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兗礦集團歷任領導劉

兗礦集團歷任領導劉

發布時間:2021-12-28 18:48:47

① 哈爾濱歷任劉副市長

哈爾濱市歷任市委書記: 鍾子雲(1946.11-1947.12) 張平化(1947.12-1949.05) 李常青(1949.05-1949.12) 張 策(1949.12-1952.06) 李常青(1950.06-1955.12) 任仲夷(1956.06-文革初期) 李劍白(1974.01-1979.01) 文敏生(1979.01-1981.02) 李力安(1981.08-1983.02) 王 釗(1983.02-1985.03) 李根深(1985.03-1991.08) 田鳳山(1991.08-1994.11) 索長有(1994.11-1997.05) 李清林(1997.05-1999.05) 王宗璋(1999.05-2002.03) 楊永茂(2002.03-2003.12) 杜宇新(2003.12- 哈爾濱市歷任市長: 劉成棟(1946.05-1948.01) 朱其文(1948.01-1948.10) 饒 斌(1948.10-1951.09) 王一倫(1951.09-1953.02) 呂其恩(1953.02-1967.02) 王文貞(1967.11-1969.09) 革委會代主任、軍代表 張 斌(1969.09-1971.11) 革委會代主任、軍代表 佘景行(1971.11-1974.01) 革委會主任、軍代表 李劍白(1974.01-1979.01) 革委會主任 文敏生(1979.01-1980.01) 革委會主任 王化成(1980.01-1983.04) 尉健行(1983.04-1984.01) 王人生(1984.01-1985.04) 宮本言(1985.03-1990.02) 張德鄰(1990.02-1991.02) 李嘉廷(1991.02-1992.10) 索長有(1992.10-1995.07) 汪光燾(1995.07-1997.12) 曹廣亮(1997.12-2000.01) 王宗璋(2000.01-2001.05) 石忠信(2001.05-

② 兗礦集團單位怎麼樣

昔日中國煤炭業翹楚緣何泯然眾人?兗礦滑落帶給業界怎樣的啟示?要走出困境,新班子要克服怎樣的重重阻力?

文| 本刊記者沈小波

鳧山路298號是一座13層的白色小樓,即便在山東鄒城這個縣級市裡也並不引人注目。這是兗礦集團的總部辦公樓,使用已有數十年。由於年代久遠,兗礦的老人們也記不清它建成的具體年份。前年,整個樓房經過了一次重新粉刷,遮蓋了一些時間留下的破敗感。晴天里,靠外的窗戶都會拉上藍色的窗簾,與這個地方小城一樣,看上去千篇一律,單調寧靜。
但事實上,這種寧靜假象正在急劇瓦解。立業近半個世紀的兗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陣痛。
自2013年5月起,為挽救業績快速惡化的困局,兗礦集團連番祭出斷腕舉措——不僅管理層薪酬攔腰斬斷,普通員工取消獎金,同時還清退數以千計的非在冊用工。外人很難理解這一舉措帶給兗礦職工的痛楚,非在冊用工絕大多數是職工家屬。而每年面向職工子弟的招工,也終於告停。
延至七月,兗礦集團管理層再度換屆。張新文、李希勇分別從濟南高新區與山東能源集團調任兗礦董事長和總經理,改變了此前兗礦主要管理者自內部循例提拔的慣有生態(耿加懷除外,其在兗礦發展中角色尤為突出,後文有鋪敘)。山東省副省長張超超在兗礦領導班子調整會上強調,要確保「順利交接、平穩過渡」,同時也直言兗礦面臨「發展、穩定和改革三大壓力」,在「改革壓力」上,張副省長尤為鋪陳,以示緊迫。
兗礦確已抵達變革底線。2013年,兗礦集團營業收入在煤炭行業排名再度下降,位列第十六位。名次之外,是利潤的急劇下滑。2013年上半年,兗礦凈虧損已達十數億——在過去的十年間,兗礦從長期把持的中國煤炭業龍頭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及至今日,仍難見復興跡象。
為安撫旗下上市公司的投資者,兗礦將巨虧原因主要解釋成匯率變動。但在兗礦利潤連年下滑的敗局中,市場已難掩非議。而在兗礦內部,情勢更是暗潮洶涌,在集團內部改革會上,有人已痛言兗礦「病得不輕」:錯失的黃金機遇期、持續虧損的煤化工業務、低效率的管理體制、並不清晰的戰略定位等,一一成為標靶。
在中國此前煤炭十年黃金期的高光映照下,兗礦的逆市跌落尤為刺眼。作為棲居小城的千億級地方國有大型企業,兗礦的榮耀與褪色,均有其難以逾越的隱形藩籬。
視野、資源、人事、體制和盤根錯節的地方關系,是讓兗礦曾經聚力向上的寶貴力量,也是十年來兗礦裹足不前乃至經年下滑的病灶病因。
兗礦新任董事長張新文在走馬上任兩月後,於兗礦領導幹部會議上,總結出兗礦四大問題:計劃經濟思維方式依然存在(非常嚴重);體制、機制比較落後,機構設置臃腫;投資管控、風險管控不嚴;非煤產業、輔業作為主業補充思路正確(但現在成了大包袱)。
顯然,新任管理層經過廣泛、縝密的調研後,所做出的問題判斷符合其改革指向,也是兗礦未來變革阻力之所在。而兗礦在過去煤炭黃金十年期逆市跌落的因由,則由更多因素綜合而成。其敗因發酵與決策失守,更是折射出地方大型能源企業的普遍生態。

難追戰略期

截至2012年,在經濟大環境及供需關系等多方因素影響下,從世紀初便狂飆突進的中國煤炭業黯然告別「黃金十年」。這十年期間,不僅造就了中國煤炭業的整體繁榮,也涌現出多家體量龐大、產業鏈綿長的「全球五百強」煤企。「黃金十年」的另一重大標志,是以陝蒙、新疆等資源省份掀起前所未有的圈地、投資狂潮。但凡能在世紀初十餘年間高速發展的中國煤企,均在這些地區盤踞大量資源。
但在這一周期中,兗礦不僅未能從中國煤企翹楚的位置上向「全球五百強」更進一步,還在陝蒙、新疆等新晉煤炭資源大省中尷尬失位。
2013年12月11日,在兗礦書畫研究會所駐的二層小樓里,原兗州礦務局副局長趙鍾鐸接待了來訪的《能源》雜志記者。
「那個時候兗礦的利潤佔全行業利潤要超過一半。」趙鍾鐸1997年離任副局長職務,此後擔任兗礦研究員三年,2000年完全退休,正與上世紀末國內煤炭行業困難時期重合,而這卻恰是兗礦最輝煌的時間。歷史資料顯示,兗礦在1998年利潤佔全行業利潤58%,1999年占行業盈利企業盈利總額90%。兗礦的聲譽在這一時期達到頂點。其時董事長趙經徹在2001撰寫兗礦戰略構思,目標直指「世界十大煤炭生產商」。
但2001年恰是一個新的戰略期的開始。國內煤炭市場回暖,數年之後國內開始出現大面積的電荒,煤炭供不應求。2002年底至2003年初,前期關停大量小煤礦之後,政策開始鼓勵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東北、京津、華東、華中被列入東部調入區帶,晉陝蒙(西)則劃入中部煤炭調出區帶,西南、西北屬於西部煤炭後備區。
面向三西(山西、陝西、蒙西)的煤炭開發至此拉開序幕。事實上,由於山西資源開發傾向本地企業,資源的爭奪更多集中在陝西和蒙西。回顧那段歷史,一位煤炭專家感言,「誰抓住了陝蒙,就決定了它在未來三十年的發展。」
依託自身所有的神東礦區,神華集團持續對外收購,並創新模式,採用租賃手法獲取探礦權,搶占煤炭資源。從1995年創立到2003年,神華煤炭產量增長了40倍,並於該年突破1億噸,成為國內首個億噸級煤炭企業。
兗礦則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從趙經徹1997年提出「煤與非煤並重」,經歷1999年收購魯南化肥廠,兗礦將未來的戰略重心放在了煤化工之上。在2003年,兗礦提出8年投資400億,形成煤制油、甲醇、醇酸等大規模生產能力。
但煤化工未如初始預期那般給兗礦帶來巨額利潤。上世紀末煤市低迷期,發展非煤產業度過寒冬觀念開始興起,此後陝蒙等產煤大省「就地轉化」政策亦促使形成「逢煤必化」局面,大量投資湧入煤化工。如甲醇、醋酸經歷短暫暴利期後,即陷入行業性虧損。
兗礦曾對煤制油寄予厚望。依託自身煤氣化[-0.93% 資金 研報]經驗,到南非沙索公司挖角,兗礦號稱已掌握低溫費托合成油技術自主產權,並在榆林規劃遠景1000萬噸/年煤制油項目。但令兗礦始料不及的是,該項目遇上發改委控制煤制油政策,截至目前尚未審批通過。
2005年之後,由於本部資源日趨枯竭,而省內巨野煤田也瓜分完畢。兗礦不得已走向省外。但此時已錯失最佳時期。2007年往後,兗礦逐漸在外有所斬獲,但此時資源瓜分已接近尾聲。兗礦最重要的收獲在2011年。該年兗礦通過公開競標陸續獲得鄂爾多斯[2.06%資金 研報]石拉烏素井田和轉龍灣井田,中標價格亦當時創下一個新的高點。前者耗資66.49億元,後者為78億元。
從前期緘默無為到後期巨資進入,兗礦錯失了資源擴張最寶貴的時間。神華則以煤炭黃金十年最大的得利者遙遙立於煤炭行業頂端。早前兗礦鼎盛時期,神華內部對標兗礦進行趕超,如今則變為兗礦對標神華,只是差距越拉越大。2013年,神華產量超過4億噸,兗礦產量7600多萬噸,其中2600多萬噸尚來自澳大利亞。

領導人爭議

戰略期的沉痛錯失,使得兗礦內部即便未能實現討論公開化,但兗礦上下對時任管理層的非議,已難以遮掩。
自兗礦在上世紀末達到歷史頂點至今,已歷經趙經徹、耿加懷、王信和張新文四任一把手。其中,2003年至2010年期間執掌兗礦的耿加懷,爭議最大。
2003年4月份,耿加懷正式接任兗礦董事局主席,開始決定這個煤炭行業明星企業的命運。耿加懷來自淄博礦務局,一個資源枯竭礦區,最困難時期年產量尚不足百萬噸。
剛來兗礦的時候,至少在兩三年內,耿常以「兗礦」開頭,而非一般的「我們」。有敏感人士即指其「沒有把兗礦當自己人。」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耿加懷的前任太過輝煌。趙經徹1991年5月擔任兗州礦務局局長,2003年卸任兗礦集團董事局主席。兗礦內外,趙經徹有「眼光超前,魄力大」的名聲,業內人提起趙,現在還常常為其折服。
趙經徹完整引領了兗礦崛起並達到頂點。他頂著風險持續投巨資研發綜采放頂煤技術,對兗礦意義重大。趙率先提出「煤與非煤」並重(但這一決策如今功績難以評定),並在1999年收入魯南化肥廠,開啟兗礦煤化工進程。趙經徹亦看到本部資源枯竭問題,提出在外部再造「三個兗礦」,兗礦隨之進入貴州、山西、澳大利亞。
執掌兗礦之後,耿加懷亦曾發出自己聲音,並表達了對前任戰略相左的想法,在內部會議上稱趙經徹「吹牛」。但在兗礦內部人士看來,耿在其任期內,仍然按照趙經徹定下的路線前進,如在其任內陸續開工的國泰、國宏等化工項目,以及貴州持續開發,其立項均可追溯至前任。
但在煤炭行業戰略大發展期,執行舊有戰略方針,卻未能應時而變,難稱合格。兗礦內部的質疑即集中在此。在戰略大發展期,耿加懷沒有帶領兗礦如神華般,在省外以收購、競標礦權等方式快速擴張。
不僅如此,兗礦還拒絕了送上門來的重大機遇。耿加懷任內,2004年前後,兗礦曾錯失兩次機遇。其一是新疆哈密礦務局。彼時王樂泉主政新疆,因為出生在山東的緣故,王樂泉對山東企業的厚愛路人皆知,亦希望山東省內優秀企業入疆投資,曾提出將哈密礦務局整體無償劃撥給兗礦,最終卻被婉言謝絕。此後哈密礦務局並入潞安集團。
另一個找上兗礦的是鄂爾多斯政府。由於央企隸屬中央,對等對話方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並不把鄂爾多斯地方政府「放在眼裡」。且央企利潤上交中央,潤及地方有限。鄂爾多斯因此希望兗礦入蒙開發煤炭資源,並提出優越條件,無償劃撥兗礦看中資源。但最終亦被耿加懷拒絕。
兗礦戰略研究院一位前任員工講述了其親身經歷的事情。早前兗礦購買國外設備建設國際焦化公司時,首鋼曾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入股。「對方很客氣,說是仰慕兗礦名氣,只是參股,只享受股東權益,不幹涉經營。」該人士基於職責,曾撰寫報告建議兗礦批准,最終亦遭耿拒絕,理由是國際焦化已有外資合作夥伴,「不需要。」由此,兗礦錯失了一個與下遊客戶建立聯盟降低風險的機會,事後焦炭產能過剩,兗礦又為銷售市場而束手無策。
「錯失掉的機會太多了。」上述職工痛心疾首。回望耿加懷時期,他如此評價耿加懷,「過於看重事物的風險。」
有有心人總結兗礦歷任領導人,提出「兗礦循環」的看法。其具體指兗礦的領導人都是「開拓型」與「守業型」交叉任職。如趙經徹屬於開拓型,而耿加懷屬於守業型。趙的前任劉恆月同樣屬於守業型,「為職工造的房子都偏小」。劉的前任彭井涼則「據說膽子比趙還要大」。王信「固然魄力比不上趙,但比耿要強多了。」
盡管不可能(趙經徹因年齡退休),該人士還是認為,如果在戰略擴張期,能由趙來執掌兗礦,耿加懷注重內部管理,輔助搭配,「兗礦絕不會是現在這樣」。

山東的兗礦

2013年9月,新任董事長張新文在兗礦領導幹部會議上說兗礦比神華有「三不如」(與神華對標是兗礦上下難以釋去的情結),「一是戰略不如神華正確合理;二是政治資源不如神華;三是執行力不如神華強」。
作為山東省管企業,兗礦的視野與體制有其天花板,將兗礦所有決策失誤推向某位管理者難免有失偏頗。而兗礦的褪色與滑坡,恰是在上世紀末高峰期的管理變革時便種下因由。
1998年是煤炭管理體制重大變革之年。煤炭部於該年撤銷,原由煤炭部直管的重點煤炭企業也陸續下放地方,兗礦在這一時期歸屬山東監管,包括人事任免。此後,下放各地的煤炭企業,隨各地政府思路、方針而舞,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相對於神華的資源擴張、中煤的全產業鏈,山西根據煤種不同進行兼並重組,2001年由西山礦務局、汾西礦務局、霍州礦務局合並組成山西焦煤,隨後不斷收購地方小煤礦。此後山西又依託大同煤礦集團,整合動力煤資源,重組十多家煤炭企業。同時,山西還組建了無煙煤集團。
陝西、寧夏則集全省之力,成立以省為單位的煤炭集團,陝煤、寧煤隨之誕生。陝西煤業集團2004年2月成立,合並陝西10家單位,成立之初原煤產量就達3000萬噸,占陝西省40%。
山東則選擇發展非煤產業。山東煤炭資源普遍趨向枯竭,再發現大煤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不能因為煤礦枯竭,職工失業,形成社會問題,這是政府必須考慮的。」山東煤炭系統一位官員如是解釋山東選擇發展非煤產業的原因。
從2003年開始,發展非煤產業成為山東煤炭行業的重大方向。每年12月或次年1月,山東省政府會召開一年一度的全省煤炭工作會議,為全年的煤炭行業發展定下基調。到來年4月份,煤炭工業局則會根據工作會議精神,再具體和各煤炭企業溝通協調,確保煤炭企業按省政府指示運行。
「每年的煤炭工作會議,非煤產業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上述官員介紹,山東是全國非煤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非煤產業經濟總量可以佔到煤炭行業經濟總量60%以上,他極其贊揚山東煤炭企業的執行力,「始終與政府保持步調一致」。不過他也承認,非煤產業經濟運行質量不高,2012年利潤僅占煤炭行業利潤1.28%。
2005年之前,山東省一直對煤炭企業向省外擴張持反對態度。有知情人士介紹,彼時山東省內高層流行一種看法,認為各地都在招商引資,煤炭企業資金較充裕,為什麼去省外投資,為什麼不在家鄉做建設?「當時卻沒想到這是搶占資源,誰佔有資源誰就佔有未來。」上述人士說。
據該人士介紹,哈密礦務局最終未能劃入兗礦,山東國資委起到很大作用。山東國資委提出的並入條件是,哈密礦物局需要先剝離學校、醫院、公安等社會職能,兗礦方才接手。這一條件激怒了王樂泉,致使這一機會錯失,「哈密這地方全是礦務局的人,你讓人家剝到哪裡去?」
直到2005年之後,山東資源日益枯竭。省內思想開始轉變,轉而鼓勵煤炭企業開始走出去。亦是在這一時期,兗礦、新汶等山東煤企開始對外尋找資源,實質性突破則要等到2007年之後,但此時煤炭資源瓜分已接近尾聲,且資源價格被抬至高點,與世紀初那幾年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要給老耿一個公正的評價,那些項目,就算他想批,山東國資委也過不了。」上述煤炭系統官員說。2003年,受山東省政府任命,耿加懷繼任兗礦董事局主席,將兗礦口號從「國內第一,面向國際」修改成了「立足濟寧」。

轉身之難

7月新領導人到任之後,積極向下求訪意見,激起兗礦內部改革熱議。原先掩蓋或者視而不見的問題已無從規避,兗礦未來向哪裡去,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其中,虧損與債務、本部資源危機和僵化的體制是其變革最大的挑戰。
十年間一系列低效的投資項目,造成兗礦的債務總額隨資產總額同步上升。據顯示2009年-2011年,兗礦負債率一直在70%上下浮動。2013年,兗礦負債率保守估計也已超過70%。目前兗礦集團籌融資和還款壓力巨大,兗礦集團一名高層人士透露,「不吃不喝,每天要支出8000萬元」。
2013年上半年,兗礦集團五大板塊(煤業、煤化、東華、物業、電鋁),四個板塊虧損,一個板塊微利。如果剔除內部關聯交易,五大板塊全部虧損。有的板塊負債率超過100%,資金鏈面臨斷裂。
這也使得張新文到任之前,先向省委立下「軍令狀」,保證資金鏈不斷。客觀來看,兗礦集團的良好名聲與兗州煤業[-1.61% 資金 研報]一貫的優異表現,兗礦融資較為容易。但需不斷投資進入的項目,和七大基地中僅本部基地能夠造血的現實,能夠支撐多久,沒有人能說清。
但本部也是兗礦未來命門所在。一個險峻的事實是,兗礦正面臨資源愈發枯竭的本部煤危機。
目前兗礦本部主力礦井來自兗州煤田的六對礦井和濟寧煤田的兩對礦井。上世紀90年代,這些礦井普遍還處於青壯年期,進入新世紀[1.21%資金 研報],由於綜采放頂煤技術的普遍使用,產量大大提升,資源消耗加速。到2005年,數據顯示,兗礦兗州煤田部分可采儲量不足6億噸。2003年,耿加懷新任兗礦集團董事長時,就曾對外說,兗礦本部資源僅能再采20年。
一位兗礦人士提供了另一信息。據其介紹,煤炭黃金十年,市場需求旺盛,煤炭業超過核定產能生產是公開的秘密,兗礦也不例外,「有時候產能能達到核定產能兩倍」。在他看來,考慮到這一因素,兗礦本部資源消耗程度要比表面還大,穩產難度亦將逐年增加,「十年之內就可見分曉」。
原本視為可承續兗礦本部未來的華東最後一塊整裝煤田——巨野煤田,則在山東方面的干預下實現「平均分配」,七對礦井兗礦僅獲其二,理由是「其它幾家礦務局也面臨資源枯竭」。此外,兗礦一位知情人士介紹,彼時競爭激烈,省政府尚未劃定資源,各礦業公司已擅自在巨野自行開發,搶占資源,造成「既定現實」。
這一紛爭格局延續到山東最後一塊較大煤田——曹縣煤田。目前它已吸引多方關注。據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規劃勘察設計中心副主任黃興龍介紹,除山東兩大煤炭國企山東能源和兗礦外,還有諸多山東市縣所屬煤炭企業也冀圖分一杯羹,此外省外資本及部分央企亦對此虎視眈眈,「毫無疑問競爭會非常激烈」。
兗礦未來關鍵在於中西部以及海外的一系列項目上。這里承載了兗礦本部資源接續的任務,亦擔負有煤化工翻盤的期許。但項目的推進曠日持久,且需要不斷的資金注入,兗礦首當其沖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在虧損、負債和本部煤危機之外,兗礦改革的最大阻力應來自內部治理。十年積冗,兗礦早已不是原先那個管理模範企業。內部消息顯示,除調研兗礦下屬企業外,兗礦管理層還去神華、山能等企業參觀學習。結果是新任董事長張新文對兗礦的現狀很不滿。
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張新文批評兗礦「職責不清晰,人浮於事,內生動力不足。」兗礦目前僅正處級崗位設置層級就達七級,兗礦總部人數1200人,超過神華總部人數一倍。但神華經濟總量是兗礦7倍,用人總量是兗礦的3倍。

有兗礦內部員工抱怨,向上級打一個報告,半年時間過去,不說行也不說不行。兗礦內部將兗礦形容成「頭重、腰軟、腿細長。」
新領導層下定決心,首要改革方向指向「大企業病」。但兗礦作為身處鄒城的大型地方國有企業,彼此關系盤根錯節動輒傷筋動骨。張新文嚴令,持續虧損煤化工各實體,除部分企業關停轉讓外,其餘須在2015年之前扭虧,同時要求要利用好職工度危求進的心理,「不甩包袱、不將職工推向社會、不輕易降工資、不影響穩定」。

參與過兗礦內部會議的人士向《能源》記者透露,「事情千絲萬縷,但倍感振奮」。而新班子如何落實改革承諾,不僅受兗礦20萬職工矚目,深處困境中的中國煤炭業,也正翹首期待。

③ 兗州煤業的主要榮譽

1999年
被《歐洲周刊》評為1998年度最佳中國股票發行項目。
被香港《資本雜志》第四期評為十大優質國企、紅籌股之一。
被《上市公司》雜志為「滬市《上市公司》50強」第三名。
2000年
被《亞洲貨幣》雜志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公司」第四名。
被《上市公司》雜志評為1999年度「中國《上市公司》50強」第十名。
2001年
被《上市公司》雜志評為2000年度「中國《上市公司》50強」第十二名。
公司H股入選摩根斯坦利中國自由指數成份股。
被《上市公司》雜志評為「中國《上市公司》50強」第12名。
入選《財富》雜志(中文版)「中國上市公司100強」。
2002年
公司2001年度信息披露公司被上海證券交易所評為「優良」。
被《上市公司》雜志評為「中國《上市公司》50強」第6名。
被《財富》雜志(中文版)評為「中國上市公司100強第50名」。
被《新財富》雜志評為「2002最有成長性上市公司前100名第45名」。
2003年
公司產品被中國市場調查評價中心評為「2002年中國暢銷品牌」。
被香港《資本》雜志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公司』第7名」。
被《上市公司》雜志評為「中國《上市公司》50強」第12名。
被《亞洲貨幣》雜志評為「亞洲基礎材料類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第三名」、 「中國基礎材料類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第一名」。
榮獲全國質量管理獎。
2004年
被《財富中國》雜志評為「上市公司領導力20強」第15位。
被中證.亞商評為「中國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強」第39名;
中國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資源整合力10強」第2名;
被中國質量協會授予「中國質量鼎」;
入選標准普爾「2005年度全球精選股」;
被香港《亞洲貨幣》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公司治理」第4名;2005年:
被中國中央電視台評為「CCTV2004年度最具價值十佳上市公司」;
被《大眾證券報》評為「十佳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之一」;
入選「上證50指數」成份股;
被中證.亞商評為「中國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0強」第21名。
被中證.亞商評為「中國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0強組織執行力10強」第6名。
2006年:
被《新財經》雜志評為「2005年Nifty fifty(激情50)中國最具成長性藍籌上市公司」。
被《上海證券報》評為「200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100強第50名」;「200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盈利100強第12名」;「200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年銷售百億榜第50名」 。
被「亞太地區質量協會」評為「亞太國際質量獎」。
被《財富》(中文版)評為「 2005年度中國100強上市公司第85名」。
被「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華頓經濟研究院」評為「2005年度中國上市公司百強第11位」。
被《證券市場周刊》評為「2005年中國A股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50強」。
2007年:
入選「2007標准普爾大中國地區股票精選組合」。
被《董事會》雜志、新浪財經評為第三屆(2006)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前100名。
被《中國證券報》、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評為2006年度中國最佳投資者關系管理百強。
被華頓經濟研究院、《經濟導報》評為2006年度中國上市公司百強第23位。
被《證券日報》、中國董事會研究中心、連城國際研究顧問集團評為「董事會治理金百強」、煤炭行業「卓越董事會」。
入選2007度普氏全球能源企業250強,在全球煤炭與消費性燃料類別中名列第7位。
被世界金融實驗室、《蒙代爾》雜志、《世界經理人》周刊評為2007年(第三屆)「中國最受尊敬上市公司」。
被國家環保總局、中華環保聯合會評為「環境友好煤炭企業」。
2008年:
入選「2008年度普氏全球能源企業250強」。
入選「2007年度中國上市公司價值百強」。
榮獲「2007年度中國上市公司金牛獎」。
被世界金融實驗室和《蒙代爾》雜志評為「中國最受尊敬上市公司」。
2009年:
入選由全球領先的財經雜志《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的「2009年(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榮獲「中國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獎,為中國企業奏響華彩樂章。
2010年:
榮獲上海證券交易所2010年信息披露提名獎
入選2010年度普氏全球能源企業250強
榮獲《理財周報》2010中國主板上市公司最佳董事會
榮獲2010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最佳公司治理獎」
榮獲第五屆中國投資者關系年會中國上市公司「最佳輿情能力獎」
入選《董事會雜志》第六屆中國上市公司「金圓桌獎」百強
2011年:
榮獲上海證券交易所「2011年度董事會獎」
榮獲中國質量協會「中國質量管理獎」
入選2011年度「普氏全球能源企業250強」
榮獲《中國證券報》「2010年度中國上市公司金牛百強獎」
榮獲《證券時報》「2010中國主板上市公司價值百強」
榮獲《理財周報》「2011中國主板上市公司最佳董事會」、「2011中國上市公司創造價值最快董事會」
榮獲《董事會》雜志「2011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
2012年:
榮獲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專項獎—「2012年度信息披露獎」
榮獲《大公報》「中國證券『金紫荊』獎—最具投資價值上市公司」
榮獲《中國證券報》「2011年度中國上市公司金牛百強獎」
榮獲《證券時報》「2011中國主板上市公司價值百強」
榮獲《理財周報》「2012中國主板上市公司最佳董事會」、「2012中國上市公司創造價值最快董事會」
榮獲《董事會》雜志「2012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金圓桌獎—優秀董事會獎」
榮獲亞洲質量組織「亞洲質量卓越獎」

④ 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希勇,不幸逝世,他是個怎樣的人物

兗州煤業公司的董事長李希勇因病不幸逝世,他在去世前擔任過山東能源集團的董事長和黨委書記。李希勇是一個堅持以自己的所學來運用到實踐當中,給國家帶來了有利的發展,還被評為2020年中國里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

不管任何人都會經過生老病死這一關,李希勇的這一生並沒有白活,他在事業上的成功讓許多人都為他點贊,在工作上面的研發也是非常的用心。對於李希勇的逝世,我們都感到很惋惜,希望他一路走好。

⑤ 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的歷任領導

2008.8~2009.2 王 乘 教授(常務副校長)
2009.2~至今 林萍華 教授(常務副校長) 2008.8~2011.2 馬建輝 (教務處常務副處長)
2011.2~至今 熊 蕊 教授(教務處常務副處長) 2008.8~至今 劉玉 教授(兼)
2008.12~2011.9 甘世斌
2011.9~至今 黃 剛
華中科技大學—絲寶教育與科技創新促進中心領導
主席 梁亮勝
理事會理事長 李培根
理事會秘書長 梁 茜
常務理事 李培根 王乘 楊勇(華中科技大學) 張晉 蔡穎恆 吳勇 熊克蘭
理事會理事 李培根 王乘 楊勇(華中科技大學) 張晉 梁茜 馮征 許曉東 童俊 馬建輝 夏向東
唐常軍 蔡穎恆 楊勇(絲寶集團) 吳勇 熊克蘭 洪鳴
主任 吳 勇
創新聯盟委員會主任 鄒雪城

⑥ 劉百承元帥的後代有什麼人

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1]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2]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3]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

中文名
劉伯承
別名
劉明昭(原名),劉伯堅(曾用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重慶市開州區
出生日期
1892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
1986年10月7日
職業
無產階級革命家
畢業院校
伏龍芝軍事學院
信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參與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與解放事業
完善我國國防建設和軍事正規化建設
軍銜
元帥
人物關系

汪榮華
妻子

劉彌群
女兒

劉太遲
兒子

劉太行
兒子

劉蒙
兒子

程宜芝
前妻

⑦ 兗礦集團煤銷售的主要市場是哪個國家

900到1100萬噸出口日本,那是前幾年的事情了。
現在兗礦已經不出口煤炭了,是相反在進口煤炭,從澳大利亞!

⑧ 劉亞民人物履歷的介紹

1983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歷任共青團江蘇省無錫市宜興縣委書記;宜興市扶風鄉(鎮)黨委副書記、鄉長;扶風鎮黨委書記;江蘇宜興陶瓷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江蘇宜興陶瓷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江蘇省宜興市委常委(期間掛職任新疆伊利地區行署副秘書長、霍城縣委副書記兼新疆清水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2004年1月--2007年8月 任江蘇省江陰市副市長、黨組成員、中國江陰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江陰-靖江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2007年8月--2008年1月 任江蘇省無錫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2008年1月--2012年7月 任江蘇省無錫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2年7月--2012年12月任中共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委書記。 2012年12月--至今 任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2年7月23日,中共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召開全區領導幹部大會,宣布江蘇省委、無錫市委的研究決定:劉亞民任無錫市崇安區委書記、提名崇安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候選人。

⑨ 想知道我黨解放前後重要領導人物劉曉的情況,謝謝!

劉曉(Liu Xiao 1908.5~1988.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1962.12~1966.9)。

湖南辰溪人。
參加過長征。
1937年後長期在上海領導地下黨的秘密工作。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上海市委第二書記兼組織部長等職。1955年2月至1962年10月任駐蘇聯大使。1956年2月,作為以朱德為首的中共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蘇共二十次黨代會;1957年1月,陪同周恩來出訪蘇、波、匈三國;1960年9月,作為鄧小平率領的中共代表團成員身份參加與蘇共的會談;同年12月,以劉少奇、鄧小平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成員身份,出席八十一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1967年4月至1968年3月任駐阿爾巴尼亞大使。1979年任外交部顧問。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閱讀全文

與兗礦集團歷任領導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發性金融機構 瀏覽:82
代客理財和私募基金 瀏覽:264
中保利現貨交易平台是否被查 瀏覽:499
一看就懂的銀行理財 瀏覽:486
三一重工滬股通持倉 瀏覽:893
正骨水股票 瀏覽:786
科陸充電價格 瀏覽:948
新杠桿基金 瀏覽:288
銀行票據理財騙局 瀏覽:496
美咖啡期貨c價 瀏覽:620
四川信託天府聚鑫3號 瀏覽:460
青海業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837
信託公司2016校園招聘 瀏覽:902
深圳前海元鉑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10
論人民幣匯率對外匯儲備的影響 瀏覽:613
購車貸款怎麼給 瀏覽:8
外匯備案登記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217
青建集團新加坡 瀏覽:76
華中融資租賃萊蕪市政府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