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人關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嗎最近有什麼新的動態嗎
我經常看電氣能源方面的新聞,最近也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官網上看到近期發布的一篇致股東信。從中獲取到的信息來看,面對2020年全球沖擊和未來的新挑戰,GE其實是有充分准備的,也是很有信心地做出了積極的調整響應措施。GE近期的兩項戰略重點,一是改善財務狀況,二是強化業務運營。前者幫助GE重返長期盈利的增長軌道,並且預計2020年將會實現目標杠桿比率;而後者能夠促進GE實現長期轉型。我個人覺得,GE這兩項戰略重點的部署是深思熟慮的,畢竟GE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實力強勁的龐大跨國公司,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貳』 一個大企業裡面董事會主席,CEO還有總裁各是什麼關系啊
董事長、總裁和CEO的權力詳解
自從信息產業興起以來,尤其是網路股泡沫產生以來,「CEO」在中國驟然成為一個流行詞彙。總經理和總裁們紛紛改稱CEO,這個縮寫詞比它的中譯版「首席執行官」更簡潔,在中國人心目中更有神聖感,於是便出現了今天CEO滿天飛的局面。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驕傲的在名片上印著自己是某家新公司的CEO,海爾這樣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企業總裁也要求別人稱他CEO,但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個英文縮寫詞的實質內涵。
董事長,總裁,CEO,這三個公司領導者的稱謂不僅僅是文字游戲,它包涵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與其說是權力的基礎,還不如說是義務的基礎。如果權力變成了一種享受,甚至連權力擁有者的稱謂都變成了一種享受,那真是糟糕透頂。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
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董事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立法性質的委員會,這就決定了董事長和董事們之間沒有真正的上下級關系。一位強大的Chairman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殺大權,這種大權有時候來自他掌握的多數股份,有時候來自他的人脈資源,有時候來自他早年積累的威信,這時董事會不過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須真正對他負責(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負責)——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李嘉誠,他們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職務,但對於行政事物他們一樣擁有最高的發言權。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種榮譽性職務,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擁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卻從來不說有分量的話。尤其是資產特別巨大、股權特別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東及行政人員的關系非常復雜,Chairman只是一個德高望重、用來維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開董事會沒有任何權力(就連召開董事會都是應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許說錯了——准確的說還是有一點權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囂張,以至於大部分股東一致決定發動政變把他搞掉的時候,Chairman經常是政變的主腦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就發動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宮廷政變,那是在20世紀初期,他是一家鐵礦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與小洛克菲勒產生了嚴重的沖突,最後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開一次特別股東大會來審議罷免總裁議案。當時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遠沒有到達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羅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東的心,最終以壓倒優勢罷免了桀驁不馴的總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這樣下台的,對於一位資深經理人來說,被自己的董事長發動股東趕下台無疑是最悲慘的事情。
President這個詞誕生要比CEO早,范圍也比CEO狹窄。被稱做President的人,無論是總統、總裁還是大學校長、委員會主席,都是有一定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但CEO卻可以隨便用在哪個行政負責人身上。看過《兄弟連》的人都記得,E連的戰士甚至把連長稱為「CEO」,連長的上級也稱呼他為「E連的CEO」。對於一個清潔工小組來說,組長就是CEO;對於一個極地探險隊來說,隊長就是CEO,這個詞沒有任何特權榮耀的成分,只代表著某個范圍內的最高執行權和與之相伴的義務。想想中國國內的總裁、總經理們爭先恐後拋棄President的稱謂,視CEO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實在讓人感到好笑——難道他們不知道美英的一個下級軍官、一個職工領班都可以叫做CEO嗎?
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President是掌握實權的人;在CEO這個稱謂沒有誕生之前,President幾乎是唯一掌握實權的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同時給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兩種頭銜,但現代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優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一個小股東是不應該成為Chairman的,就好象一個沒有王室血統的人即使再優秀也當不了國王。有時候大股東的力量太強大(比如摩根、杜邦這些大財團是許多公司的大股東),以至於President都成為了股東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實權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員手裡——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副總裁,財務委員會主席等等,當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淪為大股東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當時通用汽車創始人杜蘭特因為瘋狂買空股票而被一腳踢出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杜邦財團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員擔任通用汽車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airman,在通用汽車的歷史上Chairman一直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斯隆接任總裁為止。
事實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時候與中國的總經理是一回事情。總經理可以翻譯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譯成"General Manager",但後者在西方企業中不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中國企業經常同時設立總裁和總經理,如果把總裁翻譯成President,總經理就應該翻譯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業里經常合二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當中),即我們所說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你稱呼他President或CEO都無所謂;你也可以在禮儀場合稱呼他為President(強調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場合稱呼他為CEO(強調執行權和責任)。
在少數情況下,董事長、總裁和CEO都是同一個人,我們稱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兼總裁」(稱呼「董事長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實在是太恐怖了,沒有必要),這種兼職大部分由公司創始人擁有(如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是因為公司的傳統習慣(如韋爾奇,按照通用電氣的傳統,他同時擔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而且不存在獨立的總裁職務)。
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恐怕會有點頭昏腦漲,連我自己都昏了頭——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職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經常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兩種職務分開呢?答案比較復雜:第一,因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不能處理,必須有兩個地位平等的最高執行官;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個優秀的領導者,有必要為他們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變成了兩個人。
第二,二戰結束之後,歐美大公司的執行權又發生了變化,演化為「重大執行權」和「日常執行權」兩塊,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等屬於「重大執行權」范疇,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規模的投資等屬於「日常執行權」范疇,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說CEO是總理,那麼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總理,如果這兩個職位不屬於同一人,那麼CEO的地位稍微高一點。
我沒有調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發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三世邀請號稱「藍血十傑」之首的麥克馬納曼擔任福特汽車的President,麥克馬納曼也成為了福特汽車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福特家族血統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並不想完全放棄行政權,因此他改稱自己為CEO,與麥克馬納曼形成了雙頭統治,這是現代企業歷史上CEO職務流行的開始。
從那以後,公司最高執行權掌握在兩個人手裡變的司空見慣,有時候CEO對總裁有很大的優勢,有時候又是總裁乾綱獨斷。1999年左右,比爾•蓋茨曾經任命一位新的微軟公司總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長兼CEO的職務;許多媒體報道說是蓋茨「辭去」總裁職務,但實際上蓋茨只是把微軟公司的總裁和CEO兩個職務清晰的分離開來,並把日常執行權授予總裁,這談不上什麼辭職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這三個詞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簡單的說,Chairman是股東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屬於公司雇員的范疇,President和CEO的權力都來源於他,只有他擁有召開董事會、罷免President和CEO等最高權力,但他從來不掌握行政權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僅僅是一個禮儀職務,一個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來說是某位大股東的代表。
President掌握著公司的日常行政權,既可以譯成總裁,又可以譯成總經理;President這個稱謂包含的榮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經常用於禮儀場合。許多時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個人,隨便你怎麼稱呼他;但在許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兩個人,這時「總裁」和「首席執行官」才有嚴格的差異,有時候兩者地位平等,有時候CEO是總裁的上級(實際情況很復雜,必須一一分析)。
有時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樣,也淪落為一種無足輕重的禮儀職位,但至今從沒有聽說過CEO變成一種禮儀職位——除了在中國。在中國,無數的經理人瘋狂地給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為這就是跟世界接軌,就是擁有了最高的榮譽與地位;他們不知道,CEO這個詞在西方沒有任何榮譽與地位的暗示。(作者 聯合光子)
『叄』 如何利用股東的錢做大生意
證券市場現在已經成為企業主要的融資場所,從中可以獲得廉價的資本金,把企業做大。
作為上市公司的控股方,好處自然多多,利用別人的錢做生意,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首先,在上市時溢價發行的股票,會帶來資本公積金的增加;其次,如果二級市場上將股票價格炒高,差價所形成的利益更為驚人。
國內的網路企業如新浪、搜狐、網易等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之後,在還沒有開始為股東賺錢的情況下,立即先被股東們「喂」成了億萬富翁。股東們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當然是為了求得回報。
股東和企業的關系是最穩定的一種關系,你可以在不想當股東時賣出股票,但總會有新的股東接棒。這種牢固關系除非企業破產清盤,否則很難動搖。
作為企業的控股方來說,要協調好同股東的關系,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使企業經營蒸蒸日上,股票價格不斷上漲。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贏來大批追隨你的股東。
美國人詹姆斯·林就是一個善於協調與股東關系的高手。
1955年,擁有一間電機工程行的詹姆斯·林向證券公司申請成立股份制公司。但證券經紀商和投資銀行都瞧不起這個毫無背景的小人物,他們認為一個小小的電機工程行是不可能公開發行股票的,詹姆斯·林的申請被認為是異想天開。
但沒過多久,金融界的人士便發覺他獨自一人動手幹了起來,並且辦妥了一切法律手續,把電機行改為林氏電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獲准發行80萬股普通股票。
然而,直到這個時候,金融商們仍不相信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商人能獲得成功,他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情等著看笑話呢!
早年流浪生涯造就的堅強意志促使詹姆斯·林立刻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根據股份公司內部股權的規定,允許他個人持有一半的股份,其餘的一半即40萬股以每股2.5美元公開上市,也就是說,如果股票全部售出,就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現金收入。
誰會把賭注押在一個小商人身上,去購買前景渺茫的股票呢?證券商們因此斷定詹姆斯·林必將失敗。在他們看來,沒有他們出馬,股票發行將無法進行。
使這些自鳴得意的證券商們搞不懂的是,詹姆斯·林沒有按他們的一貫方法行事,卻找了一幫朋友替他做口頭宣傳,而證券商們平時總是以電話和挨家挨戶推銷的方式發行股票。
其實,這是詹姆斯經過充分比較之後做出的決定。打電話及上門推銷的方式雖然有效,但開銷太大,進展緩慢。思維獨特的他想出了一個方便有效、費用低廉的推銷方法。
他和他的朋友們出乎意料地出現在工業品博覽會上,向來賓散發公司將發行股票的傳單。此舉果然奏效,在短時間內,他的股票全部售完,令那些保守的證券商們大吃一驚。
在這一獨特而又大膽的策略運用下,他不僅擁有了大量的發展資金,而且還為其公司及個人擁有的股權建立起高水準的市場信譽。
雖然初戰告捷,但通向企業王國的道路卻並不平坦。美國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中小型公司時時面臨著倒閉的危險,想擴大自身經營尚且困難,更不用說在短時期內迅速崛起了。
在風雲變幻的市場競爭中,詹姆斯·林又獨辟蹊徑,在短短幾年間一舉買下了3家公司,資產總額扶搖直上,到1960年已達數千萬美元。
在其他中小型公司互相拼搏,苦苦掙扎之時,林氏公司脫穎而出。
收購是需要大量現金的,詹姆斯·林個人當然不可能擁有這樣多的資金,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向股東增發或配售新股。由於收購能刺激公司股票上漲,股票上漲之後,不但會引來眾多的投資者,還使增發或配售的新股價格增高,現金來源也就越來越充裕,有了足夠的現金又能支持收購行動。
林氏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王國初具雛形,詹姆斯·林也成為了商業界的風雲人物。詹姆斯·林不再是個小生意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他用種種吞並、購買的手法控制了好幾家公司,慢慢向自己夢寐以求的企業王國邁進。
1961年春,他又兼並了一家公司,並變更公司的名稱為林一迪姆斯一伏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LTV公司。
如果按照常規模式發展,要達到這種規模非得用幾十年時間不可。詹姆斯·林卻將速度大大加快,在幾年內就做到了。
他的每一次收購行動都是用別人的錢完成的。
當這些被吞並的公司並入LTV公司之後,它們的舊股東把原來的股票交回,換發了LTV母公司的股票。這樣,在股市上已買不到原來公司的股票,能買到的只有LTV公司一家的股票。
當年組建股份公司的經驗告訴詹姆斯·林,發行股票後隨著股價上漲,他的財富便大大增加了,現在他為什麼不可以用LTV公司的子公司,也如法炮製一番,用以增加公司的市場資產呢?
這些以前曾是各自獨立的公司,而今只不過是LTV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所謂的「賬面資產總額」的一部分數字而已。
在這種相當保守的數字後面,一定還有擴展的餘地。詹姆斯·林正是在這一思維驅動下找到了一條快速增加財富的捷徑。
1965年,他按照業務范圍,把LTV公司分為三個獨立的公司,即LTV航空公司、LTV電氣公司和LTV林一阿提克電子公司。每一公司發行自己的股票,除LTV母公司掌握大部分外,其餘都在證券市場上公開發行。
股票上市後,果如先前所料,投資者蜂擁而至,踴躍搶購,三家公司的股價飛漲。這樣,擁有3/4以上股權的LTV母公司的財產急速上升,其本身的股票也隨之上漲。
企業吸引投資者來當股東的方法很多,收購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
『肆』 董事會成員都是股東嗎
第一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不是由公司章程直接產生,公司章程只是規定其產生的辦法。第二一個有效的公司章程的絕對必要記載事項必須要有董事長的產生方式。第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的方法,通常有兩種:第一直接投票法,即每一股份對於某一個董事只有一個表決權。優點在於程序簡單,充分體現了資本多數決原則,有利於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缺點在於,持有半數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控制董事的選任,使董事會成為控股股東的「一言堂」。第二 累積投票制,亦稱集中投票制,即每一股份在選舉董事時具有所欲選董事數的表決權。例如欲選4 名董事,持有30 股的股東,享有的表決權為120 個,可以將120 個表決權分別投向不同的候選人,也可以集中投向一個候選人。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十五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副董事長的產生辦法由公司章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一十條董事會設董事長一人,可以設副董事長。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由董事會以全體董事的過半數選舉產生。
『伍』 A股市場里的能源股票有哪些呢
能源概念股:
太陽能
天威保變(600550) 形成太陽能原材料、電池組件的全產業布局
小天鵝(000418)大股東參股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
岷江水電(600131)參股西藏華冠科技涉足太陽能產業
生益科技(600183) 控股的東海硅微粉公司是國內最大硅微粉生產企業
維科精華(600152) 成立的寧波維科能源公司專業生產各種動力、太陽能電池
安泰科技(000969) 與德國ODERSUN公司合作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
長城電工(600192) 參股長城綠陽太陽能公司涉足太陽能領域
樂山電力(600644) 參股四川新光硅業主要生產多晶硅太陽能矽片
華東科技(000727)國內最大的太陽能真空集熱管生產商
春蘭股份(600854) 大股東計劃投資30億開發新能源
威遠生化(600803) 實際控股股東新奧集團從事太陽能等新能源產品生產
力諾太陽(600885) 太陽能熱水器的原材料供應商西藏葯業(600211) 發起股東之一為西藏科光太陽能工程技術公司
新華光(600184) 太陽能特種光玻基板
特變電工(600089) 控股的新疆新能源從事太陽能光伏組件製造
航天機電(600151) 控股的上海太陽能科技電池組件產能迅速提升
南玻A(000012) 05年10月擬首期2億元建設年產能3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線。
交大南洋(600661) 控股的交大泰陽從事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
杉杉股份(600884) 參股尤利卡太陽能,掌握單晶硅太陽能矽片核心技術
王府井(600859) 全資子公司深圳王府井聯合了中國最大的太陽能專業研究開發機構--北京太陽能研究所成立了北京桑普光電技術公司
風帆股份(600482)投巨資參與太陽池、鋰電、太陽能電池等項
風能
金山股份(600396)風力發電,風力發電設備安裝及技術服務
湘電股份(600416)控股股東與德國萊茨鼓風機有限公司簽訂了合資生產離心風機協議,風電資產主要在控股股東中
粵電力(000539)
風力發電
特變電工(600089)與沈陽工業大學等設立特變電工沈陽工大風能有限公司
京能熱電(600578)為國華能源第二大股東,間接參與風能建設
東方電機(600875)
寶新能源(000690)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風電設備製造
核能中核科技(000777)大股東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
中成股份(000151)與清華大學等共同研究開發核能源,科技含量高
申能股份(600642)投資33601萬元收購核電秦山聯營公司12%股權以及投資10559萬元收購秦山第三核電公司10%的股權
寶新能源(000690)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地熱
京能熱電(600578)為北京地區主要供電單位,具備地熱發電和風力發電等題材
乙醇汽油
豐原生化(000930)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燃料乙醇供應單位
華潤生化(600893華潤生化(600893)控股股東華潤集團控股吉林燃料乙醇和黑龍江華潤酒精二大定點企業。
廣東甘化(000576)利用甘蔗、玉米等可再生性糖料資源生產燃油精,成為汽油代替品
華資實業(600191)利用可再生性糖料資源生產燃油精,成為純車用汽油代替品
榮華實業(600311)賴氨酸(豆粕的替代品)新增產能最大的企業之一
華冠科技(600371)在國內率先擁有了玉米深加工多項最新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
氫能
同濟科技(600846)公司與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神力科技合資組建中科同力化工材料有限公司開發燃料電池電動車。
中炬高新(600872)子公司中炬森萊生產動力電池
春蘭股份(600854)
中炬高新(600872)子公司中炬森萊生產動力電池;春蘭集團研發20-100AH系列的大容量動力型高能鎳氫電池
力元新材(600478)主要生產泡沫鎳
稀土高科(600111)利用1997年首次發行股票募集的資金開發鎳氫電池項目;鋰電池
澳柯瑪(600336)子公司澳柯瑪新能源技術公司為鋰電池行業標准制訂者
杉杉股份(600884)生產鋰電池材料,為國內排名第一供應商
TCL集團(000100)子公司生產鋰電池
維科精華(600152)成立工業園,生產動力電
核能
000777 中核科技 大股東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
000151 中成股份 與清華大學等共同研究開發核能源,科技含量高
600642 G申能 投資33601萬元收購核電秦山聯營公司12%股權以及投資10559萬元收購秦山第三核電公司10%的股權
600578 京能熱電 為北京地區主要供電單位,具備地熱發電和風力發電等題材
鋰電池
600111 稀土高科 利用1997年首次發行股票募集的資金開發鎳氫電池項目鋰電池
600336 澳柯瑪 子公司澳柯瑪新能源技術公司為鋰電池行業標准制訂者
600884 杉杉股份 生產鋰電池材料,為國內排名第一供應商
000100 TCL集團 子公司生產鋰電池
600152 維科精華 成立工業園,生產動力電池、鋰電、太陽能
垃圾發電
600864 歲寶熱電 參股公司黑龍江新世紀能源有限公司主營垃圾發電
600133 東湖高新 主營轉變為生活垃圾發電、生物質能源等在內清潔再生能源業務
000939 凱迪電力 公司在垃圾發電領域處領先地位
000652 泰達股份 公司雙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進入商業階段
綠色照明
600261 浙江陽光 公司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節能製造廠商,也是飛利浦貼牌燈的最大生產商
000541 佛山照明 照明產業龍頭企業,開發新一代節能熒光燈
600481 雙良股份 公司是溴化鋰製冷機國家標准制定者,國內最大的溴化鋰製冷機製造商之一,該產品具備節能環保優勢
600100 同方股份 清華同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提供建築節能系統
000055 方大A 開發高科技節能環保幕牆
002076 雪萊特 LED節能燈和高效照明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