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今年國企改革是一個高頻詞,那麼國企將如何改革
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政府體制與產權問題
1.徹底改革政府幹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和企業經營者的幹部待遇,培育企業家市場,完善企業經營者業績考評制度,促進經營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動;其次要在政府部門內部實行公務員的競爭上崗,建立公務員的工作績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質;再次,要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選人用人新機制,把組織考核推薦、引入競爭機制和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
2.產權制度改革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須以產權明晰為前提,否則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將行之無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產權制度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產權明晰,即明確財產所有權主體及其與法人主體間的責權利;第二,產權流動,即產權可以交易;第三,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合理,即企業內部產權主體多元化。當前,產權制度改革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1)積極推動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確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徹底轉變在股份制企業中國有股應絕對控股的認識,促進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礎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關鍵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能夠明確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對公司的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的機構。
(2)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產權的合理流動。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國有企業資產的優化配置,已經納入了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健全法規,規范產權交易機構的運作。鑒於目前在產權交易中政出多門、政府直接干預及場外交易普遍的現狀,首先應盡快完善產權轉讓的法規,促使公有產權的合法、規范和有序地流動;其次要加強產權變動的監管和產權登記檢查力度;再次要完善產權交易機構的職能,強化產權交易機構的中介作用,積極促進產權的自由交易和國家政策性目標的實現。二是,結合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工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制定相應的政策調整國有資產的投資方向和結構,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調整目標。三是要壯大和完善資本市場。第一,要有步驟地逐年推進股市擴容,為有條件的企業創造向市場直接融資的機會,同時促使企業按資本機制的內在要求進行資本運營;第二,要進一步探索國有股流動方式和方法,盡快消除國有股、法人股和市場流通股之間的障礙,增強國有股的流動性,實現同股同利,規范國有股權運作,有效地保障國有資產所有者的權益。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經濟利益問題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中的一個細胞,必然關注和謀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國企和國企職工的經濟利益長期被漠視,「大鍋飯」、平均主義盛行,嚴重挫傷了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這個問題應該成為國企改革中一個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國企的經濟利益被漠視的問題只是國企長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種以解決國企的經濟利益問題作為改革主線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我們必須注意到,國企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形式,其經濟利益的訴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概括起來講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企的所有權屬於整個社會而不是企業自身。這就決定了國企獲取的經濟利益的受體應該是整個社會,而不是國有企業本身。其二,國企承擔著保證社會經濟穩定和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因此,國企經營的目標具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單一對自身經濟效益的訴求。其三,對國企經濟利益的構成要加以界定。在國企所實現的經濟利益中,有些是憑借資源的「壟斷」地位獲取的,這些經濟利益應該完全歸於社會所有。首先,關於國企中工作人員經濟利益的問題。國企中的工作人員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企中的工作人員還不能直接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謀求經濟利益,他們的經濟利益主要是通過報酬的形式體現出來。國企中的工作人員報酬的數量是歷史的、社會的企業效益等各種因素的集合,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無論從改革舊體制的角度,還是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來講,最終必須依靠市場機制。在舊體制下,我們的勞動、工資制度帶有「終身制」和「供給制」的色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企中工作人員的經濟利益則必須通過勞務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和人力資本市場,逐步形成一個合理的框架結構。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要求是荒謬的:從保值的問題來看,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必然造成企業資產的「無形損耗」,同時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會替代原有的產業,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單純以「保值」作為國企的一項經營業績考核標準是行不通的;從增值問題來看,生產的發展必然要求與需求的增長相適應,盲目的發展並不是社會的福音,而是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發展比例的失調。那種不看社會需求的總量和結構,不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取向,不看多種經濟形式所蘊涵的能力,僅僅受利益的驅動而發展國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國企的發展取決於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國企本身。我們可以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管理國企,但不能給予國企「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如果我們不適當地強調國企的經濟利益,勢必淡化國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出現國企與國家在「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上進行博奕的現象。
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1.許多國有企業經過重組改制後競爭實力明顯提升,但是員工素質和結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甚至出現新的人才斷層現象。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認識上,一些企業沒有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沒有把企業的發展建立在員工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在體制上,前些年的下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進人才也因為待遇政策等問題而存在障礙。在文化上,對企業文化的構建重視程度不夠,既不繼承傳統文化也沒有建立創新機制,更沒有完善的以人為本的先進企業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對員工的教育引導力度不夠。在培訓工作方面,投入較少,培訓的實效性不強,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
2.一些企業片面追求規模擴張,而忽視了經濟效益,造成新的浪費和污染。還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國有老企業由於設備老舊技術落後給保護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這種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造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透支,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直接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國有老企業形成多個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相互之間的攀比使維護穩定的難度加大。從企業角度來看,有些企業在執行有關政策和制定具體操作程序當中不夠周密嚴謹,從個人角度來看,職工如何自強在市場經濟的激流中獲得一席之地,適應競爭還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年齡老化,他們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影響,與當今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有較大距離。另外貧富差距社會失衡引起的社會問題的擴大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保障能力不強,就業壓力較大,還不能保障充分就業。一些員工的心態不平衡就演變成了情緒的波動,直到聚集上訪,形成一個不穩定的群體。
❷ 國企改革有哪些舉措為什麼要進行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從上世紀起國家就對國企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到了現在國企仍然處於改革之中,那國企改革有什麼措施呢?為什麼要進行國企改革呢?
國企作為中國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改革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說它有利於完善中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度,從而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讓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促進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從而讓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❸ 國資國企改革概念股票有哪些
國資國企改革概念股票有:
成飛集成(002190)中航飛機(000768)中航動力(600893)成發科技(600391)中航動控(000738)洪都航空(600316)。
中航電子(600372)中航機電(002013)中航光電(002179)中航黑豹(600760)中直股份(600038 )中紡投資( 600061 )。
貴航股份(600523)中航重機(600765)*ST三鑫(002163)深天馬A(000050)飛亞達A(000026)中航地產(000043)。
(3)一拖股份與國企改革擴展閱讀:
分析預計: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創造能力的大幅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與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低成本高質量的「中國製造」產品沖撞歐美本土產品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沖突將日趨升級激化。
面對美國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以及即將開始的下屆總統大選,布希政府表示,要「採取相應的對策」。財長斯諾、商務部長埃文斯、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貿易代表佐立克等主要經濟官員也紛紛指責中國的貨幣與貿易政策。
美國正逐漸失去對中國的耐心。一些亞洲專家認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全球的資金與人力資源正在大洗牌。
以往的全球化是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產業遷離歐美;而今,隨著通訊手段的大幅提高以及中國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也同樣捲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❹ 國企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1、永新股份:受五道口基金、嘉華基金舉牌,股價持續上漲。公司控股股東為黃山市供銷合作聯社,前期國家發布《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公司有望直接受益供銷合作社改革政策;
公司主業塑料軟包裝,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新項目落地及原料成本下行,公司基本面有望觸底回升;同時也是優秀的潛在轉型標的。
2、通產麗星:市值僅50億左右,公司控股股東是深圳市通產集團,通產集團是深圳市國資委旗下深圳投控全資子公司。
深圳投控擁有全資或控股企業67家,旗下產業中,證券、擔保、建築設計、產品包裝、會展等行業競爭力排在全國前列。深圳投控已完成22家一級企業及177家二級企業改制工作,未來存在資產注入可能性。
3、晨鳴紙業:大股東是壽光國資委,後續在管理層及員工激勵方面可能會有進展。公司搭建了涵蓋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新三板基金等在內的金融業務,其中融資租賃注冊資金90億,利潤貢獻彈性很大。從中期角度,造紙行業已經處於底部區域,公司主業基本面中長期拐點明確。
4、珠江鋼琴:控股股東是廣州市國資委,合計持有公司股份82.68%,公司有望成為文化類資產整合平台。同時在廣州市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公司也可能通過並購、引入戰略投資者或其他民營資本等方式降低國有持股比例。
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鋼琴生產企業,市佔率35%,目前在尋求向數碼樂器、音樂教育、文化娛樂及金融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企業轉型。
5、中鎢高新:湖南有色私有化之後回歸A股,是在新管理層上任後,五礦集團國企改革的重要一環,我們預計這與五礦履行中鎢高新的注礦承諾密切相關。
湖南有色旗下120萬噸鎢礦山資產有望注入中鎢高新,從而打造鎢礦采選、APT冶煉以及硬質合金的鎢全產業鏈龍頭,離最終履行原先五礦注礦承諾(2015年12月26日)已經漸行漸近,確定性在增加。
❺ 04年的國企改革是怎麼改的啊是股權分配改革嗎為什麼說是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而不是瓜分我們人民
我們的國企改革是在沒有充足理論、足夠經驗下進行的,更是在一些前衛經濟學家鼓吹下進行的,因而帶有一窩蜂的特徵,最明顯的「症狀」是:當高層想了解改制進行得如何時,一些地方的國企已被賣得差不多了。法晚:怎麼理解一窩蜂現象?邵:一些地方政府將改製作為終極目標,為改制而改制,甚至置國家文件於不顧暗箱操作。最終結果是什麼?一位億萬富翁說過一段話:「今天,最有效、最快的發財致富方式,就是將國有資產變成我口袋裡的錢,國家的錢實在太多了,沒有誰數得清,也沒有誰能看守得天衣無縫,實際上,許多看守國有資產的人並不反對把國家的錢放進我的腰包里。」因此,中國富豪的沖刺速度世界第一,最新的年度全球財富報告稱,中國已有24萬人成為千萬富翁,掌控近萬億美元財富。什麼原因?哪怕是次要的,也與一窩蜂式的國企改制有關。國企改制腐敗監督重點
❻ 國企改革中兩權分離的爭議有哪些
我國國企改革中的「兩權分離」理論,形成於上世紀80年代。「兩權分離」理論,作為國企改革的理論基礎,歷史上對於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可以說它是我們今天認識國企改革本質的重要認識鋪墊。歷史的講,如果沒有「兩權分離」理論,那麼我們國企改革實踐或許還徘徊在「擴權」狀態。誠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形成,「兩權分離」理論也逐漸暴露出其歷史局限性。可是,我們也必須懂得國企改革就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實踐和認識循環反復的肯定與否定過程。當然,在這個肯定與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我們能否及時形成正確科學的國企改革理論,對准確科學和行之有效地指導國企改革實踐,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的。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對「兩權分離」理論形成的科學性問題作以必要的理論探討。
一、 國企改革中「兩權分離」理論的產生依據分析
所謂「兩權分離」理論,即企業資產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分離的理論。這個理論長期以來一直是作為我國國企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這個理論主要是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的論述得出的「資本可以分離為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而形成的。然而長期的國企改革實踐證明,在國企改革過程中,事實上我們如此簡單、教條的把馬克思論述「資本家」的資本管理方式時所講的一句話模仿、套用到國企改革實踐中,客觀上是不能准確科學的反映全民所有制企業中國家與企業和企業與職工的經濟法律關系的。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所謂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分離的理論依據問題。
關於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問題。吳振坤主編的《市場經濟詞典》143頁中是如下注釋的:「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資本可以分離為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過這種分離,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實行這種分離」。這就是說這種分離是中性的。適用私有制企業的資本分離,公有制企業的資產也可以適用。私有制企業這種分離是資本家與經管人員;公有制企業就是國家與企業。很明顯這樣理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是實用主義的,因為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是有本質區別的企業。我們拋開本質屬性不加區別的把國家簡單的與私有制企業的資本家類比,從而就得出結論說。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實行這種分離。這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機械、教條。因為,在全民所有制條件下。國家所有制只是全民所有制企業資產在計劃經濟時形成的具體實現形式。並不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唯一具體實現形式。而計劃經濟體制,實踐已經證明是不符合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現實的體制,因而計劃經濟時實行的國家所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一種生產關系),也必然難以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尤其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實踐證明更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全民所有制資產性質告訴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不能相當於私有制企業的資本家,如果國家相當於資本家,那麼職工豈不就相當於資本家企業的雇傭工了嗎?那麼職工還是企業主人嗎?那麼公有制企業與私有制企業還有什麼區別?那麼公有制企業職工還有什麼積極性可言?沒有積極性那麼公有制還有什麼優越性。所以如此機械、教條的類比是膚淺的、是錯誤的。事實恰恰相反,其實公有制企業就是要形成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結合。只有結合的越好,公有制企業職工才越有積極性,才越能體現公有制企業的優越性。現在職工沒有積極性,恰恰是結合得很不好。公有制的優越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通過「人資」的科學結合,在實踐中逐步顯示出來的。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認識。如果說我們的公有制企業有問題,就是我們企業中這個「人資」結合,結合的很不好,不夠准確科學。使廣大職工(幹部和工人)極大的缺少了積極性,從而導致公有制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所以,國企改革不是把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所有權分開,而是如何把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統一,具體落實在全民所有制資產主體上的問題。可是,該註解里卻教條的把分離說成是「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企業提出的一種客觀要求(產權關系獨立化)」。
接著,註解又說「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即經濟上的所有權。企業只有具有經濟上的所有權,才能以自己的財產自負盈虧,承擔風險。從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所以,必須把全民資產在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出來交給企業行使,這種分離就是法律上的所有權與經濟上的所有權相分離」。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獨立的產權並不僅僅具有經濟上的所有權,沒有法律上的所有權就無所謂獨立產權的。因為產權的本質是所有權。只有具有所有權,產權的其它權能才有實際意義。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經濟上的所有權,是不能以自己的財產自負盈虧,承擔風險的。因而這是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經濟的。事實上這樣把全民所有制資產在經濟上的所有權分離出來交給企業行使的國企改革做法,實踐上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而且還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和嚴重的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腐敗的現實。所以說這種分離不僅理論上不符合全民所有制性質,實踐上更是不符合全民所有制企業經濟發展要求。
註解最後說「這種分離,由於法律上的所有權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所以全民所有制的根本性質並沒有改變,同時又實現了產權關系獨立化。使企業可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而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其實,資本家實行這種分離保證的是資本利潤的最大化。而我們實行這種分離實踐上不僅國家的根本利益沒有得到保證,就連全民所有制資產最基本的保值增值都十分困難;而且有些企業通過這種分離也改變了全民所有制性質。事實上真正獨立的產權,實質是經濟上和法律上統一的。全民所有制企業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是不需要這種分離的。而是如何落實全民所有制企業資產主體問題。或者說是如何改革計劃經濟時形成的國家所有制具體實現形式問題,是使全民所有制企業資產不會產生主體虛置問題。是使全民所有制企業如何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問題。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二、國企資產主體虛置的原因
我們的國企改革了20多年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企業主體虛置問題,而造成國企主體虛置的真正原因,是計劃經濟時形成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必須實行國家所有制的思想認識。這是我們對全民所有制企業認識的誤區。是我們認識國企改革問題的症結。
所謂國企資產主體虛置問題,實質是由於我國理論界對國企資產認識滯後造成的,其實如果我們的認識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看國企資產的主體,那麼國企資產主體事實上並不是虛置的。我們對國企資產的認識,事實上目前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形成的抽象理論概念之中,致使我們長期沒有認識清楚國企與國家、企業與職工的經濟法律關系問題。導致我們搞了十幾年的政企分離,到現在還是分不開。由於我們長期按照計劃經濟時形成的理論認識,指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企改革實踐,這就必然出現很多使我們困惑迷茫的實踐和認識誤區,自然使我們很難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企面臨的諸多難題。長期以來,事實上我國經濟理論界不但沒有有效地認識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理論,一些教條的理論還把公有制推向「死胡同」。正是由於我們教條、抽象的理解了全民所有制資產主體,才致使我們找不到全民所有制資產的真正主體。例如,時下在構建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中,突出表現出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和黨組織的職能地位處於虛置狀態的問題,就集中反映出我們對全民所有制資產的認識存在著嚴重的思想僵化問題,造成我國理論界到目前為止對職工代表大會和黨組織在國企股份制改革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尚無明確統一的理論認識,致使職工代表大會和黨組織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難具體落實。
以上分析表明,我國國企改革中的「兩權分離」理論,由於我們主觀認識的原因,具有明顯的主觀隨意性,其理論依據是很不科學充分的。因而實踐上常常難以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企改革問題。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是市場經濟的管理者,可按照「兩權分離」理論,國家作為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所有者,又是市場主體。這樣就使國傢具有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我們的國企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本質是要把政府這種「雙重身份」明確的分開,即「政企分離」。這種明確的以法律形式體現的「政企分離」我們才叫它「產權明晰」。可是我們的「兩權分離」理論,僅從形式上「解決」了「產權明晰」問題,實質上政企並沒有分離,企業產權也未明晰。因為國家所有制實質並沒有變。所以企業還是國家所有,政府決策。由於該理論依據不能准確科學的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國家和企業與職工之間的經濟法律關系問題,從而不能行之有效的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最終導致了國企改革效果普遍較差的結果。事實上我們按照「兩權分離」理論進行的國企改革,實際上是把國企作為各級政府的附屬物進行的改革,它客觀的使國企廣大職工不能成為國企改革的主體,而是處於被改革的地位。它在理論上是客觀的把國企職工當作被國家僱傭的對象進行改革,其結果必然出現所謂「公僕讓主人下崗」的這種違背公有制企業基本原則的「正常現象」。由於真正的企業主體得不到落實,國企改革必然沒有廣大職工的積極、主動、自覺參與,所以在這樣理論指導下的國企改革實踐,必然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下面我們就按照「兩權分離」理論,進行的國企產權制度改革和國企股份制改革實踐問題作以具體討論
❼ 為什麼股份制改造是國企改革過程中質的飛躍
舉個例子吧.
這個國企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所有的財產是國家的人民的,老百姓啊就琢謀啊?結果就是干與不幹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與干壞一個樣.反正大家都坐在那張開嘴等國家發給你錢.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窮是窮了點,但大家心理都踏實.
股份制就是把國家和人民的財產賣給了有錢人.那些有錢人就是這個公司的主人,那這個情況就不一樣了,我自己的東西肯定要管好用好.這時候總經理就要創造剩餘價值,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了。這時候老百姓啊心理就反而不踏實了,因為量變不可能幾年幾十年就能引起這個質變。這需要時間。
你認為 中國石油 中國工商銀行 與30年前真的是質變了,恐怕是量變吧。
❽ 國企改革的龍頭股有哪些
最新最全國企改革龍頭股(名單)
投資機會:根據央企各集團的情況以及改革動向,建議關注央企整合的投資主線,根據集團整合預期的強弱,首推的航運系、汽車系、船舶系,其次推薦中鐵系、鋼鐵系。
航運系:中海集運(601866)、中國遠洋(601919)
汽車系:一汽轎車(000800)、東風汽車(600006)、東風科技(600081)
船舶系:中國重工、中國船舶(600150)、中船防務(600685)
中鐵系:中國中鐵(601390)、中國鐵建(601186)
鋼鐵系:寶鋼股份(600019)、武鋼股份(600005)
受政策的影響,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這三大區域的國有上市公司都有較高的發展前景,投資者可對以下個股重點關註:
北京:珠江控股(000505)、北辰實業(601588)、京投銀泰(600683)、空港股份(600463)、北京城建(600266)、北京城鄉(600861)、北巴傳媒(600386)等;
上海:隧道股份(600820)、上海建工(600170)、嘉寶集團(600622)、華域汽車(600741)、申通地鐵(600834)、上港集團(600018)等;
廣東:韶能股份(000601)、白雲山(600332)、海格通信(002465)、珠江實業(600684)、深物業A(000011)、風華高科(000636)、特力A、華發股份(600325)、廣州浪奇(000523)、深圳燃氣(601139)、鹽田港、廣汽集團(601238)等;
福建:紫金礦業(601899)、青山紙業(600103)、*ST南紙(600163)、福能股份(600483)、星網銳捷(002396)、福建高速(600033)、福日電子(600203)、廈門鎢業(600549)、金龍汽車(600686)、福建水泥(600802)、中國武夷(000797)等。
❾ 第一批六家試點的央企改革、央企重組、國企改革與製造2025、一帶一路有哪些股票
中糧系,國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