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位有哪些關於外匯儲備的參考文獻!!
我國的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
內容提要: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迅猛增長,截至2006年6月,已高達9411億美元,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那麼外匯儲備的增加對我國的物價指數的變動是否產生影響以及影響有多大?本文以國際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為理論基礎,應用協整分析法、格蘭傑因果關系分析法,分析物價水平與外匯儲備之間的因果關系、長期均衡關系,在實證結果基礎上得出結論並分析結果。
關鍵詞:外匯儲備;通貨膨脹;外匯占款;基礎貨幣;協整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外貿連續多年出現順差,外匯儲備逐年增加,1996年時只有1 050億美元,2001年末我國外匯儲備突破了2000億美元大關,至2001年末達2864億美元,2003年末迅速飆升至4033億美元,成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持有國。2005年底,外匯儲備更是創下8188億美元的新高。截至2006年6月,我國的外匯儲備高達9411億美元,已經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外匯儲備的增加對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增強對外支付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正面效應。但與此同時,物價指數自2002年開始不斷上揚,進入2004年第一季度後,我國務類價格指數均呈現上漲趨勢,通脹壓力日趨顯現,2005年物價指數又出現回落,進入2006年第一季度,物價指數逐漸回暖,繼續保持低通脹的走勢。那麼外匯儲備增長對我國物價波動是否有影響,有什麼樣的影響,如何影響以及受哪些因素制約?本文以1981~2004年數據為統計樣本,以國際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為理論基礎,應用協整分析法、格蘭傑因果關系分析法,分析通貨膨脹與外匯儲備之間的因果關系和長期均衡關系。
一、外匯儲備增長對物價影響的理論分析
西方經濟學界的國際數量論從實證分析的角度發現,世界通貨膨脹與國際儲備水平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認為20世紀30年代世界強力貨幣的過度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國際儲備的過度增長,後者導致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
孟德爾和約翰遜等人運用貨幣數量說,對世界性通貨膨脹做了全面分析,他們繼承了休謨的貨幣——價格調節機制的思想,強調世界性通貨膨脹來源於世界貨幣總量的過度增長,而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正是物價上漲的傳導機制。所以,此說又被統稱為「國際貨幣主義」。按照國際貨幣主義的思路,一國通貨膨脹的傳遞機制為: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將導致該國外匯儲備增加並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直接增加貨幣供應總量,使社會總需求增加。在該國不存在閑置資源的情況下,社會總供給不能相應增加,只能通過物價上漲實現商品市場供求均衡,在資本市場上,貨幣供給增加將使利率下降。物價上漲將削弱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常項目盈餘減少或逆差增加,利率下降將使資本流出增加,使資本與金融項目盈餘減少或逆差增加,從而使外匯儲備增速下降直至減少。外匯儲備的減少會產生與上述相反的作用。
外匯儲備與經濟運行就是在這種負反饋中波動與調整,在動態中實現均衡。這種關系可以表示為:
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物價上升↑、利率下降↓→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使外匯儲備下降↓→貨幣供應量↓→物價下降↓、利率上升↑→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使外匯儲備上升,……,如此循環往復。
這正是本文研究外匯儲備與物價指數數量關系的理論依據。貨幣學派的基本理論是:(其中Ms為貨幣供給,Md為貨幣需求)
Ms=Md
貨幣需求是一階齊次函數,設Md為貨幣需求,P為本國的物價水平,Y表示國民收入,i表示利率,貨幣需求函數可以簡寫為:
Md=Pxf(Y,i)
設D為國內提供的貨幣供應基數,即中央銀行的國內信貸或支持貨幣供給的國內資產;R是來自國外的貨幣供應基數,它通過國際收支盈餘獲得,以國際儲備作為代表:m為貨幣乘數,指銀行體系通過輾轉存貸創造貨幣、使貨幣供應基數多倍擴大的系數。則貨幣供給函數可以表達為
Ms=m×(D R)
所以有:P×f/(Y,i)=m×(D R)
則:
P=F(D,R,Y,i)
從以上等式可以看出:物價水平是國內信貸、外匯儲備、國民收入以及利率的函數;外匯儲備的傳導是物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Ⅱ 什麼是外匯,什麼是基礎貨幣,什麼是計價貨幣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由於以前貨幣理論的不完善,對於貨幣本質認識的錯誤,人們未區分貨幣與存款貨幣,而後者是前者在市場中運動流通產生的,兩者差別猶如「人」與「人次」的差異。基礎貨幣實際上包含了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概念,是一個過時的,錯誤的概念。
計價貨幣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規定用來計算和清償彼此債權債務的貨幣,一般與結算貨幣相同,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只規定了計價貨幣,沒有規定結算貨幣,則計價貨幣就是結算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Ⅲ 外匯基礎貨幣和計價貨幣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
計價貨幣:
計價貨幣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用來計算價格的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或進口國的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具體採用哪種貨幣由雙方協定.對那些與我國簽定支付協定並限定使用某種貨幣的國家,可使用規定的貨幣. 但並不是說計價貨幣必須選擇可自由兌換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Ⅳ 外匯儲備 來源 基礎貨幣 影響
1、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經常項目順差,二是資本項目順差。部分外匯儲備其實是通過「通貨膨脹稅」獲得的;央行購買外匯所使用的人民幣中有一部分貨幣屬於「經濟發行」。而這樣過多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經常項目贏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資。
2、基礎貨幣影響來自7個方面,1是央行收兌黃金 ,2是央行向商業銀行貸款 ,3收兌外匯 ,4財政透支, 5央行購買有價證卷, 6央行對票據再貼現 ,7 央行支付利息。
外匯儲備增加實際是央行拋出人民幣購買美元,導致外匯儲備增加,一般用於維持匯率穩定等,同樣有強烈的本國貨幣升值也會導致熱錢流入導致匯率儲備增加,說白了就是央行干預匯率而印鈔去兌換美元。所以外匯儲備上升一般情況下會導致基礎貨幣上升
同樣,外匯儲備下降,其實是用外匯儲備去購買人民幣,市場上的人民幣就減少了,基礎貨幣減少。這個就是央行收兌外匯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Ⅳ 關於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的問題
外匯的來源有:1.外國貨幣,包括紙幣和鑄幣;2.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等;3.外幣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等;4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基礎貨幣指的是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它能夠派生出貨幣來。還有,若不釋放出更多的貨幣,本國的貨幣就會升值。
Ⅵ 中國的基礎貨幣來源和外匯收入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主要的關系式外匯占款
所謂外匯占款,就是比如張三出口一雙襪子,1美元,
這個1美元賺到後,張三到中國銀行結匯,拿到了6.5人民幣
這個6.5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
就是說因為出口,產生了6.5元人民幣基礎貨幣的發行
目前,這個占款非常大,所以應外匯占款產生的基礎貨幣非常大
不懂得繼續問我
Ⅶ 外匯占款和基礎貨幣的概念和關系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廣義的外匯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 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說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來錢的總量。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在我國,銀行收入和支出外匯都是通過與央行的結算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收入和支出外匯的是商業銀行但這些外匯通過商業銀行與央行的結算變為國家的外匯儲備。好比一家銀行今天收入1000美圓,支出美圓500美圓,那麼當天與央行結算時商業銀行把500美圓給央行,而央行要支付給商業銀行8.21*500的人民幣。由於目前我國外匯管理採取寬進嚴出的原則,各商業銀行都是收的多,支的少,那麼在與央行的結算中,央行不得不為這些外匯支付大量的基礎貨幣,每增加1美圓的外匯儲備就要支付8.21倍的人民幣,而央行發出的貨幣不等同於咱們手中的1塊錢,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相當於4倍左右的人民幣,而這些貨幣並不是商品市場流通所需要的貨幣,只是為了兌換外匯而投入市場的貨幣,因此是被外匯所佔用的人民幣,而這么大量的多餘的貨幣投放到市場後勢必將引起通貨膨脹。
Ⅷ 外匯基礎貨幣是什麼意思 基礎貨幣的定義
你好,所謂的炒外匯「基礎貨幣」並非是貨幣政策中的那個基礎貨幣,而是指任何貨幣對中的第一個貨幣。匯率顯示的是第一個貨幣以第二個貨幣來衡量價值多少。我們來舉個例子,假如USD/CAD的匯率是1.0862,這就意味著1美元等於1.0752加元。在炒外匯市場中,美元一般是被認為是報價中的基礎貨幣,者就是說所有的報價都是表明1美元等於多少其他貨幣。但是在外匯市場中,英鎊、歐元、澳大利亞元以及紐西蘭元是個例外。
目前公認的八個交易最為頻繁的貨幣被稱為主要貨幣,它們依次是USD(美元)、EUR(歐元)、GBP(英鎊)、CAD(加拿大元,簡稱加元)、JPY(日元)、NZD(紐西蘭元,簡稱紐元)、CHF或SFR(瑞士法郎)、AUD(澳大利亞元,簡稱澳元)。而其它所有的貨幣則稱為次要貨幣。目前在外匯市場中主要分析的還是USD、JPY、GBP、EUR、CHF這五種貨幣。這幾種貨幣是世界上最具流動性的貨幣,同樣也是最適合交易的貨幣。
Ⅸ 貨幣政策中和外匯交易中出現的「基礎貨幣」有什麼不同
外匯交易中的基礎貨幣就是指美元直盤是非美貨幣和美元直接兌換匯率的交易交叉盤是2個非美貨幣之間的兌換交易,而實際上交叉盤的匯率是2個直盤匯率的交易,比如歐元兌日元EURJPY,這個貨幣對的交易實際是EURUSD+USDJPY的交易。
Ⅹ 關於外匯儲備和增發基礎貨幣的關系
兩者是同時進行而不是因果關系。
如果用商品貿易來講的話,出口大於進口使得外商用人民幣支付要大於中國商人用外幣支付,於是對人民幣需求增加,為了維持匯率穩定於是央行增發貨幣滿足市場需求,就等於用人民幣換外幣,央行的外匯儲備同時增加。
直接投資也是一樣。
即使是商品出口時是用外幣計算,中國出口商拿到外幣也不能在國內使用,還是要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跟外商直接兌換是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