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發股份的董事長是誰
華發股份董事長劉亞非簡歷
大學本科學歷,曾任內蒙古自治區駐珠海辦事處主任、珠海市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兼任珠海經濟特區華發集團副總經理。
㈡ 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賈躍亭這次是否能夠翻身
這一年的造車新勢力喧囂塵上,特斯拉一年內股價翻了7倍;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都大幅上漲,或許是樂視汽車的悲劇是因為生不逢時?
那麼賈躍亭能翻身嗎?下周回國的賈布斯能夠下周回來嗎?最近網傳珠海國資20億入股FF,格力、華發集團參投;這是賈躍亭回國有望?
有網路爆料稱,在FF(法拉第未來)的最新一輪融資中,珠海市國資參與投資20億元;珠海兩大龍頭國企,格力集團與華發集團攜手參與了此次投資,但投資金額低於20億元。
很多都留言評論說;賈布斯快回來,錢准備好了,就等你的車了,一仗翻身!
盡管吉利和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以下簡稱“FF”)的合作尚未得到官方確認,但雙方“對市場傳聞不予置評”的一致回應讓“FF即將回歸中國”的消息甚囂塵上。
1月27日,有知情人士對外透露,在FF最新一輪融資中,珠海市國資參與投資20億元,同時珠海兩大龍頭國企——格力集團與華發集團——攜手參與了此次投資,但投資金額低於20億元。
隨後,有消息稱珠海市相關部門正與法拉第未來洽談FF融資及落地合作,法拉第未來已在橫琴新區注冊成立新公司,未來會以合資公司形式落地。目前珠海市方面已經在投資後就生產基地的建設等加緊進行各項前期的准備工作。在春節後,各方的合作速度會進一步加快。
此外,消息指出,FF在美國借殼上市後,將在珠海建立生產基地,吉利或將作為合作方主導FF產品的生產和製造。
消息稱,如果此次能在珠海順利落地,FF 91 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實現量產。
賈躍亭能翻身嗎?
“一切皆有可能。”1月27日,有熟悉汽車行業的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賈躍亭在去年完成個人破產重組,就是為了消除FF的融資難題並推動FF 91回國量產。既然破產重組完成了,賈躍亭回國尋求融資也在意料之中。”
事實上,自2017年樂視金融危機爆發,作為FF的實控人的賈躍亭也確實給FF的融資帶來了諸多阻礙,尤其是在中國市場,賈躍亭的個人信用早已破產。而融資難也一直是FF 91難以量產的主要問題。
據了解,自2018年8月底,FF 91的首台預量產車下線以來,FF 91的量產時間從2019年一再推遲。
為了打通國內外融資渠道,2019年,賈躍亭正式提出個人破產重組、辭去CEO職務轉任公司CPUO(首席產品和用戶官),並迎來寶馬“i8之父”畢福康出任FF首席執行官。
“個人破產重組方案的實施,將使賈躍亭個人擔保義務和債務得以解除,從而可以回國推動和落實FF中美雙主場戰略,這對FF成功融資和未來IPO都是重大利好,尤其對FF中國業務的快速發展意義重大。”此前,賈躍亭債務處理小組表示。
自赴美造車以來,賈躍亭一直在尋找機會回歸中國市場並推動中美雙主戰場戰略。
在2018年與恆大牽手又迅速分手之後,賈躍亭在2019年申請個人破產重組,推動FF 91回國量產計劃。賈躍亭認為,FF 91如果實現中美兩地大規模量產,將有望實現成本大幅下降,這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將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而隨著2020年7月賈躍亭個人破產重組的完成,FF似乎正迎來轉機。
去年10月初,FF傳出將在海外籌備以SPAC(特殊目的並購)的方式尋求美股IPO。去年10月14日,FF宣稱其獲得了美國兩大金融機構提供的高達4500萬美金(超3億元人民幣)的債權融資貸款。該貸款將被用於支持其旗艦電動車FF 91項目的最終投產,以及FF 81的下一步研發工作。
“與FF全體合夥人一起把FF做成,回國推動中美雙主戰場戰略,依然是我人生下一階段的核心使命。”賈躍亭曾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12月22日,賈躍亭債務小組宣布第二批債權人守約協議簽署完畢,涉及22.81億美元。這一守約協議涉及8家債權人向法院申請解除或刪除賈躍亭為雙限或失信被執行人的案件。
“近期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捧也是FF的機會。如果FF能夠順利在美國借殼上市,賈躍亭或許可以藉此翻身。”前述投資人士表示。
媒體消息稱,FF最快在近兩周就會提交SPAC上市材料,國內的融資事項屆時也有望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裡,新造車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有目共睹。特斯拉一年內股價翻了7倍;蔚來從2019年跌到不足2美元,一年內上漲35倍;即便是剛登陸美股市場不足一年的小鵬和理想也分別上漲102%和75%。
而這一趨勢在2021年得到延續,截至1月26日收盤,特斯拉市值已高達8371億美元;蔚來、小鵬、理想市值分別為942億美元、423億美元和292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僅4家新造車企業,就創造了接近萬億美元的市值。而傳統車企中,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豐田汽車,總市值才不過2382億美元。
而押寶蔚來的合肥市政府,也被業內稱為“最牛風投”。
而與珠海國資的牽手的消息傳出,也給了賈躍亭和FF無限的想像空間。
珠海需要FF嗎?
在傳出珠海國資入股FF之前,就有消息稱, FF在珠海橫琴成立了新公司——法法汽車(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FF珠海公司”)。
啟信寶顯示,FF珠海公司於2020年12月14日正式成立,注冊資本為2.5億美元,由FF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 100%持股。公司法人為賈晨濤,其同時擔任樂視生態汽車(浙江)有限公司的監事。
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新能源汽車生產測試設備銷售;汽車零部件研發;新能源汽車電附件銷售;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軟體開發;人工智慧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智能車載設備製造等。
公開資料顯示,珠海市屬國企近兩年來新增產業投資項目200多個,涉及投資金額200多億元,為珠海市各級各部門推薦引進企業超過200家,促成超過60家高科技企業簽約或落戶。戰略投資方面,珠海市屬國企通過投資並購成為8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控股和並表上市公司6家),總市值約500億元,私有化1家。
2020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傳統與新能源汽車共同發展,推廣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擴大高端車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車比重。優化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為重點的汽車產業區域布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汽車產業集群。
目前珠海正加快培育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列印設備為重點的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業內看來,距離量產就差臨門一腳的FF,擁有多項技術專利,尤其是電動車三電核心技術、軟體、人工智慧和互聯網方面的專利優勢尤為明顯,如果進展順利,或許可以補足珠海在高端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短板。
“賈躍亭在國內的信譽尚未完全挽回,FF還有與恆大‘對簿公堂’的前科。”也有業內人士擔心,與FF合作,風險不可控。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FF 正在推進預量產車的相關測試工作。去年12月9日,FF在其社交媒體賬戶上表示:“又一輛預量產車完成,它將加入測試車隊上路測試,繼續推進FF 91量產計劃前行。”
㈢ 華發集團主要是經營什麼的
2012年華發集團開始實施「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戰略,不再是單一的區域型房地產企業。
㈣ 華發集團如今的規模怎麼樣
截至2008年5月,華發集團公司資產規模達到147.62億元,凈資產11.53億元。員工總人數超過3000人。
㈤ 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釋放出了哪些信號
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釋放出新能源汽車可能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風口,這也間接說明大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非常看好。
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這讓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震驚和意外,賈躍亭因為高位套現樂視網遠走美國之後一直沒有回來,樂視網退市造成股民巨大虧損,賈躍亭也是躲避不承擔責任,這讓他的名譽受到很大的損害,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讓人感到震驚,畢竟賈躍亭是一個有污點的企業家,同時也釋放出新能源汽車可能處於巨大變革中,這可能是未來巨大的風口行業,為了參與新能源風口,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這是勇敢的表現,也是一次巨大的賭博。
三、你認為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是好的交易嗎。
我認為格力華發集團參投賈躍亭旗下FF是非常好的投資買賣,賈躍亭旗下FF處於艱難階段,這個時候估值很低,能夠用很少的資金佔有比較大的比例,如果賈躍亭造車能夠成功,那麼他們投資低,安全性高,回報收益也很大,這是一筆非常好的買賣交易。
㈥ 華發集團是國企嗎
是國企。
華發集團指的是珠海華發集團公司,成立於1980年,是截止2013年珠海市僅有的兩家總部經濟企業之一。華發集團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市國資委的指導下,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加快,年年超額完成市國資委下達的各項經濟指標,2007年度全集團上繳地方稅收突破3億元。
2016年8月,華發集團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84位。
㈦ 華發集團的總裁更替
2012年10月8日,珠海華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公司董事局副主席、總裁劉克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之後將由公司董事局另一位副主席李光寧兼任該公司總裁職務。
㈧ 詢問珠海華發集團的相關情況,越詳細越好。
工資當然是可以啊 女孩子也很多,但他麻痹上班管理的特別嚴!一般加班多的話就是3500多點 平時不加班的一個月就超不多2500. 公司里包住吃要扣錢。和雲林公司比的話 華發還是相比較比好啊 女孩子多 吃的蠻好的。每天早上7:30-晚上7:30上班時間 周日自由加班 附近熱鬧的很晚上到處都是小吃攤。你如果是女人在裡面只要張眼色 3年不到絕對能上大管,男的就要靠啦關繫上去。麻痹就是當官的罵人特別難聽。不過一句話 適者生存。希望對你有幫助!我在裡面幹了 6個月了!
㈨ 華發集團的前景怎麼樣
展望未來,華發集團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改革,實施「科技+」戰略,實現「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