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秦始皇時期貨幣

秦始皇時期貨幣

發布時間:2021-08-26 01:24:25

A. 秦朝貨幣主要種類

秦統一中國,也統一了貨幣,貨幣的主要種類是:

1.黃金為上幣,單位「鎰」(合20兩);

2.銅為下幣,單位「半兩」。半兩錢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國錢,旋即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將半兩錢推行中國。自此,方孔圓錢這種貨幣形制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 :「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3.布。司馬遷根據《秦記》中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詔令摘要敘述的,但有一處令人費解。文中說:「中一國之幣為三等」。布與半兩錢、金幣之間有法定的比價:如「錢十一當一布」。刑徒如向官府領取衣服,就要按11的倍數繳錢,如隸臣、城旦等冬衣每人繳110錢,即10個布;夏衣每人繳55錢,即5個布;個子小的冬衣繳77錢,即7個布,夏衣繳44個錢。舂米的女刑徒冬衣每人繳55錢,夏衣每人繳44錢;個子小的冬衣繳44錢,夏衣繳33錢。按11的倍數計算,刑徒領取衣服可以繳布,也可以繳錢,這說明布當貨幣普遍存在。布在金餅、半兩錢之間,如果稱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布當然可稱為「中幣」。

B. 秦始皇統一的貨幣叫什麼

半兩錢。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 :「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2)秦始皇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秦二世「復行錢」以後的半兩錢,體積明顯較前輕小。如從始皇陵T2出土的半兩錢,直徑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銖稍強。

始皇陵北魚池村遺址出土的半兩錢,直徑在2.6至2.8厘米之間,重量在2.2至3.8克之間,合秦制3.3至5.7銖。這些錢例較秦統一不久鑄的標准錢,均減輕一半左右,但錢型較整齊,錢文小篆,字形稍長,當屬官錢,可能是二世所鑄。

秦二世即位剛一年就爆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天下大亂,私鑄蜂起。於是製作粗劣,穿孔較大,錢徑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兩,亦稱「秦榆莢錢」也出現於市場。

可見一國之貨幣可以反映國力之盛衰。「復行錢」是秦王朝行將傾覆時採取的應急措施,敲響了「半兩錢」走向衰落的喪鍾。秦末貨幣的嚴重減重變質,與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C.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規定用什麼貨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規定使用「半兩」錢。


「半兩」錢為銅鑄,圓形方孔,錢直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古代 1 兩為 24銖)2.5-3.35克,個別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兩」二字。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全國後,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 。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方孔圓形錢由此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沿用了兩千多年。

D. 秦始皇的錢幣叫什麼

半兩錢 形制為圓形方孔,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 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西漢初年所鑄的錢,雖陸續減輕重量,仍稱「半兩」。如呂後二年(前 186)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 175)減為四銖,民間私鑄的半兩,有輕不足一銖的,因其輕薄如榆莢,故稱「榆莢半兩」。漢武帝初鑄三銖錢,元狩五年(前 118)廢除半兩錢,始鑄五銖錢。 B`五銖錢簡介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錢文「五銖」二字。又名五銖錢。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准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鑄行東漢五銖錢。此錢徑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靈帝時鑄「四齣五銖」,即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質量與東漢五銖錢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梁初期,曾鑄「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常平五銖」。581年,隋統一後,另鑄「開皇五銖」,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E. 秦始皇時代的貨幣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F.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的是哪種貨幣

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秦半兩)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6)秦始皇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錢的流通范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G. 秦始皇統一的貨幣

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在鑄幣刻半兩二字,體圓方孔,俗稱秦半兩

H. 秦朝統一時用的是什麼樣的貨幣

秦朝統一時用的貨幣是「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

(8)秦始皇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

參考資料:網路——秦半兩

I. 秦朝統一的貨幣名稱

秦朝統一的貨幣名稱為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

(9)秦始皇時期貨幣擴展閱讀:

秦始皇簡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5]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秦朝

網路-秦半兩

J. 秦始皇時期用的貨幣用的是什麼文字

「秦權錢」——秦始皇統一貨幣的象徵 關於權錢,早在清嘉道年間的戴熙(淳士)在《古泉叢話》中就有記載。同治年間的鮑康(子年)在他的《觀古閣泉說》中印有權錢的拓圖,亦有「權錢」之說。1940年丁福保主編的《古錢大辭典》中亦有相關說明和拓圖,均認為是世間罕見的珍品(書中所載之錢原物已下落不明)。 此枚權錢(見附圖)上世紀50年代初發現於西安,古泉大家方葯雨當年見這枚「第十七重四兩」錢時曾感嘆地說:「我數十年搜羅稀珍古錢,而無緣遇到過真正的秦權錢,今能得見乃是三生有幸!」 這枚陰文「第十七重四兩」是迄今發現與存世的秦權錢中唯一一枚,它是秦王朝統一貨幣、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徵,是可與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同為秦代統一度量衡的「商鞅方升」相媲美的國寶。 秦王朝為了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施行,不僅鑄造了大量的「半兩」錢,還鑄造了為數不多的「重四兩」的秦權錢。 那時秦王朝嚴格規定,只有朝廷擁有鑄錢權,嚴禁民間私鑄。秦「半兩」既為法定流通貨幣,就有嚴格的規定,按秦量制,每枚錢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8克左右。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又稱法錢),面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字元號,作為衡量的標准。按此權錢的標准,一枚權錢應當等於8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於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准。可知這種權錢的鑄造,在監督、規范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秦始皇時期貨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川融匯金融服務外包有限公司怎麼樣6 瀏覽:141
融資融券50萬不買股票 瀏覽:580
個私業主融資需求 瀏覽:188
對理財公司發展合理化建議 瀏覽:363
融資融券配資 瀏覽:923
銀行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最大的區別是 瀏覽:580
經常項目外匯收入代碼 瀏覽:87
地方金融局金融服務企業 瀏覽:189
300026紅日葯業股票 瀏覽:959
恆生期貨模擬交易系統 瀏覽:420
客戶交易美元賬戶國際原油 瀏覽:828
股東鎖定期幾年 瀏覽:446
南京地方法人金融機構 瀏覽:377
融資平台自查工作 瀏覽:114
兗州總工會信託理財 瀏覽:153
常用指標最佳組合 瀏覽:555
股指期貨什麼時候賣 瀏覽:263
外匯券有什麼作用 瀏覽:977
樓迎軍期貨 瀏覽:415
瀘州市興瀘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