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派生科技股東大會

派生科技股東大會

發布時間:2021-08-09 18:28:58

① 貴州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發表論文
安和平 貴州省退耕還林的緊迫性分區與退耕策略水土保持通論2006(3)
陳 松 「倫理為人、義務為先」——梁瀨溟法文化觀淺探 選擇與沖突
陳 松 論承審員在程式訴訟中的作用 羅馬法與現代民法
陳正發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策思考 集團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
杜國輝 現實道德建設的價值定位及原則探析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杜國輝 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理論透視 上海黨政論壇2006年第3期
杜國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視角科學社會主義2006年第4期
杜國輝 以科學發展觀創新以人為本的實現形式理論與探索2006年10月貴州人民出版社
杜國輝 執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回顧與思考黨的先進性理論研究 貴州人民出版社
杜 浩 關於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的思考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黃 蓓 試論我國勞動教養制度的立法完善 求實2006年第3期
黃 梅 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租賃戰略的價值探討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
黃 梅 試論構建和諧社會的幾個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黃 梅 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租賃模式探討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黃 梅 創新教育管理的科學內涵誤區及期對策思考貴陽市委黨校學報
翦繼志 國企社會責任實現機制的法學思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翦繼志 論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確立與完善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翦繼志 股權優先權的適用及其限制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翦繼志 論我國一人公司的監管風險與法律規制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翦繼志 中國經濟法本土資源新探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翦繼志 論我國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翦繼志 公司法律制度的重大創新 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1期
冷傳莉 論社會募捐中捐款余額所有權的歸屬中外法學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精神損害賠償在刑事案件中的定位與救濟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9期
冷傳莉 博士招生的制度意義和社會反思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簡析合同協議解除和損害賠償 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試論格式條款訂入消費合同 海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冷傳莉 從醫療事故案件舉證責任倒置看制度設計中的利益權衡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3期
廖 艷 法意與民意 邵陽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劉愛軍 危害國家安全罪適用中的幾個問題理論研究
劉愛軍 保險詐騙罪構成要件探析 理論研究
劉 郁 大學生態度與性心理現狀調查及對應措施 《職業時空》(原《鄉鎮企業研究》)
劉 郁 心理 意義場域同構 人口 社會 法制研究
劉 郁 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分析 教育研究與實驗
劉 郁 父母與子女心理素質 科教文匯
劉 郁 關於托前兒童撫育方式的幾點思考 教育學探討
劉 郁 關注大學生女教師心理健康 當代經理人
盧正濤 人大常委應成為積累政治經驗最重要的地方美中法律評論2006年第1期
盧正濤 加強人大常委會建設的幾點思考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2期
盧正濤 鄉鎮直選具有推廣價值嗎?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盧正濤 執政要求落實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
盧正濤 中國共產黨人大代表的政治角色 中國科學學報2006年第8期
盧正濤 和諧社會的知識基礎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中國檢察出版社)
陸衛群 影響農村新型生育文化建立的因素 貴州大學學報
陸衛群 男性婚檢精液質量及生殖健康狀況調查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陸衛群 在校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及避孕行為研究 《生殖與避孕》
陸衛群 影響農村新型生育文化建立的因素 貴州大學學報
穆昌亮 論西部大開發與我國民族自治制度的建設與完善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05年卷)
穆昌亮 論民事訴訟公正與審級制度的改革 經濟與法2006年12期
穆昌亮 淺析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 貴州刑事法學2006年第6期
田應梅 論仲裁中的第三人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田應梅 論民事強制執行的改革與完善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田應梅 對證據立法的初探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田應梅 論西部大開發中的貴州民族法制與經濟建設 貴州大學學學報增刊
王朝陽 修改刑法禁止胎兒性別非法鑒定 刑事法學研究2006年6月第一版
魏 紅 淺論網路犯罪案件的刑事管轄權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魏 紅 積極探索高校黨組織先進性建設的有效途徑——主題教育活動黨的先進性理論研究 貴州人民出版社
魏 紅 淺析少數民族獐受教育權的促進和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魏 紅 淺議《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框架下中國外逃資產追回機制的法律構建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魏 紅 試論網路空間中的侵犯著作權犯罪認定中存在的問題刑事法學研究2006年6月第一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肖艷紅 罪刑法定原則之詮釋與解釋 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肖中華 危險概念是一個危險的概念——關於狹義危險犯的理論及立法探討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06年第3期
肖中華 瀆職罪法定結果、情節在構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態之區分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事法學2006年第3期
肖中華 入戶搶劫問題研究之一:入戶搶劫是否僅限於被害人「戶」 人民法院報2006年1月18日B4版
肖中華 入戶搶劫問題研究之二:入戶搶劫主觀評價的內容 人民法院報2006年2月8日B4版
肖中華 入戶搶劫問題研究之三:入戶詐騙、搶奪等違法犯罪可否轉化為入戶搶劫 人民法院報2006年2月15日B4版
肖中華 謹慎認定商業秘密犯罪切實保障科技人員權益 法制日報2006年1月19日
肖中華 論我國馳名商標刑法保護制度的完善 犯罪研究2006年第1期
肖中華 也論貪污罪中的「利用職務上的便利」 法學2006年第7期
肖中華 論搶奪罪認定中的四個爭議疑難問題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 2006年12月
肖中華 經濟犯罪的規范解釋 法學研究2006年第5期
肖中華 贓物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法治論叢2006年第5期
肖中華 侵佔罪中「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 法學家2006年第5期
肖中華 刑法目的解釋和體系解釋的具體運用 法學評論2006年第5期
楊 晶 社會工作兩極化趨勢與定位 貴州師范大學報
楊 晶 人本模式與社會工作 貴州師范大學報
楊 晶 社會工作兩極化趨勢與定位 貴州師范大學報
楊 晶 農村殘障兒童社會資本發展與社會工作的介入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楊軍昌 論我國農村老年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兼論」溫飽型老齡化「的意義與實施 中國老年學會高峰論壇論文集
楊軍昌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貴州跨越式發展 貴州大學學報
楊軍昌 人口安全與全面小康建設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楊軍昌 貴州黔東南貓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別比失調的調查分析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楊開宇 英文筆跡檢驗初探——對20例英文試卷筆跡檢驗的分析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05年卷)
楊開宇 惡意書寫簽名筆跡的檢驗與鑒定 偵查論叢(第七卷)
楊仁厚 拉里·戴蒙德民主鞏固理論述評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楊仁厚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 理論與當代2006年增刊
楊仁厚 完善征地補償分配法制保障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當代法學論壇
鄭姝霞 貴州明清時期人口遷移研究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鍾佳萍 在WTO規則下如何完善行政復議制度 貴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鍾佳萍 試論構建和諧社會與行政立法 當代法學論壇
鍾佳萍 宏觀調控主體法律責任探索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鍾佳萍 論司法賠償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當代法學論壇
祝 穎 淺議不起訴裁量權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羅玉達 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法社會學思考 貴州大學學報 2006年第6期
羅玉達 貴陽市農民工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 2006年第6期
羅玉達 關注弱勢群體 構建和諧社會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李建軍 社會轉型時期農村青少年女性自殺的社會原因分析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貴州人民出版社
李建軍 繼往開來 開創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局面 貴州日報 2006年4月20日 第2版
李建軍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低齡化問題研究 貴州大學學報 2006年第6期
黃 蓓 試論和諧社會的法制基礎 當代法學論壇 2006年第1期
黃 蓓 城市私房拆遷立法與和諧社會建設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 2006年第1期
黃 蓓 國家賠償立法精神之思考 當代法學論壇 2006年第2期
黃 蓓 試論中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及完善 當代法學論壇 2006年第6期
鍾佳萍 司法賠償中侵權責任後置原則的思考 求實 2006年第3期
安和平 貴州省城鄉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與養老模式研究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司亞勤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與勞動者權益保障——解讀《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
劉 誠 對我國上市公司退出法律制度的探討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劉 誠 關於權利的幾點認識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5(3)
劉 誠 認公司重整人選任模式 《法律科學》2005年增刊
劉 誠 著作精神權利之我見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劉沂江 中國法學教育之路:比較與借鑒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劉沂江 股份回購的法律問題研究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5(4)
劉沂江 論所有權保留制度的法律性質 《法律科學》2005年增刊
羅玉達 堅持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廖克林(第一作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對權利和義務的保障 《貴州社會科學》第5期
穆昌亮 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律規制之設計 《WTO與中國經濟》(學術年會論文集)
穆昌亮(第一作者) 論公司法的可訴性缺陷及其彌補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穆昌亮 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農民工權益保障 《貴州法學》2005年第10期
肖 強 論MBO應建立強制信息披露制度 《貴州法學》2005年第9期
肖 強 論保險法上的如實告知義務 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2期
楊鴻雁 中國古代恥辱型考略 《法學研究》2005年第1期
李 麗 網路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
李 麗 試論網路環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4期
羅昌書 論精神損害賠償 《教育研究論壇雜志》2005年第4期
羅昌書 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思路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楊軍昌 出生性別比失調與人口安全 《貴州大學學報》
楊軍昌 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高校師德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
楊軍昌 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民族傳統文化問題 《科技與經濟》2005年第1期
楊軍昌 欠發達省份的銀色浪潮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楊軍昌 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芻論 《西部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楊軍昌 貴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人口安全問題 《人口研究》29卷
臧興東(第一作者) 再論保險合同的特徵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臧興東 淺析保險活動中首先風險的成因及防範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臧興東(第一作者) 民族經濟立法若干問題的思考 《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盧正濤 改進執政黨人大代表候選人提名方式 《美中法律評論》
盧正濤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個層次 《貴州大學學報》
安和平 中國人口預測的自回歸頒布滯後模型研究 《統計與決策》
安和平 貴州能源礦產開發建設與循環經濟科技問題研究 《可持續發展:經濟與環境》
安和平 論生態立省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李長城 論證據的充分性 《證據學論壇》
余貴忠(第一作者) 關於行政合同訴訟的幾點看法——從行政訴訟的角度進行思考 《訴訟法理論與實踐》(2004年卷)
余貴忠 西部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之探討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余貴忠 法科學生社會化問題研究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楊 琴 論少數民族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楊 琴 西部大開發中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法律問題研究 《貴州大學報》
冷傳莉 律師眼中的好法官是什麼樣的 《法學》2005年第8期
冷傳莉 論格式合同的行政規制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冷傳莉 試論西部民族地區開發法制建設的基礎 《貴州民族研究》
王 偉 環境保護法修改的法律思考 《法學雜志》
王偉(第一作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王偉 中國環境法與WTO接軌的法律思考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王偉 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原則制度思考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趙少群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履約寬限期 《貴州社會科學》
肖中華 危險概念是一個危險的概念 《中國刑事法》雜志
肖中華 瀆職罪法定結果、情節在構成中的地位及既遂未遂形態之區分 《法學》
田莉姝 論漢朝法律儒家化的體現 《貴州大學學報》
田莉姝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立法對婦女權利的保障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田莉姝(第一作者)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立法的基本原則研究 《上海黨史與黨建》
田莉姝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吏治 《貴州社會科學》
田莉姝 論皇權制度下的宋朝法制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田莉姝 鄧小平法治思想研究 《中國科技信息》
魏 紅 加強生態立省法制建設,促進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貴州大學學報》
康 軍 持有型犯罪基本問題辨析 《貴州社會科學》
康 軍 論廢除死型的中國路徑 《貴州大學學報》
胡 衛 貴州法學本科教育發展思考 《貴州法學論壇》(第四屆)
馬 軍 我國委託貸款法律缺陷及其建議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增刊)
劉淑芬 婚姻家庭與和諧社會 《貴州法學》
司亞勤(獨著) 論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障 《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司亞勤(獨著) 泛珠三角區域勞務合作對貴州民族地區的地位和作用 《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司亞勤(獨著) 農民工權益的法律保障 《貴州大學報》2005年第3期
司亞勤(獨著) 試析《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在我國社會保險制度運行中的作用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司亞勤(第一作者) 試析古代彝族的倫理思想 《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3期
陸衛群(第一作者) Acomparison of quinacrine sterilization(QS) and surgical sterilization(TL) in 600 wome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 International Jonmal of Gynecology & Obsterics 83(suppl.2)S1-S160
羅俊松(獨著) 建國以來貴州農村居民消費的變動過程 《統計與決策》
蔣紅霞(獨著) 《影響高校輔導員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蔣紅霞(獨著) 《影響高校輔導員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思考》 《21世紀中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劉郁(第一作者) 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驗之我見 《貴州大學學報》
劉郁(獨著) 走進貧困大學生 《心理與健康》
張林鴻 論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正義觀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1期
寧立標 憲政維度下的公民的公正審判權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2005年第4期
寧立標 認真對待公正審判權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阮志群 小議SA800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其法律對策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李衛國 委託執行制度評析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李 萍 不作為及其先前行為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阮志群 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議 重慶大學學報 2005年第11卷增刊
廖 艷 論構建和諧社會與司法公正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5期
劉 莉 論龐德的社會控制理, , , , , , 論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劉 莉 商事合夥體系論 中國學術研究 2005年第2卷
鍾佳萍 試論行政賠償立法與構建和諧社會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黃 蓓 對隱私權的幾點思考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1期
嚴永和 論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正當性 知識產權 2005年第2期
嚴永和 論傳統知識產權的地理標志保護 科技與法律 2005年第2期
嚴永和 西部開發法引入誠實信用原則芻議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3期
嚴永和 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視野 知識產權研究 第17卷
吳光升 國外刑事檢察許可權之比較研究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4期
張 林 民族院校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
張 林 論公共政策科學化、法制化 中國教育與教學 2005年第1期
翦繼志 試論產權改革程序中的法律保障與法律服務 貴州大學學報 2005年第6期
李萍 親屬相盜的處理 貴州法學論壇 第四屆文集
李衛國 試論代位執行制度 貴州法學論壇 第四屆文集
李衛國 民事執行竟合問題要論 甘肅社會科學 2005年第6期
申開瓊 論我國民法通則中民事行為制度的完善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6期
姜 哲 上市公司收購的基本原則芻議 貴工大學報 2005年第6期
廖 艷 互聯網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對策 中國學術研究 2005年第5卷
李建軍 社會轉型時期青少年世界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貴州大學學報 2005年第4期
李建軍 我國青少年自殺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關注成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前沿問題研究
李建軍 中國人與日本人自殺行為的歷史文化因素研究 貴州大學學報 2005年第2期
李世宇 和諧社會論綱 《人口社會、法制研究論叢》
桂海君 人與環境系統模式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桂海君 人本主義與社會工作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桂海君 強價值介入在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中的運用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桂海君 淺談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唐飛虎 論網路給大學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對策 《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廖克林 《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學習第四次憲法修正案 《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余貴忠 論法科學生社會化的特點 貴州法學論壇2004年
余貴忠 論公益訴訟的完善 中國訴訟法學會論文集 2004年
劉淑芬 貴州省高等學校法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中國教育改革》2004年第5期
劉淑芬 芻議少數民族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 《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2期
劉淑芬 貴州民族法學教育的思考 《中國教育改革》2004年第7期
李世宇 鄧小平發展觀論綱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8期
肖 強 論我國保險法上的如實告知義務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楊鴻雁 在照顧民族特點與維護國家法律統一之間 《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冷傳莉 募捐行為的法律性質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胡 衛 法律價值觀與文化價值沖突 《安順師專學報》2004年第2期
胡 衛 法律價值的實證與思辯 《貴州法學》2004年10期
胡 衛 從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看中國反腐敗之路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敵5期
胡 衛 解決法律價值沖突的實證與思辯——對一種法律價值沖突解決觀的思考 《貴州法學》2004年11期
穆昌亮 法律公平價值芻議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9期
穆昌亮 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法律規制之設計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穆昌亮 論全球化與我國民族自治制度的建設與發展 《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王 偉 環境仲裁法律思考 《教育縱橫》 2004年第5期
王 偉 環境刑事責任法律內思考 《中外教育科學》2004年第5期
田莉姝 論中國法律近代化的影響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田莉姝 漢朝立法指導思想的轉變與歷史發展的同步性 《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劉沂江 論著作精神權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一期
劉沂江 經理層的構建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一期
羅昌書 數碼攝像在實驗室教學中的應用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12月增刊
楊軍昌 貴州人口城市化進程問題研究 《人口研究》2004年10月
羅玉達 現代化大潮與中國社會變遷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羅玉達 試論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與實踐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安和平 論貴州山區生態建設與防洪減災對策 《貴州林業科技》 2004年第2期
安和平 中國人口時間序列預測模型探討 《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6期
司亞勤 論基本醫療有限責任與醫療保障 《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李邦治 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李邦治 形勢政策課教學探討與實踐 《中國農業教育》2004年第1期
李邦治 農民素質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教育與經濟》2004年第3期
嚴永和 論西部開發中存在的信用問題及其法律對策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第5期
嚴永和 知識產權演變:邏輯思考 《私法論壇》第一卷,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李 卓 論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問 《理論月刊》2004年第六期
李 卓 論網路隱私權的保護問題 《理論月刊》2004年第六期
寧立標 論公民的受審判權及其憲法保護 人大復印資料《憲法行政法》2004年第5期
毛元學 獨立董事制度移植的法律思考 《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羅洪洋 清代黔東南文斗侗苗林業契約補論 《民族研究》2004年第二期

② 什麼是產業結構調整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如題 謝謝了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產業結構調整」漸成熱門詞語。由於中觀層面的產業結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向上關聯到宏觀經濟增長方式,向下關聯到微觀就業與可支配收入增長,在外需不振影響出口的情況下,中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增長方式轉變,進而推動就業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一定程度上以內需替代外需,確實可以作為抗衰退、抗周期的政策選項。但對於產業結構調整這個老生常談的經濟術語來講,含義是否足夠實在、豐富,是否真的能夠靈驗,很值得認真分析。如何調整: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參考: 1、入世後,如何調整產業結構 http://www.jjykj.com/wenzhang/viewnews.asp?id=601 2、 http://www.6451.cn/show.asp?PageNum=2&id=5459&classid=1&nclassid=17&nnclassid=1

③ 誰有經濟論文

經濟論文初稿完成之後,再經過反反復復的修改,如果確認文章已經達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程度,就可以考慮把文稿確定下來。這時要通讀全文做最後的檢查,然後定稿。定稿後,要依照規范的行款格式和文面要求,用稿紙或規定的論文紙抄寫謄清。謄清之後,再將全文檢查一遍,看有無丟落字、寫錯字的現象;有無不合文面要求的地方等等,確認沒有任何差錯了,論文的寫作也就算最後完成了。

④ 審計是什麼意思

審計屬於財會行業,審計專門審會計,學科也和會計專業基本相同,只是重點不一樣,就像財務管理與會計,不同的學科就一兩門。

審計分為政府審計,獨立審計和內部審計;獨立審計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以注冊會計師(cpa)為項目經理,對企業的年報半年報進行審計,並出具審計報告。

我們看到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都是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過的,審計報告意見類型包括:無保留標准意見,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否定意見。一般都是標準保留意見。

一個公司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說明該公司存在很大財務問題而沒有在財務報表中披露。

事務所除了審財務報表外,還有驗資,稅務咨詢,財務服務等業務。

只有擁有注冊會計師的事務所才能從事財務報表審計業務。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⑤ 尋找清華大學經濟金融系的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的教材詳情!

第六章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第一節 經濟政策目標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約有四種,即:充分就業、價格穩定、經濟持續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第一目標:充分就業,是指一切生產要素都有機會以自己願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西方經濟家通常以失業率來衡量充分就業
失業率:指失業者人數對勞動力人數的比率。
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人口
失業分類
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
自願性失業:是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非自願性失業:是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失業與空位並存。
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失業的影響
失業給失業者本人及家庭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帶來了莫大痛苦。
失業使社會損失本來應當可以得到的產出量。
奧肯法則:GDP變化和失業率變化之間關系。認為,GDP每增加3%,失業率大約下降1%
充分就業:
自然失業率:
第二目標:價格穩定,是指價格水平的穩定。
用價格指數來表示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
價格指數是表示若干種商品價格水平的指數。
消費價格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GDP折算指數。
第三個目標:經濟持續均衡增長,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產生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
第四個目標:國際收支平衡
要實現既定的經濟政策目標,政府運用的各種政策手段。必須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如果財政當局與貨幣當局的政策手段和目標發生沖突。就達不到理想的經濟效果,甚至可能偏離政策目標更遠。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標時,不能追求單一目標,而應該綜合考慮,否則會帶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
第二節 財政政策
一、財政的構成與財政政策工具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則包含稅收和公債兩個部分。
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許多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
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分為三類:財產稅、所得稅和流轉稅
累進稅,累退稅和比例稅
發行公債: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權。
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
中央政府的債務稱國債。
政府借債有短期債、中期債和長期債
短期債:通過出售國庫券取得,主要進入短期資金市場,利率較低,期限一般為3個月、6個月和1年。
中長期債:通過發行中長期債券取得,1年以上5年以下為中期債券,5年以上為長期債券。
二、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
對經濟的調節:自動調節和主動調節
自動調節:財政制度本身有著自動地抑制經濟波動的作用,即自動穩定器。
主動調節:政府有意識地進行相機抉擇的積極的財政政策。
1.自動穩定器
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1)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
起征點,稅率等級
衰退時,抑制衰退;繁榮時,抑制通脹
(2)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
主要指轉移支付,有發放標准
衰退時,抑制衰退;繁榮時,抑制通脹
(3)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平抑農產品價格
衰退時,收購;繁榮時,拋售
2.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
當認為總需求非常低,即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或雙管齊下以刺激總需求——擴張性(膨脹性)財政政策。
當認為總需求非常高,即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應增加稅收或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緊縮性財政政策。這種交替使用的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被稱為補償性財政政策。
30年代初羅斯福新政到60年代初肯尼迪:運用了這套財政政策。
60年代後期出現滯脹,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表現出了局限性:
(1)時滯:
(2)不確定性:
乘數大小難以准確確定
政策作用中的變化不確定
(3)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
(4)擠出效應
三、功能財政和預算盈餘
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為功能財政。
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餘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余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餘。
功能財政思想是凱恩斯主義者的財政思想。
主張:
存在通貨緊縮缺口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支出或減少稅收,實現充分就業。盈餘減少,甚至出現赤字,或更大的赤字。
存在通貨膨脹缺口時,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支出或增加稅收,實現物價穩定。赤字減少,甚至出現盈餘,或更大的盈餘。
即:政府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餘就盈餘。
它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指導思想。
財政預算平衡思想主要是年度平衡預算和周期平衡預算兩種。
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
所謂周期平衡預算是指政府在一個經濟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經濟衰退時實行擴張政策,有預算赤字,在繁榮時期實行緊縮政策,有預算盈餘,以繁榮時的盈餘彌補衰退時的赤字,使整個經濟周期的盈餘和赤字相抵而實現預算平衡。
四、充分就業預算盈餘與財政政策方向
問題的提出:
功能財政:擴張性財政政策,減少盈餘或增加預算赤字;緊縮性財政政策,增加盈餘或減少赤字。
錯覺:
盈餘減少或赤字增加——擴張性財政政策;
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緊縮性財政政策
在經濟衰退時,收入減少,稅收自動減少,轉移支付自動增加,會引起盈餘減少或赤字增加。
在經濟高漲時,收入增加,稅收自動增加,轉移支付自動減少,會引起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
這兩種盈餘或赤字的變動與財政政策本身無關。
不能簡單把盈餘或赤字的變動當作判斷財政政策是擴張性還是緊縮性的標准。
盈餘或赤字的變動:
(1)財政政策變動引起:擴張性政策增加赤字,減少盈餘;緊縮性政策增加盈餘,減少赤字。
(2)經濟情況本身變動引起:經濟衰退,盈餘減少或赤字增加;經濟繁榮,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
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在1956年提出了充分就業預算盈餘,作為衡量財政政策擴張還是緊縮的標准。
所謂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餘。如果這種盈餘為負值,就是充分就業預算赤字
充分就業預算盈餘BS*=ty*-G-TR
實際預算盈餘BS=ty-G-TR
BS*-BS=t(y*-y)
充分就業預算盈餘的作用: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上,消除經濟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動對預算狀況的影響,從而就能更准確地反映財政政策對預算狀況的影響,並為判斷財政政策是擴張性的,還是緊縮性的,提供了一個較為准確的依據。若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增加了或赤字減少了,財政政策就是緊縮的,反之,則政策是擴張的。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業問題,以充分就業為目標確定預算規模從而確定財政政策。
五、赤字與公債
實行了干預經濟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從理論上說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相機抉擇」,但事實上多數是搞擴張性財政,結果是財政赤字的上升和國家債務的積累。財政赤字是預算開支超過收入的結果。
彌補赤字的途徑:借債和出售政府資產。
政府借債又可分兩類:
一類是向中央銀行借債,這實際上就是叫中央銀行增發貨幣或者說增加高能貨幣,這可稱為貨幣籌資,其結果是通貨膨脹,因而它本質上是用徵收通貨膨脹稅的方式來解決赤字問題。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彌補赤字常常用這種方式,但發達國家較少採用這種方式。
另一類借債是向國內公眾(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和外國舉債,這可稱為債務籌資。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脹,但會引起利率上升,從而會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增加貨幣供給。也會引起通脹。
公債可以為預算赤字融資,但會造成巨大的利息負擔:
美國:利息支出/GDP的比重60年代為1.3%;90年代為3.5%。
1992年底政府債務總量達4萬億美元,平均每人1.6萬美元。
債務—收入比率=一國債務/GDP
債務—收入比率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公債的實際利率、實際GDP的增長率和非利息預算盈餘。
非利息預算盈餘不變時,公債利率越高,產出增長率越低,債務—收入比率上升。
非利息預算有盈餘,實際利率有所下降,GDP不斷增長,債務—收入比率下降。
西方經濟學家對公債的看法:
(1)內債和外債都是政府加在公民身上的一種負擔。
還會造成下代負擔。
(2)外債對一國公民來說是一種負擔;但內債不構成負擔。
長期中,政府會用發新債的辦法還舊債;即使用征稅辦法來償還公債,也只是財富再分配,對於國家來說,並未有財富損失;發行公債促使資本形成,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增加後代的財富和消費。
西方經濟學家對公債的看法:
(1)內債和外債都是政府加在公民身上的一種負擔。
還會造成下代負擔。
(2)外債對一國公民來說是一種負擔;但內債不構成負擔。
長期中,政府會用發新債的辦法還舊債;即使用征稅辦法來償還公債,也只是財富再分配,對於國家來說,並未有財富損失;發行公債促使資本形成,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增加後代的財富和消費。
六、西方財政的分級管理模式
根據財權和事權相一致的原則,採取分級管理的財政體制。
稅收分為中央稅(所得稅、財產稅、社會保險稅)、地方稅(財產稅、公共設施稅)和中央與地方共享稅(財產稅)三種。
支出分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調節,主要依靠稅收返還制度和中央政府支出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形式進行。
第三節 貨幣政策
一、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
金融機構:金融媒介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
商業銀行之所以稱為商業銀行,是因為早先向銀行借款的人都經營商業,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負債業務主要是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資產業務主要包括放款和投資兩類業務。放款業務是為企業提供短期貸款,包括票據貼現、抵押貸款等。投資業務就是購買有價證券以取得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是指代為顧客辦理支付事項和其他委託事項,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
中央銀行是一國最高金融當局,它統籌管理全國金融活動,實施貨幣政策以影響經濟。中央銀行具有三個職能:
作為發行的銀行,發行國家的貨幣。
作為銀行的銀行,既為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用票據再貼現、抵押貸款等辦法)。又為商業銀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備金,還為商業銀行集中辦理全國的結算業務。
作為國家的銀行:
第一,它代理國庫,一方面根據國庫委託代收各種稅款和公債價款等收入作為國庫的活期存款,另一方面代理國庫撥付各項經費,代辦各種付款與轉賬;
第二,提供政府所需資金,既用貼現短期國庫券等形式為政府提供短期資金,也用幫助政府發行公債或直接購買公債方式為政府提供長期資金;
第三,代表政府與外國發生金融業務關系;
第四,執行貨幣政策;
第五,監督、管理全國金融市場活動。
二、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
所謂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隨時提取的銀行存款。
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稱為存款准備金。
按法定準備率提留的准備金是法定準備金。
存款總和(用D表示)同這筆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準備率(用rd表示)之間的關系為:D=1/rd
1/rd為貨幣創造乘數,大小和法定準備率有關,准備率越大,乘數越小。
貨幣創造乘數為法定準備率的倒數是有條件的。
第一,商業銀行沒有超額儲備,即商業銀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準備金後會全部貸放出去。
如果銀行找不到可靠的貸款對象,或廠商不願意借款,或銀行不願意貸款,會形成超額准備金(ER)。超額准備率(re)
實際准備率=rd +re

第二,銀行客戶將一切貨幣收入存入銀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進行。
如果存在現金漏出,也不能派生存款
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c)

第三,基礎貨幣:為存款擴張或貨幣創造提供基礎的貨幣。
H=Cu+Rd+Re;M=Cu+D

三、貨幣政策及其工具
1.再貼現率政策。
這是美國最早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
中央銀行給商業銀行的借款統稱為貼現。
貼現的目的:為了協助商業銀行及其他存款機構對存款備有足夠的准備金。
貼現增加,准備金增加,貨幣供給量增加;
貼現減少,貨幣供給量減少。
貼現率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變動給商業銀行及其他存款機構的貸款利率來調節貨幣供應量。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就會減少,准備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減少;貼現率降低,向中央銀行借款就會增加,准備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增加。
但美國不經常使用它來控制貨幣供給。
而且具有局限性。
再貼現率政策不是一個具有主動性的政策。
2.公開市場業務
這是目前中央控制貨幣供給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當聯儲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證券時,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的准備金將會以兩種方式增加:如果聯儲向個人或公司等非銀行機構買進證券,則會開出支票,證券出售者將該支票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該銀行則將支票交聯儲系統作為自己在聯儲賬戶上增加的准備金存款;如果聯儲直接從各銀行買進證券。則可直接按證券金額增加各銀行在聯儲系統中的准備金存款。當聯儲售出政府證券時,情況則相反,准備金的變動就會引起貨幣供給按乘數發生變動。
公開市場業務的優點:
(1)中央銀行可及時地按照一定規模買賣證券。
(2)操作靈活,便於靈活地進行操作,自由決定有價證券的數量、時間和方向。
(3)如果出現錯誤時,可以及時得到糾正。
(4)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可以比較准確地預測出來。
3.變動法定準備率
中央銀行有權決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的法定準備率,如果中央銀行認為需要增加貨幣供給,就可以降低法定準備率,
降低法定準備率,實際上等於增加了銀行准備金,而提高法定準備率,就等於減少了銀行准備金。
變動法定準備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備率變動,所有銀行的信用都必須擴張或收縮。因此,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 。
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
出售政府債券,再貼現率提高;
買進政府債券,降低再貼現率。
所謂道義勸告,是指中央銀行運用自己在金融體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勸告,影響其貸款和投資方向,以達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四、貨幣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徑
第一種理論認為,貨幣政策影響產出,並不是因為改變了利率就改變了投資的成本從而改變了投資的需求,而是因為利率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資產組合,較低的利率會使人們把他們的財產轉移到股票上,於是股票價格會上升,根據托賓的「q理論」,當股票價格更高時,企業就會進行更多的投資。
第二種理論,認為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的較低利率所帶來的股票價格和長期債券價格上升,會使人們感覺更富有了,於是他們會消費得更多,從而使總需求增加了。
第三種理論認為,政府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時,如購買債券,銀行存款增加,准備金增加,超額准備金貸給企業(利率下降)或購買債券(債券價格上升),這些都會使企業投資增加。
第四種理論認為,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還可通過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從而對總需求發生作用,尤其在實行浮動匯率情況下,當銀行收緊銀根,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流入,本幣升值,凈出口下降,從而總需求水平下降。
如果是固定匯率制,會使要達到的貨幣政策目標受到影響。
第五種理論注重可利用的信用規模,認為中央銀行的行動可促使銀行發放更多或更少的貸款,或者以更寬松或更嚴格的條件發放貸款。
供給管理政策
1、收入政策:
2、人力政策:
3、指數化政策:
4、經濟增長政策:
第四節 資本證券市場
一、股票和債券:
二者都是證券,都是投資工具。
廣義證券包括商品證券、貨幣證券、資本證券。
狹義證券僅指資本證券,它是代表對一定資本所有權和收益權的投資憑證。
股票與債券的區別:
(1)性質不同:
債券是一種發行者與投資者之間債權與債務關系的憑證,投資人有權到期按照約定收回本金和利息,但無權參與經營管理。
股票是一種投資者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憑證。投資者是公司股東,有權參與公司經營管理,也承擔有限責任,不能退股,但可轉讓。
(2)財務處理不同:
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是公司的負債,支付的債息作為成本支出。
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是公司的資產,股息紅利都屬利潤分配。
(3)收益風險不同:
債券收益率事先確定,較穩定。
股票收益由公司經營狀況和其他一些因素決定,收益不確定,風險高。
債券分為長期、中期、短期。
股票分為普通股、優先股
普通股:是指股東不加以特別限制、享有平等權利、並隨著股份有限公司利潤大小而取得相應收益的股票。
特點:發行量最大;標准股票;風險最大。
優先股:指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在分配公司收益和剩餘資產比普通股具有優先權的股票。
二、證券的發行與流通
1、發行市場:
發行股票的只能是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債券的可能是企業和政府。
證券認購:個人,機構
證券發行方式:公募——上網發行;私募——向特定投資者發行。
發行要:條件、審批、程序。
發行價格:平價、溢價、折價。
2、流通市場:二級市場
三、證券的交易與價格
1、證券交易的程序:
(1)開戶:證券賬戶;資金賬戶
(2)委託:投資者告知券商交易證券的信息,券商代為進場申報,參加競價成交。遞單委託、自助委託、電話委託、網上委託。
(3)成交:指買賣雙方的價位與數量合適,達成交易的過程。價格優先、時間優先。
(4)清算與交割:買賣雙方結清價款的過程。
(5)過戶:變更證券所有者的手續。
2、證券交易方式:
(1)現貨交易;(2)信用交易
(3)期貨交易;(4)期權交易
3、證券交易的價格:
股票價格:難以捉摸。
股價指數:衡量股票市場價格總水平及其變動的相對指標。是一種加權平均數
世界上主要:道瓊斯指數(1884);標准普爾指數(1957);紐約指數(1966);金融時報指數(1935);日經指數(1950);恆生指數(1969)。
我國:
1、上證指數
(1)30指數:1996年7月1日;
青島海爾、春蘭股份、四川長虹、上海石化、湖北興化、華北制葯、通化東寶、伊利股份、上海汽車、邯鄲鋼鐵、齊魯石化、江南重工、沱牌曲酒、東方通信、魯北化工; 第一百貨; 陸家嘴; 申能股份、原水股份、葛洲壩、
上海機場、廣州控股、東方航空;愛建股份、東方集團、梅雁股份、東大阿派、清華同方、蘇州高新、五礦發展。
(2)180指數:2002年7月1日;
浦發銀行、樂凱膠片、五洲交通、青島海爾、邯鄲鋼鐵青旅控股、昌河股份、工大高新、齊魯石化、航天機電寧滬高速、北亞集團、東北高速、益 鑫 泰 、太太葯業天 津 港 、武鋼股份、中體產業、金地集團、東軟股份 東風汽車、天壇生物、北京巴士、滄州化工、中國國貿寧夏恆力、盤江股份、西單商場、首創股份、武漢控股撫順特鋼、魯北化工、上海機場、上海建工、烽火通信巴士股份、鋼聯股份、上海貝嶺、中化國際、華銀電力華能國際、雅 戈 爾 、上海能源、江蘇索普、民生銀行九發股份、貴州茅台、浦東不銹、上港集箱、雲大科技中鐵二局、綜藝股份 、寶鋼股份、生益科技、深 高 速東方通信、中國石化、蓮花味精、茉 織 華 、友好集團福建高速、兗州煤業、安陽鋼鐵、全興股份、歌華有線錦 州 港 、用友軟體、魯銀投資、浙江廣廈、中牧股份青島啤酒、國電電力、龍騰科技、復星實業、廣電電子寧波海運、海信電器、大唐電信、復旦復華、悅達投資雙鶴葯業、山東鋁業、申達股份、馬鋼股份、南京高科
安彩高科、龍頭股份、東方集團、葛 洲 壩 、紫江企業(90)
第一百貨、華北制葯、鳳凰光學、秦嶺水泥、華聯商廈、隧道股份、上海梅林、海南航空、大眾科創、津 勸 業、青鳥華光、萬傑高科、廣電信息、東方明珠、同 仁 堂、廣匯股份、新 黃 浦 、上菱電器、多佳股份、首旅股份、浦東金橋、四川長虹、中視傳媒、路橋建設、聯通國脈、上海醫葯 、雲 天 化 、北京城建、中遠發展、海欣股份、廣州控股、海正葯業、申能股份、春蘭股份、清華同方、外運發展、愛建股份、首創科技、萊鋼股份、南鋼股份、原水股份、北京城鄉、青山紙業、大恆科技、飛樂音響、內蒙華電、上海汽車、星新材料、愛使股份、星湖科技、亞盛集團、酒鋼宏興、飛樂股份、梅雁股份、稀土高科、煙台萬華、青鳥天橋、儀征化纖、東方航空、中農資源、強生控股、中炬高新、鄭州煤電、上海家化、陸 家 嘴、創業環保、宏圖高科、亞星化學、哈葯集團、亞泰集團、蘭花科創、天房發展、滬昌特鋼、伊利股份、杭鋼股份、天通股份、尖峰集團、長春長鈴、金健米業、廣州葯業、中華企業、廣鋼股份、太極集團、長江通信、浙江中匯、
張江高科、東湖高新、江西銅業、上海石化、中海海盛(90)
四、證券投資收益及風險
1、證券投資收益:
(1)債券利息、股息、紅利
(2)資本利得即買賣差價。
2、證券投資風險: (1)系統風險:
A.市場風險:牛市、熊市、盤整
B.利率風險:利率變動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C.通脹風險:通貨膨脹發生。
(2)非系統風險:A.行業風險;B.企業經營風險;C.違約風險。
投資者降低風險:
(1)合理選擇投資對象,科學分析;
(2)及時對政治、經濟形勢作綜合分析與估計,抓住投資機會;
(3)迅速掌握證券市場信息、微觀經濟信息、交易信息;
(4)懂證券投資技術分析方法,會看走勢圖。
第五節 宏觀經濟政策及理論的演變
一、20世紀30年代
1、經濟危機的爆發,凱恩斯革命開始,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理論得到認可。
2、新古典綜合派形成:凱恩斯的經濟學與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相結合。使凱恩斯經濟學得到了發展與補充:P627
二、20世紀50年代
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和主張為西方所重視。
三、20世紀70年代
滯脹出現,新古典綜合派的地位動搖。
因此受到其他學派的攻擊:
(1)貨幣主義學派:主張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
(2)供給學派:主張降低稅率刺激供給。但方案執行卻加重了滯脹,很快被放棄。
(3)理性預期學派:強調理性預期對經濟行為與經濟政策的影響與作用。
四、20世紀80年代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形成,不是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簡單因襲,吸納了各學派的精華和觀點,引進了廠商利潤最大化和家戶效用最大化的假設,吸納了理性預期假設。

⑥ 刑法中國家工作人員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各自包含哪些人,這兩者有何區別

一、刑法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指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家機關,即國家政權機關,它包括各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軍隊中的各級機關。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從廣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的各級機關應納入國家機關的范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我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因此,人民政協各級機關中的專職工作人員,也可以列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范圍內。
綜上所述,在我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主要指以下幾類人員:
1、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2、國家各級權力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全國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3、行政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國務院及其所屬部、委、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管理機構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4、審判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5、檢察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即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6、軍隊各級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
7、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各級機關中專職從事公務的人員。
此外,在行政機構改革中,一些原為國家行政部門的機關被撤銷或改變體制而組成的「公司」,若靠國家行政撥款,主要擔負行政管理工作的,亦應納入國家行政機關的范圍。在這些「公司」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亦應視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二、刑法中的國家工作人員,即參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管理的人員
根據刑法第93條第2款的規定,准國家工作人員包括以下三類:
1、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是指公司財產屬於國家所有的公司及國家控股的股份公司。國有企業,是指財產屬於國家所有而從事生產性、經營性的企業。國有事業單位,是指國家投資興辦、管理從事科研、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新聞、廣播電視、出版等單位。人民團體,是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級青、工、婦等人民群眾團體。
2、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委派」,是指委任和派出。受委派從事公務的人員,無論其先前是否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只要具有合法被委派的身份,即應視為是「以國家工作人員論」者。
3、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這類人員是指除上述兩類人員外,其他一切依照法律規定在國家機關、國有單位職能管轄,管理范圍內從事公務的人員,如:非國家工作人員因受國家機關、國有單位的合法委託而從事公務的人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原本不是國家工作人員的代表,如原本是工人、農民、演藝員、運動員、專職教師、專職科技人員、個體經商戶等人民代表;人民法院的陪審員、人民檢察院的特邀檢察員、監察部門的特邀監督員等。
司法實踐中,在界定「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的范圍時,應當緊緊地扣住這類人員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凡具備這三個條件,且不屬於刑法第93條第1款和第2款列舉的前兩種情形的人員,即可以納入「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范圍。

三、兩者的區別,國家工作人員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屬於國家工作人員,但國家工作人員不一定就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⑦ 公司與股東的關系 論述題 求答案

浙江鑫知律師事務所汪艷英律師《股東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
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具有多重屬性。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股東出資後與公司資產之間的法律關系。經常有人會把某個大股東(一般也是公司法定代表人)與公司混在一起,說「這個公司是他的」,所以,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股東就是公司資產的所有者,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公司和股東一樣,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享有與自然人一樣的人格,所以,公司的資產就是公司的資產,公司具有獨立的財產權,公司的獨立財產權最初來源於股東的投資(出資),股東一旦出資以後,就喪失了對其所出資資產的所有權,而股東以出資資產交換到的是出資人(股東)所享有的股權。這也是為什麼公司法規定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轉移手續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刑法中對抽逃出資和虛假出定罪的重要原因。換句話說,股東投資以後,在公司擔任「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總經理」等職位只是在管理一筆已經不屬於股東自己的資產,只是代公司這個獨立的主體在管理資產,管理好了,公司產生效益和利潤,作為投資者的股東可以就其股權享有分紅。
公司擁有獨立的財產權同時,也具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而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所以,當公司無力償還債務時,除非債權人有證據證明股東存在出資不位到、虛假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等情形,否則不能要求股東來償還公司債務。
這就是股東與公司資產之間的法律關系: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股東與公司的法律關系一般是以這些權利以及相對應的義務為基礎的綜合法律關系。作為投資者的股東,如果上述這些法律關系沒有搞清楚,不具備相應的法律思維,難以依照法律規則定位自己的投資者身份,亦難以正確處理投資者與公司之間的問題,甚至觸犯刑律
如前所述,股東可以自己當個「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總經理」,自己來管理經營公司,也可以選擇管理者來管理經營公司。如果股東自己在公司任職,股東就跟公司又建立了另外一種法律關系:勞動合同法律關系。所以,股東與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並非單純一種,具有多重屬性特徵。
盡管股東與公司的人格相互獨立,公司可以獨立承擔責任,使股東承擔有限責任,但這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下,這個前提就是股東嚴格履行了出資義務,沒有虛假出資或者抽逃出資行為,在經營過程中沒有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逃避債務的行為,否則,在涉及公司對外債務時,公司 的債權人可以向公司股東主張權利。
在司法實踐中,公司債權人可以向股東主張權利的情形:
1、公司債權人可以要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債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2、公司債權人可以要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以及要求協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對此承擔連帶責任。
3、公司債權人可以否定公司人格,要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法》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⑧ 科技進步對注冊會計師會產生哪些影響

一、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產生的原因
導致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既有外部環境因素又有業界自身因素。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但是從目前來看.企業尚未完全達到規范化運作.現行法律法規體系也不健全。另外.由於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發展時間不長.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管理和注冊會計師自身素質也有待加強.這也是造成目前訴訟增加的原因之一。
(一)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產生的外部環境因素
以上市公司為例.由於管理體制的原因.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通過改制、改組形成的.某些企業「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目前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從表面看.形成了「三會四權」的均衡機制.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分別行使最終控制權、經營決策權、監督權和經營指揮權。但從實踐上看.由於股權的過度集中.董事會、監事會由股東操縱.或由內部人控制,法人治理結構極不完善。再者.就注冊會計師與社會公眾和法律界的關系來說.也存在一些對注冊會計師執業不利的因素。其一是社會公眾的期望偏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不斷擴大.注冊會計師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公眾對審計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受到損失的社會公眾往往將注冊會計師作為被告推上法庭.使注冊會計師陷入不必要的法律訴訟之中。其二是會計界和法律界也存在某種程度的對立。我們知道.審計人員只能保證審計報告的客觀、真實與公允。而不能保證會計報告的絕對正確。但對於這一點.法律界與職業界卻難以達成一致。由於相關法律法規並沒有對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做出具體而明確的規定,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便依據民法和刑法的基本原理。按過錯責任歸責。這在無形中擴大了審計人員的責任。
(二)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產生的行業內部因素
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時間不長。各事務所雖然與原掛靠單位脫鉤.但有些事務所還沒有完全從舊體制下轉變過來.與原掛靠單位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造成注冊會計師執業時對審計風險的考慮不夠.為事務所的發展埋下了隱患。另外.目前某些事務所的從業人員素質也達不到要求。事務所里的一些年齡較大的注冊會計師資格多由。授予」而來.雖然實踐經驗豐富。但由於平時審計業務繁忙。業務學習及培訓不上.對許多新的規章制度了解不夠.執業時難免受到一定影響。而很多年輕人.甚至在校讀書期間就獲取了注冊會計師資格.到事務所以後沒有實際缺少應有的培訓和鍛煉.只按事務所已設計的審計程序和模式。照貓畫虎」。注冊會計師觀念上的誤區也是導致審計失敗的因素。首先.注冊會計師堅持的合法性概念與司法界和社會公眾不同.注冊會計師強調的是過程.即是否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實施了相應的審計程序,而司法界和社會公眾強調的是結果。即審計人員是否有過錯.若注冊會計師無視這種「期望差距」.一旦被訴很難抗辯;其次.簡單地認為獨立審計准則並非為發現舞弊所設計,於是只關注錯報和漏報事項。
二、注冊會計師避免法律訴訟的具體對策
正如以上所述,由於主客觀因素,注冊會計師作為一名「警察」,不可避免地會被引入是非旋渦.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為避免法律訴訟應掌握的具體對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嚴格遵循職業道德和專業標準的要求
不能苛求注冊會計師對於會計報表中的所有錯報事項都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注冊會計師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關鍵在於注冊會計師是否有過失或欺詐行為。而判別注冊會計師是否具有過失的關鍵在於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循專業標準的要求執業。因此.保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嚴格遵循專業標準的要求執行業務、出具報告.對於避免法律訴訟或在提起的訴訟中保護注冊會計師.具有無比的重要性。
(二)建立、健全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
會計師事務所不同於一般的公司、企業,質量管理是會計師事務所各項管理工作的核心、關鍵。如果一個會計師事務所質量管理不嚴,很有可能因某一個人或一個部門的原因導致整個會計師事務所遭受滅頂之災。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健全一套嚴密、科學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並把這套制度推選到每一個人、每一個部門和每一項業務.迫使注冊會計師按照專業標準的要求執業.保證整個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
(三)與委託人簽訂業務約定書
第十六條規定注冊會計師承辦業務.會計師事務所應與委託人簽訂委託合同(即業務約定書)。業務約定書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確定注冊會計師和委託人責任的一個重要文件。會計師事務所不論承辦何種業務.都要按照業務約定書准則的要求與委託人簽訂約定書.這樣才能在發生法律訴訟時將一切口舌爭辯減少到最低限度。
(四)審懊選擇被審計單位
中外注冊會計師法律案例告訴我們.注冊會計師如欲避免法律訴訟.必須慎重地選擇被審計單位。一是要選擇正直的被審計單位.如果被審計單位對其顧客、職工、政府部門或其他方面沒有正直的品格.也必,然會蒙騙注冊會計師.使注冊會計師落入它們設定的圈套;二是對陷入財務和法律困境的被審計單位要尤為注意。周轉不靈或面Ilfti破產的公司的股東或債權人總想為他們的損失尋找替罪羊。
(五)提取風險基金或購買責任保險
提取風險基金或購買責任保險是會計師事務所一項極為重要的保護措旌.盡管保險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訴訟.但能防止或減少訴訟失敗時會計師事務所發生的財務損失。我國也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按規定建立職業風險基金.辦理職業保險。
(六)聘請熟悉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律師
會計師事務所應盡可能聘請熟悉相關法規及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如遇重大法律問題.注冊會計師應同本所的律師或外聘律師詳細討論所有潛在的危險情況.並仔細考慮律師的建議。一旦發生法律訴訟.也應請有經驗的律師參與訴訟。
隨著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和迅速發展.注冊會計師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嚴格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以保證其職業道德和執業質量。其意義就顯得愈加重大。

⑨ 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

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有單一制、分支制、集團制、連鎖制、銀行控股公司制等。

1、單一制

單一銀行制是指不設立分行,全部業務由各個相對獨立的商業銀行獨自進行的一種銀行組織形式,這一體制主要集中在美國。

2、分支制

在總行以外,普遍設立分支機構,分支銀行的各項業務統一遵照總行的指示辦理,總行只負責管理和控制分支行,本身不對外營業。單一制銀行規模較小,經營成本較高,難取得規模效益;但是單一銀行制富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內部層次較少,因而其業務經營的靈活性大,管理起來較容易。

(9)派生科技股東大會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經營模式:

1、從商業銀行的發展來看,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有兩種。一種是英國模式,商業銀行主要融通短期商業資金,具有放貸期限短,流動性高的特點。

2、即以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較高的利率放出貸款,存貸款之間的利差就是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此種經營模式對銀行來說比較安全可靠。另一種是德國式,其業務是綜合式。商業銀行不僅融通短期商業資金,而且還融通長期固定資本,即從事投資銀行業務。

3、中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模式。為了適應中國分業經營的現時特點和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

閱讀全文

與派生科技股東大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陰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657
淘客傭金在哪兒 瀏覽:532
抵押貸款利率銀行利率 瀏覽:722
工商銀行卡開了貴金屬賬戶 瀏覽:771
高杠桿炒股到領航ok放心 瀏覽:667
6月12人民幣兌港幣匯率 瀏覽:245
軍醫股票 瀏覽:355
股指期貨穩贏方法 瀏覽:897
肌肉骨骼系統的杠桿 瀏覽:900
思念水餃股票 瀏覽:789
騰訊理財通綁定基金 瀏覽:537
滬教版八年級物理知識點杠桿 瀏覽:917
支付寶中高收益的理財 瀏覽:494
保險經紀人傭金稅費計算 瀏覽:168
山東科技融資擔保公司 瀏覽:825
余額理財產品剩餘額度不足 瀏覽:921
edda科技融資 瀏覽:713
2017年區塊鏈融資額 瀏覽:926
熱門股票股東 瀏覽:710
股票增持推薦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