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武帝時期錢幣政策有什麼變化發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施行經濟上大一統的措施,統一鑄造五銖錢。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② 漢武帝幣制改革的漢武帝最終取得貨幣體制改革成功的原因
(一)國家的統一與中央政府的強大。西漢初年地方勢力強大,中央政府軟弱,以致無法統一貨幣制度。而漢武帝經過多年的經營,不斷削弱諸侯諸侯勢力,又取得對豪富的壓倒性的勝利,中央政府空前強大。只有這樣才能使政令貫徹到全國各地,才有可能實現貨幣制度的統一。
(二)五銖錢及其制度的合理化。新五銖錢的做工精緻,技術含量高,一般人很難偽造,並且質量、成色好,加上輕重適中,使這種銅錢形制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歷時2000多年。其次,政府明令禁止郡國鑄幣,將鑄幣的銅材料收歸中央統管,基本上斷絕了私人鑄幣的源泉。
(三)漢武帝在其改革過程中,能夠大膽、正確用人。漢武帝一改漢初以來對商賈「困辱之「的抑制,大膽提拔並委巨商大賈或其後人以重任。商賈之子桑弘羊因其出眾的經濟才能深得漢武帝信任,曾參與制定和實施武帝時期的一系列重大經濟政策,並執掌中央財政大權三十餘年,為漢武帝建立其不世之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③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什麼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
(3)漢武帝時期貨幣的質量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
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由於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
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於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
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④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4)漢武帝時期貨幣的質量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⑤ 漢武帝時期通用什麼貨幣
當然是五株錢啦!
⑥ 漢武帝的幣制改革是怎樣的對西漢的財政有何影響
西漢初期的幣制是異常混亂的,至漢景帝時,西漢曾4次在“允民自鑄錢”與“禁民自鑄錢”之間來回徘徊,可謂是反反復復,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之中。
可以說西漢能在漢宣帝一朝步入極盛,並最終成為“強漢”,這跟漢武帝所推行的幣制改革是“脫不了干係”的。
⑦ 漢武帝經濟上實行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他漢武帝的是統一的,那個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收回了,就是那個諸侯的造幣權,鼻塞鼻血收歸國有。
⑧ 自秦始皇至漢武帝時期 貨幣的發展過程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⑨ 漢武帝時期有沒有發行什麼錢幣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
⑩ 漢武帝各採用了怎樣的貨幣政策
漢武帝時期的幣制改革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是漢初一位頗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文治武功,顯赫一生,與秦始皇同被後人並稱「秦皇漢武」,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具有前瞻性,為朝廷、社會帶來了新思維,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也包括對貨幣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漢初郡國鑄幣出現失控,放民鑄錢成為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登基時,雖然延續「文景之治」有過的一段「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的短暫豐盈時光,但是由於社會財富逐步集中到少數從事冶鐵、鑄錢、煮鹽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賈囤積財富、奴役窮人,以至國家財政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於中央政府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漢武帝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打擊大賈商人,增加中央財政收入,這也是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由此他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
武帝劉徹登基時,正在繼續流通文帝時推行的四銖半兩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就當時流通的半兩錢名不符實,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以實現秦漢時期常稱錢幣「重如其文」為由,下令銷毀四銖半兩錢,新鑄「三銖」錢。這是漢武帝的第一次幣制改革,雖沒有取得了多少成就,但這次成功地突破了自秦始皇推行「半兩」以來凡錢稱「兩」的規矩,開創了錢幣稱作「銖」的新時代。
三銖錢推行不久就感覺到這種錢太輕,造成錢輕物貴,漢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將三銖錢廢掉,重新推行四銖半兩錢。這不能認為是倒退,而是漢武帝的又一次錢幣變革,是漢武帝看到了簡單地推行「重如其文」三銖錢行不通,暫時再重行半兩錢,以求更符合社會需要的錢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軍資耗費巨大,國庫嚴重虧空,而那些富商大賈卻無關痛癢。據《漢書》記載:豪門富室「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種困」。於是漢武帝與朝廷公卿官員們研究決定改換錢幣策略,打擊那些為富不仁、兼並土地、不顧天下安危的豪富,以此來充實國庫財政。由此武帝施展了第三次錢幣改革措施,即造皮幣和白金幣。皮幣是用一種珍貴的白鹿皮作幣材,一尺見方,四周綉有彩邊,值40萬,用於王室朝覲聘享。這種大額虛價的皮幣,是我國古代紙幣的先驅。白金幣是銀錫合金,分為圓形龍幣、方形馬幣、橢圓形龜幣,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是我國歷史上由中央王朝鑄造的最早的銀鑄幣。
但是,貨幣品種的眾多和復雜,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所以到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又下令郡國鑄造五銖錢,廢除了實際重量僅三銖的半兩錢,展開他的第四次幣制改革。五銖是在摒棄以前行三銖錢、四銖半兩錢的弊病中推出的。為免去流通中錢幣僅重三銖的不便,在傳統的「重如其文」的理念下,將法定錢幣提高到了五銖。而且基於冶金技術的提高,在錢面置外郭,將平背改變為背置內外郭形式。目前已經得到全世界學者的共識:凡金屬貨幣的重量,在4克左右是最適合使用的。可見這次幣制改革的意義所在。這次改革只是規定了錢幣的名稱和基本形制,依舊由郡國鑄造,一般稱之為郡國五銖。郡國五銖沿襲半兩的加工程序,錢幣鑄出後只是簡單的掰斷錢樹,或者只用簡單工具清除一下毛邊。郡國鑄錢,必然參差不齊,容易發生盜鑄。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為避免偽錢泛濫影響國家的稅賦收入,漢武帝又進行第五次幣制改革,命京師鍾官專門鑄造一種邊緣磨礪成色澤紫紅的精美五銖,史稱「赤仄五銖」。經過精加工的赤仄五銖很容易與郡國五銖區分,朝廷硬性賦予了赤仄五銖高昂的幣值,以一枚赤仄五銖當五枚郡國五銖,並規定凡繳納稅賦和官府用錢一定要用赤仄五銖。雖然朝廷賦予了赤仄五銖高附加值,但磨邊的技術含量並不十分出眾,引發民間將郡國五銖旋邊改造,充當赤仄,造成赤仄難辨正身之態,因此不久便也廢除了。
西漢王朝的屢次改幣,始終不能達到禁止私鑄偽錢的效果,特別是漢武帝即位以來的幾次改幣,商人們利用幣制改革之機囤積取利,嚴重影響了西漢王朝的財政收入,使貨幣鑄造權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達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在「外事四夷,內興功利」的情況下,西漢王朝又急需設法開辟財源以應付其大量財政開支,於是控制貨幣鑄造權便成為西漢王朝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