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儲備海外發債

外匯儲備海外發債

發布時間:2021-09-12 19:08:04

⑴ 我國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7千多億美國國債。那麼美國所持有的中國國家債券有多少外匯有嗎

我國連續幾年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才創造了如此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之所以為美元,與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和投融資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而美國對中國貿易是逆差,進口大於出口,賺不到人民幣,還需要用美元換人民幣來買中國的商品,再者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不可兌換,還沒成為國際貨幣。至於是否持有中國國債,這個不清楚,就算有,也是極少的一部分,著眼於資產的全球性布局而已,從而分散風險。

⑵ 我國公布的外匯儲備約3.1萬億美元裡麵包括買外國債券的錢嗎

我國的外匯儲備是非常充足的。這個外國的國債中國是必須持有的。

⑶ 怎麼聽人說外匯儲備量多的國家就是外債多的國家什麼意思請大蝦指點一二

不能單純的這么說。一般而言,一國合理的外匯儲備規模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1)進出口與外債規模;(2)匯率的靈活性對外匯儲備的自動調節;(3)稅收等經濟政策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能力;(4)用來促進內外均衡的其他經濟政策的靈活程度與有效性;(5)如「清邁協議」等國際經濟合作的影響程度。但一國外匯儲備到底多少才是最優的,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標準的演算法。

我國當前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其實質可以理解是「微幅、雙向、穩中爬升」的政策,因此匯率變動對大幅度調整外匯儲備的增減,短期內作用有限。而調整匯率水平的其他經濟政策變動較少,決策時滯較長。另外,考慮到我國外匯儲備是高度集中於國家,居民、企業持有的各類外匯資產僅約1400億美元,佔比15%(不含金融機構)。與日本外匯儲備多,同時企業和家庭又持有大量外匯資產的狀況相比,幾乎處於不可比狀態。

根據上述因素,測算我國合理的儲備規模,再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對外債應擁有百分百的外匯儲備,即約需2660億美元。

第二,為了應對政策調整或突發事件後的進口外匯需求,根據國際經驗,為繼續保持一國經濟的穩定運行與增長,應至少擁有3個月進口額的外匯儲備。在我國當前的政策框架下,考慮到各經濟主體遇政策調整或突發事件,會採取加快進口、提前付款、遠期結匯、降低結匯比例等措施,經初步調查,大約另需3個月進口額的外匯儲備。因此,需維持至少6個月進口額的外匯儲備,以確保經濟原有軌跡的穩定增長。如按目前進口約600億美元水平算,則需要約3600億美元的儲備。

第三,若遇緊急情況,外資進入驟減甚至幾乎為零。已投資境內的外商投資5000多億美元,利潤若按10%計需匯出境外,加上此時資本管制有效性嚴重打折,即屆時日常國際收支中「錯誤遺漏」數額必然放大,若此時再需維持經濟運行起碼的基本穩定,另需外匯儲備700億美元。

因此,從當前政策框架出發進行靜態測算,為保證經濟安全穩定運行,維持7000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應該能滿足應對暫時性國際收支的失衡。同時,對結構性國際收支失衡,7000億美元至少能提供3個月的調整時間。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1)一國持有較合理的外匯儲備量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隨著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應根據環境動態作出適當的調整;(2)以上僅僅是從純經濟角度出發考慮。一國合理的外匯儲備還應從政治等角度加以考慮,如考慮其他政治、外交關系等因素,還應適當擴大一定的儲備量。

4.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率

1、通過改革進一步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盡可能擠出儲備中投機性資本泡沫。如何有效化解升值預期,既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關鍵,也是解決儲備規模失控的關鍵。因此,一定要堅持匯率改革的主動性原則,就是既不能因外部壓力而動,也不能因為有外部壓力就不動,從而延緩改革進程,喪失改革良機。第一,在堅持當前有管理浮動匯率政策中,提高「微幅、雙向、穩中爬升」的調控藝術,適當放大浮動區間。配合下述各項政策,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匯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調整。第二,需要進一步發展我國的外匯市場和外匯衍生工具,除為了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匯率避險能力外,擴大本國居民之間調劑外匯資金餘缺的規模,弱化升值預期。

2、堅持有限度開放資本賬戶政策,加強外匯管理。近兩年外匯儲備來源結構性變化表明,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管制效率在下降。但是管制效率下降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管理,反而應強調加強管理的必要性。一是加強對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真實性審核;二是加強貿易融資、外商直接投資、公司境外關聯交易等項下的資本流動管理;三是可引入在國際上比較成功的無息存款准備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項目的資本流入交存一定比例的無息存款准備金,抑制短期投機性資本的進入。

3、改變過去寬進嚴出政策,適度放寬流出管制。在大致測算國家適度外匯儲備量的基礎上,對超過部分,鼓勵「藏匯於民」與實施「走出去」方針。

第一,提高非國家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

(1)可以取消強制結售匯制,改為意願結售匯制,增加銀行外匯資金的周轉頭寸。(2)擇機嘗試外匯儲備證券化,把一部分國家外匯儲備轉為企業和個人的外匯資產。即國家拿出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設立海外投資基金,在國際上進行資產組合投資管理;國內居民用人民幣購買基金證券,央行在收回市場上人民幣的同時,使居民間接持有境外資產。(3)視需要,考慮在國內設立僅由本國居民參與的外債市場。

第二,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需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

(1)運用一定的外匯進口關鍵設備、原材料;支持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的開發等。(2)支持對海外能源性企業、關鍵性原材料生產企業的並購活動,並配合國家金融戰略的實施,不排除有計劃、有遠見地對國際跨國銀行的並購予以支持。

第三,盡管當前世界各國儲備中黃金絕對數量呈不穩定狀況,甚至個別年份出現下降勢頭,但是作為正在崛起的中國,黃金在儲備中的份額與貿易大國地位相比,嚴重偏低。因此我國仍可視世界黃金價格走勢,在偏低價位時擇機增持。

⑷ 中國持有的外國債券是由投資自購用人民幣兌換的還是直接由國家印人民幣持有的

國外發行的債券也不全都是以發行國法定貨幣計價的,比如英國可能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也可能發行以英鎊計價的債券。我國持有的其他國家發行的債券應該是用我國的外匯儲備購買的,至於用的是什麼貨幣,不能僅僅看是哪個國家發行的,還要具體債券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政府會成立主權投資基金公司,由這些公司代表國家去購買美國的債券。所以說是由公司直接購買,政府間接購買的。國家的外匯儲備購買了這些主權投資基金的發行份額,至於外匯儲備的來源則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項目是出口換匯,出口商品獲得外匯,而我們同時實行外匯管制,那麼換回來的外匯在國內直接換成人民幣,一方面相當於我們被動發行了人民幣,另一方面也把這些外匯集中到外匯儲備的池子中來了。

⑸ 誰來具體解釋一下我國外匯儲備的含義。我國的外匯儲備為什麼要大量購買美元債券而不是國外物資呢

買得美國債絕對不會因人民幣升值而縮水。所謂買美債,因為人民幣升值縮水純粹是國內磚家瞎忽悠。這完全是不相關的。

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買100美元美債,到期後,美國就會還你100美元本金,另外加上一點利息,你是用美元買的美債不是用人民幣,美國還你的也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幣,美元只能在國際貿易中才能使用,國際結算也是用美元,因此和你國內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有什麼關系。

所以升值可以起到一定的降低國內通貨膨脹的作用,起碼把因為外貿順差太大導致的外匯過多引起的那一部分通貨膨脹減少(因為如果貿易順差太大,就會導致手頭美元很多,美元不能在我國國內流通,因此這些外貿企業要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流通,如果人民幣貶值,就意味著1美元兌換的人民幣多,太多的美元,就要意味中國銀行就要提供更多的人民幣進行兌換,如果存量不夠不夠就要多印人民幣票子了,這樣大量的人民幣進入國內市場流通,所以導致一定的通貨膨脹)。當然國內通貨膨脹嚴重,最主要的一部分還是靠政府投資的拉動經濟的做法造成的, 外貿順差太大隻是一部分原因之一。

去過美國的人,有時會發現,許多美國物價比國內還要便宜(美國人工是中國人工的幾十倍),即便是一些中國出口的產品,在美國的價格都要比在國內便宜,是非常奇怪的現象。一是說明票子印多了,通貨膨脹,另一就是說明我們的產品中稅負過大。我們的政府機關如此龐大,如此大的政府能夠運轉,錢從哪裡來,羊毛出在羊身上,肯定的群眾買單了,從哪裡出,不就是從消費的產品出。

所以中國如果大量購買外國產品,如果不加高稅負,外國產品比國內的還便宜,質量還要,如果人民幣在升值,就會更便宜,那麼特色經濟體制如何維持、特色體制下的國內企業如何維持?最終的結果就是特色政治體制就會出問題了。如果加上高稅負,外國產品對於國內群眾來說又成了奢侈品,賣不出去。
所以外匯儲備只能買美債了,買美債政府只賺不賠,到期本金利息就會收回,不管市場如何波動,本金利息是一分錢不會少,例如如果100美債跌倒95美元,那麼到期美國政府還是要還你100美元加上一定利息,如果美債漲到105美元,你可以提前拋售,收回105美元,或者你不拋售,還是等到期收回100美元本金加上一點利息。

⑹ 為何允許外國政府在中國發人民幣債券

從正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有五方面的作用。 第一,對國際經濟金融結構失衡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近十幾年來,國際資本流動呈一種怪圈,即資本從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流向發展中國家,通過持有美元資產和購買美國國債等渠道,資金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回發達國家,這種現象在亞洲地區尤其明顯。歸根結底,是因為亞洲缺乏足夠的金融產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產品供投資者購買。在區域債券市場上,主權債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美國有8.4萬億美元主權債,歐元區有9.7萬億美元,基本都是在發達國家市場發行的。不僅亞洲國家(除日本)發行主權債規模較小,而且亞洲債券市場整體落後,也很少有外國主權債券在此發行。我國推進這一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整體上推進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為亞洲金融資產匱乏提供新的應對思路。 第二,避免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家利益損失。現有格局下,我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地位有些得不償失,也就是以較高回報引入境外過剩資本(直接投資),最終又以買美國國債等低回報形式把過剩資本(金融投資)流回美國。允許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如果規定籌集資金用於國內直接投資,則可適度對沖上述怪圈影響。 第三,可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意味著對人民幣地位的認可,以及願意用人民幣配置資產,這也是人民幣走向強勢貨幣的前提條件。另外,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貿易往來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將有條件扮演"國際貨幣"的角色,對於與中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來說,可以直接利用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的資金,用來彌補貿易逆差,為其國際收支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隨著各國對人民幣債券的熟悉增加,我國亦可擴大在外發行人民幣主權債,以高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為依託,為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做好准備。 第四,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將成為國內債券市場的重要交易品種,交易規則需更符合國際慣例,也促使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被納入國際主權債分析的視野,從而逐步走向統一和規范。另外,也能一定程度促進利率市場化與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增強與海外債券產品的接軌。 第五,可以適當緩解外匯儲備管理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吸引下,許多國外政府背景的資金通過合法或非法方式已經進入我國,投資於人民幣資產,間接造成外匯儲備壓力。長遠看,如果允許某些國家政府發行人民幣債,或許可以繞過結匯環節,使其直接獲得人民幣資金,用於投資需求,從而減少外匯對沖和管理成本。 從負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也有三方面問題需注意。 第一,從外國主權債籌集資金使用來看,如果不加以合理規定,可能會加劇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例如,如果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由於國內的供不應求,可能會加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如果投資於房地產,則可能會加劇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 第二,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使發行規模受限。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情況下,外國政府發債後,未來如需要賣出美元等貨幣,買入人民幣來支付本息,則發債意願就會下降,除非發債國本來就打算把籌集資金在國內投資獲利。 第三,主權債券並非全無風險,在國內債券評級水平還普遍落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自己的評級標准,還是全盤接受國際評級機構的判斷,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是一件大事,從長遠來看符合金融發展和對外開放大趨勢,但也要充分考慮其各種影響,做到未雨綢繆。

⑺ 債券是什麼外匯儲備又是指什麼外匯儲備多對國家有什麼幫助

債券是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的承諾到期還本付息的書面憑證。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它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外國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和其他短期流動性金融資產。
一國國際儲備中,90%以上為外匯儲備,其作用
(一)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平衡國際收支
一國對外交往中,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當其由於進口商品或國內政治、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原因,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通過國際儲備來彌補是既方便又見效快的方法,從而保證國內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各國政府歷來都十分重視國際收支問題,每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利用國際儲備來彌補臨時性的國際收支逆差,作為一個國家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緩沖器,進而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同時,也可避免採取對外借債、壓縮進口等強制性措施,對國內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都是有限的,一般都保持在維持三個月的進口水平上。如果出現結構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靠國際儲備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對於結構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需要進行長期的調整,把重點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支持投資少、見效快、創匯多的部門和企業的發展,在擴大出口的同時,適當壓縮進口,從而從根本上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同時,又可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水平。
(二)發展對外貿易和增強國家信用的保證
國際儲備是衡量一國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是對外支付能力強弱的象徵。如果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充足,即使在出口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必要的進口支付能力,從而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國際儲備又是一個國家信譽的保證。一國國際儲備充裕,就比較容易取得借款,從而可以充分利用外貿來保證國內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彌補暫時的國際收支逆差和促進借款到期的順利償還。
(三)干預外匯市場,穩定外匯匯率
為了維護本國貨幣的信譽和本國的經濟利益,一國貨幣當局必須利用國際儲備干預外匯市場,使本國貨幣幣值穩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金融市場匯率經常波動,嚴重地影響了有關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穩定。因此,西方各國政府往往通過動用國際儲備,干預外匯市場,以達到穩定本國貨幣匯率的目的。各國用來干預外匯市場的儲備基金,稱為外匯平準基金,通常由黃金、外匯和本幣構成。當外匯匯率上升,本國貨幣幣值下跌,超過政府所期望的目標區間時,政府就向外匯市場拋售外匯,換回本國貨幣,抑制本國貨幣幣值的下降趨勢;當外匯匯率下跌,本國貨幣幣值上升過快時,政府則向外匯市場拋售本幣,收進外匯,以便抑制外匯匯率下跌的趨勢,從而達到穩定匯率的目的。

⑻ 美國政府發行6000億美元債券的量化寬松政策,對於以美國為外匯儲備的國家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美國是一個債權性國家,他發行多少貨幣就會相應的發行多少債券,發行6000億美元的債券就是變相發行6000億美元的貨幣,再通過加息或者其他手段來收回債券實行對於通脹通縮的控制,外匯儲備的國家當然是持有的債券變相貶值。

⑼ 我們國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還有外債,幹嘛不把外債給還了

外債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使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產物,也是金融國際化的一種表現,最早產生於西方。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國走上由無債、借債到依賴外債的道路,此後歷屆政府均向外借款。據粗略統汁,清政府舉借了210項外債,總額相當於18億銀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臨時政府)舉借外債約633項,債務總額達15.56億銀元;國民政府共舉借外債85項,債務總額約28億銀元;新中國外債除20世紀50年代的債項與債額有統計外,新時期的外債尚無統一的統計數字。近代中國外債與新中國外債盡管舉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舉借外債可以引進資本、技術、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及生產方式,則是一脈相承的。

外債是中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是通過外債這種形式形成的。清末舉借的208筆外債中,實業借款有85筆,債額達374 560965.7兩,占清末外債總額的28.7%,相當於當時清政府近四年的財政收入。其中鐵路借款37筆(318 147 297兩),礦業借款26筆(36 050 927兩),電訊借款7筆(8 738 344兩),輪船招商局借款4筆(4 383 192兩),河工借款4筆(3 330 515兩),其他實業借款7筆(4 910 689兩)。清政府主要用這些借款修鐵路、開礦山、辦電訊等。

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近代化的大生產都與外債聯系在一起。北洋政府時期舉借的外債中。實業借款和教育借款達4.5億銀元,約占總數的29%。實業借款雖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絕大部分還是投入近代企業的創辦與建設中。例如,1912—1927年,全國新增鐵路4 264公里,除滬杭甬等少數鐵路由股東集資或交通部撥款外,都是借外債修築的;另外還借款興建了電訊業、輪船航運業、航空業與金融業;一些大型的棉紡企業,如上海寶成廠、上海華豐紡織廠、天津裕大紗廠等,也都是靠借外債來更新設備、擴大生產或維持生產的。國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辦企業後,又舉借了63筆實業外債,債額為3.7億銀元,占總額的8.23%。國民政府用這些外債款興建了鐵路、電訊、航空等事業。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通過對敵偽產業的沒收和處理,又擴大了官僚資本企業。國民政府時期,還把1/4的實業借款投向了金融事業,把創建於晚清、成為北洋政府的兩大金融支柱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通過參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創辦了中央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加強對金融業的壟斷,國民政府還改組了中國國貨銀行、新華信託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四明銀行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在上海設立了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業四大銀行的聯合辦事處(簡稱「四聯總處」),統一管理全國金融,形成了國民政府金融壟斷的最高形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除運往台灣和存在海外的財產外,國民政府留在大陸的官僚資本財產全部被人民政府沒收,轉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除了運用國內資金發展經濟外,又通過舉借外債發展了社會化大生產。新中國外債與近代中國外債,正是在引進技術、發展生產力這一層面上聯系在一起的。

閱讀全文

與外匯儲備海外發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1100盈利計算公式 瀏覽:591
浙商國際金融期貨 瀏覽:61
信和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954
綠豆公司股票 瀏覽:706
股票期貨書籍打包下載 瀏覽:439
深圳揚天下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258
保險公司在金融業的地位 瀏覽:880
外匯委託追討資金靠譜不 瀏覽:928
汽車融資租賃業務的稅務籌化 瀏覽:569
金融服務業加計抵減 瀏覽:230
小微企業互聯網融資平台 瀏覽:195
用外匯平台有哪些 瀏覽:75
博易大師修改指標 瀏覽:621
西部證券配股價格 瀏覽:870
信用卡免息杠桿 瀏覽:585
高不成低不就打一個金融機構簡稱 瀏覽:626
恆豐銀行必成理財 瀏覽:429
公司金融羅斯第九版目錄 瀏覽:639
華斯交易市場 瀏覽:549
貿易戰匯率會漲到多少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