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1、會計制度與稅法之間存在差異,有一種差異稱之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稅法規定的所得額大於會計規定的所得額時,就會產生這種差異,這時需要對企業的所得稅申報進行賬外調增;2、調增所得稅申報後,企業就會多繳所得稅,因為這種差異而暫時多繳納的所得稅,在會計上稱之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2. 如何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
遞延所得稅的計算公式:
遞延所得稅=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
或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初余額)
遞延所得稅資產就是未來預計可以用來抵稅的資產,遞延所得稅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才會產生遞延稅款。
遞延所得稅負債是指根據應稅暫時性差異計算的未來期間應付所得稅的金額。
例如:假設公司除受贈所得外其他的生產經營所得會計利潤每年均為100萬元,受贈所得為200萬元,符合稅法規定按5年征稅。不考慮其他事項,就捐贈來說,捐贈當年會計上計入營業外收入,所得稅費用是按會計利潤計算的,所以這部分捐贈所得的營業外收入包含在會計利潤中,所以,當年的所得稅費用應當包括捐贈所得應計的所得稅。稅法上對於符合條件的能夠按5年征稅,所以,當年計入應納稅得額的不過1/5,所以,對於另外的4/5形成了暫時性差異,應當計入遞延所得稅負債,會計處理應當是:
受贈當年:
借:所得稅費用75(100×25%+200×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35(200×1/5×25%+100×25% )
遞延所得稅負債40(200×4/5×25%)
以後四年,每年會計處理應當是:
借:所得稅費用25(100×25% )
遞延所得稅負債10(200×1/5×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35(200×1/5×25%+100×25%)
3. 遞延所得稅怎麼算
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的情況下,企業應於每一資產負債表日進行所得稅核算,一般遵循以下程序:確定當期所得稅。確定遞延所得稅。
計算資產負債表中各項資產及負債的計稅基礎;
計算資產負債表中各項資產及負債的暫時性差異;
識別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暫時性差異,是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以預期的適用稅率(預計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的適用稅率)乘以各項暫時性差異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余額;
將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余額的變動確認為損益、權益或調整商譽。
4.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核算
我這里舉個例子說明:
1、一項固定資產,我們在會計核算上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假設原值50000,已提折舊10000,而且,已提減值准備5000,那麼固定資產目前的凈值=50000-10000-5000=35000.假設稅法上也要求企業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那麼稅法上核算的該固定資產的凈值=50000-10000=40000.為什麼稅法上不減去減值准備呢。因為減值准備屬於一種預提性質的費用,是一種准備,稅法上簡單的說只承認你實際真實發生的,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企業預提的稅法上根本不承認。不過,這部分預提的費用稅法上規定,在未來發生時可以抵扣。所以,這5000元減值准備就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而這種差異是對企業是有利的,將來可以為企業抵稅的,屬於一項資產,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如果按照死方法理解,就是資產的會計核算價值比稅法上核算的價值(計稅基礎)小,那麼就應該將差額部分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如果前者比後者大,那麼就應該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負債的會計核算價值比稅法上核算的價值小,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