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漢時期怎麼出現如此多的黃金呢連賞賜都是按噸位算
黃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從古到今都是富足和高貴的象徵,更是財富和地位的代表。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使用黃金最多的朝代應該是西漢。那時候,只要涉及到金錢交易,基本上都要用到黃金,比如:買東西、受賞賜,甚至,交罰款,都使用黃金。這不免讓人們感到奇怪,西漢時期的黃金資源真的如此豐富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到了東漢及之後的各個朝代,黃金的使用量卻在大幅度減少呢?是什麼讓黃金的存儲量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最後,對外貿易促進了西漢黃金數量的積累。西漢時期,中國與羅馬的對外貿易頻繁。當時,中國的絲綢備受羅馬人喜愛,為了換取絲綢,羅馬人每年都要在中國消費超過五噸黃金,數量非常可觀。總之,在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漢的黃金數量眾多。
而且,當時黃金的用處非常廣泛,除了作為貨幣以外,還可以用在繳納政府的酎金、替人贖罪,以及賞賜、祭祀、罰款等等。
可以說,黃金在西漢時期起到了稱量貨幣的作用。
② 漢文帝是好皇帝嗎
漢文帝(前202年一前157年)
名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劉邦第三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前180-前157年在位。高祖中子。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與漢景帝並列為「文景之治」。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對當時農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當時各諸侯王掌握著封國內的政治、經濟大權,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形成了嚴重威脅。漢文帝先後粉碎了劉興居和劉長的謀反,又接受賈誼提出的分割大的諸侯的建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他還妥善處理好漢朝同南越和匈奴的關系,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繼續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都被他及時派兵還擊,趕出了塞外。 漢文帝在高祖的基礎上,進一步廢除了肉刑和誹謗妖言罪等一些嚴邢苛法。他實行平獄緩刑,約法省禁的政策,並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作為一個封建國君,這是難能可貴的。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了賈誼、晁錯、張釋之、周亞夫等人才,開創了文景盛世的繁榮局面。他節儉敦樸,嚴於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較好的。在位期間,宮室、苑圃、車騎、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築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費黃金100斤,相當於中等人家l0戶的家產,就作罷了。他反對厚葬,其墳修在長安附近灞水的旁邊,稱做灞陵。修築時順著山陵形勢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準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他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病死於長安未央宮,廟號為太宗,謚文帝。其子劉啟繼位,即景帝。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文帝劉恆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的府第里。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等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策略來鞏固皇權。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殺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又立一批新的諸侯王。童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第劉強為河南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後。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師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③ 漢文帝的名字叫什麼字什麼生於哪年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漢族,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後世將這一時期與其子景帝執政的時期統稱為「文景之治」。
④ 西漢時期的黃金為什麼會出現的那麼多呢
黃金,作為一種貴重金屬,從古到今都是富足和高貴的象徵,更是財富和地位的代表。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使用黃金最多的朝代應該是西漢。那時候,只要涉及到金錢交易,基本上都要用到黃金,比如:買東西、受賞賜,甚至,交罰款,都使用黃金。這不免讓人們感到奇怪,西漢時期的黃金資源真的如此豐富嗎?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到了東漢及之後的各個朝代,黃金的使用量卻在大幅度減少呢?是什麼讓黃金的存儲量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
最後,對外貿易促進了西漢黃金數量的積累。西漢時期,中國與羅馬的對外貿易頻繁。當時,中國的絲綢備受羅馬人喜愛,為了換取絲綢,羅馬人每年都要在中國消費超過五噸黃金,數量非常可觀。總之,在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漢的黃金數量眾多。
而且,當時黃金的用處非常廣泛,除了作為貨幣以外,還可以用在繳納政府的酎金、替人贖罪,以及賞賜、祭祀、罰款等等。
可以說,黃金在西漢時期起到了稱量貨幣的作用。
⑤ 漢高祖:劉邦共有幾個皇子和公主,他們各自的命運如何
共生八子:1劉肥、2劉盈、3劉如意、4劉恆、5劉恢、6劉友、7劉長、8劉建。
女兒:劉樂 魯元公主,下嫁張耳之子張敖,母呂後。劉邦女兒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呂雉,生一子一女:劉盈,即是漢孝惠帝;女即魯元公主。
妣曹氏,生一子:劉肥(高祖六年立為齊王,卒謚齊悼惠王)。
妣戚氏,生一子:如意(漢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為趙王,十五歲被呂氏毒死,謚趙隱王)。
妣薄氏,生一子:劉恆(初封代王,後即帝位為孝文帝)。
妣趙氏,生一子:劉長(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謀反,廢徙蜀死,謚淮南厲王)。
諸姬所生之子:劉友(初封淮陽王,後改封趙王,被呂後幽禁而死,卒謚趙幽王)、劉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誅梁王彭越後立為梁王,16年後,因趙幽王劉友幽死,便被改封為趙王,被迫娶呂產的女兒,而劉恢的寵妃被迫自殺,因此悶悶不樂,公元前181年六月,劉恢殉情自殺。死後廢其嗣,文帝時追謚為「趙恭王」。)、劉建(公元前196年,燕王盧綰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劉建為燕王,立十五年死,謚曰靈。劉建本有子,呂後使人殺之,絕嗣後,除其國)
⑥ 漢朝時一兩黃金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1、漢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2、西漢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手下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在垓下之戰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公元前202年正式稱帝,定國號漢,漢朝就此開始。雖然公元前202年劉邦才稱帝,但因史學界計算西漢年數時,為了與秦朝滅亡時間相接,則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算起,並以十月為漢高祖元年的首月。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後攝政。呂後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後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呂後死後,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恆。他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景帝年間(前154年)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數月即為周亞夫所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這段時期,匈奴雖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數時間里和南越一樣,出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漢朝方面則不斷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稱羨的盛世時代。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盡管武帝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霸王道雜之」,但武帝時期對儒家的採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服朝鮮,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帝國。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漢朝經歷多年戰爭,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漢朝不至於敗亡。為搶救經濟,武帝在位期間曾採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穩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漢武帝晚年,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因此被害。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聰明的漢昭帝清醒的誅殺了上官桀等一批陰謀權臣,避免了霍光被怨殺。霍光從此輔佐漢昭帝治國。昭帝時期遵循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以至於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清平。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己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門逐漸腐敗黑暗。宣帝將腐敗的霍氏集團一網打盡。宣帝治國摒棄不切實際的儒學,採取道法結合的治國方針,在整頓吏治上沿用昭帝時期,勸民農桑,抑制兼並,降低豪強在國家中的角色。經過了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明顯恢復,使漢朝再度迎來了盛世,這就是著名的昭宣中興。
宣帝死後,漢元帝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
⑦ 文帝劉恆一生的功過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
名劉恆,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高祖劉邦第三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前180~前157年在位。高祖中子。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與漢景帝並列為「文景之治」。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他兩次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甚至12年免收全國田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他還親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對當時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當時各諸侯王掌握著封國內的政治、經濟大權,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形成了嚴重威脅。漢文帝先後粉碎了劉興居和劉長的謀反,又接受賈誼提出的分割大的諸侯王的建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他還妥善處理好漢朝同南越和匈奴的關系,對南越王趙佗實行安撫政策,對匈奴繼續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加強了邊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漢境,都被他及時派兵還擊,趕出了塞外。 漢文帝在高祖的基礎上,進一步廢除了肉刑和誹謗妖言罪等一些嚴刑苛法。他實行平獄緩刑、約法省禁的政策,並帶頭執行法制判決,作為一個封建國君,這是難能可貴的。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提拔重用了賈誼、晁錯、張釋之、周亞夫等人才,開創了文景盛世的繁榮局面。他節儉敦樸,嚴於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較好的。在位期間,宮室、苑圃、車騎、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築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費黃金100斤,相當於中等人家l0戶的家產,就作罷了。他反對厚葬,其墳修在長安附近的灞水旁邊,稱做灞陵。修築時順著山陵形勢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準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他還主張死後把夫人以下的宮女遣送回家,讓她們改嫁。漢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病死於長安未央宮,廟號為太宗,謚文帝。其子劉啟繼位,即景帝。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
文帝劉恆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的府第里。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策略來鞏固皇權。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殺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又立一批新的諸侯王。童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第劉強為河南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後。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師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