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外匯儲備上漲,本幣有升值的壓力(高分)
外匯儲備形成: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途徑:貿易項下以及資本項下。當存在大量貿易順差和資本凈流入時,就產生了外匯儲備。
匯率決定: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流行的匯率理論如:利率平價理論和購買力平價理論。
關系:1)一國產生大量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外匯流入中央銀行,同時中央銀行按照及時匯率發出相應的本國貨幣。在市場上,就會產生大量的本幣需求(因為參與者預期未來他們需要本幣進行結算), 從而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2)另外,大量外匯儲備意味著大量的本幣發行流入市場,那麼市場上的流動性可能過剩(這也是我國現在存在的問題)。回收流動性的主要途徑就是提高利率,而提高利率最終會導致本幣升值。因為如果國內的利率上升並超過境外外幣利率,資本逐利的特性會導致境外外匯的流入以獲取高利息。這樣市場上對本幣的需求導致本幣升值的壓力。
Ⅱ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則本幣的升值壓力加大
為什麼對本幣的升值壓力巨大?
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帶來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大於外匯需求,給本幣帶來升值的壓力,而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大量地買入外匯,又再一次強化了本幣升值的預期。由此一來,會對我國本來就技術含量不高的出口企業帶來更大的壓力,降低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不利於本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本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將促使大量國際游資流入,進行各種投資和投機活動,導致資產泡沫化,這樣極易引發金融危機。
Ⅲ 進口減少,出口增加,會增加外匯供給。推出:會使人民幣有升值壓力 不懂。。。
是的。人民幣升值後,出口的東西相對就會漲價。東西貴了,買的人就會減少。出口就會下降。換個角度,外匯貶值(其實就是人民幣升值),外國的東西便宜了,進口就會增加。不論是出口減少還是進口增加,都會促使國際貿易平衡。這也是「有錢大家賺」
Ⅳ 經常說外匯大供於求,持續順差,會導致本幣有升值的壓力,為什麼會有升值的壓力
應當是本幣產生貶值的壓力
持續順差意味著對外貿易賣出大量商品,從國外流入大量外匯。而這些流入的外國貨幣不能在本國使用,需要在銀行兌換成本幣,這樣政府必須加大本幣的發行,本幣多了,根據供求關系,多了貶值壓力就會變大。
你所說的本幣升值的壓力可能是來自外部,因為一國持續順差,那麼必然導致另一國逆差,影響逆差國國內商品的生產,所以那個逆差的國家為保護其國內產業,就會通過外交施加壓力要求順差國貨幣升值,貨幣升值商品價格就會上升,從而減少順差。
Ⅳ 本幣升值壓力,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外幣拋本幣,「本國貨幣供給增加」是為什麼
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在結算時就會有等額的本幣結算給外匯賣出方,而外匯在本國市場是不可以流通的。將不能在本國流通的外匯置換成可在本國市場流通的本幣,這就相當於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投入了本國貨幣,形成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Ⅵ 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這句話怎麼理解
意思是:國際收支順差,就是出口的多,進口的少。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外匯"兩字可以理解為就是美元,一國儲備的國際貨幣)
出口是指中國人拿中國的貨物到美國市場上去賣,那麼在美國市場上賣出貨物後收進美元,但是顯然出口商拿著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
所以出口商要將這些美元到中國中央銀行去換成人民幣才可以,這時就是出口商把美元賣給中國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賣給出口商.
進口則是中國人需要美國的貨物,但是進口商手裡沒有美元,那麼進口商只有到銀行用人民幣去換美元,這時候就是進口商買美元,銀行買人民幣
這樣就可以理解了,匯率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如果收支順差,表示出口大於進口,就是出口商賣出貨物得到的美元賣給中央銀行比進口商去買美國貨物需要從中央銀行買的美元多。
這時候外匯(就是美元),出口商賣出美元(供給),大於,進口商買進美元(需求),美元供給大於需求,美元貶值,人民幣就升值,最後得出外匯供給大於需求,本幣升值。
(6)本幣有升值壓力外匯供給擴展閱讀: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廣義:
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是指貨幣在各國間的流動以及把一個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藉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
實際上就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狹義:
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外匯供給與 「外匯需求」 相對而言。
從理論上說,外匯的供給和需求體現著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各種國際經濟交易,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貸方項目構成外匯供給,具體來說,一國外匯供給主要來自於:
①本國的商品勞務出口。②外國對本國的單方金融資產轉移。
③外國居民購買本國的金融資產或對本國進行直接投資。④本國居民出售所持有的國外資產。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由於各國貨幣發行量脫離了兌換黃金的物質制約,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勢必出現變化。
匯率作為兩國貨幣間的比價,是由兩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決定的。
但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外匯供求狀況對匯率變動的制約僅僅是第一層次的,外匯供求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決定因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
網路:外匯供給
Ⅶ 外匯儲備過多為什麼會使本幣形成升值壓力
外匯儲備上漲,是因為長期的貿易順差,也就是出口大於進口.外國購進我國的商品比我國購買外國的商品多.當外匯儲備過多是由長期貿易順差造成的,外國人需要購買本國商品的時候,需要把他們國家貨幣兌換成本國貨幣來交易,這樣就造成了本幣的需求量過大,所以就推動了本幣的升值。
Ⅷ 外匯儲備增加,為什麼本國貨幣升值壓力增大呢
外匯儲備越多,人民幣幣值穩定提升,如外匯儲備減少,則應下降。
原因:
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逆差,則外匯收入小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減少,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小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減少,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
國際收支狀況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
Ⅸ 高外匯儲備為什麼對本幣造成升值壓力
外匯儲備也帶來了較高的匯率風險。由於我國主要以美元為儲備貨幣,美元匯率的變動,往往也帶來外匯儲備價值的變動。依據保守估算,我國80%的外匯儲備為美元資產,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被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和投資美國政府支持的房地產基金公司,為此,美元貶值無疑讓這些資產嚴重縮水。
高外匯儲備顯示出,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大於需求,這將迫使本幣升值,本幣升值往往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利於就業和經濟增長。導致資產價值高揚,易形成資產泡沫化。其形成機理是本幣升值預期引致資本流入,推動外匯儲備增加和資產價格上漲,強化或實現本幣升值,推動更多游資進入,繼續推動儲備增加、資產價格上漲和本幣升值,當實體經濟不能支撐流入資本的獲利要求或預期逆轉時,這些流入資本會撤出,導致外匯儲備迅速減少,資產縮水,本幣貶值,引發金融危機,使經濟崩潰或衰退,國民財富被洗劫。日元1980年代升值,是導致1990年代以來10多年的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高外匯儲備的存在,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大
高額外匯儲備增大了貨幣供給,導致通貨膨脹,降低宏觀調控能力。外匯儲備增加是貨幣投放的一條重要渠道,央行購進外匯儲備,投放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往往成為導致通貨膨脹的原因。並且,高外匯儲備的兩種主要影響是沖突的,使得央行的貨幣政策的空間和有效性減低。例如,央行為了降低高外匯儲備對國內的影響,須通過回籠現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這樣卻增大了本幣升值壓力。相反,央行為了降低高外匯儲備帶來的本幣升值壓力,須通過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這樣就強化了第二種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內外目標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