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內部控制環境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想寫論文用案例分析 謝謝大家 幫
沒上市的公司現在擠破頭上市,上市後由於經濟基礎,員工素質,公司內部制度,公司文化理念都沒那麼流暢,科學,所以這樣的公司比比皆是啊
⑵ 淺談如何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
摘要:內部控制是衡量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越來越重要。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我國目前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認識不一致,比較混亂。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不發達、對內部控制重視不夠。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應統一指導和規范、全面構建整體框架。 關鍵詞: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競爭機制;控制環境;監督機制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相對較差 內部控制環境是指構成一個組織的內部控制氛圍,反映組織內部人員特別是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是內部控制其他組成要素的基礎。任何企業的控制都存在於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控制環境體現了企業關於內部控制對企業重要性的態度。由於上市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統一,決策和經營管理的主觀隨意性較大。企業管理層往往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或者說不願意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前者是在於他們認為自己的經營足以保證財產的安全,而後者是受利益動機的驅使。上市公司管理層希望在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盡可能逃稅,而完善的內部控制則會有效地防止這樣的不合法行為。 (二)內部控制制度不規范 目前,雖然我國上市公司按照證監會要求都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但其操作規范流程都較為粗放,缺乏統一的、詳盡的、具有很強操作性的崗位操作流程。出現問題後常常是互相推卸責任,致使無法追究責任。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內部控制制度,卻不落實、不執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虛設,不能發揮其制約、監督作用。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彈性過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較差,誤導決策,造成重大損失。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內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範風險。 (三)內部審計機構監督不力 我國內部審計機構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來的,企業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內部審計的作用,以致內部審計機構並未真正發揮其作用。這主要表現於,第一,我國內部審計的功能仍然是查錯防弊。只注重事後監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只重視對財務報表的審計,而忽略對公司的管理現狀進行分析、評價,並提出建議。第二,我國的內部審計機構往往實質上由管理層領導且與其他部門平行,因此獨立性較差、權威性較差。第三,內部審計人員大多是由財會部門轉來或由財會部門人員兼任,缺乏審計知識,特別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業務的復雜化,內部審計人員很難滿足需要。 (四)風險意識淡漠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上市公司現階段面臨更大的環境變化和生存風險,諸如市場風險、信貸風險、營運風險、聲譽風險、技術風險等以及隨著交易類型和工具的變化所面臨的兼並收購、破產重組、電子商務等。企業應該建立可以辨認、分析和管理風險的機制,並確認高風險領域,以加強管理。但我國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這種機制,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互相監督、制約的機制沒有建立,董事會中沒有風險評估委員會或形同虛設,造成在沒有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隨意決策。 二、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措施 (一)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管理思想是支配企業運行的靈魂,是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以及對內部控制的觀念等的集中體現。上市公司管理層必須樹立現代管理思想,自覺形成風險管理觀念,並通過有效的信息傳遞制度確保公司全體員工都明確自己對內部控制的「責任」。 構建組織結構的關鍵問題在於界定關鍵區域的權責和建立適當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組織結構在設計時,一方面應對每一個部門的責任與權利予以明確規定,既要防止權力重疊,也要避免出現權力真空,使每一項業務處理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機構和具體人員負責;另一方面,不但要有助於部門和雇員之間的溝通,還要有助於消除部門間障礙及為員工合作提供機會。 (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每一個上市公司不論其規模,結構、性質或產業如何,都會面臨成功的挑戰和失敗的風險。 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風險。首先,上市公司的所有員工都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只有意識到了風險,才會主動加強內部控制,採取措施控制風險。其次,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應加強風險管理。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的資產風險、信息系統風險、兼並重組等風險逐步增大,因此,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風險預測、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風險約束機制,並且在技術上制定風險迴避、風險轉移和風險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範和控制風險。 (三)完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 我國上市公司在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時,可採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雙層領導模式」。具體做法是:在董事會下設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在經營管理系統設置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機構對於其開展的審計業務,要向審計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並接受監事會的指導;對於其行政方面的內容,要向總經理負責並報告工作。這種雙向負責、雙軌報告的模式相對獨立性較高,在業務處理上也有較強的權威性,能很好地完成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監督。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我國應對其內部控制實施強制審計。在上市前三年將內部控制審計作為一種過關性審計,要求擬上市公司必須接受;待上市後在年度審計中還必須繼續接受內部控制審計。 (四)完善信息溝通系統 公司管理當局應向全體員工發出各自的控制職責必須得到認真履行的明確信息,使每一個員工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信息傳遞對象、內容、方式和渠道,以便信息能按既定的路線和層次准確、有序傳遞。 員工們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接觸到一些關鍵性經營問題,因而他們總是最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⑶ 急,2017-2018年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出現重大問題的上市公司有哪些,方便寫畢業論文的!急
1、肺炎的治療時間一般為7-8天,好利索需要10-15天;
2、你住院只要是打點滴、並聯合用葯,6天也差不多,出院也給你開葯回家用;
3、你的肺炎感染已經得到控制,現在屬於後期鞏固階段,吃葯就可以;
4、不需要再打幾針了!
⑷ 什麼樣的上市公司內部控製做得好
我參加過深圳證監局舉辦的內控交流會,他們把萬科、中集、南玻作為樣板讓深圳的上市公司學習。
⑸ 騰訊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只有股份公司才可以上市。
二、申請上市,公司的經營必須在3年以上,三年內不得更換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並且公司的經營合法,符合國家法律的規定。
三、上市公司注冊資本不存在虛假出資和抽回資金的現象。
四、上市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於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額的四分之一,總股本不得低於4億元,公開發行的股份不得超過10%。
五、上市公司財務狀況。
1、上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財務狀況凈利潤3000萬元以上。
2、發行前股份總額不低於3000萬股。
3、最近一段期間未彌補損失的。
4、最近一期資產占凈資產的比例超過20%。
5、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累計至少為五千萬元,或者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經營收入累計超過三億元。
6、上市公司主要是籌集資金,但募集資金之前必須嚴格使用,所以關鍵是要嚴格檢查公司是否符合上市條件。
(5)哪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問題大擴展閱讀:
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向投資者出售股票,它通過股票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希望為企業的發展籌集資金。
當大量投資者認購新股時,股票採用抽簽的方式進行分配,認購的投資者希望能夠以高於認購價格的價格出售。
環境在中國,列入中國公司在中國或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A股和B股),中國公司直接向海外證券交易所(如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等等)(H股)和間接通過中國公司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離岸公司的名字在海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紅籌股)三種方式。
廣義上來說,上市包括在市場上發布/推出新產品或服務,以及公司公開發行(非定向)股票。
⑹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哪些缺陷你的建議!!!
大企業病,動作緩慢
⑺ 請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建設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應該從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盒企業內部管理控制入手。
⑻ 如何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
摘要:內部控制是衡量上市公司管理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越來越重要。內部控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我國目前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認識不一致,比較混亂。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經濟不發達、對內部控制重視不夠。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應統一指導和規范、全面構建整體框架。 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相對較差 內部控制環境是指構成一個組織的內部控制氛圍,反映組織內部人員特別是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態度,是內部控制其他組成要素的基礎。任何企業的控制都存在於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控制環境體現了企業關於內部控制對企業重要性的態度。由於上市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統一,決策和經營管理的主觀隨意性較大。企業管理層往往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或者說不願意建立和執行內部控制,前者是在於他們認為自己的經營足以保證財產的安全,而後者是受利益動機的驅使。上市公司管理層希望在獲取最大利潤的同時盡可能逃稅,而完善的內部控制則會有效地防止這樣的不合法行為。 (二)內部控制制度不規范 目前,雖然我國上市公司按照證監會要求都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但其操作規范流程都較為粗放,缺乏統一的、詳盡的、具有很強操作性的崗位操作流程。出現問題後常常是互相推卸責任,致使無法追究責任。而有些公司即使有內部控制制度,卻不落實、不執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虛設,不能發揮其制約、監督作用。有些公司核算制度彈性過大,使信息的可比性較差,誤導決策,造成重大損失。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操作流程是內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範風險。 (三)內部審計機構監督不力 我國內部審計機構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來的,企業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內部審計的作用,以致內部審計機構並未真正發揮其作用。這主要表現於,第一,我國內部審計的功能仍然是查錯防弊。只注重事後監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只重視對財務報表的審計,而忽略對公司的管理現狀進行分析、評價,並提出建議。第二,我國的內部審計機構往往實質上由管理層領導且與其他部門平行,因此獨立性較差、權威性較差。第三,內部審計人員大多是由財會部門轉來或由財會部門人員兼任,缺乏審計知識,特別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業務的復雜化,內部審計人員很難滿足需要。 (四)風險意識淡漠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上市公司現階段面臨更大的環境變化和生存風險,諸如市場風險、信貸風險、營運風險、聲譽風險、技術風險等以及隨著交易類型和工具的變化所面臨的兼並收購、破產重組、電子商務等。企業應該建立可以辨認、分析和管理風險的機制,並確認高風險領域,以加強管理。但我國上市公司缺乏的就是這種機制,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互相監督、制約的機制沒有建立,董事會中沒有風險評估委員會或形同虛設,造成在沒有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隨意決策。 二、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措施 (一)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管理思想是支配企業運行的靈魂,是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以及對內部控制的觀念等的集中體現。上市公司管理層必須樹立現代管理思想,自覺形成風險管理觀念,並通過有效的信息傳遞制度確保公司全體員工都明確自己對內部控制的「責任」。 構建組織結構的關鍵問題在於界定關鍵區域的權責和建立適當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組織結構在設計時,一方面應對每一個部門的責任與權利予以明確規定,既要防止權力重疊,也要避免出現權力真空,使每一項業務處理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機構和具體人員負責;另一方面,不但要有助於部門和雇員之間的溝通,還要有助於消除部門間障礙及為員工合作提供機會。 (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每一個上市公司不論其規模,結構、性質或產業如何,都會面臨成功的挑戰和失敗的風險。 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風險。首先,上市公司的所有員工都必須樹立風險意識。只有意識到了風險,才會主動加強內部控制,採取措施控制風險。其次,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應加強風險管理。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的資產風險、信息系統風險、兼並重組等風險逐步增大,因此,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風險預測、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風險約束機制,並且在技術上制定風險迴避、風險轉移和風險分散等管理策略,以有效防範和控制風險。 (三)完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 我國上市公司在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時,可採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雙層領導模式」。具體做法是:在董事會下設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在經營管理系統設置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機構對於其開展的審計業務,要向審計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並接受監事會的指導;對於其行政方面的內容,要向總經理負責並報告工作。這種雙向負責、雙軌報告的模式相對獨立性較高,在業務處理上也有較強的權威性,能很好地完成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的監督。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我國應對其內部控制實施強制審計。在上市前三年將內部控制審計作為一種過關性審計,要求擬上市公司必須接受;待上市後在年度審計中還必須繼續接受內部控制審計。 (四)完善信息溝通系統 公司管理當局應向全體員工發出各自的控制職責必須得到認真履行的明確信息,使每一個員工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控制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自的信息傳遞對象、內容、方式和渠道,以便信息能按既定的路線和層次准確、有序傳遞。 員工們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接觸到一些關鍵性經營問題,因而他們總是最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⑼ 最近世界范圍內內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有哪些請給出一些知名上市公司的案例,最好是近幾年的。
1.多元化投資
(1)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
從1992年開始,三九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收購兼並企業,形成醫葯、汽車、食品、酒業、飯店、農業,房產等幾大產業並舉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醫葯(000999)發出公告:因工商銀行要求提前償還3.74億元的貸款,目前公司大股東三九葯業及三九集團(三九葯業是三九集團的全資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權已被司法機關凍結。至此,整個三九集團的財務危機全面爆發。
截至危機爆發之前,三九企業集團約有400多家公司,實行五級公司管理體系,其三級以下的財務管理已嚴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債權銀行貸款已從98億升至107億,而遍布全國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貸款和貸款擔保約在60億至70億之間,兩者合計,整個三九系貸款和貸款擔保余額約為180億元。
三九集團總裁趙新先曾在債務風波發生後對外表示,「你們(銀行)都給我錢,使我頭腦發熱,我盲目上項目。」
案例簡評:三九集團財務危機的爆發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原因:(1)集團財務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資(非主業/非相關性投資)擴張的戰略失誤;(3)集團過度投資引起的過度負債。另外,從我國國有上市公司的發展環境來看,中國金融體制對國有上市公司的盲目投資、快速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華源集團成立於1992年,在總裁周玉成的帶領下華源集團13年間總資產猛增到567億元,資產翻了404倍,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跳出紡織產業,拓展至農業機械、醫葯等全新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企大系」。進入21世紀以來,華源更以「大生命產業」示人,躍居為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
但是2005年9月中旬,上海銀行對華源一筆1.8億元貸款到期;此筆貸款是當年華源為收購上葯集團而貸,因年初財政部檢查事件,加之銀行信貸整體收緊,作為華源最大貸款行之一的上海銀行擔心華源無力還貸,遂加緊催收貸款;從而引發了華源集團的信用危機。
國資委指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華源集團做清產核資工作,清理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20日,華源集團合並財務報表的凈資產25億元,銀行負債高達251.14億元(其中子公司為209.86億元,母公司為41.28億元)。另一方面,旗下8家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合計高達73.36億元,即這些上市公司的凈資產幾乎已被掏空。據財政部2005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報披露:中國華源集團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案例簡評:華源集團13年來高度依賴銀行貸款支撐,在其日益陌生的產業領域,不斷 「並購-重組-上市-整合」,實則是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華源集團長期以來以短貸長投支撐其快速擴張,最終引發整個集團資金鏈的斷裂。
華源集團事件的核心原因: (1)過度投資引發過度負債,投資項目收益率低、負債率高,說明華源集團戰略決策的失誤;(2)並購無重組、上市無整合,說明華源集團的投資管理控制失效;(3)華源集團下屬公司因融資和業績壓力而財務造假,應當是受到管理層的驅使。
(3)澳柯瑪大股東資金佔用
2006年4月14日,G澳柯瑪(600336.SH)發布重大事項公告:公司接到青島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青島澳柯瑪集團公司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處置事項的決定》,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採取措施化解澳柯瑪集團面臨的困難。至此,澳柯瑪危機事件公開化。
澳柯瑪危機的最直接導火索,就是母公司澳柯瑪集團公司挪用上市公司19.47億元資金。澳柯瑪集團利用大股東優勢,佔用上市子公司的資金,用於非關聯性多元化投資(包括家用電器、鋰電池、電動自行車、海洋生物、房地產、金融投資等),投資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損失。資金鏈斷裂、巨額債務、高層變動、投資失誤、多元化困局等眾多因素,使得澳柯瑪形勢異常危急。
澳柯瑪症結並非僅僅是多元化投資下資金問題,關鍵問題還有自身的管理模式,是魯群生近17年的家長式管理模式。魯群生在特定環境中創業成功,然而在擴張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澳柯瑪近親繁殖任用領導現象是企業對市場缺乏應有的敏感度。
案例簡評:擴張幾乎是每個企業追求的目標。而同在青島的三家家電集團(都是上市公司)卻有不同的選擇:海爾的擴張基於品牌戰略;海信的擴張基於技術突圍;而澳柯瑪的擴張卻選擇了不相關多元化道路。
「發散型的多元化擴張,不但沒有讓澳柯瑪做大作強,發而使其一盤散沙」。澳柯瑪集團大額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用於其非相關多元化投資;然後頻頻發生的投資失敗和管理不善,致使資金鏈斷裂,也把集團風險也轉嫁給上市公司。應當說,造成澳柯瑪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層投資決策失誤、投資監管不到位、管理能力不足的綜合因素造成的。
2.金融工具投機
(1)中航油的金融衍生工具投機
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是中國航油集團的海外控股公司;是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掛牌企業。中航油於2004年由於石油衍生品交易導致5.54億美元的虧損;被迫於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債務重組。而之前,中航油曾被評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中航油成立有風險委員會,還曾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編制了公司的《風險管理手冊》和《財務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手冊明確規定,損失超過500萬美元,必須報告董事會。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航油自2003年開始做油品套期保值業務。但總裁陳久霖擅自擴大業務范圍,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一直未向中國航油集團公司報告,中國航油集團公司也沒有發現。陳久霖一直獨立於中國航油集團公司班子的領導之外,集團公司派出的財務經理兩次被換,集團公司卻沒有約束辦法。
陳久霖和日本三井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和新加坡麥戈利銀行等在期貨交易場外,簽訂了合同。陳久霖買了「看跌」期權,賭注每桶38美元;但是沒想到國際油價一路攀升。中航油從事石油期權交易從最初的200萬桶發展到出事時的5200萬桶,致使中航油在清算時造成賬面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總計約5.54億美元。
2005年6月3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有關中航油巨額虧損的最終調查報告。報告認為以下因素單獨或共同的造成了公司在期權投機交易上受到損失:(1)後來被證明從2003年3季度開始的對油價走勢錯誤的判斷;(2)不想在2004年披露損失;(3)沒有按照行業標准對期權倉位進行估值;(4)沒有正確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記錄期權組合的價值;(5)缺乏針對期權交易的適當的及嚴格的風險管理規定;(6)公司管理層有意違反本應該遵守的風險管理規定;(7)整個董事會,尤其是審計委員會,就公司投機衍生品交易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未能完全履行各自的職責。
案例簡評: 中航油從事場外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國務院1998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整頓和規范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第四十八條規定:「國有企業從事期貨交易,限於從事套期保值業務,期貨交易總量應當與其同期現貨交易量總量相適應。」2001年10月,證監會發布《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制度指導意見》,第二條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對從事金融衍生業務操作來看,中航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還只是個新手;直接與國際大型基金進行對壘,無疑「以卵擊石」。
中航油事件最突出表現在「管理層凌駕」,導致監控機制的失效;直接抵觸了內部控制的經營合規性目標和報告可靠性目標。其違規之處有三點:一是做了國家明令禁止不許做的事;二是場外交易;三是超過了現貨交易總量。 其報告不可靠表現在:從事期權場外交易沒有在財務報告上披露,也沒有直接向母公司匯報。
(2)南方航空的委託理財
南方航空集團公司2004年7月間曝出的巨額委託理財投資損失;隨後,國家審計署廣州特派辦對南方航空實施了專項審計;廣東證監局也在2005年10月對南方航空股份公司進行了檢查。2004年績效考核的179家中央企業中,南航集團由於重大財務違紀事件,從B級降至了C級。2006年4月底,在香港、紐約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2005財年巨虧17.94億元人民幣;公司將其歸結為航空燃油價格持續暴漲,以及近年收購北方航空、新疆航空兩家公司導致的費用攀升;但這顯然難以說服市場。
南方航空集團屬於國有大型企業,在銀行貸款方面具備良好的信譽憑證,不用任何抵押即可以從每個商業銀行獲得10至20億元的貸款。用銀行的錢來進行投資理財,確實是賺錢的商機。南航集團從2001年就開始進行委託理財業務;與南航集團有過委託理財業務的有漢唐證券、中關村證券、世紀證券。南航集團調集巨額資金乃至賬外資金進行委託理財,其中僅流向深圳世紀證券公司的委託理財資金即達12億元。
南航給世紀證券的委託理財資金基本上被世紀證券用於重倉持有南航集團旗下的南方航空(600029.SH)。南方航空2003年7月25日上市,當時因「非典」的影響,南方航空上市首日收於3.88元,是四大上市航空公司中股價最低的。世紀證券在此低位入貨,3個月不到,南方航空從4.2元上漲到6.8元,升幅超過60%,世紀證券也獲得了豐厚的賬面利潤。但隨後,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壓力下,航空股開始萎靡不振,世紀證券因此損失慘重。從世紀證券賬面上看,南航委託理財的12億資產已經無法償還。也正是由於對南航所形成的巨大債務壓力,世紀證券被迫走上重組之路。世紀證券無力歸還南航集團12億元委託理財中的7.15億元,南航集團無奈只得將其實行債轉股。
2005年8月,南航集團副總裁兼上市公司董事彭安發、南航集團財務部部長的陳利明因涉嫌違法,先後被司法機關依法逮捕;2006年3月二人被廣東省反貪局移交廣州市檢察院起訴。2006年10月16日,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原財務部部長陳利民因涉嫌挪用、貪污、受賄等罪,接受廣州市中級法院公開庭審。據檢察機關偵查證實,2001年8月至2005年5月,陳利民利用經辦委託理財的職務便利,採用先辦事,後請示或不請示;只籠統匯報理財收益,不匯報合作對象或隱瞞不報等方式,大肆超范圍地開展委託理財業務,已侵吞集團部分理財收益,收受回扣;超許可權地從銀行貸款供個人、朋友注冊公司、經營所用;收受漢唐證券、世紀證券、姚壯文賄賂近5400萬元,挪用公款近12億元,貪污公款1200多萬元。
案例簡評:南航集團的委託理財業務,實際上是南航集團用自己的錢,藉助於證券公司進行操作自己的股票。從法律法規方面來說,不論是國有資金入股市炒股,還是利用自有資金操作自己股票,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從內部控制的角度說,南航集團幾十億的委託理財業務集中於公司2-3個人的運作,企業決策層、黨委、內部審計監管沒有跟上,雖然不能肯定存在管理層縱容,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是對重大投資監控不到位;個人收受賄賂、挪用和貪污公款,反映了關鍵人員的道德敗壞和企業基本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管理層凌駕等問題。另外,中國的金融體制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便利。
(3)國儲局的銅期貨投機
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期貨市場上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0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12月21日。但自9月中旬以來,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這些空單無疑已經造成巨額虧損,而該交易員劉其兵則神秘失蹤。國儲局的交易對手包括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
國儲局選擇了部分交割,即向倫敦交易所交付5萬噸現貨銅,其餘15萬噸的空單展期到遠期。市場人士指出,國儲目前以3.7億元左右的虧損,換得了短期的風平浪靜;但是與國際基金的對決還將繼續,最後的結局還沒有出現,不排除基金再度逼倉的局面出現。
在國儲銅事件上,同樣是普通的調節中心的交易員,一邊為中心做交易,一邊為自己建立了多達20萬噸的頭寸,嚴重被套且長時間沒人發現;另外,交易行為由原來的兩個崗位變成由劉其兵一個人操控。
案例簡評:國家物資儲備是國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戰略後備力量,是保障國家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當國儲局從負責國家戰略物資儲備調節向投機賺錢的方向轉變時,它就已經開始背離其固有的職責。
同中航油期權投機案一樣,同樣是小角色、新手的國儲局,與國際基金大諤對壘,顯然不是其的對手。
吳其兵進行投機性銅期貨操作,顯然有悖於國家相關法規規定的限於套期保值業務。對於重大的期貨業務交易由一個人操控,嚴重違反了內部控制的基本原則(不相容職務分離);另外,一起跟進的與公司業務相當的「老鼠倉」,說明關鍵交易員存在嚴重的道德敗壞。
⑽ 本科畢業論文,寫關於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問題和對策,老師要求我選取多家樣本公司進行比較分析,請問選取多
當然是越多越好了,但是考慮到實際也不可能這么做。30家合適點。理由就是不多不少,你再弄多點也行,只有數據越普遍越多樣,結果才越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