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僑興集團吳志堅老婆
她的配偶是誰. 是不可以告訴你的. 因為這是他她 的隱私. 這個每個人都有的隱私. 不能亂講
⑵ 吳瑞林的創業歷程
一個只念到小學五年級的輟學少年,一個昔日小裁縫,一個販過米、賣過布、攬過工程的「倒爺」,如今卻是中國聲名赫赫的「電話大王」。1952年2月17日,吳瑞林出生在泉州安海靈源曾林村。父母以耕田為生,他是家裡13個孩子中最小的。上到小學五年級,吳瑞林就輟學了。窘迫的生活迫使他早早走上社會,到石獅拜師學裁縫手藝。19歲那年,吳瑞林有了自己的裁縫鋪。他的拿手活是做中山裝,一天一夜做一套,可得工錢1.4元。賺錢雖少,但吳瑞林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這為他的長遠發展留下了空間。同時,他還買了許多經營方面的書籍,有空就翻翻。此後,吳瑞林不僅辦起裁縫班,頭腦靈活的他接著又投資興建採石廠。22歲,吳瑞林就成了村裡的萬元戶,但一次意外的火災把他燒回成窮光蛋,倔強的他開始尋找各種發財機會。那時的吳瑞林販過手錶,販過布,包過工程,真可謂什麼賺錢就做什麼。
被迫離鄉。1980年,吳瑞林的事業終於有了新起色,他牽頭興辦了「安海工業服裝公司」。服裝廠主要加工風衣及西裝,客戶以東北及港澳為主。憑借誠實的信譽和可靠的質量,吳瑞林掙到不少錢,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商。可惜好景不長,1985年下半年,一位被視為合作得很好的台商交付了一批冬裝定金後,吳瑞林便采購原材料,組織工人不分晝夜加班加點趕制。可整個冬天過去了,台商卻杳無音信,數十萬元的產品只能積壓在倉庫里。這單生意被騙後,服裝廠搖搖欲墜。禍不單行,幾個月後,國家開始嚴厲打擊走私,沒有了低價原料的支撐,服裝廠被迫停產,吳瑞林欠下20萬元的貸款和10多萬元的工資,再次陷入困境。無奈之下,吳瑞林被迫遠走異鄉。1986年的除夕夜,他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悄悄離開故土,從泉州至廈門,再從廈門輾轉至深圳。
深圳倒爺。在深圳,吳瑞林進入創業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他接觸到產業前景無限的產品——電話。剛到深圳,吳瑞林先是在老鄉工廠打工。「在電子廠里,我如魚得水,作為車間主任、中層骨幹,一個月可拿3000多元的工資,妻子也被安排在工廠打掃衛生。」不安分的吳瑞林又開始尋找新機遇。當看到工廠訂單有限、車間不能滿負荷工作後,他靈機一動,向廠長提出承包經營,「充分利用閑置設備,給工廠帶來額外效益,廠長當然高興」。令廠長始料未及的是,年終按合同結算時,除工廠獲得大筆利潤外,吳瑞林個人收入突破了39萬元。39萬,在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不小的數額。這引起廠里一些人員的心理不平衡,於是期限3年的合約被撕毀。下崗,讓他再一次陷入困窘。
電話大王。1989年,有了資金實力的吳瑞林開始創辦自己的電話機廠,並趕上了好時機——香港電話機行業開始向內地轉移。他做電話來料加工,一兩個月就可回款幾十萬。兩年後,吳瑞林掘到第一桶金,擁有250萬元的資本積累。1992年8月,身家百萬的吳瑞林決定將電話機廠移師當時中國電話機最大的生產基地——廣東惠州,創辦惠州僑興電訊工業有限公司。當時TCL的電話機廠也在惠州,並牢牢占據一片市場。經營策略上,吳瑞林一反當時電話機銷售主走郵電市場的常規做法,廣鋪銷售網點。到1997年,僑興在國內除西藏、台灣外共設立38個分公司和辦事處,下轄306個經銷點。
家族企業。吳瑞林有三個兒子,自創辦僑興電話廠開始,兒子們開始分別擔當重任:大兒子吳志陽是中電通信董事長,二兒子吳志忠是僑興電信董事長,三兒子吳志堅幫助大哥打理事務。吳瑞林不信任「外腦」,曾有過兩次借用「外腦」失敗的經歷。第一次是1999年聘請曾就職於加拿大和美國兩家電訊公司的朱剛擔任集團執行總裁。但吳瑞林認為朱剛管理不善,導致公司虧損2000萬元。第二次他請曾在韓國工作過10年的一位人士,用麥肯錫式的管理方式革新僑興內部,最終也被認為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