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按世界銀行指數,1,078,500日元所兌換的努爾特魯姆要用多少美元來兌換
今日實吋匯率:1日元=0.0088美元,1078500日元=9490.80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B. 按世界銀行指數862800日元所兌換的盧比要多少美元
今日實吋匯率:1日元=0.0088美元,862800日元=7592.64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C. world bank index 和closing exchange rate是什麼意思
world bank index
就是世界銀行指數
大概意思就是銀行間的合作交流程度,以及各個成員國銀行的信譽,經營情況,改指數也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可以看出世界經濟的波動,以及正面還是負面的作用
closing exchange rate
收盤匯率
D. 按世界銀行數據,中國2008GDP增長31.7%,怎麼算出來的
GDP這個詞是西方發明的經濟學名詞,現在已經是我們計算國家以及地區國民財富的一個主要的指標了。有的地方甚至把它拿來作為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指標,於是演繹出許多GDP 崇拜的執政方式和GDP工程。在經濟學家們的大力推廣下,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對GDP 耳熟能詳了。
那麼,究竟什麼是GDP 呢?它是怎們計算出來的?面對各級政府公布的天文數字一樣的GDP,我們為什麼仍然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吃不起肉、旅不起游……?
既然GDP 是來源於西方經濟學,那麼我們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權威解釋,看看GDP的具體內容。GDP又叫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就是一個國家的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的所有商品和勞動的貨幣價值總和(《經濟學》1997年,人民大學,斯蒂格利茨著)。這個定義的關鍵詞就是「商品」「勞動」「貨幣價值總和」,尤其是「貨幣價值總和」這個詞,更值得我們注意。它指的是「貨幣」價值,而不是實物財富!
自從引進這個西方世界發明的通用的經濟學概念以後,我們似乎一下子富起來了。看看每年的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一個個天文數字般的GDP,真是讓老百姓不高興也難啊!幾百億、幾千億、幾萬億、幾十萬億的GDP數字在中國滿天飛!
解釋和闡述經濟學概念以及原理時,經濟學家喜歡使用模型。為了更通俗易懂地解釋GDP 的真是實含義,我們不妨也學習經濟學家,使用兩個簡化的模型來說明GDP的計算過程。
在第一個模型里,假設某地只有兩位經濟學家,他們構成了該地區的所有居民。一天,兩位經濟學家一起洗澡。甲說,你給我搓澡,我給你付勞動報酬50元。乙很高興地為甲搓了澡,而且拿到甲付給他的50元。隨後乙說,你也為我搓個澡,我同樣給你50元。甲也為乙搓了澡,同樣也拿到了甲給他的50元。洗畢,兩位經濟學家高興地計算了此次經濟活動所產生的GDP,總共是100元。
又一天,兩位經濟學家都想吃水果。甲想吃一個蘋果,但是他只有一個梨;乙想吃一個梨,但是他只有一個蘋果。於是,甲拿5元錢買了乙的蘋果吃掉。乙也拿5元買了甲的梨吃掉。雙方吃完各自想吃的水果非常高興。統計了一下這次經濟活動中產生的GDP,總共10元。
洗完澡吃完水果,二人在一起散步。甲看到路旁一堆狗屎就和乙打賭說,這是某富翁家的狗拉的一堆屎,如果你把這堆狗屎吃了,我就給你10萬元!乙想,這堆狗屎盡管難吃,但10萬元的獎勵實在是個難以抗拒的天文數字啊!於是艱難地將這堆狗屎吃掉,甲如約付給乙10萬元。打完賭他們繼續走路,乙也看到一堆某權貴曾啃過的骨頭棄之路旁,就對甲說,如果你能把這堆骨頭挨個再啃一遍,我就給你付10萬元。於是甲將這堆權貴啃過的骨頭仔細地啃了一遍,乙如約付給甲10萬元。之後,二人又統計了一遍這次經濟活動中的GDP。結果是20萬元。
三次經濟活動結束後,兩位經濟學家非常興奮地總結了他們的GDP總量,計算結果是200110元(50+50,5+5,10萬+10萬)!於是鄭重地宣布,他們地區的GDP總量是200110元,比上一個時期同比增長100%,人均GDP為100055元!
第二個模型,假設一個荒島上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農民。他們約定,醫生只管看病保健,而農民只管糧食生產。一年裡醫生總共為農民看了三次病,每次的報酬是100斤糧食。農民年底收獲600斤糧食,如約付給醫生300斤。這一年裡,該荒島的GDP應該是多少?按照交易次數計算,應該是醫生創造的300斤加上農民創造的600斤糧食,總量900斤糧食。而他兩實際擁有的財富就是600斤糧食。
這就是神奇的GDP計算方式!實際上兩位經濟學家在這個時期什麼財富也沒有創造,他們只是一人享受了一次搓澡,一人吃掉自己原來就有的一個水果, 然後乙吃了一對富人的狗屎,甲吃了權貴啃過的一堆骨頭,他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為零,而所創造的GDP為200110元。這樣的GDP數值如果報到上級那裡,兩位經濟學家保證加官進爵!顯然,醫生的勞動被重復計算了,實際上他的勞動通過農民的健康身體,傳遞到了糧食中,他的勞動間接生產了糧食,於是就被兩次計算。這個模型似乎也能夠說明GDP的虛胖。第二個模型里,醫生的勞動被重復計算,造成了GDP 的虛高。
E. 請教世界銀行指數該如何計算
計算股票指數時,往往把股票指數和股價平均數分開計算。按定義,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
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
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
1. 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1)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
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
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
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
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3)加權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2.股票指數的計算
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點上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通常是將報告期的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
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