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國貨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貨幣,又稱「民國貨幣」,指1949年前流通於中國的貨幣。除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外,還有多種地方性貨幣,如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藏幣等,以及在中華民國境內非法發行的貨幣,如中國共產黨政權發行的邊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貨幣,又稱「民國貨幣」,指1949年前流通於中國的貨幣。除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外,還有多種地方性貨幣,如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藏幣等,以及在中華民國境內非法發行的貨幣,如中國共產黨政權發行的邊幣。
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國父孫中山推翻了清朝長達268年的專制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朝殘余勢力,中央政府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
1914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國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趨多元化。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後加中國農民銀行),並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由於國內的戰火連綿,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由於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有較少人使用。中國民間多數繼續使用銀元,南京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
B. 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鈔有收藏價值嗎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中華民族重大的紀念盛典。為了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台灣中央銀行在 2011年1月6日發行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鈔》,它是歷史上第一枚辛亥革命紀念鈔票。據了解,辛亥革命紀念鈔票是我國繼發行「百元世紀千禧龍鈔」、 「建國紀念鈔」、「奧運紀念鈔」後,首次成套發行的重大歷史題材紀念鈔紀念幣。
2011年對於中國人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100年前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帶領中國人推翻了滿清的封建統治,結束封建帝制,初步建立了民主專政政體。台灣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這一特殊時刻發行了100元紀念鈔,這對於錢幣投資愛好者來說,是個天大的喜事。從2008年開始銀監會對央行發行的貨幣管理就相當嚴格,因此央行不再隨意發行紀念鈔,連2010年世博會、亞運會都沒有發行紀念鈔,因此,2011年台灣100元紀念鈔就顯得格外珍貴。發行之初,價格漲勢很快,僅發行三天就漲了近10倍,近年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鈔價格一直穩步上漲,直到2013年年初才穩定下來,可見其價值之大。
C. 1912年,中國使用什麼樣的貨幣
銅錢,光緒通寶,或用銀子,金子之類的來兌換,銀票用途也比較多。還有是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
D. 民國時期的貨幣有什麼進位是多少那時候的物價大概怎樣
民國時期紙幣: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亡境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孫中山先生為籌集糧餉軍械和革命活動經費,積聚革命力量,在國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政府的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這些鈔票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很大作用,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產物和見證者,一向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們的珍視。
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准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了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銀種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軍用票
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雲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靖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它們在各自的*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於臨時性質。這部份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國民政府紙幣
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金元券
鑒於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後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餘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銀元券 東北九省流通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採取分區發行制度。對於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對干民國紙幣的收藏與研究, 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熱門,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集有所樂的收藏心得, 而且更能使人感悟歷史。一張票幅為2.5厘米×5.1厘米、僅有拇指大小的紙幣, 卻紀錄了我國抗戰史上的一段悲愴往事。1941年,因杭州淪陷而南遷至浙南山區的浙江地方銀行,由於受到日軍的嚴重封鎖, 導致印鈔材料極度缺乏, 為了度過難關, 印鈔廠只好節省印鈔紙張,於是便產生了這種我國歷史上最小面幅的紙幣—浙江省地方銀行橫式一分紙幣。如今這種紙幣己身價萬倍, 難得一見。而另一種面值為60億元的民國紙幣, 卻寫下了民國末期金融崩潰的敗筆。1948年, 國民黨的法幣政策己經瀕臨破產,100元法幣的購買力僅值1937年的0.00002元, 但國民黨政府出於內戰的需要, 仍大量濫發紙幣, 導致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1949年5月, 新疆省銀行發行了一種面額為60億元的紙幣, 這張紙幣摺合金元券壹萬元, 按照當時上海的物價, 這張60億元的紙幣只能買到77粒大米, 這真可稱得上是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聞。如今這張在歷史上僅曇花一現的紙幣己經身價不菲,其全新品相的市場價格己達5000元。 民國時期的通貨膨脹
民國26年(1937年)到民國33年(1944年)的通貨膨脹與物價漲幅
26年法幣發行16億,物價穩定,定為基準物價
27年法幣發行32億,增加了2倍,物價較民國26年,漲幅達64%
28年法幣發行56億,增加了3.5倍,物價未大幅波動維持在27年水平
29年法幣發行80億,增加了5倍,物價卻瘋漲了12倍
30年法幣發行160億,增加了10倍,物價漲幅為27倍
31年法幣發行336億,增加了21倍,物價漲幅為77倍
32年法幣發行752億,增加了47倍,物價漲幅200倍
33年法幣發行2880億,增加了180倍,物價漲幅2100倍 你想想前幾年用一樣的錢可以買到一頭牛,到後來只可以也買不到一個火柴
E. 辛亥革命90周年紀念鈔面值200現在值多少錢
你說的是台灣2001年版(印刷年份版別民國九十年)的200元新台幣流通鈔。紙幣正面是蔣介石,背面是台北總統府。
這種紙幣是流通鈔而不是紀念鈔(目前有不少幣商為了銷售他們的錢幣,而推出各種噱頭來炒作這些錢幣:把流通鈔說成是紀念鈔,按他們的邏輯,我們現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也是紀念鈔了,是「建國50周年紀念鈔」,因為他們的印刷年份版別是1999年版的)。
因為這種紙幣現在在台灣仍然是流通幣,台灣市民平常使用的也就是這些紙幣,所以收藏價值不是很高。按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匯率,200元新台幣紙幣可以兌換42元人民幣左右。目前在郵幣交易市場上,200元新台幣流通鈔價值46元人民幣左右。
F. 我們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貨幣主要有那些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G. 民國時期大陸流通的貨幣是什麼
民國時期紙幣: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喪權辱國,把中華民族推向國將不國的危亡境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為中國近代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孫中山先生為籌集糧餉軍械和革命活動經費,積聚革命力量,在國外發行了籌餉券;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政府的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這些鈔票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揮了很大作用,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產物和見證者,一向作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們的珍視。
國家銀行票
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仍沿用舊名。「中國」和「交通」二行在民國初年,被定為國家銀行,繼續發行兌換券。後因袁世凱稱帝,而引起了討袁戰爭。接著各地軍閥進行混戰,財政狀況極為惡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兌現,引起了糧食和各種商品價格急劇上漲,使勞動人民蒙受了很大損失。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調節金融,活躍經濟,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發行貨幣,履行國家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與特種銀行票
除國家銀行發行票外,不少普通商業銀行經政府核准也取得了發行鈔票的特權。在前清取得了發行權的有中國通商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四明銀行、信成銀行等。民國政府成立以後才取得發行權的有中國實業銀行、中南銀行、大中銀行、中國絲茶銀行等、另外,還有經政府特許發行鈔票的特銀種行,如殖邊銀行、邊業銀行、勸業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抵制外鈔、發展中國民族經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軍用票
辛亥革命後,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稱帝激起了以雲南為開始的全國規模的討袁戰爭。各省紛紛成立「護國軍」、「靖國軍」,宣布獨立。討袁戰爭結束後、北洋軍閥形成一股軍事政治力量。它們在各自的*山——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互相爭斗,使全國陷入了連年內戰之中。各地軍政權為了籌措餉需進行戰爭,一般都發行了軍用鈔票。這類鈔票均在戰地發行,屬於臨時性質。這部份負擔,當然都無一例外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
國民政府紙幣
法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
關金券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金元券
鑒於法幣惡性膨脹,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之勢,國民黨政府於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然而金元券卻以更快的速度膨脹,前後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O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餘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
銀元券 東北九省流通券
大陸解放前夕,金圓券已形同廢紙,民間多已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黨政府乃恢復銀本位幣制,在重慶、廣州一帶發行銀元券。規定金元券五億可向中央銀行兌換銀元券一元。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黨政府決定在幣制方面採取分區發行制度。對於經濟環境特殊地區,發行區域性流通券,限在當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東北地區發行了「東北九省流通券」,其幣值為法幣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發行。
對干民國紙幣的收藏與研究, 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熱門,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集有所樂的收藏心得, 而且更能使人感悟歷史。一張票幅為2.5厘米×5.1厘米、僅有拇指大小的紙幣, 卻紀錄了我國抗戰史上的一段悲愴往事。1941年,因杭州淪陷而南遷至浙南山區的浙江地方銀行,由於受到日軍的嚴重封鎖, 導致印鈔材料極度缺乏, 為了度過難關, 印鈔廠只好節省印鈔紙張,於是便產生了這種我國歷史上最小面幅的紙幣—浙江省地方銀行橫式一分紙幣。如今這種紙幣己身價萬倍, 難得一見。而另一種面值為60億元的民國紙幣, 卻寫下了民國末期金融崩潰的敗筆。1948年, 國民黨的法幣政策己經瀕臨破產,100元法幣的購買力僅值1937年的0.00002元, 但國民黨政府出於內戰的需要, 仍大量濫發紙幣, 導致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1949年5月, 新疆省銀行發行了一種面額為60億元的紙幣, 這張紙幣摺合金元券壹萬元, 按照當時上海的物價, 這張60億元的紙幣只能買到77粒大米, 這真可稱得上是中國金融史上的一個奇聞。如今這張在歷史上僅曇花一現的紙幣己經身價不菲,其全新品相的市場價格己達5000元
H. 民國時期出現幾種貨幣
紙幣的鑒賞-珍貴紙幣-民國時期貨幣
紙幣的鑒賞-珍貴紙幣-民國時期貨幣
文章類型:收藏知識 文章加入時間:2001年5月11日1:56
--------------------------------------------------------------------------------
【名稱】民國時期貨幣
【鑄幣概況】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在各地方發 行過兌換券性質紙幣。
【貨幣形狀】北洋政府壹元兌換券二級,值黃金30克;中國銀行況換券(四川),二級,值黃金30克;勸業銀行(北京)三級,黃金10克;中央銀行(福建)三級,黃10克;交通銀行(江蘇),三級,值 黃金15克。 1931年關金券,中央銀行,六級,值黃 金 1克; 1949年銀圓券,六級,值黃金1克; 1945年東北流通通流券,三級,值黃金10克。
I. 民國時期貨幣有哪幾種
民國時期貨幣有紙幣、銅元、銀元三種。
北洋政府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
《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法幣,1948年發行金圓券。民國時期幣制復雜,各省份、軍閥、割據政權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9)辛亥革命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一、法幣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雜亂不堪。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後加中國農民銀行),並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二、金圓券
由於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0.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還快,10個月上漲170萬倍,各地紛紛拒用。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