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民黨為什麼不給川軍換裝備
國民黨蔣介石是有給川軍換裝備的,比如王銘章師1萬人,在山西死傷了一半,到了山東,還剩5000人,李宗仁求蔣介石給補充武器,蔣介石最終給了1000步槍,5000人給1000槍算不錯了。王銘章師屬於鄧錫侯、孫震集團軍,這個集團軍出川時,很多團級、營級將領聽說國民黨給換武器,於是把本就不多的好槍大部分運回老家藏起來准備賣錢,導致一個連只有幾支好槍。王銘章是個個人品格高尚,其實川軍在內戰里早就糜爛了,王銘章師一半是西北軍的旅,也不是四川人。川軍最初出川的兩個集團軍6個軍,3個軍是鄧錫侯、孫震、楊森,這幾個軍閥比較窮,所以軍隊都是煙槍步槍雙槍兵、步槍陳舊、缺乏重火力、缺棉衣,火力只有日軍的10分之一,但是戰斗意志很強,不怕死,在山西、山東、上海打的很英勇。另外3個軍是劉湘的,劉湘有錢,火力基本等同中央軍里的普通部隊,也就是火力是日軍的一半,但是戰斗意志很弱,武漢會戰中,王陵基軍團及第三十軍團孫渡、張沖兩軍,均因素質太差,甫經接觸即潰不成軍;而滇軍盧漢所部,未經接觸,僅聞敵機之聲亦即潰散——以致連累素質較優的部隊也無法達成任務,而造成全盤的失敗。
② 徐州會戰的戰爭經過
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於徐州附近,准備再次聚殲日軍。1937年由王耀武第51師合編而成第74軍,74軍不久參加淞滬會戰。經過補充74軍先後參加徐州、蘭封會戰 。日軍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對方,主力向西迂迴,企圖從側後包圍徐州,殲滅第五戰區主力。日軍第10、第5師分別從山東嶧城(今屬棗庄)和臨沂西北的義堂地區南進,對守軍第2集團軍和第20、第3軍團及第27軍團第59軍實施牽制性進攻。守軍頑強抗擊,至月底,將日軍阻止在韓庄、邳縣(今邳州)和郯城一線。日軍開始從南北兩個方面向徐州西側迂迴包圍。在南面,第9、第13師從蚌埠地區分別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屬河南)後,向江蘇蕭縣、碭山(今均屬安徽)進攻;第3師由蚌埠進入大營集地區,向宿縣(今宿州)進攻。在北面,第16師由山東濟寧渡運河,至14日,連陷鄆城、單縣、金鄉、魚台後,向江蘇豐縣、碭山推進;第14師從河南濮陽南渡黃河,陷山東菏澤、曹縣後,直插河南蘭封(今蘭考);同時,第10師將韓庄、台兒庄地區的作戰交由第114師接替後,在夏鎮附近渡過微山湖,向沛縣(屬江蘇)進攻。5月中旬,前方越來越慘烈的戰報不斷傳到武昌國民黨軍委會蔣介石的案前,徐州突然面臨的嚴重危機,使他那因台兒庄的勝利沖得有點暈乎乎的大腦一下冷靜下來。蔣介石突然意識到:日軍的意圖是要圍殲徐州中國軍隊主力。蔣介石立即叫來何應欽、白崇禧、陳誠、封裔忠等人一塊研究策劃。日軍的企圖已經暴露,再死守徐州已不現實,何應欽等人亦主張趕緊突圍,決定放棄徐州。蔣介石口授給李宗仁的電令令其部力避決戰,撤離徐州,火速突圍。
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中國軍隊且戰且退,陣形不亂,按部就班地向西、向南撤退。日軍阻一處,中國軍隊沖一處,無所不破,大軍向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集結,各路都相繼沖出重圍。為避免與優勢之敵作消耗戰,當各路敵軍向徐州步步合圍時,李宗仁令所部各路守軍,作稍事抵抗後,即相機撤向山區、湖沼地區,進行「化整為零」的游擊戰,與敵人糾纏了月余。李宗仁與長官部官兵一應人員700餘人,乘夜色經宿縣、蒙城,越過敵之包圍圈移駐潢川。留守徐州城的劉汝明部在蕭縣一帶伏擊日軍第9師團,對日軍造成重大傷亡。日軍見中國軍隊大部已走,企圖於徐州城圍殲劉汝明部。劉汝明部佯作死守狀,及見各路大軍撤盡,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放棄徐州城,巧妙地跳出日軍數十萬大軍的重圍,安全轉移。敵軍不但沒有擊潰劉汝明部,甚至連一個上尉也沒有捉到。日軍的華中派遣軍的13師團一路殺來,發現李宗仁唱了一出空城計,又令一心想爭功的華北方面軍大感挫折,日軍傷亡了萬餘人的代價,得到了一座空城。 龐炳勛第3軍團
龐部已傷亡殆盡,龐炳勛致蔣介石密電稱「總計戰斗兵,現不滿千人」。結合徐祖貽致李宗仁電「龐軍兵力損失過巨…已失戰鬥力」,即便考慮到龐有保存力量誇大傷亡的因素,按龐部戰斗兵萬人計,亦可約略看出龐部傷亡當在8000人以上。
張自忠第59軍
劉景岳和於麟章在回憶文中稱,該軍在最初三天(3月14、15、16日)的激戰中,大量斃傷日軍,但自身「傷亡也不下六、七千之多」。顧相貞證實此說,至17日晨,該軍統計傷亡人數,「第三十八師自投入臨沂戰役以來,傷亡近四千人,第一八0師也傷亡了二千餘人」。《山東省志.軍事志》採信此說,稱「至17日,(第59軍)傷亡7000餘人」。郭汝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一書亦採信此說,稱「至17日上午,第59軍已傷亡6000餘人」。迨至21日臨沂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於麟章稱「傷斃敵軍約六千人…我軍傷亡人數也在八千人」,顧相貞稱第59軍「傷亡官兵近九千人」。第59軍戰斗詳報則證實了此數據,24日,再次增援臨沂的第59軍在城西北一帶集結時,全軍可戰之兵僅有1.3萬人,而該軍一戰臨沂前卻有戰斗兵員2.1萬人,減員8000。
通過下屬單位的傷亡也大略看出第59軍傷亡之慘重。原第38師第113旅旅長李致遠在回憶文中稱,僅在15-18日的劉家湖戰斗中,「第二二八團原有兩千餘人,損失半數以上;第二二四團也傷亡近半數。59軍成建制戰死者計有第26旅第678團(團長崔振倫,在進攻朱陳鎮戰斗中,該團另有一營人犧牲過半)第2營,第113旅第226團第6、10連,114旅227團第12連。時任第59軍軍部參謀處作戰科少校參謀的王丕廉在回憶文中稱:「經過三晝夜的激烈戰斗,我方僅連長就傷亡一百餘員,士兵傷亡五分之二」。
考慮到第59軍傷亡過重,徐祖詒即建議該軍撤出戰斗,轉往郯城修整,被張自忠拒絕。
第2次臨沂戰役後,於麟章稱第38師「減員萬餘人」 ,張自忠遂決定將該師合並編成一個旅,約千人,歸軍直接指揮。據180師39旅參謀長楊遇春回憶文稱,該旅「只剩下200多人,其餘3000餘人皆傷亡。」楊作為旅參謀長,提供的本旅戰斗傷亡人數數據應該是可信的。
關於第59軍兩次臨沂戰役的傷亡,張自忠本人在致李宗仁電也曾透露,「傷亡達萬餘人」。這個數據彈性很大,不少著述乾脆直接引為1萬人。不過,通過相關資料來推算,第59軍的傷亡要遠超過1萬人。
3月25、26日張部第38師在解救龐炳勛部的三官廟、桃園之戰中,傷亡2000餘人;又張自忠29日4時致電李宗仁稱,27、28兩日以來傷亡兩千餘人。二者合計就是四五千人。另據劉景岳、於麟章回憶文章稱:「先後兩次臨沂作戰,我(59軍)傷亡各級官佐八百餘員,士兵萬人以上。」如果參照張自忠19日14時致李宗仁電中所列官、兵傷亡比例:傷亡軍官209人、士兵3273人,則第二次臨沂戰役結束時張部軍官傷亡800餘,士兵傷亡應在13000人左右。
這樣,第59軍在兩次臨沂戰役中傷亡數約在1.3萬-1.4萬之間,加上在淮河阻擊戰中傷亡的2000人,整個台兒庄戰役,第59軍傷亡約在1.5萬人以上。
孫震第22集團軍
張宣武在回憶文中稱:「第四十一軍守城部隊自第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以下傷亡5000餘人,在滕縣以北界河、龍山一帶作戰的第四十五軍,自一二七師師長陳離以下傷亡亦達四五千人。這次戰役,共斃敵2000餘人。」41軍124師741團第2營營長熊順義也稱,從3月9日至18日,川軍保衛滕縣「犧牲、負傷萬餘人」,其中第45軍「從一二七師師長陳離、一二五師七五0團團長姚超倫(原文誤,應為745團。750團團長為陳士俊-筆者注)以下傷亡的營、連、排長等官兵四五千人。」
能證實上述數據的還有李宗仁致蔣介石密電,稱第22集團軍在滕縣之役中「傷亡官兵不下萬人」。
而第22集團軍代總司令孫震在滕縣戰役戰斗詳報中卻稱「是役…我陣亡官兵3000餘人,負傷官兵4000餘人;四十一軍占傷亡總數四分之三。」時任該部少將參謀處長胡臨聰在回憶文中也稱,滕縣戰役守衛滕縣城與外圍的第22集團軍共傷亡8000餘人(陣亡五千餘人,負傷三千餘人)。
但通讀孫震戰斗詳報全文,戰役起止日期為3月9-17日,且主要是敘述14-17日的滕縣城戰斗。胡臨聰文章類似。孫、胡的數據顯然未含3月9日之前第2集團軍傷亡,而該集團軍第45軍早在1938年1月即已入駐滕縣並與日軍發生過數次戰斗,如在2月中旬的郭山、兩下店戰斗中,第125師第750、745兩團即傷亡約千人。
因此,第22集團軍在整個徐州會戰前期總傷亡在萬人左右,還是較接近實際的。
湯恩伯、封裔忠第二十軍團
在3月16、17、18日最初三天的作戰中,僅第85軍2個師即「陣亡營長三員,傷二員,傷團長一員,傷亡連排長廿余員,士兵二千餘人。」同期在沙溝阻擊日軍的關麟征部第2師第6旅傷亡不詳,但李宗仁在19日致蔣介石密電中曾說:「我(第6旅)第十一團傷亡甚大」。
台兒庄東北方戰斗中,第85軍與第52軍夾擊坂本支隊,予敵重創,「五十二軍與八十五軍各傷亡1300餘人」;第20軍團突破坂本支隊所據之小王莊、劉庄等陣地,並與敵發生肉搏戰,「第85軍第4師兩日來傷亡約千人」。
湯恩伯在致電李宗仁稱:「(台兒庄)當面之敵經我關(麟征)、王(仲廉)、周(碞)各軍徹夜猛攻,肉搏十餘次,斃敵三千餘人,俘獲正在清查。我軍傷亡亦大。」湯的電報內容雖未指出所部具體傷亡數字,但從當時中日兩軍戰鬥力及「我軍傷亡亦大」一語來推測,湯部傷亡即便比敵方少,也應該不會差距很大。
湯部部分將領的回憶文章中有所部整個徐州會戰期間的傷亡數據,而未提階段戰斗傷亡。作戰部參謀長封裔忠率領第110師在徐州會戰後到達河南唐河整編時,只剩下一個旅的兵力,「在這次會戰(指整個徐州會戰)中傷亡了五千餘人。」自3月中旬開赴魯南以來,經過一個多月連續不斷的作戰,第52軍兩個師都有很大傷亡,特別是鄭洞國第2師,「有作戰能力的官兵,已不足原來人數的一半。」其中,第2師在台兒庄戰役期間的嶧縣北大窯附近戰斗最為激烈,敵我雙方一度展開白刃戰,第2師多處陣地曾數度得而復失、失而復得,是役敵我都有很大傷亡。師長鄭洞國甚至在3月30日上午攻打嶧縣城東一帶時,被敵炮彈擊中,只因彈片為其衣袋內銀元所擋,鄭才倖免傷亡。
以上相加,湯恩伯第20軍團及臨時轄屬各部總傷亡在萬人左右,應該不會誇大。
孫連仲第2集團軍
李宗仁即致電軍令部封少君參謀長:令「廿七師現僅余戰斗員約二千名,卅一師一千四百餘名」,另,台兒庄守軍6日傷亡亦「在二百名以上」。至日軍從台兒庄退卻時,第30師師長張金照稱所部「全部兵力只剩下四千多人」。也就是說,台兒庄戰役結束後,第2集團軍所轄第27、30、31三個師所余戰斗員僅七八千名左右,加上獨立第44旅,最多也就在萬人左右。該集團軍損失應在1.4萬人以上。
其他部隊傷亡
池淮阻擊戰中,劉士毅第31軍、於學忠第51軍合計傷亡近6000人,孫桐萱第3集團軍之谷良民第56軍(1938年3月縮編為第22師,隸屬孫桐萱第12軍)參與的濟寧戰役,「自進攻到退卻,歷時約半個月,我軍傷亡約2000餘人,但亦予敵以重創。」
綜合以上,在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合計6.5萬餘人。 池淮阻擊戰
自1938年1月24日起至30日,在歷時7晝夜的池河之戰中,第31軍殲敵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真殲敵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馬家崗兩處殲敵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面殲敵約千餘人。
第31軍自池河撤退後,於2月上旬配合第48軍對劉府、考城、蚌埠之敵攻擊,「經劇烈戰斗之後,斃敵千餘」。
淮河阻擊戰,於學忠率領的51軍與企圖渡河日軍第13師團殊死鏖戰,殲敵數千(一說3000,一說9000)。
日軍傷亡約6000——1萬人。
滕縣戰役
孫震在戰斗詳報中稱「是役斃傷敵軍官佐320餘員,擊斃士兵1500餘名,擊傷士兵5700餘名。」]以川軍武器裝備而言要取得如此戰果,是不可能的,且當時進攻滕縣之敵亦不過數千人,若孫震的數據屬實,無疑是全殲日軍。孫的殲敵數據顯系誇張。
第122師代師長王志遠在戰斗詳報中稱所部「擊斃敵共約千餘名」,第124師370旅旅長呂康稱所部「斃敵約七八百人」,372旅旅長曾甦元稱所部「斃敵寇約六七百人」,三者相加,與張宣武所說的「這次戰役,共斃敵2000餘人」相近,但應為擊傷而非擊斃日軍數據。
加上3月9日之前第45軍殲敵數,則日軍在整個滕縣戰役中傷亡不下2500人。
兩次臨沂戰役
第一次,張自忠致電李宗仁稱,臨沂戰場「敵(日軍)傷亡達四千餘名」。而一些著述如韓信夫《鏖兵台兒庄》則認可「此次臨沂作戰,殲敵3000餘人」。
第二次,中國軍隊共殲敵2000餘人,俘虜1人。
臨沂戰役,日軍傷亡應在5500人以上,加上之前龐炳勛部與沈鴻烈海軍陸戰隊殲敵數,日軍傷亡應不下6000人。
台兒庄戰斗
中共《新華日報》1938年4月7日、8日報道殲敵萬餘人;日方數據為傷亡11984人。史界如孔蘊浩先生則認同《新華日報》數據,認為台兒庄一戰中方「取得殲敵萬餘人的戰果」,而整個魯南地區,「日軍死亡的人數超過16000人」。
其他局部戰斗
包括第20軍團在臨城、官橋、棗嶧等地,第3集團軍在汶上、濟寧、兗州等地戰斗,日軍損失2000人左右。
綜合以上所列,日軍在徐州會戰中傷亡在2.6萬人以上。
③ 孫震的基本信息
孫震,國民黨陸軍上將。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清宣統元年(1909),入西安陸軍第二中學堂,1912年秋,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學習。畢業後參加四川護國討袁戰役。1917年,升任騎兵旅第一團團長。後歷任旅長、師長、川西北屯殖軍司令等職。大革命時期,1926年投效國民革命軍,任第29軍副軍長,參加北伐戰爭。1933年初,鄂豫皖紅四方面軍入川,在川北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為「圍剿」紅軍的前敵總指揮,在同紅軍作戰中,屢為徐向前部所敗。1936年2月25日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抗戰爆發後,與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一起出川抗戰,孫任二十二集團軍副司令,鄧任總司令。 1938年1月,劉湘病逝於漢口,蔣介石調鄧回四川,孫繼任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在晉東一帶指揮部隊與日作戰,阻敵西進。1938年3月中旬徐州會戰中,與日軍血戰於滕縣,滯敵前進,保證了台兒庄大捷。1939年5月,被授予陸軍上將銜。日本投降後,率部奉命推進鄭州、許昌、漯河,解除日軍一一五師團及商丘日軍騎兵第九師團武裝。解放戰爭爆發,被任命為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及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駐湖北宜昌。淮海戰役中,所屬四十一軍、四十七軍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隨後,被任命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兼川東綏靖司令,駐四川萬縣,防守大巴山一線。潰敗後逃往台灣。1950年總統蔣介石復行視事,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上將銜顧問」。1954年任「總統府國策研究委員會顧問」兼「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1960年聘為「憲政研討委員會委員」。1985年9月9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3歲。著有《八十年國事川事見聞全錄》、《茂園隨筆》等。
受幼年時求學經歷的影響,畢生致力辦學。20世紀20年代,創辦樹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小學,招收無力入學的孩童。教學所需費用完全由其一人承擔。1932年,為滿足樹德第一屆小學畢業生升學需要,創辦樹德初級中學,仍然實行完全義務教育。設立豐厚獎學金,支持優秀學生繼續深造。1937年,設立樹德高中,使樹德成為一所完全中學,是當時全國屈指可數的優秀私立學校,現今發展成為全國一流高中。1945年,抗戰勝利後,孫震曾與魏時珍、王宏時、吳照華、任滄鵬等協商,擬在辦樹德中學基礎上,開辦一所樹德文理學院,後因國內局勢動盪,這一計劃未能夠實現。
④ 中原部隊勝利突圍的情景是怎樣的
國共兩黨簽定《雙十協定》後不久,蔣介石便公然毀約,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內戰。在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以30萬大軍圍攻我中原解放區,國民黨發動的全面內戰由此爆發。蔣介石早就把我中原解放區視為心腹之患。日本投降後,我軍雄踞中原,直接威脅著蔣軍出川的大門,阻滯國民黨軍進軍華東、華北、東北等各個戰場。這樣重要的戰略地位,對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戰略上極為不利。蔣介石處心積慮要拔掉這個眼中釘,以實現他全面內戰的戰略意圖。
蔣介石仗著他的部隊軍備優良,欲置我軍於死地。蔣介石密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這場「圍殲」,定於7月1日發起總攻。從6月22日起,國民黨再次縮小對我之包圍圈;26日,又在邊緣地帶向我開炮。敵人還估計,「聚殲」不成我必突圍,並判斷我軍會向東(蘇皖邊區)突圍,因而他們將11萬余兵力擺在東線,准備堵擊。蔣介石認為有了這一套「神機妙算」,就可以在48小時內「全殲」中原解放軍。
解放戰爭開始後的4個月內,人民解放軍先後取得中原突圍作戰的勝利、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的7戰7捷、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隴海路和魯西南地區連續作戰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軍事進攻的氣焰,極大地增強了人民解放軍自衛作戰的必勝信心。劉、鄧發起豫北攻勢
解放軍在陝北、山東兩戰場積極挫敗蔣介石的重點進攻、斷蔣兩拳的同時,我軍依據豫北、晉南、晉察冀、東北等戰場各區的具體情況,相繼舉行戰略性反攻,大量殲滅了敵人,逐步收復了失地,從而有力地配合陝北、山東我軍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豫北原系蔣軍打通平漢路的前進基地,在蔣介石發動重點進攻後,則成為其聯系陝北、山東戰場的樞紐地帶,因而部署了較多的防禦兵力,並修築了大量的堅固工事。敵人將防禦重點放在平漢路和道清路交叉點的新鄉及其以北地區。同時,蔣介石為保障他的重點進攻,對晉冀魯豫解放區實行了蓄謀已久的「黃河戰略」,在花園口堵口使黃河回歸故道,構成從晉南風陵渡至山東濟南1000餘公里的黃河防線,並得意地聲稱黃河水能頂替40萬大軍,妄圖阻止劉、鄧南渡支援陝北和山東作戰。
部隊休整基本完成,為減輕陝北、山東我軍壓力,就在胡宗南部侵佔延安的當日,即3月19日,劉、鄧下達了舉行豫北攻勢的命令,重點打擊王仲廉部,打亂敵人聯系陝北和山東兩戰場的樞紐地帶的部署,吸引蔣軍增援豫北,策應陝北、山東解放軍作戰。
針對蔣軍在新鄉以北防禦工事堅固、迴避野戰、懼怕黃河南北交通被切斷的特點,劉、鄧決定,先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新鄉、黃河鐵橋之間地帶,爾後視情況向敵軍縱深地帶發動,力求在野戰中殲滅王仲廉部,並相機奪取敵軍守備薄弱的城鎮、據點。
4月1日夜,劉、鄧主力圍攻整32師。至4月2日夜,攻佔了汲縣城外圍多處據點,並攻佔了東關。在關鍵時刻,劉榮宗叛變,原計劃受挫,僅王啟明率少數人員起義進入解放區,整32師退至汲縣城內。此時,王仲廉已將黃河南岸的整66師3個旅、整9師的第2旅和汲縣地區的整41師1個旅調至新鄉附近,焦作地區敵整3師2個旅已向新鄉地區集結。這樣,敵人在新鄉地區就有5個整編師10個旅的兵力(含在新鄉的第2快速縱隊),並有向汲縣前進的跡象。因此,劉、鄧決心結束汲縣作戰,另尋戰機。
在這一階段作戰中,劉、鄧共殲滅蔣軍5000餘人,解放了黃河以北平漢路以東,東西100餘公里、南北70餘公里的地區,摧毀並控制了平漢路、道清路50餘公里,打亂了蔣軍的部署,迫使蔣介石將原擬山東戰場的整66師和整9師轉調豫北戰場。
4月3日,蔣軍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部為消滅劉鄧大軍,以整26軍組成打擊兵團,計劃先肅清在衛河兩岸新鄉、汲縣、輝縣地區的劉、鄧部隊,爾後以主力尾追殲滅劉、鄧主力
劉、鄧以小部兵力,運動防禦,誘敵前進,至15日,將敵誘至宜溝以東的屯子山地區後轉為堅守。16日夜,劉、鄧集中主力向敵援軍第1梯隊側後兜擊,將其第一、第二梯隊割裂,並將第一梯隊包圍於衛河以北淇河以東河套地區。17日晚,集中主力開始攻擊,戰至18日,將其第2快速縱隊全殲於大小湖營,余敵潰逃。劉、鄧乘勢攻取湯陰、崔橋,繼續消滅分散的蔣軍,並孤立安陽。
湯陰是豫北重鎮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城曾一度被劉、鄧部隊攻克,並平毀城牆。蔣軍攻佔後又重修其城牆。但蔣軍的防禦工事主要設置於外圍據點,均築有以麥秸與泥土為原料的圍牆和碉堡,其壁厚約2米,並設有3層射擊孔。圍牆附近還設有暗堡,各村莊的火力可以互相支援。蔣軍非常重視守備湯陰城外圍據點。
4月下旬,我第3集團掃清了湯陰外圍敵軍據點,並進行了周密的攻城准備。5月1日黃昏,第3集團對湯陰守軍發起總攻。各部採用了炮兵射擊和挖坑道爆破相結合的戰法,為步兵沖擊開辟了突破口。步兵乘勢突入城內,與孫殿英等部展開激烈巷戰。至5月2日上午,全殲守軍近萬人,俘虜3縱隊司令孫殿英部7000餘人。
湯陰解放後,王仲廉與孫震集團將主力收縮至新鄉、汲縣附近,轉入防禦。為加強安陽的守備力量,王仲廉將整40師留在新鄉的1個團空運到安陽。為乘勝擴大戰果,劉、鄧於5月5日決定,向安陽地區的蔣軍發起進攻。首先殲滅安陽城外圍各據點的蔣軍,爾後相機奪取安陽城。
在安陽外圍作戰中,劉、鄧在軍事打擊敵軍的同時,廣泛地開展了瓦解敵軍的工作,尤以第2縱隊表現突出。第2縱隊採用俘虜軍官寫信、軍官家屬喊話、寫標語牌等辦法,收到了良好的瓦解敵軍的效果。在第2縱隊攻入楚旺城後,即有不少成建制的連排停止抵抗,自動放下武器,加快了結束戰斗的進程。
由於安陽城工事堅固,短時間難以攻取,王仲廉又不敢北上增援,沒有圍城打援的戰機,加之劉、鄧為了爭取時間進行戰略進攻的准備,決心停攻安陽城,改以太行、冀南軍區部隊圍困安陽之敵,野戰軍轉入休整。至此,豫北攻勢勝利結束。
自1945年9月上黨一戰,至1947年3月的這次豫北反攻,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晉冀魯豫野戰軍越戰越強,取得了上黨、平漢、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和豫北戰役的勝利,十戰十捷。
1949年7、8月間,劉鄧大軍先後越過隴海線,橫過汝河、淮河,向大別山地區挺進。進入大別山後,迅速創建、鞏固了大別山根據地,並與友鄰軍團配合,對武漢和南京之敵造成直接的威脅。
⑤ 抗戰時,國軍編制簡介是什麼
陸海空軍最高統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參謀總長何應欽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兵力: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第三集團軍孫桐萱部,共計十二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個獨立騎兵旅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五集團軍曾萬鍾部、第六集團軍楊愛源部、第七集團軍傅作義部、第十四集團軍衛立煌(兼)部、第十八集團軍朱德部,共計三十二個步兵師、五個騎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兵力:第十集團軍劉建緒部、第二十三集團軍唐式遵部、第二十五集團軍陳儀部、第三十二集團軍上官雲相部,共計二十二個步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兵力:第九集團軍張發奎(兼)部、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部、第十六集團軍夏威部,共計八個步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兵力:第十一集團軍李品仙部、第二十三集團軍孫震部、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瓚緒部、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部、豫鄂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廖磊部,共計二十六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
兵力:第十七集團軍馬鴻賓部、騎兵第七集團軍門炳岳部,共計六個步兵師、四個騎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岳代理)
兵力:第十九集團軍羅卓英部、第二十集團軍商震部、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第三十集團軍王陵基部、第三十一集團軍周礨部、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樊崧甫部,共計五十二個步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
兵力:第十六軍董釗部、第二十七軍范漢傑部、第九十軍李文部,共計玖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魯蘇戰區:總司令於學忠
兵力:第五十七軍繆徵流部、第八十九軍韓德勤部、游擊總司令沈鴻烈部,共計七個步兵師及其他部隊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
兵力:第六十九軍石友三部、第九十九軍朱懷冰部、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部,共計五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部隊
1945年4月國軍戰斗訓序列表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
第一方面軍:司令長官盧漢,副司令長官關麟征
下轄:第六十、五十二、九十三軍
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張發奎,副司令長官夏威、鄧龍光
下轄:第四十六、六十二、64軍
第三方面軍:司令長官湯恩伯,副司令長官霍揆彰、張雪中
下轄:第十三、二十、二十六、七十一、九十四軍
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王耀武,副司令長官夏楚中
湘西:第十八、七十三、七十四、一零零軍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代),副司令長官曾萬鍾、孫蔚如
下轄:孫蔚如第四集團軍、董釗第三十集團軍、王仲廉第三十一集團軍、李文第三十四集團軍、俞濟時第三十六集團軍、丁德隆第八十四集團軍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副司令長官楊愛源、朱德
下轄:楊愛源第六集團軍、趙承綬第七集團軍、孫楚第八集團軍、王靖國第十三集團軍、朱德第十八集團軍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副司令長官劉建緒、唐式遵、上官雲相
下轄: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團軍、李覺第二十五集團軍、李默庵第三二集團軍
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副司令長官孫震、郭寄嶠
下轄:劉汝明第二集團軍、孫震第二十二集團軍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副司令長官:吳奇偉、郭懺、王東原、陳繼承
下轄:王敬玖第十集團軍、周礨第二十六集團軍、馮治安第三十三集團軍及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吳奇偉部、湘鄂川黔邊區清剿總指揮傅仲芳部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傅司令長官蔣光鼐
下轄:余漢謀第一二集團軍及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香翰屏部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副司令長官傅作義、馬鴻逵
下轄:趙壽山第三集團軍、馬鴻逵第十七集團軍、李鐵軍第二十五集團軍、馬步芳第四十二集團軍及傅作義所轄駐綏遠、榆林地區的部隊如晉綏陝邊區朱紹良鄧寶珊部、東北挺進軍馬佔山部、第三十五軍、暫三軍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副司令長官王陵基、楊森
下轄:孫渡第一集團軍、王陵基第三十集團軍及第四、四十四、九十、九十九軍等。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副司令長官:何柱國、牟中衍、李明揚、王懋功
下轄:何柱國第十五集團軍、李品仙第二十一集團軍、陳大慶第十九集團軍
⑥ 國民黨 編制 軍銜
二戰時期的編制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
兵力: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第三集團軍孫桐萱部,共計十二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一個獨立騎兵旅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五集團軍曾萬鍾部、第六集團軍楊愛源部、第七集團軍傅作義部、第十四集團軍衛立煌(兼)部、第十八集團軍朱德部,共計三十二個步兵師、五個騎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兵力:第十集團軍劉建緒部、第二十三集團軍唐式遵部、第二十五集團軍陳儀部、第三十二集團軍上官雲相部,共計二十二個步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兵力:第九集團軍張發奎(兼)部、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部、第十六集團軍夏威部,共計八個步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兵力:第十一集團軍李品仙部、第二十三集團軍孫震部、第二十九集團軍王瓚緒部、第三十三集團軍張自忠部、豫鄂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廖磊部,共計二十六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
兵力:第十七集團軍馬鴻賓部、騎兵第七集團軍門炳岳部,共計六個步兵師、四個騎兵師及其他直屬部隊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岳代理)
兵力:第十九集團軍羅卓英部、第二十集團軍商震部、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第三十集團軍王陵基部、第三十一集團軍周礨部、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樊崧甫部,共計五十二個步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
兵力:第十六軍董釗部、第二十七軍范漢傑部、第九十軍李文部,共計玖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直轄部隊
魯蘇戰區:總司令於學忠
兵力:第五十七軍繆徵流部、第八十九軍韓德勤部、游擊總司令沈鴻烈部,共計七個步兵師及其他部隊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
兵力:第六十九軍石友三部、第九十九軍朱懷冰部、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部,共計五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及其他部隊
連100人左右 營400—500人左右 團3000—4000人左右 師10000—15000人左右
國民黨軍隊過去實行的軍銜,軍官、士官分為4官等16官階、士兵分為3等級
軍銜 階級章圖示
將官 特級上將 5顆星
一級上將 4顆星
二級上將 3顆星
中將 2顆星
少將 1顆星
校官 上校 3顆梅花
中校 2顆梅花
少校 1顆梅花
尉官 上尉 3直杠
中尉 2直杠
少尉 1直杠
⑦ 孫震的個人履歷
孫震(1892—1985)
生於1892年2月5日(清光緒十八年正月初七)。四川華陽人,原名孫定懋,字德操,號夢僧。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肄業。
1911年7月參加四川保路運動,後任四川陸軍模範營區隊長。
1912年9月考入保定軍校第一期學習。
1913年10月因參加「二次革命」被學校開除後回鄉賦閑。
1915年出任四川陸軍第2師(師長劉存厚)第3旅(旅長舒榮衢)第6團(團長廖謙)第2營(營長田頌堯)排長。
1916年1月第2營擴編為護國川軍(總司令劉存厚)第2路(司令劉柏心)第3支隊(支隊長田頌堯),升任第2營少校營長。4月第3支隊改編為第2師(師長劉存厚)騎兵團(團長田頌堯),仍任第2營少校營長。
1918年1月所部改稱中央陸軍第21師(師長劉存厚)騎兵團(團長田頌堯)第2營,仍任少校營長。2月騎兵團擴編為四川陸軍騎兵獨立旅(旅長田頌堯)升任第1團上校團長。5月所部改編為中央陸軍第21師(師長劉存厚)第41旅(旅長田頌堯)第81團,仍任上校團長。8月5日授予陸軍少將。
1920年7月所部擴編為靖川軍(總司令)第1路(司令田頌堯)第1縱隊(轄兩支隊),升任少將縱隊長。12月所部改編為中央陸軍第21師(師長田頌堯)第41旅(轄兩團),改任少將旅長。
1923年9月6日晉加中將銜。
1924年3月20日授予將軍府將軍。4月10日第41旅擴編為第27混成旅(轄三團),仍任少將旅長。8月16日晉授陸軍中將。
1925年7月升任川西北墾殖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田頌堯)中將副總司令。
1926年12月兼任第21師(轄兩旅)師長。
1927年3月所部改編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田頌堯),改任中將副軍長兼第1路(轄三旅)司令。
1928年3月調兼川西北墾殖司令。
1935年4月19日升任第29軍(轄五師三路)中將軍長。5月15日第29軍整編為第41軍(轄第122師、第123師、第124師),仍任中將軍長。
1936年2月25日敘任陸軍中將。11月12日獲頒三等雲麾勛章。
1937年10月23日升任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副總司令兼第41軍軍長。
1938年5月1日升任第22集團軍(轄第41軍、第45軍)總司令。
1939年5月2日特加陸軍上將銜。
1943年3月23日升任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副司令長官兼第22集團軍總司令。10月10日獲頒二等寶鼎勛章。
1944年10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學習。
1945年1月陸大畢業後回任原職。5月21日當選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10月10日獲頒勝利勛章。12月調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副主任兼第5綏靖區(轄第41軍、第45軍)司令官。同月20日獲頒忠勤勛章。
1947年3月鄭州綏署改組為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部(主任范漢傑),仍任副主任兼第5綏靖區司令官。6月升任鄭州指揮部主任兼第5綏靖區司令官。12月調兼第12綏靖區(轄整編第40師)司令官。
1948年1月1日晉頒二等雲麾勛章。2月辭去司令官兼職。3月當選國民大會代表。6月29日調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10月調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副總司令兼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
1949年2月調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張群)副主任兼川東綏靖總司令部總司令。5月1日重慶綏署改組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張群),改任副長官。
1950年4月4日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戰略顧問。
1952年10月22日退為備役後聘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1954年2月當選「國民大會」主席團成員。
1960年2月當選憲政研討委員會委員。
1985年9月9日在台灣台北病逝。
⑧ 台兒庄戰役誰是指揮官
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將領指揮。中國抗戰最高統帥是蔣介石。
中國軍隊作戰序列: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副司令李品仙,參謀長徐祖貽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參謀長王范庭(左翼兵團)
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參謀長萬建藩(右翼兵團)
第59軍:軍長張自忠(該軍直屬戰區)
第三軍團:軍團長龐炳勛
第22集團軍:孫震(代)
第3集團軍:孫桐萱(代)
台兒庄戰役的作戰戰略
1、1938年3月21日,李宗仁電報蔣介石、何應欽、徐永昌,關於頒發作戰命令如下: 「臨城、嶧縣、韓庄間之敵約步兵三聯隊、騎兵一聯隊、炮兵一聯隊、坦克車五六十輛,自14日以來在界河、滕縣、南沙河及臨棗各地與我鄧集團(第22集團軍)及王軍作戰。
2、湯恩伯第二十軍團集中主力於嶧縣東側及棗庄東北方山地,擊破嶧縣之敵,向臨城、沙溝兩地附近側擊,「壓迫敵於微山湖東岸而殲滅之」。一部集結於台兒庄北方地區,准備協助對嶧縣及其西北地區之主力作戰。
3、孫連仲第二集團軍以一部在侯新閘以西運河南岸防禦,待機渡河北進,主力控制於賈汪附近及荊山、茅村鎮間。
4、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在費縣集結整頓後,乘虛向滕縣南北地區與由南陽鎮附近河之第三集團 軍部隊呼應,截擊南下或北退之敵,對泗水方面自行警戒。
5、孫桐萱第三集團軍應超越濟寧南北地區,再向袞州、鄒縣間及界河、官橋間與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及臨城以南之攻擊部隊呼應,襲擊敵之側背,並阻止敵增援或截敵歸路。
6、龐炳勛第三軍團迅速掃盪湯頭附近之敵,以一部向莒縣方面追擊,主力集結於湯頭附近布防,對沂水、蒙陰方面自行警戒。
⑨ 徐州會戰 太原會戰 武漢會戰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
1938年1月~6月,日軍佔領南京和濟南以後,計劃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將南北戰場連成一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積極部署,以確保徐州安全. 中方:第五戰區成立時制訂的 作戰計劃 ,本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一線兵團阻止日軍於黃河北岸,遲滯其南進速度,以爭取時間並掩護第二線兵團的集結及部署。第二階段是第一線兵團撤至萊蕪、泰安山區一線防守,協同第二線兵團在兗州、濟寧地區與日軍會戰。第三階段是在徐州附近進行戰役決戰。決戰的作戰指導是「以極少數部隊據守核心,以戰區全力之大部」在津浦路兩側開展游擊攻勢作戰,側擊敵人。但是由於韓復榘的不戰而退,使這一符合持久消耗戰戰略的 作戰計劃 流產。在第五戰區兵力遠未集結之前,日軍就深入濟寧、鄒縣之線。為了遏制日軍的前進勢頭,第五戰區又採取了「以攻為守」的作戰指導,發動魯南反擊戰,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反攻濟寧、汶上,令孫震第22集團軍反攻鄒縣、兩下店。由於中國軍隊缺少攻堅必須的強大火力,對裝備精良,有飛機、坦克支援,並佔領據點的日軍進行攻堅戰,實在是力不能及,難以成功,很快即被日軍擊敗。(下附:徐州會戰資料 ) 太原會戰 1937。10-11月,為了保衛山西、保衛太原,中國軍隊在太原及其以北要隘忻口地區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大會戰。在這場大會戰中,八路軍與國民黨友軍進行了密切配合。 忻口是太原北面最後一道防禦屏障,地勢險峻。 1937年10月初,日軍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一部突破中國守軍防禦後奔襲太原。忻口為日軍必經之地。忻口兩面是山,東為五台山,西為雲中山,山巒起伏,中間河穿越山谷,同蒲鐵路河一條公路沿河岸縱貫南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國方面極為重視忻口防禦,第2戰區集結重兵阻擊日軍,在忻口及其外圍要地與日軍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激烈作戰。日軍在進行外圍作戰後,從10月13日開始在坦克、戰車、大炮、飛機的配合下向忻口正面中國守軍陣地發動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但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反復的攻擊與反攻擊戰,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為國捐軀,其中,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不幸犧牲。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給日軍造成很大傷亡,雙方形成拉鋸戰,日軍始終未能突破中國忻口守軍陣地。 為此,日軍從平漢路作戰日軍抽調一部西進,從東面配合忻口日軍的攻勢,進至太原東面之戰略要地娘子關,然而,由於中方戰略判斷的失誤,對娘子關的防守未引起充分重視,倉促迎戰,導致娘子關失守,太原東面暴露在日軍面前,同時,此路日軍對忻口中國守軍側翼構成重大威脅。為此,忻口守軍主動撤守,回防太原,忻口作戰結束。隨後日軍從東、北兩面夾攻太原,中國軍隊進行了太原保衛戰。由於太原此幣殉晌 蛔 魯牽 尷湛墒兀 渚鼐 ち曳苷劍 荒蘢柚褂攀頻芯 街?1月7日,城內守軍突圍南撤,太原遂告陷落。 這次會戰中,八路軍積極配合友軍作戰,給敵以重大牽制。在忻口作戰中,八路軍為配合友軍作戰,向日軍兩翼及後方廣泛開展了游擊戰。或阻敵之增援部隊,或襲擊敵之後方,先後收復縣城10座,一度切斷敵之後方交通線,使敵不得不借飛機輸送給養,有力地配合了前線作戰。10月19日,八路軍還破壞了敵之陽明堡機場,擊毀擊傷日機24架,殲敵百餘,使日軍在忻口戰場上一度失去了空中力量。在太原東面娘子關方向,八路軍四處出擊,襲擊日軍,取得多次襲擊戰的勝利,遲滯了日軍的推進,並掩護了友軍的撤退。 忻口、太原會戰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民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大舉進攻企圖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日軍展開抗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會戰。戰場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岸展開,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此戰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 武漢地區位於華中地區中心,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軍大本營認為「通過這一作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大半」,因而積極准備進攻武漢。 中國在 徐州會戰 後,由於數次大會戰的失利,華北華中相對發達地帶大片國土淪失,在國民黨內產生大量悲觀失敗主義論調。為了堅持抗戰,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前途和戰略方針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科學的判斷,並明確提出保衛武漢的任務。毛澤東在1938年5月著名的《論持久戰》中科學預見戰爭的發展進程,正確指出了中國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在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上不斷宣傳保衛武漢的方針,使全國軍民看到了抗戰必勝、日本必敗的光明前景,極大地鼓舞了國民黨軍隊及各界群眾的抗日熱情,促進了全國的又一個抗日高潮,對國民政府積極組織武漢保衛戰起了重要作用。 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正是決定實施武漢作戰。日軍集中約25萬人的大軍,同時海軍艦艇120艘、航空兵團300餘架飛機配合陸軍,沿長江南北兩岸和大別山北麓分兩路向武漢進攻。 為保衛武漢,國民政府重新劃分戰區,制定戰略防 渴穡 氐惴旁諼浜和饢В ?月到10月底同日軍展開了一系列英勇的防禦作戰,使敵在推進途中付出重大代價。在長江北岸,日軍在田家鎮要塞攻防戰中「戰死287人(內軍官7),負傷866人(內軍官15),合計1150人,預料還要增加」。在長江南岸,在江西馬頭鎮要塞,中國守軍與敵惡戰8晝夜,予敵大量殺傷。 在富池口要塞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寇竟向中國軍隊施放毒氣才佔領。在廬山南北,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取得萬家嶺大捷,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枝,軍馬100餘匹。在大別山地區,中國軍隊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殲敵1000餘人,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同時,中國軍隊利用大別山的險峻地形,巧妙阻擊日軍,激戰1個多月,致使日軍付出了戰死1000人,傷約3400人的代價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陽,中國軍隊持續阻擊日軍,殲敵2600人。 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由於中國軍隊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中國軍隊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武漢保衛戰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截至武漢會戰,日本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目的不僅沒有實現,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的猛烈發展,鉗制了大量日軍,拖住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日本被迫轉入長期持久的局面。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 階段 。 在武漢會戰過程中,日軍乘廣州兵力空虛,在10月發動廣州作戰,佔領廣州,控制了華南的部分地區。廣州失陷,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日本也為其以後的南進作戰,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 徐州會戰 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後,日軍氣焰極為囂張,企圖沿長江而下乘勝追擊一舉擊潰中國政府軍隊主力,然而,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堅定有力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 徐州會戰 ,華北戰場 的形勢 和徐州地區中國守軍的有力堅決的抗擊,卻暫時轉移了日軍視線,轉而企圖打通津浦線(天津—浦口)並消滅中國第5戰區主力。這次 會戰中 國不僅取得了台兒庄大捷等偉大勝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會戰的焦點之所以集中在徐州地區,是因為徐州的重大戰略地位。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位於黃河與淮河兩河之間,據魯豫皖蘇四省要沖,為津浦、隴海兩鐵路之樞紐。徐州周圍,山巒重疊,河川縱橫,在中國軍事史上就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華北日軍南下時,在華北山東方面的一線防線,由於守軍將領韓復渠(後被槍決)畏敵避戰,輕棄黃河、泰山天然屏障,又接連不戰而退,日軍長驅直入,輕取山東大部戰略要地,給抗戰形勢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慾望。為了連貫華北、華中兩個戰場,日軍決心以濟南、南京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最後會師徐州打通津浦路。為此,日軍先後集中24萬人的精銳部隊,於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 中國方面極為重視徐州地區的防禦作戰。中國第5戰區先後調集約60萬大軍防守徐州地區,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此次會戰是一次大面積大范圍的作戰,中國軍隊在黃淮之間的廣闊大地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攻守與反攻守作戰。 1938年1月下旬起,北上的日軍華中方面軍部隊與中國軍隊接觸,遭遇到中國軍隊的猛烈抗擊,2月9日,日軍曾一度突過淮河北岸,但不久即被中國軍隊擊回淮河南岸,形成與北岸中國軍隊隔河對峙的局面。在北線,日軍華北方面軍第2集團軍指揮精銳第5、10師團分路南下,其 中第 5師團由青島南下,企圖奪取魯南要地臨沂,再從東路進攻徐州。臨沂我軍實力薄弱,3月中,張自忠將軍率部兩次馳援,兩次擊退日軍,取得兩次臨沂保衛戰的勝利,給驕橫的坂原師團以沉重打擊。而且,臨沂保衛戰的勝利,使日軍第5、10師團會師企圖失敗,為台兒庄殲敵奠定了有利基礎。在日軍第10師團方向即津浦路正面,2月中旬,我軍一部主動襲擊濟寧,給日軍造成1000餘人傷亡,牽制了日軍行動。從3月24日至4月7日,中國軍隊集中兵力不避犧牲,反復猛烈地攻擊突入徐州附近要地台兒庄之日軍第10師團瀨谷支隊(旅團),使之除小部突圍外,大部1萬餘人被殲,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一次重大勝利。台兒庄大捷後,蔣介石決定乘勝擴大戰果,向徐州地區大量增兵,欲在此與日軍決戰。但是,日本大本營察覺到徐州地區集結大量中國軍隊後,於4月7日制定了《徐州地區作戰指導要領》,重新部署共計6個師團的兵力再次南北推進,包圍中國軍隊,企圖一舉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中國軍隊經過逐次激烈的抵抗後,未能阻止日軍攻勢,至5月15日,日軍完成對徐州地區的包圍。在危急形勢下,中國方面決定放棄徐州,至21日,徐州地區中國守軍主動撤離。 徐州會戰 歷時4個多月,日軍雖然打通了津浦線,但妄圖打擊中國軍隊主力的目標卻未能達成。再次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而中國軍隊將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線上,暫時轉移了日軍的進攻方向,為部署爾後的抗戰初期最後一場關鍵大會戰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時間,尤其是台兒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⑩ 吉林森工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吉林省注冊資本:100000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孫震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長春市經濟開發區仙台大街1468號彩晶大廈960
法定代表人:王曉明
成立時間:2013-05-29
注冊資本:869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2000000019484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福安街28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