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當今國際外匯市場政策分析

當今國際外匯市場政策分析

發布時間:2021-07-16 21:16:42

Ⅰ 當今國際形勢及熱點問題分析

正有益的話題。 分析國際問題,首先要抓住國際政治的主要矛盾。從這一主要矛盾出發,許多看似雲遮霧罩,認不清本來面目的熱點問題,一下就能露出原形,讓人豁然開朗。那麼國際政治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呢?那就是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斗爭。國際上幾年來的重大事件,主要就是這種斗爭的反映。中國作為一個國際舞台上的大國,已經深深涉入了這場斗爭中。而冷戰時期的那種純粹意識形態的斗爭雖然還時有影響,但明顯已逐漸讓位於這種單邊對多邊、單極對多極的爭鬥了。中國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聯合歐盟、俄羅斯等大國挑戰單一霸主美國,把單極世界轉變為多極世界,並且使中國成為其中的重要的一極。這是一項歷史使命,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和衰亡,不是以哪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場爭斗,無論是勝是敗,是必須要爭的。即使失敗,也是對民族自身的命運進行了抗爭,雖敗猶榮,但從目前的國際政治格局來看,完全失敗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問題就在於得來的勝利果實的大小了。 一些心地過於善良的朋友,還有一些XP們,可能要問,為什麼要冒斗爭甚至戰爭的風險呢,為什麼不走和美國合作的道路呢?請這些朋友不要忘記,中國也曾經試圖走過這樣的道路,前幾年的「韜光養晦」正是試圖這樣化解矛盾,但美國並不因中國的謙讓而遲疑擴張的腳步,甚至還要變本加厲。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以及後來的南海撞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在這幾年間,美國完成了戰略重點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轉移,並開始建立了以防範中國主要目的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XP們可能會認為:這主要是和美國合作的還不夠,沒有消除美國的戒心而造成的。XP們可能還會說:日本曾經和美國是對手,現在不是合作的很好嗎? 不知這些朋友想過沒有,到底合作到什麼地步才能讓美國消除戒心,化敵為友呢?中國要是人口多了,它說是黃禍,說若干年後地球的糧食都被中國人吃了還不夠,因此中國人是地球最大的威脅。中國實行計劃生育限制人口,它又說中國不人道,侵犯人權,連孩子都不讓生。中國不發展經濟,它說,中國太窮,將是世界動亂的根源。中國發展經濟,它又說經濟擴張威脅了它們國內的經濟和就業。中國不發展軍備,它又老是瞧中國不起,還時時把軍艦開到中國家門口耀武揚威。中國發展軍備,它又說中國威脅了世界和平。中國社會大進步,實現了社會主義,它說獨裁,是法西斯,要制裁和消滅。中國以前是大清國的時候,聽都沒聽說過社會主義這個詞兒,但它還不是仗著船尖炮利,打了進來?所以說,親愛的XP們,你說,中國該怎麼做才好?該怎樣做才能既讓自己日子好過,又不得罪美國大人?XP們可能還有一招:民主。中國現在不民主,實現了民主,就世界大同,大家都一樣了,就不會欺負人了。那麼XP們有沒有想過,當今的俄羅斯應該算是終於民主了吧?還不是逃脫不了被美國遏制的命運?老蘇聯的那些反叛者恰好就有和中國今天的XP們一樣的思想:都走資本主義道路,都走議會選舉所謂的民主,就不會受壓制了。結果如何?把一個強盛的國家搞得支離破碎,卻還是逃不了被遏制的命運,當初許下的巨額經濟援助也無人再提。俄羅斯只剩下苟延殘喘的一口氣了,現在出來一個企圖重振大國雄風的總統普京,剛想顯出一些手段來,就被美國當面指責背離了民主,並以制裁相威脅。印度也是民主吧?美國不也是壓制了印度多少年?只是近來為了拉攏印度與中國抗衡,才開始松動了對印度的遏制。 如果事情象XP們想像的那樣,向美國人讓一些步,就能換來一片藍天,從此可以生活無虞,那讓步一些自然也是劃算的。如能象日本那樣,日子蠻好的。可是,你要知道,就象不可能人人都變成美國人一樣,也不可能每個國家都能象日本的。有些國家,對美國來說,註定象不了日本,註定只能進行遏制。日本今日的地位正是對這些國家實行遏制政策的結果。中國、俄羅斯就是這樣的國家,從國際政治的長期趨勢來看,這些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只能是美國的對手,只能遭到美國的遏制,這是宿命。是地緣政治和國際政治格局使然。和這些國家實行什麼主義,是否民主無關。

外匯市場基本面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外匯市場基本面分析主要是宏觀經濟層面的分析。包括分析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進出口),分析一國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美國的非農就業數據受到最廣泛的關注的原因就是:如果居民的就業狀況向好,會提高消費的水平,從而拉動經濟的發展,抬高通貨膨脹,政府的經濟政策制定的目的就是保證通脹處於穩定的水平和保證就業,如果就業數據向好,政府就會動用三大法寶(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再貼現)和利率,收緊貨幣政策,資金總量減少,資金價格升高,匯率就會變化。

Ⅲ 簡答題:當今國際金融的發展局勢

關於國際金融形勢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各國政府及時地採取了刺激措施,推動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低谷,總體實現了復甦的態勢,但是當前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牢固,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波動較大,失業率居高不下,部分經濟體財政赤字嚴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有可能向風險場所較大 的國家綿延,資本流入壓力加大,全球經濟復甦進入了關鍵時期,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增長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第四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有所放緩,二季度美國GDP環比增加2.4%,出口對GDP的增長的貢獻率降低,美聯儲以下調2010年經濟增加預測至3%至3.5%,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在逐漸減弱,歐元區經濟復甦程度好於預期,但是就業信貸市場低迷的問題仍然會繼續影響歐洲經濟復甦進程,日本經濟波動較大,二季度實際GDP環比上升0.4%,較一季度的5%下降了4.6個百分點。二是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仍居高臨下,二季度美國經濟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為9.7%,歐洲區調整後的失業率均為10%,日本失業率為0.2%,主要發展經濟體無就業復甦的局面仍將持續,勞動力市場的低迷制約了私人消費的增長。 財政可持續問題凸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表面財政的風險可能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危機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目前歐盟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措施,但仍未能解決問題,希臘、西班牙未來仍將面臨主權債務危險,二季度美國連邦財政赤字繼續上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壓力普遍較大,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相對緩和,以及部分新興市場經濟的持續復甦,國際資本特別是短期資本大量流入經濟復甦強勁的新興市場中,引起了局部地區和國家的資產價格快速上漲,通脹壓力增大,6月份印度批發物價指數同比上了10.55%,成為通脹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為此印度已經四度加息,6月份巴西的通脹率已經逼近了6.5%的警戒線,今年也三次加息,7月9日韓國央行宣布加息,東南國家截至7月份多大都已加洗。 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仍然存在,上半年主要貨幣間匯率寬幅波動從年初到6月上旬歐元持續下跌一歐元對1.1875是四年來的新低,日元英鎊對美元匯率大幅度提升,全球主要股市振盪,二季度末較一季度末跌幅均超過10%,根據上述分析雖然不確定性和干擾因素較多,但主要經濟體的復甦總體是向好的,新興經濟體復甦勢頭明顯,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6%,美國歐元區日本和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1%、2.4%至6.8%,比09年實際增長率分別高出5.7個、5.1、7.6和4.3個百分點。 一季度國際金融形勢 2010年3月,伴隨著氣溫回升,全球經濟也開始從嚴冬邁向暖春。各大經濟體進一步確立復甦勢頭,二次衰退的可能性愈發減弱,但復甦之路依然艱辛。希臘債務問題取得進展,但歐洲主權信貸問題仍牽動市場神經。亞洲地區復甦步伐超出預期,一些國家開始逐步退出經濟刺激政策。而歐美等發達國家暫不具備加息條件,各主要央行仍維持現行貨幣政策不變。

Ⅳ 當今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對策是什麼

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
第一,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同時又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現在,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創造的強大的物質基礎,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就一定能夠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應對世所罕見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現在還面臨「四大安全問題」:經濟安全特別是金融安全、社會安全特別是就業與分配問題、周邊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在未來3至5年乃至10年左右,應對這「四個安全問題」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及時抓住了機遇,正確應對了挑戰,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然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第二,要高度重視黨的理論工作。理論十分重要。在「四個安全問題」中,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亦即理論安全。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經濟、社會和周邊安全就有了可靠的前提與保證。我們應當充分肯定我國理論界這些年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也要正視近年來出現的各種雜音、噪音。實踐證明,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

第三,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體現和實質標志,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合法致富,並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消滅貧窮,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以及應對國際國內的風險提供根本的前提和可靠的保證。

第四,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加強對宏觀性、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問題的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演進,國際問題與國內問題日益緊密地交錯交織,新情況與新問題將不斷顯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必然會不斷採取新的形式與新的舉措來轉嫁危機。因此,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國際國內最新實際相結合,拋棄各種形式的教條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果斷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並要准備採取許多與過去不同的國際合作方式與競爭形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始終掌握主動權,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立於不敗之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條件下生存發展的舉措
在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前,美國要擺脫自己的危機並生存、發展,首要的是運用自己的「軟實力」和「巧實力」對發展中國家展開「進攻」,同時也決不會放棄其「硬實力」。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帝國主義不僅依靠戰爭直接掠奪財富,在特定條件下,它還會通過戰爭擺脫其無法轉嫁的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危機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由資本主義深刻的經濟危機引起的。從1929年10月下旬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持續5年之久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遭受2600多億美元的損失。這次經濟危機中,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7.2%,大批企業破產,國際貿易急劇萎縮,成千上萬工人失業。美國採用「羅斯福新政」,清理、整頓銀行,防止擠兌風潮;停止金幣流通,防止黃金大量外流,並宣布美元大幅貶值;興建「公共工程」,調節勞資關系;對7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控制,「消滅」農產品過剩。除此以外,還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政策和社會政策等。「羅斯福新政」先後共支出了約350億美元的巨額款項,這使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每年都新增數十億美元。在「新政」中得到好處的是大壟斷資本,國內貧富差距卻進一步擴大。到1936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才勉強恢復到1928年的水平。1937年,美國、英國、法國又陷入經濟危機之中。「羅斯福新政」並未消除美國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1941年至1945年,美國軍工生產平均占工業總產值的6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除兩面大做軍火生意直接賺錢外,還憑借「租借法案」,擴大軍火銷路,為其過剩的農產品打開市場。美國的出口在戰時非但未減少,反而增加了近兩倍;在戰爭高潮的1943年至1944年,其工業生產比戰前增長了兩倍以上。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已有一半以上被美國掌握,當時的美國還控制了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並把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搜刮到了自己的金庫之中。

Ⅳ 怎麼用基本面分析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的分析方法
——
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
國際外匯市場瞬息萬變,實施浮動匯率國家的貨幣匯率處於不斷波動之中,尤
其是主要工業國家
(G7)
貨幣,在各種市場因素的影響下漲跌,時常出現超過
1%
的日內漲跌幅度。
對於初次接觸外匯市場的投資者,看到平台上的匯率不斷上下跳動,似乎毫無
規律可循。事實上,外匯市場已經發展出種類繁多的分析方法,用於判斷行情
的未來走勢,作為交易的依據。總體上,外匯市場的分析方法分為兩類:基本
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就是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的變化分析
判斷未來的匯率趨勢。技術分析是通過分析圖形走勢的特點和規律,利用技術
手段判斷和預測未來走勢的分析方式。本章節將講解外匯市場的基本面分析方
法。
基本面分析的特點和構成要素
供求關系是核心
基本面分析的核心理論之一是供求關系。當一國貨幣供應上升、需求下降時,
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此時該貨幣的價格會下跌;當一國供應下降、需求上
升是,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此時該貨幣的價格會上漲。同時還需要注意的
是,由於匯率是兩個貨幣的相對價值,因此,即便一國貨幣出現供過於求的狀
況,但另外一國貨幣的狀況更差,該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也會升值;反之
亦然。
因此,基本面分析可以理解為將兩國影響貨幣匯率的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判斷
哪國貨幣的供需關系更為有利。
那麼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呢?從基本面的角度看,影響匯率的因素包括經濟
形勢、政治局勢、政府和央行政策、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市場投機。
經濟形勢
如今在國際市場上,尤其是在主要工業國家之間,資本可很容易的實現自由流
動。資本的特點是追逐利潤,會永遠流向經濟增長前景看好、風險較低的地
區。因此,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穩固,將吸引全球的資金流入;同
時,在經濟形勢穩固的環境下,政府也會實施穩健的偏向緊縮的貨幣政策,從
而控制貨幣供應。
——
這種供不應求的狀態勢必會推動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
相反的,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疲弱,表明該國投資機會減少,國際資金將會
逃離;同時,政府也會在經濟疲弱期間增加國內的貨幣供應以推動經濟復甦,
勢必會造成濫發貨幣、通脹上升,導致該國的貨幣貶值。

除此之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也代表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例如,美國
是目前全球經濟最強的國家,因此在國際政治和經紀上掌握大量的話語權。全
球主要商品貿易均億美元結算,美元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這必然會造
成美元在全球范圍內的需求遠超出其他貨幣。
因此,各國公布的經濟數據是外匯市場關注的重點,尤其是
GDP
、就業報告等
直接顯示一個國家經濟現狀的數據,通常會引起外匯市場的強烈回應。
政治局勢
與黃金不同,貨幣不存在實物價值,只是一種國家信用保證。因此,一個國家
的政治局勢是否穩定,直接影響其貨幣的信用。其次,政治局勢動盪時,該國
的經濟和貨幣政策通常會多變且不具備延續性,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尤其是
在極端情況下,政府會採取非常規手段,這是投資者既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所
以國際市場上一般會規避政治動盪國家的貨幣。
一旦國際市場出現比較敏感的政治事件,尤其是戰爭或戰爭威脅,資金會從相
關地區撤離,流向政治局勢相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以規避風險。美元和瑞郎是
傳統意義上的避險貨幣,因此通常在動盪時期美元和瑞郎會升值。黃金同樣具
有避險的特點。
政府和央行政策
各國政府和央行都會實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和調控本國經濟。財政政策
由政府部門制定和實施,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
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
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
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貨幣政策則主要由各國央行制定和實施,是央行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
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
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直接影響到各國貨幣的供應量和收益率,因此通常會對該
國貨幣匯率造成直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央行的職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經濟增長和通脹。在經濟增長疲弱時,央行會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即通過降
息等方式,增加市場的資金供應,刺激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長迅猛時,央行會
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即通過升息等方式,減少市場的資金供應,防止增長過
熱。在通脹方面,當物價增長過慢,甚至出現下滑時,央行會實施寬松貨幣政
策,增加資金供應並刺激需求,從而引導物價上漲;當物價上漲過快時,央行
會實施緊縮貨幣政策,減少市場上的流動資金,抑制需求,從而令物價的漲勢
減緩。一般央行都會設定通脹目標,並會利用貨幣政策手段將物價的漲幅控制
在通脹目標附近。

Ⅵ 當今國際形勢及戰略

當前國際形勢的五大特點
特點一 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

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世界的基本態勢將是一個超級大國與多種力量並存。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40.11億美元。其中,美國達11.75萬億美元,佔了近30%,第二是日本,約4.62萬億美元;接下去是德國2.67萬億美元,英國2.13萬億美元,法國1.99萬億美元,中國和義大利都是1.65萬億美元,加拿大0.97萬億美元,西班牙0.96萬億美元,韓國0.66萬億美元。

美國軍費開支最多,2005財政年度達到4162億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國的總和還要多。美國科技實力也很強,每年研發經費近3000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強企業」中,美國有487家,佔了幾乎一半。

「9·11」事件後,美國調整安全和外交戰略,把反恐、防擴散和確保本土安全列為首要政策目標。但是,多數國家不贊成美國搞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美國的盟國也有不同意見。

僅在伊拉克,美國就付出了很大代價。據美國官方統計,伊拉克戰爭從爆發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戰行動結束,美軍共死亡139人。但之後死亡人數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軍已有1502名士兵死亡,1萬多人受傷。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開銷也很大,預計今年總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為伊拉克戰爭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壯大。俄羅斯經濟增長加快,連續6年增長,國力逐漸恢復,2004年經濟增長7%。普京總統2004年連任後,提出到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

歐盟一體化進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擴大到25國,經濟總量達到12.48億美元,超過美國。政治聯合進入新的階段,去年10月簽署了《歐洲憲法條約》。歐盟還在進行共同防務建設,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在增強,國際影響進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債權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逐漸走出經濟長期停滯的陰影,正在努力爭當政治大國。

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發展勢頭強勁,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圖強,整體實力上升。

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既有較量也有妥協,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牽制,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更加清晰。這種多極化不同於歷史上的列強爭霸。經過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的劫難,今天的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望和時代的進步。

多極化趨勢和總體平穩的大國關系,客觀上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特點二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

我國街上跑著許多國家多種品牌的轎車,國際互聯網進入我國城鄉千家萬戶。同時,亞、非、拉、美、歐等許多國家的超市都有中國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個美國人都有一件中國產的服裝,美國人用的許多電腦、彩電,直至聖誕樹,都是中國製造。經濟全球化就發生在大家身邊。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集中力量發展新經濟。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這樣,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這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

經濟全球化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一體化是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競爭、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備案的有效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已達160多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以東盟——中國、東盟——中日韓合作為核心的東亞合作等尤為引人注目。這一趨勢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多樣化和世界多極化。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優勢。把握得當,趨利避害,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也增加了風險和挑戰。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總體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現是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發達國家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並在相當大程度上掌握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在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少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是進步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但也經常是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受害者。我們必須居安思危。

特點三 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我國周邊環境正處於歷史上較好的時期。但天下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巴以沖突、伊拉克問題、印巴矛盾、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其中,恐怖主義wei脅尤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發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別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舉世震驚。反恐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國際社會還面臨武器擴散、環境惡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嚴峻挑戰。能源安全、資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和運輸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特點四 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共處,在交流中發展

世界上60多億人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屬於2500個民族,講著6000多種語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許多無神論者。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不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價值觀念,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多樣性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明對話的必要性,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對各國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著推動作用。不同發展模式之間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競爭中和平共處,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個別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這是對別國人權的侵犯,違背了民主潮流,也導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點五 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

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9%。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過了1000美元。衛生保健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己經從1949年的39歲提高到現在的70歲以上。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共解決了2億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說,中國是20年來對全球扶貧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為全球扶貧行動提供了範例。

過去2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個百分點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對世界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率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03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2%。輿論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這兩年國際上那麼關注人民幣匯率,正說明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增大。

中國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2004年,我國進口總額達5613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2010年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容量至少在今後十年還將持續快速發展。世界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巨大市場,加強對華合作成為各國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突破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國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全部進入中國,世界信息產業100強中已有90多家進入中國。外商在華研發中心已超過600家,跨國公司在華地區總部超過30家。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政府急鄰國之所急,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通過多邊和雙邊渠道向有關國家提供40多億美元援助,對地區乃至世界的金融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都表明我們朋友多,他們希望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

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世界上開始出現學習漢語的熱潮。l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大約有3000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35個國家的87個城市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在美國,漢語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以外,使用漢語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亞,漢語是第一大外語。

結 論:可以看出,世界正處於深刻變化和向多極格局過渡的時期。各國加快發展綜合國力,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我們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機遇中包含挑戰,挑戰中也可能有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

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復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而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jiao權端勢力、民族fen裂勢力、領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著不安全因素。V型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沖突、印巴沖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型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海之爭等.
(一)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復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這不僅打通連結擴大了北約和強化了北約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還可以以中亞為地緣戰略支點,以北約組織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展,遏制中國的崛起。

中亞國家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將日趨增加,進入21世紀,中國同中亞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擴大了在中亞國家影響力,間接損害了俄羅斯的傳統利益。而美國、俄羅斯在中亞角逐加劇,以獲得經濟利益。

(二)俄羅斯與中國的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復興後的俄羅斯所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否會一如從前的咄咄通人。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盡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

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說,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三)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實現③。

(四)美日軍事同盟和日本對外軍事擴張

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又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防衛態勢由「對儲威脅型」向「地區安保型」轉變;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聯合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亞太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力量的嚴重失衡,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④。進入21世紀,日本決定建對付「中國海軍艦艇活動」的「護島部隊」,2004年確認中國為「安全威脅」實現了安全戰略從「防禦」的「進攻型」的轉變。

(五)南亞半島和中國安全

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系的海上必經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馬基斯坦的沖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印巴沖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奮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沖突時緊時緩,印巴沖突對南亞安全局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系。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七)影響中國安全環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諧在對手。美國在東亞的存在及中美戰略結構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及對華施壓的政策不會改變,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加強中國安全的國際舉措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我們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因此,我們要把握發展機遇,努力營造一個國際安全環境,對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開展睦鄰外交

中國一貫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國,以維護地區和平等穩定出發,妥善處理與鄰國的領土,領海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問題暫時擱置,待歷史事件成熟解決,防止霸權主義從中得利。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睦鄰外交。

(二)積極開展首腦外交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強,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產生了疑慮和戒心,而美日等國家發表所謂「中國wei脅論」,企圖破壞中國與周邊關系,因此,為了消除周邊國家的戒心和疑慮,積極開展首腦外使雙方准確地了解雙方的政策意圖和政策方針,加強國家間的關系。首腦外交對於中國和鄰國之間增加信任,鞏固關系起促進作用。

(三)積極開展經濟合作和經濟援助

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且歷史上有著悠久的經濟交往,因此,雙方經濟往來能促成雙贏,在經濟外交中,我們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真誠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入21世紀,我國與東盟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在上海組織加強了地區經濟合作,倡議與印度和巴黎斯坦等南業國家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經濟外交,從而促進國家安全。對於周邊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才,以此增加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爭取和掌握國際安全運籌的主導權需要發展中國家。

(四)開展國際軍事交往,增強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維護一個國家的安全需要國際的合作,在東亞復雜的國際格局中、中國只有通全廣泛的軍事合作來維護地區穩定。努力同周邊國家在安全與防劣的雙邊及多邊的戰略磋商和對話,增強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邊國家加大國際反恐合作力度,參與海上搜救,打擊海盜,打擊販毒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維護和行動。此外,中國不斷擴大多種形式的對外軍事交流,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與義務等國際軍事合作,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平做出自己貢獻,也為自身的發展,創造出安全國際環境。

(五)積極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經濟一體化和多邊安全協商機制

隨著國際性組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為了積極參與自己周邊地區和經濟發展的區域對話和合作,於1996年參與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並積極成為東盟的對話國。中國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為中國和周邊國家提供了一個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提倡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新型安全觀,豐富了由中俄兩國始創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國家關系,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新秩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⑦。上海合作組織還在反恐打擊分裂勢力,國際犯罪,以及軍事互信做出了貢獻,但還應該加強這方面合作,但還應該拓展上海合作組織在經濟合作功能、促進多邊機制基礎的鞏固還要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上海組織,「准成員」地位爭取中立「8+1」機制,以此同周邊地區建立多邊機制框架。在東南亞地區,充分利用東盟組織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雙方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1年11月6日,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第五次會議上,雙方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標志著中國在區域一體化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隨經濟關系的緊密,雙方的認同點逐漸增多,中國多次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闡述方在新形式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雙方對此達成了一種共同認同,因此,中國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地區安全機制,以帶動周邊地區和平安全進程。

四、結語

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閱讀全文

與當今國際外匯市場政策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宏電科技股票 瀏覽:759
永東股份針狀焦產能 瀏覽:765
交易所2代行情數據 瀏覽:973
if1512指期貨走勢預測指導1125 瀏覽:53
信託網郫縣 瀏覽:913
沈陽基金理財去哪 瀏覽:569
晨鳴融資租賃2017 瀏覽:471
豐台區小企業融資 瀏覽:834
湘財證券怎麼買 瀏覽:324
商業銀行外部融資 瀏覽:738
投融資備案查詢 瀏覽:932
期貨登錄網址 瀏覽:991
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排行哪個好 瀏覽:59
e租寶登理財產品名稱 瀏覽:506
江陰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657
淘客傭金在哪兒 瀏覽:532
抵押貸款利率銀行利率 瀏覽:722
工商銀行卡開了貴金屬賬戶 瀏覽:771
高杠桿炒股到領航ok放心 瀏覽:667
6月12人民幣兌港幣匯率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