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的疑惑
自由現金流=凈收入+折舊-資本支出
股權自由現金流=凈收益 + 折舊 - 資本性支出 - 營運資本追加額 - 債務本金償還 + 新發行債務
因為處置資產產生的收入或是損失已經做為凈收益的一部分了.所以這一塊是不能再計算的.不然就算重了.或.
B. 股票中的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
你好!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計算的是現金的未來收益貼現率,所以加折舊也是生產成本的一種,凈營運資本不是不是等於流動資產總額減去流動負債,你這樣算是凈資產的演算法
C. 股息折現價值 資本自由現金流模型 公司自由現金流模型 這三者有什麼區別拜託各位大神
答:DCF (Discounting cash flow),這是一種常見的估值法,指將項目或資產在生命期內將要產生的現金流折現,計算出當前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通常適用於項目投資、商業地產估值等。 自由現金流量,就是企業產生的、在滿足了再投資需要之後剩餘的現金流量,這部分現金流量是在不影響公司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企業資本供應者的最大現金額。簡單地說,自由現金流量(FCF)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s,CE)的差額。即:FCF=CFO-CE。自由現金流是一種財務方法,用來衡量企業實際持有的能夠回報股東的現金。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股東(和債權人)的最大現金額。 自由現金流在經營活動現金流的基礎上考慮了資本型支出和股息支出。盡管你可能會認為股息支出並不是必需的,但是這種支出是股東所期望的,而且是一現金支付的。自由現金流等於經營活動現金. 自由現金流表示的是公司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如果自由現金流豐富,則公司可以償還債務、開發新產品、回購股票、增加股息支付。同時,豐富的自由現金流也使得公司成為並購對象。 隨自由現金流量的定義衍生出兩種表現形式: 股權自由現金流量(FCFE, Free Cash Flow of Equity)和公司自由現金流量(FCFF, Free Cash Flow of Firm), FCFE是公司支付所有營運費用,再投資支出,所得稅和凈債務支付(即利息、、本金支付減發行新債務的凈額)後可分配給公司股東的剩餘現金流量,其計算公式為: FCFE=凈收益十折舊一資本性支出一營運資本追加額一債務本金償還+新發行債務 FCFF是公司支付了所有營運費用、進行了必需的固定資產與營運資產投資後可以向所有投資者分派的稅後現金流量。FCFF是公司所有權利要求者,包括普通股股東、優先股股東和債權人的現金流總和,其計算公式為: FCFF=息稅前利潤x (1-稅率)+折舊一資本性支出一追加營運資本 股利貼現模型(股息折現價值)(dividenddiscountmodel),簡稱DDM,是其中一種最基本的股票內在價值評價模型。DDM的根據是,如果投資者永遠持有這個股票,那麼投資者逐年從公司獲得的股利的貼現值就是這個股票的價值(數字越大當然股票的價格越高羅)。根據這個思想來評價股票的方法稱為股利貼現模型。
麻煩採納,謝謝!
D. 初學者關於巴菲特自由現金流貼現估值模型的問題
是企業就要核算利潤,而折舊在核算利潤時要在凈收入中要扣除的,折舊就是要補償企業固定資產的損耗的,只有計提折舊,讓長期損耗的資源得到補償企業才能長遠發展下去,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吧?折舊提了,但折舊的費用並沒有從企業中支付出去,不像工資,等其他費用是要從企業中流出的。自由現金流也叫凈現金流量,現金是企業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它的有無多少直接關系著企業的存亡,所以自由現金流其就是衡量企業支付,周轉能力的一個量。接你問題,折舊雖然折了,但還在企業裡面,還能用於支付啊,投資啊。
裡面的道理牽扯尤其他的一些知識,就是現值,終值,年金現值,年金終值,永續年金,說起來有點繁,你學一學財務管理就懂了
E. 有詳細介紹 股權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的書么
http://www.docin.com/p-590444662.html
F. 股利貼現模型和股東現金流模型價值評估時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時候兩種模型的價值相似
產生差異的原因也可以叫做股權溢價,市場上流通的少數股票不具備表決權,公司做重大決策時散戶通常是左右不了董事會的,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股權包括很多權利,比如表決權,分紅權,知情權等等眾多權利,而股利僅僅是分紅權的體現,因此股利與股權之間產生最大的差異就是散戶沒有表決權,這個表決權就是它們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也就以為著決策權這項權利是有價值的。
股利發放的多少也是,發行的多股價就漲,反之則相反,其次股利的發放也不一定意味著企業有盈利的行為,企業可以發債發放股利也是有可能的,還有很多公司是不發放股利的,所以在採用股利折現模型時是不太適用的,股權自由現金流也可以體現公司是盈利及虧損行為,股權自由現金流可以理解成一種可以用來發放但是沒有發放的現金流
若要它們的結果一致在我看來,有兩點要同時具備,其一股權自由現金流要全部發放,其二股權自由現金流的增長率要與股利增長率一致,那麼再這種情況下股權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才能與股利貼現模型上的參數一致,結果也就一致了,權力不想多了想多了容易混亂,只要曉得產生差異的部分代表著表決權或者決策權的價值就可以了,就好像期權,選擇權是要用錢買的,反過來思考某種權利也是值錢的,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若有理解錯誤或者缺失的地方歡迎交流。
G. 誰懂現金流貼現模型!
1938年,美國著名投資理論家約翰·b·威廉斯在《投資價值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貼現現金流(dcf)估值模型。該模型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一直被人們奉為股票估值的經典模型。約翰·b·威廉斯認為,投資者投資股票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對未來股利的索取權,對於投資者來說未來現金流就是自己未來獲得的股利,企業的內在價值應該是投資者所能獲得的所有股利的現值。由此,約翰·b·威廉斯推出了以股利貼現來確認股票內在價值的最一般的表達式: {圖} 其中,k為無風險利率。 1961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股利與公司股價無關的mm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下,股利政策不會對企業的價值或股票價格產生任何影響,一個公司的股價完全是由其投資決策所決定的獲利能力所決定的。 莫迪格利尼和米勒的理論框架是現代價值評估的思想源泉,它促進了現代價值評估理論的蓬勃發展。在這之後,人們開始尋找比股利更能客觀衡量企業預期收益的經濟指標,最終確定了一個比較基本的變數——自由現金流,並由此提出了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dcfm): {圖} 其中,wacc指企業加權資金成本。 (二)價值投資的市場表現呈現穩健態勢 崇尚價值投資理論,要求投資者的行為必須比較穩健而不能冒進,因為企業未來現金流的確定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樣就使得價值投資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在傳統產業。實際上,以價值投資著稱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就主要投資於自己熟悉的傳統產業股票。 價值投資在市場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以較低水平的市盈率和市凈率為標准選擇股票,並以此和成長性投資理念相區別。美國著名的基金評估公司morningstar公司和lipper公司按照市盈率和市凈率兩個指標,將股票基金分為成長型、平衡型、價值型三類,而區分這三類基金的主要指標就是基金持股組合的市盈率、市凈率和市場平均比率的比值,即價值型基金持有的股票的市盈率和市凈率水平要低於市場的平均水平,而成長型基金持有的股票的市盈率和市凈率水平要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價值投資理念的穩健性,通常表現在其對市場中的藍籌股十分青睞。所謂藍籌股,是指那些在其所屬行業佔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發展穩定、股本規模大、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藍籌股一直是境外成熟證券市場的支柱和領頭羊。成熟證券市場上藍籌股一般具備如下特徵:(1)藍籌股公司具有較好的盈利水平,其股息率一般應該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分紅;(2)藍籌股公司具有較大的企業規模和巨大的股本規模,任何機構購買相當數量也不會對市場產生沖擊;(3)藍籌股是股市上的「定海神針」,尤其在股市低迷時期,藍籌股更是成為機構投資者和各類基金重點吸納的對象;(4)藍籌股公司具有極高的品牌價值;(5)藍籌股公司基本面比較明朗,未來的發展一般具有可預測性;(6)藍籌股公司具有階段性和時效性。以巴菲特為例,其購買的股票就集中在美國運通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吉列公司、迪斯尼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富國銀行等著名企業上
H. 現金流量貼現模型的公式
自由現金流=營業利潤-稅收-凈投資-運營資本的凈變化。
公司價值=運營現金流+殘余價值+超額證券。
貼現現金流指將未來某年的現金收支折算為目前的價值。其方法可分為凈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與內部報酬率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n)兩種。
凈現值法是通過資本的邊際成本求出的折現率,將未來的現金收支折現成當期現金。內部報酬率法則將存續間可能產生的現金流入,依某一貼現率折成現金,使現金收入等於當時的投資成本,則此求出的貼現率即為報酬率。
貼現現金流估價法,把資產的價值與所產生的預期未來現金流的現值相聯系。
(8)股東自由現金貼現模型擴展閱讀:
自由現金流的預測可分成兩個時期:
一是超額收益期,公司擁有競爭優勢,公司新的投資能夠獲得高於資本成本的收益率,這期間公司從運營中獲得現金流,用貼現率對超額收益期內的期望現金流進行貼現,以求出公司從運營中獲得的現金流的總和。
二是殘余價值期,即超額收益期之後,一個公司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功會不可避免地吸引競爭者的進入,使新投資收益率剛好等於貼現率。
在這個時期公司不能創造附加的自由現金流。公司的殘余價值就是公司超額收益期結束時的稅後凈營業利潤除以貼現率,普通股票的總價值除以發行在外的總股份就是普通股的每股內在價值。
I. 請問 自由現金流貼現模型的缺點是什麼
1、計算復雜。
2、貼現率帶有假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