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史帝國主義總共從中國掠奪了多少銀元
題主的題目太大,近代史應該包括兩個時期,1840-1911年清朝統治時期,1911-1949年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時期,每個時期表象是不一樣的。
具體數據不好說了,只能有個大概的判斷,有兩個渠道可以大致驗證。
國內直接數據來自兩方面:
1、中國與西方列強簽訂的賠款協議和最後履約的實際數字,據查清朝時期總共賠款折白銀約為12.9億兩(賠償條約中的每個銀元折白銀0.85兩);
2、西方通過出售工業品、軍火以及借款等方式獲取的收益,盡管是貿易和貸款,但還是有掠奪成分在內。
因為沒有深入研究過,這里提供一個思路。
國外直接數據可以從下面的數字來佐證
引子:宋朝由於商業經濟極度發達,導致金銀貴金屬不夠,才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鈔,但是自元朝後的明清兩朝沒見過紙鈔呢?原因在於大航海時代後,西歐從非洲、美洲掠奪來了巨額財富,中國通過出口茶葉、瓷器等商品,將西方大部分金銀輸入了國內,使得明清都是銀本位制貨幣體系。
那麼來看,西方從非洲、美洲掠奪了大概多少金銀:
1、從16~19世紀,西班牙從美洲總共獲得了約250萬公斤黃金和1億公斤白銀。
2、英國光從印度每年收取2000萬英鎊稅收,相當於其國內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強。
3、唐朝佔世界GDP比重:58%(其後是東羅馬帝國佔比9% 、阿拉伯帝國(大食)佔比7% )、宋朝。宋朝佔世界的GDP的80%,這是中國佔世界GDP比例最高峰。明朝萬曆時期佔世界GDP的55%,王朝期間總體平均水平是45%。清朝佔比在35%-10%之間,1840後國力下滑從康熙乾隆嘉慶的佔比35%最高峰跌至不足10%。
明朝 GDP: 1393年339億美元。清朝 GDP:1878億美元(3億人口時) ,財政收入:最高8000萬兩白銀,經常在6000-7000萬兩,還不包括康熙朝普免全國白銀1.4億兩,乾隆朝普免全國白銀1.2億兩加1000萬石漕運糧食。
從以上信息綜合判斷,中國明清時期積累的貿易盈餘和自產白銀總額至少在30億兩以上,近代帝國主義從中國掠奪也應該在25-30億兩之間。
② 閱讀下列材料:西班牙殖民者通過開礦,首先掠奪的是金銀一類貴金屬。據統計,在殖民統治的300年間,西班
(1)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 (2)掠奪黃金白銀、掠奪拉美殖民地熱帶和亞熱帶的經濟作物(如蔗糖生產)、走私、劫掠和公開的戰爭等手段。 (3)殖民掠奪加深了拉美人民的災難和痛苦,也激發了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紛紛行動起來,展開了爭取獨立的斗爭。 |
③ 有沒有評價鄭和下西洋的論文
發生於十五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開放的偉大壯舉。其科技之先進,人員之眾多,規模之龐大,航線之遙遠,影響之深遠,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都是空前的,無疑鄭和在世界航海史和人類文明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下面是歷史論文:淺談鄭和下西洋及影響
一、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六百多年前,在世界發展的舞台中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是其他國家眼中的泱泱大國、天朝上國。永樂年間,明朝國力相對強大,政治較為清明。明朝統治者為恢復以前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重振國威,積極恢復、發展與海外諸國的外交往來,大規模的開展外交活動和貿易活動。
要分析該論題首先必須清楚鄭和下西洋中「西洋」是指什麼地方,據調查明朝把如今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印度半島等地區。而鄭和下西洋主要活動今天的南洋群島。
(一)經濟背景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出生並非是名門望族,而是卑賤的貧苦農民,他從以前的生活經歷中知道「保民之道,藏富於民」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百姓富足自己的統治才能更加穩定,並通過總結元朝滅國的教訓,進而採取了一些列休養生息的措施。經過三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形成了「外戶不闔,道不拾遺」的繁榮局面,到洪武二十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建國初年擴大了五倍。「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癝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②],簡單來說就是到了糧食多至吃不完只有讓它發霉的境界。礦冶、紡織、造船等手工業生產,都超過了中國的歷史最高水平。農業的穩步發展,商業貿易的活躍,更是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使其足以支付遣使下西洋的龐大開銷,此時的明朝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此外,在建國初期朱元璋工作的重心是國內政治,外交方面主要以「防」為主,推行海禁政策,雖是當時局面的不得已,但已是與時代發展相背離。中國的國際威望明顯下降,每年前來京城朝貢的國家越加減少,許多國家已多年不派使者來華,萬國來朝的局面不再,更有甚者,出現了附屬國無端殺害明朝使者的情況,這是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明朝統治者所不能容忍的。而且隨著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當人們滿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後,需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便日益增加,他們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再次提出開展海外貿易也就成為必然,而且海外諸國也希望同中國恢復貿易往來,發展經濟。
(二)政治背景
鄭和下西洋的政治動機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對此,我大概列舉兩點,其一是為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棣率軍攻進南京的皇城以後,未發現建文帝的下落,雖然有人說建文帝已經被燒死,但是對於這個被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朱棣還是十分忌憚的,畢竟他才是皇位的正統繼承人。沈德符的筆記中曾寫道:「少帝自地道出也,蹤跡甚秘,以故文皇帝遣胡濙托訪張三豐為名,實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監鄭和浮海,遍歷諸國,而終不得影響。則天位雖不終,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在此後的數年間朱棣不斷聽聞建文帝在西南甚至海外出現過,朱棣擔心自己的統治收到威脅,決定派遣鄭和出海尋找建文帝的蹤跡以消除對自己的威脅。其二,招撫張士誠在海外的殘部。張士誠和朱元璋一樣,當年都是反元義軍一支,但是成王敗寇,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的起義軍隊後,張士誠的殘余勢力逃到了海外。朱棣擔心這些勢力在海外發揚壯大起來,因而派遣了如此龐大的船隊出行西洋,在宣揚國威的同時如果遭遇反明勢力也可以一舉剿之。
二、鄭和下西洋的准備
(一)海洋調查
行動前的詳細調查的確保事件成功的保證之一。據福建泉州的鄭和研究專家介紹,鄭和七下西洋,這么龐大的船隊遠洋航行,不僅每次都達到了預期目的地,而且都能平安歸來,這說明他們掌握或具有比較先進的海洋知識,而這些知識不是憑空而來的,是經過縝密的海洋調查才能獲得的。
鄭和等航海家們在航行過程中經行了詳細的海洋調查,在必經的一些海區、海域,對其的氣候,地形,水勢都做了觀察記錄,「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並且對一些特殊的地形海貌如「老古石地」「泥沙地」等都頗有研究。鄭和還向所至各國廣泛徵集他們所收藏的各種海圖和航海資料,使得鄭和船隊對航海所經歷的各地的山勢、山峽、海陸分布、水文氣象、環境條件都有了更為具體的詳細的了解,為以後進行更遠的航海旅行提供了科學的海洋知識和經驗。
《海底簿》記載了鄭和當年的海洋調查活動:「永樂元年,奉旨差官鄭和、李興、楊敏等,出使異域,前往東西洋處。一開諭後,下文索圖,山峽,海域及水勢,日夜不致誤也。」這說明了鄭和等人正式下西洋之前在廣大的海域開展了對海洋情況、海洋環境的調研活動,並且通過此次活動獲取了大量有關東西洋各地海島、山形、山峽、水勢、水陸分布特點等方面的第一手數據,並與以前留下來的各種海圖進行了對比和校正。
在《順風相送》等海道針經中記載:「永樂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國開詔,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域,水勢,山形圖。務要選取能諳針深淺更籌,能觀牽星山嶼,探打水色淺深之人在船,深要宜用心,反復仔細推詳,莫作泛常,必不可誤。」文中提到的「牽星」相當於如今的天文導航,而海道針經則相當於現如今的指南針導航,鄭和船隊在航海行駛中所使用的鄭和將二者在航行中有效的進行結合使用,白天用指南針導航,晚上則通過觀察星斗位置和羅盤來保持船隊的航向。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研究發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日月星辰測定自己的方位以及船隊航行的位置。此時鄭和已經能夠熟練的把天文導航與羅盤導航有機的結合起來使用,由此提高了對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稱之為「牽星術」。這項技術在那個時代是最高天文導航技術。2、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這是鄭和船隊在前人技術總計的基礎之上獨造的航海技術,即「針位取海道」,「以六十里為更,以托避礁淺」[③]。這里的一更是指在標准航海下2.4小時所航行的里程。這里的針路是指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主要用於超出了既定的航海路線時使用。3、《鄭和航海圖》的誕生,雖說它只是鄭和船隊當時活動所用的一份海圖,但它是鄭和七下西洋海航成就的偉大體現,是航海經驗的積累,對世界海航事業也有著重要意義,對後世研究中國古航海史有著重要作用。
(二)技術成熟
鄭和時期的科技成就表現主要體現在造船術和航海術這兩個方面。中國作為一個海岸線綿長的國家,他的造船與航海事業一直都十分發達,到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換算單位,相當於船長達到約138米,船寬約56米。明初造船業分布范圍極廣,如洪武二十六年規定:打造船隻由地方政府負責派遣專人打造。 「如或新造海運船隻,須要量度產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④],在海運交易的各大港口或者海軍駐守的地方都設有官辦的船廠,且造船工廠遍布全國:北至松花江,南達廣東沿海,東到黃海邊。在其廣泛的區域中尤以江蘇、福建、湖廣、等地最為發達。至今在南京市下關還殘存著當年龍江寶船廠的「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據考查龍江寶船廠是當時明朝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有史為證 「明代文獻中有關鄭和船隊旗艦的尺度,咋看似乎難以相信,但實際絲毫不是奇談。」據統計,在鄭和航海時期,全國共造有大小海船近4000艘,永樂年間,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船,僅南京新江口就有400艘大型主力艦,由此可見,造船技術的先進性在當時是不然而語的。因而李約瑟感嘆道:「在明朝全盛時期,其海軍也許超過了歷史任何時期的亞洲國家。甚至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以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寺田隆信在書中也贊揚了中國的傳統的造船技術,他寫道:「造船技術的優劣,是一個國家生產技術水平的反映。像以上所說的那樣,15世紀初的中國,以高超的傳統造船技術,建造了難以置信的巨大船舶,接連不斷的把他們送入大海中。」
三、鄭和船隊的概況
鄭和下西洋組建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鄭和每次遠航,其船隊共百餘艘其中包括六十二大、中號寶船加上其他類型船隻。鄭和船隊實際上是一支混合艦隊,其中包含寶船、坐船、馬船、糧船、和艦船。這些船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最小的也有一十八丈。換算成今天的比例尺最大的寶船,約合一百三十點六八米長,五十三點九四米寬,深度達到十二米,吃水線是八米,舷壁高一點五米,載重力高達七千噸,船上共有九根桅桿,四層甲板。如此巨大的船隻在當時是令許多人無法想像的。
在如此龐大的船隊上必然會有龐大的隊伍和完備的機制來調節航行。「永樂三年(1405)六月,名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以次遍歷諸蕃國」。這是《明史》中關於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記載。在其他各種史料如《鄭和家譜》、《菽園雜記》,《前聞記》、《皇明四夷考》中,都明確指出了鄭和下西洋的人員數量達到兩萬七千多人。人員大致分為「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舵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醫生、鐵搭材等匠、水手、明稍等,共二萬七千五百五十名。」在其他文獻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計下西洋官校、旗軍、勇士、邁事、民稍、買辦、書手通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名,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名,指揮九十三員,都指揮二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一百零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陰陽官一員,教諭一員,舍人二名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名,余丁二名,正使太監七員,監丞五員,少監十員,內官內位五十三員。」[⑤]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鄭和船隊有明確而精細的人員分工。例如:有掌管天文氣象監測的陰陽官,有掌管醫療衛生的醫官醫士,有掌管製造的舵工,火長。因而概況人員職務用現代來講可分為:領導成員:正使太監,副使太監;軍官:都指揮;外貿人員:戶部郎中,辦事,買辦,書算手等;技術人員:火長,舵工,陰陽官;翻譯、通事;醫官醫士;工匠;還有水手、民稍等基層人員。
四、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是愛好和平的在中國的思想體系可以窺見,從儒家提倡的「仁」「仁政」,到墨家的「兼愛」「非攻」,再到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平已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誕膺天命,統御萬方」的世界主宰觀自古以來就是統治者所推崇的統治思想,推行「內安諸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友好政策。
(一)維和行動
明初,東南亞國家眾多,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國家勢力此消彼漲,不時互相爭奪,導致戰爭不斷。隨著暹羅、爪哇兩國勢力的不斷增長,不斷地進行對外擴張,欺壓領國。中南半島上安南與占城兩國更是仇怨深重,兩國時有的摩擦影響到整個中南半島的政局,甚至出現上文所提到的,在三佛齊出現了殺害明朝使臣,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他國使者的情況。再有就是海盜猖獗,橫行海上,經常搶劫商船,海上交通線收到嚴重干擾。例如:海盜陳祖義是當時海盜中最強的一支,成員在最鼎盛是超過萬人,擁有戰艦近百艘。 陳祖義「甚是豪橫,凡是經過客人船隻,輒便劫掠財物。」[⑥]他不僅掠奪經過的商旅,而且打劫西洋來華的諸國使節,這不僅影響了明朝與該地區的正常來往,而且使得明朝在國際中的威望有所損害。為消除不穩定因素明,成祖採取了籠絡和武力並舉的方法,改善航道不穩定的狀況。公元1407年,朝廷決定招諭陳祖義,使其歸順朝廷。陳祖義假裝歸順,暗中卻准備搶奪鄭和船隊。他對自己的部下說:「明朝的船隊雖然多,但是領導者卻是第一次出海,而且軍隊都不擅海戰;他們船很大,但也以此行動緩慢,朝廷的水師雖然強大,但是已經多年未參加過戰爭而且是以步兵主力。」這一陰謀被一個叫施進卿的人告訴了鄭和,隨後,鄭和預先做好准備工作,待陳祖義前來偷襲時,率兵用火攻燒毀海盜船,剿滅海盜5000餘人,並生擒陳祖義押回京城。陳祖義後被明朝廷斬首示眾,以警他人。明朝廷此舉可謂一舉三得:首先,它打擊了海外的海盜勢力,震懾了一些蠢蠢欲動的其它組織;其次,保證了東南亞航道的安全性;最後,此次舉動在西洋各國贏得了聲望,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有所恢復。
(二)樹碑布施
在東南亞及南亞,各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和佛教。而文章開篇說道鄭和出生於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父、祖先後都到曾到過麥加聖地朝聖,並且獲得了「哈只」的尊稱,這是只有順利完成朝覲儀式的人,才能授予的頭銜。據史料表明鄭和既是回教徒但又信奉佛教,鄭和於永樂元年受道衍和尚的教誨,皈依佛教,並受「菩薩戒」取名「福善」。鄭和的這種雙重身份,有利於在這一地區妥善處理復雜的宗教問題,能更好的和各國進行溝通。而且鄭和船隊中還有馬歡、郭崇禮、費信、哈三、浦日和等一批信奉穆斯林的教徒。鄭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樹碑布施,以表敬意,例如:鄭和在錫蘭(今斯里蘭卡)佛寺舉行的布施活動,盛況空前。正因為明朝政府推行鄭和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其受到了海外各國的頌揚,於是一些和明朝廷斷絕多年來往的甚至是過去從未來往的國家紛紛遣使節來華,和明朝廷建立外交關系,以表敬仰。據統計,明成祖在位時期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更有如今的汶萊、滿剌加、蘇祿、菲律賓四國的九位國王八次親自率團前來訪問,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更有3位來華訪問期間因病而逝但明確要求葬在中國的國王。明朝都以王禮後葬。遺留在中國的墳墓已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和平友好關系的見證。
鄭和下西洋所到國家一度掀起「中國文化熱」,泰國研究學會會長周正榮說,泰國的禮拜寺,馬六甲殿宇等建築都是鄭和下西洋時所建,馬六甲有三寶廟、三寶亭、三寶井;爪哇島有三寶港、三寶廟、三寶洞等。鄭和下西洋把中國先進的優秀的的文化傳到了西洋各國,例如絲瓷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貨幣文化等引起了西洋各國的爭相學習。對比此後西歐所進行的以掠奪貴金屬、土地和進行殖民統治為目標,用槍炮和細菌掠奪當地無數居民性命的毀滅性的,殖民性的新航路旅程,鄭和七下西洋給東南亞各國帶去的是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對此當地人們給鄭和建廟樹碑,並且世代香火供應不斷,對比作為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聯合國在1992年決定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定為全球節日之一,但卻遭到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對。
(三)結果反思
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為何其後在海上銷聲匿跡,不見其蹤跡?客觀原因是隨著歐洲政治經濟的發展,他們的眼光開始面向世界,在東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掠奪資源,堵塞交通,嚴重阻礙了中國同南洋諸國甚至更遠地區的交流。主觀來講可分為幾個方面:1、統治階級的反對:明成祖死後,朱高熾繼位,史稱仁宗,他一登位就下令「罷西洋取寶船」,而且他是一個短命皇帝,他死後傳位給年僅九歲的宣宗,此時皇帝還很幼稚不太懂事,於是宮廷便由仁宗誠孝皇後張氏當權,朝廷則由楊士奇、楊榮、楊縛掌握。三個老頭和一個老太太掌握了國家的大權,他們已沒有年輕時候的魄力,也沒有遠大眼光,不贊成朝廷耗費龐大的費用去賞賜那些來華使者。2、經濟困難:鄭和下西洋的前十年,就從內務府支取了六百萬兩左右的白銀,這還不包括對來華的各國君臣或使節的賞賜,而明朝中葉一年的財政支出才三百萬兩左右,戶部尚書夏元吉曾多次上書反對下西洋。雖然明政府竭力的在發展經濟,農業等,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到永樂後期,國庫由於多年支付征伐安南和漠北、修建北京城和下西洋等,財政負擔加劇。3、其他因素:鄭和去死後,朝廷如需再次下西洋,必須派遣以為能夠勝任組織如龐大的船隊的人。就經濟貿易來講,我們用絲綢,鐵器,瓷器交換香料、珠寶、奇珍異獸等是不具備再生產條件的。因而為節省國家支出,航海也便謝幕了~
④ 二戰後,德國掠奪的財寶,藏在了什麼地方
有可能是藏在了托普利茲湖底,也有可能是藏在了希特勒的指揮部。
希特勒的為人處事還是比較謹慎的,既然得到了這么多的財寶肯定是放在哪裡都不放心,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放到自己的指揮部里天天守著,這樣睡覺也會變得香甜一些,並且希特勒的指揮部防守還是比較嚴密的,里里外外層層包圍,並且還有很多先進性的武器進行保護,稱為銅牆鐵壁也不為過,只要希特勒安全,這些財寶自然也不會被人發現。
⑤ 鄭和的航海路線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何在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有兩個突出特點:首先,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國在三國和唐宋時代,通過南海已經開始發展了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海上貿易網。至明初之際,南海一帶海盜猖獗,嚴重威脅明朝的外部安全環境和貿易往來。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剿滅海匪,調節和緩和與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維護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穩定和海上安全。在鄭和船隊歷時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採取議價成交方式,體現了平等自願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是中國與有關各國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鄭和船隊在途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時,尊重當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錢修廟,布施香禮,其三種語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倫坡的國家博物館。鄭和本人是伊斯蘭信徒,鄭和船隊最後還完成了麥加朝聖之旅,對發展當時明朝與西洋伊斯蘭國家的友誼起了重要作用。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出現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這一模式的特徵是:以掠奪貴金屬、土地和進行殖民統治為目標,以武力征服為手段,強制改變當地人民信仰,摧毀當地固有文化。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的論證,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但鄭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誼、互利貿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
鄭和是中國航海第一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第一人。鄭和屬於中國,鄭和也屬於世界。鄭和所到的東南亞國家至今還在紀念鄭和,足以說明這一點。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於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這或許也可以說明今日中國堅定地走和平發展之路的歷史淵源。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說明,在人類的歷史上,並非只有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模式,還有一個追求平等互敬、和諧共享的東方模式。
⑥ 清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自此之後,中國進入了民主時期。
清朝從乾隆中後期開始就有衰落的現象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政治日漸腐敗,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
二、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
三、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曾經的八旗鐵騎早已墮落。
四、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相繼爆發白蓮教和天理教起義以及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給滿清的統治帶來嚴重影響。
五、清朝統治階層早已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對外閉關鎖國,對內恐怖統治、愚民政策。
所以在面臨外國侵略和內部起義的打擊下,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日暮西山!
謝謝
望採納!
⑦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影響
600年前,即從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起,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龐大艦隊,先後七下西洋,歷時28年,航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有兩個突出特點:首先,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國在三國和唐宋時代,通過南海已經開始發展了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海上貿易網。至明初之際,南海一帶海盜猖獗,嚴重威脅明朝的外部安全環境和貿易往來。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剿滅海匪,調節和緩和與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維護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穩定和海上安全。在鄭和船隊歷時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採取議價成交方式,體現了平等自願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是中國與有關各國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鄭和船隊在途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時,尊重當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錢修廟,布施香禮,其三種語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倫坡的國家博物館。鄭和本人是伊斯蘭信徒,鄭和船隊最後還完成了麥加朝聖之旅,對發展當時明朝與西洋伊斯蘭國家的友誼起了重要作用。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出現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這一模式的特徵是:以掠奪貴金屬、土地和進行殖民統治為目標,以武力征服為手段,強制改變當地人民信仰,摧毀當地固有文化。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的論證,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但鄭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誼、互利貿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
鄭和是中國航海第一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第一人。鄭和屬於中國,鄭和也屬於世界。鄭和所到的東南亞國家至今還在紀念鄭和,足以說明這一點。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於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這或許也可以說明今日中國堅定地走和平發展之路的歷史淵源。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說明,在人類的歷史上,並非只有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模式,還有一個追求平等互敬、和諧共享的東方模式。
回答者:apollopaul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0-5 09:43
--------------------------------------------------------------------------------
鄭和下西洋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就是民族團結尤其是回漢團結結成的碩果。它彰顯了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的精神。船隊中的鄭和、馬歡、郭崇禮、哈三、費信蒲和日等回族人,以及在其他如貿易、飲食、醫葯等行業中不知名的回族人士,與船隊中的廣大漢族官兵精誠團結成就了這次偉大的航海事業。這種團結首先來自內部的團結,其次是外部的團結與協作。鄭和船隊先後訪問亞非30餘國,如果沒有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支持與幫助,很難想像會堅持長達28年之久在這里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團結精神應該在當前西部開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充分體現出來
⑧ 鄭和航海和西洋的航海各產生了什麼影響你對此有何認識
正面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負面意義鄭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貿易獲利為目的,但不能不計成本。七次下西洋給明朝財政造成巨大經濟負擔,隨著國力衰退,航海的壯舉必然隨之悄然結束。認識: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有兩個突出特點:首先,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國在三國和唐宋時代,通過南海已經開始發展了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海上貿易網。至明初之際,南海一帶海盜猖獗,嚴重威脅明朝的外部安全環境和貿易往來。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剿滅海匪,調節和緩和與各國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維護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穩定和海上安全。在鄭和船隊歷時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採取議價成交方式,體現了平等自願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
其次,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是中國與有關各國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鄭和船隊在途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時,尊重當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錢修廟,布施香禮,其三種語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倫坡的國家博物館。鄭和本人是伊斯蘭信徒,鄭和船隊最後還完成了麥加朝聖之旅,對發展當時明朝與西洋伊斯蘭國家的友誼起了重要作用。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出現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這一模式的特徵是:以掠奪貴金屬、土地和進行殖民統治為目標,以武力征服為手段,強制改變當地人民信仰,摧毀當地固有文化。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的論證,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但鄭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誼、互利貿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
鄭和是中國航海第一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第一人。鄭和屬於中國,鄭和也屬於世界。鄭和所到的東南亞國家至今還在紀念鄭和,足以說明這一點。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於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這或許也可以說明今日中國堅定地走和平發展之路的歷史淵源。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說明,在人類的歷史上,並非只有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模式,還有一個追求平等互敬、和諧共享的東方模式。
⑨ 根據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進行徵收或徵用給予什麼補償
我國憲法只是規定要依法補償,沒有具體說怎麼補償,但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應該是合理補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一切使用土地的組織和個人必須合理地利用土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四十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土地徵收的補償費用分為三種,分別為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1、土地徵收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2、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3、土地徵收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分為青苗補償標准和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
①青苗補償標准: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
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
②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
拆遷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配套建築物、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墳墓、廁所、豬圈等的補償,參照有關標准,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用地單位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其它非農業建設時,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繳納耕地佔用稅。
⑩ 什麼是維京古文明之謎
「維京人」究竟什麼意思?對這個詞的起源我們不得而知,通常用來泛指生活在8世紀中葉到公元1066年之間的所有斯堪的那維亞人。公元8世紀,維京人首次對西方進行了襲擊。丹麥人攻打並掠奪了英格來東北沿岸林迪斯芳島上著名的修道院,揭開了這一發展趨勢的序幕。維京人對英格蘭、法國和德意志等地的掠奪性襲擊逐漸演變成為大規模入侵。為了便於以後對這些地區進行進一步掠奪,維京人建立了作為基地的定居點。維京人在法國西北部建立的定居點被稱為諾曼底,居住在那裡的維京人也就被稱為諾曼底人。
維京人的祖國是挪威、瑞典和丹麥。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控制了(至少曾經暫時控制過)波羅的海沿岸大部分地區,俄羅斯內陸大赫地區,法國的諾曼底,英格蘭,西西里島,義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區。公元825年,維京人發現了冰島(愛爾蘭修道士當時已經到達那裡)並於公元875年在這座島嶼上定居下來。在這期間他們開始海上冒險生涯,直到在哈斯汀戰役中征服英格蘭,這是歐洲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戰斗。
公元10世紀,維京人停止了掠奪性襲擊行動。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治理自己的國家這件事情上。而且,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也使古老維京勇士的價值觀念逐漸消亡。另外,維京人還被入侵地區的文化所同化:英格蘭的佔領者和征服者成了英格蘭人,諾曼底人成了法國人,而侵入現在俄羅斯地區並在那兒定居的維京人則成了後來的俄羅斯人。
然而,維京從嚴格意義上講,只用以特指掠奪者,做維京人就意味著要去海上遠征以獲得財富和聲望,這是斯堪的那維亞男人生活中至關重要的核心。
這些兇猛的劫掠者便是古代北歐人或稱斯堪的那維亞人——這是挪威、丹麥、瑞典各民族的通稱,還包括芬蘭的一些部族。對於他們大部分人而言,海洋是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從很早的時候起,那些生活在北方山地國家的居民,由於地少林多而形成獨特的生活習慣。他們只耕種那些肥沃的土地,更多的時間都在江、河、海、湖間穿梭。
維京人開始是四處掠奪,接著便於公元6、7世紀左右在波羅的海東部沿岸定居下來。公元8世紀末期,維京人沿著現在位於俄羅斯境內的河流進行長途征討,並沿途修建要塞以供防禦之用。公元9世紀,這些進行征討的維京人佔領了基輔,公元907年,一支由兩千艘船隻和八萬名戰士組成的維京人大軍對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展開了攻擊。在拜占庭帝國的皇帝答應提供非常優厚的貿易條件之後,這支維京人大軍撤離君士坦丁堡。
公元865年,一支數量龐大的丹麥大軍侵入英格蘭。在隨後大約兩個世紀的時間裡面,丹麥人一直控制著英格蘭的大部分地區。在公元1066年之前,整個英格蘭地區最後幾位國王中的一位,是同時兼任丹麥和挪威國王的克努特大帝。公元871年,另外一支龐大的維京人艦隊,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對巴黎發動了進攻。這支維京人軍隊圍困巴黎城長達兩年之久,最後,在獲得了一大筆現金補償,並被允許可以不受阻攔地掠奪法國西部之後,他們才解除了對巴黎的圍困。
公元911年,法國國王向居住在諾曼底的維京人領袖授予了公爵爵位,以換取諾曼人皈依基督教並停止掠奪。在諾曼底公爵領地上誕生了不少著名的勇士,包括在公元1066年征服英格蘭的威廉一世,在公元1060年至1091年之間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回西西里島的羅伯特。圭斯卡特及其家族,以及耶路撒冷十字軍王國的國王——鮑爾溫一世。
提到維京人就要提到船,早在8世紀末,船就成為維京精神的重要象徵。維京戰船集結成隊,四處征戰,佔領了愛爾蘭到拜占庭沿岸的所有要塞。船上的武士高聲吶喊——一路燒殺劫掠,令人聞風喪膽。
運載武士前往歐洲、北非、小亞細亞以及北美洲的維京船隻大多出自臨海而居的造船師之手,他們不但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其技術構造也令人嘆為觀止。維京船可以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是海上劫掠或遠行所設計的海戰船,一類是用來運載貨物的商船。8世紀,北歐人由於造船技術的提高,漸漸成為對外貿易的行家裡手。先後與不列顛諸島、俄國、義大利和法國都建立了商貿關系。可是,日後卻對他們大肆掠奪。而且掠奪進一步刺激了維京人喜歡冒險的天性。他們通過掠奪貴重金屬以獲得土地等財產,男性維京人經常離家出走自謀生路,於是,他們的行蹤撒遍了俄國、法國、蘇格蘭、冰島、格陵蘭以及加拿大並建立了殖民地。
這些冒險家若想安全抵達遙遠的國家,只能靠船的力量。正因為如此,船作為維京時代的象徵在北歐傳說中比比皆是也就不足為奇了。19世紀80年代,在斯德哥爾摩北的文德爾地區,考古學家挖掘出十四座氣勢非凡的古墓,每一個墓穴都是首領最終棲息之地。他們被葬在自己的船上,周圍是華麗的裝飾品。20世紀20年代,在附近的瓦爾斯耶德地區又發現了十五座船墓,就像一隻停泊在陸地的艦隊。
膽戰心驚的歐洲人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樣的船隊令他們遭此大劫,這些戰船往往趁人不備,彷彿從天而降迅速逼近,令當地居民措手不及。維京人的船吃水淺,轉向靈活,常常徑直沖上海灘,船上的水手大喊大叫著擁擠向岸邊。令歐洲人同樣感到困惑不解的是,戰船上裝載的究竟是什麼人?他們竟然能夠如此輕松地穿越遼闊的大海,悄無聲息地向陸地逼近。
根據保留下來的文獻資料,維京時代歐洲的傳教士對這些北歐的異教徒非常憤怒,詳細地記錄了他們掠奪殺戮的暴行。在世界各地與維京商販有密切來往的阿拉伯商人們也對他們進行了生動的具有個性色彩的描述,其中不乏輕蔑意味。
實際上大多數維京人並非依靠對歐洲其他國家大肆掠奪為生,而是靠飼養家畜、耕種土地實現自給自足。有時也外出打獵、捕魚,偶爾去摘野果、采蜂蜜、拾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