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2005年匯率改革811

2005年匯率改革811

發布時間:2024-02-26 15:17:08

Ⅰ 請問2005年匯改的具體政策,謝謝啊

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
從2002年末以來,由日本等少數國家開始在國際社會上散布「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2003年,這種論調進一步升級為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到2005年前後,日本、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或基於國內經濟的需要,或迫於國內政治的壓力,要求中國改變匯率制度或強迫人民幣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同時美元每天浮動范圍限制在上一交易日收盤價的上下3‰之內,對非美元則在1.5%的范圍內浮動。然而,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並非受到上述國家的壓力,而是出於對未來的發展道路的高瞻遠矚,主動的調整。之所以選擇目前這個時機來改革匯率機制,是由於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外開放度提高,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等導致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外匯占款不斷提高,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發行票據對沖,提高了宏觀經濟調控成本,使得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的成本上升。本次改革正式拉開了人民幣升值的帷幕,至2011年5月,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至1比6.49左右。

Ⅱ 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歷程

2005年7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專進行調屬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2%,為8.11:1。此後,人民幣對美元每天在0.3%的范圍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匯率每天浮動幅度在1.5%以內。從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逐漸形成更富彈性的匯率機制。

2005年9月23號,央行宣布,從當日起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浮動幅度擴大到3%。

2006年1月4號,我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做市商制度。

2006年5月15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8:1的心理關口。

2007年1月11號,人民幣對美元突破7.8關口,同時13年來第一次貴過港幣。

2007年5月21號, 央行擴大人民幣兌美元日波動區間的上限至0.5%。

Ⅲ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本輪人民幣跳升有何不同

1、本輪升值有何不同?
從更長周期來看,05年匯改後,人民幣就開啟了升值之路,持續升值到2013年。自2005年7月21日起,央行宣布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但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也不意味著盯住一籃子貨幣,實現有管理的浮動。從走勢上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在05年匯改後是大幅升值的,從8.2以上升值至13年接近6.0的點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也從85上升至接近120的水平。
而升值背後的推動力是中國經濟向好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01年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絕大多數年份維持在8%以上的水平。在國際收支方面,經常項目順差持續處於高位,而中國經濟高增長帶來的機會也吸引了海外投資資金流入,在14年之前金融賬戶也基本都保持順差。尤其是08年發達經濟體金融危機後,國際資本更是大量流入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所以05-13年的人民幣匯率升值是有基本面支撐的,是05年匯改前壓制多年的單邊升值壓力的逐步釋放。
但是14-16年,人民幣又開始面臨貶值壓力。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國內經濟開始走弱,市場對未來走勢存在很大的擔憂。另一方面是14年美聯儲宣布退出QE,並啟動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意味著美國在經濟不斷向好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開始收緊。14年至15年「811」匯改,幾乎所有的發達和新興貨幣均對美元大幅貶值,而只有人民幣緊緊盯住美元,積蓄了貶值壓力。所以15年匯改後人民幣又開始釋放貶值壓力,對美元匯率從6.2一路貶值到16年底接近7.0的水平,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數從130降至122。
而17年以來,人民幣又開啟了新一輪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7年初的6.96升值到當前的6.3左右,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從94.83回升至95.82。但是從基本面來看,我國經濟增速僅僅從16年的6.7%回升至17年的6.9%,反映國際收支的外匯儲備、外匯占款也僅僅是保持穩定,並沒有顯著增加。而當前歐美經濟仍在復甦,國內經濟甚至有一定的走弱壓力,所以從當前遠期市場來看,人民幣對美元反而有一定的貶值預期。
所以和05年以後的升值不同,基本面並不是影響本輪升值最主要的因素,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機制才是關鍵。近兩年隨著匯率中間價機制的改革,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是在減弱的,而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相對穩定的目標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就意味著當其它貨幣對美元升值的時候,人民幣會跟著其它貨幣對美元升值;當其它貨幣對美元貶值時,人民幣也跟著貶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美元指數的走勢高度相關,相關度遠遠大於以往。
但從執行上也有一定的波折,例如盡管央行從15年12月就發布了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但是從16年全年來看,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還是走弱的,這主要是因為人民幣當年還是在釋放前期積累的貶值壓力。而17年上半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依然相對偏弱,所以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對沖市場預期慣性導致的人民幣相比其它貨幣對美元升值偏少的問題。17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指數才得以修正,保持了基本穩定,「逆周期因子」也暫時退出。
所以本輪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走強更多是因為美元指數的走弱,背後的機制是人民幣更多參考一籃子貨幣,並保持基本穩定。但是這樣的定價機制帶來的問題和僅僅盯住美元是一樣的,歐元、英鎊、日元的定價是完全市場化的,對美元升值是其經濟基本面的反映。當我國經濟和海外步調一致時,跟著一籃子貨幣對美元升值不會帶來太大問題,但當步調不一致時,僅僅由定價機制帶來的「被動」升值就會對未來經濟構成負面沖擊。
2、升值對經濟有何影響?
一談到匯率升值,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會對出口產生向下壓力。從歷史數據來看,我國的出口同比增速確實與人民幣有效匯率負相關,並且有效匯率變化領先出口3個月。人民幣匯率與出口相關主要是因為匯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商品價格。當人民幣出現升值時,出口企業要麼選擇維持外幣計價的價格不變,這樣會導致以本幣計價的商品價格下降;要麼選擇維持本幣計價的價格不變,這樣會提高外幣計價的價格,導致商品需求下降。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出口企業利潤下降,也會降低出口對經濟的拉動力。
前面已經提到,本輪人民幣升值的主導因素與2013年之前的升值不同。實際上,目前我國經濟背景和貿易所處環境與2013年之前也大不相同。下面,我們將回顧2013年之前人民幣升值對經濟的影響,並對本輪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進行分析。
(1)05-13年:出口逆勢增長,經濟持續繁榮
05-07年,人民幣升值並沒有顯著影響我國出口強勁增長。盡管05年匯改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升值,但是次貸危機之前,我國出口同比增速一直維持在20%以上。盡管同期我國進口也不弱,但是受到出口增長的帶動,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07年貿易順差月均超過200億美元。
同期,凈出口對GDP的貢獻也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2005年到2007年間,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分別達到1.4%、1.9%和1.5%。
當時出口之所以沒有明顯受到匯率影響,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貿易競爭力較強。1980年以來我國勞動力人口佔比持續增加,而城市化的推進也導致大量農民工進城增加了有效勞動力供給。2001年末我國加入WTO以後,巨大的人口紅利使得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幫助我國成功加入到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中。因此,盡管05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但是相比於低廉的人力成本來說我國的出口產品競爭力仍然較強。
另一方面,當時美歐等國經濟向好,外需強勁。美國經濟自2002年以來就表現強勁,GDP同比增速一度超過4.4%,而歐元區GDP同比增速在2006年和2007年也分別達到3.2%和3%。經濟的繁榮使得發達國家對我國的進口持續增長,盡管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有所回落,但是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
08年後我國出口增速出現下滑,次貸危機重創了全球經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同比增速一度下滑至-4%和-6%。受到外需大幅下滑的影響,我國出口同比也一度下降到-26%,並且2011年開始出口增速的中樞從20%下降至10%。
但是我國佔全球貿易的份額仍在持續上升。盡管出口增速回落,但是實際上我國的貿易份額仍在持續上升,我國出口金額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從2007年的8.7%持續上升到2013年的11.7%。貿易佔比的上升說明在全球貿易萎縮的情況下,我國的出口情況相比於其他國家仍然不錯。
(2)17年以來:出口不容樂觀,經濟或將承壓
去年出口的邊際好轉是GDP回升的主要動力。2016年凈出口對我國GDP增長的拉動僅為-0.4%,而2017年拉動則上升到0.6%,相當於邊際提高GDP增速1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實際上消費和投資對2017年GDP的增長貢獻分別下降了0.2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
而出口好轉一方面是因為海外發達經濟的同步復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貨幣的貶值。具體來說,2016年以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經濟強勁復甦,其中美國和歐元區PMI指數分別達到60.8和60.6的高位。而自811匯改之後,人民幣對美元和歐元均出現貶值,其中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高達13%。2016年中旬開始,我國出口增速就觸底反彈。
但是去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是持續升值的。201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9%。而相比於去年5月份的低點,CFETS指數也累計上漲約4%。盡管2月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小幅回升,但是我們預計今年美元指數將大概率走弱,考慮到匯率對出口傳導有一定的時滯,預計今年出口增長可能面臨壓力。
同時,我國的出口競爭力也在逐步下滑。在本輪全球復甦的背景下,實際上我國的出口增速回升幅度已經遠不如東南亞等其它國家。2017年越南、韓國和馬來西亞出口平均增速分別在21.7%、20.7%和16%,而我國的出口增速僅為7.7%。出口回升幅度較弱反映出我國的出口產品在逐步被東南亞等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替代。隨著人口紅利退減,我國出口企業生產成本將持續上升,再加上貿易壁壘增加,本輪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也要大於2013年之前。
從細分領域來看,人民幣升值對電子通訊設備以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將產生較大沖擊。按照出口產值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來衡量各行業的出口依賴度,我們發現製造業中電子通訊設備、文體娛樂用品、鞋帽箱體、紡織服裝和傢具行業的出口依賴度均超過15%,前三者甚至超過20%。人民幣如果持續維持高位,一方面會增加這些行業的匯兌損失,減少企業利潤;另一方面也會降低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吸引力,減少企業市場份額。
3、升值會帶來資產價格重估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相比較匯率的歷史走勢,市場對未來匯率的預期是影響資產價格會否重估的更重要的因素。道理很簡單,外部資金是否流入、內部資金是否流出,首先考慮的不是匯率過去是否已經升值貶值,而是未來是否會繼續升值或貶值。
我們先來考察日元升值的經驗。85年廣場協議後,美元兌日元匯率從起初的250左右降至88年的130以下,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超過100%,日元升值和市場的升值預期引發了對日本國內資產價格的重估,85年到88年日本股市一路上漲,日經225指數漲幅超過一倍,房價也在這段時間快速攀升。
但是升值對資產價格的重估也是有條件的,升值預期的背後需要有經濟增長的支撐。87-90年日本進口增速放緩和GDP增速回落,意味著經濟的狀況有了變化,不過日元在這期間小幅貶值,支撐了出口增速繼續上升,股指仍續創新高。到了90-94年,日元再度對美元升值,但此時的日本經濟增速已從5%左右大幅降至0%附近,實際上經濟並不支持日元升值,市場對日元已經有了貶值預期,資本和金融項目基本是凈流出的,因而股市、房市等資產價格也就受到打擊。
我們再來看我國上一輪人民幣升值。05年匯改後,人民幣升值幅度相對經濟本身的提升其實是偏小的,因而升值預期一直存在。從NDF和即期匯率的對比可以看到,05-08年1年期的美元兌人民幣NDF一直低於即期匯率,這說明匯率升值預期一直存在,經濟上行周期的主動升值仍未能消除升值預期,原因在於相比國內效率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匯率的升值幅度依然偏小。
因而較強的升值預期最終導致資本持續流入,對國內資產價格是有推動作用的。這一時期我國不僅是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也是順差,05年以後我國外匯占款增長速度加快,而資本大量流入助推了國內資產價格的上升,06-07年的股市、房市大漲均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但根據我們第一部分的分析,17年以來的本輪升值與上一輪升值最核心的差異是,本輪人民幣升值主因在於美元走弱,更多屬於被動升值。17年以來,即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走強,1年期的美元對人民幣NDF也仍是高於即期匯率,實際上顯示了市場長期的貶值預期。因此本輪升值以來,資金並未明顯大幅流入國內,因此也就難以形成對資產價格的重估。
而如果匯率過度升值,其反過來會使得效率和技術的提升被匯率的大幅升值所抵消,反倒對資產價格不利。例如過去一年,歐元區經濟的邊際改善優於美國,歐元相對美元上漲了14%,但是從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反而是美股漲幅遙遙領先於歐洲。
17年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28%,標普500指數漲幅接近20%,而德國、法國股指只上漲了13%和9%,說明歐元升值可能還對資產價格構成了抑制。而同樣地,去年國內A股漲幅遠低於港股,其底層資產的差別不大,原因之一或在於港幣盯住美元,17年相對人民幣貶值了7.8%。

Ⅳ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大事記

2005年07月21日:人行正式宣布,廢除原先盯住單一美元的貨幣政策,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美元兌人民幣官方匯率由8.27調整為8.11,人民幣升幅約為2.1%。
2007年0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自1994年以來首次超過港幣。
2007年05月21日:人行決定,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3%擴大至0.5%。
2008年0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00。
2008年中期至2010年6月: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受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同時,在危機爆發後,人民幣開始緊盯美元。
2010年6月19日:人行宣布,重啟自金融危機以來凍結的匯率制度,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12年4月14日:人行決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5%大至1%,為5年來首次。
2014年3月15日:人行決定自2014年3月17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2%的幅度內浮動。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與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幅度由2%擴大至3%,其他規定仍遵照《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發〔2010〕325號)執行。

Ⅳ 2005年7月到2007年6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約0.008的原因

2005年7月21日,央行公布實行人民幣匯率改革,將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由之前的8.2765直接升值至8.11。2007年6月底,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收於7.6132,較7月21日的8.2765升值8.71%。

人民幣幣匯改後,人民幣在我國持續出現的貿易順差和資本順差的背景下,持續升值。人民幣匯率從06年上半年前的緩步升值,逐步過度到加速升值的態勢中。07年由於全球經濟的繁榮,中國經濟也出現了過熱的跡象,熱錢大量流入,推升了匯率,國內通脹高企,政府也願意通過提升匯率的方式應對輸入型通脹,因此匯率升值速度加快。

Ⅵ 2005外匯體制改革的內容和意義~謝謝了

2005中國匯率改革主要內容
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放棄與美元掛鉤,引入參考一籃子貨幣
2.由1美元兌8.2765元人民幣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2%
3.銀行間一籃子貨幣兌人民幣的每日收市價,作為翌日買賣中間價,上下波幅0.3%(網路)

意義:
從長期看,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平衡對外貿易、擴大內需、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改進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有利於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貿易條件;有利於保持國內物價穩定,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有利於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效益;有利於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與此同時,匯改客觀上也給我國企業和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一定的挑戰。對企業而言,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增強,企業涉外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相應增加,匯率風險對企業特別是出口類企業盈利的影響逐步顯現,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都有待進一步增強。對商業銀行來說,人民幣匯率形成的進一步市場化和經濟主體對本外幣資產偏好的改變,對商業銀行本外幣資源的整合能力、自身匯率風險的管理水平、產品定價和業務創新能力都帶來了挑戰。

閱讀全文

與2005年匯率改革811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查往年外匯匯率 瀏覽:495
期貨品種合約講解 瀏覽:524
理財產品與信託產品的區別 瀏覽:231
對沖融資的特點是什麼 瀏覽:189
川航集團股東 瀏覽:947
a輪融資3億意味著什麼意思 瀏覽:808
鋁期貨套期保值案例 瀏覽:321
汽車行業債務融資 瀏覽:7
大華期貨呼市 瀏覽:977
天順股份配股怎麼配 瀏覽:486
長江股份要約收購報告書 瀏覽:574
深圳皇傑互聯網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960
馬雲在哪融資 瀏覽:457
期貨可以不用保證金嗎 瀏覽:912
跨國公司外匯期貨保值交易 瀏覽:881
查看微信理財收益率 瀏覽:191
克羅期貨指標DMI 瀏覽:144
股東分紅分的是什麼 瀏覽:881
金融資產的管理理論 瀏覽:492
期貨持倉虧損怎麼辦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