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勞模,全國勞模名單
歷屆全國勞模名單
作者:勞模協會 轉貼自:本站原創
中 區
霍聲瑞 濟寧市中區後鋪村 1958年(農業)
張玉蘭 濟寧市健康旅社 1978年
任城區
張永亮 山東濟興醫葯集團董事長 1995年(農業)
兗州市
韓國誠 兗州液壓機械廠工人 1960年
李洪信 山東太陽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0年
曲阜市
馬 靜 曲阜市鼓樓醫院 1960年
秦裕彥 山東裕隆礦業集團董事長 1998年
姜 健 曲阜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 1989年
泗水縣
王在英 濟寧泗水縣五交站 1957年(農業)
陳培聚 泗水縣聖水路小城子村 1958年(農業)
劉炳雲 泗水縣聖水峪北山教村 1959年(農業)
仲繼亭 泗水縣泗張鄉仲家莊村 1960年(農業)
孔凡魯 泗水三英集團董事長 1995年(農業)
鄒城市
牛成義 鄒城市機械廠副書記 1959年
陳桂雲 鄒城糧食局鐵西自選商場經理 2000年
魚台縣
張美榮 魚台縣王魯鎮謝庄村 1958年(農業)
江廷華 魚台孔府宴酒廠 1995年
嘉祥縣
黃之合 嘉祥縣醫葯集團科長 1956年
翟守才 濟寧市嘉祥縣黃崗集團董事長 1989
汶上縣
王 榮 汶上縣供電局副經理 1995年
梁山縣
師慶山 梁山縣聾啞學校教師 1960年
楊志魁 梁山縣企業集團 1995年
開發區
江保安 菱花集團董事長 2000年(農業)
機電辦
程海亭 濟寧市車輪廠 1977年
生化辦
姚念國 濟寧合成洗滌劑長副廠長 1956年
建 委
劉延年 濟寧環衛處副隊長 1989年
交 通
劉慶玲 濟寧公路局二公司主席 2000年
外 貿
趙全堂 濟寧潤澤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 2000年
機關工委
孔祥玉 濟寧市科技局局長 1959年
張善印 濟寧司法局副局長 2000年
兗礦集團
曹 靜 兗州市礦業集團基建處處長 1956年
高德正 兗州市礦業集團設計院主任 1956年
冉會珍 兗礦集團二號礦教師 1960年
丁義祿 兗礦集團大陸公司 1978年
樊厚弟 兗礦集團南屯礦工人 1989年
方光路 兗礦集團二號礦工 1995年
趙經徹 兗礦集團原董事會主席 2000年
魯 抗
祝玉華 濟寧民生煤化有限公司 1989年
山 推
黃英傑 山推股份公司履帶分廠主席 1989年
供電公司
王立剛 濟寧電業局技師 1959年
里能集團
曹務順 山東里能集團董事長 2000年
曲師大
劉金蔚 曲阜市師范大學教授 1959年
孔祥美 曲師大附小教師 1960年
Ⅱ 合肥都有哪些歷史名人啊
合肥名人
安徽合肥歷代名人:
楊行密:長豐人。五代十國吳國開國皇帝。吳太祖。
包拯:肥東人。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余闕:元合肥人.散文家.刑部主事。淮西宣慰使.淮南行省右丞,不會阿諛權貴,棄官歸廬州。後又被起用,仍直言敢諫。明宋濂在《余左丞傳》中說:「闕在位,知無不言,言峭直無忌。人勸闕少避禍,其曰:『吾縱昏,豈不知披麟為危。委身事君,身雖殺,弗悔也』。」《元史》本傳稱余闕「留意經術,《五經》皆傳注。」
吳復: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安陸侯。
葉升:明代開國大將。鎮遼東,修海、蓋、復三城。
張德勝: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蔡國公。
陳文:明代開國大將。東海侯。
濮英:明開國大將領。金山侯 進贈樂浪公。
濮子玙:明開國大將。西涼侯。
趙庸: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南雄侯。
楊璟: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營陽侯。追封芮國公。
龔鼎孳:明末清初名聲顯赫的詩人。與錢謙益、吳梅村並稱「江左三大家」。
李文安 :李鴻章父親。刑部主事。
李翰章:李鴻章長兄。 湖廣 兩廣總督 。
李鴻章:肥東人。北洋軍政首腦。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
龔鎮洲:鐵血軍參謀長。領導了江蘇清江起義。「鐵血大將軍」
龔照瑗:1893年11月諭命為駐英、法、比、意公使。
劉銘傳:肥西人。台灣首任巡撫。
張樹聲:肥西人。鎮壓太平軍及剿捻。署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任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署 北洋通商大臣。
周盛波:淮軍「盛字營」首領,歷任甘肅涼州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以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
周盛傳:淮軍「傳字營」首領,歷任廣西右江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以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
聶士成:直隸提督。在天津八里台壯烈殉國。
葉志超:中日平壤戰役清軍主帥。「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與眾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
唐殿魁:肥西人。淮軍銘字營總兵。謚「忠壯」。
唐定奎:肥西人。記名提督。實授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軍侵台,奉命赴台抗日,迫使日軍議和退走,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建立功勛。
章高元:淮軍大將。署天津慎,後徒重慶鎮。每臨陣「率騎馬前往,以率士卒,視彈子如無物」。
王孝祺:合肥人。淮軍將領。署潮州、碣石總兵。北海鎮總兵。
李經方:肥東人。出任欽差全權大臣,清廷商約大臣。以郵傳部侍郎首任郵政總局局長。
李經羲: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李鴻章的侄子、曾任清末雲貴總督。
龔心湛: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國務總理。
賈德耀: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曾任陸軍總長。追贈上將。抗戰初期曾拒絕為侵略軍「維持局面」,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語。
段祺瑞:皖糸軍閥首領。「北洋之虎」。國務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段芝貴:北洋政府陸軍總長。定國軍前敵總司令。
王揖唐: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曾任安福國會從議院議 長、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
吳光新: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陸軍訓練總監。曾任湖南督軍。長江上游總司令。被國民政府追贈為二級上將。
龔友元:淮軍舊將 北洋陸軍將領。
阮忠樞:出身於淮軍將領家庭,由李鴻章推薦入新建陸軍,管理軍制餉章文牘機務,成為袁世凱重要參謀人員。
吳新田:直系將領。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北洋陸軍中將(1916年3月9日升
時為第七師第十四旅旅長)。第二集團軍第五軍軍長。軍事參議院參議。
吳 谷:長豐人。與趙聲、倪映典等成立同盟會南京支部。後追贈為陸軍上將。
倪映典:長豐人。1909年2月因新軍與警察局發生沖突 ,他決定提前起義。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范鴻仙:與於右任等主編《民呼日 報》,《民吁日報》,《民 主日報》。「鐵血軍總司令」。被國民 政府追授以陸軍上將銜。
劉和珍:烈士。她十四歲時父親死在合肥,母親何氏,江西人。「遺下她的母親和兩弟一妹在南昌生活,入女師大後改為江西南昌籍。」
衛立煌:國民革命軍上將。「五虎上將」之「虎將」。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東北戰區最高司令長官。
吳忠信:國民黨首都警察總監。貴州 安徽省府主席。國民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中央黨部秘書長等職。
余心清:策動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反蔣兵變,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國民黨中央常委。
董寅初:肥西人。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央名譽主席,著名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
張勁夫:國務委員兼國家經委主任。
柯武東:肥東人。紅軍第一軍團紅三軍第三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徐百川: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長。
蔡炳炎:陸軍少將。黃埔一期國民黨18軍67師201旅旅長。淞滬會戰壯烈殉國。追為中將。
張義純:中將。桂系國民黨第二十一集團軍軍長。
史文桂:中將。國民黨軍炮校教育長、台灣炮兵司令。
劉和謙:肥東人。海軍一級上將 台參謀總長。
羅本立:肥東人。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
鄭為元:上將。國防部長。
郭寄嶠:上將。國防部長。曾任第十四集團軍參謀長和第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亦曾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司令部參謀長。
劉和鼎:上將。駐閩綏靖司令官。國民黨11集團軍副總司令。
丁之發:上將。國防部督察部主任 聯勤總司令。
湯堯 :上將。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
王亞樵:中國暗殺王。「鐵血鋤奸」先後策劃刺蔣、刺宋、刺汪暗殺,聞名於世。任淞滬抗日義勇軍司令,積極配合十九路軍抗日。派尹奉吉炸死日本派遣軍司令陸軍大將白川義則。沈醉先生曾風趣地說: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亞樵。
吳半國:肥東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張如屏:長豐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曾任合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合江省委秘書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人事部第一副部長、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湖北省第四界政協副主席等職。第五界全國政協常委。
楊振懷: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全國人大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汪紀戎:女.肥西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
葉厚榮:肥西人。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現任)
徐立全:安徽省副省長(現任)
柏蘇寧:肥西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
周本立:肥東人,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
孫安華:長豐人。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省九屆政協副主席、省委政法委書記(現任)
王建煊: 台灣經濟部長
蒯壽樞:佛學人物。「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弟子(楊為安徽石台人)。國民黨政府駐日學務總裁。
亞明:新金陵畫派後期代表人物。新金陵畫派四大家之一。新金陵畫派中堅組織者與推動者。
葛介屏:書法家。是中國當代僅有的幾位書寫篆隸高手之一。
張琴襄:合肥人 學習繼承了鄧石如、包世臣的書藝精髓,以篆隸稱雄。
張充和:女 著名旅美書畫家。曾擔任美國崑曲學會的總顧問。《仕女圖》
張元和:女 旅居美著名崑曲家。顧傳玠之妻
張允和:女 崑曲家。《崑曲日記》。周有光之妻。
張兆和:女 民國女作家。《費家的二小》、《小還的悲哀》、《湖畔》、《招弟和他的馬》。沈從文之妻。
梁小斌:朦朧詩六個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雪白的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篇章是梁小斌的代表作。
唐德剛:旅美著名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協助胡適、李宗仁等人作口述自傳。曾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
劉文典:語言學家。畢生從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在校戡方面成績尤為顯著。國立安徽大學校長。
楊寶森:京劇大師。「四大須生」之一。
胡允恭:長豐人。前福建師范學院院長。
鄭大章:著名化學家。師從居里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第一位中國研究生。
獲法國國家理化博士學位。鐳學研究所副所長。首創的「水法」找礦,國外一直沿用到20世紀60年代。
1938年底從大量鈾鹽中分離制出很強的新β放射源,發現了β射線的吸收系數隨放射源周圍物質的性質而改變,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鑒別不同支持物質其及厚度的理論。
楊武之:中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中國因數論研究而成為博士的第一人。
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國際理論物理界權威。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盛綱:肥東人。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為等離子體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一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本謙:建成全國高溫熱物性測試基地金屬所部分。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國:第三軍醫大學交通醫學研究所所長,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家洋:肥西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牛維麟:肥東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長年從事教學和行業教育管理工作,對該領域有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郁道銀:肥東人 天津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
天津市光學學會理事長。現正承擔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心血管造影圖像中血管網的提取與三維重建"等項目。
黃德雙:肥東人 工學博士、雙博士後。紐約科學院院士。
鄭永飛:長豐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實驗室主任。兼任《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Geochemical
Journal》Associate Editor、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
史存直:語言學家。歷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顧問、全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顧問,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
瞿林東:北師大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負責起草高等學校歷史學科「十五」研究規劃及課題指南(草案)工作。主編:《中國中學教學網路全書·歷史卷》等。
段開齡:美國著名保險學教授。被譽為「保險先生」。美國天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段祺瑞之孫。
吳光傑:軍事譯著專家。
吳新智: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古人類研究室主任。所長。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人類學學報》副主編。
李家同:台灣清華大學校長。
王唯農:台成功大學校長。
賈成炳:中央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現任)曾任機械工業部人勞司司長、辦公廳主任、部黨組成員。
沈榮駿:中將。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神舟一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溫光春:中將。肥東人。總後勤部副部長(現任)
徐承雲:中將。肥東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現任)
徐法寬:少將。長豐人。海軍裝備部總工程師 (現任) 原二炮裝備技術部特裝陣地管理部長
劉正宗:少將 。原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
龔澎:才女外交家。龔鎮洲之女。建國後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喬冠華夫人。
龔普生:合肥人(生於上海)。聯合國問題專家。龔鎮洲之女。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位女副司長,1979年11月29日被任命為中國首任駐愛爾蘭大使,時年66歲。她是新中國150餘位首任大使中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二位駐歐洲國家的女大使。
李道豫:生於上海。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前駐美大使。
楊元慶:聯想集團董事長。
趙經徹:肥東人。兗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商會)副會長(皆為現任)
蔡永祥:肥東人。錢塘江大橋衛士。1966年僅18歲的蔡永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表彰他的英雄業績,南京部隊黨委決定追認蔡永祥同志為中共正式黨員,並追記一等功。
宋有明:前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總領事。現加拿大-
中國貿易理事會榮譽顧問;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特邀顧問;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高級顧問等。
吳世珊:女 第一個被批准進入美國的中國新娘
。美國華人婦女商會創會人、紐約皇後華人婦女會理事長、《婦女心聲》總編輯、《美東時報》社顧問。
查明哲: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殘酷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代表作有《死無葬身之地》.《紀念碑》.《文化部2000年春節電視晚會》等.
王曉鷹: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中國第一個戲劇導演博士生,現為國家話劇院副院長.代表作品:探索戲劇《魔方》、《浴血美人》.
雷國華:女 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代表作品:《蛇戀》《原罪》《生死界》等.
吳靜嫻:女
台灣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京華煙雲》主演。1970年獲選為台灣十大歌星,1971年獲選為香港十大歌星。1983年因參加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演出,於1984年獲金鍾獎最佳女演員。因[星星知我心]在大陸播出造成轟動,成為大陸最受歡迎的藝人,目前在正聲公司及華衛電視台主持聯播的節目[我為你歌唱]。
奚秀蘭:女
曾獲1978年國際演唱會最佳歌唱獎;她灌唱的歌曲[我的祖國],獲1982年香港"白金唱片獎";同年,她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台灣被評為第一名;她唱的其他歌曲還獲過兩次"白金唱片獎"和五次"黃金唱片獎"。1984年應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成功地演唱了[我的祖國]等十多首歌曲。1985年在上海發行[大地回春]磁帶,這是香港歌星第一個在內地發行的原聲帶。
田歌:女 北京電視台電視導演兼節目主持人。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的第一位中國電視主持人。
張恆:女 影星。主要作品:《還珠格格》中飾演塞婭公主,《紅色康乃馨》等。
李琳:女 影視明星 主要作品:《歷史的天空》《搭錯車》《茶色飄香》、《弄潮兒女》、《大漠祭》等電視劇
《關中刀客之肉瓤子》。《25個孩子一個爹》等電影。
張燕:女
中國民歌四小花旦之一。《人間第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中華滿堂紅》《新世紀艷陽天》《阿里山新歌》《月亮女兒》《採茶少女》《歡天喜地》曾獲:97年迎香港回歸"飛圖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第一名."98全國聲樂新人新作品比賽民族唱法"第一名.
01年CCTV--MTV音樂頒獎盛典獲內地最佳民歌獎. 01年10月〈新世紀艷陽天〉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01年〈阿里山新歌〉獲第六屆康佳杯音樂電視大賽金獎. 02年獲第八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唯一的"最佳民歌類歌手獎".
李娜: 女
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2000年在第27屆奧運會上,與隊友桑雪合作獲女子跳台雙人金牌,10米跳台個人銀牌。1998年在世界盃大獎賽中獲10米跳台冠軍。1999年在世界盃跳水比賽中,與桑雪合作獲雙人跳台冠軍,10米跳台單人亞軍。2000年在世界盃賽中,獲10米跳台單人、雙人(與桑雪合作)2枚金牌。
劉敏:女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界唯一一個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中獲"三連冠"的青年舞蹈家。
吳伯華:肥東人。淮軍華字營統領。
吳毓蘭:肥東人。淮軍華字營副營。官至天津布政司。一品封典。
吳育仁:肥東人。直隸通永鎮總兵。官至正一品。
吳中英:肥東人。中將。安徽布政司司長。
李銑:合肥人.國民黨中將。陸軍總司令部附員.
魏超:合肥人。現任合肥市安徽新長江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秦皇島渤海物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政工
Ⅲ 合肥工業大學有哪些壽縣籍教授
合肥工業大學辦學歷史悠久,工科實力雄力,培養出一大批傑出校友,尤其是汽車界,有「中國汽車三分天下,合工大占其一」的說法,傑出校友如下:(一下內容轉載) 企業界 翡翠湖校區圖書館 任傳俊: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張家仁: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浦天祥: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趙經徹: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 青: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周玉成:原華源集團董事長 季學智:原合肥美菱集團公司董事長,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祝義才:江蘇雨潤食品集團董事長(江蘇首富)、江蘇省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會長,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會長,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
Ⅳ 安徽的名人有哪些
安徽籍企業界名人
祝義才:江蘇雨潤食品集團董事長 安徽桐城人
張近東:蘇寧電器集團董事長 安徽合肥人
張桂平:蘇寧建設集團董事長 蘇寧環球集團董事長 安徽人
王傳福:比亞迪股份(汽車 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電池大王比亞迪是全球第二大手機電池製造商 安徽無為人
呂向陽:融捷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 安徽無為人
史玉柱:巨人集團董事長 征途網路董事長 安徽懷遠人
楊桂生:上海傑事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安徽安慶人
魏 超:安徽新長江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秦皇島渤海物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安徽合肥人
余漸富:安徽南翔集團董事長、總裁 安徽東至人
耿昭傑:安徽巢湖人 1985年起任中國第一汽車集團董事長、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經理、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劉 玠:安徽舒城人 鞍鋼董事長(現任)
楊金槐:安徽六安人 1995年11月起任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楊元慶:安徽合肥人 聯想集團(電子科技,不包括神州數碼)董事長(現任)
趙經徹:安徽肥東人 兗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現任)
李國棟:安徽繁昌人 深圳國貿中心創始人 原總經理
劉慶峰:安徽涇縣人 科大訊飛公司總裁(現任)
王 慧:女 安徽涇縣人 中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現任)
朱福壽:安徽桐城人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
趙建軍:安徽桐城人 深圳普瑞爾電子有限公司(TP-Link)總經理(現任)
尹同耀:安徽合肥人 安徽奇瑞集團(汽車 造船 機械部件)董事長
Ⅳ 合肥有那些名人,要資料!!!
合肥名人
安徽合肥歷代名人:
楊行密:長豐人。五代十國吳國開國皇帝。吳太祖。
包拯:肥東人。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余闕:元合肥人.散文家.刑部主事。淮西宣慰使.淮南行省右丞,不會阿諛權貴,棄官歸廬州。後又被起用,仍直言敢諫。明宋濂在《余左丞傳》中說:「闕在位,知無不言,言峭直無忌。人勸闕少避禍,其曰:『吾縱昏,豈不知披麟為危。委身事君,身雖殺,弗悔也』。」《元史》本傳稱余闕「留意經術,《五經》皆傳注。」
吳復: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安陸侯。
葉升:明代開國大將。鎮遼東,修海、蓋、復三城。
張德勝:肥東人。明代開國大將。蔡國公。
陳文:明代開國大將。東海侯。
濮英:明開國大將領。金山侯 進贈樂浪公。
濮子玙:明開國大將。西涼侯。
趙庸: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南雄侯。
楊璟:合肥人。明代開國大將。營陽侯。追封芮國公。
龔鼎孳:明末清初名聲顯赫的詩人。與錢謙益、吳梅村並稱「江左三大家」。
李文安 :李鴻章父親。刑部主事。
李翰章:李鴻章長兄。 湖廣 兩廣總督 。
李鴻章:肥東人。北洋軍政首腦。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
龔鎮洲:鐵血軍參謀長。領導了江蘇清江起義。「鐵血大將軍」
龔照瑗:1893年11月諭命為駐英、法、比、意公使。
劉銘傳:肥西人。台灣首任巡撫。
張樹聲:肥西人。鎮壓太平軍及剿捻。署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任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署 北洋通商大臣。
周盛波:淮軍「盛字營」首領,歷任甘肅涼州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以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
周盛傳:淮軍「傳字營」首領,歷任廣西右江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以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
聶士成:直隸提督。在天津八里台壯烈殉國。
葉志超:中日平壤戰役清軍主帥。「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與眾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
唐殿魁:肥西人。淮軍銘字營總兵。謚「忠壯」。
唐定奎:肥西人。記名提督。實授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軍侵台,奉命赴台抗日,迫使日軍議和退走,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建立功勛。
章高元:淮軍大將。署天津慎,後徒重慶鎮。每臨陣「率騎馬前往,以率士卒,視彈子如無物」。
王孝祺:合肥人。淮軍將領。署潮州、碣石總兵。北海鎮總兵。
李經方:肥東人。出任欽差全權大臣,清廷商約大臣。以郵傳部侍郎首任郵政總局局長。
李經羲: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李鴻章的侄子、曾任清末雲貴總督。
龔心湛: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國務總理。
賈德耀: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曾任陸軍總長。追贈上將。抗戰初期曾拒絕為侵略軍「維持局面」,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語。
段祺瑞:皖糸軍閥首領。「北洋之虎」。國務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段芝貴:北洋政府陸軍總長。定國軍前敵總司令。
王揖唐: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曾任安福國會從議院議 長、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
吳光新: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陸軍訓練總監。曾任湖南督軍。長江上游總司令。被國民政府追贈為二級上將。
龔友元:淮軍舊將 北洋陸軍將領。
阮忠樞:出身於淮軍將領家庭,由李鴻章推薦入新建陸軍,管理軍制餉章文牘機務,成為袁世凱重要參謀人員。
吳新田:直系將領。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北洋陸軍中將(1916年3月9日升 時為第七師第十四旅旅長)。第二集團軍第五軍軍長。軍事參議院參議。
吳 谷:長豐人。與趙聲、倪映典等成立同盟會南京支部。後追贈為陸軍上將。
倪映典:長豐人。1909年2月因新軍與警察局發生沖突 ,他決定提前起義。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范鴻仙:與於右任等主編《民呼日 報》,《民吁日報》,《民 主日報》。「鐵血軍總司令」。被國民 政府追授以陸軍上將銜。
劉和珍:烈士。她十四歲時父親死在合肥,母親何氏,江西人。「遺下她的母親和兩弟一妹在南昌生活,入女師大後改為江西南昌籍。」
衛立煌:國民革命軍上將。「五虎上將」之「虎將」。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東北戰區最高司令長官。
吳忠信:國民黨首都警察總監。貴州 安徽省府主席。國民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中央黨部秘書長等職。
余心清:策動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反蔣兵變,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國民黨中央常委。
董寅初:肥西人。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中央名譽主席,著名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
張勁夫:國務委員兼國家經委主任。
柯武東:肥東人。紅軍第一軍團紅三軍第三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徐百川: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三師長。
蔡炳炎:陸軍少將。黃埔一期國民黨18軍67師201旅旅長。淞滬會戰壯烈殉國。追為中將。
張義純:中將。桂系國民黨第二十一集團軍軍長。
史文桂:中將。國民黨軍炮校教育長、台灣炮兵司令。
劉和謙:肥東人。海軍一級上將 台參謀總長。
羅本立:肥東人。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
鄭為元:上將。國防部長。
郭寄嶠:上將。國防部長。曾任第十四集團軍參謀長和第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亦曾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司令部參謀長。
劉和鼎:上將。駐閩綏靖司令官。國民黨11集團軍副總司令。
丁之發:上將。國防部督察部主任 聯勤總司令。
湯堯 :上將。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
王亞樵:中國暗殺王。「鐵血鋤奸」先後策劃刺蔣、刺宋、刺汪暗殺,聞名於世。任淞滬抗日義勇軍司令,積極配合十九路軍抗日。派尹奉吉炸死日本派遣軍司令陸軍大將白川義則。沈醉先生曾風趣地說: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亞樵。
吳半國:肥東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張如屏:長豐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曾任合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合江省委秘書長。建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人事部第一副部長、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湖北省第四界政協副主席等職。第五界全國政協常委。
楊振懷:水利部部長、黨組書記。全國人大環境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汪紀戎:女.肥西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
葉厚榮:肥西人。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現任)
徐立全:安徽省副省長(現任)
柏蘇寧:肥西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
周本立:肥東人,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
孫安華:長豐人。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省九屆政協副主席、省委政法委書記(現任)
王建煊: 台灣經濟部長
蒯壽樞:佛學人物。「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文會弟子(楊為安徽石台人)。國民黨政府駐日學務總裁。
亞明:新金陵畫派後期代表人物。新金陵畫派四大家之一。新金陵畫派中堅組織者與推動者。
葛介屏:書法家。是中國當代僅有的幾位書寫篆隸高手之一。
張琴襄:合肥人 學習繼承了鄧石如、包世臣的書藝精髓,以篆隸稱雄。
張充和:女 著名旅美書畫家。曾擔任美國崑曲學會的總顧問。《仕女圖》
張元和:女 旅居美著名崑曲家。顧傳玠之妻
張允和:女 崑曲家。《崑曲日記》。周有光之妻。
張兆和:女 民國女作家。《費家的二小》、《小還的悲哀》、《湖畔》、《招弟和他的馬》。沈從文之妻。
梁小斌:朦朧詩六個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雪白的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篇章是梁小斌的代表作。
唐德剛:旅美著名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協助胡適、李宗仁等人作口述自傳。曾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
劉文典:語言學家。畢生從事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在校戡方面成績尤為顯著。國立安徽大學校長。
楊寶森:京劇大師。「四大須生」之一。
胡允恭:長豐人。前福建師范學院院長。
鄭大章:著名化學家。師從居里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第一位中國研究生。 獲法國國家理化博士學位。鐳學研究所副所長。首創的「水法」找礦,國外一直沿用到20世紀60年代。 1938年底從大量鈾鹽中分離制出很強的新β放射源,發現了β射線的吸收系數隨放射源周圍物質的性質而改變,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鑒別不同支持物質其及厚度的理論。
楊武之:中國早期從事現代數論和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中國因數論研究而成為博士的第一人。
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國際理論物理界權威。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盛綱:肥東人。電子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校長(1985-2001)。為等離子體微波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一綱: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本謙:建成全國高溫熱物性測試基地金屬所部分。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國:第三軍醫大學交通醫學研究所所長,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家洋:肥西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牛維麟:肥東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長年從事教學和行業教育管理工作,對該領域有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郁道銀:肥東人 天津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 天津市光學學會理事長。現正承擔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心血管造影圖像中血管網的提取與三維重建"等項目。
黃德雙:肥東人 工學博士、雙博士後。紐約科學院院士。
鄭永飛:長豐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實驗室主任。兼任《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Geochemical Journal》Associate Editor、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
史存直:語言學家。歷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顧問、全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顧問,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
瞿林東:北師大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負責起草高等學校歷史學科「十五」研究規劃及課題指南(草案)工作。主編:《中國中學教學網路全書·歷史卷》等。
段開齡:美國著名保險學教授。被譽為「保險先生」。美國天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段祺瑞之孫。
吳光傑:軍事譯著專家。
吳新智: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中科院研究員。古人類研究室主任。所長。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人類學學報》副主編。
李家同:台灣清華大學校長。
王唯農:台成功大學校長。
賈成炳:中央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現任)曾任機械工業部人勞司司長、辦公廳主任、部黨組成員。
沈榮駿:中將。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神舟一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溫光春:中將。肥東人。總後勤部副部長(現任)
徐承雲:中將。肥東人。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現任)
徐法寬:少將。長豐人。海軍裝備部總工程師 (現任) 原二炮裝備技術部特裝陣地管理部長
劉正宗:少將 。原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
龔澎:才女外交家。龔鎮洲之女。建國後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喬冠華夫人。
龔普生:合肥人(生於上海)。聯合國問題專家。龔鎮洲之女。新中國外交部第一位女副司長,1979年11月29日被任命為中國首任駐愛爾蘭大使,時年66歲。她是新中國150餘位首任大使中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二位駐歐洲國家的女大使。
李道豫:生於上海。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前駐美大使。
楊元慶:聯想集團董事長。
趙經徹:肥東人。兗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貿促會煤炭行業分會(商會)副會長(皆為現任)
蔡永祥:肥東人。錢塘江大橋衛士。1966年僅18歲的蔡永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表彰他的英雄業績,南京部隊黨委決定追認蔡永祥同志為中共正式黨員,並追記一等功。
宋有明:前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總領事。現加拿大- 中國貿易理事會榮譽顧問;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特邀顧問;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高級顧問等。
吳世珊:女 第一個被批准進入美國的中國新娘 。美國華人婦女商會創會人、紐約皇後華人婦女會理事長、《婦女心聲》總編輯、《美東時報》社顧問。
查明哲: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殘酷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代表作有《死無葬身之地》.《紀念碑》.《文化部2000年春節電視晚會》等.
王曉鷹: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中國第一個戲劇導演博士生,現為國家話劇院副院長.代表作品:探索戲劇《魔方》、《浴血美人》.
雷國華:女 中戲導演系79班畢業生.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代表作品:《蛇戀》《原罪》《生死界》等.
吳靜嫻:女 台灣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京華煙雲》主演。1970年獲選為台灣十大歌星,1971年獲選為香港十大歌星。1983年因參加電視連續劇[星星知我心]演出,於1984年獲金鍾獎最佳女演員。因[星星知我心]在大陸播出造成轟動,成為大陸最受歡迎的藝人,目前在正聲公司及華衛電視台主持聯播的節目[我為你歌唱]。
奚秀蘭:女 曾獲1978年國際演唱會最佳歌唱獎;她灌唱的歌曲[我的祖國],獲1982年香港"白金唱片獎";同年,她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在台灣被評為第一名;她唱的其他歌曲還獲過兩次"白金唱片獎"和五次"黃金唱片獎"。1984年應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參加春節聯歡晚會,成功地演唱了[我的祖國]等十多首歌曲。1985年在上海發行[大地回春]磁帶,這是香港歌星第一個在內地發行的原聲帶。
田歌:女 北京電視台電視導演兼節目主持人。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的第一位中國電視主持人。
張恆:女 影星。主要作品:《還珠格格》中飾演塞婭公主,《紅色康乃馨》等。
李琳:女 影視明星 主要作品:《歷史的天空》《搭錯車》《茶色飄香》、《弄潮兒女》、《大漠祭》等電視劇 《關中刀客之肉瓤子》。《25個孩子一個爹》等電影。
張燕:女 中國民歌四小花旦之一。《人間第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中華滿堂紅》《新世紀艷陽天》《阿里山新歌》《月亮女兒》《採茶少女》《歡天喜地》曾獲:97年迎香港回歸"飛圖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第一名. "98全國聲樂新人新作品比賽民族唱法"第一名. 01年CCTV--MTV音樂頒獎盛典獲內地最佳民歌獎. 01年10月〈新世紀艷陽天〉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01年〈阿里山新歌〉獲第六屆康佳杯音樂電視大賽金獎. 02年獲第八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唯一的"最佳民歌類歌手獎".
李娜: 女 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2000年在第27屆奧運會上,與隊友桑雪合作獲女子跳台雙人金牌,10米跳台個人銀牌。1998年在世界盃大獎賽中獲10米跳台冠軍。1999年在世界盃跳水比賽中,與桑雪合作獲雙人跳台冠軍,10米跳台單人亞軍。2000年在世界盃賽中,獲10米跳台單人、雙人(與桑雪合作)2枚金牌。
劉敏:女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界唯一一個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中獲"三連冠"的青年舞蹈家。
湯加麗:女 中國人體藝術署名第一人。。《湯加麗人體藝術寫真》收集了湯加麗的300多張人體藝術圖片,是「中國第一本個人人體藝術寫真」。因其第一次的「正面全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就職於國家級歌舞團舞蹈隊,學士學位,中級職稱。喜愛表演,涉足影視圈,出演過:《康熙王朝》《銀鼠》《長江刑警》《古董王爺》 《龍鳳智斗蟠龍坊》:《還珠格格3》(飾知琴)、《倚天屠龍記》(飾韓姬)、《大柵欄》(飾柳腰)、《李三闖京城》(飾唐老師)等多部影視劇。
吳伯華:肥東人。淮軍華字營統領。
吳毓蘭:肥東人。淮軍華字營副營。官至天津布政司。一品封典。
吳育仁:肥東人。直隸通永鎮總兵。官至正一品。
吳中英:肥東人。中將。安徽布政司司長。
李銑:合肥人.國民黨中將。陸軍總司令部附員.
魏超:合肥人。現任合肥市安徽新長江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秦皇島渤海物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政工
Ⅵ 2007兗礦子弟就業問題
不清楚了。看看情況吧
Ⅶ 合肥工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合肥工業大學有任傳俊、張家仁、浦天祥、趙經徹、葉青等名人。
任傳俊: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張家仁: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浦天祥: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趙經徹: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青: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點建設高校。
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783人,專任教師數2269人,其中正高416人,副高885人;具有博士學位1410人,碩士學位663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
綜述:
根據2018年11月綜合信息顯示,學校合肥工業大學有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宣城校區共4個校區。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簡稱「合肥校區」;宣城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區。
Ⅷ 兗礦集團單位怎麼樣
昔日中國煤炭業翹楚緣何泯然眾人?兗礦滑落帶給業界怎樣的啟示?要走出困境,新班子要克服怎樣的重重阻力?
文| 本刊記者沈小波
鳧山路298號是一座13層的白色小樓,即便在山東鄒城這個縣級市裡也並不引人注目。這是兗礦集團的總部辦公樓,使用已有數十年。由於年代久遠,兗礦的老人們也記不清它建成的具體年份。前年,整個樓房經過了一次重新粉刷,遮蓋了一些時間留下的破敗感。晴天里,靠外的窗戶都會拉上藍色的窗簾,與這個地方小城一樣,看上去千篇一律,單調寧靜。
但事實上,這種寧靜假象正在急劇瓦解。立業近半個世紀的兗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陣痛。
自2013年5月起,為挽救業績快速惡化的困局,兗礦集團連番祭出斷腕舉措——不僅管理層薪酬攔腰斬斷,普通員工取消獎金,同時還清退數以千計的非在冊用工。外人很難理解這一舉措帶給兗礦職工的痛楚,非在冊用工絕大多數是職工家屬。而每年面向職工子弟的招工,也終於告停。
延至七月,兗礦集團管理層再度換屆。張新文、李希勇分別從濟南高新區與山東能源集團調任兗礦董事長和總經理,改變了此前兗礦主要管理者自內部循例提拔的慣有生態(耿加懷除外,其在兗礦發展中角色尤為突出,後文有鋪敘)。山東省副省長張超超在兗礦領導班子調整會上強調,要確保「順利交接、平穩過渡」,同時也直言兗礦面臨「發展、穩定和改革三大壓力」,在「改革壓力」上,張副省長尤為鋪陳,以示緊迫。
兗礦確已抵達變革底線。2013年,兗礦集團營業收入在煤炭行業排名再度下降,位列第十六位。名次之外,是利潤的急劇下滑。2013年上半年,兗礦凈虧損已達十數億——在過去的十年間,兗礦從長期把持的中國煤炭業龍頭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及至今日,仍難見復興跡象。
為安撫旗下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兗礦將巨虧原因主要解釋成匯率變動。但在兗礦利潤連年下滑的敗局中,市場已難掩非議。而在兗礦內部,情勢更是暗潮洶涌,在集團內部改革會上,有人已痛言兗礦「病得不輕」:錯失的黃金機遇期、持續虧損的煤化工業務、低效率的管理體制、並不清晰的戰略定位等,一一成為標靶。
在中國此前煤炭十年黃金期的高光映照下,兗礦的逆市跌落尤為刺眼。作為棲居小城的千億級地方國有大型企業,兗礦的榮耀與褪色,均有其難以逾越的隱形藩籬。
視野、資源、人事、體制和盤根錯節的地方關系,是讓兗礦曾經聚力向上的寶貴力量,也是十年來兗礦裹足不前乃至經年下滑的病灶病因。
兗礦新任董事長張新文在走馬上任兩月後,於兗礦領導幹部會議上,總結出兗礦四大問題:計劃經濟思維方式依然存在(非常嚴重);體制、機制比較落後,機構設置臃腫;投資管控、風險管控不嚴;非煤產業、輔業作為主業補充思路正確(但現在成了大包袱)。
顯然,新任管理層經過廣泛、縝密的調研後,所做出的問題判斷符合其改革指向,也是兗礦未來變革阻力之所在。而兗礦在過去煤炭黃金十年期逆市跌落的因由,則由更多因素綜合而成。其敗因發酵與決策失守,更是折射出地方大型能源企業的普遍生態。
難追戰略期
截至2012年,在經濟大環境及供需關系等多方因素影響下,從世紀初便狂飆突進的中國煤炭業黯然告別「黃金十年」。這十年期間,不僅造就了中國煤炭業的整體繁榮,也涌現出多家體量龐大、產業鏈綿長的「全球五百強」煤企。「黃金十年」的另一重大標志,是以陝蒙、新疆等資源省份掀起前所未有的圈地、投資狂潮。但凡能在世紀初十餘年間高速發展的中國煤企,均在這些地區盤踞大量資源。
但在這一周期中,兗礦不僅未能從中國煤企翹楚的位置上向「全球五百強」更進一步,還在陝蒙、新疆等新晉煤炭資源大省中尷尬失位。
2013年12月11日,在兗礦書畫研究會所駐的二層小樓里,原兗州礦務局副局長趙鍾鐸接待了來訪的《能源》雜志記者。
「那個時候兗礦的利潤佔全行業利潤要超過一半。」趙鍾鐸1997年離任副局長職務,此後擔任兗礦研究員三年,2000年完全退休,正與上世紀末國內煤炭行業困難時期重合,而這卻恰是兗礦最輝煌的時間。歷史資料顯示,兗礦在1998年利潤佔全行業利潤58%,1999年占行業盈利企業盈利總額90%。兗礦的聲譽在這一時期達到頂點。其時董事長趙經徹在2001撰寫兗礦戰略構思,目標直指「世界十大煤炭生產商」。
但2001年恰是一個新的戰略期的開始。國內煤炭市場回暖,數年之後國內開始出現大面積的電荒,煤炭供不應求。2002年底至2003年初,前期關停大量小煤礦之後,政策開始鼓勵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東北、京津、華東、華中被列入東部調入區帶,晉陝蒙(西)則劃入中部煤炭調出區帶,西南、西北屬於西部煤炭後備區。
面向三西(山西、陝西、蒙西)的煤炭開發至此拉開序幕。事實上,由於山西資源開發傾向本地企業,資源的爭奪更多集中在陝西和蒙西。回顧那段歷史,一位煤炭專家感言,「誰抓住了陝蒙,就決定了它在未來三十年的發展。」
依託自身所有的神東礦區,神華集團持續對外收購,並創新模式,採用租賃手法獲取探礦權,搶占煤炭資源。從1995年創立到2003年,神華煤炭產量增長了40倍,並於該年突破1億噸,成為國內首個億噸級煤炭企業。
兗礦則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從趙經徹1997年提出「煤與非煤並重」,經歷1999年收購魯南化肥廠,兗礦將未來的戰略重心放在了煤化工之上。在2003年,兗礦提出8年投資400億,形成煤制油、甲醇、醇酸等大規模生產能力。
但煤化工未如初始預期那般給兗礦帶來巨額利潤。上世紀末煤市低迷期,發展非煤產業度過寒冬觀念開始興起,此後陝蒙等產煤大省「就地轉化」政策亦促使形成「逢煤必化」局面,大量投資湧入煤化工。如甲醇、醋酸經歷短暫暴利期後,即陷入行業性虧損。
兗礦曾對煤制油寄予厚望。依託自身煤氣化[-0.93% 資金 研報]經驗,到南非沙索公司挖角,兗礦號稱已掌握低溫費托合成油技術自主產權,並在榆林規劃遠景1000萬噸/年煤制油項目。但令兗礦始料不及的是,該項目遇上發改委控制煤制油政策,截至目前尚未審批通過。
2005年之後,由於本部資源日趨枯竭,而省內巨野煤田也瓜分完畢。兗礦不得已走向省外。但此時已錯失最佳時期。2007年往後,兗礦逐漸在外有所斬獲,但此時資源瓜分已接近尾聲。兗礦最重要的收獲在2011年。該年兗礦通過公開競標陸續獲得鄂爾多斯[2.06%資金 研報]石拉烏素井田和轉龍灣井田,中標價格亦當時創下一個新的高點。前者耗資66.49億元,後者為78億元。
從前期緘默無為到後期巨資進入,兗礦錯失了資源擴張最寶貴的時間。神華則以煤炭黃金十年最大的得利者遙遙立於煤炭行業頂端。早前兗礦鼎盛時期,神華內部對標兗礦進行趕超,如今則變為兗礦對標神華,只是差距越拉越大。2013年,神華產量超過4億噸,兗礦產量7600多萬噸,其中2600多萬噸尚來自澳大利亞。
領導人爭議
戰略期的沉痛錯失,使得兗礦內部即便未能實現討論公開化,但兗礦上下對時任管理層的非議,已難以遮掩。
自兗礦在上世紀末達到歷史頂點至今,已歷經趙經徹、耿加懷、王信和張新文四任一把手。其中,2003年至2010年期間執掌兗礦的耿加懷,爭議最大。
2003年4月份,耿加懷正式接任兗礦董事局主席,開始決定這個煤炭行業明星企業的命運。耿加懷來自淄博礦務局,一個資源枯竭礦區,最困難時期年產量尚不足百萬噸。
剛來兗礦的時候,至少在兩三年內,耿常以「兗礦」開頭,而非一般的「我們」。有敏感人士即指其「沒有把兗礦當自己人。」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耿加懷的前任太過輝煌。趙經徹1991年5月擔任兗州礦務局局長,2003年卸任兗礦集團董事局主席。兗礦內外,趙經徹有「眼光超前,魄力大」的名聲,業內人提起趙,現在還常常為其折服。
趙經徹完整引領了兗礦崛起並達到頂點。他頂著風險持續投巨資研發綜采放頂煤技術,對兗礦意義重大。趙率先提出「煤與非煤」並重(但這一決策如今功績難以評定),並在1999年收入魯南化肥廠,開啟兗礦煤化工進程。趙經徹亦看到本部資源枯竭問題,提出在外部再造「三個兗礦」,兗礦隨之進入貴州、山西、澳大利亞。
執掌兗礦之後,耿加懷亦曾發出自己聲音,並表達了對前任戰略相左的想法,在內部會議上稱趙經徹「吹牛」。但在兗礦內部人士看來,耿在其任期內,仍然按照趙經徹定下的路線前進,如在其任內陸續開工的國泰、國宏等化工項目,以及貴州持續開發,其立項均可追溯至前任。
但在煤炭行業戰略大發展期,執行舊有戰略方針,卻未能應時而變,難稱合格。兗礦內部的質疑即集中在此。在戰略大發展期,耿加懷沒有帶領兗礦如神華般,在省外以收購、競標礦權等方式快速擴張。
不僅如此,兗礦還拒絕了送上門來的重大機遇。耿加懷任內,2004年前後,兗礦曾錯失兩次機遇。其一是新疆哈密礦務局。彼時王樂泉主政新疆,因為出生在山東的緣故,王樂泉對山東企業的厚愛路人皆知,亦希望山東省內優秀企業入疆投資,曾提出將哈密礦務局整體無償劃撥給兗礦,最終卻被婉言謝絕。此後哈密礦務局並入潞安集團。
另一個找上兗礦的是鄂爾多斯政府。由於央企隸屬中央,對等對話方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並不把鄂爾多斯地方政府「放在眼裡」。且央企利潤上交中央,潤及地方有限。鄂爾多斯因此希望兗礦入蒙開發煤炭資源,並提出優越條件,無償劃撥兗礦看中資源。但最終亦被耿加懷拒絕。
兗礦戰略研究院一位前任員工講述了其親身經歷的事情。早前兗礦購買國外設備建設國際焦化公司時,首鋼曾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入股。「對方很客氣,說是仰慕兗礦名氣,只是參股,只享受股東權益,不幹涉經營。」該人士基於職責,曾撰寫報告建議兗礦批准,最終亦遭耿拒絕,理由是國際焦化已有外資合作夥伴,「不需要。」由此,兗礦錯失了一個與下遊客戶建立聯盟降低風險的機會,事後焦炭產能過剩,兗礦又為銷售市場而束手無策。
「錯失掉的機會太多了。」上述職工痛心疾首。回望耿加懷時期,他如此評價耿加懷,「過於看重事物的風險。」
有有心人總結兗礦歷任領導人,提出「兗礦循環」的看法。其具體指兗礦的領導人都是「開拓型」與「守業型」交叉任職。如趙經徹屬於開拓型,而耿加懷屬於守業型。趙的前任劉恆月同樣屬於守業型,「為職工造的房子都偏小」。劉的前任彭井涼則「據說膽子比趙還要大」。王信「固然魄力比不上趙,但比耿要強多了。」
盡管不可能(趙經徹因年齡退休),該人士還是認為,如果在戰略擴張期,能由趙來執掌兗礦,耿加懷注重內部管理,輔助搭配,「兗礦絕不會是現在這樣」。
山東的兗礦
2013年9月,新任董事長張新文在兗礦領導幹部會議上說兗礦比神華有「三不如」(與神華對標是兗礦上下難以釋去的情結),「一是戰略不如神華正確合理;二是政治資源不如神華;三是執行力不如神華強」。
作為山東省管企業,兗礦的視野與體制有其天花板,將兗礦所有決策失誤推向某位管理者難免有失偏頗。而兗礦的褪色與滑坡,恰是在上世紀末高峰期的管理變革時便種下因由。
1998年是煤炭管理體制重大變革之年。煤炭部於該年撤銷,原由煤炭部直管的重點煤炭企業也陸續下放地方,兗礦在這一時期歸屬山東監管,包括人事任免。此後,下放各地的煤炭企業,隨各地政府思路、方針而舞,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對於神華的資源擴張、中煤的全產業鏈,山西根據煤種不同進行兼並重組,2001年由西山礦務局、汾西礦務局、霍州礦務局合並組成山西焦煤,隨後不斷收購地方小煤礦。此後山西又依託大同煤礦集團,整合動力煤資源,重組十多家煤炭企業。同時,山西還組建了無煙煤集團。
陝西、寧夏則集全省之力,成立以省為單位的煤炭集團,陝煤、寧煤隨之誕生。陝西煤業集團2004年2月成立,合並陝西10家單位,成立之初原煤產量就達3000萬噸,占陝西省40%。
山東則選擇發展非煤產業。山東煤炭資源普遍趨向枯竭,再發現大煤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不能因為煤礦枯竭,職工失業,形成社會問題,這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山東煤炭系統一位官員如是解釋山東選擇發展非煤產業的原因。
從2003年開始,發展非煤產業成為山東煤炭行業的重大方向。每年12月或次年1月,山東省政府會召開一年一度的全省煤炭工作會議,為全年的煤炭行業發展定下基調。到來年4月份,煤炭工業局則會根據工作會議精神,再具體和各煤炭企業溝通協調,確保煤炭企業按省政府指示運行。
「每年的煤炭工作會議,非煤產業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上述官員介紹,山東是全國非煤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非煤產業經濟總量可以佔到煤炭行業經濟總量60%以上,他極其贊揚山東煤炭企業的執行力,「始終與政府保持步調一致」。不過他也承認,非煤產業經濟運行質量不高,2012年利潤僅占煤炭行業利潤1.28%。
2005年之前,山東省一直對煤炭企業向省外擴張持反對態度。有知情人士介紹,彼時山東省內高層流行一種看法,認為各地都在招商引資,煤炭企業資金較充裕,為什麼去省外投資,為什麼不在家鄉做建設?「當時卻沒想到這是搶占資源,誰佔有資源誰就佔有未來。」上述人士說。
據該人士介紹,哈密礦務局最終未能劃入兗礦,山東國資委起到很大作用。山東國資委提出的並入條件是,哈密礦物局需要先剝離學校、醫院、公安等社會職能,兗礦方才接手。這一條件激怒了王樂泉,致使這一機會錯失,「哈密這地方全是礦務局的人,你讓人家剝到哪裡去?」
直到2005年之後,山東資源日益枯竭。省內思想開始轉變,轉而鼓勵煤炭企業開始走出去。亦是在這一時期,兗礦、新汶等山東煤企開始對外尋找資源,實質性突破則要等到2007年之後,但此時煤炭資源瓜分已接近尾聲,且資源價格被抬至高點,與世紀初那幾年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要給老耿一個公正的評價,那些項目,就算他想批,山東國資委也過不了。」上述煤炭系統官員說。2003年,受山東省政府任命,耿加懷繼任兗礦董事局主席,將兗礦口號從「國內第一,面向國際」修改成了「立足濟寧」。
轉身之難
7月新領導人到任之後,積極向下求訪意見,激起兗礦內部改革熱議。原先掩蓋或者視而不見的問題已無從規避,兗礦未來向哪裡去,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其中,虧損與債務、本部資源危機和僵化的體制是其變革最大的挑戰。
十年間一系列低效的投資項目,造成兗礦的債務總額隨資產總額同步上升。據顯示2009年-2011年,兗礦負債率一直在70%上下浮動。2013年,兗礦負債率保守估計也已超過70%。目前兗礦集團籌融資和還款壓力巨大,兗礦集團一名高層人士透露,「不吃不喝,每天要支出8000萬元」。
2013年上半年,兗礦集團五大板塊(煤業、煤化、東華、物業、電鋁),四個板塊虧損,一個板塊微利。如果剔除內部關聯交易,五大板塊全部虧損。有的板塊負債率超過100%,資金鏈面臨斷裂。
這也使得張新文到任之前,先向省委立下「軍令狀」,保證資金鏈不斷。客觀來看,兗礦集團的良好名聲與兗州煤業[-1.61% 資金 研報]一貫的優異表現,兗礦融資較為容易。但需不斷投資進入的項目,和七大基地中僅本部基地能夠造血的現實,能夠支撐多久,沒有人能說清。
但本部也是兗礦未來命門所在。一個險峻的事實是,兗礦正面臨資源愈發枯竭的本部煤危機。
目前兗礦本部主力礦井來自兗州煤田的六對礦井和濟寧煤田的兩對礦井。上世紀90年代,這些礦井普遍還處於青壯年期,進入新世紀[1.21%資金 研報],由於綜采放頂煤技術的普遍使用,產量大大提升,資源消耗加速。到2005年,數據顯示,兗礦兗州煤田部分可采儲量不足6億噸。2003年,耿加懷新任兗礦集團董事長時,就曾對外說,兗礦本部資源僅能再采20年。
一位兗礦人士提供了另一信息。據其介紹,煤炭黃金十年,市場需求旺盛,煤炭業超過核定產能生產是公開的秘密,兗礦也不例外,「有時候產能能達到核定產能兩倍」。在他看來,考慮到這一因素,兗礦本部資源消耗程度要比表面還大,穩產難度亦將逐年增加,「十年之內就可見分曉」。
原本視為可承續兗礦本部未來的華東最後一塊整裝煤田——巨野煤田,則在山東方面的干預下實現「平均分配」,七對礦井兗礦僅獲其二,理由是「其它幾家礦務局也面臨資源枯竭」。此外,兗礦一位知情人士介紹,彼時競爭激烈,省政府尚未劃定資源,各礦業公司已擅自在巨野自行開發,搶占資源,造成「既定現實」。
這一紛爭格局延續到山東最後一塊較大煤田——曹縣煤田。目前它已吸引多方關注。據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規劃勘察設計中心副主任黃興龍介紹,除山東兩大煤炭國企山東能源和兗礦外,還有諸多山東市縣所屬煤炭企業也冀圖分一杯羹,此外省外資本及部分央企亦對此虎視眈眈,「毫無疑問競爭會非常激烈」。
兗礦未來關鍵在於中西部以及海外的一系列項目上。這里承載了兗礦本部資源接續的任務,亦擔負有煤化工翻盤的期許。但項目的推進曠日持久,且需要不斷的資金注入,兗礦首當其沖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在虧損、負債和本部煤危機之外,兗礦改革的最大阻力應來自內部治理。十年積冗,兗礦早已不是原先那個管理模範企業。內部消息顯示,除調研兗礦下屬企業外,兗礦管理層還去神華、山能等企業參觀學習。結果是新任董事長張新文對兗礦的現狀很不滿。
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張新文批評兗礦「職責不清晰,人浮於事,內生動力不足。」兗礦目前僅正處級崗位設置層級就達七級,兗礦總部人數1200人,超過神華總部人數一倍。但神華經濟總量是兗礦7倍,用人總量是兗礦的3倍。
有兗礦內部員工抱怨,向上級打一個報告,半年時間過去,不說行也不說不行。兗礦內部將兗礦形容成「頭重、腰軟、腿細長。」
新領導層下定決心,首要改革方向指向「大企業病」。但兗礦作為身處鄒城的大型地方國有企業,彼此關系盤根錯節動輒傷筋動骨。張新文嚴令,持續虧損煤化工各實體,除部分企業關停轉讓外,其餘須在2015年之前扭虧,同時要求要利用好職工度危求進的心理,「不甩包袱、不將職工推向社會、不輕易降工資、不影響穩定」。
參與過兗礦內部會議的人士向《能源》記者透露,「事情千絲萬縷,但倍感振奮」。而新班子如何落實改革承諾,不僅受兗礦20萬職工矚目,深處困境中的中國煤炭業,也正翹首期待。
Ⅸ 趙經徹的人物生平
趙經徹,1936年9月出生於安徽省肥東縣。1957年7月參加工作。1963年8月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煤田地下開采專業。先後任棗庄礦務局陶庄煤礦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兗州礦務局興隆庄煤礦第一副礦長兼總工程師、礦長,兗州礦務局副局長、局長,1996年3月任兗州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7年9月任董事長,2002年1月任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市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煤炭技術咨詢委員會常務委員常務委員、中國能源綜合利用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副會長,山東省第八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