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炒外匯的收益真的有那麼高嗎有專業人士來解答一下嗎
外匯交易中的保證金交易具有杠桿效果,可以將投入的資金放大幾十倍、上百倍,不同平台的杠桿不同,炒外匯的人只要分析具體,計劃詳細,操作熟練,是可以通過杠桿效應獲得很高的收益的。但是,高收益是伴隨著高風險的,如果操作技術過關,那麼通過炒外匯積累一筆財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是如果不按技術操作,就有可能讓交易者在短時間內資金嚴重縮水。
溫馨提示:
1、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2、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投資的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1-04-0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什麼是外匯估值損失
公司估值方法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重要利器,在「基本面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 基本邏輯下,通過比較公司估值方法得出的公司理論股票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異, 從而指導投資者具體投資行為。 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分兩大類. 一類為相對估值法,特點是主要採用乘數方法,較為簡便,如PE(price/eps)估值法、PB(PB=Price/Book(市凈率)。就是每股市場價格除每股凈資產的比率。)估值法、PEG(PEG指標(市盈率/盈利增長率) )估值法、EV/EBITDA(EV/EBITDA:企業價值與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的比率)估值法。 另一類為絕對估值法,特點是主要採用折現方法,較為復雜,如DCF(Discounted Cash Flow)現金流量折現方法、期權定價方法等。 相對估值法與「五朵金花」 相對估值法因其簡單易懂,便於計算而被廣泛使用。但事實上每一種相對估值法都有其一定的應用范圍,並不是適用於所有類型的上市公司。目前,多種相對估值存在著被亂用和被濫用以及被淺薄化的情況,以下就以最為常用的PE法為例說明一二。 一般的理解,P/E值越低,公司越有投資價值。因此在P/E值較低時介入,較高時拋出是比較符合投資邏輯的。但事實上,由於認為2004年底「五朵金花」P /E值較低,公司具有投資價值而介入的投資者,目前「虧損累累」在所難免。相反,「反P/E」法操作的投資者平均收益卻頗豐,即在2001年底P/E值較高時介入「五朵金花」的投資者,在2004年底P/E值較低前拋出。那麼,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原因就在於PE法並不適用於「五朵金花」一類的具有強烈行業周期性的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大多數投資者只是關心PE值本身變化以及與歷史值的比較,PE估值法的邏輯被嚴重淺薄化。邏輯上,PE 估值法下,絕對合理股價P=EPS乘P/E;股價決定於EPS與合理P/E值的積。在其它條件不變下,EPS預估成長率越高,合理P/E值就會越高,絕對合理股價就會出現上漲;高EPS成長股享有高的合理P/E? 低成長股享有低的合理P/E。因此,當EPS實際成長率低於預期時(被乘數變小),合理P/E值下降(乘數變小),乘數效應下的雙重打擊小,股價出現重挫,反之同理。當公司實際成長率高於或低於預期時,股價出現暴漲或暴跌時,投資者往往會大喊「漲(跌)得讓人看不懂」或「不至於漲(跌)那麼多吧」。其實不奇怪,PE估值法的乘數效應在起作用而已。 冗美的絕對估值法 絕對估值法(折現方法)幾乎同時與相對估值法引入中國,但一直處於邊緣化的尷尬地位,絕對估值法一直被認為是「理論雖完美,但實用性不佳」,主要因為:(1)中國上市公司相關的基礎數據比較缺乏,取得准確的模型參數比較困難。不可信的數據進入模型後,得到合理性不佳的結果,進而對絕對估值法模型本身產生信心動搖與懷疑;(2)中國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總股本1/3,與產生於發達國家的估值模型中全流通的基本假設不符。 不過,2004年以來絕對估值法邊緣化的地位得到極大改善,主要因為:中國股市行業結構主體工業類的上遊行業,特別是能源與原材料,周期性極強。2004年5月以來的宏觀調控使原有的周期性景氣上升期間廣泛使用的「TOP-DOWN」研究方法(宏觀經濟分析?行業景氣判斷?龍頭公司盈利預測)的重要性下降;而在周期性景氣下降,用傳統相對估值法評價方法無法解釋公司股價與內在價值的嚴重背離的背景下,「細分行業、精選個股」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上升,公司絕對估值法開始漸漸浮上檯面。 尤其是2005年以來,中國股權分置問題開始分步驟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解決後,未來全流通背景下的中國上市公司價值通過絕對估值法來估計價值的可靠性上升,進一步推動了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對絕對估值法的關注。 絕對估值法中,DDM( DDM(股利貼現模型))模型為最基礎的模型,目前最主流的DCF(Discounted Cash Flow)法也大量借鑒了DDM的一些邏輯和計算方法。理論上,當公司自由現金流全部用於股息支付時,DCF模型與DDM模型並無本質區別;但事實上,無論在分紅率較低的中國還是在分紅率較高的美國,股息都不可能等同於公司自由現金流,原因有四:(1)穩定性要求,公司不確定未來是否有能力支付高股息; (2)未來繼續來投資的需要,公司預計未來存在可能的資本支出,保留現金以消除融資的不便與昂貴;(3)稅收因素,國外實行較高累進制的的資本利得稅或個人所得稅;(4)信號特徵,市場普遍存在「公司股息上升,前景可看高一線;股息下降,表明公司前景看淡」的看法。中國上市公司分紅比例不高,分紅的比例與數量不具有穩定性,短期內該局面也難以改善,DDM模型在中國基本不適用。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DCF估值法提供一個嚴謹的分析框架系統地考慮影響公司價值的每一個因素,最終評估一個公司的投資價值。DCF估值法與DDM的本質區別是,DCF估值法用自由現金流替代股利。公司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for the firm )為美國學者拉巴波特提出,基本概念為公司產生的、在滿足了再投資需求之後剩餘的、不影響公司持續發展前提下的、可供公司資本供應者(即各種利益要求人,包括股東、債權人)分配的現金。 硬幣雙面 兩法合宜 筆者認為,相對估值法和絕對估值法為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不同的估值方法適用於不同行業、不同財務狀況的公司,對於不同公司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謹慎擇取不同估值方法。多種相對法估值和至少一種絕對法估值模型估值(以 DCF為主)結合使用可能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例如: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注重穩定性,首選DCF方法,次選EV/EBITDA;生物醫葯及網路軟體開發上市公司,注重成長性,首選PEG方法,次選P/B、EV/EBITDA;房地產及商業及酒店業上市公司,注重資產(地產等)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的差異可能給公司帶來的或有收益,應採用RNAV法與PE法相結合的方法;資源類上市公司,除關注產量外,還應關注礦藏資源的擁有情況,應採用期權定價 (Black-Scholes)模型模型。 在目前周期性行業(股市主體)景氣下降的背景下,投資者應加強對絕對估值法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相對法和絕對法結合使用,使投資者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時,既考慮當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品結構、業務結構,又考慮未來行業的發展和公司的戰略,了解公司未來的連續價值,從而對公司形成全面的認識,作出更理性的投資判斷。 企業價值 Enterprise value, EV 精要解釋:一種衡量公司業務價值的估值指標,公式為,公司市值 + 凈負債 投資應用:該指標最早是用作收購兼並的定價標准,現在已廣泛用於對公司價值的評估和股票定價。這里的公司價值不是資產價值,而是指業務價值,既如果要購買一家持續經營的公司需要支付多少價錢,這筆錢不僅包括對公司盈利的估值,還包括需承擔的公司負債。企業價值被認為是更加市場化及准確的公司價值標准,其衍生的估值指標如EV/銷售額、EV/EBITDA等被廣泛用於股票定價。 相關詞條:市值、凈負債、收購兼並、EV/銷售額、EV/EBITDA EV/EBITDA 精要解釋:又稱企業價值倍數,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公司估值指標,公式為,EV÷EBITDA 投資應用:EV/EBITDA和市盈率(PE)等相對估值法指標的用法一樣,其倍數相對於行業平均水平或歷史水平較高通常說明高估,較低說明低估,不同行業或板塊有不同的估值(倍數)水平。但EV/EBITDA 較PE有明顯優勢,首先由於不受所得稅率不同的影響,使得不同國家和市場的上市公司估值更具可比性;其次不受資本結構不同的影響,公司對資本結構的改變都不會影響估值,同樣有利於比較不同公司估值水平;最後,排除了折舊攤銷這些非現金成本的影響(現金比賬面利潤重要),可以更准確的反映公司價值。但 EV/EBITDA更適用於單一業務或子公司較少的公司估值,如果業務或合並子公司數量眾多,需要做復雜調整,有可能會降低其准確性。 相關詞條:EV、EBITDA、市盈率、相對估值法、所得稅率、可比性、資本結構、折舊、攤銷 EV/銷售收入 EV/sales 精要解釋:一種公司估值指標,公式為,企業價值(EV)÷主營業務收入 投資應用:該估值指標與市銷率(P/S)的原理和用法相同,主要用作衡量一家利潤率暫時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甚至是處於虧損狀態公司的價值,其前提條件是投資者預期這家公司的利潤率未來會達到行業平均水平。使用銷售收入的用意是銷售收入代表市場份額和公司的規模,如果公司能夠有效改善運營,將可實現行業平均或預期的盈利水平。該指標只能用於同行業內公司的比較,通過比較並結合業績改善預期得出一個合理的倍數後,乘以每股銷售收入,既可得出符合公司價值的目標價。
③ 外匯獲利一給點和損失一個點的點值各代表多少
"點"∶為了精確和方便表示匯價,一般用5位數表示,最小變化的單位,通常稱為"點"。
"點值" :每1點換算成該貨幣的價值。
在外匯交易中,獲利或者損失的點值由交易幣種決定,外匯保證金買賣的是價值為10萬的合約。在直接標價盤中一個點是價值10美金。
外匯投資者必須有穩定的外匯交易策略,外匯市場的變化是高度隨機的。因此,投資者必須用穩定的外匯交易策略來對待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找到合適的交易方向和道路。
簡單地說,當一種貨幣即將貶值時,賣掉它,把它換成更穩定的貨幣,從而保持外匯的價值。
(3)外匯的損失和收益取決於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當美元是為報價貨幣時,稱該外匯對為直盤外匯對。一般都是相對於歐元、英鎊、紐元和澳元而言。
計算直盤外匯對的點值。點差在英文表示為pip (point interest point),其實就是最小的變化量,也就是基點(tick)。
的計算方法如下:計算公式:點值=交易手數(lot size) x 基點的數量(tick size)例如:100000 英美的合約1點值= 100000 (lot size)x 0.0001 (tick size) = $10美元
計算直盤的利潤和損失(profit/loss, P/L)公式如下:賣價 – 買價 = 利潤/損失例如:在1.7505買入200000鎊美合約,然後在1.7540時候賣出1.7540 (賣價)- 1.7505(買價)= 0.0035 = 35個點(利潤)
轉變上面的利潤或損失到美元如下:35(個點)x 200000(手數)x 0.0001(基點)= $700(利潤)
④ "匯兌損失"是什麼意思
匯兌損失,指的是企業向銀行結售或購入外匯而產生的銀行買入、賣出價與記賬所採用的匯率之間的差額,以及月(季、年)度終了,各種外幣賬戶的外向期末余額,按照期末規定匯率摺合的記賬人民幣金額與原賬面人民幣金額之間的差額等。
匯兌損失的有效控制:此處以狹義的結售匯業務舉例。上面已經說明,匯兌損益主要是資金交易和存量外幣資產負債調匯產生。
結售匯方面通過選擇合適的節點,或者辦理月內的小遠期以獲得高於當月記賬匯率的價格。確保交割後投資收益和匯兌收益的合計值為鎖定的正值。
(4)外匯的損失和收益取決於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企業在貨幣交易中,以及納稅年度終了時將人民幣以外的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時產生的匯兌損失,除已經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以及與向所有者進行利潤分配相關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一是外幣結算過程中產生損失的,在結算時確認匯兌損失,予以扣除;
二是每一個納稅年度末企業按照會計制度的要求對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時產生的匯兌損失,准予扣除;
三是計入資產成本的損失,將在企業使用、處置資產時間接扣除,不予當期直接扣除;
四是向股東分配產生的損失,屬於所得稅稅後的事項,不予扣除。
⑤ 匯兌損益在什麼情況下是損失或者是收益,請以進口貨物舉例說明
比如:11年8月31日向境外進口一批貨物,價格為10000萬美元,當日匯率為6.3867,計人民幣63867元,貨物到時:
借:庫存商品 63867
貸:應付賬款 63867
假設11年12月31日需支付10000萬美元,當日匯率為6.3009,故實際支付人民幣63009元,其差異858元即為匯兌收益,如當日匯率高於發生時匯率,即為損失
借:應付賬款 63867
貸:銀行存款 63009
財務費用 858
⑥ 是什麼決定了外匯投資收益的多少
對於外匯投資者來說,促使他們強烈渴望交易成功的原因,絕不僅僅是賺錢,更重要的是看自己賺錢的交易與虧損交易的交易的百分比,以及投資者在決策正確時所賺的錢的數量與他們決策錯誤時所虧掉的錢的比例。交易成功與否,最終都是由這些因素決定的。 自律—是一種決定你能贏利或虧損多少的基本因素。依匯價的運行規律的趨勢,找到有苗頭的幣種,就是把握好了時機,它比承受虧損或平倉出局更有魅力,因為後者需要嚴格的自律。事實上這也是許多短線交易者所以失敗的根源。成千上萬的交易者的經驗表明了交易者的時機把握和心理狀況很重要,但「自律」更為關鍵。自律有助於交易者及時了解利潤或制止虧損。如果交易者沒有高度的自律能力,那麼他的「把握時機」再好也沒有用。 誠然,許多在交易所新舊經驗的交易者在選幣種方面所花的時間遠比他們為幣種可能發生虧損而擔心所花的時間多。很自然的,預期有一筆利潤而進入一筆交易,要比為減少虧損而退出一筆交易要來勁多了。短線好手都知道如何選出好幣種而買入,而短線高手卻知道如何及時的退出交易,而不是等到情況糟糕了不得不平倉出局。短線高手都能在匯價推高時不忘及時收獲利潤。 自律,是保證外匯投資者在市場中生存下去的最重要因素。一個短線高手,肯定非常自律,絕對不會讓盈利的倉位轉變成虧損。當市場內價格超過投資者目標,繼續上漲的時候,貪婪會拚命的呼喊「再多等一會,多撈一點」。這個時候,自律會毫不猶豫的打到貪婪,讓短線高手審慎的平倉出局,也會迫使他們注意控制風險。
⑦ 舉例說明什麼是外匯風險
案例7 外匯風險案例:百富勤破產案
百富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成立於1988年底,由集團主席杜輝廉和董事兼總經理梁伯韜在香港創辦。在短短的幾年間,其業務已遍及亞太各地。該集團主要為客戶提供各類型的綜合投資銀行及證券經紀服務。百富勤由最初3億港元的資本發展成為擁有240億港元總資產的跨國投資銀行,在東南亞及歐美共設有28家分行,業務遍及證券、期貨經紀、基金管理、投資融資、包銷上市等。
1997年下半年爆發了滌盪全球的金融風暴 ,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泰株、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兌美元的匯率大幅下跌,屢創歷史新低。由於百富勤大量投資於東南亞市場,持有巨額亞洲貨幣債權,此番東南亞貨幣狂瀉給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同時匯市的動盪也帶來了股市的暴跌,10月23日恆生指數由11700點暴跌至10426點,跌幅達到10.4%。10月24日,恆生指數略有反彈,但在10月28日恆指再次暴跌1438點,創歷史紀錄,收報9059點。從10月20日到28日,恆生指數在短短的幾天里跌去4541點,跌幅達33.4%。若以香港股市7月3日的3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到10月28日已損失約1400多億美元。作為從事證券業務的百富勤在1997年7月至10月的股票損失估計至少近10億港幣 。
1998年1月12日下午5時,百富勤宣告破產。
-------------------------------------------------------------------------
【案例分析題】20×7年1月,中華集團公司與美國某公司簽訂出口訂單1 000萬美元,當時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20, 6個月後交貨時,人民幣已經大大升值,美元/人民幣匯率為7.00,由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該公司損失了200萬元人民幣。
這一事件發生後,該公司為了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切實提升公司外匯風險防範水平,於20×7年3月召開了關於公司強化外匯風險管理的高層會議,總結本次損失發生的經驗教訓,制定公司外匯風險管理對策。有關人員的發言要點如下:
總經理陳某:我先講兩點意見:(1)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對於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外匯風險管理應當抓住重點,尤其是對於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的管理,必須制定切實的措施,防止匯率變化對於公司利潤的侵蝕。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我完全贊同總經理的意見,在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的背景下,我們只要抓好生產,完成訂單,利潤就不夠實現,而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再固守以往的管理方式,漠視匯率風險,必須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必要的保值措施。另外,總經理提出的加強折算風險管理的觀點也十分重要,我們建立的海外子公司即將投入運營,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避免出現賬面損失。
總會計師李某:加強外匯管理的確十分重要。我最近對外匯風險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還是比較多的,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因此強化外匯風險管理,首先必須重視對於匯率變動趨勢的研究,根據匯率的不同變動趨勢,採取不同的對策。
董事長張某:以上各位的發言我都贊同,最後提兩點意見:(1)思想認識要到位。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此宏觀背景下,採取措施加強外匯風險管理十分必要。(2)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
要求:
(1)題目中給出的匯率是採用的是直接標價法還是間接標價法?
(2)題目中的舉例體現的是哪一種風險?
(3)從外匯風險管理基本原理的角度,指出總經理陳某、常務副總經理吳某、總會計師李某以及董事長吳某在會議發言中的觀點有何不當之處?並分別簡要說明理由。
【分析提示】
(1)直接標價法
(2)交易風險
(3)
——總經理陳某:
有關外匯風險管理重點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經濟風險比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更為重要,因為其影響是長期性的,而折算風險和交易風險的影響是一次性的。
——常務副總經理吳某:
(1)對所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資產和負債由於匯率變動可能出現增值或減值,這種增值或減值可能自然抵銷,因此不需要對所有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採取保值措施。
(2)對於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減少折算風險的同時可能會增加交易風險,因此,如果折算風險不對現金流量產生影響,就不必對折算風險進行套期保值。
——總會計師李某:
(1)「採取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進行避險的同時,也就失去了匯率向有利方面變動帶來的收益」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採取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等金融工具避險,通過鎖定匯率,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但同時也失去了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而採取外匯期權金融工具避險,既可以迴避匯率不利變化帶來的損失,又可以享受匯率有利變化帶來的收益。
(2)「外匯的損失和收益主要取決於匯率變動的時間和幅度」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的損失和收益取決於三個因素:(1)受匯率變動影響的外匯敞口;(2)匯率變動對外匯資產和負債的影響程度;(3)匯率變動時間和幅度。
——董事長張某:
「建議財務部成立外匯風險管理的小組,由財務部經理擔任組長,具體負責外匯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的觀點不恰當。
理由:外匯風險包括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其中經濟風險涉及生產、銷售、原材料供應以及區位等經營管理的各方面,因此,經濟風險的管理超出了財務部門的職責,而是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通過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和採取內部管理辦法來達到管理經濟風險的目的。
⑧ 美元國債收益率下降的話,中國的美元外匯儲備是收益還是損失邏輯關系是什麼
外匯儲備的作用就是平衡國際收支。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都可以看成這個國家政府的信用支票,對內,政府強制國民使用這種支票;對外,政府沒有強制權力,但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需要做生意,A國賣了商品給B國必然要持有B國的貨幣。對於B來說持有他國貨幣就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比如A通貨膨脹太厲害或者是政府倒台,為了生意能夠順利做下去A必需持有某種東西作為全球硬通貨(即在國際上都認賬,且不易貶值)因為即使自己的貨幣貶值了,沒人要了,照樣還有東西能夠償付B的債務。
持有什麼好呢?
以前是黃金越多越好,但是現在放棄金本位制度了。
美元出現了,它仰仗的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美國政府,美元相對來說穩定,有美國政府作擔保比較「值錢」,其實這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你不可能持有辛巴威幣吧,對吧。
這就是外匯儲備的基本作用吧。
我國的外匯儲備好像也不止美元,好像還有歐元吧,道理和持有美元相同。
至於外匯儲備與美國國債的關系:
美元握在手的作用就是作為一種有償付能力的象徵,必須隨時保留一定量以備不時之需(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做的有點極端了),這些美元不能吃不能穿,怎麼辦?只好借給美國政府我們自己還能夠撈點利息。這就是美國國債。當然國債不是越多越好,因為美元雖然比較有信用,但是也還是會貶值,我們當時用8.26RMB買1美元,結果現在RMB值錢了(即美元不值錢了),再用美元買回RMB的時候只能夠是1美元買6.83RMB。
吃虧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國家外匯儲備過2W億了,但是其中的買美國國債的只有7、8Q億。估計其它的錢可能買歐盟國家的國債或者各種證劵之類的各種金融品了。
⑨ 什麼是外匯理財
外匯理財產品是指個人購買理財產品時的貨幣只針對自由兌換的外國貨幣,收益獲取也以外幣幣值計算。
通過銀行購買的外匯理財產品不需要投資者自身對投資決策作出判斷,而完全由產品事先設計的條款以及銀行專業投資人員來指導投資行為。主要也分為兩類,即固定收益的外匯理財產品和外匯結構性理財產品。
(一)固定收益類產品
固定收益的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掛鉤的標的資產或者投資方向為外匯債券,在同等期限條件下,其收益高於相同幣種的外匯存款收益,而且產生損失的風險也幾乎沒有。但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央行紛紛降息,致使固定收益類的外匯理財產品的收益空間日漸萎縮,國內不少銀行已陸續停止發售固定收益類的外匯理財產品,且大多以短期產品為主,收益水平更低。因此投資者可以在充分考慮到匯率風險的前提下,盡量轉換成較高利率水平的外匯,可以選擇購買固定收益理財產品或者索性以銀行存款的形式保值。
此外由於固定收益類的外匯理財產品一般不允許提前贖回,投資者必須充分考慮資產的流動性風險,在匯率急劇波動的階段,可以選擇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以防範風險。
(二)結構性產品
外匯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和掛鉤的衍生品比較廣泛,可以掛鉤大宗商品、境外上市的股票價格或指數、對沖基金和黃金石油等標的。可以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就是產品發行後設計結構就不發生變化;動態則會針對市場情況作相應的投資調整。目前結構性產品會設定一個最低保本額,保本額上的浮動收益取決於產品掛鉤標的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