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羽假如能夠拿下襄陽樊城,那麼孫權還會不會偷襲荊州
三國時期連年戰亂,也出現過很多''神反轉''。比如官渡之戰時所有人都認為曹操不是袁紹的對手,後來曹操竟然以弱勝強擊敗袁紹,由此成為最強大的諸侯。
還有赤壁之戰,彼時曹操已經得到了天下十分之七的土地,正准備跨江征討東吳後一舉平定天下。此時曹操手上就幾十萬大軍,而東吳的劉孫聯軍僅有不到10萬人。在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下周瑜和諸葛亮使用火攻燒毀了曹操所有的戰船,不可一世的曹操竟然在這里遭遇慘敗,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還有一次是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集團已經呈現戰略主動權,關羽正領著荊州兵馬攻打襄陽和樊城,這里是曹操在荊州的最後一個據點,假如丟失這塊地區,那曹操的核心地區宛城、許昌、洛陽就直接暴露在蜀漢的兵鋒之下,對曹操是很大的劣勢。當關羽准備成功的時候孫權突然偷襲荊州,戰局迎來了大反轉,以至於關羽兵敗身死,荊州也被東吳奪得。
而曹操因為丟掉了這個地方後,宛城、許昌等核心地區就已經暴露在關羽的兵鋒之下,而劉備又在漢中虎視眈眈,隨時可以攻略西涼和長安,意味著曹操將會把更多的資源和精力防禦劉備,對江東方面的防禦就會大大減弱。
歷史上孫權一直想攻佔合肥,因為這里是曹操在東南方向的橋頭堡,也是門戶所在。假如東吳可以攻佔這個地區,那淮南地區,甚至徐州和中原都籠罩在東吳的兵鋒之下。東吳可以從陸路攻打汝南,許昌等地;也可以從水路攻打徐州等地,彼時東吳將會獲得比荊州更大的地盤和戰略主動權。甚至效益足夠好的話,孫權可以和劉備兩人一起瓜分中原。所以當關羽拿下襄樊後,孫權才不會傻傻的偷襲荊州,而是會整兵備戰攻打合肥。
小結
其實不論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也好,嘴上講著道義,其實背後還是利益。劉備為了集團不被曹操遏制,剛拿下益州還沒修生養息的情況下就馬不停蹄開啟漢中之戰,對老百姓負擔很大。孫權為了保持和荊州的親善關系只能選擇和關羽聯姻,但遭到關羽拒絕。而曹操對孫權的開價明顯大於劉備,那背棄劉備攻打荊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畢竟那個時代是亂世,做什麼事都無可厚非,只要自己能活下來,自己能有足夠的利益。而關羽忠義為先,這樣的人在盛世裡面會很吃香,但在亂世裡面卻逃不過身首異處的下場。只能說是悲哀,也是亂世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