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如何看待我國現在外匯儲備下降,黃金儲備上升的局面呢與現在人民幣下跌有關系嗎
聽說過貨幣戰爭嗎,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所謂的外匯儲備下降本質是減少對美元的依賴,逐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國家間的競爭就是貨幣的競爭,這是美國就害怕的,上世紀大家都喜歡美元,因為美元和黃金掛鉤,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了美元的全球領導力,增加黃金儲備是中國必須要走的一步,什麼時候人民幣和黃金掛鉤中國就進入盛唐時期了,至於人民幣貶值只是游戲而已不必當真
❷ 外匯儲備金下調為零是利好嗎
不好。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如果遠期售匯的風險准備金率從20%降到0,企業開展遠期購匯的成本就會下降。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會增加企業遠期購匯的積極性,增加外匯市場的需求。”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屬於逆周期調節工具,通過調整,可以防止人民幣過度升值或貶值,實現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下的雙向波動。”
為什麼要在此時調整外匯風險准備金率呢?謝亞軒表示:“調低遠期售匯業務的風險准備金率是為了減少對遠期外匯行為的約束,或者說是增加外匯市場的需求。
這顯然是央行根據當前的外匯市場形勢作出的決定,即在人民幣快速上升的情況下,放鬆對遠期購匯行為的限制,目的還是希望由外匯市場來決定人民幣匯率。”
增加企業遠期購匯需求,保持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節後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迎來一輪凌厲上漲行情。截至10月9日19時,境內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Y)觸及6.7038,較前一個交易日大漲872個基點,盤中一度觸及去年4月以來最高點6.7037;境外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H)則觸及6.6924,成功收復6.7整數關口。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看來,“自5月底以來,人民幣匯率連續升值,特別是國慶節後人民幣強勢升破6.7,創2019年4月以來新高,匯率升值雖然能夠起到降低進口成本、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和提振資本市場等作用,但升值速度過快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本就脆弱的實體和出口部門,對經濟復甦產生部分抑制。
他認為,此時調降遠期售匯風險准備金率,降低企業遠期購匯成本,有利於增加購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平緩匯率升值幅度和速度,更好的實現匯率穩定和雙向波動。
中信證券FICC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這說明央行不追求趨勢升值,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仍然是主要目標。八月份以來受美元總體弱勢,包括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美元持續走弱,人民幣最近一兩個月累計升值的幅度比較大。
考慮到我們現在貨幣政策的匯率目標仍然是保持人民幣合理均衡,那麼在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經比較大的時候,有必要進行周期調節。所以,通過下調遠期售匯業務的准備金,可以進一步平衡外匯市場的供需,從而實現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的位置上保持穩定。”
溫彬也表示,此時將外匯風險准備金率下調為零,一方面有助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繼續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銀行降低遠期售匯成本,增加企業對此產品需求,以更好地利用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
❸ 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外匯儲備越多,人抄民幣幣值穩定提升,如外匯儲備減少,則應下降。
原因:
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逆差,則外匯收入小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減少,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小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減少,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
國際收支狀況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
❹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 貨幣供應量如何變化為什麼
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 貨幣供應量會增加.中央銀行增加黃金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用本國貨幣去購買.是中央銀行發放貨幣的渠道之一.
❺ 為什麼貿易順差大,外匯儲備高就使匯率上升呢
外貿順差大,說明出口大於進口,結算時用的是外匯,一般使用美元,出口增加,流入本國的外幣增加,也即外匯儲備率增加,所以促使本國匯率上升。
匯率上升一般是相對於本國來說的。
❻ 對黃金外匯儲備的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資金來源的增加
可以影響黃金的價位有很多方面的
你說的也不是全對
❼ 為什麼外匯儲備多會導致物價上漲
流動性過剩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所謂「流動性過剩」,通常指經濟層面資金充裕,銀行信貸投放沖動較強。在流動性過剩狀況下,會刺激國內投資、信貸等經濟指標持續上升,現階段容易引發經濟過熱,從而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在國際經濟失衡的背景下,中國國際收支近年來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不斷攀升,在當前結售匯制度下,央行放出基礎貨幣進行對沖,貨幣供應量加大;此外,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後,為保持匯率基本穩定,央行需要通過投放人民幣以買入外匯,而基礎貨幣投放又以乘數效應擴大廣義貨幣供給,從而導致國內流動性過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收支規模不斷擴大。1993年以前,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交替出現,1994年之後,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以後,國際收支順差增長持續增長。2001年至2005年,經常項目順差累計3282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累計2935億美元。
持續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推動著國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到2006年2月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截至2006年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上升至10663億美元,比2000年底增長5.4倍。今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到12020億美元
❽ 存款准備金上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3、 外匯儲備是多好,還是少好為什麼
存款准備金對各個方面都有影響,不過對於老百姓而言影響較小,對於銀行:由於資金減少,貸款利潤會減少,這對於目前仍然以存貸利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銀行的業績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會催促銀行更快向其他利潤來源跟進,比如零售業務、國際業務、中間業務等,這樣也會進一步加強銀行的穩定性和盈利性。而對於企業:資金緊張,銀行會更加慎重選擇貸款對象,傾向於規模大、盈利能力強、風險小的大企業,這會給一部分非常依賴於銀行貸款的大企業和很多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造成一定影響。強者更強。對於股市:影響非常有限,幅度比預期低,而且就目前大部分銀行的資金來說,都還比較充裕,這個比例對其貸款業務能力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市場很早就已經預期到人民銀行的緊縮性政策,所以股市在前期已經有所消化,只是在消息出台時的瞬間反映一下而已。對於基金:沒什麼影響,基本上是隨股市和債市走的。對於期貨:如果存款准備金下調,則資金流入期貨市場,從而引發短期的劇烈波動。銀行會加大力度推陳出新吸引存款,但對於老百姓而言,沒什麼影響。
而外匯儲備金,特別是現在的中國與美國的情況而言,現在太多的美金儲備是貶值的,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現在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
❾ 為什麼一國外匯儲備多了,其貨幣匯率會上升
按道理簡單來說,外匯儲備增加了,外匯供應增多,外匯就便宜,相對人民幣就來說就貶值。就好比菜市場的土豆供應量大了,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原先1元/1斤,現在1元/2斤,土豆還是土豆,但錢好像比以前更值錢了。但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外匯管制和匯率策略使得外匯儲備和匯率之間沒有體現出真正的線性關系並。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海外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操作上始終堅持長期及戰略發展的經營理念,民間外匯持有及使用並不普遍,這里邊的問題很復雜喲。建議搜索相關文獻仔細學習。
對價(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則,其本意是為換取另一個人做某事的允諾,某人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錢的代價,也許是購買某種允諾的代價。合同無對價無效。從法律關系看,對價是一種等價有償的允諾關系,某人允諾是為了換取另外一個人對允諾的承諾。從法經濟學角度說,對價就是沖突雙方處於帕累托最優狀況時實現帕累托改進的條件。在平等個體之間法律關系沖突情況下,效率的解決只能通過平等個體之間的妥協關系來解決。在協調平等主體之間相互沖突的法律關系過程中,只要滿足對價,自由讓度並給予及時補償而不使任何一方損失的條件,就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到帕累托改進的效率。
有關對價的概念曾在去年年底中國石化全資擁有的子公司北京飛天與北京燕化簽訂的合並協議中出現。根據該協議,中國石化通過北京飛天吸收合並北京燕化的方式對北京燕化進行整合,北京飛天就擬注銷的所有北京燕化H股向北京燕化H股股東支付現金,同時還向持有所有北京燕化內資股的唯一股東中國石化發行北京飛天新注冊股本,最後北京飛天對該協議應支付的現金對價約38.46億港元。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根據當事人取得權利有無代價(對價),往往將合同區分為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有償合同是交易關系,是雙方財產的交換,是對價的交換。無償合同不存在對價,不是財產的交換,是一方付出財產或者付出勞務(付出勞務可以視為付出財產利益)。贈與合同是典型的無償合同。
我國合同法並沒有對價的概念和規定,但國內法學研究人士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調整的法律規定,只不過是從權利義務對價的角度來調整。例如對一個權利義務明顯不平衡的情況,英美法是從對價理論角度來考慮不充分的對價背後是否隱藏著欺詐、脅迫等不公平的事實,從而決定合同是否存在對價的;而我國合同法對相同情況也可從有無欺詐、脅迫來分析並決定合同效力,如果沒有這些非法情節,當事人還可以顯失公平為由行使變更和撤銷合同的權利。
在此前股權分置改革的討論中,非流通股股權以什麼樣的對價獲得流通權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之一。此次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採取了個案處理、方案協商選擇的原則使最終實現的對價必然成為交易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