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8CPA會計例27-51,因子公司少數股東增資導致母公司股權稀釋的例題,2000*80%中的2000咋來的,跪求!
2000是在增資之前A公司的凈資產的賬面價值
A公司成立時凈資產(注冊資本)是1000萬,增資前實現凈利潤1000萬,此時A公司未分配利潤1000萬,合計凈資產2000萬;
B. 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的處理,在合並報表中為什麼會出現如下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未分配利潤
一、會計處理要點
(1)母公司個別賬務處理。由於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前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已按成本法核算,故不需作調整,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時仍採用成本法核算即可。
(2)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時,子公司資產、負債對母公司的價值。編制合並報表時,以購買日(即獲得對子公司控制權日)子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為基礎,對子公司會計報表作適當調整,計算出本次交易日子公司資產、負債的價值。調整方法是:子公司在購買日可辨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及成本結轉,可辨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及清償;子公司在購買日以後新增的資產、負債以賬面價值計量,不作調整。
(3)編制合並報表時,對母公司報表調整。對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進行調整,將交易日子公司資產、負債對母公司的價值與子公司在購買日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按原持股比例享有的部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收益等項目。
(4)編制合並報表時,對子公司報表調整。需對子公司在購買日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異進行調整,同時調整資本公積項目。
(5)商譽的計量。商譽是各分次確定的商譽之和,每次商譽=企業合並成本一合並中取得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凈資產公允價值以每次交易日的公允價值為准。
(6)編制合並報表時會計處理順序。首先,計算在交易日子公司資產、負債對母公司的價值;再對母公司和子公司報表進行調整,在合並工作底稿中編制調整分錄;然後計算商譽總額;最後,在合並工作底稿中編制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銷分錄,
二、會計處理運用
[例]甲公司於2008年1月10日以10000萬元取得乙公司60%的股份,取得投資時乙公司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15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賬面價值9000萬元、公允價值9100萬元,其餘資產、負債無差異)。2008年12月1日,甲公司支付4500萬元取得乙公司20%的股份。2008年12月1日,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為18000萬元,乙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股本5000萬元,資本公積7900萬元,盈餘公積2000萬元,未分配利潤1000萬元。2008年12月1日,乙公司資產、負債對甲公司的價值為16000萬元。乙公司在2008年除凈利潤外無其他引起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事項,未進行利潤分配。編制有關會計分錄。
甲公司賬務處理
(1)2008年1月10日,採用成本法核算,賬務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100000000
貸:銀行存款 100000000
(2)2008年12月1日,採用成本法核算,賬務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45000000
貸:銀行存款 45000000
由於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按成本法核算,個別報表不作調整。
編制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時的合並資產負債表。
(3)交易日,乙公司資產、負債對甲公司的價值為16000萬元。該數字以購買日乙公司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報表數字調整計算得出。
(4)對母公司報表進行調整。在合並工作底稿中,甲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按權益法調整。2008年12月1日,乙公司資產、負債對甲公司的價值為16000萬元;在購買日2008年1月10日,乙公司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15000萬元,變動為1000萬元。除凈利潤外無其他引起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事項。調整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1000萬元×60%) 6000000
貸:投資收益 6000000
(5)對子公司報表進行調整。合並工作底稿時,將乙公司在購買日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賬面價值調整為公允價值。僅固定資產一項需調整,調整分錄為:
借:固定資產 1000000
貸:資本公積 1000000
(6)計算商譽總額:
甲公司取得乙公司60%股權時應確認的商譽
=10000-15000×60%=1000(萬元)
甲公司購買乙公司少數股權進一步產生的商譽
=4500-18000×20%=900(萬元)
合並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商譽總額=1000+900=1900(萬元)
(7)編制抵銷分錄。首先調整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在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的金額不足沖減的情況下,調整留存收益(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假設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足夠沖減,抵銷分錄為:
借:股本 50000000
資本公積 80000000
盈餘公積 20000000
未分配利潤 10000000
商譽 190000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4000000
貸:長期股權投資 151000000
少數股東權益 (16000萬元×20%) 32000000
C. 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的抵消分錄問題
第一問:針對購買20%股權 個別報表做了以下分錄
借 長期股權投資 7500
貸 銀行存款 7500
但是合並報表認為應該按所享有的被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的份額來確認入賬價值所以
借 長期股權投資 25000*20%
資本公積 2500
貸 銀行存款 7500
把個別報表調到合並報表就應該做
借 資本公積 2000
貸 長期股權投資 2000
如果用語言來解釋的話就是個別報表上虛增了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2000(個別報表按購買法確認的初始成本,但是合並報表要用權益法確認),所以要沖掉。
從合並報表長投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分錄來理解
借 股本 8000
資本公積12000
留存收益 7500
商譽( 2500+2000)
貸 長期股權投資 (21750+7500)
(20000+1750+7500-2000)
少數股東權益 2750 (27500*10%)
由於要保證商譽不變,借方商譽減2000,貸方長投減2000才能平。
第二個就是按70%調權益法的追溯,因為20%部分還沒有給母公司帶來收益。
D. 同一控制下少數股東以固定資產增資如何處理,合並方和非合並方會計處理
因為a和b之間不是控制與被控制關系,b只是a的小股東,增資時,就按照固定資產的評估價,作為固定資產處置處理,確認收益。而a公司就按照2000萬確認所有者權益增加和固定資產。
希望幫助到你。
E. 少數股東溢價增資 合並報表層面如何處理
會計處理:1、在母公司個別報表中
①按照新的持股比例確認應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資擴股而增加的凈資產的份額=180×50%=90(萬元)
應結轉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對應的長期股權投資原賬面價值=550/55%×(55%-50%)=50(萬元)
應享有的原子公司因增資擴股而增加凈資產的份額與應結轉持股比例下降部分所對應的長期股權投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為40萬元(90-50)應計入當期投資收益。
借:長期股權投資 40
貸:投資收益 40
F. 收購少數股東股權賬務處理
根據解釋2號規定:
企業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擁有對子公司的股權應當如何處理?企業或其子公司進行公司制改制的,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應當如何調整?
答 :母公司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所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第四條的規定確定其投資成本。
母公司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因購買少數股權新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子公司自購買日(或合並日)開始持續計算的凈資產份額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上述規定僅適用於本規定發布之後發生的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交易,之前已經發生的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交易未按照上述原則處理的,不予追溯調整。
G. 股東增資合並報表會計分錄怎麼寫
股東增資,涉及內部投資的,合並報表會計分錄:
借:實收資本
貸:長期股權投資
擴展閱讀:
母公司以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子公司的部分股權,已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並辦理了工商變更手續,無論是否支付款項,應在購買日確認長期股權投資。
以支付現金、非現金等其他方式(非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比照費統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應在購買日按企業合並成本(不含應自被投資單位收取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
子公司股東變動應在已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並辦理了工商變更手續後,進行賬務處理。
政策依據:
《企業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第四十七條規定,母公司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擁有的子公司股權,在合並財務報表中,因購買少數股權息怒的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子公司自購買日或合並日開始持續計算的凈資產份額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H. 購買少數股東權益的合並財務報表會計處理
根據新的會計准則,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的處理如下:
企業在取得對子公司的控制權,形成企業合並後,購買少數股東全部或部分權益的,實質上是股東之間的權益性交易,應當分別母公司個別財務報表以及合並財務報表兩種情況進行處理:
1、個別財務報表中
對於母公司自子公司少數股東處新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按照「長期股權投資」准則的規定,作為不形成控股合並的長期股權投資,確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
2、在合並財務報表中
子公司的資產、負債應以購買日(或合並日)開始持續計算的金額反映。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權的交易日,母公司新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與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子公司自購買日(或合並日)開始持續計算的可辨認凈資產份額之間的差額。
(8)少數股東增資合並分錄擴展閱讀:
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的雛形是一些由企業自行設計的財務記錄和分類帳簿,它們反映了會計報表的最初目的為企業的業主記錄和反映每天的業務活動情況,這些財務記錄隨意地、偶然地、時斷時續地保持著和進步著。當時的銀行並不信任這些成堆的。
一無標准二無質量控制的財務記錄和分類帳簿,一直到稅收的出現,定期公布標准化的財務報表才提到了日程上來,隨著會計准則的頒布和政府幹預的加強,早期的財務記錄和分類帳就演變成了今天廣為採用的幾種基本的會計報表,根據這些濃縮的會計信息可以有效地判斷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
現在的會計報表是企業的會計人員根據一定時期(例如月、季、年)的會計記錄,按照既定的格式和種類編制的系統的報告文件。
隨著企業經營活動的擴展,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的不斷增加,僅僅依靠幾張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已經不能滿足或不能直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需要通過報表以外的附註和說明提供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