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維謝格萊德是斯洛伐克還是匈牙利
維謝格萊德位於景色秀麗的多瑙河灣,在布達佩斯以北40公里處。高聳於多瑙河上方、歷史悠久的維謝格萊德城堡就坐落在河灣的心臟處。 據歷史記載,維謝格拉德曾經是軍事重鎮,這里高山峽谷,林泉交錯,地勢險要。早在公元330年,古羅馬人就在此修建了三角型城堡。1308年,卡洛依國王後,把維謝格拉德作為匈牙利首都,不僅修牆築堡,還新建了豪華的宮殿,隨後歷經二百多年,成就了維謝格拉德的輝煌。此後,維謝格拉德城堡沒有能抵擋住土耳其人長達一個半世紀的進攻,到17世紀末,城堡遭到嚴重破壞,室內毀壞一空,宮殿斷垣殘壁,失去了軍事意義,成了一片廢墟.。城堡從1934年起開始挖掘,王宮庭院、國王御所先後出土,再現了維謝格拉德昔日的繁華。2000年後重新被修建,並成為匈牙利最富盛名的游覽地之一。
Ⅱ 匈牙利,的歷史,
匈牙利的歷史:
早期
匈牙利在距今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征服了匈牙利南部地區,歸屬於潘諾亞行省。
羅馬帝國滅亡後,各民族陸續遷移到這里。首先到來的是匈人,在阿提拉的領導下,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匈帝國。匈牙利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此,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應該來自屬於突厥的歐諾古爾(Onogul)人。
在匈帝國解體後日耳曼部落統治了這里將近100年,接踵而來的是阿瓦爾人,在他們近200年的統治下,斯拉夫民族開始滲入。摩拉維亞人、保加爾人、波蘭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都曾經企圖推翻阿瓦爾人,但直到查理曼才成功的將其擊敗。查理曼死後,東法蘭克王國逐步衰落,形勢對斯拉夫人的崛起有利,大摩拉維亞領袖斯瓦托普魯克雄心勃勃地企圖建立一個摩拉維亞王國,但是馬扎爾人的到來結束了這一地區的紛爭。
中世紀時期
匈牙利國家的形成起源於東方游牧民族──馬扎兒人游牧部落,公元9世紀時他們從烏拉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
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萬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並獲天主教教皇加冕成為匈牙利第一位國王。傳統上認為馬扎兒人國家是由阿爾帕德大公建立的,他於9世紀末帶領馬扎爾人來到潘諾尼亞平原。匈牙利王國是國王伊什特萬一世於公元1000年建立。匈牙利早期的歷史同波蘭和波希米亞密切相關,也同時受到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影響。
1241年到1242年蒙古金帳汗國的攻擊下,匈牙利曾經遭到沉重打擊。
1458年到1490年胡尼奧蒂·馬加什統治匈牙利。他進一步加強了匈牙利國力和政府的權威。在他的統治下,匈牙利(特別是北部,歸屬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區)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一個藝術文化中心。
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國家解體,分裂成三個部分。匈牙利文化也影響了周邊國家,例如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曾經組成過維謝格拉德集團(1991年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國結成的同盟也沿用這名字)。
共和國時期
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
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
1867年與奧地利組成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被以霍爾西為首的軍隊推翻,恢復了君主立憲的匈牙利王國。
1920年戰敗國匈牙利與協約國簽定特里阿農條約,喪失了72%的領土和64%的人口。
1941年,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軸心國集團,1944年德軍佔領匈牙利。
1945年4月,匈牙利在蘇聯紅軍幫助下全境解放。
1946年2月1日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國。
1949年通過憲法,改稱為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十月事件。
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
1989年匈牙利政局發生急劇變化,同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社工黨)宣布放棄執政黨地位,實行多黨制。此後,匈黨內矛盾不斷公開化,最後導致黨的分裂。
1989年10月,社工黨改名為社會黨,提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會主義」。
1989年10月23日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作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實行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政黨在國家機構中的領導作用的規定。由社會黨和自民盟聯合執政。
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並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
2012年頒布新憲法,將國名「匈牙利共和國」改為「匈牙利」。
Ⅲ 維謝格拉德集團的各國譯名
維謝格拉德集團或稱維謝格拉德集團4國是由中歐的四國組成的一個跨國組織。「維謝格拉德集團」一詞在成員國當地語言中的寫法。
匈牙利 - 匈牙利語:Visegrádi Együttműködés
波蘭 - 波蘭語:Grupa Wyszehradzka
捷克 - 捷克語:Visegrádská čtyřka, Visegrádská skupina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語:Vyšehradská skupina, Vyšehradská štvorka
Ⅳ 首個走上「一帶一路」的歐洲國家為啥是匈牙利
2015年當地時間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那為什麼匈牙利成為首個走上「一帶一路」的歐洲國家呢?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匈兩國簽署互免簽證協議,從那時起,大量的中國人來到布達佩斯,追尋自己的淘金夢。在匈牙利的中國人,目前大約有3萬名,大都集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華商的努力也推動了中匈貿易的發展,據統計,兩國貿易額的1/3是由他們完成的。
過去十餘年間,在中匈兩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一些大型企業也陸續來到匈牙利投資辦廠。第一批進入匈牙利企業是中國銀行、中興和華為,隨後,海信、海信、TCL王牌、創維、聯想等電子企業也相繼進入,在匈生產和組裝相關產品。
隨著這些大型企業的進入,中匈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服裝和鞋帽已不再是中國對匈出口的主要產品,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產品和零部件以及辦公設備等產品。2015年1至7月,中匈雙邊貿易額達44.52億美元,中國成為匈牙利歐洲以外第一大貿易夥伴。匈牙利是中東歐地區中資機構、華商、華人最集中的國家。近年來,匈牙利經濟增長平穩,政府推出各種優惠措施,積極尋求外資支持,投資環境可以說正處於歷史最好時期。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這里的勞動力相對便宜,素質卻非常高。
匈牙利總面積約9.3萬平方公里,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鄰羅馬尼亞、烏克蘭,南接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和黑山,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上海市和布達佩斯(匈牙利首都)是姐妹城市,且自古就有絲路情節,因此匈牙利是中國『一帶一路』延伸入歐洲的理想起點。
匈牙利屬於歐盟,而歐盟國需要有統一的行動,可見匈牙利此次帶頭行動擔負了一定政治風險,進而反映了歐洲對『一帶一路』的參與意願。匈牙利正好是歐洲中部,中心開花,今後可慢慢向西歐、波羅的海、烏克蘭、莫斯科等方向推進,形成中西雙向反饋。」
在"一帶一路"的版圖上,中東歐16國占沿線國度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一帶一路"和"16+1合作"為平台,中國國內的產品、投資和技術在不斷"走出去";而以匈牙利為引領,中東歐國家各自的發展特色中也蘊藏機遇。
「一帶一路」被認為是中國成為綜合性全球大國的路線圖,目前已經有6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一帶一路」,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世界的63%和29%。更有學者預言,將來「一帶一路」參與者或超過100個。
Ⅳ 匈牙利的社會背景
現代的匈牙利共和國是位於歐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
羅馬帝國時期,匈牙利是潘諾亞行省,羅馬帝國滅亡後,各民族陸續遷移到這里。首先到來的是匈奴,在阿提拉的領導下,他們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匈牙利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此,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應該來自屬於突厥的歐諾古爾(Onogur)人。在匈奴帝國解體後日耳曼部落統治了這里將近100年,接踵而來的是阿瓦爾人,在他們近200年的統治下,斯拉夫民族開始滲入。摩拉維亞人、保加爾人、波蘭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都曾經企圖推翻阿瓦爾人,但直到查理曼才成功的將其擊敗。查理曼死後,東法蘭克王國逐步衰落,形勢對斯拉夫人的崛起有利,大摩拉維亞領袖斯瓦托普魯克雄心勃勃地企圖建立一個摩拉維亞王國,但是東方游牧民族馬扎爾人的到來結束了這一地區的紛爭。
當時馬扎兒人游牧部落從烏拉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潘諾尼亞平原定居下來。傳說當時7個馬札爾人部落與3個可薩人部落組合成一個聯盟,之後匈牙利王國逐漸成形。第一個朝代是阿爾帕德大公所建立的阿爾帕德王朝。公元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萬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並獲天主教教宗加冕成為匈牙利第一位國王。
匈牙利早期的歷史同波蘭和波希米亞密切相關,也同時受到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影響。其間在1241年到1242年蒙古金帳汗國的攻擊下,匈牙利曾經遭到沉重打擊。逐漸的,匈牙利成長為中歐一個強大獨立的王國,她既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同西歐其它文明聯系密切。 胡尼奧蒂·馬加什於1458年到1490年統治匈牙利。他進一步加強了匈牙利國力和政府的權威。在他的統治下,匈牙利(特別是北部,現在歸屬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地區)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一個藝術文化中心。匈牙利文化也影響了周邊國家,例如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曾經組成過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ádi Együttműködés)。1991年波蘭、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國結成的同盟也沿用這名字。
1526年土耳其奧斯曼入侵,封建國家解體,分裂成三個部分。有的依附於奧斯曼,有的則依附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699年開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848年爆發了科蘇特領導的自由革命斗爭。1849年4月匈國會通過獨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國,但不久被奧地利和沙俄軍隊所扼殺。1867年與奧地利組成奧匈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1919年3月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被以霍爾西為首的軍隊推翻,恢復了君主立憲的匈牙利王國。1920年戰敗國匈牙利與協約國簽定特里阿農條約,喪失了72%的領土和64%的人口。1941年,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軸心國集團,1944年德軍佔領匈牙利。
1945年4月,匈牙利人民在蘇聯紅軍幫助下全境解放。1946年2月1日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國。1949年通過憲法,改稱為匈牙利人民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1956年10月爆發匈牙利十月事件。
1989年10月23日國名改為匈牙利共和國。2004年加入歐盟,2006年4月9日,國會選舉舉行,社會黨、青年民主者聯盟、自由民主者聯盟和民主論壇通過初選。[1] 4月23日,國會選舉第二輪投票進行。社會黨共贏得國會386個席位中的186席,青民盟獲得164席,自民盟獲得18席,民主論壇獲得11席,其餘7席由聯合候選人和獨立候選人獲得。[2]6月9日,以久爾恰尼·費倫茨為總理的新政府宣誓就職,由社會黨和自民盟聯合執政。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匈牙利王國時期 馬扎爾人屬芬蘭-烏戈爾人,9世紀結成游牧部落聯盟,其中有7個馬扎爾部落。約896年首領阿爾帕德率領馬扎爾人越過喀爾巴阡山,來到現今匈牙利境內,後與民族大遷徙時定居於此的匈奴人後裔相融合,成為今匈牙利人祖先。他們在發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擴大了貧富分化,階級逐漸出現。 972年吉查大公(972~997在位)統一匈牙利各部落,975年改奉天主教,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基礎。 997年伊斯特萬一世任匈牙利大公(約997~1038在位),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國。在位時,打擊氏族貴族,加強王權,分封土地。從此,封建制度逐步確立。他死後,國內發生長期的王位之爭和外族入侵。至拉斯洛一世(1077~1095在位)和卡爾曼(1095~1116在位)統治時期,國內政治局勢才得以穩定,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農田輪作制開始推廣。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出現大批農奴和自由民。封建貴族對外侵略擴張,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王國淪為匈牙利的附庸。13世紀初期,王位之爭再起,增強了封建割據勢力,削弱了王權。1222年,安德拉什二世(1205~1235在位)被迫頒布賦予封建貴族以各種特權的金璽詔書,從而,加劇了國內的混亂局面。1241~1242年,蒙古軍隊乘虛而入,一度攻佔全國。貝拉四世(1235~1270在位)重建國家,修建要塞,發展城市經濟,加強軍事力量,對外擴張。1301年阿爾巴德王朝絕嗣,國家陷入內亂。1308年那不勒斯安茹王朝查理·羅伯特登上匈牙利王位(稱查理一世,1308~1342在位),與部分貴族聯盟,征服最強盛的貴族集團,重建軍隊,鞏固了王權。實行固定稅收法,鼓勵采礦業,鑄造永久性貨幣,發展對外貿易1342年其子路易一世(1342~1382在位)登基,保護中小地主利益,遏制大貴族勢力增長,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大發展。14世紀末,匈牙利重陷內亂,奧斯曼軍隊不斷襲擾,農民處境惡化。1396年國王西吉斯蒙德率領的十字軍在尼科堡戰役中敗於奧斯曼軍隊。1437年匈牙利所轄特蘭西瓦尼亞爆發農民起義。以後,奧斯曼入侵活動更加嚴重。匈牙利小貴族出身的攝政匈雅提·亞諾什(約1407~1456)率軍屢次挫敗土耳其人,1456年帶領匈牙利、波蘭、捷克、德意志騎士組成的一支 3萬人的軍隊,在貝爾格萊德大敗由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統帥的10萬奧斯曼軍隊,暫時阻擋了奧斯曼帝國向歐洲的擴張。1458年其子馬加什一世執政時,匈牙利王國大力擴張領土,國勢達到鼎盛。他死後國家由盛轉衰,1514年爆發多熱起義。同年10月,貴族會議制定三一法典,殘酷迫害農民,阻礙城市經濟發展。1526年夏奧斯曼帝國入侵, 8月,匈牙利軍隊在莫哈奇之戰中慘敗,國王路易二世身亡。1541年土軍佔領布達,吞並匈牙利中部和南部大片土地,統治匈牙利達1個半世紀。
[尼科堡戰役(1936) ]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 莫哈奇戰役後,匈牙利貴族推舉斐迪南一世兼任匈牙利國王(1556~1564在位),哈布斯堡王朝(見哈布斯堡家族)兼並匈牙利西部和東北部。1683年7月土耳其兵臨維也納,奧土戰爭爆發。1686年,奧地利與波蘭、俄國、威尼斯結盟,扭轉戰局。1697年9月,土耳其被擊潰。1699年1月26日,在中立國的調停下,土耳其與「神聖同盟」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蘭、俄國)簽訂《卡羅維茨和約》。依約,奧地利獲得匈牙利大部地區和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埃西亞等地。1703年拉科齊·費倫茨二世(1676~1735)領導匈牙利進行民族獨立運動,1707年在法國支持下,一度推翻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對匈牙利的統治,任匈牙利國家元首。由於未曾消滅封建壓迫,逐漸失去農民支持,1710年失敗。1711年《索特馬爾條約》規定匈牙利成為奧地利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行省。匈牙利在政治上喪失了獨立,在經濟上成為奧地利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出現的資本主義經濟受到嚴重阻礙。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動了匈牙利的民族民主運動。匈牙利先進的知識分子以雅各賓派的方式建立秘密團體,准備發動革命,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未能成功。塞切尼·伊斯特萬伯爵(1791~1860)曾提出廢除農奴制,學習西方農業技術,發展交通運輸業,推進教育事業等資產階級改良方案,也無法實現。科蘇特·拉約什(1802~1894)主張擺脫奧地利獨立,廢除勞役制,解放農奴,實行普遍課稅、普選權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資產階級改革。詩人裴多菲·山道爾(1823~1849)在佩斯參加和領導激進青年組織「青年匈牙利」,歐洲1848年革命爆發後,他於同年3 月15日領導佩斯人民舉行反抗奧地利的民族起義。奧皇約瑟夫一世(1848~1916在位)被迫承認匈牙利民族政府。次年4月匈牙利共和國成立,科蘇特·拉約什任元首。8月中旬俄奧聯軍鎮壓了革命,裴多菲·山道爾在前線犧牲,科蘇特·拉約什逃亡國外 (見彩圖[匈牙利人民抗擊入侵的沙俄軍隊(1848)])。 但革命打擊了封建農奴制度,推動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1867年春,奧匈兩國統治集團達成妥協性協定,成為二元君主制奧匈帝國。匈牙利國內外矛盾暫時緩和,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1880年成立第一個工人階級組織——全國工人黨,1890年改名匈牙利社會民主黨。
資產階級共和國時期 19世紀末葉,匈牙利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出現壟斷資本和金融資本。1914年追隨德奧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傷亡近20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 2/3,工農業生產下降到戰前的50%。1918年10月底,匈牙利秋玫瑰革命爆發,奧匈帝國解體,匈牙利獨立。10月31日,成立以卡羅伊·米哈伊(1919在任)為首的資產階級聯合政府。1918年11月24日匈牙利共產黨成立。卡羅伊·米哈伊政府集中全力阻止革命進一步發展,未能擺脫政治、經濟困境。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匈共領導廣大工農群眾於1919年 3月21日與社會民主黨聯合奪取政權,成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同年8月1日,革命政權被顛覆,君主立憲政體復辟。1920年3月,海軍上將霍爾蒂·米克洛什任攝政,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同年6月4日在法國凡爾賽特里亞農宮,協約國與匈牙利簽訂《特里亞農和約》,匈牙利喪失70%的領土和約50%的人口。20世紀30年代中期,右派激進黨和法西斯勢力日益加強,霍爾蒂·米克洛什反動集團逐漸靠攏德國和義大利。1940年11月,匈牙利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1940),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追隨德國軍隊作戰。1944年 5月匈共發起組成「匈牙利陣營」(後稱「匈牙利民族獨立陣線」),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斗爭。1944年9月,蘇軍進入匈牙利,同年12月22日匈牙利臨時民族政府成立,28日匈對德宣戰。1945年4月4日,在蘇軍支持下,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全國。
人民共和國時期 臨時民族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工業國有化等民主改革。1946年2月1日,匈牙利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1948年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並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拉科西·馬加什任黨的第一書記。同年開始農業合作化運動。1949年 8月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國民議會,國家最高執行機關是部長會議。同年10月 6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實行以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由於經濟建設中工農業比重失調,以及以拉科西·馬加什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所犯錯誤,給國家政治、經濟造成嚴重損失,引起廣大人民群眾不滿,釀成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的爆發。同年11月,卡達爾·亞諾什任工農革命政府總理,調整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推動了工農業發展,以勞動人民黨為基礎開始重建黨的組織,改名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1957年任黨的第一書記。1968年開始實行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1989年10月,國會修改憲法,規定國家實行「多黨制」,國名改為匈牙利共和國。
參考書目
..伊斯萊梁、.. 涅仁斯基著,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翻譯組譯:《匈牙利現代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1972。
〔 . . ,.., m ( 1918 ~ 1962 ), ,1962.〕
E. Pamlngi ,ed. , A History of Hungary,Collet's, London,1975.
闞思靜
Ⅵ 主要區域經濟組織有哪些
世界區域經濟組織包括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 獨聯體經濟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澳新自由貿易;黑海經濟合作區;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阿拉伯合作委員會;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經濟合作組織;安第斯集團;維謝格拉德集團;中美洲自由貿易區; 南錐體共同市場;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西非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等22個組織。
歐洲聯盟
成立於1995年11月1日,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截止2014年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於1951年結盟。此後,丹麥、愛爾蘭和英國(1973年-2016年),希臘(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1995年)先後成為歐盟成員國。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入盟。此外,歐盟還啟動了與冰島的入盟談判;將土耳其、馬其頓、黑山列為歐盟候選國;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波黑簽署了《穩定與聯系協議》。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就英國應該繼續留在歐盟還是脫離歐盟進行抉擇,脫歐派勝出,英國將成為首個脫離歐盟的國家
北美自由貿易區
成立於1992年8月12日,總部在華盛頓,成員國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亞太經合組織
成立於1989年11月,成員國和地區有21個,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北、韓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
獨聯體經濟聯盟
成立於1993年11月,總部在莫斯科,有12個成員國:白俄羅斯、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
東南亞國家聯盟
成立於1967年8月7日,總部設在雅加達,現有成員國10個,包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成立於1960年1月1日,總部在日內瓦,成員國有挪威、冰島、瑞士、列支敦斯登。
澳新自由貿易
成立於1990年7月,成員國有澳大利亞、紐西蘭。
黑海經濟合作區
成立於1992年6月25日,總部設在伊斯坦布爾,成員國有9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成立於1985年12月,總部在加德滿都,成員國有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海灣合作委員會
成立於1981年5月25日,總部設在利雅得,現有成員國阿聯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沙特。
阿拉伯合作委員會
成立於1989年2月,總部在安曼,成員國有埃及、約旦、伊朗、葉門。
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
成立於1989年2月,總部設在拉巴特,成員國有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
經濟合作組織
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德黑蘭,成員國有10個: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
安第斯集團
成立於1969年10月,總部在利馬,成員國有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維謝格拉德集團
成立於1991年2月,總部在維謝格拉德,成員國有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中美洲自由貿易區
成立於1993年2月,總部在聖薩爾瓦多,成員國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
南錐體共同市場
成立於1991年3月26日,總部在蒙得維的亞,成員國有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成立於1981年3月,總部在蒙得維的亞,成員國有11個 ,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智利、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墨西哥。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成立於1975年5月28日,總部在阿布賈,成員國有16個,包括維德角、甘比亞、幾內亞比索、塞內加爾、幾內亞、迦納、多哥、貝南、布吉納法索、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茅利塔尼亞、馬里、象牙海岸。
西非經濟共同體
成立於1974年1月1日,總部在瓦加杜古,成員國7個,有貝南、馬里、尼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成立於1992年8月17日,總部設在哈博羅內,成員國有14個,包括安哥拉、剛果(金)、尚比亞、坦尚尼亞、馬拉維、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莫三比克、賴索托、史瓦濟蘭、模里西斯、塞席爾。
上海合作組織
成立於1996年4月26日,總部設在上海,成員國有六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
Ⅶ 維謝格拉德
維謝格拉德城堡
維謝格拉德城堡是探秘匈牙利王室生活的好地方。1247年,馬扎爾人的國王Bela四世為抵禦來自蒙古的入侵者,在維謝格拉德山頂修建防禦工事。後來匈牙利歷代統治者都將這座城堡當作重要駐地,不斷修築和改建。富於革新精神的國王馬加什(Mathias,1458-1490)第一次將文藝復興式建築引入匈牙利,他在維謝格拉德城堡的宮殿有350個房間,是當時歐洲最豪華的王宮之一,宮中的紅色海格拉斯大力神噴泉每逢節日都會流出香醇的美酒。
小心翼翼地踏著一道又陡又窄的木頭懸梯登上城堡的制高點--塔樓,整個多瑙河灣盡收眼底。
5層樓高的所羅門塔是維謝格拉德防禦工事的一部分,也是皇室宅邸所在,是中歐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式建築之一。
Ⅷ 維謝格拉德歷史上是捷克的嗎
歷史沿革:
土著居民為凱爾特族博伊人。公元初被日耳曼馬科曼尼人取代。
5~6世紀,斯拉夫人西遷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
公元623年斯拉夫(SLOVANE)部落聯盟薩摩公國形成,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斯拉夫王國。
公元830年建立大摩拉維亞(VELKA MORAⅥA)公國。
9世紀末~10世紀上半葉帝國解體,普熱美斯家族成立以布拉格為中心的捷克公國。
1086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夫二世(vradislav 2)以波希米亞國王稱號,此後捷克公國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
12世紀後半葉,公國改稱捷克王國。
1867年後處於奧匈帝國統治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將蘇台德地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克和摩拉維亞成為德國的保護國。1945年4月以共產黨為主要領導者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成立。5月9日,布拉格民眾起義,在蘇聯紅軍幫助下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48年5月9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國,哥特瓦爾當選為總統。1960年7月11日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書記,並開始一系列改革。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脫離蘇聯控制傾向。蘇軍決定武裝干涉。6月下旬,華約在捷境內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遲遲方撤。7月之後,局勢有所緩和。8月3日晚華約在捷簽署聯合聲明,危機似乎已經過去了。
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機信號「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沒有理由不同意。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沖出機艙迅速佔領機場。幾分鍾後,蘇第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鍾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
於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將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界。(西方向第二方面軍〕駐匈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軍〕蘇波合成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軍)同時蘇軍對北約與捷軍開始全面電子壓制。
1968年8月21日,華沙公約組織成員蘇、波、匈、保、民主德國5國出動50萬大軍侵入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4月,胡薩克出任捷共第一書記,1975年任總統。1989年11月捷政局發生劇變。12月29日公民論壇取得政權,「天鵝絨革命」領導人、作家哈韋爾(HAVEL)當選臨時總統,捷共失去執政黨地位。1990年3月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4月改稱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1992年6月舉行首次自由選舉,公民民主黨和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分別在捷克、斯洛伐克執政。11月,兩個共和國領導人經過談判,同意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離,聯邦議會通過了聯邦解體法。同年聯邦解體。1993年1月1日,捷克共和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瓦茨拉夫·哈韋爾於1月20日當選為捷克共和國總統。1996年6月,捷克舉行獨立後首次議會選舉,克勞斯繼任總理,社會民主黨主席澤曼擔任議會眾議院主席。2009年3月26日,由於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影響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26日向總統克勞斯遞交辭呈。此前,捷克眾議院已於24日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
捷克已於2004年5月1日時加入歐盟成為正式會員國,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Ⅸ 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元首支持西巴爾干國家盡快加入歐盟嗎
匈牙利塞克薩德10月14日電為期兩天的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元首峰會14日在匈牙利塞克薩德市結束。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四國總統一致表示,支持西巴爾干國家盡快加入歐盟。
在談到激進勢力勢頭增長問題時,捷克總統澤曼說,激進勢力在西巴爾乾地區的蔓延不利於地區國家的振興,並會阻礙其入盟進程。
斯洛伐克總統基斯卡表示,西巴爾干國家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希望成為歐盟的一部分。他指出,當前西巴爾乾地區面臨經濟增長緩慢等問題,西巴爾干國家在入盟前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革。
除入盟問題外,四國總統還重點討論了循環經濟、數字化社會等議題。
西巴爾乾地區包括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黑、阿爾巴尼亞、黑山和馬其頓等國家。2013年,克羅埃西亞成為第一個加入歐盟的西巴爾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