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匯是不是一場零和游戲
病句。應該修改為:外匯交易是不是一場零和游戲?
回答:單獨一次外匯交易是零和游戲,但就總的外匯市場來說,只要世界總的外貿交易處於增長狀態,就是個正和游戲,反之總外貿交易萎縮的話,就是負和游戲。
❷ 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從哪來將人民幣換成美元,人民幣到哪去外匯儲備對應的財富在哪裡
我來嘗試回答一下,個人觀點,供討論。盡量通俗化,但不避免仍會有一些較為專業的詞彙。
首先,不能以「借」來看待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你所說,企業生產產品賣到國外去,掙了外匯(美元、歐元、日元都行),拿到國內,兌換成人民幣。相當於老百姓把自己手頭的外匯「賣」給了央行,這個「買賣」交易完成,央行的外匯儲備即形成,這個過程是「買賣「而不是」借貸「,央行給了你人民幣,就不欠你什麼了。外匯儲備一旦形成就脫離了居民部門,成為政府部門的對外債權。
第二,人民幣從哪裡來?
這個問題涉及到貨幣的本質,不深說。簡單講,人民幣是央行發行的,而它能夠發行的基礎就在於強制的國家權力使得大家都相信它發行的貨幣可以被普遍接受用於價值交換。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貨幣發行是央行的負債,就是你說的「白條」,但這個「白條」大家都認可,有購買力、流通性強,具有「無限法償性」,可以用來交換你需要的衣、食、住、行等。
居民將美元兌成人民幣,對央行來說本身就是一個貨幣發行的過程,宏觀經濟中常說的「外匯占款」就是這個概念。外匯占款是不受央行控制的,其大幅增加往往也意味著貨幣投放的增加。例如,2009年上半年的外匯占款增加了9656.85億元,也就是說與之對應的基礎貨幣也投放了這么多。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個過程最終表現為資產項下對「國外資產(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負債項下「儲備貨幣(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是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第三, 人民幣到哪裡去?
需要說明的是,與一般經濟體先有資金來源(亦即自有資金或負債)業務、然後才會發生相應的資產業務迥然不同,中央銀行在邏輯上是先有資產業務、然後才發生基礎貨幣投放這一負債業務。也就是說,基礎貨幣的投放是中央銀行實施相應資產業務的結果。
於是,如同之前所說,居民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使得央行資產方的「外匯儲備」擴大,其負債方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應擴大。反之,將人民幣換成美元,會使得央行資產方「外匯儲備」減少,其負債方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應便是一個縮減的過程。而基礎的貨幣的縮減,會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直接表現為整個社會貨幣規模的縮減。這個類似於你所說的「封存」,可以理解為凍結在央行體系中了,因此不再在社會體系中繼續流通,只是這個效應可能會是一個倍數的放大過程(貨幣乘數效應)。
事實上,據最新數據,今年1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較10月下降279億,繼10月減少250億後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此次外匯占款持續減少更多的原因就是國內企業或居民在本外幣配置行為上變化的結果。過去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企業和居民都願意超配人民幣,盡量降低外幣資產的配置比例,甚至主動壓縮正常的外匯留存,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國內投資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企業和居民都開始重新增持外幣資產,實現本外幣配置的再平衡。
這種情況已經對央行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明年如果央行還要保持較高的貨幣增速,就不得不利用其他手段,特別是放鬆貸款來對沖外匯占款下降的影響了。這也是目前各主要機構都預期明年貨幣政策會有所放鬆的主要論據之一。
第四, 關於提高存款准備金率
提高准備金率是收縮流動性,也就是你說的「防止白條泛濫」的手段之一。
這里再次提到「貨幣乘數效應」。簡單講,央行發行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在基礎貨幣的基礎上繳存一定的比例在央行(即存款准備金),剩下的就可以放貸放出去。企業拿到銀行放出的貸款,還是會存到銀行,銀行將存款的一定比例(存款准備金率)存在央行,剩下的再放貸放出去……如此周而復始,便使得基礎貨幣以乘數效應開始流通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可以減少銀行用於放貸款的錢,從而收縮流動性,「防止白條泛濫」。
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而已,實際上,還有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監管、加減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等等多種手段來對流動性進行控制,或收或放,考驗的是央行及監管當局的智慧和能力。
你的問題很短,但其實涉及的問題很多,嘗試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
❸ 外匯交易長期虧損,作為普通交易者的我該怎麼面對呢有什麼辦法改變現狀嗎
在交易市場,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當交易不順利的時候,固執地跟市場較勁是交易者的通病。這個時候,運氣差可能是一個方面,對行情的預判和交易計劃的執行更可能存在問題。糟糕的是,惱怒的情緒將進一步使這些問題變得更加難以收拾。因此當你的交易出現連續虧損情況時,一定要立即停止交易,不要試圖和市場斗氣,也不要在一波流行情中把交易資金損失殆盡。
不管怎麼樣,一定要學會認輸,優先考慮把本金保留住。待行情明朗、機會更好、心情恢復平靜時再開始新的交易,這才是明智的。暫時離開市場後,要靜下心來,花一些時間好好梳理、消化此前交易中的成敗得失,這是一個成長與進步的過程。
發生嚴重虧損甚至爆倉等不利情況時,表面上是交易者的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而深層次的問題往往是心理上的。因此,成熟的交易者必須建立一套心理調適機制,以盡量減輕交易狀態的起伏與波動。
匯查查在此提醒大家,選擇合適的交易平台,入金前一定要認真核查平台真實性~
❹ 外匯儲備是真正的財富嗎假設中國現有10萬億外匯儲備,是不是就說明中國就有10萬億可支配的真實財富
不完全是
外匯儲備不僅僅是指自己擁有的(享有所有權和使用權),向外國借的外債也算是國家的資產,也可能成為外匯儲備.
在人民幣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通用貨幣時,我們需要大量的外匯(如美元)來完成對外貿易,沒有外匯,外國就不敢與我們做生意(對人民幣不信任).
一國的外匯儲備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也是保持人民幣在國際上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人民幣的幣值才能穩定,才能得到順利的發展,朝著國際通用貨幣的目標努力.
當然,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實在是有點多了,需要消耗點才行.
外匯儲備主要掌握在國家手中,民間的公司和個人也可以擁有一定量的外匯,但是這些跟總量相比實在是太少了,少到可以忽略(僅指中國),因為中國有著嚴格的外匯管制.不然中國的外匯制度就亂了,沒法管理了,中國實在是太大了.
❺ 為什麼中國將美元的外匯全部拋出後,會搞垮美國的經濟a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再到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銀行被收購、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續下跌,預示著華爾街最冷的冬天還沒有到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在全球金融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必須認真分析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我認為,影響有以下幾點: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2.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3.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4.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5.房地產行業真正的「冬天」來臨,寄希望於政府救房市無異於「痴人說夢」。
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金融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❻ 以07年中國外匯儲備14336億美元匯率為1:7.38減去11年匯率為1:6.49。我們的12730億人民幣財富去哪了
你所說的現象反映了人民幣不恰當的升值的危害,原則上理解是正確的。但不能這么簡單計算。
人民幣升值,並不會直接造成我們的外匯儲備資產縮水,因為我們的外儲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元的貶值才會直接造成我們的外儲縮水。
但人民幣升值會給我們持有的外儲造成潛在威脅,這主要是由熱錢流入中國而形成的這一部分外儲所造成的。比如06年熱錢以7.8匯率買入人民幣,到11年以6.5買回美元,這樣就會給中國的外儲帶來比較大的損失。這還沒有考慮熱錢在樓市股市的投機收入以及息差收入。
所以,我們必須採取各種措施,徹底防範和堅決打擊熱錢流入中國。
而且,人民幣不能亂升值,尤其是單邊升值。
這就是為何我多次強調,中國的外儲資產須保持適度的原則,並不是越多越好。另外,必須改善我們的外儲投資方式,安排高素質的操盤手管理外儲資產。
❼ 中國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有用嗎 為什麼看到一篇文章說用不掉了
中國外匯儲備達8536億美元 超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
截至今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到8536億美元。根據日本財務省已經公布的數據,該國截至今年2月底的外匯儲備為8501億美元。業內人士表示,上述數字表明我國已經首次超越日本,擁有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 事實上,今年1月我國外匯儲備增長263億美元,達到8452億美元,與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日本的當月外匯儲備8517億美元僅差65億美元。
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同時,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劇增加大了投機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中國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不斷在外匯市場上拋售人民幣購進美元,陷入了一種不良循環,也引起了外匯儲備的劇增。
之所以中國政府不敢多用外匯,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必須不斷拋售人民幣購進美元,才能減緩人民幣升值的速率,從而有利於中國出口的增長,使國內企業避免遭受人民幣過快升值所帶來的沖擊。
那篇文章說中國在拿自己的資源在換取少量的外匯,還說中國政府不敢用外匯!!因為用了很不劃算!! 是不切合實際的評論呀。
❽ 是不是美元一貶一升就能帶走很多中國人的財富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怎麽做呢
近來有報道說中國的外匯儲備又增加了不少,而中國的外匯儲備中佔比最大的是美元,這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所積累起來的血汗錢。而美元對人民幣近年來持續走低,原來一美元能兌8元人民幣現已降至6.5元人民幣。就是說美元越來越不值錢,變小了。而我國對外貿易賺回來的美元儲備,也變小了。這樣一來,我們在進行國際支付使用美元時,能買的東西就少了。
以前美國就是用美元貶值,加壓日本元升值來打壓日本經濟的。
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關鍵在於優化我們的外匯儲備組成,減少美元,增加對能源、黃金、歐元的持有。
❾ 我國的外匯儲備的財富,可以用來改善國民生活嗎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
是指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並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並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於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
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兌現和用於支付,並做到以最低成本實現兌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該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並考慮應付突發事件,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盈利性
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使儲備資產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盡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採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5中國儲備
現狀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2008年年初已超過500億美元,2009年年初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外匯儲備從1994年匯改時的516.2億美元,到1996年的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除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兩到三年間,均保持了較快增速。進入本世紀,隨著中國對外經濟與貿易的快速發展,外匯儲備保持了高速增長,2003、2004、 2007年增速超過40%。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6月突破2萬億美元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又上漲了1萬億美元。2011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 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