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礦金是金嗎它的價值是多少
1、礦金也稱合質金,是一種礦物。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
2、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於不同的礦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80%-90%之間。
溫馨提示:
①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相關產品由對應平台或公司發行與管理,我行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等責任。
② 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1-01-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金是金屬嗎
金是金屬。
金(Aurum)是一種金屬元素,元素符號是Au,原子序數是79。
金的單質(游離態形式)通稱黃金,是一種貴金屬,很多世紀以來一直被用作貨幣、保值物及珠寶。在自然界中,金以單質的形式出現於岩石中的金塊或金粒、地下礦脈及沖積層中。金亦是貨幣金屬之一。金在室溫下為固體,密度高、柔軟、光亮、抗腐蝕,是展性最好的金屬,延性僅次於鉑,是延展性最好的金屬之一。
金的形式
金在自然中通常以其單質形式出現,即金屬狀態,但亦常與銀形成合金。天然金通常會有8-10%的銀,而銀含量超過20%稱為銀金。當銀含量上升時,物件的顏色會變得較白及較輕。
當礦石含有天然金時,金會以粒狀或微觀粒子狀態藏在岩石中,通常會與石英或如黃鐵礦的硫化物礦脈同時出現。以上情況稱為脈狀礦床(Lode)、或是岩脈金。
天然金亦會以葉片、粒狀或大型金塊的形式出現,它們由岩石中侵蝕出來,最後形成沖積礦床的沙礫,稱為砂礦,或是沖積金。
沖積金一定會比脈狀礦床的表面含有較豐富的金,因為在岩石中的金的鄰近礦物氧化後,再經過風化作用、清洗後流入河流與溪流,在那裡透過水作收集及結合再形成金塊。
C. 誰知道這石頭上的黃色金屬是什麼
岩石看著有些像輝長岩之類的基性岩,可能含有一些鐵,然後被氧化了吧
D. 貴金屬礦產
1)金
世界各國十分重視金礦的勘查和開發。世界黃金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平衡。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到年底黃金儲量45000t和儲量基礎72000t(不包括中國和其他一些沒有公開數據的國家),儲量較大的國家有南非、原蘇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資源大國。其中南非約佔世界黃金資源量的一半,佔世界黃金儲量基礎的48%,巴西、原蘇聯和美國各約占資源總量的12%。
金礦可形成於各個地質時期和各種地質構造環境及岩石類型中。原生金礦類型多,勘查和開采原生金礦的主要類型有:①前寒武紀地盾、地台區綠岩帶金礦,包括加拿大赫姆洛金礦、美國霍姆斯塔克金礦;②元古宙原始地槽坳陷區含金-鈾礫岩型金礦,包括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金礦;③古生代褶皺區的美國卡林型金礦和烏茲別克穆龍套型金礦;④中、新生代與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小侵入體有關的金礦,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波爾蓋拉和利希爾島金礦、菲律賓阿庫潘-安塔莫凱金礦、日本菱刈金礦等;⑤現代砂金礦床和⑥伴生金礦。其中1和2類集中在前寒武紀,佔世界金儲量的70%;4類集中在中、新生代,約佔世界金儲量的25%;3類在古生代地層中的金礦約佔5%。可見,世界金儲量集中在「一老一新」是明顯的。
80年代以來全球性找金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發現了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金礦。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在金礦的找礦和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如:①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麥克勞林金礦床發現於1981年,金儲量100t,平均品位4.98g/t。礦床為產於火山岩和沉積岩中的網脈浸染型金礦床,礦體產於硅化凝灰岩中。②美國卡林金礦帶在72km范圍內有21個金礦床,截至1988年底總可采儲量達1026t,以金坑(319t)和波斯特-貝茨礦床(551t)為最大。卡林金礦帶原勘探深度在100~300m以內,均屬低品位沉積岩容礦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卡林金礦帶自1987年執行深鑽計劃以來找礦成果卓著,先後在礦區深部發現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礦床。近年來,又在深度450m以下發現了「高沙漠」金礦(60t,品位10.3~20.6g/t)和「綠松石」金礦(155t,品位12g/t)。可見,卡林金礦帶深部找礦仍有巨大的潛力。③加拿大安大略省赫姆洛金礦床於1982年發現,儲量597t,品位7.78g/t,屬太古宙綠岩帶中層控浸染型礦床。④加拿大西北地區通德拉金礦床位於耶洛奈夫東北240Km處,1982年發現,儲量150t,品位6.20g/t。礦床產於太古宙火山岩帶的陡傾長英質火山碎屑岩中,受剪切構造控制。⑤日本九州菱刈金礦床於1980年發現,儲量120t,品位80g/t,加上在其旁側發現的山田和山神金礦床,總儲量約260t,平均品位接近70g/t,屬第三紀淺成熱液石英脈型或熱泉型。近年在該礦區又發現一條舉世罕見的特大型含金礦脈,儲量40~50t,品位20~25g/t。⑥巴布亞紐幾內亞恩加省波爾蓋拉金礦床由70年代以前的一個小型金礦床(儲量僅幾噸)至90年代劇增為特大礦,儲量420t,品位3.7g/t,其礦化與中新世閃長岩成分的淺成斑岩侵入體有關。⑦巴布亞紐幾內亞火山岩型亞利希爾金礦床(573t,品位3.4g/t)。⑧前捷克斯洛伐克綠岩型塞利納-莫克爾金礦區。⑨巴西巴拉州砂金礦下部風化岩石中的佩達拉金礦床。80年代以來新發現的特大型金礦床還有:智利馬里昆加淺成熱液金礦-斑岩金礦帶的雷富希奧(可采儲量103t)、拉科伊帕(126t)等金礦床,整個礦帶金的地質儲量已超過四五百噸;美國阿拉斯加州諾克斯堡斑岩型銅金礦床(Au>124t);環太平洋火山岩區斑岩型銅金礦和火山岩型金礦的找礦也有巨大進展,如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貝格夕卡岩-斑岩型銅金礦床(1200t,品位1.8g/t)、巴圖希賈烏斑岩型金礦;菲律賓發現迪比迪奧斑岩型金礦;澳大利亞發現卡迪亞斑岩型金礦;智利發現塞羅卡塞爾和帕斯誇斑岩型金礦;秘魯和厄瓜多各發現了波里納和加比斑岩型金礦;美國發現了朱諾和諾克斯堡斑岩型金礦,還有麥克唐納火山岩型金礦等。目前,環太平洋火山岩區還在繼續工作和發展中。原蘇聯雅庫特的涅日達寧(475t,品位5g/t);馬丹加的邁斯科耶金礦(277t,品位12g/t);吉爾吉斯斯坦的庫姆托爾金礦(316t,品位4.4g/t),堪察加的阿梅季斯特金礦(96t,品位16g/t)等。另外,近年來有些著名老金礦區金儲量有明顯擴大,如南非蘭德金礦區新查明幾個儲量為幾百噸的金礦床,在該盆地深部發現了大型含金古礫岩型金礦床;多米尼加「老村莊」金礦儲量已擴大到600t以上。90年代以來,老地層中的金礦以及紅土型金礦也有大的發現,坦尚尼亞和委內瑞拉等在太古宙綠岩帶,馬里、尼日等在早元古代綠岩帶中均發現了大型金礦床;俄羅斯發現了特大型前寒武紀黑色頁岩型金(鉑)礦床;委內瑞拉1991年在綠岩帶地層分布區發現一大型紅土型金礦床(390t,品位1.25g/t)(古方,1994和何金祥,1998)。
此期間中國的金礦勘查工作發展迅速,取得了建國以來最輝煌的成就。發現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金礦。值得注意的是,在黔西南的二疊系、三疊系中發現了很有前景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形成「黔西南金礦成礦遠景區」,被譽為滇黔桂「金三角」,成為中國新的黃金基地。此後,在四川、甘肅、陝西、寧夏等省(區)都相繼發現了該類型金礦,又找到一個陝甘川新的「金三角」區,進一步拓寬了找金領域。此外,膠東和小秦嶺地區老金礦區、帶,又發現一批新的礦床,如膠東台上超大型金礦,在廣東省雲開地區找到了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河台金礦,在海南省找到抱板等一系列金礦,近來又找到石英脈型富金礦——抱倫金礦。還發現了一些新類型金礦,如:山東省發現花崗岩型(斑岩型?)金礦;內蒙古發現鉀長花崗岩脈型金礦;安徽省新橋發現鐵帽型金礦。近十多年的重大進展,在礦床類型上主要是繼續發現綠岩帶型金礦新礦床和擴大儲量;找到了一批剪切帶型大型金礦;微細浸染型(卡林型)金礦的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中國金礦類型看,應著重抓淺成低溫熱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微細浸染型(卡林型)、蝕變岩型和綠岩型金礦的找礦。在強調尋找獨立金礦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尋找含金多金屬礦床,此外應特別重視構造的研究和分析。
世界黃金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其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占總資源量的58%和80%,而儲量占儲量基礎的73%,說明金礦勘查程度較高。但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21年和29年,只能保證21世紀頭20年的生產。不過70年代以來的找金熱還在繼續,80年代以來發現不少大金礦,全球金礦的資源潛力仍較大,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區和拉美各國,黃金勘查前景可觀,儲量將不斷增多,保證程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2)銀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銀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為28×104t和42×104t。銀礦分布廣泛,儲量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它們佔世界總儲量的57%。世界銀資源約有2/3來自銅、鉛-鋅、金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中,1/3以產銀為主的脈型礦床。雖然最新發現是原生金、銀礦床,但巨大的未來儲量和資源預計仍來自副產銀的賤金屬礦床的發現。世界銀資源主要分布在3個巨型含銀構造帶中,即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帶和蒙古-鄂霍次克帶。銀成礦區的分布具規律性,它們都產於大洋—大陸過渡型成礦系統中;中—新生代褶皺帶的主要銀成礦區也都與大洋和大陸含礦構造的結合部位有關。最大的過渡型成礦系統的銀礦化時代為漸新世—中新世。第二個過渡型成礦系統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脊裂谷帶及相鄰褶皺帶的白堊紀—老第三紀的銀多金屬成礦區。銀的主要礦床類型有:①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淺成熱液礦床;②中溫熱液銀-有色金屬礦床;③中溫熱液銀-鈷-鎳礦床;④碳酸鹽中的交代型銀礦床等。
根據容礦岩石和主要有用元素組合劃分的主要銀礦床類型有:①陸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容礦的銀礦床;②海相鈣-鹼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容礦的含銀硫化物礦床;③碳酸鹽岩、夕卡岩容礦的銀鉛鋅交代礦床;④變質岩、碎屑沉積岩容礦的銀鉛鋅礦床;⑤前寒武紀變質火山岩、沉積岩、輝綠岩容礦的銀鈷鎳鉍砷脈狀礦床;⑥砂頁岩容礦的同生沉積礦床。由於銀礦多與其他金屬礦床共生,所以各種金礦、鉛鋅礦、銅礦勘查的成礦理論、礦床模式以及地質和物化探方法均可用於相應類型的銀礦勘查。找礦應根據各地區的地質構造環境、容礦岩石、礦化類型特點綜合考慮,合理選擇相應的勘查方法。
按賦礦岩石不同及金屬組合的差異,白鴿等(1994)提出中國銀礦床可分為8大類29個亞類,以產於火山岩系接觸蝕變岩系和構造破碎蝕變岩系最為重要。主要分布在地台邊緣、褶皺系,特別是濱太平洋構造岩漿活化區。成礦時代以中生代和元古宙為主。獨立銀礦床和銀金共生礦床以陸相火山岩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居多。與成礦有關的海相火山岩系多屬細碧角斑岩系,陸相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鈣鹼性岩石。銀的礦源層及賦礦地層以元古宙和古生界為主。銀礦的遷移、就位多受構造控制,合理運用綜合找礦方法是多快好省找銀的有效手段。
中國近十多年來加速了銀礦的找礦、勘查和開發,已成為世界主要銀資源國,銀礦成礦地質條件良好,資源遠景可觀。世界銀資源雖然豐富,但以伴生礦床為主,其開采利用受限。現有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20年和30年,可見,儲量的保證程度不高,因此必須加強勘查,尤其是加強尋找以銀為主產品的獨立銀礦床。
3)鉑族金屬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鉑族金屬儲量和儲量基礎為70600t和77500t,其分布高度集中在南非、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佔世界總儲量的98%。在鉑族金屬中,鉑和鈀的產量約佔90%,其餘金屬約佔10%。佔世界總儲量絕大部分的鉑族金屬勘探和開採的主要礦床類型有:
(1)與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硫化銅鎳礦型鉑族金屬礦床。這類礦床是世界鉑族金屬儲量和產量的最主要來源。當前世界三大產鉑國家的鉑族金屬主要來源於此類礦床,其代表性的礦床有: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銅鎳硫化物-鉑族金屬礦床(鉑族金屬是主產品,銅、鎳、鈷和其他金屬為副產品);原蘇聯諾里爾斯克含鉑族金屬銅-鎳硫化物礦床和加拿大薩德伯里含鉑族金屬銅鎳硫化物礦床。
(2)與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鉻鐵礦型鉑族金屬礦床。這類礦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大,80年代初在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中查明了與UG-2鉻鐵礦層有關的鉑族金屬礦床,使南非鉑族金屬儲量幾乎增加了一倍。該含鉑層主產鉑族金屬,鉻鐵礦作為副產品回收。此外,原蘇聯烏拉爾、衣索比亞和美國阿拉斯加等地的鉑礦床亦屬此類型。
(3)砂鉑礦床。砂鉑礦床與其他礦產的砂礦床區別不大。有殘積、坡積和沖積砂鉑礦床。分布在哥倫比亞、美國、加拿大和原蘇聯。此類礦床屬次要類型,其儲量只佔世界總儲量的百分之幾,其作用逐漸減少。
(4)其他類型。除上述類型外,還發現下述6種類型含鉑族金屬的礦床:①含鉑黑色頁岩銅礦床(如波蘭蔡希斯坦銅礦床);②產於各種銅、金礦脈中的鉑礦床(如美國內華達州波斯礦床);③含鉑族金屬斑岩型(浸染型)銅鉬礦床(如美國的克萊梅克斯);④含鉑黃銅礦型銅礦床(如原蘇聯烏拉爾);⑤含鉑錫石-硫化物礦床(如原蘇聯遠東的一些礦床);⑥含鉑鈾-硫化物礦床(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對鉑族金屬的勘查和研究重點是基性-超基性層狀侵入體,在侵入的岩漿岩體中前寒武紀層狀侵入體中的鉑族金屬具有極大的工業潛力。如南非布希維爾德、辛巴威大岩牆的大型層狀岩體、美國蒙大拿州的斯提爾沃特等。除了層狀岩體,鉑族金屬礦化還可能與屬於其他建造的基性-超基性侵入體有關,其特點是具有多種成礦專屬性(銅鎳硫化物、鉻鐵礦、鈦磁鐵礦等)。近年來積極研究蛇綠岩帶,特別是地中海的蛇綠岩帶。無論在侵入岩還是火山岩中都發現了鉑族元素的富集。在侵入的超基性岩石的硅酸鹽相中發現了鉑族金屬。與前寒武紀綠岩帶火山岩系中分異的超基性熔岩有關的科馬提岩型富銥硫化鎳礦床很有遠景。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元古宙沉積物中,發現了可作為鉑族金屬資源新來源地的鈾金鉑族金屬礦石,硒銻鉍是鉑族元素異常的指示標志,有大量的鉑族金屬硒化物。某些熱液型鈾礦脈也富有鉑族元素,故必須認真研究鈾礦石成分中的鉑族金屬;鉑族金屬砂礦普查也是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將來尤其應注意鉑族金屬的新類型,即古代和現代海盆中的沉積物(鎂質沉積物、鐵錳結殼、高碳質頁岩)和噴出岩(大陸區的橄欖粗玄岩和大洋區的玻質安山岩),例如要研究太平洋的鐵鎂沉積物,這種沉積物所含的鉑族金屬比類似的大陸沉積物高出100倍,鈷結殼普遍含有鉑。
值得強調的是,近幾年發現的含重要的鉑族金屬礦化,其分布大部分與金礦化重合,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產在新元古代與黑色頁岩有關的沉積岩系中的中溫熱液型特大型「干谷」金礦等,這種非傳統金鉑礦床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巴西等國均有出現。對於中國來說,也應注意與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黑色頁岩有關的多種金屬礦床,在原蘇聯東部地區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甚至是世界級的大金礦床以及金鉑礦床,在中國應注意研究成礦環境和控礦條件,創造性地推進此類礦床的找礦工作。
總之,世界鉑族金屬資源豐富,儲量充足,保證程度高,按年產量平均283t計,鉑族金屬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91年和223年。但由於鉑族金屬已有儲量高度集中,所以各國為保證供應,仍需進行不斷的勘查。
E. 關於金的礦化集中區
「金礦集中區」(Gold Mineralization concentration Region)這一概念是80年代毋瑞身等在研究我國金礦成礦規律時提出的,並在全國劃分了23個金的礦化集中區和8個金的潛在礦化集中區,統一表示在1∶400萬中國金礦成礦規律圖上。應該說,金礦化集中區概念的提出,是代表研究金的成礦規律的另一種思維,早在19世紀末,法國地質學家路易·德洛內在首次使用「成礦規律」這一術語時就強調,研究成礦理論必須著重於分析區域含礦性,20世紀中葉,法國地質學家P·魯蒂埃提出了同源,繼承和地球化學區三位一體的成礦規律學說。1974年,J·A·諾布爾提出了「金屬省」的概念,即地殼上聚集著某些金屬或金屬組合的區域。D·R·德雷也認為,一個地區聚集了一種或一組特定的金屬礦床,盡管不是同一成因,就可稱之為金屬省,也就是礦化集中區,1982年,張秋生教授在「礦源與成礦」中正式使用了礦化集中區的術語。誠然,上述學者一方面提出了金屬礦產在地殼上分布不均衡受特定區域限制這一客觀現實,從而揭示出金屬礦床的形成是成礦物質場、成礦能量場和成礦空間在地殼的綜合表現為地球化學區,但另一方面,他們均未對具體某一礦種例如金礦成礦規律深入研究,當然也未曾探討金礦是否可以形成集中區,其內含應是什麼。
「金礦集中區」的概念當時表述為,金礦集中區是地殼上金礦化的基本單元,是金元素的地球化學區,它客觀地反映了金在地殼上分布的不均衡。在集中區內,隨著地質歷史發展中不同地質事件的發生,便形成了不同時代、不同類型金礦床的同地區聚集,以及同一礦床不同成因的多次疊加,從而體現了在一些地區,一些金礦床形成中同源性和繼承性的特點,因此,很多地區相對最古老的含金地質體成為本地集中區的重要礦質基礎,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一是地殼形成過程物質分配差異,也就是地殼結構類型不同,導致成礦元素在地殼上原始豐度不同;二是地殼發展演化過程各地的差異,也就是各地區成礦和地質事件的不同,導致成礦元素集中程度的不同。前者決定了金的成礦物質來源,後者決定了金礦床的成礦方式。金在地殼分布的不均衡是體現礦床形成過程中一定程度上的同源性和繼承性的基礎,或者說,討論金在地殼上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就是討論金礦床形成的區域成礦背景及成礦過程。
研究金的礦化集中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研究金礦成礦背景,除研究金元素形成的地球化學區之外,重要的是研究具體的地質體,即在成礦前業已形成而與金礦化有內在關聯的各類地質體,這就是含金建造,它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原生含金建造,一類是轉生含金建造。建立原生含金建造的基礎是金在地球化學行為上成岩階段的親鐵性,在這一階段,金元素只能以分子形式彌漫於鎂鐵質或超鎂鐵質火山岩內,或以離子形式進入鎂鐵質的島狀和鏈狀硅酸鹽礦物結晶格架之內。這些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岩都是來自上地幔,因而具有原生含金建造的意義,為後期形成熱液金礦奠定了物質基礎。所謂轉生含金建造就是由原生含金建造(包含以往形成的礦體),在較長時間里,地質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經過了各種地質作用重新形成含金建造,從目前研究結果看,轉生含金建造大部分是特定的沉積岩系,最重要的成分特徵是普遍含炭。研究金礦集中區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要研究成礦的構造環境。
金礦集中區的概念在研究金的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的意義在於:
(1)金礦集中區是由多維(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素綜合形成的,即包含著成礦物質場,成礦構造環境,成礦熱力場和最後成礦定位空間。其中具有基礎性意義的是物質場與成礦構造環境,而物質場就體現於含金建造中,「綠岩帶」應該視為很多集中區的原生含金建造,在全球范圍內多數見到的是在「綠岩帶」形成之後,多經不同的變質作用形成了浸染狀和脈狀金礦以及再後的變質礫岩型(蘭德)金礦,在我國,在「綠岩帶」形成之後,經不同變質作用形成浸染狀和脈狀金礦,而相隔很長地質歷史到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塊的影響,才在構造岩漿活動下形成了許多大型金礦床。這就意味著,一些金礦集中區,成礦是後生的、同源的、繼承的、有著一個統一的成礦背景。
(2)金礦集中區內的金礦類型往往是多樣的,成礦時代也往往是多期的,這決定於該區地質演化史。但由於各地區地質演化具有一定的差異,造成每個金礦集中區內又總是以某一類型為主,例如,在華北陸塊,廣泛發育了古元古-新太古宙的原生含金建造(即綠岩帶范圍),成礦地質事件主要是前寒武紀的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和中生代的岩漿(包括火山岩)活動,因而金礦類型主要是「綠岩帶型」的浸染狀及脈狀金礦,以及知名於世的中生代與中淺成岩漿岩有關的金礦和同時代的與火山岩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又如,在黔西北-桂西南金礦集中區,廣泛發育著古生代轉生含金建造,只是受某些地熱系統的影響,也只形成了微細浸染型金礦。由此表明,在部署金礦找礦工作時,確立礦化集中區比確立礦化類型更為重要。
(3)尋找大型,超大型金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研究其成礦背景和成礦事件。金礦集中區內是否發育良好的含礦建造是其重要內涵,世界各地也包括中國在內的以礦床地理名稱命名的大型超大型金礦,例如蘭德型、卡林型、穆龍套型、山東招-掖型以及統稱的綠岩帶型,經成礦環境研究都發現了分布廣泛的各類含金建造,或單一、或重疊,但也有一些金礦,如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淺成低溫熱液金礦等與含礦建造關系不密切。它們中產於新生代島弧區的金礦等,成礦物質來源可能與地幔作用有關。
(4)金礦集中區既然是金的地球化學區,那麼,已知的金礦化分布態勢當然反映了金元素在該區的濃集狀態。鑒於缺乏全面的金的地球化學資料,為全國劃分金礦集中區帶來了困難,即使某些區域積累了這一資料,其邊界線的劃定也是較模糊的,但畢竟要圈定其范圍,因而仍需依靠地質資料,這就是以含金建造的分布范圍為基礎,考慮控制含金建造分布的構造單元邊界。顯然,大的斷裂構造格局影響著金礦集中區的分布,古生代以來,我國分野出三個巨大深斷裂構造體系,即中亞-東亞(古洋洲)體系,濱太平洋體系和特提斯-喜馬拉雅體系,第一體系控制北方含金建造的展布范圍和方向,使一些金礦集中區總體呈東西向;第二體系往往切過前者,控制著中生代構造岩漿活動,使某些金礦集中區外廓呈北東向,另一些則明顯保留了東西向基礎上的北東向復合,集中區內的金礦床也形成了東西成帶、北東成串的分布格局;第三體系則往往使金礦集中區呈南北向。
(5)金礦集中區內的含礦建造不同程度地提供了礦質,但其賦礦圍岩決不限於此。C·N·菲利普斯在研究了太古宙含金熱液性質之後指出,含礦溶液內主要形成的是含金的硫的配合物,從其制訂的金溶解度等值線圖解中可以看出,不論是改變氧逸度,還是改變酸鹼度,都能降低金的溶解度,這就意味著不只是一種沉澱作用可以引起金的沉澱,換言之,可以有許多可供選擇的足以引起金沉澱的餘地,因而金礦床能夠賦存於多種岩石中。基於這種認識和已發現的地質事實,在討論集中區內的找礦范圍時,可以擴大到其他岩系。
F. 金山金礦田
1.礦田地質概況
金山金礦田位於德興市東20km,地處揚子板塊南緣,贛東北深大斷裂帶(構造混雜岩帶)的北側,銅廠銅礦田之南西。金山因古人在此採金而得名,其最早的採金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礦田北部即德興銅礦田,其西有銀山礦田,礦田內已發現金山大型金礦床和西蔣、石碑、八十源、朱林、蛤蟆石等中小型金礦以及一些金礦點。金山礦田內所出露的地層較單一,主要為中元古代張村岩群韓源岩組,也是礦區的賦礦地層,其原岩為一套含火山質泥砂質復理石建造,下部夾火山碎屑岩、細碧-角斑岩。經變質作用後,其岩性為絹雲母千枚岩、凝灰質千枚岩以及含炭千枚岩、變沉凝灰岩,變中基性火山岩等。在礦田南側,還有登山群以及震旦系、寒武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等地層少量分布。
圖4-37 火山型-斑岩體系成礦模式
礦田內岩漿岩出露較少,僅見有變余玄武岩及變余輝石閃長岩,呈層狀、透鏡狀順層產出。礦田北東與銅廠花崗閃長斑岩毗鄰。礦田內褶皺與斷裂構造發育,早期褶皺為一系列緊閉同斜褶皺,由於軸面劈理置換強烈,缺乏標志層,僅見較多小褶皺轉折端,難以恢復早期褶皺的形態。晚期褶皺則為在早期褶皺形成的片理基礎上發育的一系列較寬緩的背向形構造。
據研究(韋星林,1998),礦田內斷裂構造是以一系列韌性剪切帶為特徵,主要分為兩組:(1)走向北東的陡傾斜走滑剪切帶;(2)走向近東西的緩傾斜推覆剪切帶(圖4-39)。
圖4-38 銀山礦區綜合剖面示意圖(據江西有色地勘局資料修改)
礦田東南部的江光-富家塢走滑剪切帶,走向北東50°~60°,傾向北西,傾角70°~80°,寬500~600 m,由強片理化帶、強褶皺帶、千糜岩-片岩帶組成,疊加有密集的壓扭性斷裂。
礦田北西部的八十源-銅廠走滑剪切帶,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70°~80°,寬約500 m,中心為構造片岩或超糜棱岩,向外漸變為千糜岩、片理化(糜棱岩化)板岩。金山礦田處於上述兩條北東向走滑剪切帶之間,發育多條走向近東西的低角度推覆型韌性剪切帶,是礦田內金礦重要的控礦、容礦構造。另外,在八十源-銅廠走滑剪切帶以西,還分布著蛤蟆石-奈坑受北北東向走滑剪切帶控制的、陡傾斜石英脈型為主的一系列小型金礦床和礦點。
北東-北北東向剪切帶明顯控制與改造了近東西向的韌性剪切帶,使之發生揉皺扭曲,呈雁行狀排列,其形成時代當晚於近東西向剪切帶,很可能是燕山期產物。
礦田內已發現的走向近東西的低角度推覆型韌性剪切帶主要有:(1)大山推覆剪切帶;(2)朱林-金山-西礦韌性剪切帶;(3)八十源-西蔣韌性剪切帶;(4)金山口推覆剪切帶。其中,目前已知的主要控礦韌性推覆變形帶為:朱林-金山-西礦韌性剪切帶和八十源-西蔣韌性剪切帶(圖4-40)。
圖4-39 金山金礦田地質略圖(據鄧國萍資料修改)(轉引自楊明桂等,2004)
圖4-40 金山口-西源嶺剖面示意圖Pt2ZH—張村岩群;NHn—南華系河上鎮群
朱林-金山-西礦韌性剪切帶呈北東東向橫貫金山礦田中部,其變形帶的厚度為120~620 m,出露寬度200~1000 m,並呈蛇曲狀出露地表,長度十餘千米,剪切帶的總體傾向北,傾角10°~35°,局部為45°~60°,為一緩傾斜構造,沿走向出現一系列背向形構造。據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該韌性剪切帶不僅是一條構造動力變質岩帶,同時也是含金礦化蝕變帶,控制的礦床有朱林、石碑、金山、西礦等礦床(其中朱林礦區東段金礦體往北傾斜已插入銅廠斑岩銅礦區范圍)。在空間上,動力變質岩與礦化蝕變帶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即從剪切帶邊部向剪切帶中部,隨著應變增強,出現不對稱的構造岩分帶,並且分別對應於不同的圍岩蝕變分帶和金礦化強度的分帶,以金山金礦區為例,根據其特徵可分為4個帶(表4-22)。
表4-22 礦床構造-蝕變-礦化分帶
超糜棱岩、糜棱岩帶位於剪切帶應變中心部位,與石英、黃鐵礦、鐵白雲石化蝕變帶對應,而且與金礦化帶(Au>0.1g/t)的分布基本一致。金山金礦金礦化帶分布於主剪切面的上盤,而西蔣礦區,金礦化帶則分布於主剪切面的下盤。各礦區中金礦帶在走向、傾向上連續、穩定。金礦體在礦化帶中僅占其中的很小部分。礦體與礦化圍岩之間為漸變關系,靠樣品分析結果圈定(圖4-41)。
圖4-41 金山金礦305線剖面1—糜棱岩化板岩;2—糜棱岩化凝灰質板岩;3—糜棱岩;4—超糜棱岩;5—含炭千糜岩;6—雜砂岩透鏡體;7—砂質板岩;8—鑽孔及編號;9—蝕變構造岩金礦體;10—含金石英脈
韌性剪切帶在宏觀上標志較明顯,以金山礦區為例,其主剪切面位於含炭千糜岩之上,即「黑白界面」,岩石剪切片理、S-C組構、拉伸線理等發育,鏡下顯微構造有:石英顆粒的波狀消光、變形紋、變形帶,拔絲構造及動態重結晶等,以及礦物壓力影,旋轉碎斑,雲母魚,S-C組構,新生礦物的定向排列等。根據宏觀和顯微構造顯示的剪切指向分析,剪切帶主剪切面上盤總體向南推覆,南京大學劉英俊等對金山礦區近東西向含炭千糜岩及初糜棱岩樣品的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測定,獲得全岩Rb-Sr同位素等時線年齡為732.1 Ma±60.6 Ma,表明該剪切帶為晉寧運動Ⅱ幕的產物,與其所在的贛東北韌性剪切蛇綠岩構造混雜岩帶的形成時代一致。
礦田內後期的斷裂不很發育,規模也較小,以北東向斷裂為主,產狀較陡,一般為50°~70°。
2.礦化類型
金山金礦田內所見的礦化類型主要有兩種:即蝕變岩型和石英脈型,其中蝕變岩型礦化還可以分為:硅化岩型和蝕變千枚岩型。
硅化岩型礦化是由各種構造岩,尤其是超糜棱岩、糜棱岩經過強烈蝕變而形成,以灰白-深灰色硅化岩形式產出,與圍岩界限清楚,由此類礦化形成的礦體規模一般較大,以順面理產出為主,局部斜切面理,在空間上較為連續,礦石品位較低,平均品位一般為7~9g/t,蝕變以硅化為主,另外還有絹雲母化、碳酸鹽化及黃鐵礦化,黃鐵礦呈細粒浸染狀產出,碳酸鹽則呈細脈狀,沿岩石裂隙發育。鏡下觀察,其主要礦物以石英為主,除此之外,可見少量鱗片狀絹雲母及細脈狀方解石等碳酸鹽礦物,石英大多為微小晶粒,少量原岩的石英殘斑具有波紋消光等變形特點。受蝕變岩原岩岩性、破碎程度、蝕變強度的影響,礦化不均勻,破碎程度強的局部地段肉眼可見到明金。
蝕變千枚岩型:主要由粉砂質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等經礦化蝕變而成。一般呈灰色-灰黑色,一般在硅化型礦體及含金石英脈兩側碎裂千枚岩中,礦化蝕變相對較強,此類礦化形成的礦體中礦石品位低,約為3g/t左右,與圍岩界限不清。主要的蝕變類型為硅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碳酸岩化及弱的綠泥石化,大多數礦石仍保留著千枚狀構造。
石英脈型:為沿層間裂隙或斷裂充填形成的含金石英脈,石英脈呈乳白色-灰白色,浸染狀、細脈狀黃鐵礦發育,其規模較小,明金含量較多,品位變化大,一般數十至100g/t左右,最高可達5000g/t,石英脈比較破碎且有金屬硫化物疊加發育地段,礦石品位高。
金山礦區,石英脈型礦體總體受片理、局部斜切片理的緩傾斜次級剪切裂隙控制,含金石英脈幅短小,一般長為20~30 m,最長達70 m,厚幾厘米至40 cm,呈似層狀、不連續的透鏡狀產出,局部可形成厚達3~4 m的膨大透鏡體,剖面上含金石英脈之間具有尖滅側現特點。石英脈厚度的變化同控礦斷裂的產狀變化有關,一般在產狀變緩處,石英脈厚度變大,反映了石英脈的形成是礦液沿地層右行逆沖滑動形成的一組平行於剪切運動方向的剪裂隙充填而成。據伍勤生資料,含金石英脈中伊利石Rb-Sr同位素年齡為167.9 Ma±5 Ma,與銅廠礦田花崗閃長斑岩時代相近。說明至少有一部分含金石英脈形成於燕山期。且與銅廠岩體熱作用有關。
蝕變千枚岩型礦體一般產於硅化岩型或含金石英脈的上下兩側,與之一起構成礦體,或沿剪切帶、剪切帶與次級斷裂構造交匯部位發育。而含金石英脈則多產於硅化岩型礦化之上部。
3.礦體特徵
礦區內礦體受韌性剪切帶以及疊加在其上的背向形構造的控制,金礦體一般產於剪切帶中心應變強烈部位的超糜棱岩-糜棱岩中。剪切帶中往往發育有多個次一級的剪切帶或稱應變強烈部位,因此,往往出現多「層」礦體疊置現象。
剪切帶與礦化帶實際上是同一地質體,礦體僅為礦化帶之中的一部分,礦體圍岩之間無明顯界限,通過采樣分析按工業指標圈定。
礦區內礦體的產狀與剪切帶的主剪切面平行,在走向上、傾向上均呈舒緩波狀延伸。其形態以似層狀為主,透鏡狀次之,膨大縮小比較明顯,一般在短軸背形的軸部礦體厚度增大,品位變富,在傾向上,礦體在剪切帶產狀呈陡坡處變薄,或尖滅,在陡坡兩端產狀變緩處膨大,形成厚的礦段,礦體一般少有分枝復合的現象(圖4-42)。
圖4-42 金山金礦321線剖面
礦體的規模大小差異較大,金山金礦勘探區共探明礦體10個,主要礦體V1,走向控制長1910 m,傾斜延深控制1480 m,最大厚度16.28 m,一般為1~6 m,平均3.45 m,厚度變化系數為85%,礦體中品位變化大,單工程最高品位為72.34g/t,一般為1~5g/t,礦體品位變化系數為231%。V1礦體是礦區最大礦體,總體產狀與剪切帶一致,總體走向為北西-南東,傾向北東,傾角10°~35°,平均為23°,為緩傾斜礦體。
石英脈型金礦體則規模要小,V4、V5礦體是金山礦區探明的石英脈型金礦體,其中V4礦體長400 m,形態為似層狀,膨大縮小明顯,最大厚度8.99 m,平均厚2.52 m,礦體最高品位達181.44g/t,平均15.59g/t;V5則是一透鏡狀礦體。
4.礦石礦物組成及結構、構造
在金山金礦各礦體中礦石礦物組成比較簡單,金屬礦物除自然金外,主要是黃鐵礦,其次有磁鐵礦、赤鐵礦、金紅石、毒砂、閃鋅礦、黃銅礦、黝銅礦和方鉛礦等。
脈石礦物主要是石英,次為絹雲母、鈉長石、綠泥石、鐵白雲石等。
礦石中硫化物的含量為1.36%~2.51%,屬少硫化物型礦石,其中,黃鐵礦是最重要的載金礦物,其含量約佔1.17%~2.25%。
據研究(盧作祥,1992),一般礦石中黃鐵礦的顏色較深,晶粒較細,晶形復雜(如五角十二面體及其聚形)或呈碎裂狀,則其含金性越好。
自然金多以晶隙金、裂隙金等形式,呈不規則粒狀、微細脈狀、枝狀賦存於黃鐵礦、石英等礦物的裂隙間或礦物顆粒之中,其中單體金佔85%,包體金約佔15%,金的成色為950~970,其中含少量Ag、Cu、Zn等雜質。
礦石的化學成分也相應較簡單,除金以外,其他有益組分Ag、Cu、Pb、Zn等含量甚微。礦石中有害元素含量甚微,As含量0.0~0.6%,平均0.14%,有機碳平均含量0.067%,石墨碳平均含量0.165%。
礦石的可選性良好,單一浮選回收率93.46%,金精礦品位58.1g/t,尾礦品位0.26g/t。
礦石以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花崗變晶結構、碎裂結構、糜棱結構為主,其次有包含結構、乳滴狀結構等。礦石構造以星散浸染狀、細脈浸染狀、角礫狀構造為主,其次為脈狀、網脈狀、晶洞晶簇構造,條帶狀構造。
5.礦床成因
對於金山式金礦的成因,曾經有許多學者、專家進行專門研究,有不同的成因觀點,現根據已有資料綜合:
根據對區內地層變質岩(即張村岩群韓源組)的含金性研究(劉英俊等,1989),平均含金高達22.5×10-9,其中,絹雲母千枚岩中金的平均含量為8.30×10-9,含炭千枚岩為12.9×10-9,角斑質凝灰岩為255.0×10-9,高出地殼平均值的2~70倍。金的賦存狀態,以分散的獨立礦物為主(>75%),其次為包裹於硫化物的微粒金(12%~15%),再次為分散狀態的微細金(7%~8%),表明變質岩中金絕大部分為活化金,在熱液成礦作用過程中可成為提供較多金的來源。
變質岩原岩為一套復理石-類復理石火山-沉積建造,原岩中金的初始來源與海底火山噴發或火山噴氣-熱泉沉積密切相關。金可能隨岩漿噴發時的凝灰質或玄武岩攜帶並沉積下來,或溶入海水中並在還原條件下被碳質或黃鐵礦等吸附,使金在地層的部分層位中達到初始富集。
從礦石的硫、鉛同位素的研究(盧作祥,1992),黃鐵礦中硫同位素δ34S與地層中δ34S數值相近,均在3‰~5‰范圍內,偏離隕石硫范圍不大,表明其硫的來源主要為深源,與圍岩中的變基性火山岩為同源關系,與鄰區銅廠斑岩型銅(金)礦床中黃鐵礦硫同位素(δ34S 3.1‰~4.0‰,平均0.22‰)不同,因此認為成礦中硫來源於圍岩。
礦石中鉛同位素比值207Pb/204Pb和208Pb/204Pb對206Pb/204Pb圖解上的投影點位於造山帶演化曲線附近,表明礦石中Pb為幔源鉛和殼源鉛充分混合的結果,表明成礦物質主要還是來自地層(圖4-43)。
從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來看,金山礦區礦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稀土元素組成特徵同該區變質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組成特徵有較好的相似性,而與鄰區燕山期成礦岩體稀土元素組成特徵具有明顯的差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成礦物質與地層間的密切關系(圖4-44)。
根據礦區內礦物流體包裹體測溫資料統計(盧作祥等),金山礦床成礦溫度變化范圍均一化溫度在180~320℃之間,平均值為225.2~295℃,爆裂溫度在217~420℃之間,平均300℃左右,顯示金山礦床的中溫熱液成礦特徵。
圖4-43 金山金礦床207Pb/204Pb和208Pb/204Pb對206Pb/204Pb圖解
圖4-44 金山礦區岩(礦)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線
礦物包裹體流體成分測定,金山金礦成礦流體為富CO2、S的中-弱酸性溶液,其陰離子以F-、Cl-、 為主,陽離子主要為K+、Na+、Ca2+、Mg2+等並含有微量的Cu2+、Zn2+和Au+等成礦元素離子,pH值一般低於7,多在5.3~6.9之間,說明成礦時其成礦介質為弱酸-中性條件,氧化還原電位456~476(+mv),反映成礦時流體處於弱酸性-還原環境。
從流體包裹體成分推測成礦時金可能以絡合物 [AuS]、[AuS2]、[Au(SO4)2]、[AuHS2]-等形式,早期還可能有 絡合物等形式存在。溫壓、pH值變化以及還原劑的作用,促使金沉澱富集。
綜合所述,金山金礦的多元成礦特徵明顯,成礦作用至少經歷了四堡期火山-濁流沉積及其金的原始聚集→晉寧期動熱變質金礦活化遷移和初始富集→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疊加改造3大階段。據同位素測年資料,金山礦田韌性剪切帶Rb-Sr等時線年齡為732.1 Ma±60.6 Ma,含金石英脈中伊利石Rb-Sr同位素年齡為167.9 Ma±5 Ma(伍勤生,1988),前者與晉寧期動熱變質時代相當,後者顯然與燕山期熱事件有關。
G. 這石頭是我在煤堆里檢到的。比石頭還重又硬。看上去有一粒一粒金屬閃閃發亮。有沒有可能是貴金屬呢。有哪
銅礦
H. 矽卡岩型金礦
矽卡岩型金礦以沂南銅井、金廠金銅礦床為典型。銅井金銅礦位於沂南縣城以北10 km處。在大地構造部位上處在沂沭斷裂帶西側的泰山-蒙山斷隆、馬牧池-沂源單斜斷拱上。3.1.3.1 成礦地質背景
礦區內地層主要為寒武系下部碳酸鹽岩和少量土門群砂頁岩。斷裂構造發育,以NNE向斷裂規模最大,NW向構造次之;NW向斷裂是控制礦體形成的有利構造。受NNE向與NW向主幹斷裂的共同影響,中生代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形成銅井雜岩體,岩石類型復雜,其中閃長玢岩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
3.1.3.2 礦體特徵
礦體產於閃長玢岩與饅頭組石灰岩接觸帶上(圖3-11),主要由兩個金礦體組成,礦體均呈似層狀、扁豆體,產狀受接觸帶控制,走向356°,傾向SW,傾角15°~20°。礦體規模小,厚度一般為1 m左右,最厚4.41 m。
圖3-11 沂南銅井金礦床+70米中段平面圖
礦石金屬礦物以磁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為主,次為輝鉬礦、自然金及黃鐵礦,少量褐鐵礦、孔雀石及藍銅礦。非金屬礦物石榴子石、透輝石、綠簾石為主,另有少量石英、方解石和綠泥石等。有益組分為金、銅、鐵、鉬、銀、硫,金含量1.11×10-6~9.32×10-6,平均3.26×10-6;銅含量0.30×10-2~3.42×10-2,平均0.93×10-2;鐵含量16.89×10-2~51.26×10-2;硫含量3.87×10-2~9.88×10-2,平均5.52×10-2。
礦石類型為矽卡岩型金銅礦石,含銅金磁鐵礦礦石佔70%,含銅金矽卡岩礦石佔20%,含銅大理岩和含銅石英閃長玢岩礦石佔10%。礦石結構主要為晶粒狀結構,礦石構造為浸染狀、細脈浸染狀、細脈狀和緻密塊狀構造。自然金呈不規則粒狀與石英、碳酸鹽礦物一起組成細脈,穿插在黃鐵礦、黃銅礦裂隙或包於黃銅礦中。
礦體圍岩蝕變作用主要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在內接觸帶或岩體內出現少量鉀—鈉長石化、硅化和絹雲母化。礦體主要賦存在矽卡岩帶內,由岩體向外明顯劃分內矽卡岩帶、外矽卡岩帶、大理岩及角岩化帶。圍岩蝕變中透輝石矽卡岩和石榴子石矽卡岩帶的分布位置是礦體存在的間接標志。
I. 什麼樣的石頭是含金的
岩金礦石是含金的。
根據礦物中金的結構狀態和含金量,可將金礦床礦物分為金礦物、含金礦物和載金礦物三大類。所謂金的獨立礦物,以金礦物和含金礦物形式產出的金。
它是自然界中金最重要的賦存形式,也是工業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發現98種金礦物和含金礦物,但常見的只有47種,而工業直接利用的礦物僅10多種。
(9)宜昌金岩石貴金屬擴展閱讀:
岩金勘探方法
主要礦體形態簡單,延展規模大,厚度穩定,砂金分布不均勻,底板平坦且坡度小。 規模較大的河漫灘砂金礦及濱岸砂金礦多屬這一類型。
主要礦體形態較簡單,延展規模中等,厚度變化不大,砂金分布很不均勻,底板較平坦至不平坦,有較大的金粒和金與脈石礦物的連生體。
底板平坦或以岩溶為基底的河漫砂金礦以及規模較大的支谷砂金礦和階地砂金礦多屬於這一類型。礦體延展規模小,形態較復雜,厚度變化大,底板不平坦,傾斜大,砂金分布極不均勻,有較多的大粒金和金與脈石礦物的連生體。
J. 求鑒定是否是金礦石
大哥,你這個不像金礦石,(含金的礦石)。你看人家這礦石,很好看的。
金礦石:指用人工或機械從礦山開采出來的含金的礦石,其中還含其他金屬雜質等。
地球的黃金總儲量大約有48億噸,而分布在地核內的約有47億噸,地幔8600萬噸,而分布到地殼的只有不到1億噸。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布是在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豐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岩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豐度值高於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綜上所述,金在地殼中豐度值本來就很低,又具有親硫性、親銅性,親鐵性,高熔點等性質,要形成工業礦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礦、富礦,金則要富集幾千、幾萬倍,甚至更高,可見其規模巨大的金礦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地質時期,通過多種來源,多次成礦作用疊加才可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