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a股杠桿率
A股股市杠桿率即「借來的錢」在股市總市值中的比例,這個比例可以衡量股市的熱度。
根據上交所和深交所提供的數據,兩市融資余額規模當前約為17300億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僅僅以此計算,那麼當前A股的杠桿率僅為3.3%。
這個數字乍一看沒任何問題,也讓那些通過融資融券殺入股市的投資者舒了一口氣,這也為部分券商所宣傳的杠桿率不高提供了有力佐證。
但這個演算法其實在中國可能會出一些問題,這是因為中國股市的流通市值僅占總市值的40%,在全球排位靠後,遠遠低於台灣股市的65%,日本股市的75%及美國股市的95%。
為何A股流通盤的比例這么低?
這是因為A股中大量藍籌股屬於國有企業,相當一部分股票被國有企業、機構所持有,這部分股份在A股中屬於「死水」,任你股市風雲變換,這些企業機構也不太可能短期內將這些股票出售。所以用中國的融資余額除以流通市值更能體現出真實的杠桿率。
換個演算法,按照流通盤的方式來計算的話,中國股市的杠桿率已經超過了10%,這是全球歷史罕見的水平。
這個數字在全球來看是什麼水平?根據麥格理銀行按流通市值的統計,台灣股市的杠桿率是1.4%、美國2.5%,日本0.8%。即使在過去30年去時間范圍中,最高也只有台灣創下過6%的杠桿率。可見如果A股是個大賭場的話,其中的賭徒們是風險最高的。
但在場外配資已經全民化的今天,如果只按券商給出的融資規模來估算A股的杠桿資金顯然是不全面客觀的。
根據國金證券分析師李立峰的估算,傘形信託、增資配股總的規模大約4000億左右。而民間配資和P2P配資的平台規模由於較為隱蔽,所以無從統計,但據網貸之家的報道,P2P股票配資交易規模可能達1000億。所以,如果將信託與P2P配資的規模加入的計算的話,A股的杠桿率最高達到了10%。這充分反映了中國股市之所以走牛的最大推動力來源於投資者通過兩融獲得的資金。
有人總願意拿這波行情去跟2007年股市火爆程度去比較,同樣是股指飆升,但值得指出的是,那個年代中國股市還是一個非杠桿化的市場。高杠桿市場下的投資者,應該警惕了。
Ⅱ 當前我國居民杠桿率是在上升還是下降
關於居民個人、和三個部門在中國經濟中的杠桿率(債務/GDP比重),因為統計數據等原因,難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基於公開信息,在兩個方面是有共識的:一是全社會杠桿率超過200%,在全世界居前列;二是,在三個部門之間,杠桿率最高,次之,居民的杠桿率最低。
具體說來,杠桿率被認為在120%~170%,領先於很多大經濟體;杠桿率在30%~70%(如果算上更多隱性債務,可能更高);居民杠桿率在40%以內,落後於主要國家。
從上述數字上看,三個部門中,居民加杠桿的空間最大;且居民杠桿形成的銀行資產,質量優於部門,是銀行偏愛的安全產品。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記者會上的表態,正應和了這一現實:「從宏觀層面看,中國如果想控制杠桿率,應掌握好整個杠桿率,關鍵還是要如何應對杠桿率過高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比較關注地方的杠桿率是否偏高的問題,從總量上講個人消費貸款的杠桿率不太高」。
分析造成三個部門之間杠桿率差別的原因,有助於判斷居民的杠桿空間到底有多大。
三個部門之間的杠桿率差別如此之大,特別是部門如此之高,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代替和居民部門,提高並維持了其部門的杠桿率(當然,2009年之後貸款增加的直接原因在於刺激經濟的政策);而不在於中國主要依賴於間接融資、不像美國有那麼發達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同樣不如美國發達的其他幾個金磚國家,杠桿率甚至不及中國的一半。
如果只考慮認可的賬面的債務,杠桿率在30%左右,低於60%的國際警戒線。相信這是各種分析認為仍有加杠桿空間的理由。但如果考慮到地方的各種融資債務及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的隱性負擔,情況顯然不容樂觀。也因為此,中央對地方債務擴大比較謹慎,在推出地方債務置換的同時,力保全國地產市場不大幅下跌,因為後者是維系地方乃至全國債務狀況穩定、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
同樣,的杠桿率幫助降低了居民的杠桿水平。不是每個居民都有資格加杠桿。穩定的現金收入應是首要條件。因此,對於加杠桿,佔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是被排除在外的(包括被寄予厚望的農民工)。周小川行長希望鼓勵的群體,應是大部分工薪收入階層。而他們的收入均直接、間接來自於。可在經濟不景氣、PPI連續幾年負增長的情況下,要保證不虧損已經很難,維持運營、繳上稅費、發下工資,銀行貸款是最優選擇。
部分承擔和個人的杠桿率的成本有多高呢?其每年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在6萬億元左右(如計算上銀行外的融資,成本會更高),超過名義GDP的年度增加額;貨幣供應量(M2)增量的近一半要用於支付這些利息。就是說,貸款的利息,也要用貸款來還了。經濟疲弱、無現金利潤、虧損,滾雪球般的債務模式不可持續。
是否可以不維持這種模式呢?那就是去杠桿(破產,退出市場),對上述的邏輯做一個調整,的杠桿率降下來、的杠桿率上升。個人的杠桿率也會下降,因為該破產的破產了、有些個人收入下降甚至沒有了收入,就失去了承擔債務的條件,其歷史債務將轉嫁給銀行。最後的債務接盤者仍是,但真正的損失者是居民個人:如果不讓銀行破產,那債務只能通過全社會通脹的方式消化;如果允許銀行破產,通脹的幅度稍小,銀行的儲戶損失更大。同時伴隨的,將是GDP萎縮,資產價格暴跌。
兩害相權無輕者。這恐怕也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自去年起就吹風降低社會負擔(五險一金)的原因。
周小川行長在前述會議上同時提及:「從中國的情況看,個人住房貸款占銀行貸款中的比重還是相對偏低的,有很多國家個人貸款特別是住房貸款可能占總貸款的40%~50%,中國只有百分之十幾,比例比較低。」不難理解,希望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
要實現這個預期,須考慮三個問題:房地產行業是否能發揮期望的作用?居民的杠桿空間是否足以滿足期望?期望房地產引領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在未來維持居民的杠桿水平?同時,這種具有明顯選擇性的政策暗示,也應考慮其他因素,比如中國經營性現金流是否可與這些國家比?中國是否有這些國家差不多比重的收入穩定、可加杠桿的居民群體?中國是否能承受大量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