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貨幣替代的匯率效應
一、貨幣替代匯率效應
貨幣替代是開放經濟下的一種貨幣性擾動,它對一國的經濟金融形勢產生嚴重影響,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影響、政府的財政稅基遭到削弱、國際收支失衡、減緩甚至阻礙該國貨幣的自由兌換進程等,更為重要的是它會造成一國匯率水平的劇烈波動。
1、靜態的角度
一般說來,貨幣替代現象表現為該國居民大量地用本幣來兌換外幣。貨幣替代程度越高,人們對外幣的需求也就越高。在外幣供給沒有大幅變動的情況下,外匯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狀況就決定了本幣匯率會大幅貶值,而外幣匯率大幅升值。美國的DonRoper和 LanceGirton認為,在貨幣替代條件下,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本外幣之間以及本外幣和非貨幣資產之間的真實收益率之差。並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及費雪方程式,得出公式:
其中:e表示匯率;e』表示對匯率的預期;α表示本外幣與非貨幣資產之間的替代彈性;β表示本外幣之間的替代彈性;上式表明,貨幣替代程度對匯率水平有重要影響,貨幣替代系數β越大,預期匯率的變動對當期名義匯率e的影響也就越大,即貨幣替代會超成匯率的不穩定性。極端地即如果貨幣替代趨向無窮大(完全替代),則匯率也趨向無窮大,本幣一錢不值。其本義是指某些國家已放棄了該國貨幣的使用,而用外國硬通貨完全取代本幣,拉美國家的美元化現象即是如此。
2、動態的角度
上述貨幣替代對該國匯率的影響分析只是從靜態的角度進行了考察,而未涉及動態的匯率決定,特別是未涉及一國貨幣供給量發生變化時,匯率的波動幅度問題。由於貨幣存量的大小會影響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所以一國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會造成本外幣之間相對價值發生變化,在貨幣替代的前提下,國內居民必然會用幣值穩定的貨幣來替代幣值下降的貨幣,因而大規模的兌換必然會導致匯率的波動,甚至超過貨幣供給的增長幅度。在這一方面,瑞士的Manfred Gartner提出了匯率的「放大效應」,即一國持續性的通貨膨脹政策會導致本幣匯率的貶值幅度超過本幣供給量的增長幅度。並根據匯率是可以預期的、購買力平價成立及非拋補的利率平價成立等前提條件
二、人民幣匯制選擇
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年公布了一籃子貨幣的組成原則,其中: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另外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泰國等與中國貿易量比較大的國家的貨幣,也在人民幣匯率參考的一籃子貨幣范圍之內。對於現階段中國的匯率狀況來說,應該是一個十分理性的選擇。下面著重從貨幣替代的匯率效應,即從靜態的角度、動態的角度這兩方面,對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分析。1、靜態的角度
盡管自1994年以來,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面臨新的經濟運行環境的情況下,繼續維持釘住匯率制度成本是很大的,同時,中國尚未具備浮動匯率制度所需的條件和環境,難以承受浮動匯率制度的沖擊。正如歐元之父蒙代爾所說的,當前放鬆人民幣匯率管制,允許人民幣匯率升值必須滿足三個前提:人民幣可兌換、國際收支平衡、全球經濟穩定,而最關鍵的國內問題是國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決,以及市場預期的波動性極大的特點,使得人民幣匯率極易發生逆轉,給脆弱的金融體系帶來嚴重的後果。可以預見,匯率一旦自由浮動,國際、國內的炒家將會利用經濟金融體系內的結構性缺陷爆炒人民幣,會使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加大,根本不會達到所謂的市場均衡匯率水平,這種結果極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大幅貶值,國內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上升,甚至導致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一系列難以預期的不良後果。其路徑為:
放鬆管制→人民幣匯率升值→實際因素、非實際因素→人民幣匯率貶值→貨幣替代程度擴大→人民幣匯率更大幅度的貶值→金融危機
即一旦放鬆管制,由於人民幣已積累了大量的升值預期,短期內必然導致人民幣升值,但因為國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市場預期的波動性,使得人民幣匯率極易發生逆轉,而一旦人民幣匯率貶值,公眾出於保值需求,必然引發貨幣替代。正如唐羅撥(DonRoper)和蘭斯格爾頓(LanceGirton)認為的,貨幣替代程度β越高,使得的值越大,即預期的匯率變動會導致當期名義匯率的更大波動,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貨幣替代,形成貶值——替代——再貶值的惡性循環,這種匯率變動的大起大落帶來的系統風險必定會對中國的經濟金融形勢產生嚴重影響。由市場決定的人民幣匯率水平肯定是中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是當前,由於匯率形成機制的不完善,不可能完全放開匯率的管制,而回歸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即放棄了一味盯住美元的固定盯住制,降低了維持這一制度的成本,又能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不致對當前經濟形勢產生不利影響。
2、動態的角度
由於中國近幾年國際收支大量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如果央行不進行干預或干預力度不足,必然引起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不得不大量購入外匯,投放基礎貨幣,導致貨幣供給量大幅增長,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央行不得不擴大票據發行,或採取「對沖」政策等手段,但是由於這些手段往往執行的成本過高並且對通脹壓力的抵消作用也是有限的,通貨膨脹的壓力並不能完全消除,這就使得經濟主體極易形成通貨膨脹預期,進而引起匯率較大幅度的貶值。其路徑為:
持續擴張本幣→通脹預期→貨幣替代、貨幣政策的不確定風險→本幣匯率大幅貶值
即由於貨幣當局持續擴張本幣,使得公眾形成了通貨膨脹預期,即:這樣公眾由於保值需求,必然引發貨幣替代;而且由於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透明度不高,公眾在市場中獲得的信息不充分,並且央行在調控宏觀經濟時還缺乏足夠的政策手段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政策的一貫性與科學性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因此對公眾而言,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很大,即:說明由於通貨膨脹預期引起的大規模的貨幣替代會導致本幣匯率的貶值幅度超過貨幣供給的增長幅度,即蓋納爾所說的匯率的「放大效應」。針對這種情況,為了維持相對穩定的匯率體制,央行不得不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從而導致匯率更大的放大效應、更多的基礎貨幣投入,形成擴張本幣—匯率放大貶值—再擴張本幣的惡性循環,這一循環過程將使得央行為維持相對穩定匯率制的成本越來越大,並最終不得不被迫放棄這一政策。因此,從較長期來看,應逐步為提高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創造條件,減輕央行被動操作的壓力,進而放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范圍,實行靈活的匯率制度,這或許正是央行對付通貨膨脹的最好的辦法。
本次匯率制度改革使得央行不再盯住單一的美元貨幣,當然也不是盯住一籃子貨幣,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這是因為不管盯住什麼貨幣,都免不了可能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於實行管理浮動匯率並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對中央銀行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使得央行在實際操作中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性、提高了宏觀調控的靈活性,而且可以更全面的反映中國的貿易狀況,特別是有利於分散中國匯率的風險,可以避免交叉匯率的不穩定。本次匯率制度的進一步改革表明,有管理的浮動的匯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固定匯率制度和盯住一籃子貨幣制度的優點,可以說是成功的。這一匯率制度的改革可以實現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和增加人民幣的競爭力,可以在面臨外部和內部沖擊,國內物價和工資的逐步調整無法吸收沖擊所產生的影響時,可以從容地對匯率水平進行調整,可以在地區性或全球性貨幣沖擊或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較大影響時,對市場進行積極干預,使危機傳染、通貨緊縮、資本外逃等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匯率制度的改革表明中國政府在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上又邁進了一步。
綜合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回歸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是一個非常十分理性的選擇,它有利於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並為提高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創造條件。
㈡ 人民幣貶值稅收減少的關系
不一定
因為 稅收 在 很長一段時間 都是固定的 不修改的
如果 人民幣 貶值的原因是 人民幣發行過多造成的
那麼 稅收還是沒有減少
如果 人民幣 貶值的原因是 國外的 幣漲價 比如 美元上漲
那麼 稅收就會減少
經濟增長加快 也會導致 稅收增加
㈢ 人民幣升值和貶值有什麼影響啊
人民幣升值和貶值的影響有弊有利:
一、從利的方面看升值和貶值:
升值:
1、一國貨幣能夠升值,一般說明該國經濟狀況良好。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只有經濟健康穩定地增長,貨幣才有可能升值。這種由經濟狀況良好帶來的幣值的穩中有升,對外資的吸引力是極大的。
2、中國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貿順差和巨額的外匯儲備,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世界范圍內最有看點的風景,因此貨幣升值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3、有利於減輕外債還本付息壓力,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未償還外債還本付息所需本幣的數量相應減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外債負擔。
4、人民幣升值可以減輕通貨膨脹壓力,有效地冷卻過熱的宏觀經濟。由於人民幣匯率低估,國際上大量熱錢流入中國,引起經濟過熱、房地產泡沫擴大。而人民幣升值正可以比較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
5、人民幣升值也有利於產業升級和促進中國經濟結構的改革,有利於產業向中西部貧困地區轉移,有利於服務業與非貿易產業的發展。
貶值:
1、本幣貶值,那麼外幣的購買力就強,這樣一定量的外幣就可以購買更多本國產品,意味著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相對便宜,從而可以增加出口。
2、本幣貶值,外國商品價格就昂貴,這樣本國進口必然減少。所以,人民幣貶值的結果是擴大了出口,抑制了進口,增加了貿易順差,促進了經濟發展。
二、從弊的方面看升值和貶值:
升值:
1、人民幣升值的經濟效應就相當於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價格。其後果當然是抑制了出口,這顯然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2、人民幣快速升值會削減外國直接投資。如果人民幣升值,那就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就得多支付相應額度的美元,其後果就是外資減少。
3、將導致失業增加。在中國,出口約佔GDP的30%。如果本幣升值,出口企業必然虧損甚至倒閉,從而導致失業,進而增加社會不安定的隱患。
4、將導致外債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將吸引大量資本流入中國資本市場,使中國的外債規模相應擴大。
5、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資本市場上活躍的多為國際游資,這部分資金規模大、流動快、趨利性強,是造成金融市場動盪的潛在因素。在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後的情況下,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將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貶值:
1、本幣貶值對外會引起貿易摩擦,極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穩定。
2、貶值不會解決外部需求放緩問題,貶值雖然會幫助出口企業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來,但卻很難以持久。特別是中國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貶值只會延遲產業退出時間。
(3)匯率的貶值稅效應擴展閱讀:
總體相對穩定的匯率除了人民幣匯率單方向升值和貶值的選擇以外, 保持相對穩定,也是匯率變動的一種選擇,很可能也是在當前動盪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人民幣匯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這種觀點其實在本質上和匯改以來一直所強調的並無二致。但無論站在升值或貶值哪一方,還是高舉維穩旗幟,各方都有著各自的理由和邏輯。
㈣ 什麼是貶值稅
貶值稅效應(Devaluation Tax Effect):指本國貨幣下浮時,進口相同數量的外國商品和金融資產需支出更多數額的國內購買力,相當於貨幣下浮加在社會總需求上的一種賦稅,稱之為貶值稅效應。
㈤ 什麼是匯率貶值效應
一國政府實施貶值政策並非總是出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考慮,有時是為了通過貶值拉動部需求,從而刺激產出增加。但是通過開放性金融市場的作用,貶值反過來也會影響國內需求,在某些場合它能刺激內需擴大,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會產生類似於財政擴張時的擠出效應。當這種擠出效應足夠大時,外需的擴大有可能被內需的減少所抵消,從而無法增加總需求以刺激產出。
㈥ 人民幣的貶值和升值對國內有什麼影響
人民幣貶值對經濟、生活、工作都有影響:
1、進口會減少,以進口為主的企業,其利潤會下降:因為進口貨物時,須先用人民幣到銀行兌換成美元等外幣,然後再從國外購買貨物。
人民幣貶值後,相同的人民幣換得的美元更少,所購買到的貨物量更小,導致進口成本增加,使進口商品的競爭力降低。
2、出口會增加,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其利潤會增加:人民幣貶值後,出口貨物所收到的美元,能從銀行換回更多的人民幣,利潤會增加。
所以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實質是對出口企業進行補貼,幫助這些企業出口,有利於保護低端工業和落後產能,但會增加工業污染、破壞生態環境,不利於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3、增加就業:人民幣貶值後,由於進口減少,使國內銷售市場的競爭減小,國產貨物的銷量增加,就業崗位會增加;而由於出口增加,出口企業利潤會增加,也會導致就業機會增加。
4、進口成本增加,導致生產、生活消費品物價上漲:人民幣匯率貶值,會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推動物價總體水平上升。
國家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鐵礦石、木材、大豆、糧食等生產、生活消費品,這些都是以美元結算的。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這些消費品的進口價格就會升高,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成本增加。
5、對股票市場來說,本幣的貶值對股票市場的影響較為復雜,本幣貶值,使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增強,特別是出口企業將受益,而依賴於進口的企業成本將會提高,利潤也會受到損失,給中小進口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公司的凈利潤也會相應的減少,股票價格也會受到影響。
6、對黃金價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或上漲:當前,黃金和國際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定價的。人民幣貶值,等於美元升值,也就等於黃金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以,在本幣貶值時,要持有、買入黃金等硬通貨。
(6)匯率的貶值稅效應擴展閱讀:
貨幣貶值(又稱通貨貶值,外文名Devaluation)是貨幣升值的對稱,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
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1、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2、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
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增加出口額,
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
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
3、沒有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甚至惡化國際收支。加大了一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我們稱這種現象為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
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現象歷來就存在,但近年顯得尤為突出。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像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的貨幣貶值均在30%—70%之間,貶值幅度之大實屬罕見。
然而,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卻在相當長時期內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土耳其金融危機,巴西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這些國家的貨幣也嚴重貶值,但貨幣貶值的國際收支改善效應卻不明顯。
與此相反,中國頂住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沖擊,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實際上人民幣匯率還穩中有升,但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卻一年好過一年,外匯儲備連年增長,從1997年底的不足1400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底超過2500億美元。
㈦ 本國貨幣貶值對本國總需求一定會有擴張作用嗎
比較傳統的理論認為,成功的匯率下調對經濟的影響是擴張性的。在乘數作用下,它通過增加出口、增加進口替代品的生產,使國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長。但是,匯率變動與總需求的關系比較復雜。貶值在對經濟產生擴張性影響時,也有可能通過「貶值稅效應」、「收入再分配效應」、「貨幣資產效應」和「債務效應」等同時對經濟產生緊縮性影響。
如果財政擴張,利率上升導致本幣升值,降低了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總支出下降,I S曲線想左回移,產出水平恢復到原來水平,其結果只是改變了總支出的構成:財政支出增加,凈出口減少。
L 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本幣貶值導致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升,出口上升,進口下降,總支出增加,I S曲線右移,貨幣擴張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加強。
概括起來,從財政、貨幣政策對產出的影響效果看,該模型的結論是: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相對有效,而財政政策相對無效,但可以改變總支出的構成。
㈧ 請高手幫忙解答幾道國際金融的練習題
1. 一國的勞動生產率越高,該國的貨幣就越堅挺(T)
2. IMF規定黃金不再列入一國的國際儲備(F)
3. 「石油美元」是指OPEC國家出口石油所賺取的美元外匯(T)
4. 外匯占款是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之一(T)
5. 我國的匯率並軌是指國內金融匯率與國際金融匯率相一致(F)
6. IMF信託基金的來源是其出售保護份黃金的利潤(F)
7. 政府貸款較之於銀行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利率優惠但約束性很強(F)
8. 抵補套利和投機是外匯市場常見的業務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盈利。(F)
多選題:
1.成立特別目的公司的優勢是:(AD)
A 將大部分風險限制在項目公司
B 將項目資產的所有權集中在項目公司一家身上
C 可籌集更多數量的資金
D 有較強的管理靈活性
2. 下列陳述中,錯誤的有(ABD)
A 在浮動利率的條件下,爭取到固定利率的貸款總是有利的
B 歐洲貨幣市場是歐洲各國貨幣市場的總合
C LIBOR是一種加權平均利率
D 銀團貸款都是中長期貸款
3.匯率下浮與總需求的關系可用下列機制解釋(ABCEFG)
A 貨幣工資機制
B 生產成本機制
C 貨幣供應機制
D 收入機制
E 貨幣供應——預期機制
F 勞動生產率——經濟結構機制
G 貶值稅效應
H 收入再分配效應
I 貨幣資產效應
J 債務效應
4.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BCDE
A 物價
B 利率
C 匯率
D 心理預期
E 經濟增長
㈨ 求高手解答國際金融習題!
. 一國的勞動生產率越高,該國的貨幣就越堅挺()
2. IMF規定黃金不再列入一國的國際儲備()
3. 「石油美元」是指OPEC國家出口石油所賺取的美元外匯()
4. 外匯占款是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之一()
5. 我國的匯率並軌是指國內金融匯率與國際金融匯率相一致()
6. IMF信託基金的來源是其出售保護份黃金的利潤()
7. 政府貸款較之於銀行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利率優惠但約束性很強()
8. 抵補套利和投機是外匯市場常見的業務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盈利。()
多選題:
1.成立特別目的公司的優勢是:()
A 將大部分風險限制在項目公司
B 將項目資產的所有權集中在項目公司一家身上
C 可籌集更多數量的資金
D 有較強的管理靈活性
2. 下列陳述中,錯誤的有()
A 在浮動利率的條件下,爭取到固定利率的貸款總是有利的
B 歐洲貨幣市場是歐洲各國貨幣市場的總合
C LIBOR是一種加權平均利率
D 銀團貸款都是中長期貸款
3.匯率下浮與總需求的關系可用下列機制解釋()
A 貨幣工資機制
B 生產成本機制
C 貨幣供應機制
D 收入機制
E 貨幣供應——預期機制
F 勞動生產率——經濟結構機制
G 貶值稅效應
H 收入再分配效應
I 貨幣資產效應
J 債務效應
4.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A 物價
B 利率
C 匯率
D 心理預期
E 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