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灣戰爭哪一年開始
海灣戰爭 1990-1991年
這場海灣戰爭,又稱第二次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和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聯合組成的軍隊之間的一場戰爭。北京時間2003年3月20日上午10點34分,美國給伊拉克設定的48小時大限剛過,美英軍隊就開始了對伊拉克的軍事進攻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 主要戰役由空戰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陸戰。陸戰的范圍僅限於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邊境地區。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發射火箭。關於海灣戰爭的傷亡數字有爭議。盟軍死亡人數可能是378人,其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西方國家決定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還與他們害怕伊拉克會入侵沙烏地阿拉伯有關。對西方國家來說,沙烏地阿拉伯比科威特還要重要。伊拉克軍隊順利地進駐科威特後它就很容易攻擊沙烏地阿拉伯最大、最重要的油田了。假如伊拉克控制這些油田,在加上伊拉克對其本土和科威特的油田的控制可以給予它對石油供應的前所未有的壟斷。沙烏地阿拉伯的抵抗比科威特強不了多少,而西方國家認為薩達姆的野心不會在科威特停止。全世界——尤其依靠石油的美國、歐洲和日本——將這樣一個石油壟斷看作一個巨大的威脅
『貳』 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石油的價格狂漲,誰能給我說說最高是漲到多少美金每桶
海灣戰爭期間,油價最高是90年10月份,大概是每桶41美元,到了91年1月份的時候油價已經下跌很多了,91年1月17爆發戰爭前大概是每桶32美元,只是在戰爭最初兩小時漲到每桶35美元,之後一直是下跌的!
如果你想了解得更多,下面這個網址對你有用
http://www.cnki.com.cn/Journal/J-J3-GJJJ.htm
『叄』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石油期貨漲幅
海灣戰爭是1991年1月17到2月28,,1月16收盤26.03美元,1月17收盤19.93美元,2月28收盤18.59美元,最低價是2月25的17.4,漲幅為-28.6%
『肆』 第一次海灣戰爭真相
當年伊拉克的條件是不錯的 薩達姆雖然是獨裁者 但是卻不是個好穆斯林 他任內伊拉克醫療全部是免費的 包括絕症 教育條件也很好 在當時的阿拉伯國家中伊拉克婦女的地位是最高的 受教育程度也是最高的
科威特雖然是個小國 當時當時是石油出口量全世界排第三位 僅次於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 這樣小的國家 有這樣豐厚的收入 國民的日子自然是養尊處優 國內的條件很好
歷史上科威特本來就是伊拉克的一省 當然 那是非常古老的年代了 雙方的沖突主要導火索是伊拉克向科威特要錢 好像要一百億美金 還不三百億美金 理由有兩個 一 伊拉克幫助阿拉伯兄弟國家抵抗伊朗入侵 二 科威特盜采伊拉克石油
後來科威特國王說自己實在沒錢 於是伊拉克閃電襲擊了科威特 科威特幾乎沒作什麼反應就被解除了武裝 最讓老百姓受不了的是 有錢人撒丫子跑沒影了
應該說當時的情況科威特人還是普遍比較富裕的 有點門路的都出逃到其他阿拉伯國家 但是他們卻並不受到歡迎 因為這些「難民」到了當地都沒有一點受苦的樣子 出入有車代步 都住在賓館 所以當時阿拉伯世界普遍是不同情科威特的
而且科威特有一個獨特的現象 就是本國人口沒有外國僑民多 兩百多萬人中 百分六十以上的是外國僑民 你可以理解為二等公民 在這樣的環境下 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為剩餘的富裕的科威特籍人效力 而他們卻不太可能平等的享受石油財富 科威特政治上又極端保守 幾乎是封建統治 而當時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為代表的改革力量 在阿拉伯世界中還是有相當號召的 所以說科威特這個國家沒有啥凝聚力也是應該的
戰後科威特秉承了自己一貫的傳統 堅定地投入了美國人的懷抱 至今過著幸福的小康生活 直到石油耗盡……
『伍』 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發生原因和影響
海灣戰爭原因:
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范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程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斗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占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葯中,精確制導武器僅占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信息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陸』 兩次海灣戰爭的時間
1、第一次海灣戰爭發生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
2、第二次海灣戰爭發生於2003年3月20日,至今還存留少量部隊。
這次戰爭中,美國只是用了不到三十天就到達了伊拉克的首都,後來美軍在伊拉克多年的佔領期間,處死了薩達姆及其家人。
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
(1)電子戰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將成為戰爭中的新制高點;
(2)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在空襲中,由於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襲的准確性,又使平民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
(4)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
『柒』 91年美國為什麼會打第一次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起因:
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現實原因:佔領科威特後伊拉克將擁有全球1/5的石油儲量,通過提高油價償還兩伊戰爭所欠下的債務。
統治者因素:薩達姆的專政,希望通過當時國際局勢的動盪佔領吞並科威特。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於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
海灣戰爭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捌』 第一次海灣戰爭 戰爭起因 主要經過 戰爭結果
各位大哥,你們說的都是第二次海灣戰爭,樓主問的是第一次海灣戰爭就是說兩伊戰爭。兩伊戰爭
日期: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地點:兩伊邊界的波斯灣結果:雙方陷入僵局。聯合國調解下停火,海灣戰爭後伊拉克歸還土地,邊界還原回戰前狀態。聯合國譴責伊拉克,伊朗佔有阿拉伯河一半主權。起因:伊拉克欲控制阿拉伯河水道,復興黨恐怕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政府威脅其統治領土變更:{{{territory}}}參戰方伊朗伊拉克指揮官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
巴尼薩德爾薩達姆·海珊
阿里·哈桑·馬吉德兵力開戰時:
305,000名正規軍士兵
500,000名伊斯蘭革命衛隊和巴斯基民兵
900輛坦克
1,000裝甲車
3,000門火炮
470架戰機
500架直升機[1]開戰時:
190,000名士兵
2,200輛坦克
1,000輛裝甲車
3000門火炮
450+架戰機
100+架直升機[2]傷亡估計多於500,000名士兵/軍人/平民死傷估計多於375,000名士兵/軍人/平民死傷
『玖』 淺議1991年海灣戰爭的起因、經過及其影響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是大國長期爭奪的對象。80年代中期美蘇關系緩和後,該地區潛在的矛盾逐漸突出。伊拉克對科威特覬覦已久,1961年拒不承認科獨立,並企圖以武力將其吞並,因遭英國干預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反對,才於1963年承認其獨立。此後,因邊界問題與科多次發生糾紛和沖突。兩伊戰爭後,伊拉克陷於經濟困境,要求科威特減免其債務,並指控科威特超產石油和偷采邊境石油,導致伊石油收入銳減,要求科賠款和道歉;同時還向科提出重劃邊界和租用布比延島與沃爾拜島99年的要求。遭科堅決拒絕後,伊於1990年8月2日出兵佔領科全境,8月8日宣布科為其第19個省。
伊拉克的侵略行徑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同時也沖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為美出兵海灣提供了借口。美國出兵海灣的戰略目的是:控制海灣石油資源,掌握西方經濟命脈,鞏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長期駐足海灣,在中東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秩序";制服地區強國伊拉克,保持海灣地區力量均衡,維護美國全球利益。伊侵科當天,美"獨立"號航空母艦即奉命駛往海灣。8月6日,美總統G.布希下令實施"沙漠盾牌"行動,向海灣部署軍隊。聯合國安理會亦通過要求伊無條件撤出科威特並對伊實施貿易禁運等決議。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的名義建立多國聯盟。英、法等38個國家出於不同目的派遣20餘萬人的戰斗部隊或支援部隊,日本等10多個國家向美國捐款540餘億美元。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並授權聯合國成員國在1月15日後可使用武力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雙方部署與作戰企圖開戰前夕,多國部隊總兵力為69萬人(其中美軍45萬人)、坦克3500餘輛(其中美軍2000餘輛)、裝甲車3000餘輛(其中美軍2200輛)、作戰飛機5000餘架(其中美軍2000餘架)、艦艇250餘艘(其中美軍140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圍地區,對伊軍呈包圍態勢。其中,埃及、敘利亞及海灣六國的陸軍部隊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邊境前沿,美、英、法三國地面部隊主力位於縱深;航空兵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土耳其和美軍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海軍艦艇部署在波斯灣、阿曼灣、紅海和地中海,其中在紅海和波斯灣各有3個航空母艦戰斗群。多國部隊總指揮、美軍中央總部司令H.N.施瓦茨科普夫上將通過"聯盟協調通信與統一中心",與阿拉伯聯合部隊司令沙烏地阿拉伯的哈立德·蘇爾坦中將協調行動。多國部隊的作戰企圖是:以連續不斷的高強度空襲,摧毀伊拉克的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震撼其士氣民心,重創其地面部隊,癱瘓其防禦體系,爾後在海空軍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面進攻、快速堅決的縱深穿插和迂迴包圍,將伊軍主力殲滅於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區,迫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有關決議,結束戰爭。與此同時,給以色列以足夠的軍事援助,以免以色列捲入戰爭,導致多國聯盟破裂,給伊可乘之機。
伊軍總兵力120萬人、作戰飛機770餘架、坦克5800餘輛、裝甲車5100餘輛、火炮3.8萬余門、地對地導彈800餘枚。在南部戰區(伊科戰區)部署有43個師約45萬餘人(司令部在巴士拉),並在科沙邊境地區構築了包括兩個防禦地帶的"薩達姆防線";其共和國衛隊8個師為戰略預備隊,部署在伊科邊界以北地區。在北部戰區部署有2個軍約17~18個步兵師,以備美軍在土耳其方向開辟第二戰場。在西部戰區(敘利亞和約旦方向)部署有1~2個步兵師。在中部地區部署有1個軍3個步兵師。另有1個師和4個旅(含共和國衛隊2個旅)部署在巴格達周圍。伊軍由總統薩達姆·海珊直接指揮,其作戰企圖是:以藏避炸、保存實力,以有限反擊拖住對方,以導彈襲擊分化瓦解多國聯盟;依託既設陣地,發揮兵力優勢並利用日益嚴酷的天候,使戰爭長期化、復雜化,最終迫使多國部隊撤出波斯灣,以永久佔領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