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消費強度對比
1980~2004年,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國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也驅動著石油消費的高速增長。石油消費量的增長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保持著線性增長關系,這種線性關系有著比較大的斜率(圖6.22)。比較大的斜率不僅代表著工業化的經濟,也代表著中國石油利用效率的低下。與美國石油消費量與GDP增長關系對比(圖6.13),中國的這段線段類似於美國1978年以前的線段,中國似乎正在重復美國20世紀50、60年代走過的石油消費之路,這也是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能避免的。
從中國石油消費強度歷史變化來看,20世紀70年代中國石油利用效率最低。造成這一異常低效率的原因是錯誤的能源政策。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後,60年代又先後發現了遼河、勝利、華北和大港等油田,中國石油產量急劇增長,國家提出了以油氣為主的能源政策。1966年電力工業決定將燒煤電廠改燒油,提出了「煤改油」政策。到1977年,全國火電廠燒油量達到1800萬噸。另外,全國各地工礦企業也爭相改燒煤為燒油,全國石油消費量急劇增加,石油消費強度急劇上升,在1978年達到每1000美圓GDP需要消耗0.6噸石油。1978年以後,由於世界原油價格高漲,國家用石油出口換取外匯,減少了對國內市場石油的供應,許多電場和工業鍋爐也改燒油為燒煤,國內石油消費量下降,石油消費強度也隨著下降,1986年下降到每1000美圓GDP需要消費0.3噸石油,在8年的時間里下降了50%。90年代以來,中國石油消費強度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到1994年下降到每1000美圓GDP需要消費0.21噸石油,達到了美國70年代的水平。2000年下降到了每1000美圓GDP需要消費0.18噸石油,相當於美國80年代初的水平。
圖6.23 中國和美國石油消費強度變化歷史
(資料來源:劍橋能源)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石油消費強度長期維持在0.21噸/1000美圓GDP(圖6.23)。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後,美國取消油價管制,國內油價上升到國際市場水平,美國國內石油消費急劇下降,石油消費強度也隨之下降,1986年下降到0.14噸/1000美圓GDP。此後,美國石油消費強度繼續保持下降,但下降速度減緩,到2000年下降到0.10噸/1000美圓GDP。中國與美國對比,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強度應該處在美國80年代初期的水平,未來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特別是目前的高油價,是1978年以來油價的最高峰,也可能像1978年的高油價使美國石油消費強度下降一樣,促使中國節約和替代石油,使石油消費增長速度下降,消費強度也將隨之降低。
② 我們龐大的外匯儲備為何要用來購買美國國債,而不是石油、黃金等資源
當今世界上美元和美債是硬通貨,全世界都認他,買任何東西都可以使用美元。比如,黃金、石油、鐵礦石等資源都是以美元計價和交易。買美債主要是方便交易、而且還有利息收益。美債隨時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出去變成現金,用於各種外匯支付。
石油和黃金等資源始終是商品,其價格起伏很大,例如石油最高可以沖上140幾元一桶,前幾日又回落到七十幾元一桶,幾乎折半。包括黃金也是這樣。如果你花錢買了高價,然後價格急跌就不劃算了。另外,黃金和石油等資源存儲和運輸成本高。而且每年又不像債券那樣給你帶來利息收益。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③ 外匯石油與美元漲跌哪裡看
下個仟家信黃金軟體。。上面股票。外匯。黃金。什麼都有。。
④ 最近石油又漲了,我國的外匯近1億億為什麼不多買點石油儲備呢
可是國家生產消耗的石油N多,因為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國家現在還是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我國每年為世界創造的GDP為4%,但是卻要消耗全球石油的7。6%,鋼鐵的30%,煤炭的20%,國際上都說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世界各國的石油都不夠中國用,還有就是外匯的錢也大部分花在引進別國的先進技術,國防,教育等方面,國際石油的價格波動是每個國家都必須承受的風險,想想如果別國都張而我國不漲,那別國還不是到我們這里想方設法的搞石油去,所以啊,`我覺得能這樣也已經不錯了! 個人觀點啊
⑤ 油價巨降,這是否是中國利用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石油的機遇呢
可以買進,但是問題是:一、沒有那麼多庫
二、一旦你大量買入的話,市場價格馬上就起來了
⑥ 中國進口晶元比石油還多為什麼不突破
晶元突破?石油為什麼不突破?
突破,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一個1.7米人想跳起來夠到藍框,需要先讓自己長到1米8、9才行。而且還得先練彈跳力。基礎工作的落後並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
就如前兩年人人都用寫字的筆靠全部進口,最近要說高端的螺栓要100%進口。
⑦ 石油刮刮卡和晶元卡 充值卡都是什麼東西
石油刮刮卡和晶元卡 充值卡充值卡 就是你可以把錢充進去 然後自己加油 晶元卡也是充值卡的一種 刮刮卡那就是中獎 充了多少錢有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