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改革徵文

外匯改革徵文

發布時間:2021-08-09 20:39:02

Ⅰ 提供一篇外改革開放30年的徵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20多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20多年。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們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

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在過去30年間,那些政府能力弱而政策不佳的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5%,那些具有良好的機構能力和良好政策的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約3%。這說明政府能力對一個國家的進步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否擁有一個有效的、卓越的政府對於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完成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當前我國是否擁有一個有效且卓越的政府呢?或者說當前我國政府能力水平究竟如何?
政府能力就是指現代國家政府,在既定的國家憲政體制內,通過制定和執行品質優良、積極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動員、利用、組合、發掘、培植資源,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廣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理性地確立社會普遍遵從的正式規則並積極引導更為廣泛的非正式的社會規則,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制度及其機制,進而在比較的意義上促進國家快速、均衡、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
理論與實踐是互動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而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反過來給實踐以深刻的影響。我們的實踐不是盲目的實踐,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最新成果,必將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於對實踐作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復實踐、反復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作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我們要很好地學習、領會和宣傳,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使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成為更加自覺的實踐。

Ⅱ 論文 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現狀與前景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怎麼寫啊想不出來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的外匯儲備曾有過兩次高速增長時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初步建立和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中國外匯儲備終於擺脫了十餘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現了連續4年的高增長。第二次發生在21世紀之初。從亞洲危機的沖擊中恢復之後,中國經濟很快就步入了快速的軌道。與此相伴,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1年始重又快速增長;到了2006年4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躍居世界首位,目前已逾萬億美元。

隨著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擔心和爭論也紛至沓來。人們或懷疑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性,或詬病巨額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或指責外匯儲備的積累輸入了通貨膨脹,或認為人民幣匯率因此而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無獨有偶,就在中國為外匯儲備的迅速積累而惴惴不安之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除去美國和歐盟這兩個在國際儲備體系中擁有「關鍵貨幣」的經濟體,也都出現了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的情況。此類現象之所以值得關注,其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恰恰是發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他們摒棄了實行多年的固定匯率制並轉向各種形式的浮動匯率制之時;而我們一向奉為圭臬的外匯儲備理論卻告訴我們,一國轉向浮動匯率制,將大大減少其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理論與現實的矛盾,需要給予合理的解釋。

本文旨在以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為背景來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及其改革問題。我們首先從功能轉變的角度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進行分析,然後對外匯儲備增長引起國內流動性迅速增加的現象以及貨幣當局的對沖操作進行評論,最後,在借鑒國外管理外匯儲備之經驗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外匯儲備體制的改革問題。

二、外匯儲備的規模:著眼於功能轉變的分析

關於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現象,一個普遍的擔憂是,從傳統外匯儲備功能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規模已經足夠應付支付進口、償還短期債務和穩定匯率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不停地堆積外匯,等於將我們用寶貴的資源換回的資金低成本地交給外國使用。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為它忽視了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要理解20世紀90年代以來浮動匯率制與高額外匯儲備積累相伴相隨的新現象,我們必須從亞洲金融危機的特徵以及世界各國的應對之策說起。

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並不是起因於各國經濟基本面的惡化,而是以國際投機資本對固定匯率制的惡意沖擊為主要特徵的。經過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經濟體大都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度,轉而實行某種形式的浮動匯率制。但是,近期的實證研究表明,這些經濟體聲稱向浮動匯率制度轉變,並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對匯率的干預。著名國際金融專家麥金農在對這些經濟體的匯率制度進行了縝密研究之後敏銳地指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經濟體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轉變只是一種假象;從匯率的走勢和各經濟體的操作實踐來看,各種自稱自許的浮動匯率制以及管理浮動匯率制等等,其運行特徵更像釘住匯率制度。」他將此概括為「沒有信譽的固定匯率制」。從制度層面上分析,這種匯率制度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三種制度安排的結合,即公開宣布的彈性匯率制、(出於穩定目的)對匯率的頻繁干預、國家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我們認為,這種「三位一體」的安排,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機新特徵所做出的理性選擇。

之所以要公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為的是使投機資本難以獲得關於匯率變動的明確信息,從而大大弱化國際投機資本對一國(地區)匯率展開攻擊的動力;之所以要穩定匯率,是因為對於非關鍵貨幣國家(地區)而言,本國(地區)貨幣匯率對關鍵貨幣保持穩定,事實上將使得本國(地區)經濟、特別是物價水平獲得一種穩定的「名義錨」,從而有助於本國(地區)經濟穩定增長;之所以要保持大量的外匯儲備,為的是使貨幣當局更靈活地干預(而不是像固定匯率制下那樣單方向地干預)外匯市場,從而影響國際投機資本的預期,並據以對國際投機資本保持一種「威懾」,使得他們不敢輕易對本國(地區)貨幣匯率進行攻擊。從實踐效果上看,一國(地區)外匯儲備水平越高,其「引而不發」的「威懾」作用就越大,國際投機資本對該國(地區)的匯率和金融體系就越不敢造次。

此外,為緩和貨幣錯配的不利影響,新興市場經濟體往往需要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來增強公眾對本國(地區)貨幣的信心。在信用貨幣制度下,外匯儲備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金本位貨幣制度下黃金的功能,一國(地區)的外匯儲備就類似金本位制度下貨幣當局擁有的黃金。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就意味著該國(地區)貨幣當局發行的信用貨幣有一種實際價值的資產——外匯儲備作為支撐。因而,一國外匯儲備越多,居民對該國(地區)信用貨幣的穩定就越有信心,也就越能防止貨幣替代的發生。發達國家的實踐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外匯儲備在增強貨幣信心方面的作用。近年來,歐洲央行逐步減少了外匯儲備,但同時黃金儲備卻相應上升。歐元是當前惟一能與美元競爭的國際貨幣,為增強歐元同美元的競爭力,歐洲央行就不能過分依賴美元儲備發揮增強貨幣信心的作用——增加黃金儲備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總之,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雖然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其外匯儲備卻未如人們依據傳統理論而推斷的那樣大幅減少,反而有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興市場經濟體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傳統的外匯儲備功能是與固定匯率制度相適應的。其明顯的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外匯儲備的「務實」功能,即,一旦經濟受到不利沖擊,貨幣當局就准備實實在在地用「真金白銀」去滿足進口、支付債務和干預匯率的需要。在浮動匯率制下,滿足上述三項需要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如今,外匯儲備管理的核心在於「保持信心」,具體而言,浮動匯率制下外匯儲備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支持公眾對本國(地區)貨幣政策與匯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過吸收貨幣危機沖擊以及緩和外部融資渠道阻塞,來克服本國(地區)經濟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國(地區)能夠償還外債的市場信心;支持公眾和外部投資者對本國(地區)貨幣穩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償還外部債務與使用外匯的需要;應付災難和突發事件。

外匯儲備在「保持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同時就意味著其作為一國(地區)財富的功能得到強化。換言之,追求國家財富的增長,成為外匯儲備管理日益重要的目標。實證研究表明,通過加強管理,外匯儲備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投資收益。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題為《外匯儲備的財務成本》的研究報告中,通過對110個國家1990-2004年的全部數據進行嚴格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在統計期內,即便將所有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除發達國家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家的外匯儲備都獲得了凈收益。應當說,較之同期其他任何投資而言,外匯儲備的投資業績都是毫不遜色的。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仔細分析我國的國際收支表,我們可以間接地推斷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情況(圖1)。以2005年為例,當年中國凈投資收益為順差91.2億美元,實現了自1993年以來的首次逆轉;其中,投資收益流入356.2億美元,同比增長92.2%;投資收益流出265.1億美元,同比增長16.9%。在中國的國際收支統計中,中國的投資收益包括「直接投資項下的利潤利息收支和再投資收益、證券投資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資收益(利息)」。考慮到中國對外投資中官方證券投資(外匯儲備使用)佔主導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斷,中國投資收益大幅上升與中國對外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主要是外匯儲備增加)密切相關。這間接說明,中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是令人滿意的。

總結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鑒於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從滿足進口支付、償還債務和干預匯率全面轉向提供信心並增加國家的財富,鑒於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是令人滿意的,討論外匯儲備規模的大小,已經沒有重要意義了。

三、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的不利影響:流動性過剩及對沖困境

外匯儲備功能的轉變,並不意味規模過大的外匯儲備不會對一國經濟和金融的運行帶來不利的結果。相反,如果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不能根據外匯儲備的功能變化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規模日益增大的外匯儲備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後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由貨幣當局獨攬外匯資產,它將給國內經濟帶來貨幣供應增長過快、流動性過剩,進而造成潛在通貨膨脹壓力的不利後果。我們看到,這正是當下中國發生的情況。

(一)央行的對沖努力

為了緩解外匯儲備增加對貨幣供應的不利影響,對沖外匯儲備的壓力,央行從2002年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起初,公開市場操作集中於以國債為主的現券賣斷操作和回購操作上。然而,由於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債券存量相當有限,在經歷了一段不長時期的單向操作之後,央行發現自己陷入了無券可賣的尷尬境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種替代手段,央行於2002年9月24日將公開市場操作中未到期的正回購轉換為中央銀行票據,然後再用於回購操作。央行票據從此正式進入中國的債券市場。2003年初,鑒於外匯儲備又比上年驟增742億美元的現實,央行認識到,外匯儲備的增加可能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意味著,對沖由此引起的貨幣供應的過度增加,將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的主要任務。由於可用來實施對沖操作的金融工具依然缺乏,央行遂決定將央行票據作為今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基礎。於是,從2003年4月22日開始,央行票據開始了大規模發行,並作為貨幣市場的一個重要券種被允許在銀行間市場上流通。在從那以後的短短4年多時間里,央行票據的發行規模迅速增大,品種也不斷增多。目前,其未清償額已經超過政策性金融債,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上僅次於國債的第二大品種。

從以上的簡短回顧不難看出,央行票據是在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特定環境下,在中國迅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在國內相關領域改革尚在進行之中,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機制尚待完善的條件下,為了有效實施貨幣政策做出的現實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創新。

央行票據的產生及發展,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迄今為止的金融宏觀調控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一,中央銀行由此獲得了一種主動、靈活且可大規模操作的金融工具。通過對這種金融工具的買賣,央行實現了在保持其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的條件下,通過對其自身負債結構的調整來調整商業銀行可貸資金量,從而實施反周期的貨幣政策調控的積極效果。其二,由於採用了連續滾動發行方式和競爭性招投標機制,並開拓了比較活躍的二級市場交易(銀行間市場),央行票據的發行和交易利率逐漸在我國的貨幣市場上發揮了某種基準利率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央行票據市場的發展,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其三,作為一種無風險、規模巨大和交易活躍的基礎性金融債券,央行票據市場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我國貨幣市場的快速發展,為各類金融機構實施流動性管理和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而且推動了以開發各類金融衍生品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創新。

(二)央行票據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困境

但也應當看到,發展央行票據市場,是在我國國債市場發展不充分,其市場密度、深度和彈性均存在缺陷,從而很難為貨幣政策操作提供有效基礎的條件下,央行為了弱化外匯儲備迅速增長之不利影響而做出的「次優」選擇,因此,其存在缺陷再所難免,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成本問題

由於央行票據構成央行負債,在其操作過程中,央行需要為其發行的票據支付利息,這便產生了調控成本問題。然而,如果徑直將央行票據的利息支出全部歸諸調控成本,那是不正確的。在理論上,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衡量央行票據的成本。第一,由於發行央行票據的目的是為了對沖央行因過度買進其他資產(外匯)所造成的基礎貨幣之過度投放,而央行買進的這些資產又是有收益的,所以,分析央行票據的成本,必須將發行央票所支付的利息與其相應增加持有的外匯資產的收益進行比較。第二,在央行的武器庫中,還有一種「對沖」工具,這就是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因此,我們還可以將央行購買並持有外匯資產的收益同央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所須支付的成本(對法定準備金支付的利息)進行比較。進行了上述比較之後,對於對沖外匯儲備增長的成本問題,顯然應有別樣看法。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對發行央票的成本(央票利率)與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成本(法定準備金利率)進行比較。很明顯,前者的成本比後者要高。於是,對於近年來央行不斷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政策操作,我們可以基於成本的比較找到強有力的解釋。

2.對市場資金供求和利率的影響

無論其目的為何,發行央行票據總意味著央行增加了市場上對資金的需求;反之則相反。央行的這一操作,必然會對市場資金供求和市場利率產生影響。這樣,就在央行大量發行央票來收縮流動性的時候,央行同時也就成為我國貨幣市場上最大的做市商。作為做市商與作為調控當局這兩種矛盾身份的一體化,無疑增加了央行宏觀調控的復雜性,並加重了其在貨幣政策操作的兩個主要對象——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之間進行協調的難度。在極端的情況下,倘若央行為了降低其操作成本而對央行票據的利率有所追求,就會有操縱利率之嫌——這顯然與央行的市場中立地位和市場穩定功能相悖。事實上,近年來央行票據發行曾出現過若干次流標情況,正反映了市場對央行這種雙重身份存在的質疑。

3.開放經濟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發行央行票據為的是對沖外匯儲備的過度增加,其直接出發點在於追求內部均衡。而央行票據市場的供求態勢和由此決定的利率走勢,又將通過其對人民幣資金的供求對比和市場利率之走勢的影響,對外匯市場和人民幣匯率的動態產生沖擊,這便涉及到外部均衡問題。不難看出,單一運用發行央行票據這種手段來同時應付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兩個經常不一致的目標,不免有顧此失彼之虞。舉例說,為對沖外匯儲備增加而發行央行票據,固然達到了收縮銀根的效果,滿足了對內均衡的要求;但銀根的收縮將導致人民幣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的上升,即便沒有進一步刺激投機性外匯的進一步流入,至少也沒有弱化其流入的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國依然實行固定匯率制,從而無須顧及匯率水平的變動,這一缺陷並不明顯。但是,WTO過渡期的結束以及匯率形成機制的加快改革,無疑加速了我國為開放性大型體的步伐,致使這一缺陷日益凸顯。
在以上所舉的三個缺陷中,第一個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因為,所謂成本問題,實際只是財務安排的一個假象——如果把外匯資產和央行票據負債納入同一個核算框架中同時考慮,這個問題事實上並不存在。我們在下文中將集中討論這一問題。真正成為問題的是後兩者。出現第二個缺陷的原因,在於央行在央行票據的操作中不免有自己的利益存在,集做市商與調控者兩個相互對立的職能於一身,難免沖突。出現第三個缺陷的原因,在於日益成長為開放性大型經濟體,從而必須同時兼顧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兩個相互聯系但經常沖突的目標——將這兩項任務擠壓在單一的對沖操作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操作之中,已經使得央行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並降低了國家總體的宏觀調控效力。四、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國際經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不能根據外匯儲備的功能變化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規模日益增大的外匯儲備將帶來不利的後果。基於這一認識,我們認為,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阻斷外匯儲備的動態同國內貨幣供應的僵硬聯系。

在探討改革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方略之前,有必要對別國的經驗做些比較分析。通過分析美國、英國、日本、歐盟、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特區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匯管理體制安排,並分析這些國家和地區實踐經驗背後的理論線索和邏輯關系,我們概括出如下兩點認識。

(一)外匯儲備持有者問題

關於外匯儲備當局的安排,大國和小國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經濟開放的大國更傾向於由財政部門或貨幣當局之外的專設部門持有外匯儲備,並相應承擔外匯市場干預和匯率穩定職能;而小國則更多地選擇由中央銀行直接持有外匯儲備,並相應承擔外匯市場干預與匯率穩定職能。

對於任何開放型經濟體來說,宏觀調控的任務均可概括為同時追求對內均衡和對外均衡。但是,因經濟規模的不同,從而對內部均衡重要性強調程度的不同,大國和小國處理內外均衡關系的模式存在著重大差異。

對於開放型大國經濟來說,由於客觀上本國經濟的獨立性較強,且始終強調經濟的獨立性,宏觀調控的基本任務,便是要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然而,經濟政策理論(例如「丁伯根法則」)和各國實踐均告訴我們,由於一種政策工具只能實現一個政策目標,要實現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兩個經常不相容的宏觀調控目標,至少需要兩種以上的政策工具。我們看到,像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均確定了由貨幣當局負責內部均衡、而由財政當局負責外部均衡的分工。由於外匯儲備更多地涉及外部均衡問題,這些國家自然都選擇由財政當局來主導外匯管理體制,並負責制定匯率政策。由財政部門或專設機構主導外匯管理體制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切斷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供給之間的直接聯動關系,阻隔匯率變動可能對貨幣政策產生的直接影響。同時,由於隔斷了不穩定的外部沖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得到加強,其調控國內經濟運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小型開放經濟體的情況則不同。由於他們幾乎不存在可以自我支撐的國內經濟體系,其經濟運行是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這就意味著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內外均衡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不存在所謂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也就無所謂內外均衡的職能分工問題。同樣由於小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外部環境,保持匯率穩定,實現外部均衡,在多數情況下總會成為壓倒一切的目標。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特區便是合適的例證。

這兩個經濟體事實上都不擁有真正意義的中央銀行,也不存在真正意義的貨幣政策。如果一定要進行比較,那麼,他們貨幣政策的惟一目標就是保持匯率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由貨幣當局負責外匯儲備的管理,以確保本國基礎貨幣供給與外匯儲備的變動保持同步變動關系,是實現匯率穩定和整體經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二)外匯儲備資產的多樣化

在外匯儲備管理模式的選擇上,儲備規模較大的國家(地區)傾向於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檔管理。其外匯儲備管理的目標,在常規的流動性之外,均有一定的收益率要求。

從國際比較來看,外匯儲備較少(對匯率干預要求較低)的國家(地區),由於持有外匯資產的機會成本較低,通常採取的是較為簡單的管理模式,其儲備管理的首要目標大都是維持較高的流動性,對外匯儲備的收益性沒有太多的要求。而在那些儲備規模較大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中,出於提高管理效率的考慮,往往對外匯儲備實行了分檔管理,在確保外匯儲備流動性的前提下,將多餘部分進行收益率較高的各種投資,以提高外匯儲備的整體收益水平。

比如,從1997年開始,韓國貨幣當局便將儲備資產分為流動部分、投資部分和信託部分三個部分來管理,並對不同的部分設置不同的投資基準。流動部分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國國庫券組成,每季度根據儲備現金流來決定合適的規模,追求高度流動性的目標。投資部分投資於中長期、固定收入的資產,追求收益率目標。以上兩個部分的外匯儲備均由韓國銀行的內設機構進行管理。信託部分同樣追求收益率目標,不同的是,這部分外匯資產是委託給國際知名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的。根據韓國銀行的解釋,設置這一檔的目的,在於提高儲備收益的同時,提供一條向國際知名管理公司學習先進投資知識的途徑。自2003年開始,韓國進一步成立了由政府全額出資的韓國投資公司(KIC)。從功能設置來看,該公司將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逐步接受韓國銀行和財政部的委託,管理一部分外匯儲備資產。

新加坡政府亦然。與韓國不同的是,新加坡不僅將國家外匯儲備分為兩檔,而且該兩檔的儲備分別交由管理局和政府投資公司(GIC)來持有並管理,從而實現了機構分離。在這種安排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匯儲備主要用於干預外匯市場,及作為基礎貨幣發行的保證,目的是維持新元匯率的穩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作為一家由政府全額出資的資產管理公司,則接受政府管理外匯儲備的委託,通過其6個海外機構,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上對股票、公司債券、貨幣市場證券、甚至金融衍生產品進行投資,來實現外匯儲備收益的長期增長。

我國香港特區也將外匯基金分為支持組合和投資組合兩檔來實行分檔管理。支持組合為貨幣基礎提供支持,進行外匯市場干預,以此確保港元匯率的穩定。投資組合則保證資產的價值及長期購買力,追求較為長期的投資收益。投資基準由外匯基金咨詢委員會制定,其主要內容包括外匯基金對各國及各環節資產類別的投資比重及整體貨幣擺布。外匯基金僱傭全球外聘基金經理負責管理外匯基金約1/3的總資產及所有股票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類如美國、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雖然憑借其本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居於「關鍵貨幣」地位而不保持大量外匯儲備,但是,其外匯儲備管理也都含有「在保持流動性和安全性前提下爭取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說明,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外匯儲備的功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作為一國財富的意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五、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

中國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是由一系列國際和國內因素造成的。就國際而論,全球經濟失衡當推首因;就國內而言,儲蓄過剩並造成國際收支順差,則屬根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量研究顯示,無論是全球經濟失衡還是國內儲蓄過剩,都是由一系列實體經濟因素和體制因素造成的,要在短期內矯正絕非易事。這意味著,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將是我們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中必須面對的情勢。鑒於外匯儲備的增長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運行日益重要的因素,並已顯示出若干負面影響,鑒於我國現行的外匯儲備體制已經不足以應對這種新的復雜局面,改革傳統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創造一個靈活且有效的制度框架,已成當務之急。

(一)根本的任務是建立全球配置資源的戰略

面對國家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局面,人們直觀的反應是要將外匯儲備「用掉」。我們認為,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這樣的事實:如果我們當真能夠大量購買國外的資源、產品和勞務,亦即為外匯儲備找到規模巨大且穩定的非金融用途,外匯儲備就不會增長過快了。反過來說,外匯儲備之所以增長過快,正是因為我們「用」不出去。在此情勢下,簡單地為了減少外匯儲備而不計成本、甚至浪費地「用掉」我們用國內資源和產品交換而來的外匯儲備,肯定是不足取的。

有鑒於此,面對外匯儲備不斷增長的局面,應當提出的任務是促進外匯儲備多渠道使用。綜合別國經驗和我國的實踐,這既包括外匯資產持有機構的多元化,也包括外匯資產投資領域的多樣化。

中國的經濟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在過去近30年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勢必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的運行之中。因此,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全球的資源來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或者說,著眼於全球經濟運行來規劃我國的資源配置戰略,應當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立足點。毫無疑問,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應當被有機地納入這一全球化發展戰略之中。具體而言,我國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更加有效和多樣化地使用外匯儲備,實現商品輸出向生產輸出和資本輸出的轉變,並藉此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改革之一:國家外匯資產持有者的分散化

http://www.fabiao168.com/gjjj/127884.html

迄今為止,我國依然實行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在現行的框架下,絕大部分外匯資產都必須集中於貨幣當局,並形成官方外匯儲備;其他經濟主體,包括、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門在內,都只能在嚴格限定的條件下持有外匯資產。這種外匯管理體制是與傳統體制下國家外匯儲備短缺的情況相適應的;而今的情況是,我們已經開始為外匯儲備積累過多及增長過快而苦惱。為了適應上述變化,放鬆外匯管制已經勢在必行。近來有關當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行「藏匯於民」的戰略,正是適應了這種轉變的趨勢。

為了便於了解這種戰略轉變,我們首先需要對外匯資產、官方外匯儲備等相關概念進行更全面、更精確的定義。

六、結束語

從本質上說, 外匯儲備管理體制的改革,無論涉及多麼復雜的內容,最終的結果,都是要將原先由貨幣當局獨攬外匯資產的格局改變為由貨幣當局、其他政府機構和廣大企業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

Ⅲ 進入新時代改革新篇徵文390字字

自己寫作業

Ⅳ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論文怎麼寫啊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十大問題

最終的改革目標?中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最終的改革目標是實行更加富有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長期來看,浮動匯率機制將給予中國政府部門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自由,同時也會避免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經濟衰退。絕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危機都是來自於試圖長期地施行固定匯率機制,這樣就會面臨國內政策的不協調和自相矛盾。正如我們原來所認為的那樣,這樣的改革將會引導中國經濟逐步(但是長期)走向完全浮動匯率形成機制。

為什麼現在改變?以下因素起到了決定
性作用:政府部門靜靜地加強了貨幣交易技術和平台的建設,這有助於提高中國經濟應對匯率變化所帶來的波動。第二,中國的外部失衡不斷加劇,貿易盈餘迅猛增加、外匯儲備增加過快和貨幣政策的失效;在過去的一年裡,政府部門擔憂貿易盈餘僅僅是臨時性的,現在已經不怎麼擔心了。第三,外部的政治壓力迅速增加,特別是美國,試圖在今年秋天引入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機制。最後,我們一貫地認為今年夏天是一個改變的好時機,因為在6-9月的市場投機和資本流動趨向於最低。

政府部門是用匯率來冷卻經濟增長過熱嗎?不,一些觀察家將最近公布的半年期數據和人民幣匯率改革聯系在一起,提出的觀點是因為出現了超過預期的經濟增長,所以中國要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我們不認為這些數據能起到什麼作用,從一開始,政府部門就從來沒有將人民幣匯率和宏觀經濟周期性政策聯系在一起。而且,政府部門一直認為經濟增長速度很高,所有的行動都表明過去的12個月的經濟增長與以前相比較已經慢了很多,同時,通貨膨脹的壓力在減輕;如果政府部門用人民幣匯率政策的變化來冷卻過熱的經濟,2003年底是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時間。最後,短期內,2%的變化對中國經濟來說是非常小的。

美國的壓力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就是美國的國會也不相信這一點。我們認為,美國財政部的貿易保護措施、白宮和議會的法案可能會對中國改革匯率形成機制的時間構成影響。但是,我們認為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將不會減少。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調整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

盯住一籃子貨幣是如何運做的?概念很簡單:過去,人民幣一直是盯住美元的,這意味著人民幣將隨著美元變動,而不管歐元、日元和其他貨幣有什麼樣的變化。現在,如果歐元和日元兌換美元的匯率發生了變化,根據貿易權重的安排,人民幣匯率應該相應調整。比如,如果歐元占人民幣一籃子貨幣的20%權重,如果歐元兌美元升值了10%,那
么人民幣兌美元將會升值2%,兌歐元將會貶值8%(假設其他貨幣兌美元保持不變)。

Ⅳ 關於和外匯有關的文章 要中英文都有的,急用 謝謝

企業國際化戰略對財務管理的挑戰與創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專訪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謝榮

新理財(以下簡稱「新」):從TCL2002年收購德國施耐德電器、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海爾美國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國的設立,到不少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地成功上市,中國部分企業已經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您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的目標是什麼?

謝榮(以下簡稱「謝」)國際化戰略主要指商品市場和各類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的國際化。實施國際化戰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各國各類資源優勢的不同和企業管理能力的不同,通過各類資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國界的配置,使企業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使國際社會獲得更多的財富。在過去20 多年改革實踐中,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主要體現在引進國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促進市場體系的發展等方面。隨著我國企業生產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發展和增強,企業實施「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已成為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

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基本目標是:

(1)通過擴大產品市場,提高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利用地方資源優勢、低成本優勢和特定的技術優勢,通過有規模的產品出口來擴大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常常是企業「走出去」戰略最直接的目標。而實施這種戰略的企業要求必須保持產品的生產優勢。

(2)利用資源的國際配置,提高企業的資本投資回報或生產投資回報。

通過積極走向國際市場和國際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來提高資本投資回報或生產投資回報,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通常是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根本目標。而實施這一戰略的企業常常需要較高的管理能力、規范的企業運作和較熟悉國際市場。

新:想到部分行業近期在國內大打價格戰,以及與國外相比國內商業信用的相對缺失,您認為企業走國際化道路是否與此有關?

謝:企業真正的競爭優勢來源於兩個方面:戰略定位和運營的有效性。部分行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家電行業,由於大部分企業都沒有獨特的戰略定位,僅僅想靠運作的效率來戰勝對手,最後會導致兩敗俱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希望依賴國際化來降低價格競爭的程度,實質上很難達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價格戰是促進國際化的一個因素,但國際化戰略必須與企業本身的戰略定位結合起來。國內商業信用與成熟市場相比相對缺失,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實質上,商業信用的缺失與公司缺乏遠景、價值觀,以及由此產生的戰略定位也有直接的關系。一個具有遠景戰略的公司一定會重視價值觀和商業道德。在可能的情況下,也會利用國際市場的機會,促進戰略目標的實現。所以我國商業信用的相對缺失本身不會成為推動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國際化戰略的發展則會促進我國商業信用的改進。

新:「走出去」成為國際化公司,對不少中國企業而言,是一個踏遍荊棘依然好夢難圓的痛苦歷程。作為財會專家,您認為在企業國際化戰略中財務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謝: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財務人員已經從傳統的繁重的核算任務中解脫出來了。根據現代企業的發展,財務人員應該更多地在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執行上為企業做出貢獻。現代戰略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也告訴我們,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需要整個公司員工的參與,特別是高層財務主管的積極參與。就國際化戰略而言,由於其獨特的復雜性和重要性,財務人員首先應積極參與對國際市場宏觀環境包括國際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環境等的分析和行業環境分析,以確保戰略決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並有效地控制戰略風險對企業財務的影響。其次,財務人員應積極參與國際化戰略的實施,特別是相關業務的發展與國際化融資、投資和財務管理之間的聯系。如果收購作為達成戰略目標的一種手段,則需要財務人員參與收購目標的選擇,對被收購對象的盡職調查,在盡職調查基礎上的估值,與被收購對象的談判,以及籌措財務資源完成收購交易等。

在整個國際化戰略進程中,財務人員需要發揮作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監督。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已經表明監督並不僅僅是對財務資源的監督,它需要財務人員結合企業戰略目標,識別出實現企業目標的關鍵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從而設計關鍵業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並對關鍵業績指標實施監控,以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新:進入國際市場有多種方式可供選擇:可利用中間商,也可以直接向國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過出口方式佔領目標市場,也可採取跨國投資的方式在當地生產。間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國直接投資,這幾種國外市場進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認為企業應當如何選取適合自己的進入方式?對財務管理有何影響?

謝:企業選擇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正如我剛才強調的,企業國際化必須與其本身的遠景戰略相聯系,同時還要與其競爭戰略相聯系。就業務層面的競爭戰略來說,企業需要就具體業務考慮是成本領先、差異化,還是採用集中戰略;就公司層面的戰略來說,企業需要考慮是採用國際本土化、全球化,還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結合。

在以上考慮的基礎上,企業需要選擇具體的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最初,產品出口是較好的選擇,因為不需要在國外進行製造專業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銷上投資。出口、許可協議和戰略聯盟是較好的早期市場的發展方法。

如果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更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購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這一般出現在國際化戰略的後期階段。在有些情況下,各種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從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況下,在不同的市場使用不同的幾種(但不是全部)進入方式。最終選擇的方式將是行業競爭條件、國家環境、政府法規和本公司獨特的資源、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等因素結合的結果。

至於進入方式對財務管理的影響,適合早期階段的進入方式,本質上並沒有對企業運營產生實質上的影響,增加的主要是銷售信用和外匯風險管理。適合後期階段的進入方式對財務的影響是全面的,要求企業以集團財務管理的方法和技術來應對各種風險。

新:不少中國企業已經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實現了國際兼並和收購,這些企業將被「逼」著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運營和發展,您能否結合公司治理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謝:公司治理的基本特點主要有:(1)強調公司股東,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應積極參與公司重大決策,對公司施加影響;(2)強調董事會作為股東的代表應負責公司發展戰略的制定,並監督管理層對戰略的落實;(3)強調董事會的獨立性,董事會應包含較多的獨立董事;(4)強調董事會(特別是董事會下屬的審計委員會)對虛假財務報告的監督。

隨著中國部分企業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實現了國際兼並和收購,這些企業將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運營和發展。這就要求這些企業必須重視投資者關系的管理;建立負責、高效的董事會;使董事會在企業發展戰略方面發揮更強的作用;向董事會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於董事會的有效監督;成立全部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監督虛假財務報告。

中國國際化的企業在形式上達到以上這些要求並不難,但關鍵是在實質上滿足這些要求。最近就發生過我國有些企業聘任的海外獨立董事辭職的事件。這一事件表明:國際投資者要求我國國際化的企業在實質上達到公司治理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我們的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國際化會帶來一系列會計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各國的文化、記賬幣種、會計准則、財務制度等也都不同,這些都對企業財務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認為財務應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謝:國際化確實帶來了一系列會計和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最主要的是不同貨幣匯率差異和波動帶來的財務風險。同時,由於會計准則和財務制度的不同,也會帶來財務報告編制的難度和風險。

對於匯率風險,要求財務人員加強匯率風險防範知識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識的學習,准確把握匯率風險管理的目標,提高風險的識別、分析和控制能力,並對整個匯率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時的信息溝通和監督。

對於會計准則和財務制度的不同,要求財務人員必須理解所在地的會計准則和財務制度。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會計准則有向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趨勢,而且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和資本市場也認可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編報的財務報告。因此,國際化不但要求財務人員熟悉所在地的會計准則和財務制度,而且還要掌握國際會計准則,能夠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編報財務報告。

新:幾年前,中國人著手國際並購幾乎聞所未聞。過去一年間,這一切開始改變 「獵物」成了「獵手」。從2004年12月開始,聯想、海爾、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競標,標志著中國加入了全球並購浪潮。但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戰略面臨一些重大的風險,這些企業又缺少海外運營經驗,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請您就此談談您的看法。

謝:中國企業近幾年積極加入全球並購浪潮是與中國這幾年經濟的持續發展分不開的,但在海外並購戰略方面,中國企業面臨著一些重大的風險,主要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和管理風險。

政治風險指一個國家政局是否穩定、法制是否健全、國家發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確。由於國際化戰略涉及的投資金額大、影響周期長,為確保投資的安全和有效,必須首先考慮政治風險。

經濟風險主要是指匯率、利率、稅率和資源等方面的風險,匯率、利率等的波動會對投資收益產生重大影響,因而必須隨時跟蹤其變化趨勢、評估其影響程度和制定應對措施。

管理風險是指國際化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根據美國科爾尼公司的統計,大約只有20%的並購案實現了預期目標,其餘80% 的並購多以失敗而告終(2006.1.1 經濟觀察報)。管理上的風險要求企業加強戰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競爭力,並且能夠將核心競爭力轉移到其他市場。

新:由於世界各地文化、稅務和貿易制度差異較大,實施國際化戰略的企業很難對其海外子公司的業績進行評估,很顯然企業需要考慮轉移價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況,您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謝: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異常常導致海外子公司的發展處於不同的環境之中,而企業對不同地點子公司發展策略的整體考慮和安排又會導致各地子公司的發展不平衡和業績不一致,因而對海外子公司的評估不能用簡單統一的指標予以衡量。有效的評估方法是將子公司的考核評估與企業對其的整體戰略安排結合起來,當設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為進入某一市場時,就應以市場份額的大小作為評估主要的指標;當收購兼並某地區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為獲取其有效技術和產品設計開發能力時,就不能簡單地以利潤作為評估指標。由於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的戰略是全球一體化的,因而對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評估必須要與公司的整體戰略相協調。

新:在全球化進程中,市場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戰略需要相應的高素質人才來支持,您認為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什麼樣的財務管理人員?財務人員應從哪些方面提高素質以適應國際化戰略的需要?

謝:綜上分析,中國企業實施 「走出去」戰略需要的是戰略型、經營型的財務人員,他們必須理解企業的整體戰略,並且積極為制定正確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他們能對公司戰略的有效實施提供積極的支持,為公司經營目標的實現創造有利的條件;他們能對公司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有效的評估,以客觀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經營業績和對公司戰略目標提出調整建議。同時,他們還要明了國際化戰略與公司遠景戰略之間的聯系,能夠進行有效的行業分析、對目標收購公司進行估值,需要熟悉現代風險管理技術,需要理解和運用國際會計准則以及所在地的會計准則等等。

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財務人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素質以滿足國際化的戰略的需要:(1)要過語言關。國際化戰略需要掌握多種綜合技能的財務人員。如果沒有良好的外語水平,將難以了解國際前沿的理論與實務,國際化也就無從談起了。(2)掌握戰略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現代財務人員單純理解財務會計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盡快吸收近幾年的蓬勃發展的戰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實務。(3)掌握全面的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企業傳統的著重於流程的內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風險管理理念與實務所取代,財務人員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與實務的基礎上,才能夠結合本企業的實際,設計和實施關鍵成功要素與關鍵業績指標,並識別、分析和應對本企業所面臨的關鍵風險。(4)掌握現代財務分析方法,特別是對企業價值的評估方法。(5)掌握國內、國際和經營所在國的會計准則,能夠編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財務報告。

總之,國際化戰略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挑戰,財務人員必須從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才能夠勝任新的角色 (《新理財》 )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 on December 1, 2006 Friday afternoon 03 : 51 -- interview with the Shanghai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e in Ljubljana, vice president of the new fisc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ew") : TCL2002 years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German Schneider Electric, Lenovo's purchase of IBM's global PC business. American companies Haier and Konka Kang U.S. companies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New York and other successful listing Som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out" strategy. Do you thin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strategic What is the objective? Ljublja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Xi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mainly refers to commodity markets and various factors of proctio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s a major cause of all the resources of all kinds of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rough various essential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capacity factor of the cross-border distribution, the ability to enable enterprises to the fullest play, enabl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get more of the wealth. In the past 20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tro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octiv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system, and so on. As China's proction capacity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enhanc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ways.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is the basic objectives : (1) by expanding the proct market, enhanc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and low-cost advantages and specific technical advantages, adoption of a large scale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expand exports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space, often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the most direct targe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the proction advantages. (2)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return on capital investment or proction of investment returns. Through activ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mprove return on capital investment or proction of investment returns, realiz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ually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in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in enterprises often requires a higher level of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standardized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more familiar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New : think of some instries in the recent domestic feverish price war, in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domestic commercial credit the relative missing, Do you think enterprises take the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do with this? Xie : enterprise re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es from two aspects :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operating effectiveness. Some instries, which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ome electrical appliance instries, as most enterprises are not unique strategic positioning, just rely on the efficiency to beat his opponent, and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both parties. In such circumstances, if the wish to rely on the international price competition to rece the extent of, in essenc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refore, I think the price war is the promo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actors, But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with the corporate strategy of positioning itself together. Domestic commercial credit 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markets is relatively scarce, thi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In essence, the lack of commercial credit and lack of vision, values, and the resulting strategic positioning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a strategic vision of the company would be about values and ethics. In the situ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ill also use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strategic goal. So our commercial credit the relative lack itself is not going to become international in 2001, on the contrar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will b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mmercial credit improvements. New : "going out"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 many Chinese enterprises, is a plodding thorns still dreams will not come true history of suffering. As accounting experts,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hould play what role? Xie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nancial offic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heavy task for the accounting of extricating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inancial officers should be more strateg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contribution. Modern strateg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also tells us that enterprise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ire company staff, particularly in senior financial managers for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because of its uniqu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First, financial officers shoul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instries, to ensure that the strategic decision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the effective risk control strategies for enterprise financial impact. Secondly, financial officers shoul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especially related to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m. If the acquisition as a strategic goal of reaching a means, the need for staff to participate in the sale of the financial goals of the choice, to be the targets of acquisition, e diligence, e diligence on the basis of valuation, and were the targets of acquisition talks and raising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complete the acquisition transactions. Throughout the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and financial officers need to play a role in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is supervision.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has shown the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s not only the right supervision, It needs financial officers in conjunction with enterprise strategic goals, identify target enterpris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 thus the desig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o ensure that the corporate strategy objectives. New :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a number of ways are available : the use of brokers may, or may directly to the foreign exports; can establish their own brand, but also to do the OEM; can be occupied by the export target markets, could also take the form of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in local proction. Indirect export, direct expor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cess to foreign markets Several method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o you think the busines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their entry?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Xie : Enterprise chose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y many factors. As I emphasized earli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erprises have their own vision of strategic links while its competitive strategy linked.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of competition strategy,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the specific operational cost is a leading difference, or a focused strategy; on the corporate level strategy,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is us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ation,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I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onsiderations, the choice of the specific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the way. Initially, the procts for export is a better choice, because you do not need to engage in foreign investment in professional capacity, only need to invest in distribution. Export, licensing agreement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s a good early market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If it is to be achieved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more favorable position on the need to purcha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ubsidiaries, This usually appear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late stages. In some cases, different means may be used were from the export of new subsidiaries; In some other cases, in different markets using several different (but not all) ways to enter. The final choice is the way of competitive conditions,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the company's unique resources, cap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mbined factors of the results. As for the right way to enter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uitable for early stages of the entry way, Basically, there is no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have an actual effect, the increase in sales is mainly credit and foreign exchang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late stages of the right way to enter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comprehensive, Group requests to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risks. New : many Chi

Ⅵ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文章

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形成,雖然由市場供求來決定,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說,並未形成真正的外匯供求關系。這是因為:
(一)強制結售匯制的缺陷。雖然目前我國對經常項目的外匯支出基本上沒有限制,但是對資本項目仍實行較為嚴格管理,這種體制下形成的外匯交易受到體制約束,不能充分、完全、真實地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加之,在近幾年的實際運行過程中,由於出口貿易增長快,外貿出現大量順差,加上外資的大量流入,特別是1996-1999年年間,人民幣的利率水平高於美元,造成結匯額大於售匯額。表現在銀行業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持續供大於求,而且同期外匯需求則相對不足。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主體缺乏,市場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想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外匯供求根本無法做到。雖然央行幾次調整了外匯指定銀行的結售匯頭寸,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外匯供求關系,於是造成中央銀行被動入市進行干預,充當外匯交易最後差額的承擔者,失去了外匯調控的主動權。
(二)匯率缺乏彈性。1994年以來,除1999年外,我國國際收支無論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呈現雙順差的局面。外匯市場上人民幣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情況,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不可避免。這表明,人民幣匯率水平不是純粹由市場真實供求所決定。在較大程度上,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所制約。近兩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只是在1美元兌8.23-8.28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和彈性區間極小,匯率基本上釘住美元。
(三)金融市場的不完善。由於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本項目未放開、資金不能自由流動、市場金融工具匱乏,這都是造成我國外匯市場仍然是一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因此在今後的一段時期里,央行的干預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對外匯的供求起到較大的調節作用。
改革面臨的思考
(一)如何處理把握好市場供求與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的關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運行體系中,最終必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才能使外匯資金供求完全放開,真正實現由供求確定匯率運行機制。但需注意的是,資本項目的放開是要具備條件的,放開應逐步有序的進行。在過渡時期,即使逐步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情況下,也不能忽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央行的干預調控作用。
(二)如何保持和實現匯率的穩定與均衡。如何確定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保持一種「最佳」或「適當」的匯率狀況,這涉及所謂「均衡匯率」問題。也就是說,使匯率的變動與經濟內部和外部關系獲得一種協調、合理的關系,能促進和達到內外平衡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充分發揮匯率在國民經濟的杠桿調節作用。為此,應進一步鼓勵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基礎理論研究。比如,對國際價值論、購買力平價論、出口換匯成本、均衡匯率模型、匯率預警模型以及其他理論模型和相關方案,比如盯住單一貨幣或一籃子貨幣、爬行浮動、管理浮動、單獨浮動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三)如何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金融市場將全方位的開放框架下,構建和完善人民匯率機制。世貿組織所倡導的基本原則是:自由競爭原則、自由貿易原則、非歧視原則、透明度原則。在這種原則下,為適應和迎接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挑戰,為實現經濟金融與國際接軌,就必須消除國內外資本自由流動的障礙,這就要求做到國內外資金價格市場化、進而匯率的市場化。也就是說,在逐步實現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下,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這是構築人民幣與外幣價值比較和自由兌換所形成的市場均衡匯率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內外市場的價格信號、更直接、更迅速、更准確地反映出來,才能使中國經濟與實現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原則的國際經濟融合,才能實現國內價格體系逐步與國際市場價格體系靠攏,才能作到競爭機制按照透明度的原則和共同的游戲規則在各個層面上反映出來。這是一個緊迫的大課題和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絕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逐步有序地進行。
幾點建議
以當前形勢來判斷,人民幣的匯率總體水平應保持不變,這有助於匯率的穩定,有助於我國和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可考慮如下改革措施。
(一)應該對我國建國以來,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形成、特點,問題,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的背景和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特別是當前,人民幣受到國外升值的強大壓力時,更應該沉著應對。要總結成功的經驗,也要總結不利的教訓。
(二)改變盯住美元為「一籃子貨幣」掛鉤的匯率機制。選擇我國對外經貿往來中經常使用的若干種貨幣,按其重要程度確定權重,根據這些貨幣在國際市場上升降幅度,加權計算出人民幣的匯率。這樣的改變,將有助於人民幣匯率的水平更趨於合理。
(三)擴大匯率的彈性區間。目前人民幣匯率每日波動幅度太小,匯率缺乏彈性,可以根據國內外外匯市場的供求等因素把波動的幅度擴大到上下1%。建立內部匯率目標區。目標區上下限可定為10-15%,可根據國內外經濟貿易發展狀況,外匯市場交易狀況和匯率走勢預期以及其他因素進行階段性的調整。保持人民幣匯率調節的長期靈活性,更好的應對投機的沖擊。
(四)緩解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壓力。鑒於人民幣有升值的預期,市場已有所反應。1.外資流入有增加的勢頭(包含迴流的外匯)。美元資金除進行投資外,想獲取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匯率走強的歐元、日元也趁勢流入,其結果將造成外匯儲備的增加,同時加大人民幣基礎貨幣的投放,形成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對此,應加強對外資投向的引導,同時進一步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和運用。2.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對美元外匯貸款的需求有較強的增長趨勢,一來美元利率處於低水平,二來沒有匯率風險,甚至可能獲得匯率預期的好處。對此,要引導資金的運用渠道,特別關注把美元換成人民幣使用的投向。3.增加銀行外幣業務的產品和創新。如發行外幣面值的存單、證券,代客進行國外證券買賣,開展外匯與人民幣的遠期買賣、遠期合約、貨幣掉期、外匯期權等業務。進一步溝通本外幣資金的交易、兌換渠道。通過人民幣升值心理預期的契機,進一步活躍外匯市場融資與交易、積極開展規避匯率風險業務,完善供求關系,確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06年3月21日晚,央行宣布人民幣匯率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藍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從宣布的方案來看,有三個值得注意的特點。一是匯率升值的幅度大大低於市場預期,升值幅度僅為2.07%(21日國家外匯管理公布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匯率為100美元=827.65元人民幣);二是盡管央行公告稱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但同時也不盯住一藍子貨幣,而是參考一藍子貨幣。至於這一藍子貨幣是什麼,藍子中的貨幣品種及其結構是什麼並沒有公布。但可以肯定地說,美元占藍子中肯定占重要比重,其次是日元、歐元;三是人民幣確立兌美元的中間匯率後,其波動范圍並沒有拓寬,仍在3‰的范圍之內,波動范圍大大低於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貨幣的波動幅度。
從以上幾個特點看,我們可以認為這次人民幣匯改是在面臨國際壓力下對人民幣匯率作出的一次漸進式的改革,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長遠意義大於短期意義,歷史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次匯改也基本體現了溫總理提出的人民幣匯改的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三大原則。
首先,這次匯改意味著央行開始正式運用匯率這一經濟杠桿來調控宏觀經濟的內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實際上,自90年代中期以來,匯率這一杠桿手段一直處於旁落手段。匯率手段的運用將增強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其次,由於這次幅度調整的微調性質,調整幅度大大低於市場預期,市場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將隨這次調整而有增無減,人民幣有可能因此而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和隨之相聯的國際儲備資產有可能有增無減。
第三,人民幣有可能中期因此而進入小幅升值的新階段。這將和80年代人民幣的走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四,央行盡管稱不再盯住單一美元,但因一藍子貨幣的具體情況沒公布,再加上美元的國際地位及中美貿易的重要性,美元仍是人民幣盯住的最重要的貨幣,只不過人民幣盯住美元從原來的顯形盯住改成是隱性盯住。
第五,在宣布升值2%的同時,央行宣布調境內商業銀行美元和港幣存款利率5%,這似乎是企圖對匯率調升的影響起到對沖的作用,減緩因匯改造成的熱幣沖擊。
匯率的變動和匯率制度的改革必將對我國經濟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對股市影響不可避免。
由於小幅升值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將有增無減,因此,包括QFII在內的境外資金並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出逃,而是會進一步注入國內的各類市場。
盡管如此,盡管升值後對不同上市公司可能帶來不同的影響,但是,人民幣升值在宏觀上對出口會有影響,對GDP有一定冷卻作用,因此,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會帶來一定影響,股票市場總體會因此受到抑製作用,特別是當目前市場十分脆弱時,盡管這種抑製作用很小,但有較大的放大效應。
從具體公司來看,旅遊、紡織業等出口價格需求彈性較小產品的行業可能會有較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
人民幣進入正常浮動後,也對上市公司的外匯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匯率對企業構成的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及會計轉換風險將逐步顯露。

Ⅶ 求一篇關於《改革》的論文3000字左右

三十年之後,我們又一次面臨思想大解放。先問個問題,政府為什麼要努力提高GDP?這是因為改革之初,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有另一種經濟模式,也沒機會出去看一看,大家都等著政府來負責自己的生老病死,這就只能靠政府從上至下的推動經濟發展。但是經濟本身是一個有機體,一旦起步就能自行運轉,需要的只是一個自由的空間。那些先富起來的省市要認識到,本地的GDP很大一部分是由外來務工者貢獻出來的,即所謂「打工經濟」,他們拿著極低的工資,卻創造了極大的財富。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政府的當務之急,例如,政府是否可以補貼農民工的社保金,農民工存一塊錢,政府補貼幾毛錢;在信息化的今天,農民工的社保是否可以在地域之間自由流動;根據現有的政策,職工的社保主要是企業和個人負擔,政府連年提高的財政收入是否也可以反哺?不可否認,這些事情比起政績工程來說,是看不見摸不找的,但是老百姓的心裡可都記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二十多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20多年。在建國以後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們取得了新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我們探索和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道路,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更加鞏固。

我們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出口貿易、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為我國建設開辟了廣闊的資金來源。我國經濟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經濟舞台。
在過去30年間,那些政府能力弱而政策不佳的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5%,那些具有良好的機構能力和良好政策的國家,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約3%。這說明政府能力對一個國家的進步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否擁有一個有效的、卓越的政府對於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完成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當前我國是否擁有一個有效且卓越的政府呢?或者說當前我國政府能力水平究竟如何?
政府能力就是指現代國家政府,在既定的國家憲政體制內,通過制定和執行品質優良、積極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動員、利用、組合、發掘、培植資源,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廣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理性地確立社會普遍遵從的正式規則並積極引導更為廣泛的非正式的社會規則,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調節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的制度及其機制,進而在比較的意義上促進國家快速、均衡、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有效性是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
理論與實踐是互動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而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反過來給實踐以深刻的影響。我們的實踐不是盲目的實踐,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最新成果,必將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西方有的人認為,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似乎是實用主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黨是一個重視理論思維,善於對實踐作出科學總結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個一次完成的過程,而是要反復實踐、反復探索、不斷總結,尋找規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就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作出科學總結的產物。既是對已有科學理論的充分繼承,也包含著對中國發展最新實踐的科學總結,既有對未來發展各種可能性的充分預見,還包含了對人類,對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吸收和借鑒。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我們要很好地學習、領會和宣傳,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使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成為更加自覺的實踐。

Ⅷ 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新篇徵文,急用,謝謝

徵文的主要目的是宣傳與教育。徵文,就是某個辦事部門為了某個活動公開向社會徵集有關的文章。該類文章沒有題目、題材、格式的限定,與作文大體上一樣,但更好寫 ,因為局限少了很多。可以根據舉辦方的活動寫些相關文章。徵文 啟事的寫作,關鍵是要做到內容清楚。
徵文一般是某個活動、作文比賽等需要,作者將稿件遞給徵文活動主辦者後,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參與比賽,但是著作權的一部分也相應給了徵文活動主辦方·。

閱讀全文

與外匯改革徵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北證券席位號 瀏覽:421
平安銀行理財崗位 瀏覽:910
公司理財的目標是什麼 瀏覽:473
銀行賬戶理財是什麼意思 瀏覽:727
怎麼開通帳戶貴金屬業務 瀏覽:71
融資固定年限 瀏覽:6
理財通的四個貨幣基金 瀏覽:740
上海銀行接收外匯 瀏覽:997
仁智股份後市怎麼走 瀏覽:726
上市公司子公司創業板上市 瀏覽:276
香港海外匯款要手續費 瀏覽:558
天馬股份介紹 瀏覽:114
張凡股票 瀏覽:527
黃金交易所的英文縮寫 瀏覽:844
濟源鋼鐵是上市公司 瀏覽:965
捷眾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207
三國志10交易所哪裡有 瀏覽:713
支付寶上的理財產品可靠 瀏覽:166
vsto外匯 瀏覽:673
大數據融資模式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