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浮動匯率制按其浮動方式,可以分為 ( )
ADE
按照匯率浮動的方式不同,可分為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和聯合浮動
單獨浮動(Independent Floating),即一國貨幣的幣值不與其他國家貨幣發生固定聯系,其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而自動調整。
釘住浮動(Pegged Floating),是指一國貨幣釘住其他國家貨幣,該國貨幣匯率隨被釘住國貨幣匯率的變動而變動。具體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釘住某一種貨幣,通常是釘住一些經濟發達並與本國經濟聯系緊密的國家的貨幣,比如一些美洲國家貨幣釘住美元,一些英聯邦國家貨幣釘住英鎊等;另一種是釘住一籃子貨幣,即選擇若干種同本國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貨幣匯率作為參考,並按照一定的比例組成一個貨幣籃子,來制定本國貨幣的匯率。
聯合浮動(Joint Floating),是指一些經濟聯系密切的國家組成貨幣集團,在成員國貨幣之間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同時,對非成員國貨幣實行同升同降的浮動匯率。目的在於防止集團成員國貨幣的匯率遭受外部金融市場的沖擊。當某一成員國貨幣受到沖擊時,其他成員國將採取一致的行動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成員國貨幣匯率的穩定。例如,原歐洲貨幣體系採取的就是這種聯合浮動。
❷ 港幣 人民幣 匯率 根據什麼變化的
基本上,匯率的變化大致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浮動匯率
就是說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完全由市場決定。市場中A貨幣需求變高、供給變低,而B貨幣不變或呈相反趨勢變化,則A貨幣對B貨幣匯率上升。
第二種:固定匯率
就是說政府指定一個匯率,所有官方機構或受該國政府管轄的私人機構,均執行該匯率。一般來說,政府往往只指定本國貨幣與某一特定貨幣(過去也有用黃金的)之間的匯率。由於目前美元使用最廣泛,所以一般固定匯率國家都是將本國貨幣與美元綁定,執行固定匯率。而該國貨幣與除美元外的其他自由浮動貨幣之間的匯率,是會變化的。例如,香港於1983年成功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發鈔銀行一律以1美元兌換7.8港元的比價,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增發港元現鈔。
第三種:半浮動匯率
就是政府指定一個匯率,但是一般金融機構都不需要強制執行。匯率仍然隨著市場供需關系而變化。但是該國中央銀行會利用手中的外匯來實時調整本國貨幣匯率,使之保持在該國政府所指定的匯率附近浮動。而政府指定的匯率則會根據市場情況定期或不定期調整。也有的國家是明確限定一個匯率上升下降的最高速度,央行通過操作來保證匯率在這個速度之內變動。
實際上,執行浮動匯率的國家也會在必要時候由央行出面穩定匯率,避免金融沖擊。
❸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歐盟聯合浮動匯率制度特點
香港貨幣最大的特點是 匯率有法律承諾 規定港幣對某種外幣的匯率 例如規定1USD=...HK 政府不能隨便發行貨幣 要發行的話需收回等額外幣
歐盟 參見聯合浮動匯率制: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❹ 港幣為什麼不實行自由浮動而要與美元掛鉤
這個制度在一九八三年十月推行,在此之前 9年,港元一直自由浮動,匯率極為不穩定。由於當時並未設立有助當局管制貨幣供應或價格的制度,因而缺乏有效穩定貨幣的基礎或任何貨幣調控機制 , 因此,在匯率浮動的第九年年終時,由於香港政治前景不明朗,影響各界對港元的信心,導致匯率急跌。實施聯匯率制度,為港元提供了外在的穩定措施,並挽回人們對港元的信心。 根據一九八三年實行的聯匯率制度的規定,發鈔銀行在發出和贖回銀行紙幣時,須按 1美元兌 7.8港元的固定匯率以美元繳付。負債證明書授予發鈔銀行發鈔的權力;發出和贖回這些證明書時,須按上述固定匯率以美元繳付,並記入在外匯基金開立的帳戶。由於實行這種制度,加上保證金可兌換成銀行紙幣,港元在外匯市場的匯率一直維持在接近固定匯率的水平。
❺ 港元聯系匯率制度屬於固定匯率制類型,還是浮動匯率制類型為什麼
嚴格來說是固定的
因為金管局規定,發鈔銀行(匯豐、中銀和渣打)要發行港幣,就必須用美元跟金管局換,匯率是1:7.8,也就是在金管局存1美元,可以發行7.8元的港幣,其他銀行不能直接跟金管局換,但是呢,可以跟三大行換,也就是間接跟金管局換了
還規定了,如果匯率到7.85或者7.75的強方保證,金管局必須拋售美元或者港幣,來維持聯系匯率制度
在這么小的浮動內,我不認為可以劃定為浮動匯率制度
❻ 外匯匯率是根據什麼浮動的
外匯匯率,是以另一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其高低最終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買賣一般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是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其買進外匯時所依據的匯率為買入匯率,也稱買入價;賣出外匯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賣出匯率,也稱賣出價。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
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這是影響匯率的最直接的一個因素。關於國際收支對匯率的作用早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葛遜就作出了詳細的闡述,之後,資產組合說也有所提及。所謂國際收支,簡單的說,就是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以及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於進口,資金流入,意味著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則本幣會上升。反之,若進口大於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下降,本幣會貶值。
第二,利率。
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利率水平的差異,所有貨幣學派的理論對利率在匯率波動中的作用都有論及。但是闡述的最為明確的是70年代後興起的利率評價說。該理論從中短期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匯率的變動。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套利資本流動的影響來實現的。溫和的通貨膨脹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同時抑制國內需求,進口減少,使得本幣升高。但在嚴重通貨膨脹下,利率就與匯率成負相關的關系。FX168財經網專業的外匯黃金資訊、行情、技術分析等網站。
第三,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競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在紙幣制度下,匯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幣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幣匯率。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幣貶值。反之,就趨於升值。
第四,政治局勢。
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外匯匯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他商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匯市場中,當某種貨幣的買家多於賣家時,買方爭相購買,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拋售某種貨幣,市場賣方力量佔了上風,則匯價必然下跌。
第五,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這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據凱恩斯學派的宏觀經濟理論,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會引起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收入增加會導致進口產品的需求擴張,繼而擴大對外匯的需求,推動本幣貶值。而支出的增長意味著社會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刺激出口增加外匯供給。所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會引起本幣升值。由此看來,經濟增長對匯率的影響是復雜的。但如果考慮到貨幣保值的作用,匯兌心理學有另一種解釋。即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外匯供需雙方對貨幣所作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的對比就是匯率。而一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則主觀評價相對就高,該國貨幣堅挺。
第六,市場觀點。
所謂的市場觀點是指外匯交易員對未來匯率短期波動方向的預期與認知,而匯率短期的波動往往就是反映市場觀點。市場觀點可以有「正面」與「負面」兩種。當某種貨幣的市場觀點被視為正面的時候,會較諸其他貨幣相對強勢;反之,當某種貨幣的市場觀點被解釋成負面時,則會比其他貨幣相對弱勢。外匯交易員會在已知的經濟情勢下,對市場消息做出最快速的反應,通常他們會預先考慮市場的消息與政府可能宣布的重大措施,並在信息正式公布前採取買進或賣出的動作。市場觀點將會影響消息正式公布後的匯率走勢。例如在政府公布GDP(國內生產毛額)數據之前,市場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該國的貨幣匯率可能因此而上漲,萬一公布的結果低於市場的預期時,即使此一數據對該國的經濟來說仍然是個好消息,匯率還是有可能因為失望性賣壓而下跌。相關的消息曝光後,將會影響現存的市場觀點。
第七,人們的心理預期。
這一因素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還包括政府的貨幣、匯率政策,突發事件的影響,國際投機的沖擊,經濟數據的公布甚至開盤收盤的影響。
第八,技術分析。
許多市場參與者認為過去市場價格移動的方向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走勢,所以他們以過去市場價格變動的資料來交易,而非以經濟基本面或消息面為考量,這種方式稱為技術分析。在市場參與者今天會採取與以往相同策略的假設前提下,技術分析可以替投資人描繪出未來的市場走勢。關於技術分析的應用理論很多,但其精神可總結成以下這則格言:與市場趨勢為友。
FX168財經網專業的外匯黃金資訊、行情、技術分析等網站。
❼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下,外匯市場上的港幣兌美元匯率是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
其實香港聯系匯率制不應屬於浮動匯率,金管局規定,港元按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鉤,並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兌換保證下於7.75-7.85港元兌1美元的區間自由浮動。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從上述概念來看,港幣在金管局規定的浮動空間內上下浮動,而且匯率變化由金管局管理,我覺得港幣應是固定匯率。 以上觀點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❽ 為什麼一些經濟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如香港地區、新加坡採用浮動匯率制度
香港並非採用浮動匯率制,從一九八三年開始,香港政府就開始實行聯系匯率制,即固定匯率制,將港幣與美元掛鉤。香港屬於較小的經濟體,如果沒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維護其幣值穩定,其貨幣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沖擊。九八年金融風暴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索羅斯的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席捲東亞、東南亞各國各地區,但是到了香港,卻大敗而歸,第一,香港有大量的外匯儲備,當然還有第二第三,這里暫且不表。如果當年香港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與之應戰周旋,估計香港的今天早就臭了。在香港,聯系匯率穩定了其幣值,外匯儲備減低了其受外來因素沖擊的可能性。八三年香港採用聯系匯率的原因,與香港前途有關系,當時我方提出九七收回香港,香港股市大跌,港幣大跌,樓市大跌。港英政府為了維護香港利益,不得不採用聯系匯率制度,因為在此之前,香港一貫實行的都是「積極的不幹預政策」,而聯系匯率,打破了這個政策底線,之後九八金融風暴,特區政府再一次打破「積極的不幹預政策」這一行之有效的既定政策,破壞了香港的美譽,但是維護了香港的利益。索羅斯為此大罵香港特區政府幹預市場,這是後話了。關於匯率,本幣過強,抑制出口,蠶食外儲,抑制出口,將造成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零八零九年的美國金融海嘯就是例子,我國貨幣過強,出口不暢,僅廣東省就有一千四五百家企業倒閉,大批工人失業。九八金融風暴時的香港,由於特區政府維護了聯系匯率,使得港幣相對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過強,造成通貨收縮,香港百業蕭條,大批市民或失業、或減少工時、或放無薪假期,從而進一步使香港經濟惡化。貨幣過低,造成通貨膨脹,使人民的購買力大大降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期,就是最好的例證。新加波與香港的情況雷同,它1967年6月開始,即與馬來西亞和汶萊貨幣掛鉤,實行等值兌換。七三年,馬來西亞政府推出該協議,目前新加波與汶萊繼續執行等值兌換條約。說明新加波也並非實行完全的浮動匯率制度。
❾ 香港是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
香港的固定匯率是指跟美元掛鉤,當美元對其他貨幣上升,港幣也會跟著上升,如果港幣是浮動制,那是不應該受到美元的波動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