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生產抗真菌劑的上市公司

生產抗真菌劑的上市公司

發布時間:2021-08-05 05:11:19

1. 葯品市場預測的案例

引 言
目錄
第一章 醫葯經濟運行狀況分析與預測 8
1 中國醫葯經濟運行狀況分析 8
1.1 中國醫葯經濟總體運行狀況 8
1.1.1 中國醫葯行業發總體展趨勢 8
1.1.2 中國與其他國家主要市場的比較特點 9
1.1.3 中國制葯企業國際化進程的挑戰與機遇 10
1.2 2005年醫葯經濟總體運行狀況 13
1.3 中國醫葯行業概述 19
1.3.1 中國醫葯市場與醫葯終端分析 19
1.3.2 中國醫葯經濟特徵與投資價值 22
1.3.3 2005年中國醫葯行業熱點概述 24
1.3.4 2005年中國醫葯產品進出口分析 30
1.4 2005年中國醫葯企業並購情況概述 34
2 2006年醫葯經濟運行展望 38
2.1 醫葯行業2006展望(葯品降價) 38
2.2 2006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機遇 39
2.3 2006年中國醫葯行業面臨五大趨勢走向 41
2.4 2006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43
3 醫葯行業近5年預測與「十一五」產業格局預測 47
3.1 近5年醫葯行業態勢 47
3.1.1 重組是重頭戲 47
3.1.2 區域市場聯動 47
3.1.3 整合物流中心 48
3.1.4 走出去與引進來 48
3.1.5 後GMP時代的競爭 48
3.1.6 醫院改革將有突破 49
3.1.7 葯品定價市場化 49
3.1.8 招標采購步入正軌 50
3.2 「十一五」醫葯產業格局預測 51
3.2.1 產業結構亟待升級 51
3.2.2 「十一五」醫葯產業格局 52
3.2.3 產業總體競爭態勢 53
3.3 2005-2010年中國醫葯產業發展分析 55
4 2001—2004年醫葯經濟運行回顧 59
4.1 2004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59
4.1 2003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60
4.2 2002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62
4.3 2001年醫葯行業經濟運行回顧 64
第二章 醫葯行業經濟的影響因素 67
1 政策環境 67
1.1 葯品監管體制 67
1.2 葯品生產、經營的相關政府管理部門 68
1.3 葯品管理法規體系 70
1.4 2003年葯品監管重點內容 73
1.5 2004年葯品市場監管與整治重點 75
1.6 2005年監管動態 77
1.6.1 國務院2005年食品葯品專項整治 77
1.6.2 制葯類上市公司廣告成本將大幅下降 78
1.6.3 國家葯監局推進葯品分類管理 78
1.6.4 2005年起實行的3個新法規 79
1.6.5 2005年中國食品葯品監管概況 79
1.7 2006年中國葯品監管 80
1.7.1 從2006年起十大類葯品需憑處方銷售 80
1.7.2 2006年建立違法葯品廣告警示制 80
1.7.3 葯監局出台《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聽證規則(試行) 》 81
1.7.4 GMP飛行檢查不少於15% 81
1.7.5 葯品委託生產漸次放開 83
2 社會人口環境的醫葯行業的影響 85
第三章 醫葯工業分析 86
3.1 2005年醫葯工業統計 86
3.2 2005年中國醫葯上市公司情況分析 88
3.3 政府對葯品工業的宏觀調控 90
3.3.1 全面實施GMP認證 90
3.3.2 嚴格新建葯廠的審批 92
3.3.3 換發《葯品生產許可證》 92
3.3.4 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93
3.3.5 加強醫院制劑管理 93
3.3.6 制葯企業異地建庫 94
第四章 醫葯商業分析 95
1. 醫葯商業環境 95
1.1. 企業准入秩序有所改善 95
1.2. 政府鼓勵發展葯品連鎖經營 95
1.3. 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和政府價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通業混亂局面 95
1.4. 醫葯商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96
2. 醫葯商業格局 97
2.1. 葯品批發企業 97
2.2. 醫葯零售企業 97
2.3 中國醫葯商業行業整合分析 98
3. 醫葯商業狀況 102
3.1 2005年醫葯商業現狀 102
3.1.1 中國醫葯商業經營狀況 102
3.1.2 中國醫葯商業競爭分析 105
3.1.3 生產商和零售商對醫葯分銷的依賴將增強 110
3.1.4 外資進入中國醫葯分銷業 111
3.1.5 主要醫葯商業企業分析 112
3.2 2002—2004年醫葯商業整體回顧 114
3.2.1 2004年中國醫葯商業發展特點 114
3.2.2 2003年醫葯商業整體運行狀況回顧 116
3.2.3 2002年醫葯商業總體情況 117
4. 醫葯連鎖經營 120
4.1. 發展契機 120
4.1.1. 政府大力支持 120
4.1.2. 競爭的必然產物 120
4.1.3. 豐厚的利益回報 120
4.1.4. 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 120
4.2. 發展現狀 121
4.3. 資本注入方式 128
4.4. 主要企業規模情況 128
4.6 中國醫葯連鎖店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途徑 129
4.7 中國醫葯連鎖業信息化分析 130
5. 醫葯物流現狀 133
5.1. 發展狀況 133
5.2. 發展現代醫葯物流的緊迫性 135
5.3. 發展醫葯物流的對策 136
5.4 中國醫葯流通產業開始全面整合 137
6. 醫葯電子商務 140
6.1. 政府對醫葯電子商務的政策 140
6.2. 實施現狀 141
6.2.1. 醫葯電子商務的分類 141
6.2.2. 醫葯電子商務的運營 141
6.2.3. 國內已開展B TO B電子商務的主要網站 142
6.3. 醫葯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142
6.3.1. 基礎條件差,投資不足 142
6.3.2. 電子商務意識淡薄 143
6.3.3. 葯品作為特殊商品應該如何在網上銷售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43
6.4. 發展前景 143
6.4.1. 醫葯電子商務網站逐步建立 143
6.4.2. 醫葯電子商務B to B將快速增長 143
6.4.3. 醫葯電子商務B to C前景廣闊 144
7. 醫葯商業發展趨勢 144
8 國內主要地區和城市醫葯商業情況 146
8.1 北京葯店現狀分析 146
8.2 浙江省醫葯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147
8.3 湖南醫葯商業發展分析 150
8.4 中國西南醫葯物流發展 154
8.5 中國東北葯品零售市場格局 157
8.6 山東醫葯商業發展概況 159
第五章 終端市場分析 163
1. 國內醫葯市場規模 163
2. 醫院用葯分析 163
2.1. 2004年醫院用葯總體概況 163
2.2. 各大類葯品醫院用葯分析 164
2.2.1. 全身用全身抗感染葯 164
2.2.2. 心血管系統用葯 165
2.2.3. 消化道和代謝用葯 165
2.2.4. 抗腫瘤葯及免疫調節劑 166
2.2.5. 醫院溶液制劑 167
2.2.6. 神經系統用葯 167
2.2.7. 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葯 168
2.2.8. 肌肉-骨骼系統用葯 168
2.2.9. 呼吸系統用葯 169
2.2.10. 泌尿生殖系統和性激素 169
2.2.11. 全身用激素制劑,性激素除外 170
2.2.12. 皮膚科用葯 170
3. 零售市場分析 171
4. 葯品終端構成情況 175
4.1. 醫院 175
4.1.1. 衛生機構總數有所增加 175
4.1.2. 診療人次數稍有下降 176
4.1.3. 入院人數有所增加 176
4.1.4. 醫院病床使用率上升,衛生院病床使用率下降 176
4.1.5.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縮短 176
4.1.6. 醫院門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繼續增加,增長幅度下降 177
4.1.7. 葯費比重下降,檢查治療費比重上升 177
4.1.8. 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順位 178
4.2. 零售葯店 179
4.2.1. 零售葯店數量變化 179
4.2.2. 葯店店員行為 179
第六章 葯品研發 185
1. 1999年—2002年葯品注冊情況分析 185
2.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186
2.1. 中成葯地標准轉國標 186
2.2. 中國中葯保健葯品整頓工作圓滿完成 186
3. 新葯注冊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187
3.1. 形式審查 187
3.2. 技術審查 187
3.3. 臨床試驗 189
4. 中國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和趨勢 190
4.1. 葯品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190
4.2. 面臨的新問題 191
4.2.1. 葯品專利保護面臨危機 191
4.2.2. 中葯品種保護有待完善 191
4.2.3. 新葯保護遭遇尷尬 192
4.2.4. 葯品行政保護淡出歷史舞台 192
4.3. 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應對措施 192
5. 新葯研發與注冊趨勢 193
第七章 國際醫葯市場綜述 195
1. 國際醫葯市場分析 195
2. 全球葯品市場 198
2.1. 區域增長情況 198
2.2. 領先治療領域 199
2.3. 暢銷品種 200
2.4. 銷售領先企業 200
3. 醫葯經濟簡況 201
3.1. 葯品貿易順差 201
3.2. 人均年葯品消費 202
3.3. 葯品消費佔GDP比重 203
4. 新葯研發動態 203
5. 世界主要葯品市場概述 206
5.1. 加拿大市場 207
5.2. 英國醫葯市場 208
5.3. 法國醫葯市場 209
5.4. 義大利葯品市場 210
5.5. 瑞士葯品市場 210
5.6. 俄羅斯葯品市場 211
5.7. 澳大利亞葯品市場 213
5.8. 瑞典葯品市場 213
5.9. 芬蘭葯品市場 214
5.10. 挪威葯品市場 215
5.11. 越南葯品市場 216
5.12. 韓國葯品市場 217
5.13. 非洲葯品市場 218
5.14 2004年日本制葯企業和葯品銷售狀況一覽 219
6. 世界醫葯市場發展前景預測 221
6.1. 抗菌素葯物市場預測 221
6.2. 抗癌葯物市場預測 221
6.3. 心血管葯物市場預測 221
6.4. 中樞神經系統葯物市場預測 222
6.5. 內分泌葯物市場預測 222
6.6. 抗免疫紊亂和炎症葯物市場預測 223
6.7. 呼吸系統葯物市場預測 223
6.8. 治療性蛋白質葯物市場預測 223
6.9. 通用名葯物市場預測 224
第八章 中國抗生素市場分析 225
1. 青黴素市場分析 225
1.1. 青黴素仍處於微利狀態 225
1.2.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青黴素生產國 227
1.3. 青黴素原料葯出口繼續增長 227
1.4. 半合成青黴素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228
2. 頭孢類抗生素市場研究 230
2.1. 頭孢類抗生素產品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熱點 230
2.2.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醫院用葯獨占鰲頭 231
2.3. 頭孢抗生素代表品種市場分析 233
2.4. 頭孢菌素市場細分與發展策略 234
第九章:心腦血管葯品市場分析 241
1. 發展契機塑造大市場 241
2. 心腦血管葯物主要以國產葯為主 241
3. 沙坦類葯銷售勢呈上升趨勢 243
4. 抗血栓葯成為生化葯物研發的熱點 244

報告主要圖表目錄

2003年-2005年3季度中國醫葯市場MAT與QUARTERLY以及其增長率
2000年-2005年3季度前10大治療領域的市場規模及其增長率
2004年全球和中國銷售額排名前10 的TC3
2005年1-12月中國醫葯企業總產值前10名(單位:千元)
2005年1-12月全國前16個省份產值情況
2005年中國主要醫葯企業利潤同比增長率(按利潤排序)
2005年1-12月份醫葯工業製造企業銷售利潤
2005年醫葯產品進出口比例
2005年醫葯類產品出口分布
2005年西葯類產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葯類產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國醫葯類產品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2005年前3季度醫葯工業收入及利潤增長情況
2005年前3季度各子行業增長情況
醫葯分行業利潤佔比
醫葯各子行業收入增長情況(%)
醫葯各子行業利潤總額增長情況(%)
醫葯各子行業毛利率變化情況(%)
醫葯行業二級市場概況
醫葯行業屬性
最近一年醫葯指數與上證指數對比
2005年前三季度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潤同比增長情況(%)
2005年前三季度醫葯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比率(%)
各省(市、區)葯品生產企業GMP認證通過情況
2002年度省(市)銷售七大類商品類值合計前10名 (單位:萬元)
2002年度省(市)葯品總銷售額前10名 (單位:萬元)
2002年全國醫葯商業企業銷售額前2 0名 (單位:萬元)
2004年中國醫葯葯品零售10強
2003年初連鎖葯店規模排序
2002年初連鎖葯店規模排序
2004年中國連鎖葯店百強(2003年銷售額(萬元))
2000-2004年醫院用葯各類葯品市場份額
2000-2004年全國全身抗感染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心血管系統用葯的用葯規模
2000-2004年醫院消化系統及代謝用葯中抗酸葯及治療消化性潰瘍葯和胃腸脹市場份額
2000-2004年抗腫瘤葯及免疫調節劑類葯物醫院銷售額
2000-2004年醫院溶液制劑市場規模
2000-2004年神經系統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肌肉-骨骼系統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呼吸系統用葯市場規模
2000-2004年泌尿生殖系統和性激素市場規模
2000-2004年全身用激素制劑,性激素除外市場規模
2000-2004年皮膚科用葯市場規模
零售市場三大類品種銷售額比例圖
化學葯品類銷售前十位
中成葯品類銷售前十位
品種銷售百強榜
各級醫院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用比較
不同級別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比較
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前十位死因順位為
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癌症死亡率比較
店員推薦葯品的依據
零售終端服務滿意度廠商排序前20位
店員推薦前十名口服抗菌素葯
店員推薦前十名補血產品
店員推薦前十名西葯鎮咳葯
店員推薦前十名痔瘡葯
店員推薦前十名抗真菌葯
幾種主要的葯品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對比

2. 抗真菌葯物有哪些

抗真菌葯物按結構可分為抗真菌抗生素、唑類抗真菌葯、烯丙胺類抗真菌葯及其他合成抗真菌葯。(一...多烯類抗真菌抗生素的代表葯物有制黴菌素、兩性黴素B、甲帕黴素、曲古黴素等,主要用於治療深部真菌感...

3. 以廣譜抗菌葯,獸葯,疫苗為主營收入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中牧股份,做疫苗的。

4. 抗真菌葯膏什麼牌子好用 在哪買

你好,抗真菌的葯物有很多,如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軟膏、酮康唑軟膏等,只要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均可使用,一般正規的葯店、醫院都有銷售。

5. 抗真菌葯物有哪些,簡述其作用特點及臨床應用

臨床上應用較多 的分類是根據抗真菌葯物的作用機制將其分為多烯類 、唑類和棘白菌素類 。

  1. 多烯類 多烯類是 臨床上應用最早的抗真菌葯物,如兩性黴素 B , 該葯也是目前評價新的抗真菌葯物的標准對照葯物。其機制為通過與敏感真菌細胞膜上的固醇相結合,損傷細胞膜的通透性,導致細胞內重要物質如鉀離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壞細胞的正常代謝從而抑制其生長。該類葯物的優點為抗真 菌譜廣、抗菌活性強,缺點為副反應大,包括腎毒性、肝毒性及輸液相關毒性等。

  2. 唑類 唑類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等。該類葯物的作用機制為影響麥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細胞膜合成受阻 ,影響真菌 細胞膜的 穩定性,導致真菌細胞破裂死亡。其抗菌譜和抗菌活性差異較大,部分有抗麴黴菌活性。現有品種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拉夫康唑和泊沙康唑等 。該類葯物對肝腎功能有一定影響,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視覺改變, 表現為視敏度、視力范圍或色覺異常; 另外該類葯物通過肝臟P450酶系統代謝,可能影響其他葯物的代謝。

  3. 棘白菌素類 棘白菌素類包括卡泊芬凈、阿尼芬凈、米卡芬凈等。這類葯物可以特異性地抑制 1,3-β-D-葡聚糖的合成,從而破壞真菌細胞壁的完整性,導致真菌細胞壁的通透性改變、滲透壓消失,最終使真菌細胞溶解。基於這種獨特的干擾真菌細 胞壁合成的作用機制 ,此類葯物在人體內發生與作用機制有關的毒性反應的可能性要遠遠低於其他作用於真菌細胞膜的抗真菌葯物。由於該類葯物對很多耐唑類葯物的真菌 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對高等生物無影響 ,因而具有低毒高效的臨床效果。另外,該類葯物與唑類無交叉耐葯,是抗真菌葯物聯合用葯的一個基礎葯物,並同其他抗真菌葯有協同作用和增效作用。該類葯物用葯安全,對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對肝臟P450 酶無影響,耐受性好;對一般情況較差存在、存在肝腎功能不全的真菌感染患者, 因此該類葯物是一種較為安全的選擇。


6. 抗真菌抗生素

分類 按化學結構抗真菌葯物分為 棘白菌素類 多烯類 嘧啶類 作用於真菌細胞膜上麥角甾醇的抗真菌葯物 烯丙胺類 氮唑類 [編輯本段]作用 能抑制或殺滅真菌的葯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葯如水楊酸、雷瑣辛、碘劑、硫黃等外,抗真菌作用顯著的新葯有抗生素和合成葯兩大類。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和二性黴素B等。灰黃黴素只對皮膚癬菌病有效,主要是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甲癬等,口服時,20~30天為一個療程,需合並外用治癬葯物。長期使用有少數淺部真菌產生耐葯菌株,可換用酮康唑。制黴菌素治療胃腸道念珠菌病,外用治療皮膚粘膜念珠菌感染,也可製成坐葯。二性黴素B主要治療深部真菌病,如系統性念珠菌病、隱球菌病、麴黴病、結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組織胞漿菌病等。將此葯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緩慢靜脈滴注。②合成葯。包括:咪唑類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氟胞嘧啶、丙烯胺衍生物。5-氟胞嘧啶治療念珠菌病、隱球菌病和著色芽生菌病。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基本供外用。咪康唑也可靜脈滴注。酮康唑也可口服。外用時主要治療皮膚真菌病和皮膚念珠菌病。口服和靜脈滴注主要治療深部和淺部的真菌病。 抗真菌葯容易影響白細胞及肝功能,長期使用造成一過性GPT上升或白細胞下降,停葯可愈。5-氟胞嘧啶從尿中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可在血中聚集,引起中毒,故腎功能差者應禁用或慎用。二性黴素B可損傷腎臟,並引起血鉀降低,有人有發冷、發熱反應,少數人可引起血栓性靜脈炎。酮康唑應特別注意肝臟受損問題。長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和腎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 5-氟胞嘧啶易產生耐葯性,為避免耐葯性的產生,一開始就使用大劑量,也可與二性黴素B合並使用,二葯有協同作用。5-氟胞嘧啶也可與酮康唑合並使用。二性黴素B不能與酮康唑合用,因二葯有相互干擾的作用。 臨床試用的依特拉康唑抗菌譜廣,毒性小 ,優於酮康唑,治療麴黴病、隱球菌病、組織胞漿菌病、念珠菌病、孢子絲菌病、著色芽生菌病和皮膚癬菌病等,均有較好療效。供外用的還有聯苯苄唑、氟康唑、環吡氧胺和萘替芬等。 真菌感染可分為淺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兩種。自從第一個抗真菌葯物兩性黴素B 問世以來,人類與真菌的斗爭已持續了40多年。迄今,人們在預防和治療淺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方面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效[1-2]。然而,隨著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抗腫瘤葯物的廣泛應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工作的開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現,導致條件致病菌感染劇增,真菌病的發生率也隨之大幅度上升。因此,尋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抗真菌葯物的發展史[3] 20世紀30年代末,從微生物發酵代謝產物中分離得到灰黃黴素,第1個發現並被用於臨床; 1944年報道了唑類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1960年兩性黴素B被用於臨床; 1981年酮康唑口服制劑在美國上市,第1個烯丙胺類葯物萘替芬進入臨床試驗; 1990~1992年氟康唑和依曲康唑開始在美國使用; 1993~1995年報道了第2代三唑類抗真菌葯物; 1995~1996年上市了第2 個烯丙胺類葯物特比萘芬,以及兩性黴素B脂質體制劑。 1997年通過了依曲康唑口服溶液制劑; 2001~2002 年上市了2個刺白菌素類葯物卡泊芬凈和米卡芬凈。 2003 磷氟康唑在日本上市 2 主要抗真菌葯物臨床應用現狀及進展 2.1抗真菌抗生素[4-6] 2.1.1多烯類抗生素 近年報道的多烯大環內酯有高輪烯(takana- waene)、3841 H1、H3、AB023、AB400 與TPU-0043等近10種。七烯大環內酯3874H1 與H3抗真菌譜廣,活性稍強於兩性黴素B。此外尚未見抗菌活性與急性毒性明顯優於兩性黴素B者。 兩性黴素B抗真菌譜廣,對隱球菌、念珠菌、芽生菌、球飽子菌、莢膜組織胞漿菌、抱子絲菌、麴黴、毛霉等引起的內臟或全身感染有確切療效,缺點是毒副反應較強,但至今依然是治療全身性真菌病的最有效的葯物。通過對兩性黴素B進行結構改造可以降低其毒性。 AmBisome在歐洲得到廣泛的驗證,但因其昂貴的價格限制了其廣泛應用。有人建議將兩性黴素B與「脂肪乳」合用,可降低費用,且容易制備。但這些「自產」的兩性黴素B的脂質復合物沒有標准化,尚未有質量控制標准。這些葯物似乎更不穩定,腎毒性可能會更大。另外,制黴菌素的脂質復合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目前尚沒有關它與兩黴素B對比的數據[7]。 近年來,國外對其劑型改造後,在臨床上繼續發揮著良好作用。目前有三種不同脂質體劑型的兩性黴素B供患者應用。 ①兩性黴素B脂質體是用脂質體將兩性黴素B包裹而成的葯物,由美國明日之星公司研製開發,1991年首先在英國和愛爾蘭上市,商品名AmBisome,而後相繼進入歐洲13個國家以及北美和亞洲市場,1997年8月11日獲得FDA批准。兩性黴素B脂質體在國外應用了多年,主要經營廠商是Gilead Sciences和日本藤澤公司,2000年的銷售額分別為1.411億美元和0.778億美元。 ②兩性黴素B脂質復合物(ABLC)是脂質體與兩性黴素B交織而成的葯物,商品名Abelcet。1995年11月20日獲得FDA批准,首先在英國上市,次年已在歐美部分國家上市,目前主要由愛爾蘭的伊蘭公司銷售,2000年該產品在全球排第455位,市場份額為0.64億美元。 ③兩性黴素B膠質分散體(ABCD)商品名為Am-photec,是用硫酸膽因醇與等量的兩性黴素B混合包裹而成,已在歐洲和美國廣泛用於臨床。 2.1.2 脂肽類、糖脂類 微生物產生的環狀脂肽棘球康定、紐莫康定、牡侖康定、阿枯菌素、孢利芬凈、FR-901469與WF11899A等選擇地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阻斷真菌細胞壁合成。為了增大此等天然物的水溶性,降低毒性,設計合成並篩選出多種半合成脂肽,其中卡帕芬凈與米卡芬凈已相繼上市,還有一些品種正在研究開發中。 卡泊芬凈 由紐莫康定BO半合成製得,對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抑制活性比原抗生素強70~100倍。具有較強的抗麴黴菌屬、念珠菌屬與絲狀真菌活性,對莢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鏈孢菌屬、毛霉屬、皮癬菌屬與結合菌亞綱等真菌無作用。制劑用二醋酸鹽,單劑靜脈滴注70mg,血葯濃度(Cmax)12.4μg/mL,消除半衰期(t1/2) 9~10h。適應證為侵襲性麴黴菌病與念珠菌病。在治療侵襲性麴黴菌病中,對其他葯物治療無效和不能耐受的患者有效率分別為36%和7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8%。對念珠菌感染的療效約90%優於兩性黴素B約67%,不良反應發生率約8%明顯低於兩性黴素B約25%。 米卡芬凈 由紐莫康定AO修飾製得。對念珠菌屬、麴菌屬具有廣泛抗真菌作用,對耐氟康唑與依曲康唑的念珠菌亦有作用,但對莢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鏈孢菌屬、毛霉屬、皮癬菌屬與結合菌亞綱等真菌無作用。每日靜脈點滴其鈉鹽1次(75mg),第4天達到穩態,Cmax為1010.87μg/mL,消除半衰期為14.0h。治療侵襲性麴黴菌病、慢性壞死性麴黴菌病、念珠菌血症與食道念珠菌病等在日本與歐美的有效率分別為71%與89.7%,不良反應發生率各為17.9%(不包括臨床化驗值異常例)與39.0%(包括臨床化驗值異常例)。 2.2吡咯類抗真菌葯物 2.2.1咪唑類 咪唑組中常用的有酮康唑,其次有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臨床常用於局部用葯。 酮康唑 酮康唑是治療淺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葯物,但對血腦屏障的穿透性較差,不適宜用於治療真菌性腦膜炎,對麴黴菌、毛黴菌或足分枝菌的抗菌作用不佳,因此在臨床上不適於治療上述真菌感染。酮康唑的肝臟毒性較大,一般情況下停葯後可逐步恢復,但近年來有多例引起嚴重肝毒性甚至死亡的報道。因此臨床應謹慎使用。現常用劑型多為洗劑、霜劑、軟膏劑等外用劑型。在我國上市的酮康唑劑型主要有膠囊、片劑、乳膏劑、軟膏劑和洗劑等。 益康唑 該葯主要用於濕疹、由真菌或革蘭氏陽性菌感染所致的細菌し舨〉鬧瘟啤D殼壩τ米疃嗟氖怯裳釕?埔┕?狙兄坪銑傻囊恢滯庥酶捶餃楦啵ㄏ跛嵋嬋顛?曲安奈德),商品名:派瑞松(Pevisone),是西安楊森推出的又一主導產品,1997年才引進中國,經過短短的三年時間就以其良好的滲透功效,使殺菌成分能夠深入到皮膚深層消滅病源,而確定了其在皮膚病用葯市場的領先地位,也是西安楊森在皮膚病領域內又一個核心產品。 2.2.2三唑類 主要品種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其為第三代抗真菌葯物,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選葯物[8]。 氟康唑 氟康唑與真菌細胞膜上細胞色素P450酶的鐵原子結合而導致真菌死亡。屬廣譜抗真菌葯,但其體內抗菌活性明顯高於體外。體內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強5~20 倍。口服易吸收且分布廣,半衰期長達30h,腦脊液中濃度為血葯濃度的60%,生物利用度達90%以上,不受胃酸與進食的影響,組織分布廣,主要經腎小球濾過,80%以上的葯物以原形從尿中排出。由於氟康唑在尿液中的濃度是血液中峰濃度的10倍,所以對由白色念珠菌屬、酵母菌屬等起的泌尿系統真菌感染都有很好的療效。主要用於各種念珠菌、隱球菌病及各種真菌引起的腦膜炎及艾滋病患者口腔、消化道念珠菌病等。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對真菌的細胞色素P450的作用更加專一,比酮康唑毒性更低,療效更強,它與酮康唑一樣,在艾滋病人及骨髓移植病人的吸收不好。當它與食物同服時,吸收明顯增加,與某些飲料同服時,吸收增加。當它與某些經CYP代謝的其他葯物同用時,將會發生嚴重的葯物相互作用。值得重視的是,它與特非那丁、阿司氮唑或cisapride合用時會發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伊曲康唑已成為非致命性的組織胞漿菌病和芽生菌病的首選葯物。兩性黴素B仍然用來治療艾滋病人中危及生命的組織胞漿菌病。但是伊曲康唑能有效的控制病情,並用於長期維持治療。 伊曲康唑未獲准用來治療叢黴菌感染和孢子絲菌病,便它仍被用來治療一些不常見的真菌感染。 2.3 丙胺類 該類抗真菌葯物是通過抑制角鯊烯環氧化酶,使角鯊烯積聚,導致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從而引起細胞死亡。因角鯊烯環氧化酶不依賴細胞色素P450,故該類葯物的毒性比三氮唑類小。該類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新穎的結構特徵,而受到重視。它們並非以底物形式產生抑製作用,與酶結合無位置特異性,可以抑制整個酶系統。代表葯物有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特比奈芬 特比奈芬是一種烯丙胺類化合物,對皮膚真菌及一些局部真菌感染有效。它的軟膏劑及口服制劑在歐洲已上市,片劑在美國則剛被用來治療甲癬及其他癬病。通過抑制角鯊烯環氧化酶而起作用,它能殺滅包括麴黴菌在內的絕大多數絲狀真菌,並能在指甲及有角質層處富集。它對皮膚真菌的效果優於對念珠菌病,對皮膚念珠菌感染也有效。副作用很小,包括味覺異常,胃腸道不適,極少出現肝炎及斑疹。 3 結束語 抗真菌治療的巨大進展可概括為:1.三唑類口服葯物用於治療地方性和機會性真菌病;2.伊曲康唑被發現對麴黴菌病有效;3.氟康唑被證實對全身性念珠菌病和隱球菌病有效;4.氟康唑成為球孢子菌笥腦膜炎的治療葯物;5.地方性睦菌病的門診治療成為常規;6.低毒性的兩性黴素B的脂質復合物用於臨床;7.酵母菌的體外抗真菌敏感性試驗標准化。當前,抗真菌葯物毒副作用的降低和耐葯性的改善仍然是抗真菌葯物研究的主題。此外,中草葯的抗真菌活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尋找和利用葯用植物中天然抗真菌活性成分為母體設計新型抗真菌葯物也是研究的一個方向

7. 抗真菌葯膏有哪些

看你要哪方面的抗真菌葯膏了。

閱讀全文

與生產抗真菌劑的上市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期投資理財基金 瀏覽:550
首汽215億融資估值 瀏覽:685
平安車險傭金高的日子 瀏覽:547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雲賽 瀏覽:507
初入職場理財是期貨好還是基金定投好 瀏覽:715
間接融資鄰域中的金融中介有一 瀏覽:375
南天信息股東大會 瀏覽:489
期貨微盤是什麼意思 瀏覽:404
上海鼎策融資租賃招聘 瀏覽:397
購買外匯資金用途怎麼寫 瀏覽:129
2019年2月8日日幣匯率 瀏覽:411
籌碼峰能看出莊家持倉量 瀏覽:581
阿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瀏覽:943
理財產品封閉與開放式的區別 瀏覽:973
正規的現貨交易所 瀏覽:575
民生銀行最新理財產品2019 瀏覽:725
含藍字股票 瀏覽:23
萬科金融公司 瀏覽:946
財政部出口傭金 瀏覽:262
西安重鋼價格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