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中國每得到一美元就會把它作為外匯儲備存到央行里,並且把這一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給廠商,造成每年人民幣的過度發行,貨幣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中國出口形勢會下降,打擊出口行業,經濟下調,迫使政府籌資(印鈔票)投資,拉動經濟,這樣反復循環,經濟很可能在某一時點進入滯漲階段。大量單一的外匯儲備會增加外匯風險,美國不斷對人民幣的貶值,實際上導致了中國外匯儲備的大量縮水,至今已經貶值超過20%,外匯儲備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
中國的大量外匯儲備實際上也是中國和美國博弈的籌碼,中國如果在東南亞大量減持、拋售美元,對於美元霸主地位必然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導致美元破產。外匯儲備還可以防範金融危機的沖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香港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大陸政府緊急動用500——800億的外匯儲備使得香港挺了過來,外匯儲備也是一個主權國家財富的標志,是一個國家對外投資的資本
B. 簡述外匯儲備過大,對國家的影響。
外匯儲備過大可能帶來的風險
1、高額的外匯儲備成本
外匯儲備是一種實際資源的象徵,它的持有是有機會成本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等於國內資本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由於官方儲備資產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各國的外匯儲備一般投資於儲備貨幣國家的短期國債,其收益率較低(二戰後平均為1-2%)。這相當於經濟發展水平較底的國家(通常是大量儲備外匯的國家)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儲備貨幣的發行國)輸出資本。如果中國在借入大量外債的同時並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等於是以高價從國外借入資金,而且還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其潛在的損失是顯然的。實際上,我國在20世紀80-90年代以較高成本借入了大量外債(目前我國外債余額約為1600億美元),而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低利率周期,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也處於低迷期,這些都使我國外匯儲備的投資收益降低。同時,持有外匯儲備表示暫時放棄一定量實際資源的使用,從而也就喪失將這些資源投入所引起的國內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也凸現了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成本。
2、引發通貨膨脹的壓力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變化自然還要對國內的金融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由於我國事實上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安排,作為央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擔當了外匯市場上最終的市場出清者的角色。外匯儲備的增多,使人民幣的發放增多,因為官方儲備是由貨幣當局購買並持有的,其在貨幣當局賬目上的對應反映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我國基礎貨幣的主要構成部分。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外匯儲備的持續快速增加,使得外匯占款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途徑。外匯占款使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相應增多,導致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這會對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形勢構成不利影響,給我國貨幣政策帶來了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盡管目前我國還處於通貨緊縮階段,但經濟指標已開始好轉,不能排除一旦走出緊縮立即陷入通脹的可能性。為此,央行採取了相應的沖銷政策:如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頻繁進行正回購和發行人民銀行票據回籠基礎貨幣,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前5個月,央行回籠基礎貨幣已達4000多億元,以此來減緩基礎貨幣增速。但由於我國貨幣市場規模有限,特別是在央行票據的發行量已累計超過了2000個億的情況下,隨著外匯占款持續上升,可供央行進行沖銷干預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給央行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受到挑戰,貨幣政策面臨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二是由於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事實上的一體化,因此以匯率政策調節外部均衡,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間將可能喪失,內外部均衡難以同時達成。這即是央行面臨的典型的米得沖突(Meade』s Conflict)。
3、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在現有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下,如果央行沒有有效的資產來對沖過多的外匯占款,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則會推動人民幣的不斷升值。近段時間來,不僅日本、美國等國家正在極力地鼓吹人民幣升值,而且過去外逃的資金也有迴流的跡象,甚至於有國際游資「潛渡」中國,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在目前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動力的情況下,出口競爭力的弱化會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人民幣目前不宜大幅升值。從這個角度看,外匯儲備也不宜過多。
4、增加了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國際資本迅速大規模地流動,金融市場的利率與匯率波動十分激烈,作為國家財富的外匯儲備,它的規模過大也就會使國家財富處於巨大的風險之中,高額的外匯儲備給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帶來了難度。因為我國外匯儲備有相當部分以美元資產的形式存在,近一年多來,美元與歐元的匯價漲跌幅度在30%以上,美元價值的持續走低,使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中國外匯儲備縮水不可避免;如果粗略地按照60%的美元外匯儲備計算,外匯儲備中約有1800億美元正在發生「賬面」的損失。另外,近兩年來,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處於低迷期,美聯儲自2001年以來13次降低利息,聯邦基金利率目前已降至1%,處於45年來的歷史低位,這也使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投資收益不斷降低。外匯儲備資產規模越大,其保值增值管理的難度就越大。
C. 中國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對利與弊
總的來說 中國人口太多 在解決就業和溫飽的前提上看 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利:外匯儲備不斷增加 我國貿易順差也持續增加 從而增強了我國抵抗金融海嘯的能力 也大大地增強了我過在國際上的經濟實力 可以大量購買海外資產 購買先進的國外設備和技術 在增強我國實力的同時又為我們的貿易國循環了消費
弊:持續的貿易順差是的貿易國之間產生強烈的貿易摩擦 拿美國為例 美國出現了多年的貿易逆差 本國貨幣每年呈現流出之勢 從而大量減少了購買本國商品的需求 內需降低 貨幣貶值 促使美國要求我們中國人民幣升值 用外匯儲備購買該國的債券和其他資產 這樣就可以緩解美國資金外流 也在此同時促進了美國的消費和就業 而我國則會出現順差減少 逐漸有時會出現逆差現象 我們也正好進入一個經濟轉型周期 從而以內需消費為主
D. 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影響就是
最通俗的說
錢不在自己手裡
他國更容易操控
中國一直想在上海建立
世界銀行的分行
就是想抓住
黃金的儲備
外匯貶值了
能把黃金掌握在手中
外匯儲備
增加中國經濟的風險
你自己想想
我們有錢
有美元
有歐元
我們拿著他們的錢
卻只賣給我們最低檔次的
東西
稍微有點高科技
就不出口
中國進入了一個誤區
就像日本
你可以自己查下
日本經濟的過程
參考下
就知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了
E. 外匯儲備過多對中國的影響
外匯過多就會拖累經濟 過少就會減少減少抵禦風險的能力 適中最好 因為我國現在是出口導向型經濟 所以外匯儲備還是稍大點好 有利於我們的出口 來帶動經濟發展 但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美國的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實體經濟沒有多大影響 但是畢竟該我們的出口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所以 國家要進行宏觀調控
第二個影響就是匯率的影響 人民幣肯定是要升值的 你想想這么多的外匯儲備 肯定會有一部分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而打水漂了
F. 中國外匯儲備的情況及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是我可能要考試的論述題,所以只需要點,不能太多,答不完)
哈哈哈!!!
據報道, 今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2428億美元 [1],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9.6萬億元人民幣, 或約1.1萬億美元 [2]。 按照上面數據,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 與官方所公布的中國國債的數額大致相抵(2334億美元, [3])。
在全球范圍內看,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絕對值僅次於日本 (四千餘億美元), 大於台灣、香港和南韓 (三者外匯儲備分別介於一千億至一千三百餘億美元之間)。[4]
毋庸置疑, 中國的龐大外匯儲備對於穩定國際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中國作為一個大陸型經濟, 仍然施行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 維持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反擠兌的應急基金是否有必要,實在值得探討。 有人說龐大的外匯儲備有助於提高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我看這也不見得:日本外匯儲備的絕對值,以及台灣外匯儲備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均比中國大陸為高。 目前並沒有數據表明日本與台灣對於外國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根據專家估計, 中國放在國外的這些外匯每年收益率應在5%左右 [1] 。 考慮到通貨膨脹及美元貶值的因素, 筆者估計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 如果能將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後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於普及教育、醫療與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如建立全國信用信息系統),並相應給與政策上的支持, 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長治久安的作用。 退一步說,如果這一筆錢能用來償還中國政府歷年發行的國債(國庫卷),那麼這筆龐大的民間資金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著巨大的推動。
據目前所知,中國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 [1] 。 中國的國債與外匯儲備的同時增長相當於一個非常奇異的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a) 政府以國庫卷的形式從民間搜集資金; (b) 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 (c) 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特別是美國國債) 。 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 向美國人貸款。 而如前所述, 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位於紐約的兩位學者曾經系統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為外匯儲備增加所付出的巨大的機會成本 [5] 。 他們認為, 東亞國家過去十年間為積攢外匯儲備付出的代價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 筆者認為, 兩位學者的分析有著獨特的視角, 值得人們深思。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 有關中國外匯儲備的利弊得失, 國內的媒體、政府機構、甚至學術界對「利」強調的比較多, 對「弊」(代價或機會成本)討論較少。 筆者此文的目的, 是拋磚引玉, 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至於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以後為實現這一長遠計劃如何實際操作, 這是另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可以進一步討論。 這里我只能粗線條地談一點我的看法:
1. 「出口創匯」可以是現時政府經濟政策的一部分, 但不應成為政府經濟目標的主要或決定性的部分。 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更有效和公平地配置國內資源, 包括資金的資源。 一面在國內舉債,一面向國外大規模購買外國債卷, 這本身既無效益, 又不公平(有劫貧濟富之嫌) 。 筆者認為, 在不造成貿易逆差的前提下, 適當讓人民幣升值, 有助於提高人民購買力, 吸引國外投資者, 未嘗不是好事。「出口創匯」的目標應由「進出口總體平衡」的宏觀目標取代。
2. 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那麼在轉換外匯成人民幣實際操作上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 盡量減少對本國利益和國際金融秩序的傷害。 近期應以停止外匯儲備增長為目標, 減少收購外幣及國外債卷的政府行為, 以後逐步減持國外債卷和外匯。 為減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應進一步放寬民間對外幣的擁有、流通和使用, 同時適當增加人民幣貨幣供給, 進一步降低利率。 國內近幾年物價指數疲軟, 也說明還有進一步降低利率的空間。
(要點自己總結了.呵呵)
G. 中國外匯儲備的下降對中國對外經濟的影響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太大,簡單的說,首先要明白外匯儲備的作用,分別是: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下降,意味著對外債權人地位的喪失,支付能力降低。其次,對於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也是不利的,強大的外匯儲備是維護本國匯率穩定的條件之一。再次,就是對於國家的綜合抵抗風險的能力有所降低,這些問題,一旦遭遇金融危機或者國際投機家的投機行為,就會變的非常嚴重。
H. 外匯儲備的增加對中國的影響
外匯儲備增加,至少說明以下方面問題:1.中國日益成為投資最安全國家;2.出口結構正在逐步改善。
陳淮說,外資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近幾年來,尤其是「9 11」事件之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投資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目前看來,日本經濟衰退,美元不穩定,而歐元不確定因素很多,不僅發達國家,而且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正越來越多地流入中國。
對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會不會對人民幣的升值造成壓力?對此,陳淮認為,外匯儲備長期出超僅是造成人民幣升值的一個方面,貨幣的升值取決於對外幣的供求關系、不同幣種的利率變化、對未來經濟的預期、長短期債務結構等多種因素,目前,平衡人民幣幣值的因素遠比推動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更強大。
I. 中國過多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外匯儲備過多對我們中國的影響:
正面:1、可以抵禦金融風險,防止國際上的熱錢進行投機 2、可以保證進口的需要及人民和公眾使用外匯的需要(如出國留學等)
負面:1、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外匯占款過多,使央行不得不發行等值的本幣
2、外匯貶值,大量的持有美元,在美元貶值的預期下我們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在降低,所以當前成立了專門的投資公司進行外匯的管理,傳統上我們國家持有的美國國債收益率較低,現在也在購買如石油等戰略資源作為儲備。如日本的外匯也很多,他們從來不砍自己本國的樹木,大量進口國外的木材和石油儲備在海底,據悉日本的石油儲備至少可以滿足2個多月的需求,而我們中國恐怕可能一個星期也撐不了。
3、外匯儲備過多造成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使得國際上大量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造成當前國內房地產投資過熱,給經濟帶來一定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