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非的貨幣聯盟
西非貨幣聯盟(Union Monétaire Ouest Africaine, UMOA),最初建立於1962年5月12日,當時由非洲西部的塞內加爾、尼日爾、貝南、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馬里、茅利塔尼亞等7個成員國組成。1963年11月,多哥加入了該聯盟。西非貨幣聯盟成員國原系法國的領地或殖民地,是法郎區的一部分,這些國家在獨立前後的一段時期,使用的貨幣為 「法屬非洲法郎」,1962年11月1日,西非貨幣聯盟成立了「西非國家中央銀行」,作為成員國共同的中央銀行,總行設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在各成員國設有代理機構,總行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管理外匯儲備,發行共同的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供各成員國使用。 西非貨幣聯盟現為西非經濟貨幣聯盟(1994年1月10日成立)。 西非貨幣聯盟的根本宗旨是建立穩定的、有助於成員國經濟發展的貨幣和金融環境。它的基本職能有以下四項:
第一,創建統一貨幣,即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f CFA--le franc de la Communauté Financière Africaine ),俗稱「西非法郎」或「西非郎」。
第二,建立共同中央銀行,負責發行貨幣,即西非國家中央銀行(BCEAO--Banque Centrale des Etats de l』Afrique de l』0uest)。
第三,建立統一的監督機構,即銀行委員會。
第四,建立、執行共同的銀行政策。 1、西非貨幣聯盟的規則規定,成員國之間無論是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的資金流動不受限制,但聯盟以外的任何資金轉移必須事先審批。
2、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外國居民,要設立外匯賬戶必須報經西非國家中央銀行同意,由駐在國財政部頒發批准文件。
3、外匯進入外商在多哥的銀行賬戶,不能提現,必須按當時官方匯價賣給銀行。 聯盟擁有統一貨幣西非法郎(FCFA)和共同的中央銀行,即西非中央銀行(BCEAO)。
按現行的《西非貨幣聯盟銀行條例》的規定,聯盟銀行系統包括兩類金融機構:銀行和專門金融機構。保險公司、退休金管理機構、證券經紀人等不屬於上述兩類機構。西非中央銀行、國際金融機構、外國在區內的有關援助與合作的公共管理機構,以及郵政部門等也不在《條例》規定的聯盟銀行系統范圍內。
金融共同體法郎
非洲法郎區包括西非經貨聯盟的8個成員國(貝南、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及多哥)與中非經貨共同體的6個成員國(喀麥隆、中非、剛果、加彭、赤道幾內亞與查德)以及葛摩。西非經貨聯盟的統一貨幣稱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簡稱為西非法郎(FCFA)。
法國銀行和西非有關各國銀行是西非法郎的共同發行部門。西非法郎是法國和西非8國之間金融、經濟合作的重要工具。1960年新的法國法郎開始流通使用,一個新法郎兌換50個西非法郎,直到1994年1日12日西非法郎貶值時。
為保證西非法郎的價值穩定和與法國法郎的可兌換性,法國財政部為其開設了專門賬戶。這樣法國財政部就起到了聯邦銀行的作用。法國對西非法郎的發行嚴格保護。1994年西非經濟貨幣聯盟成立,西非國家中央銀行和西非開發銀行成為該聯盟的有自主權的專門金融機構。
西非法郎和法國法郎的歷史和法國弁棄法郎而使用歐元的現狀,使得西非法郎和法國法郎的100:1的固定比價也演變成為西非法郎和歐元的656:1的固定比價了。一盎司黃金價格約為219876.32西非法郎;1歐元兌換656西非法郎;1美元兌換548.32西非法郎;1瑞士法郎兌挨426.99西非法郎(上面所說金價及歐元、美元、瑞士法郎與西非法郎的比價僅供參考,以當日銀行牌價為准)。由於美元大幅度貶值,美元對歐元,美元對西非法郎的匯率比價下跌己成定局。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是根據一系列經濟和金融協定建立的,法國曾通過這些協定對它的殖民地實施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法屬殖民地都把它們自己的貨幣以平價牢牢與法國法郎掛鉤。戰後,貨幣體制大為簡化,太平洋地區殖民地的貨幣合並為一種單一貨幣,稱為法屬太平洋殖民地法郎(CFP),其餘所有國家(絕大部分在非洲)的貨幣合並為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這兩種貨幣都能以固定的平價自由兌換成法國法郎。各參加國的中央銀行在法國財政部設立了「業務賬戶」,把它們的大部分外匯存入該賬戶。如有必要,可對此賬戶進行透支,這些規定保證了貨幣的可兌換性。這一體制允許資本在該法郎區流動,並通過制定共同的貿易和金融政策,鼓勵擴大國際貿易。這些原則至今仍通行於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區。
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區最引入注目的特點是40多年來與法國法郎的匯率一直沒有變動。戰後立即出現了一些早期的不穩定因素,那時的匯率被確定為0.5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兌換1法國法郎。1968年,法國實行了貨幣改革,發行了新法郎,規定每100舊法郎兌換1新法郎;而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的價值則保持不變,因此,匯率變成50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兌換1新法郎,並一直保持到1992年。
然而,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一些重要的制度變化,反映了世界這個地區經歷的政治和經濟動盪。首先,成員國的數量有所變化。在頭30年中,幾個國家——主要是與別國不相鄰的國家(如馬達加斯加和吉布地)脫離了該法郎區,建立了獨立的貨幣或採用法國法郎。然而到80年代,成員國數量有所回升,這是因為馬里在脫離 22年後於1984年重新加入,赤道幾內亞也在1985年成為該法郎區第一個與法國沒有殖民聯系(甚至沒有密切的經濟聯系)的成員國。自那以後,該區橫跨中、西非赤道地區的13個成員國形成了一個連成一片的集團。(第14個與法國法郎掛鉤的國家是葛摩,它自己有獨立的貨幣,以與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相同的比價與法國法郎固定在一起;此外,法屬波利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也使用法屬太平洋殖民地法郎,但與法國法郎的比價各不相同。)
第二個重要變化是這一體制越來越不依靠法國。各成員國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相繼取得獨立,重要的「非洲化」改革也於1974年完成。這些改革加強了各成員國對中央銀行的控制,同時保留了由法國任命的中央銀行總裁的參與權。作為對這些變化的反映,法屬非洲殖民地法郎的殖民地貨幣概念被廢止。今天,有兩種不相乾的貨幣人們都稱之為CFA法郎,但其全稱已發生變化。西非的7個成員國——貝南、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和多哥——使用的貨幣稱之為「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它們已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組織——西非貨幣聯盟,並授權一個共同的中央銀行——西非國家中央銀行——指導貨幣政策。中非6 個成員國——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赤道幾內亞和加彭——使用的貨幣稱之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並建立了它們自己的中央銀行——中部非洲國家銀行。
隨著這些政治和制度的變化,經濟多樣化的程度日益增加。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該法郎區與法國的國際貿易額占國際貿易總額的比例從近50%降到大約30%,但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填補了大部分空白。在上述20年裡,該地區出口中的食品和農業原料的份額,從75%降到不足50%,石油和其他礦產品填補了上述空白。9種不同的產品構成了13個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7個國家的礦產品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5個國家的農業原料(棉花和木材)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在80年代中期,只有兩個國家主要出口食品:象牙海岸出口可可,塞內加爾出口魚。由於經濟狀況不同,人均產值變得十分懸殊,生產棉花的查德,每年不足200美元,而石油豐富的加彭每年則超過3000美元。
在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有三項基本機制控制貨幣的增長。第一,業務賬戶透支要收取利息(按信貸平衡支付利息)。第二,業務賬戶平衡低於規定目標時,要求有關中央銀行採取限制信貸膨脹的政策。限制措施要著重提高與中央銀行進行票據再貼現的費用,並限制流入其他再貼現機構。強調再貼現既反映了國內金融市場的有限發育,也反映了銀行儲備必要條件的缺乏。為了實施限制信貸的規定,各中央銀行業務賬戶的盈餘從理論上講是在成員國之間分配的,余額歸銀行自己。第三,中央銀行對各國公共部門的信貸,最高不得超過前一年財政收入的20%。這些規定雖未嚴格確定國內信貸總額增長的最高限額,但卻是一項有力的金融紀律措施。
Ⅱ 歐洲貨幣聯盟的內部經濟
在聯盟的前兩年,聯盟國家取得平均年2.8%和3.6%的良好增長率,是90年代以來最好的。令人失望的是2001和2002年增長率停滯在 1%左右,緩慢增長幾乎與美國平行。所以希望歐元國發展與美國脫離的願望沒有實現。聯盟啟動以來失業率有所回落,但仍明顯比美國高。國際比較看,聯盟的前四年歐元國的平均增長率為略高於2%,比美國(2.5%)低,也比英國和瑞典低。
2000年3月歐盟里斯本首腦會議的戰略目標——至2010年把歐盟建成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知識基礎上的經濟區,對歐元國並不適宜。這與歐盟國經濟政策問題相關,與歐元國無關。相反,至少從長遠看。聯盟明顯改善了歐洲的增長條件。首先,企業由於取消匯率風險在貿易和投資方面贏得更多安全性,節省了匯率費用。其次,聯盟提高了價格透明度,由此增加了競爭。在信息技術全球化和飛速進步的同時,聯盟顯示出是企業結構調整和重新定位的重要催化劑;就像2000年前出現了眾多企業兼並現象。第三,聯盟向相對低利率的德國持續的利率趨同化,為高利率國家持續帶來低利率,從而促進投資和刺激增長。這一點尤其是對愛爾蘭、西班牙、希臘和葡萄牙有作用。
1999-2001年的歐元低匯率對增加景氣的作用受到歡迎。不利方面是歐元低匯率使各國政府視之為依賴而不急於採取結構性改革行動。這至少可以部分解釋和證明,為什麼期望歐元區加劇的競爭將加速必要的聯盟國家結構性改革進程為時尚早的。雖然多數聯盟國家2000年和2001年都降低了收入稅和企業所得稅,但中期稅收減負計劃(如在德國)並未持續貫徹。繼續促進增長的稅收減負是必要的。從里斯本會議的目標看,需要對社會保障體系及勞動市場進行重大改革,特別在最大三個國家——德國、法國和義大利。
德國(約占聯盟30%的經濟潛力)統一以來持續的增長弱勢也令人失望,並拖累了歐洲的增長速度。德國的增長問題與聯盟的建立無關,首先是內部因素造成的。德國增長弱勢部分要用德國統一負擔和建築業結構危機來解釋。德國需要更多的靈活性、更少的官僚主義和降低過高的財政支出負擔。那種希望聯盟的建立自動給德國帶來結構改革的願望沒有實現。德國過高的出口依賴性並不能解釋其經濟增長弱勢與缺少行動的德國經濟政策無關。德國自己手中有改革動員內部經濟增長力的鑰匙,也應對歐洲承擔責任。
貨幣聯盟前四年各國增長的區別是明顯的。2000年增長最高的愛爾蘭(11.5%)和增長最低的德國(2.9%)相差8.6個百分點。2002 年總體增長放緩,這個差距縮小到4.5個百分點。小的聯盟國家間增長率很不同,而德、意之間相對較低,比較接近。法國不僅在1998-2000年以3%- 4%的增長率明顯高於德國,而且在2001年和 2002年也高於德國。貨幣聯盟內增大的差異原因很多。對低增長國家應利用時機,通過改革供給政策促進增長。
Ⅲ 兩張錢,不知道是哪國的,只知道是西非貨幣聯盟的
是西非法郎,共有貝南、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塞內加爾及多哥8國使用,收藏價在10到20元左右
Ⅳ 貨幣聯盟的介紹
貨幣聯盟(Currency Union/Monetary Unions)是指一國使用與其鄰國相同的貨幣,包括統一貨幣(如歐元)和美元化兩種形式。美元化使一國放棄了鑄幣稅收入,喪失了貨幣政策的主權,是固定匯率制度中的一種極端形式。
Ⅳ 主要外匯貨幣對有哪些
主要外匯貨幣對有以下貨幣:
1、美元():是美國的貨幣單位。國際貿易與外匯交易中有80%以上使用美元作為計價貨幣。美元是最活躍的貨幣,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占絕對重要的地位。
2、歐元(EUR):是歐洲貨幣聯盟的統一貨幣。這個聯盟體擁有十幾個成員國以及3億多的人口,具有比美國更高的出國供應能力,因此歐元具備與美元同等的實力。
3 、英鎊(GBP):是英國的貨幣單位。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後,美元取代了英鎊的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現在英鎊變成了居於世界第三位的儲備貨幣。
4、日元(JPY):是日本的貨幣單位。在經貿關繫上,日本的貿易收支順差主要來自美國,而美國的外貿主要得自日本。日元現在仍是亞洲最重要的貨幣。
(5)貨幣聯盟匯率擴展閱讀:
普遍分類:
按受限程度:分為自由兌換外匯、有限自由兌換外匯和記帳外匯。
自由兌換外匯,就是在國際結算中用得最多、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在國際金融中可以用於償清債權債務、並可以自由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例如美元、港幣、加拿大元等。
有限自由兌換外匯,則是指未經貨幣發行國批准,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或對第三國進行支付的外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凡對國際性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有一定限制的貨幣均屬於有限自由兌換貨幣。世界上有一大半的國家貨幣屬於有限自由兌換貨幣,包括人民幣。
記賬外匯,又稱清算外匯或雙邊外匯,是指記賬在雙方指定銀行賬戶上的外匯,不能兌換成其他貨幣,也不能對第三國進行支付。
Ⅵ 為什麼貨幣聯盟能減少交易成本
匯率機制不同,比如歐元結算體系,泛歐國家就減少了匯率浮動帶來的隔夜息差
Ⅶ 貨幣和匯率的關系是什麼啊
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以前中國外匯市場上專 美元1=人民幣8.0
現在.變為 美元1=人民幣6,8 問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上生還是下降
1.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是下降了,因為原來1美元可以換8元人屬民幣,現在可以換6,8元,少了2元,說明美元降了,人民幣升值了.。
Ⅷ 中非貨幣聯盟2000兌換人民幣多少
中非貨幣聯盟制度由喀麥隆、查德、剛果、赤道幾內亞、加彭和中非共和國6個成員國組成,這些成員國原來亦系法國殖民地,也是法郎區的一部分,與西非貨幣聯盟成員國一樣,獨立前後使用的貨幣也是法屬非洲法郎,1973年4月1日,中非貨幣聯盟成立了共同的中央銀行,稱為「中非國家銀行」,總行設在喀麥隆首都雅溫得,發行共同的貨幣「中非金融合作法郎」。
中非法郎和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100:1.17,所以2000中非法郎兌換人民幣23塊多一點。
Ⅸ 貨幣聯盟的什麼是貨幣聯盟
貨幣聯盟是指使用一種具有計價單位、交換媒介和價值儲藏三大職能的貨幣的地理區域。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立和歐元的誕生是一個歷史性的創舉。世界上還從未出現過獨立國家放棄本國貨幣組成基於同一個貨幣當局領導下的使用同一貨幣的貨幣聯盟,同時,各國在政治上保持各自的獨立性,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除貨幣政策外的經濟政策並通過磋商、談判等協調各國的經濟政策。它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均採用一個共同貨幣,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各自保有獨立的貨幣並采固定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