠道也是可以讓你度過這一階段封鎖的;同理也可以理解黃金儲備的重要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G. 如何正確看待外匯儲備逼近3萬億美元
外匯儲備的主要作用作為支付的備用手段。中國每年的進口總額不過1.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即使中國2年完全不出口創匯,外匯儲備都夠應付(無非是把債券變現)。更不要說中國每年的外貿出口超過1.5萬億美元,在源源不斷地創收外匯。因此,即使外匯儲備再下降一半都足夠用。所以,即使外匯儲備再下降1.5萬億美元,外匯安全仍然是可以保證的。
H. 結合實際談談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看法
一、 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1.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8年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超過1.9萬億美元,高居世界之首;2009年上半年,我國的外匯儲備額達到21316.06億美元:;2010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額達24470.84億美元,截至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24543億美元。
2.國際收支雙順差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經常賬戶順差額在1999—2001年有所回落,但大體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近三年以來呈現明顯增加趨勢,尤其是2006年達到2498.6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55%。資本與金融賬戶也只有在1998年出現逆差,從2001年以來順差的幅度也不斷擴大,在2004年曾突破千億大關,該差額在2006年出現明顯回落,較2005年回落84%。兩個賬戶共同影響到雙順差的總額,在1998年至2000年出現低潮,而後幾年保持大幅度上升,在2005年超過2千億。
二、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的成因
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持續的貿易順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體,並形成了多年的貿易順差。這已經成為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對新增外匯儲備的貢獻率不斷上升。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和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入沒有完全被實體經濟部門吸收,相當一部分滯留在金融系統內成為相對過剩的資本,直接導致了外匯儲備的增加。
三、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大量國際短期資本進入升值預期導致各種投機資本大量湧入。任何國家的資本管制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大量國際游資(即,熱錢),繞過資本管制進入目標國,以期獲得升值之利,並導致了外匯儲備增加。
四、我國現行出口結售匯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業和個人外匯留存,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匯需求和有效利用,導致外匯儲備持續、被動的增加。
三 巨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提高機會成本
高額外匯儲備使機會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資本的有效使用率。外匯儲備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國銀行的,如果不是用於儲蓄而用於對外投資的話,可以用於進口或投資,那麼收益率則要遠遠高於儲蓄收益,這樣就構成了外匯儲蓄的機會成本。由此可以看出越多的外匯儲備,就有更多的機會成本。
(二)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一國的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投放的貨幣數量。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貨幣投放。同時,外匯儲備占款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通過乘數效應可以對貨幣供應產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當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時,外匯市場上供過於求。
(三)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度,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1994年初,我國實行了單一匯率制度,在對資本與金融項目實行嚴格管制的同時,對經常項目實施強制的結售匯制度。該制度規定,除了允許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外,對中資企業實行強制結匯,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少數非貿易非經營性收入外,都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而外匯指定銀行的結算周轉頭寸等都是有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實際情況核定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外匯市場最大的買入者。近年來,我國連續貿易順差,中國人民銀行只能購買超額的外匯,這就造成了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大,加上貨幣乘數的作用,形成過分寬裕的貨幣供給,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人民銀行對國內的宏觀經濟進行調控。
(四)我國巨額外匯儲備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
從國際金融體系角度觀察,我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但結構仍以美元為主。這使得我國經濟增長已有成果和未來命運承受著巨大的匯率風險,特別是美元匯率風險。
(五)結構相對單一,增大了儲備風險
目前,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所佔的比例較大,每當美元貶值或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從而造成外匯儲備的損失。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也將十分激烈,因此匯率風險增大。另外,一國大量地持有另一國的貨幣資產,勢必會帶來一定的政治風險。假使中美關系惡化,我國很可能面臨持有的美元資產被凍結的風險,使我國的外匯儲備遭受重大損失。
(六)巨額外匯儲備給人民幣帶來巨大的升值壓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來維持幣值的穩定
持續擴大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明顯失衡,在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和匯率政策操作下,其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不斷積累,這使人民幣處於不斷增大的升值壓力下。事實上,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經濟利益的矛盾和沖突,但必須承認,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存在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形成的關鍵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幣的升值勢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從而對促進就業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七)央行所承受的風險日益加劇
央行長期以來一直是外匯市場的出清者,因此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的外匯儲備不斷擴張,資產越來越「外幣化」;同時負債方的基礎貨幣外匯占款發行也在飆升,負債越來越「本幣化」,央行面臨日益嚴重的貨幣錯配風險,以至使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匯率風險加速向央行集中。
四 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建議
妥善管理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提高我國的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增強我國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增加國家財富。針對我國外匯儲備現狀,筆者有三點管理政策建議: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協調內外均衡。
在我國經濟內外失衡並存的結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現,內部失衡才是根源所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是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結果,而持續15年左右的雙順差是我國長期實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存在內外失衡和市場扭曲現象的結果。協調經濟的根本途徑是要轉變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經濟建立在以內需為主的基礎上。
二、逐步推進意願結售匯制。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結匯和售匯在經常項目下一直是放開的,而我國主要的進出口是由外資企業創造的,再加上大中型進出口企業的用匯也基本放開,所以實行意願結售匯制不會給外匯市場造成大的沖擊。企業和居民持有一部分外匯可以減輕我國外匯儲備過度的壓力,同時對於外匯體制的完善和外匯市場的活躍也具有積極作用。
三、提升外匯儲備管理理念,拓寬外匯運用渠道。
按照「安全、流動、增值」的原則經營管理外匯儲備,轉變思想觀念,將外匯儲備投資的收益性放在管理的首位,並從國家戰略角度考慮富裕儲備的多元化運用渠道。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注資改制國有銀行,不但促進了國有銀行改革,也提高了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為化解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的高風險,可嘗試外匯儲備證券化以釋放過多的外匯儲備;也可適當引入戰略儲備政策,購買全球戰略性物資,建立戰略儲備,提高宏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五、總結
中國的外匯儲備高增長是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因國內經濟不平衡而過度依賴外部需求的表現。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探討高外匯儲備的綜合管理政策,另一方面,還需從多角度入手,化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擴大消費需求,以保持內部平衡的方式化解外部不平衡。鑒於當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國應該充分利用高外匯儲備的優勢,發展中國經濟。
I. 如何看待我國外匯儲備持續高增長的態勢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 2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 3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 4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5外匯儲備的增加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國際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6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 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 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 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 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 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6貿易順差的加大導致貿易摩擦加劇。 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經貿關系的日益加深,矛盾也日益突出,貿易摩擦頻頻發生,已經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據商務部統計,歐盟去年對我國反傾銷調查勢頭較猛,涉案金額已達9億美元,占同期我國貿易救濟調查總涉案金額的60%。其次,盡管美國對我國的反傾銷調查數量有所減少,但對我國進行知識產權調查的案件卻日益增多,而且還通過修改反傾銷規則等手段加緊在制度層面對我國實施貿易限制。再次,印度、土耳其、南非、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與我國不斷出現摩擦新熱點。遭受貿易摩擦導致的產品出口受阻往往會使過剩的產能轉向國內市場,必然使國內市場價格受到沖擊,進一步縮小原本已經比較微薄的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導致這些企業陷入生存危機;同時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沖擊對就業等方面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7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扭曲了中國的貨幣政策體系。 對於持有近萬億美元資產的貨幣當局來說,外匯儲備並非天上掉餡餅。貨幣當局為了維護國內物價水平穩定,不得不通過公開市場發行票據的手段從市場上回收貨幣。因此增加了新的債務——央行票據。所以,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不僅降低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也使得貨幣政策的操作效應大打折扣,並扭曲了中國的金融市場。由於貨幣當局發行的票據是要支付利息的,也就意味著支付發行成本,這使得貨幣當局與財政部門之間的矛盾壓力加大。? 8大量外資湧入導致國民福利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