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
可是外幣順差帶來的外匯成為外匯儲備的話,銀行會怎樣增加本幣呢,繼續發行?發行量呢?發行量剛好等於換回的外匯儲備價值嗎?也就是說,一個人拿了一毛錢換了一顆糖豆,他媽媽又給了他一毛錢花,那這個人還是擁有一毛錢,但是怎麼又說外匯儲備增加會引起通貨膨脹呢?難道是因為銀行每一次的發行紙幣引起的乘數效應??哪位大神解救一下啊!!!
2. 為什麼說銀行為了使本幣不升值就要拋出本幣收購外幣還有這樣做為什麼會使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可以把外匯市場形象的想像成一個市場,外幣要進入中國都在在這個市場上換成本幣,大家都來換了,造成本幣稀缺,就變貴了,就升值了。為了抑制這種情況呢,我們就拋本幣,增加本幣供給,減少了上面的稀缺性,這樣本幣的升值就會得到控制。那怎麼在市場上拋本幣呢,不就是拿本幣換外幣,即購入外幣了。所以情況如你所述「為使本幣不升值,拋出本幣,購入外幣」。
當政府持有外幣的時候,是無法在本國進行外幣消費的,也就是說外幣無法在本國市場上進行大面積流通,所以對於本國商品的消費能力不強。當政府將外幣換為本幣的時候,也就是說本國貨幣間的流通障礙被取消了,商品還是那麼多,但是本幣的數量變多了,不就引起通脹了嗎。
要想使本幣升值,可以用外匯換取大量國外物資進行囤積,這樣商品與貨幣間的比值增大,通脹下降或者負增長,但是別的國家也不傻,我們老百姓都知道要甩外匯,人家老外會不懂?不會讓你輕易把手裡的美金很快用掉的,要花也行,超高價買物資。還有一種穩定貨幣的方法,在國內生產力穩定的前提下,換回本幣後央行回收流通本幣,保持商品貨幣比值,就不會出現通脹,但是你覺得政府會嗎?等於在燒錢啊。最後一種方法,就是發展生產力,解決生產力。總之,本幣貶值是一定和本國生產力與發行貨幣幣值有直接關系的,也就是說貨幣發行量超過GDP是一定會造成通脹的結果的。
3. 為什麼收購了外匯資產就要相應投放新增人民幣
外匯存在了銀行,成為國家的外匯儲備。
等於說花了人民幣購買了外匯,外匯存入銀行,不進入中國市場,人民幣相對於中國市場就減少了,相應就要投放相對數量的人民幣。
永.沃.財.富.wai.hui.平.台.為你解答。
4. 本幣投放形成的社會需求大於用外匯購進進口商品的價值,如何理解
就是說貨幣超發了,會貶值,一塊錢購進的東西卻發行了兩塊錢,貶值50%,商品會漲價。
5. 央行是怎麼向社會投放貨幣的
一、央行向社會投放貨幣的渠道主要有:
1、各單位從銀行領取現金,支付職工工資;
2、向農村或農民采購農副產品的支出;
3、收購工礦產品、手工業品的支出;
4、對農業的財政信貸投放;
5、向銀行提取儲蓄存款。
二、貨幣投放與回籠:
回籠表明現金由市場流回金融機構,而投放表明現金由金融機構流入市場。金融機構對全社會的現金收入與支出相抵,收大於支時稱為貨幣回籠;收小於支時稱為貨幣投放。而對於一年之內某一時期的收支差額,則稱之為貨幣凈回籠或貨幣凈投放。
(5)投放本幣收購外匯擴展閱讀:
貨幣投放是貨幣回籠的對稱,是指銀行按市場貨幣流通需要投放一定量的現金。在我國,它是根據生產發展和商品流轉擴大的需要,有計劃地進行的。
貨幣投放的渠道主要有: 工資和對個人的其他支出; 對農村的財政信用支出;行政管理費支出;采購支出,即采購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和來自農村的部分礦產品。貨幣投放必須嚴格地控制,投放時間、投放數量以及在各個地區投放多少,必須根據生產發展和商品流轉擴大的需要來確定。
6. 為什麼收購外匯資產就要增加本幣投放
外匯儲備怎麼來的?還不是出口企業賺回來的。企業賺回外匯,不可能直接給員工用外匯發工資,也不可能直接用外匯購買原材料,也不可能直接用外匯支出各項開支,例如房租水電費等。只能用手裡的外匯,跟國家兌換成本幣在境內使用。這就是為什麼外匯盈餘越多,市場上本幣投放量就越大的原因。市場上貨幣投放量增加,自然引發通貨膨脹。通脹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自然會製造泡沫經濟,並危及自身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