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貨幣間的換算是以什麼為根據
一個國家的一定單位的貨幣應摺合多少外國貨幣,這一比率是如何確定的?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確定的基礎是不同的。在本金位制下,匯率是由各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確定的;在紙幣流通的制度下,匯率則是由同一時期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來確定的。
在本金位制下,各國都規定了自己貨幣的含金量,將一國貨幣的含金量與另一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就可以得出兩國的鑄幣平價。例如,1929年英國規定1英鎊含純金113格令,美國規定1美元含純金23.22格令,根據它們的含金量計算,英國的美國的鑄幣平價是113÷23.22=4.8665。也就是說,1英鎊的含金量是1美元含金量的4.8665倍,即兩國貨幣匯率為1英鎊=4.8665美元。在外匯市場上,由於受供求影響,實際匯率會有時高於鑄幣平價,但波動幅度不會太大。
金本位制崩潰以後,各國普遍實現了不兌換的紙幣流通制度。各國貨幣不再公布含金量,或雖公布含金量,但已是名存實亡,下面就依其貨幣在同一時期的實際購買力對比來確定交換的比例。目前一般認為可以通過兩國的進出口商品的物價水平的對比,來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由於各國物價經常變動,這時的匯率也往往是不穩定的。
黃金的價格也隨時變動的
B. 貨幣購買力和匯率有關系嗎
有一定關系,因為有一種匯率決定理論就稱之為購買力平價理論。但是並貨幣購買力並不完全決定匯率高低,還有很多因素在其中。
C. 國外貨幣購買力(不是按匯率算!!!!!)
我明白你的意思,是不是說這樣:正常來講,1美元兌換6.4元人民幣,但是同樣一件奢侈品,我記得一個節目中說過某個型號的寶馬,居然美國的價格是中國的1/4耶,中國本來就落後,結果價格還要比美國貴4倍,所以中國的1元,只相當於美元的1/6.4/4=0.04元。當然這只是說奢侈品,如果你要是假設買的東西是石油,那1元就可以按照匯率來算,就是0.15美元。
另外日本、韓國的電子產品便宜,食品要比中國貴,所以這個問題,估計沒人能回答的很貼切,這個本身要看參照的商品,還要有很多的數據做支撐。
總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什麼東西都是貴的,簡單低級的勞動也是貴的,所以中國人願意到美國去刷盤子,賺的很多,但是要生活的很節省,比如一個麵包10元以上,他們為的就是賺錢,省著,然後回國來花。
他們那兒唯一比咱們這便宜的,就是咱們收的關稅特別高的,比如奢侈品,名包,香水一類的。還有就是想對咱們進行技術封鎖的產品,比如高端的機器設備,軍工產品等等。
D.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各國的匯率應該是多少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G·Cassel , 1866~1945)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所以願意買進外幣,是由於這種貨幣在該國對商品和勞務擁有購買力。而本國貨幣則對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兩種貨幣在這兩國的購買力之比。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將等於原先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雖然可能出現背離這個新的名義匯率的情況,但匯率的變動趨勢始終是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因此,必須把用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匯率,看作是兩種貨幣之間新的平價。這一平價即購買力平價。這一理論看到了紙幣的購買力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並進而認為通貨膨脹的變化影響了匯率的變化。但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忽視了物價和匯率之間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
E. 各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各國之間貨幣的匯率
購買力平價是匯率決定理論中的一種,它是主張匯率代表兩個國家貨幣在商品實際購買力相同的情況下貨幣之間的比值。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理想化的狀態,在實際情況下很難滿足。
因為購買力平價,針對的是貨幣與商品的購買力,這樣,如果兩個國家的匯率有該因素來決定,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兩個國家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兩個國家的貨幣可以完全自由兌換和流通。由於各種原因,在實際情況下,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情況非常少。因此,購買力平價基本能確定匯率的大致范圍,但真實的市場匯率,還是會由其他很多因素共同決定。
F. 按照外匯管制情況的不同,匯率可以分為什麼匯率
什麼是匯率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本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要拿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其商品成本一定會與匯率相關。匯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8.25,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匯率漲到8.50,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則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1.76美元。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增強,肯定好賣,從而刺激該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匯率跌到8.00,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則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50美元。高價商品肯定不好銷,必將打擊該商品的出口。同樣,美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就會制約商品對中國的進口,反過來美元貶值而人民幣升值卻會大大刺激進口。
你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日本和美國佬總愛叫嚷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就會大大增加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打擊中國商品的競爭力,並反過來刺激中國大量進口他們的商品。同時你也應該明白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為什麼說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是對國際社會的重大貢獻了?如果人民幣貶值,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將更糟糕!
正是由於匯率的波動會給進出口貿易帶來如此大范圍的波動,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實行相對穩定的貨幣匯率政策。中國大陸的進出口額高速穩步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政策。
[編輯]買入匯率、賣出匯率與中間匯率
外匯買賣一般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就是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商業銀行等機構買進外幣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買入匯率 "(Buying Rate),也稱"買價";賣出外幣時所依據匯率叫"賣出匯率"(Selling Rate),也稱"賣價",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相差的幅度一般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各國不盡相同,兩者之間的差額,即商業銀行買賣外匯的利潤。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相加,除以2,則為中間匯率 (Medial Rate)。
在外匯市場上掛牌的外匯牌價一般均列有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定外幣後的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買價"即銀行買進外幣時付給客戶的本幣數;後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賣價",即銀行賣出外幣時向客戶收取的本幣數。在間接標價法下,情況恰恰相反,在本幣後的前一外幣數字為"賣價",即銀行收進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賣出外幣時,它所付給客戶的外幣數;後一外幣數字是"買價",即銀行付出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買進外幣時,它向客戶收取的外幣數。
經濟報刊上所說的外匯匯率上漲,在直接標價法下,說明外幣貴了,因而兌換本幣比以前多了,本幣兌換外幣的數量比以前少了。外幣匯率下跌,情況則相反。
[編輯]外匯匯率的種類
外匯匯率的種類(Classific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
(1)按外匯管制的松緊程度來分,可分為官定匯率(Official Rate法定匯率)和市場匯率(Market Rate)。
①官定匯率(法定匯率):這種匯率主要是指官方(如財政部、中央銀行或經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所規定的匯率。在外匯管制比較嚴格的國家禁止自由市場的存在,官定匯率就是實際匯率,而無市場匯率。
②市場匯率:這是指在自由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的實際匯率。外匯管制較松的國家,官定匯率往往只是形式,有價無市,實際外匯交易均按市場匯率進行。
(2)按外匯資金性質和用途來劃分,可分為貿易匯率(Commercial Rate)和金融匯率(Financial Rate)。
①貿易匯率:這主要指用於進出口貿易及其從屬費用方面的匯率。
②金融匯率:主要指資金轉移和旅遊等方面的匯率。
(3)按匯率是否適用於不同的來源與用途可分為單一外匯匯率(Single Rate)和多種外匯匯率(Multiple Rate----多元匯率或復匯率)。
①單一匯率:凡是一國對外僅有一個匯率,各種不同來源與用途的收付均按此計算,稱為單一匯率。
②多種匯率:一國貨幣對某一外國貨幣的匯價因用途及交易種類的不同而規定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匯率,稱為多種匯率,也叫復匯率。
(4)按外匯交易工具和收付時間來劃分,可分為:
①電匯匯率(T/T Rate):用電報或電傳通知付款的外匯價格,叫電匯匯率。電匯匯率交收時間最快,一般銀行不能佔用顧客資金,因此電匯匯率最貴。在銀行外匯交易中的買賣價均指電匯匯率。電匯匯率是計算其他各種匯率的基礎。
②信匯匯率(M/T Rate):即用信函方式通知付款的外匯匯率。由於航郵比電報或電傳通知需要時間長,銀行在一定時間內可以佔用顧客的資金,因此信匯匯率較電匯匯率低。
③票匯匯率(D/D Rate):在兌換各種外匯匯票、支票和其他票據時所採用的匯率叫票匯匯率。外幣兌換也可列入此列。因票匯在期限上有即期和遠期之分,故匯率又分為即期票匯匯率和遠期票匯匯率,後者要在即期票匯匯率基礎上扣除遠期付款的利息。
④遠期匯率(Forward Rate):遠期匯率是指在未來某一天進行交割,而事先約定的外匯買賣價格。
(5)按買賣對象:
①銀行間匯率(Inter-Bank Rate):指銀行與銀行外匯交易中使用的外匯匯率,也即外匯市場的匯率。
②商業匯率(Commercial Rate):指銀行與商人買賣外匯的匯率。
(6)按外匯買賣的交割期限來劃分
按外匯買賣的交割期限來劃分,匯率可分為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所謂交割,是指買賣雙方履行交易契約,進行錢貨兩清的授受行為。外匯買賣的交割是指購買外匯者付出本國貨幣、出售外匯者付出外匯的行為。由於交割日期不同,匯率就有差異。
①即期匯率又稱現匯匯率,是買賣雙方成交後,在兩個營業日之內辦理外匯交割時所用的匯率。
②遠期匯率又稱期匯匯率,是買賣雙方事先約定的,據以在未來的一定日期進行外匯交割的匯率。
(7)按匯率在經貿金融往來中的重要性劃分[1]
1.實際匯率(real rate)
有兩種含義:
(1)相對於名義匯率而言,是名義匯率與各國政府為達到揚出限入而對各類出口商品進行財政補貼和減免稅收的之和或之差。
公式表示:實際匯率=名義匯率+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
(2)指名義匯率減通貨膨脹率,目的在於反映通貨膨脹對名義匯率的影響。
2.有效匯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指某種加權平均匯率。
按外匯銀行營業起訖時間劃分[1] ==
1.作為外匯買賣的折算標准,沒有匯率,交易就無從談起;
2.作為聯系國內外貨幣價格之間的橋梁,通過匯率,可將本國貨幣表示的國內商品、勞務價格轉化成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反之亦然;
3.作為調節本國經濟的一種經濟杠桿,並通過適時調整實現某一時期的經濟目標;
4.作為反映經濟狀況的指示器,提供一國經濟發展、貿易及資本往來等方面的信息。
[編輯]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當通貨膨脹緩解時,人民幣匯率上升,人民幣增值,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編輯]關於匯率相關知識問答
1、分析匯率的方法有幾種?
分析匯率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基礎分析是對影響外匯匯率的基本因素進行分析,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狀況,世界、地區與各國政治情況,市場預期等。技術分析是藉助心理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通過對以往匯率的研究,預測出匯率的未來走勢。匯率的基礎分析
2、當今世界上研究匯率變化的經典理論有哪些?
主要有三個:英國學者葛遜的國際借貸說、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利率平價說。其中以利率平價說和購買力平價說對市場的影響最大。
3、利率平價學解釋了什麼?
答: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23年提出的利率平價學說,解釋了利率水平和匯率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哪種貨幣利率高,投資者就願意購買哪種貨幣,從而將促使該貨幣匯率上升。利率平價學說突破了傳統的國際收支和物價水平的范疇,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研究匯率的變化,奠定了現代匯率理論的基礎。
4、何為購買力平價學說?
答:購買力平價學說是西方的一種匯價學說。兩國貨幣的比價取決於兩國貨幣國內購買力的對比關系。如果,1隻漢堡在英國價值賣1英鎊,同樣的漢堡在美國賣1.70美元。我們說匯率為1英鎊對1.70美元。
盡管購買力平價學說並不完美,但是中央銀行在計算通貨之間的基本比率時仍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根據購買力計算出的基礎匯率與市場價之間比較,可以判斷現行市場匯率於基礎匯率的偏離程度,是預測長期匯率的重要手段。
5、決定外匯匯率走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外匯匯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他商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匯市場中,當某種貨幣的買家多於賣家時,買方爭相購買,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拋售某種貨幣,市場賣方力量佔了上風,則匯價必然下跌。
6、大眾的心理預期對外匯市場有何影響?
答:和其他商品一樣,一國的貨幣往往會為人們的預期而影響其對外匯價的升跌。這種人為因素對匯率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比經濟因素所造成的效果還明顯。因此經濟學家、金融學家、分析家、交易員和投資者往往根據每天對國際間發生的事,各自做出評論和預測,發表自己對匯率走勢的看法。
7、政治因素對外匯市場有影響嗎?
答:有。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一個國家政局是否穩定,對其經濟,特別是貨幣的匯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無論是軍事沖突、還是政治丑聞,都會在外匯市場留下重要的痕跡。
8、中央銀行如何干預外匯市場?
答:由於一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往往會對該國的國際貿易、經濟增長速度、貨幣供求狀況、甚至於政治穩定都有重要影響,因此當外匯市場投機力量使得該國匯率嚴重偏離正常水平時,該國中央銀行往往會入市干預。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對付投機者的四大法寶是:
1)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賣本國貨幣或美元或其它貨幣
2)提高本國貨幣的利率
3)收緊本幣信貸,嚴防本國貨幣外流
4)發表有關聲明。各國中央銀行通過以上的措施,使得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的融資成本大幅提高,迫使它們止損平倉,鎩羽而歸,以使匯率回到合理的水平。
以上四種方法,尤以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短期效力最為明顯,往往是匯率劇烈波動的原因。個人實盤外匯買賣的客戶對此一定要非常敏感。
[編輯]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
一、經濟因素[2]
(一)國際收支狀況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就會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和國外對該國貨幣匯率的需求,進而引起外匯的匯率下降或順差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就會增加該國的外匯需求和本國貨幣的供給,進而導致外匯匯率的上升或逆差國貨幣匯率的下跌。
在國際收支這一影響因素中,經常性收支尤其貿易收支,對外匯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通貨膨脹程度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
通貨膨脹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對匯率產生影響:
1.商品、勞務貿易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該國出口商品、勞務的國內成本就會提高,進而必然影響其國際價格,削落了該國商品和勞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影響出口外匯收入。同時,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該國的進口成本會相對下降,且能夠按已上漲的國內物價出售,由此便使進口利潤增加,進而會刺激進口,外匯支出增加。這樣,該國的商品、勞務收支會惡化,由此也擴大了外匯市場供求的缺口,推動外幣匯率上升和本幣匯率下降。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2.國際資本流動
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必然使該國的實際利率降低,投資者為追求較高的利率,就會把資本移向海外,這樣,又會導致資本項目收支惡化。資本的過多外流,導致外匯市場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
3.人們的心理預期
一國通貨膨脹不斷加重,會影響人們對該國貨幣匯率走勢的心理預期,繼而產生有匯惜售、待價而沽與無匯搶購的現象,其結果會刺激外匯匯率的上升,本幣匯率的下跌。
(三)利率水平
一國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借貸資本供求狀況的主要標志。即看匯率的預期變動,只有當外國利率加匯率的預期變動率之和大於本國利率時,把資本移往國外才有利可圖。
一國利率水平相對提高,會吸引外國資本流入該國,從而增加對該國貨幣的需求,該國貨幣匯率就趨於上浮。反之,一國的利率水平相對降低,會直接引起國內短期資本流出,從而減少對該國貨幣的需求,該國貨幣匯率就下浮。
但是,利率的變化對國際資本流動影響的程度多大,還要看是否滿足利率平價理論。
利率政策之所以會影響匯率,還必須看一國通貨膨脹的程度。
(四)經濟增長率差異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經濟增長率相對較高,其國民收入增加相對也會較快,這樣會使該國增加對外國商品勞務的需求,結果會使該國對外匯的需求相對於其可得到的外匯供給來說趨於增加,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但要注意兩種特殊情況:
1.對於出口導向型國家,經濟增長主要是出於出口增加推動的,經濟較快增長伴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此時出口增加往往超過進口增加,這樣會出現匯率不跌反而上升的現象。
2.如果國內外投資者把該國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視作經濟前景看好、資本收益率提高的反映,則會導致外國對本國投資的增加,如果流入的資本能夠抵消經常項目的赤字,該國的貨幣匯率亦可能不跌反升。
(五)財政收支狀況
當一國出現財政赤字後,其彌補方式不當,匯率就會出現波動。
一國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方式有四種:
*提高稅率,增加財政收入;
*減少政府開支;
*發行國債;
*增發貨幣。
(六)外匯儲備的多寡
一般情況下,一國外匯儲備充足,該國貨幣匯率往往會趨於上升;外匯儲備不足或太少,該國貨幣匯率往往會下跌。
二、非經濟因素
(一)政治局勢[2]
如果一國出現政府經常更迭,國內叛亂、戰爭,與他國的外交關系惡化以及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而這些事件和災害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話,就會導致國內經濟萎縮或癱瘓,導致投資者信心下降而引發資本外逃,其結果會導致各國匯率下跌。
(二)市場信息[2]
在外匯市場上,一個謠傳或一則小道消息也會掀起軒然大波。尤其是某些市場不太成熟的國家,外匯市場就是「消息市」。外匯時常匯率就在這些真假難辯的信息中動盪變化。
(三)心理預期因素[2]
按照阿夫達里昂的匯兌心理學,一國貨幣之所以有人要,是因為它有價值,而其價值大小就是人們對其邊際效用所作的主觀評價。主觀評價與心理預期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心理預期對貨幣匯率的影響極大,甚至已成為外匯市場匯率變動的一個關鍵因素,只要人們對某種貨幣的心理預期一變化,轉瞬之間就可能會誘發大規模的資金運動。
影響外匯市場交易者心理預期變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國際收支、利率、財政政策及政治局勢。
(四)市場投機[3]
投機者以逐利為主的投機行為,必然影響到匯率的穩定。
通常外匯市場投機行為包括兩部分:一是穩定性投機,二是非穩定性投機。它們對匯率的影響程度如圖所示:
該圖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美元與英鎊的比價即匯率,其中E是均衡匯率,F是現實的匯率波動,S是穩定投機對匯率的影響,D是非穩定投機對匯率的影響。可以看出,外匯市場中穩定的投機可以熨平匯率的波動,使匯率水平更接近均衡水平。也就是說,並不是投機活動本身一定會帶來市場的大幅度波動,適度的投機是市場不可或缺的要素;而非穩定的投機對匯率的影響往往使匯率更大的偏離均衡的水平,從而產生外匯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
(五)中央銀行干預[2]
在開放的市場經濟下,中央銀行介入外匯市場直接進行貨幣買賣,對匯率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其效果也是極明顯的。
通常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措施有四種:
1.直接在市場上買賣外匯
2.調整國內財政、貨幣等政策
3.在國際范圍公開發表導向性言論以一影響市場心理
4.與國際金融組織和有關國家配合和聯合,進行直接和間接干預
希望採納
G. 已知:A幣與B幣的即期匯率為1B=A8.5,A國的年通貨膨脹率為23%,B國為3%.請問根據購買力
根據購買力平價,匯率變化隨貨幣購買力變化而變化,A貨幣購買力下降23%,B貨幣購買力下降3%,原1B商品需要用1.03來購買,原與1B等值的商品需要用8.5*1.23來購買,1B=A8.5*(1+23%)/(1+3%)=10.1505
H. 匯率種類
根據國際結算業務中的匯款方式,匯率可分為電匯匯率、信匯匯率和票匯匯率。
電匯匯率:是以電匯方式進行國際結算時買賣外匯的匯率。銀行賣出外匯後,以電報通知國外分支行或代理行解付款項。電匯匯率是外匯市場基準匯率,一般外匯市場公布的都是電匯匯率。
信匯匯率:是以信匯方式進行國際結算時買賣外匯的匯率。銀行通過郵寄支付委託書通知國外分支行或代理行解付款項。由於銀行可獲取郵程利息,因此信匯匯率略低於電匯匯率。
票匯匯率:是以票匯方式買賣外匯時使用的匯率。由於匯票售出時間與解付款項之間存在時間差,票匯匯率也低於電匯匯率。
銀行在外匯業務中,採用雙向報價制,即同時報出外匯的買入價和賣出價。
買入價:即買入匯率,指銀行買入外匯時標明的匯率。
賣出價:即賣出匯率,指銀行賣出外匯時標明的匯率。二者之間的差額是銀行買賣外匯的收益,通常為匯率的1—5‰。
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的算術平均值被稱為中間匯率,它通常用於非外匯交易的各種場合,如匯率分析和預測中,人們無需確切了解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之間的差額。 根據匯率管制的程度,它可分為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
官方匯率:又稱法定匯率,指一國官方機構(財政部、中央銀行、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匯率,它可能用於全部或局部的貨幣兌換,也可能僅為政府幹預匯率提供一種標准。
市場匯率:指由外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匯率。它會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波動而頻繁變動。如果二者在一個國家同時出現,則被稱為雙軌匯率或者雙重匯率。官方匯率表現出比市場匯率更高程度的外匯管制。
根據現鈔與現匯的區別,匯率可分為現鈔價和現匯價。
現鈔價:指銀行買賣外國鈔票時標出的匯率。
現匯價:指銀行買賣外幣支付憑證時標出的匯率,即通常所說的匯率。現鈔買入價低於現匯買入價,因為銀行需將買入的現鈔運送到其發行國,支付相應的運費和保險費,並承擔運送期間的利息損失。現鈔賣出價往往與現匯賣出價相同,我國實行的是這種做法。有些國家的現鈔賣出價高於現匯賣出價。
根據外匯的交割期限,匯率可分為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
即期匯率:是在即期外匯交易中使用的匯率,它通常是在兩個營業日內辦理交割。
遠期匯率:是在遠期外匯交易中達成的協議匯率,它的交割日通常為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六個月或一年。
根據匯率的計算方法,它可分為基本匯率和套算匯率。
基本匯率:指本國貨幣與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關鍵貨幣是指一國選擇用做匯率基礎的貨幣,通常是該國對外交往中使用最多的貨幣。許多國家都選擇美元為關鍵貨幣。
套算匯率:指根據基本匯率以及關鍵貨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套算出來的本國貨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
根據貨幣的購買力,匯率可分為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
名義匯率:即僅以一國貨幣的數量來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匯率。由於它沒有考慮物價對貨幣購買力的影響,人們提出了實際匯率的概念。
實際匯率:是反映兩國貨幣購買力的匯率,它的定義可用公式表示為Q=S•P*/P。式中,Q表示實際匯率,S為名義匯率,P*P分別是外國和本國的價格指數。在外匯名義匯率S不變時,如果外國物價上漲(P增大)或本國物價下降(P減小),外匯的實際匯率Q就會增大,即用外匯能購買更多的本國商品。
I. 匯率與購買力的問題
對於匯率和物價的關系,匯率是通過貨幣的含金量來轉換的,當然還有政治 、投機等因素等在裡面操縱。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歐元在發行和人民幣等面值的貨幣的時候,因為歐洲的黃金儲備量是我國的十倍,所以簡單的匯率關系就是一歐元兌換十園人民幣。
關於物價又和當地的購買能力有關了,根據人民一般的收入水平來計算,對於生活日常開支的支付額度商家是經過巧妙的計算的,他們會在我們能夠接受的范圍內盡量牟取最大收益。
通俗的說,比如我國現在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為20萬每人每月,也就是說我們的薪水是現在的一百倍左右,那麼同樣,物價也會提升相應的倍數。假設此時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不變,就會出現在我國消費會相對比在歐洲消費支出更多的錢。這樣的話我們在國內掙錢去歐洲或者國外消費就會感覺很爽,但是這種情況會導致國內的消費低迷,購買慾望減弱,相反對國外的消費情緒高漲,進口也大大增加。最終導致國內行業不景氣,失業率提高,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會迫使人民幣貶值,國際購買力減弱。
匯率可以是市場定的,也可以是政府制定。我國以前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就是為了在經濟活動中提升人民幣的競爭力,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在出口大增的情況下,雖然國家儲備大增,人民幣受到升值的壓力,但是匯率不變就不會導致這種情況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我國人民勞動生產的產品由外國人來享受消費,同種商品我們卻消費不起。如此下去國家的儲備必然大增,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的結果就是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J. 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下列關於貨幣購買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購買力平價理論。購買力平價是指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貨幣的購買力與一般物價水平呈反比。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所以A、B項錯誤。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的關系是:如果絕對購買力平價成立,相對購買力平價一定成立。所以D項錯誤。